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X市城区部分住宅小区物业公司代收水费偏高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X市城区住宅小区物业公司 代收水费偏高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观点摘要:居民生活用水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用水价格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近来群众关于小区物业公司代收水费上涨的投诉与举报较为集中,经调查,我们发现造成到户水价标准难以执行、代收水费偏高问题有政策、管理及个人多方面原因。市物价局将进一步完善水价调整机制,完善城市供水价格,同时加大对城市供水企业供水价格及物业公司收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切实减轻群众用水负担,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幸福度、满意度。
关键字:物业公司 代收水费 解决对策
近期,我们对2017年12358价格监管平台中接收的价格举报、投诉情况进行了梳理、调查,住宅小区物业公司超标准收取水费问题仍是居民举报、投诉的重点,我们对照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文件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调研情况,对代收水费偏高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X市城区居民小区生活用水价格基本情况 2017年X市12358价格举报呼叫平台上接听到的反映小区物业涨价收取水费的来电共计115件。经过调查,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小区物业向自来水最终用户(居民或业主)超标准收取水费。目前没有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实行抄表到户的小区,物业公司向居民代收水费在3元/立方米-3.2元/立方米之间,有的小区价格可高达4.55元/立方米,都超出了2.95元/立方米的政府定价标准。
居民生活用水属于政府定价范畴,当前X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构成为:基本水价每立方米1.60元,水资源税每立方米0.4元,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0.95元,到户水价为每立方米2.95元。
二、经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小区供水价格居高不下,小区物业涨价代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供水公司对没有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抄表只抄小区总表,收取的水价是2.95元/立方米,并按总表数计收物业的水费,小区物业再抄到各分户表的数据,按分户表的数据转售给业主,出现总表与分户表之间的差额。
原因之二:供水公司只抄到小区总表,将小区内供水管网的跑、冒、滴、漏损耗,转嫁给物业或业主负担。为了弥补水管网老化产生的水损耗,物业公司会大致计算公摊费用后,向业主收取公摊水费,特别是一些没有维修基金的老旧小区,维修费用的公摊更高。例如某小区供水管网老化,跑冒滴漏时有发生,并且没有维修基金,因此小区物业公司将相应损耗公摊定为0.5元/立方,按照这个标准收费,小区物业水费收支缺口仍有4946.5元。
原因之三:高层住宅需要二次加压设施保障高层住户正常用水,但二次加压设备运转所产生的管理维护费用和电费等不列入物业服务成本,物业公司不承担,只能转嫁给业主负担。例如某小区物业公司2017年5月-10月共垫付小区供水加压电费4000元,最终换算为供水二次加压电费公摊转由业主承担。
原因之四:部分小区把小区绿化、清洁卫生等用水费用违规分摊给了业主。原因之五:个别业主存在偷水行为,监管惩处难。一方面物业公司无力监管,另一方面供水公司因为抄取总表结算水费,不涉及自己的利益,不介入对偷水行为的惩处,最终造成这部分水费由其他业主分摊。例如某小区共110户居民却有41户封锁水表拒交水费。
综上,物业公司为弥补代收费用产生的损失,选择了提高售水价格,不执行政府定价,因而居民生活用水到户价格2.95元/立方米无法执行。
三、鉴于单一运用价格执法手段达不到治本效果,通过对现行的相关文件政策的认真研究,我们发现城区供水管理和水价执行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政策盲区:
1.供水管理办法中对没有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用户水费收取规定存在政策空白。《X市城区供水管理办法》(X市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1号)第二十二条“城市供水价格为最终到户价格,任何企业和单位不得在城市供水价格外加收任何费用”、第二十五条“供水企业抄表到户、计量到户、服务到户”两条规定明确了一户一表改造完成的小区抄表、计费规则,对于没有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如何计费没有规定,对于供水公司抄总表数按到户水价与小区物业公司结算水费的行为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2.住宅小区供水损耗承担主体政策无规定。未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小区内供水管网跑、冒、滴、漏产生的损耗及维修费用承担主体不明确。供水公司根据《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规定,以结算水表为限,仅承担结算水表用水端以前的维护责任,即小区入水总表前的管网维护费用。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第九条关于“普通住宅物业服务成本的构成”之规定,物业公司物业服务成本中也不包含水损耗费用。因此没有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内产生的跑冒滴漏等损耗以及供水管网维修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难以界定。
3.现行办法中供水二次加压设备产生的费用承担主体政策模糊。供水二次加压设备运转管理维护费用和电费未明确承担主体,《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供水设施维护责任以结算水表为界,结算水表用水端以前的,由城市供水企业负责维护;用水端以后的,由用户或者产权人负责维护。”因此,供水二次加压设备运转管理维护费用和电费应由谁承担需明确。
只有明确了以上责任主体,才能理顺各方权责关系,切实减轻居民用水负担,保障居民用水价格执行政府定价标准。
四、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对于用水价格的诉求,践行“阳光物价 民生至上”的工作理念,结合城市管理实际并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有效性,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制定居民小区一户一表、供水到户改造计划并加大推进力度完成改造。根据《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城市供水设施维护责任以结算水表为界,结算水表用水端以前的,由城市供水企业负责维护,用水端以后的,由用户或者产权人负责维护”,待改造完成后即可明确小区内的供水管网维护责任由供水企业承担。
2.对未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小区,尽快制定物业公司与供水公司结算水费“批发价”政策,以弥补供水损耗和代收成本。依据为《X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九条“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及通讯网络等专业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与业主签订的服务合同,向最终用户收取费用。物业服务企业接受专业经营单位及环卫管理单位委托代收费用的,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但专业经营单位及环卫管理单位应当根据约定向物业服务企业支付报酬。专业经营单位及环卫管理单位不得强制物业服务企业代收费用,不得因物业服务企业拒绝代收有关费用而停止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3.明确二次加压供水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政策。《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新建及已移交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电费由供水企业单独计量,执行居民用电价格”,仅对新建及移交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电价明确了计量主体和执行标准,相关政策还应当对没有完成移交、正在使用的二次加压设备产生的电费明确由供水企业承担。
