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的法语影评
Les critiques des Choristes Les Choristes est un film français réalisé par Christophe Barratier et sorti en 2004.Ce film est une adaptation du film de Jean Dréville, La Cage aux rossignols(1945).Le film est un des plus gros succès de l'histoire du cinéma français, aussi surprenant qu'immédiat avec ses huit millions et demi d'entrées en dix semaines d'exploitation.Ce film est très connus en Chine.Après avoir lu ce film ,mon esprit a été un choc violent.Il raconte une histoire que un enseignant change la vie d'étudiant avec la musique.On peut écouter la musique fabuleuse et connaît la essence d'éducation, et il me souviens mes enseignants qui m'apprends beaucoup.Chaque saint a un passé et chaque pécheur a un avenir,et les enfants angéliques aussi.Il n'y a pas des mauvais élèves.Le film se moque du système imparfait d'éducation ,d'ailleurs,il touche le cœur de l'homme.Bien que personne ne soit parfaite, mais les gens sont nés bons.Il est très difficile que un enseignant peut laisser un enfant obtenir l'affirmation et l'attente de sa vie!Chaque enfant a envie de rencontrer un tel enseignant dans sa propre vie, et c'est une bénédiction de le rencontrer, même si cette bonheur en réalité semble un luxe, mais nous le désirons tout de même.Espérons que tous les enseignants du monde entier puissent toucher les élèves avec le respect, avec un cœur doux, avec l'amour, et avec les émotions, ainsi que puissent être reconnus par les étudiants.En plus, espérons que les enseignants puissent recevoir les avions en papier des enfants remplies de bénédictions et de hate , vraiment réaliser la valeur de leur vie en face du podium!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法语观后感
Les choristes
Ce film raconte l'histoire d'entre le surveillant et des enfants en difficulté.Clément Mathieu est le nouveau surveillant de Fond de l'étang.C’est l’internat de rééducation réservé à des enfants en difficulté.Rachin, M.le directeur, toujours punit les enfants.Il rit aux enfants.Il a crié « Silence » aux enfants.Il dit que le principe de l’établissement est action-réaction.Mais il y a beaucoup de problèmes.Mathieu est différent.Un enfant a fait beaucoup de mal à M.Maxence.Le directeur dit « si en trois secondes, je n’ai pas le coupable, chacun d’entre vous fera 6 jours de cachot, a tour de role ».Mathieu a trouvé l’homme qui font la mauvaise chose.Mathieu n’a pas aller l’emmener chez le directeur.Il a gardé son nom.Il lui a demmandé à etres garde-malade de Maxence.Mathieu a enseigné les enfants de sa façon.Le petit enfant a commencé à réaliser qu'il a fait mal.Les enfants ont chanté une chason qui rit à Mathieu.Certains d’entre eux chantent bien.Alors, Mathieu compte faire une chorale.Pierre a une bonne voix.Sa voix est un miracle.Mais, il a fait des choses comme le vol.Mathieu aide Pierre et il ira finalement un excellent musicien.Dans ce film, j’aime beaucoup Pépinot qui attendais le samedi.Ses parents sont morts.Mais il dit « Mon papa va me venir chercher ».J'ai envie de pleurer pour lui.Il est mignon.J’admire le film parce qu’il ne montre pas seulment comment Mathieu aide les enfants, mais ces enfants m’inspirent.Mathieu dit que « Je suis musicien et chacun nuit je compose pour eux ».Mathieu respecte les enfants.Ils deviennent de bons amis.Les enfants commencent à se comporter bien.Ils écrivent des lettres pour dire au revoir à Mathieu.J'aime beaucoup cette phrase que « Ce sont bons enfants.Faut de connaître.»Ne jamais dire jamais.Il y a toujours quelque chose à tenter.Je m'ennuie de mes professeurs.