4.建议公安部门介入查处偷水行为。依据《X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价格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水价政策,组织做好物业收费公示工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物业公司把绿化、物业自用等水费分摊给业主的行为以及其他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居民生活用水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用水价格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水价调整机制,制定好城市供水价格,同时加大对城市供水企业供水价格及收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群众用水负担,主动作为,积极回应群众民生诉求,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幸福度和满意度。
第二篇: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张新红 王 敏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 廊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逐渐进入人们的家庭,从而也给小区带来了停车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阐述了解决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保有量;立体车库;开源节流;停车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在大幅的增长。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最新信息,截止2009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31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1152.10万辆,增长17.81%。而作为京津走廊上一颗明珠的廊坊市,市区机动车数量也在高速增长。截止2008年底,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约25万辆,比2000年的10.9万辆增长了约一倍半,并且市区正在以平均每月增加1500—2000辆机动车速度增长。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汽车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停车难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由于现有停车泊位无法满足更多的车辆停车, 一些车子侵占小区内各类车道及人行道,甚至绿化带也作为了停车常如此一来,导致小区内管理困难、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小区内的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
一、市区住宅小区停车难的现状及原因
市区尚未改建的二十年左右的旧小区,既无车库,也无停车场,多在楼前停车;前几年建成的住宅小区仅有少量的车库,多采用地面停车场或小区内路边停车的形式;最近两三年建成的小区,既有地上停车泊位,又有地下停车常前些年由于居民拥有汽车量有限,尚能满足停车要求。而今,不管是新小区,还是旧小区,停车位的数量远远赶不上汽车的数量,这是停车难的首要原因。其次,现有停车位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也是造成停车难的原因。
二、解决市区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
解决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所谓开源就是增加停车泊位,所谓节流就是挖掘潜在资源,即实际上小区内外相当一部分停车位在某一时段是闲置的,可充分利用。
1.通过“开源”解决停车难问题
在不增加地面建筑密度和不减少地面绿化面积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立体车位的停车设施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及开放式小区改造工程中,在群众意见较为统一的前提下,采取地上单层、多层立体与地下单层、多层立体停车相结合的方法,无疑会缓解停车难的问题。立体车库有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采用模块化设计,每单元可设计成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半地下等多种形式,车位数从几个到上百个。此立体车库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停车场,配置灵活,造价较低,适用于住宅小区配套停车场的使用。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采用堆垛机作为存取车辆的工具,所有车辆均由堆垛机进行存取,因此对堆垛机的技术要求较高,单台堆垛机成本较高,所以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适用于车位数需要较多的客户使用。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类似于电梯的工作原理,在提升机的两侧布置车位,一般地面需一个汽车旋转台,可省去司机调头。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一般高度较高(几十米),对设备的安全性,加工安装精度等要求都很高,因此造价较高,但占地却最校 垂直循环式占地少,两个泊位面积可停6~10辆车,成本低,可采用自动控制,运行安全可靠。新建的现代智能化小区及具备条件的小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不同的立体车库。
同时,开源还要注重停车位的设计问题。通过优化停车位的设计,提高小区绿地率指标和土地利用率,也对解决停车难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停车位的形式多种多样,停车位有传统停车位,植草砖(植草格)停车位,轮压式停车位,花境式停车位,花架式停车位五种形式。传统停车位为砼、花岗岩等硬质地面形式。优点是停车比较方便;缺点是占地多,地面受太阳辐射反射强度较大,不能计算绿地面积。植草砖(植草格)停车位是用砼或塑料结合植草砖作为地面的停车位。优点是植草部分可以吸收太阳的热能,并且停车位可计算20%的绿地面积,;缺点是植草砖的植物播种因土壤较少,草坪根系受周围的硬地影响,水分蒸发快,若管理不好,形同虚设。轮压式停车位充分考虑汽车的左右轮距,将其融入绿地景观中。优点是首先解决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的太阳辐射的反射,车轮的位置下是硬地,而车身底盘下和周围全都是绿地,提高了小区绿地面积。花境式停车位是将停车位与花境、园路结合起来设计的一种停车位。花架式停车位将景观与停车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利用花架的立体空间作为停车的一种停车泊位。既能体现花架的景观效果,又有停车的作用。在上述五种不同的车位中,各有优缺点,轮压式停车位和花境式停车位不占绿地面积,造价适中,且能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提倡多用。到底选择何种停车位,还应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2.通过“节流”解决停车难问题
根据调查,大部分小区白天车位空闲较多,晚上不够用。反之,单位、超市商场等地方白天停车泊位紧张,而晚上却空置很多。因此,可利用两者的停车时间差将车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例如市区内的单位,至少有1/3以上的车位晚上是闲置的,白天车位却爆满,而附近居民只在晚上停车。这样,可经小区物业与单位协商后,晚上居民可把车有偿停到医院车位上,白天单位车辆可有偿停到小区车位。这种单位与小区的错时停车方法,既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又增加了双方的收入,使二者达到了共赢,可以大力提倡。如市区内各新旧小区、超市商场,市区医院等都可效仿,可大力推广。
“节流”解决停车难问题,还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科学规划路边停车。晚上,一般九点之后,老旧小区周遍边道路车辆较少,可设置成夜间停车路段,由专人管理,白天恢复交通。为了更好的节流,有条件的小区还可设置停车场系统停车预报系统,及时掌握停车位状况,科学有效地利用停车泊位。
当然,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还可通过加强管理,利用价格杠杆等方法解决。总之,停车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还需要采取全面的、综合的手段逐步加以解决。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缓解廊坊市小区停车难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023)的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王敏副教授,主要参加人:董国玉 张新红 高洪伟 张秀芸 赵彬 赵静
参考文献
[1]分析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出路[I],智能交通网,2008-11-06.
第三篇: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秦洪涛
关键词: 法院 执行 执行难 解决对策
内容提要: 法院执行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执行难已成为阻碍法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障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研究和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紧密结合法院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总结法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破解影响制约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方式方法,为法院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正文】
一、法院执行难的背景
执行难是指由于执行人员的内在因素、执行环境的外在干预、以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法律素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执行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执行难问题,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不少纠纷难以在基层得到解决而逐渐进入司法领域,需要法院进行裁判和执行。受体制、制度等各种因素交错作用的影响,执行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日益突出,逐步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法院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执行难问题,不仅困扰了法院自身的工作,也使社会各界对司法权威产生了疑虑。[1]
二、法院执行难的现状
(一)公民法制观念淡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滑坡,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诚实信用经营的价值观念。相应的法制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守法经营的观念很差,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逃债、1
废债、赖债的思想严重。认为赖债不会坐牢,有的债务人甚至目无法纪,视法律和法院判决书为儿戏,公开肆意对抗法院执行。有些个人经法院多次传票传唤才到局,最后使法院不得不加大执行力度,强制其履行义务。这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有一些是涉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
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差不多都是判处有期徒刑入狱进行劳动改造或本人基本没有履行能力,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赔偿能力低下,而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这一类案件也加重了执行的负担。
(三)被执行人难找
一些被执行人欠债后,为躲避执行而外出躲藏或与执行法院搞游击,这些被执行人大都有能力履行,却不愿意履行,采取各种手段与法院软磨硬顶,你发传票他不到,发限期履行通知书他不理,经常使案件并没有实际解决,而且还加剧了法院执行工作未来的压力。[3]
(四)被执行财产难查
为逃避执行,被执行人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转移、隐匿、消耗其所有的财产,达到不履行或少履行其应履行的债务的目的。有些案件的被执行人甚至在诉讼乃至仲裁阶段就开始转移、隐匿财产,一旦进入执行阶段,早已是人去楼空,财产踪影难觅。[4]
(五)执行财产难动
一方面,一旦查找到了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人、案外人以各种理由提出执行异议;另一方面,不少涉及不动产的案件,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局限而不能实施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由此,许多案件因难以执行而被拖延积压。
(六)立法滞后 [2] 2
强制执行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不健全,束缚了执行人员的手脚,限制了执行工作的力度。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强制执行法,民事诉讼法涉及执行程序的条文远远不能适应执行工作的实际需要。现行的法律条文,赋予法院执行的措施少、手段弱,无法对付恶意赖债、逃债者的形形色色的转移和隐藏财产状况没有有力的制裁措施。对被执行人及相关人员和单位妨碍和抗拒执行的,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方面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对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缺乏应有的保障。上述情况限制了执行人员的执行力度,使得执行工作非常被动。[5]
(七)协助执行人难求
受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协助执行人不愿自觉、及时地协助法院执行的现象司空见惯,并往往导致执行战机贻误,执行案件难结。
近几年,通过积极主动争取党委、人大等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强化执行队伍建设,加大执行力度,执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执行难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执行难案件类型各异,执行难度非常高。其中,以下几类案件的执行尤为困难:
1、受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干扰及其他各种非法干预未执行的案件。
2、被执行人涉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军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的案件。
3、申请执行人为困难群体的案件。
4、涉及农民工工资、建筑工程款的案件。
5、涉及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一些无牌无证的轻便摩托车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肇事者和被告人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偿付高额的赔偿款,致使案件的执行陷入僵局,尤其是被执行人被羁押服刑的案件,执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6、涉及房屋土地为标的案件。一些农村宅基地房屋以及权证不齐的房产买卖纠纷,因法律规定的局限性而使房产变现的可能性很小。
7、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逃避执行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法院根本就无从下手。执行难问题的存在,使当事人对执行工作不断进行投诉、上访。
8、其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未执行的案件。[6]