第三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
一、幽晦的“池塘之底” “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 围。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 一个虚空。”处于池塘之底,那就意味着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 意味着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湛蓝的天空任意飞翔;意味着冰冷如冬,污秽丛杂,没有真情实爱的润泽。在这里,我们看到教育的“理念”—— “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 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设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 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 止;在这里,有着严格的客人探访条例,只可以在规定时间段亲子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鞭 子与辱骂的凌威之下;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 哈桑校长,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曾经是鼓号手的他,也有过梦想与激情,可 是面临教育的异化,逐渐将自我的心灵扭曲变形。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为了晋升和 荣誉勋章,他可以不择手段,任意掠取马修的艰辛努力。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可以把蒙 丹送进监狱,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可以解雇马修。在他眼里,惟有绝对的权威,才能控制 消极行为的发生,抑或惩罚消极行为。他不再关注学生的灵魂生长,不再倾听教师的善意建 议,只在寻求通达的路径,只在解决经费的来源。面对学生的种种变化,他无法认识到音乐 的育人功效,认为音乐带来的纪律改变只是凑巧。学校的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 情趣与品位。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每天如临大敌,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正因为如此,学生敌视教师,与教师形成敌对壁垒。在马修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讽刺辱骂他 “秃子”、“光弹头”;因为哈让没收了穆东的香烟,而被剪刀所捅人;被视为无药可救的 孤独的灵魂纵身跳楼自杀;随时准备阴谋袭击教师;蓄意报复教师的批评惩罚;课堂创作漫 画羞辱校长;远离家长,叛逆心理极其严重…… 马修,一个落魄的艺术行侠,一个仓皇的生活男人,一个另类的学监教师。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 漫,年
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在阴雨霏霏的冬末,马修将孤独的身影写进另一方“池塘之底”。悲哉,同是天涯沦落人!马修看到在校门翘首南望、枯等周六的战争孤儿佩比诺;看到跪地 洗刷、冷漠敌意的被罚者……
二、爱,在理解的尽头 第一次与学生生命相遇,马修便遭到重重戏剧。远远地,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木门 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刚上讲台就被滑倒,飞出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 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双 双惊谔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首先,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规避校长的三秒后,又遗憾 地错失了马修宝贵的十五秒,即使在送往校长的途中企求马修发发慈悲以求宽恕时,也未得 到谅解。然而,当马修看到乐科烈被禁闭三天后又被抽打得声嘶力竭后,他还是意识到可以
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去医务室照看马桑,以感觉生命的脆弱,直到康复为止。马 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幼稚的心灵,遭到校长无情地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 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 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 允许他来惩罚肇事者; 允许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对这个自负的家伙,校长有意让他“碰壁”后的苏醒,便含糊地答应了。接着,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的莫杭治监管课堂秩序。没有 任何讽刺与挖苦,极尽幽默、赞美之能事(“严肃的先生”“时髦的打扮”“酷哥有领导才 能”)。可惜,当他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后回往教室,却发现莫杭治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肖像 速写。面对这一场景,可以处理出不同水准来。或是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禁闭 三天,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或是以此杀鸡儆猴,严惩恐吓抽打;或是进行思想教育,反省 检查……而马修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他因势利导地还莫杭治一个肖像素描,并滑稽地漫画 式。最后,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诚然,这群早已听从野性的呼唤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没有晤对过自己 的心灵。现在,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我的人格尊严,不知是晴 天霹雳,还是久旱逢霖?不过,大家都很用心,也许他们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现了罅隙,一束 生命的光芒正辉映在他们的心灵之上。惟有佩比诺,仍在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 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
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却倾泻出无限的 智慧与力量。可惜,时下的教师久违了!)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员、牛 仔、驯虎员、亡命徒、间谍、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 我们无法忘却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人性的质疑(“行动—反应”原则 将导致相互诽谤)、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又自觉游离 于人性的道德诉求。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更 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对自我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 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然而,如何温暖这些孤独寂寞的心灵呢?给孩子怎样 的精神底色呢?