三、执行难问题的成因
(一)司法执行制度不健全,司法权威缺失
目前法院依法实施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一是法律法规;二是司法解释,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及《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宪法对司法强制执行仅作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执行案件的执结期限。执行工作立法的滞后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司法权威缺失,执行工作的随意性概率大大增加,被执行人往往无视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或躲避履行义务,或公然暴力抗拒执行。[7]
(二)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形成
市场交易活动中,不少市场主体对经济活动中蕴藏风险的认识相当不足,认为产生了纠纷,反正由法院最后一道防线进行救济和解决。实际上,相当部分的案件无法执行,其实是市场风险的延伸。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好比一个病人送进医院时已死亡,医院只能查明死因,却无法起死回生。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予以救济的途径和手段是有限的,当其穷尽办法仍于事无补的时候,当事人把交易风险带来的执行不能归咎于执行不力,到处投诉、上访显然有失公允。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尚处萌芽状态,制度的缺失与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等种种诚信缺失行为尚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而社会舆论及其公众又没有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致使无形中纵容甚至助长了这种失衡观念和行为的滋长和蔓延。
(三)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对执行工作的制约
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也是导致执行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部门往往从维护本地方、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出发,对执行工作设置种种障碍,干扰执行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个别党政领导以行政思维方式对待法院执行工作,直接告知暂缓执行某起案件或暂缓进入执行程序,客观上也影响了法院的执行工作。执行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金融、工商、劳动、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及中介机构等各方的配合,但现有社会管理体制的弊端也严重影响了执行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联动机制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和作用,但各联动部门本身管理制度的缺陷,以及相互紧密配合还未真正形成,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例如有的银行在同一系统间具有联网查询的功能,但银行不愿提供联网查询功能,致使法院执行人员只能一家家地跑。工商、劳动等部门管理
制度完善与否,中介机构工作效率的高低也必然影响到执行工作的效率。
(四)公众法制意识薄弱,社会保障救助功能不足
不少当事人视生效判决为白纸一张,对法院的传唤不理不睬,甚至到处逃避,再小的执行标的也要让执行法官来回奔波。有的被执行人一旦被司法拘留,还觉得冤枉,认为自己一不偷、二不抢,没有羞耻的感觉。从现有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来看,保障范围过窄,对于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农民,一旦成为被执行人,偿付因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的巨额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款,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这些案件大都陷入了无法执行或中止执行的状态。
(五)突破疑难案件的方法不多
面对涉及一些设计政府部门利益的案件、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以土地为标的案件以及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等诸多疑难复杂的案件,执行人员存有畏难情绪,办法不多,难以取得有效突破。
(六)审判和执行兼顾没有协调好
审判和执行是法院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执行必须以生效的裁判文书为依据,审判必须虑及执行的可操作性。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审判法官忽视了审判、执行紧密关联的关系,调解力度不够,作出的裁判文书不严密,致使实行执行中碰到困难。
(七)执行流程管理规范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上存在差距
流程管理规范对执行人员在各个环节中的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个别执行人员未能尽职尽责,所做工作在卷宗材料中难以明确反映,个别案件中止、终结的理由尚不充分等。
(八)少数执行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个别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难以提出有效的执行方案,对一些应列为被执行人的案外人不敢追加为被执行人,致使案件的执行标的难以到位;有的执行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处理案件时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片面强调工作忙而错过执行时机;有的执行人员对当事人态度生硬,作风粗糙,执行方法简单,损害了法院的形象。
四、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一)建立与完善党委政法委、各级组织与人民法院的信息通报机制
[8]
加强党委政法委、各级组织与法院之间的工作互动,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对于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不稳定因素的执行案件,法院应当提前将案件具体情况及工作方案向党委政法委进行通报,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会商研究。党委政法委发现因执行工作存在问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应当及时与法院沟通,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法院一起迅速采取措施,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二)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各级单位要同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制定和实施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的具体办法,对逃避、阻碍、干预及拒不协助法院执行的单位,不得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直至实施一票否决。对非法干预法院执行及实行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单位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并予以纠正,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直至一票否决。对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依纪依法进行查处。
(三)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增强社会公众法律意识
要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执行法律宣教活动,提高公民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自觉性,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法治观念,为执行案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司法行政部门应将民事执行工作列为当前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法院也应当主动与普法、宣传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组织基层相关人员举办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利用电视等宣传媒体开展以案释法教育,扩大宣传效果。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市场主体的市场风险意识,同时完善各类交易活动的制度,防止或减少纠纷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也要加强诉讼风险教育,使诉讼主体认识到通过司法救济途径解决问题的诉讼风险,从而减少纠纷,减少法院执行不能的现象。
(四)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建立并明确信息征用、公开、失信行为的处罚等一系列规定,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要鼓励法人、组织、自然人保持良好的信用,同时对诚信不良的市 6
场主体给予严厉的处罚,对其在一定领域内的活动设置种种限制,使其为失信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使进入司法领域的被执行人不敢以失信行为为代价而逃避、抗拒执行。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救助机制
要拓展司法救助功能,设立司法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应以政府财政为主,同时充分调动民间救助的积极性,扩充救助财力。司法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通过当事人申请、法院审核、民政部门批准的程序,给予司法救助对象以救济。
(六)建立执行工作联动机制
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对执行工作的协助和配合。工商、税务、城建、公安、国土资源、金融、电信等部门,要配合人民法院建立相关信息通报、情况反馈和协作配合机制,尽快实现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互联共享。负有法定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要积极协助人民法院依法执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拖延、阻碍执行,不得违规收取手续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或妨碍执行的,人民法院除责令其履行协助执行义务外,可以依法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纪律处分建议。
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执纪力度,对拒不履行判决和干扰、阻碍、抗拒执行的党政领导及工作人员要视情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并予以通报。
各新闻单位和法制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增强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生效法律文书必须执行”的法律意识。要加强舆论监督,营造以抗拒、阻碍、干预人民法院执行为耻,以服从、协助、支持人民法院执行为荣的舆论氛围,对抗拒、阻碍人民法院执行或拒不履行执行义务的行为要予以曝光。
公安、检察机关要积极支持、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对人民法院已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财产,不得重复采取强制措施。对暴力抗拒执行事件,当地公安、检察机关要紧密配合、快速处置,对因不履行法定职责酿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9]
(七)加强法院自身建设
一是法院应当更加主动积极的向地方党委、人大等领导部门汇报工作,让领导更加重视法院工作,重视执行工作,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上予以支持,使执行工作更有保障。二是妥善处理审判与执行的关系。在审判实务中,既要依法裁判,体现判决的公正性,又要充分考虑执行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大量的民事诉讼案件,审判法官既要裁判严密,又要多做一些艰苦的法庭调解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后续执行的难度。三是不断深化执行工作改革。要继续抓好案件流程管理、执行公开、裁执分离等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要继续完善执行工作考核机制,将执行结案率、标的到位率同执行法
[10]官的考评、奖惩紧密挂钩。四是继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执行方法,着力提高执行案件的结案率和执行款的到位率,全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努力改善执行装备、执行条件,切实提高执行工作的办案效率。五是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要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改进思想工作作风,严守执行纪律,保持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杜绝懈怠执行现象,杜绝 “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要努力加强业务建设,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法院执行人员的办案水平和工作能力。[11]
(八)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克服执行难问题
1、要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构建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执行积案的长效机制。
2、要进一步健全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确定重点
措施,确保法院对案件的执行。
3、对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要定期通报,对相关部门的 配合要明确责任,实行对领导追究责任制度。
4、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法院为主,各部门共同
关心和支持执行工作,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法律手续、程序等方面的问题应进行思考和总结,为完善执行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作好基础数据准备。
5、要提高标准、严格要求,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执行威慑机制、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打好坚实基础。
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长远目标看,执行难无疑是法治建设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有历史现象。执行难问题的形成,是思想意识、道德水准、文化传统以及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执行难问题,必须理念先行,必须长期坚持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实现建设法治国家这一根本目标的法治理念,摒弃与法治目标相悖、短期、近视的行为,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必须找准突破口,从解决体制、制度、机制等阻碍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性问题入手,依法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必须使法院系统内外的力量积极联动,形成合力,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只有这样那个执行难问题才会会得到妥善解决。[12]