三、来自地狱的天籁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一群渴望 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 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 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 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快乐在眼前,为何要等待?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 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也许,童年时代的诸多欢乐,转瞬消逝即被遗忘。但是,这道道绚烂的音乐金光,将在生命的道途上闪亮。莫杭治,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幽闭而敏感的心 灵,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 音穿过骨头、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 肯在公众下展示歌喉的美丽,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 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 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 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
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杭治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 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
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然而,当马修与莫杭治母亲并肩交流时,有着严重“恋母情结”而又被蒙丹蛊惑的莫杭治,竟然将一瓶墨汁倒泼向马修,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尽管暗恋着他的母亲,也格外垂青他 的天赋,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莫杭治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 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莫杭治倚柱忏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莫杭治 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 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合唱团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 的力量。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趋佳境。上善若水,我们看到这群写满 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年轻而驿动的心被美妙的音乐点燃,倏忽之间 灵魂飞舞而上,将泪痕烘干,把自我沉醉。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他们的脸上一直洋溢 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感觉着内心欢乐的震颤。眼望着天空,放飞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在 遥远的天边建筑着属于自我心灵的小屋。一切都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当莫杭治墨水投向马修时,群起而攻之;古板的 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的数学课堂 语言的竟然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后来还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莫杭治的母亲感受 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从此生命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向……
四、那一转身的苍凉 野百合的确迎来了春天,可它并非亘古不变;我们也幸运地聆听到夜莺美丽的歌喉,可音乐 毕竟不是万能。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转瞬即逝。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误解而被蒙羞的蒙丹,纵火烧了给自己带去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幸运的是,其 时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幸免一死。然而,马修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推诿的。终于,这个可怜的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再次沉如池塘之底。他被解 雇,并要求立即离开,不得与孩子们再见。也许,我们在唏嘘之余,为之扼腕痛惜,甚至愤愤不平。然而,我以为马修的确需要全面地 检省自我。在校长采取“连坐”制而让他任意选择名字时,他委曲求全了;在莫杭治因为漫 画辱骂校长而
第四篇: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
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评论《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煸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全片没有喧嚣,从始至终只有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任你在静静的迷影流淌中感到心潮的澎湃。这是一群自我放弃、他人放逐的孩子,他们在外间声名狼藉、在学校调皮捣蛋,他们生活在“池塘之底”。但这也是一群幸运的孩子,因为他们遇到了克莱芒•马修,一位纯真心灵的保护者。从一开始孩子们恶意的捣乱、心灵的抗拒到那一只只纸飞机从天而降,一个个孩子挥手道别,我想马修老师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认同。当你向孩子们伸出那温暖而诚挚的手,得到的也将是一只只充满暖意的小手的回握。
作为一名社工,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像马修老师的学生一样的案主,他们像那些学生一样被认为是无可救药,被世界遗忘在了某个角落,我想,每一个社工都应该像马修老师一样,真正去的接纳每一个服务对象,发现每一个服务对象的闪光点,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共同成长。
那社工和案主该如何相处呢?电影中马修老师和学生的相处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想权威是必要的,但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更为重要,此外,每一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工作中社工要擅于发挥每一个案主的长处,同时帮助案主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他们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助人自助,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会像那些学生一样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期望。
李海强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 影评
所谓的平凡与伟大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写论文之前,为全面自己的视角,上网搜了一下影评,发现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在赞美马修的师德,深度者则是分析教育的问题,这可让我十分诧异,因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和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题记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看过这么多电影以来让我觉得十分深刻的一部。如果这只是一部歌颂师德,赞美人性的电影,电影的前90%已经做到了,每个观众都会有感于马修正确的教育观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都被这个天籁般的合唱团深深的感动着。按常规的电影套路,电影的结局应该是马修带着他的合唱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孩子们的教育学习环境也因此有了质的变化。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最多就只是一部平凡的弘扬真善美的电影,仅此而已。
可是结局却没有按常规走:马修被校长无理的辞退了,而他也就真的走了,放弃了他一手组建的合唱团,离别了他的孩子们。马修的离去就好像学院里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一样,前面90%的内容抬高了观众的期望,却又瞬间化为了零。恰恰是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这部电影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就是这10%的大逆转让我回味良久,感触颇深。
马修离开的时候,竟然是那么的平静,没有老师的联合抵抗,也没有孩子们的抗议和挽留,连他自己都说,这帮孩子的谨慎就像是冷漠。但是当他走到高墙外,惊喜地发现从窗口飞出来的纸飞机,上面
写着简单的祝福,此刻,背景音乐响起,镜头划过高墙窗口里露出孩子们挥舞告别的小手,定格在马修,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满的欣慰,这一刻,所有的付出似乎都得到了慰藉,就像他说的那样:“在那一刻,我浑身都充满了幸福与乐观,我想向世界大喊,可是有谁又能听到呢?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他在“池塘之底”特殊教育学院所作的一切足以让人惊叹,可是还没等到外人看到,就默默地离开了,好像没有结局的电影一样,给观众、给故事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影片的最后,他独自拎着皮箱,乘上班车离去了,就像他来的时候那样。不同的是它带走了佩皮诺,更带走了对他的所有回报——孩子们懂得了感恩——无关地位与荣耀。
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家,他没有丝毫名气;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学监,他被校长开除;甚至连自己暗慕的女人,也只能看着她奔向别人而不能有丝毫表露。戏中的他貌似从未在社会中占有应有的位置。
可能现在长大了,开始思考功名的问题,而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们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似乎得到了慰藉,那颗追逐功名的心也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人们总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追逐自己的付出能换回实质性的回报,小到GPA,大到你的学历,你的职位,好像你的才能有多大,就要被多少人认可,要在社会中有一定地位。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标准单一的数字?虚无飘渺的名利?还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满足?