注释: [1] 孙小虹,“克服执行难问题是社会系统工程”,载《人 民日报》1999年3月10日.[2] 贺卫方,“又执行难见”,载《工人日报》1998年7月10日.[3] 刘清元,《“执行难”现象的探究》,兰州学刊2000(4).[4] 梁红照 《论我国强制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载《强制执行与参考》总第10集.[5]李政、杨惠玲,《从“执行准”透视执行程序之立法
不足》,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8).[6] 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1月版.[7] 张启楣,《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年9月版.[8] 王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遏止司法权地方化倾 向》,体制改革,2002(1).[9] 董林华,《关于“执行难”和“执行体制改革”有 关问题的思索和探讨》,河北法学2000(4).[10] 袁法苗、黄辉、黄华,《关于执行工作改革的若干 思考》,人民司法2002(3).[11]景汉朝、卢子娟,《执行难及其对策》 载《法学研 究》 2000年第5期.[12] 葛行军,《执行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挑战》,人民司 法2002(1).
第四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近年来,物业管理在城市居民中的知晓率和接受度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客,小区物业管理的水平以及管理质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物业管理、住宅小区、问题、对策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从1981年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起,我国物业管理经过近32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建住宅小区基本实行物业管理新体制,旧住宅区物业管理也取得了突破。物业管理遵循市场规律,开始引人竞争机制,相关立法工作得到重视,整体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物业管理在住宅小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示出物业管理己经构成房地产行业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子行业【l】。但是,在小区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背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应遵循“服务第一、方便住户”,“统一经营、综合管理”,“竞争择优”,“专业化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有偿服务、合理分担”的原则。
一、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法规滞后
法律法规滞后,完善的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尚未形成。由于传统房屋管理局限于房屋修缮,管理对象限于公有房屋,对规范的法律需求不大。自1994年以来,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和各 级地方政府先后颁发了一系列行政规章、行业规范和地方性法规。但事实上物业管理的实践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显然物业管理立法滞后于该行业的发展。
2、开发商的私欲
合理的规划、优良的工程质量和齐全的配套设施是做好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但近些年,我国很多地方不少开发商重建设、轻管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设计规划缺乏长远考虑,建筑施工质量粗糙,配套设施不全。
3、业主众口难调
物业管理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共性和综合性。使物业管理服务有别于特约服务和专项服务;受益群体的广泛性和差异性,使客观评价物业服务质量的难度增大;即时性和无形性,使得业主无法象有形产品的消费者那样意识到物业服务的真实存在:持续性和长期性,使得物业管理企业必须长时间接受客户的监督和考验。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虽然共享一个住区,但是不同人群的主观喜好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差别决定了他们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差别就容易产生矛盾。有的业主注重高品质的服务。对原管理企业服务满意;有业主要求大幅度降低物业管理费,使得原企业做不下去断然撤离。业主之间矛盾激化【2】。
4、物业管理主体模糊
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的基本主体,只有这三方面在责权利问题上认识统一和行动到位,住宅小区才可能有和谐的局面。但由于‘物权法>刚通过,其法律效力的发挥尚有待时日。一方面导致大多数业主并没有从财产、契约和消费的角度理解物业管理,公共权利淡漠,缺少主动参与和自觉守约的意识;另一方面,本应由业主大会和业委会担负的管理共同事务和制止侵害行为的责任,全部推到了物业管理企业身上,就使得物业管理一直处于矛盾的风口浪尖。
5、物业管理企业产业结构单一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中国物业管理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索的制约,因而未能
全力舒展。行业主体的单一使消费者所接受的服务范围受到了限制,行业客体的单一则把更广大的消费群体拒之门外。产业的单一性,使我国的物幢管理企业普遍缺乏后劲,只能数着物业管理费过日子。不仅限制企业本身的成长壮大,也制约了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全方位 服务的可能。这种单一性表现在:行业主体单一。物业管理企业的出身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开放式”特性。使得企业在运作模式、方法上互相抄袭与模仿,呈现现出惊人的相似性。物业管理企业未能与其他行业紧密结合、良性互动,重复的、小而全的物业产业队伍结构.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6、物业服务不到位.维修保养不得力
一些物业公司企业专业化水平低,收取管理费后,仅仅提供简单的保安、保洁、绿化 等服务,其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与业丰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距离。而对于如何保养好建筑 物的外貌,公用部位、周围环境,主动维修设备,提高物业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则未能 很好顾及。小区或写字楼一旦发生故障性事件而向物业管理公一J反映(诸如电梯损坏、水 管泄漏、电闸破坏、防盗门失灵、墙灰剥落等),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他们一不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无配备必要的维修队及设施,这显然不符合专业物业管理规范的要求。
7、物业管理费收缴困难
对物业公司来说,物业费收缴困难是最伤脑筋的事。有的小区因入住率低而收不起来,有的因业主对物业公司不满意而收缴困难,有的因物业公司提交的物业收费预算、决算等财务报告存在问题难以收缴等等,收费难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物业管理企业,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因缺少经费,服务工作不到位,业主因不满意拒缴或迟缴物业费,也使物业管理主体双方产生了后续的不良连锁反应,也遏制了物业管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8、企业服务品种少,质量低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旧小区和房改房小区,由于业主经济收入以及所居住小区的条件限制,承担不起较高的物业费用。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从业经验、公司管理落后。在服务品种上,仅限于提供清洁、保安、维修等基本服务,缺乏更深层次的物业服务意识。