想必只有我们真正拥有内心满足感时,一切名利浮华都是身外之物,再也不能左右你了,这种满足感让你真正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外界价值观的束缚。而这样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周围的环境如何,都不能改变你。片中的马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成功还有另外一种定义——让自己问心无愧,而对外界的认可与否不多苛求。
而现实中却多的是自命不凡却又感叹命运不济的人他们往往斥责环境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你付出的还不够,可能还差很远,也可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想到韩愈的《马说》中的一句话:“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现实中感叹怀才不遇的多是自命不凡的人,自认为有出众的才能,却常常不得意,转而抱怨环境,却不会反省自己有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殊不知,食不饱,力不足,没有喂够足够的粮食,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千里马是奔驰不起来的。
好比来到科大以后,很多人都对各种社团学生组织十分失望,指指点点说这不好说那不好,开始抱怨学校的各种不好。可是我们做的就只能是一个洁身自好的旁观者吗?既然你说不好,那你去做出个你认为对的来。不然有意见就提出来,上报院里行不通,就到团委,团委混乱直接到校长那,校长不行大可继续上报。只要你想去改变,就没有什么机会给你哀叹。貌似逻辑是这样的,但是真正去做的人有吗?经常在网上看到许多人在挖掘社会丑陋面,讽刺中国体制中的种
种阴暗面,可是真正行动起来去改变的人有多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眼高手低的批判者。诚然,社会需要理智的批判者,但更需要精明的实干家,这两者缺一,都是鸡肋。
而对于电影的这个结局,有人会有另外的看法,他们会觉得马修懦弱,因为如若是个有担当,正义感强的人,应该继续为孩子们的幸福争取,更应该努力的去实现自己,而不是因为上级的偏见就放弃妥协。这样的结局我起初也觉得几分别扭,毕竟他有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并且也发掘出了他们的天赋,为何仅仅因为校长明显带有偏见的辞退,就这样轻易的放弃了。他离开时,电影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却处理得很是细致,校长说:“你走吧。”他却说:“恰恰相反,我要离开了。”这么一看,确实,马修走得洒脱,就像是不屑于再对这所学校投入自己的精力,带着一种功成身退的意味。可是他看不到的是,孩子们需要他,这样一走了之,虽对他不公平,但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他们没有权利选择被教育的方式,却也得不到像马修这样真正意义上老师的选择。
马修的离去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无论是校长被撤职,还是孩子们命运的改变,都只能是浅浅的慰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自己选择了放弃。
这就是引人深思的地方了,一个有所思想、能有所作为的人,一定要给社会带来什么很大的改变吗?面对这个世界,有人选择把影响力最大化,而有人选择明哲保身。
这或许无关好与坏,只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形成的价值观罢了。这
两种人是社会中的典型,成为怎么样的人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思考与选择问题了。明哲保身的人一样可以优秀,但达到的是自身的优秀,而真正的卓越是要与影响力挂钩的,因为它意味着担当,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你做有影响力的事,就会不知不觉背上外界对你的期望,肩负着社会责任。自己的放弃更像是不想再承担这份责任,就像马修的离开一样。他为什么选择离开?或许是现实让他感到无力。这样做有错吗?当然是没有的,落空的只是外界对他的期望罢了。
马修是伟大的,电影前90%证明了这点;他也是平凡的,最终没能扛起社会对他的期望。
我想这部电影真正产生共鸣的是我们心中那个马修的影子吧,我们都是自己的崇拜者,在每个人心中,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平凡而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