9、物业管理人才短缺
物业管理队伍中专业人才少,懂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维护技术,又通晓物业管理业务的专业化人才则更少。与此同时,我国对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还有所欠缺。
二、完善物业管理的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
要积极利用一切有效的宣传手段,面向全社会积极宣传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意义、目的、重要性,尤其是物业管理对住宅小区建筑楼宇的保值、增值作用。以有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合理的收费,让居民切身感受到自己是推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受益者,从而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使物业管理步入正规轨道。
2、加强前期物业管理
很多立志于开发优秀楼盘的开发商在社区建设乃至规划过程中,就已经邀请一些知名物业公司进行前期介入,由物业公司从今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设计和施工提出合理建议,这样的前期介入运作下来。事实证明是非常有作用的,能避免今后管理中的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是车位配比设置、空调外机位的设计、电梯大小等细节问题,只有经验丰富的物业公司才能体会到怎样的设计是最合适的设计。
3、设置机构,规范管理
国家有必要设置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利用国家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一些法规及规章对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实施综合管理,并尽快编制物业管理劳动定额,各物业各工种的工作量,材料消耗,及以机械台班损耗等做出明确的测定,使物业在竞争中一方面即可双向选择,又可防止物业行业不正当竞争。
4、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认真执行有关政策、法规,树立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用户需要,树屯良好的物业管理形象,促进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5、完善服务收费机制。
应从满足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出发,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要明确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定价原则、定价方式和价格构成;根据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制定普通住宅的收费指导标准,方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选择确定相应的物业管理服务。同时使广大居民树立物业管理服务的消费意识,物业管理服务不是“免费的午餐”,采取有效办法提高物业管理费的收缴率。
6、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物业管理市场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物业管理要有专门的针对对象和具体的细分市场,在管理上要有专业化水准。全国70%以上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派生的,物业管理企业要克服这种一体化管理中机构庞杂、人员众多、管理成本高的弊病,摈弃落后的用人观念,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吸引和留住人才,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做好服务集成,通过高标准服务来激发消费者的自觉缴费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收费难的问题,向知识型管理过渡,走一条人才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竞争市场化的道路【3】。
7、使物业管理向专业化发展。
这是物业管理全面推向市场的基础。物业管理涉及保安、保浩、维修、绿化等众多专业领域,以专业公司对之进行统一安排,分别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不仅节约了人力、财力,而且能够更全面、更专业的为居住小区服务。专业公司的推向市场也减轻了物业公司的负担.也能促进一些新建企业能够尽快赶上行业平均水平。
三、总结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围绕着这一特性,物业管理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竞争机制的完善、管理规则的健全、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随着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国外物业管理“洋品牌”会逐步进入我国物业管理市场,竞争在所难免并将日趋激烈。
我们必须尽快改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业主需求和市场机制来调节服务行为,不断修正管理方式和策略,加快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完善小区物业管理收费机制,树立企业服务品牌和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工作纪律、岗位责任、岗位技能的管理、教育、培训,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服从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感,使全体员工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以业养业,从而实现小区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物业管理的好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的和谐与否。因此,如何提升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鼓励物业管理企业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探索营造和谐社区的途径,积极发挥物业管理企业在其中的作用,是一个比较迫切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海英.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谢秋源,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活后勤服务分公司,河北,邢台,2011(2)
【3】匙静,王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咨询导报2007(10)
【4】田小红,我国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经济师,2009(8)
第五篇: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问题;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心理健康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教育一直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今天独生子女一代也已开始生儿育女,如何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几代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7岁以下未成年人3.4亿,其中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1 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孤独型 感觉到孤独的青少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没有朋友一起玩,跟爸爸妈妈无话可谈;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因学习上的竞争,使得同学关系紧张,没有知心的伙伴;为赢得老师的宠爱,相互妒忌;青春期的孩子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没有能够倾诉心声的对象;种种问题使得一些性格内向,或者自卑的孩子,甚至是一些在老师、家长的眼里表现非常优秀的孩子常常在心理上感觉到孤独、悲伤。
1.2 自卑型 自卑感强的孩子表现为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行为、意志被动。多因家庭变故,比如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离异、早逝,或者自身的残疾,个性方面的缺陷以及曾经的创伤等因素造 成。
1.3 自我中心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稍有不满则迁怒于人。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有其生物学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中又以家庭因素为主因。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舞台,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第一任老师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模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2.1 家长的过分溺爱 过分娇惯子女,往往使子女残暴、不负责任、自私、任性,易产生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父母过分保护的子女,往往具有依赖性强、易激动、神经质和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等不良倾向。
2.2 家长的过分严格 过分严格的家长对孩子有着超出孩子能力的期望和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制订的目标,就会严厉处罚。聪明活泼的明明是一个好动淘气的7岁男孩,课堂上跟同学说了一句话,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明明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回家跟妈妈倾诉,谁知却被妈妈更严厉的批评了一顿。明明的委屈无处诉说,只有压抑在心里。慢慢地妈妈发现明明不再说话了,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此时,妈妈才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这种严格控制、严厉惩罚、专断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常常产生不满及压抑情绪,并具有畏缩、不信任等个性缺陷。
2.3 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反之,家庭教育观畸形。在家庭教育中,他们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看问题也较主观、片面、不理智,在对待子女与自己的关系上,能够“不能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而不能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无法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2.4 家长疏于管理 有些家长因忙于自己的事业,或者因为家长本身个性的不成熟,疏于或缺乏能力管教孩子,致使孩子无法从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不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放任 自流、随意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在个性上很不成熟,不能达到同类孩子的正常发展水平。3 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有学者认为“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大量心理研究实践表明,人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则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
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环境是关键,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又是关键之所在。现在的父母,大多为“业余兼职”,难得抽时间研究子女教育,待到异常问题甚至严重后果出现了,往往后悔莫及。
3.1 呼吁创办婚姻学校,培养合格的父母 美国学者鲍姆林德认为,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孩子,控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子女有安全感,与同龄孩子比较最能自立、控制自己,最自信,最能进行探索和心满意足。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须有合格的父母。在当保姆都需要提前培训、持证上岗的今天,做父母是世界上最复杂、最艰巨、最长久的职业,又不能下岗,又不能重新择业,更应该进行训练。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就是在这种最需要的人文领域里却没有教育,所以婚姻学校、家庭学校是当今社会亟需并且必不可少的。
3.2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明确要求大中小学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开展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在较落后以及偏远地区,只是流于形式。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和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课程大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很多干脆就叫成政治课。孩子们遇到问题很难得到真正心理学上的帮助。学校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最重要、最集中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缺失可以在学校得到弥补,所以,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学校应配置有责任心、有爱心、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帮助。
3.3 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孩子及时进行救治 父母和老师是跟孩子最亲密和接触最多的人,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思想、情绪、感受的愿望和空间。如果发现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自己无力解决,就一定要及时地向专业机构求助。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我国目前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优胜劣汰,心理不健康者比过去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而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很多,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其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儿童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家长的良好引导下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周红霞 儿童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 【J】全科护理2009.2
宋亚玲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J] 心理学研究 2011.1
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