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人与自然篇[合集]

时间:2019-05-13 11:3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人与自然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人与自然篇》。

第一篇:和谐——人与自然篇

和谐——人与自然篇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可以说,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篇章了。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哺育他们的成长的母亲自然。黑烟笼罩的天空中不见了鹰击长空的雄姿,污浊不堪的河水终结了鱼翔浅底的身影,与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变得臃肿不堪,各种现代化的机械争着吵着要主宰这个世界。

终于有一天,大自然负荷不了如此的伤害,他发怒了。于是,气候变异,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非典等接踵而至。人类终于领略了它的报复,于是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不和谐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所幸的是,已经有一些明智的国家政府和人民,在为自己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在为子孙后代做着长远打算。于是有人提出了要对自然资源珍惜,要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谐,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给人类留下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古训,用到今天这个生态危机四伏的社会,它更是要警钟长鸣不绝于耳。它告诉我们对水、对森林、对鱼虫鸟兽、对一切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持长远的有所保留的态度。因为自然和人类一样是个有限的生命体,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和谐是鸟儿那坚硬的翅膀的,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飞翔;和谐是汽车那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奔驰;和谐是帆船那种伸展的白矾;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冲浪。所以,我们要携手让和谐永存,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第二篇: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

一、土地遭到破坏;

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森林面积的减少;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六、化学污染;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

九、空气污染;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除了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外,(一)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实践已充分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在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胜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并不反对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但认为这种利用应以承认、尊重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为前提,并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发展,而不能超出自然的限度。

(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方面。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在我国,由于贫穷落后,为了生存和发家致富,一些群众往往就地砍伐森林或廉价出售当地的自然资源。因此,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切实担负起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同时,在生产方式上也存在着问题。现有的工业生产方式,大都是以消耗自然资源或是污染环境的运作模式, 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因此,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方式,争取零消耗或是低消耗,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

(三)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其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

小结: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环境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对此应报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在未来社会里,我们应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人生天地间,和谐相处是终极目的。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因为人也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终究不是“人定胜天”的。人类可以充分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努力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永远不能征服自然。

注:《环境伦理学》余谋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

郑庄中心小学 曲丙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要保护环境。知道一些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情感态度:关心热爱地球环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感到憎恨,愿意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活环境。

行为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习惯。能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法、知法、守法。教学重点: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确立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知道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习惯。

课前准备: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制作有关“环保”的多媒体课件搜寻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然后再出示几幅河流污染漂满死鱼、工厂烟囱林立与空气污染、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的图片。教师: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讨论一下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1:看到美丽景色心情愉快、看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心里难受。

学生2:这些图片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教师:大家继续思考,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人类对大自然不合理的开发,以及认为对环境的破坏。教师:为了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从1973年,联合国设立了“世界环境日”,下面大家看书,谁能告诉我“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学生:每年的6月5日。

教师:每年世界环境日的时候,联合国及各国政府会采取哪些行动措施?

学生读书回答。

学生:联合国和各国政府都开展各种活动来宣传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教师出示大自然给人类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原料。教师:大家看图,大自然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什么?

学生:我们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材料,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是我的衣食父母。教师:如果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浪费,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学生:人类将失去生活资料、失去生存环境,最终只有面临灭亡。教师: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自然资源的耗竭,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洪涝灾害、沙尘暴等一些列问题摆在我们人类面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已经敲响。

一、敲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列举的问题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环境和生态问题?

学生1:2008年我国南方多省市遭受冰冻灾害。

学生2: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7.1%,1998—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760万公顷。

学生3:我国酸雨污染面积在扩大。……

教师:大家说了很多,从中可以看出大自然已经向人类宣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我们应该从人类自身深刻反思,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家看书,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学生: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失去家园;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他一切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都将无从谈起。

教师: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国家制定了一部专门保护环境的法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一起回答:《环境保护法》。

教师:从这部法律中我们了解一下环境指什么?

学生:“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课堂讨论:我们身边或你所知道的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一些小型工厂设备落后、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大气污染。学生2:汽车尾气污染大气。

学生3:一些小工厂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污染河流。

学生4:一些人到河里用药毒鱼,鱼都被毒死绝了。……

过度: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平时观察得很仔细,也说明大家很重视环境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教师:作为大自然的征服者我们还能沾沾自喜,陶醉于胜利之中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进行深刻的反省。教师:怎样反省? 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我们不能在以征服者自居,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

过度:为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实现了依法保护自然和资源。

三、依法保护自然和资源

教师:我国形成了以那不法律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学生:《环境保护法》。

教师:《环境保护法》是那一年颁布的,明确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哪些问题?

学生1:1989年。

学生2: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基本原则、制度、工作范围和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等问题。

教师:这部法律的地位如何? 学生: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又是制定专门性环保单行法规的基本依据。

教师: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学生:要是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不同情况,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分别有警告,罚款,赔偿损失,责令限期改正、拆除、排除危害,停业、搬迁,关闭,以及对违法公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大家看一个案例,岳某看法自家的林木为什么会构成犯罪?他违反了哪部相关法律?

学生读书、探讨回答。

学生:岳某砍伐自家的水杉属于国家一级珍贵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岳某未取得采伐许可证,其行为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教师: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

教师:大家继续看书上的两个案例。某工厂烟囱排放浓烟,污染河流,使水质恶化,违反了哪部法律?犯罪嫌疑人捕杀藏羚羊违反了那部法律?

学生:第一个案例中属于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个案例属于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并触及了刑法。

教师总结: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各国都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我们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更要从自我做起,关爱自然,保护自然。课下作业:我们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可以结组讨论、查找资料,最后总结归纳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分享:

第四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第五篇: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

摘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保护

一、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生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在古代,人们凭借着简单的知识,产生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的提法;老子也曾说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的寿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曾严重依赖于资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深刻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以后,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但是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三、问题在哪里?

一是观念上的问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

二是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

三是合作上的问题。人与自然是个非常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体现出的一大问题就是发达国家并不乐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甚至发达国家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最终,会议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四、如何创造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一、在观念上。人类必须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

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二、在发展模式上。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在各国之间的合作上。第一,坚持巴厘路线图和京都议定书。第二,发达国家做出深度减排的承诺,发展中国家纳入国际减排机制。第三,发达国家拿钱,进行资金与技术支持。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按照“三可”;中国认为,按照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要接受“三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与技术支持情况下的减缓行动要接受“三可”,但发展中国家自主采取的行动不接受“三可”。

五、和谐相处的真实案例分析

以古代著名的都江堰工程为例。它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最好标志。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源成功之处在于:主要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由此可见,只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辅以人类的能动性,人与自然一定会走上和谐共存的道路。

六、结合目前的实际提出对解决目前旱情的建议。

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七、结语: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下载和谐——人与自然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人与自然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作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统计学二班 吴炜佳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试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自然科学概论 试论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 姓名学号:王佳佳20130140336 焦亚菲20130140315付莹莹20130140312 班级:13文科三班 专业:财务管理 系别:文理基础学院 自然科学概论 试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秀范文合集大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秀范文合集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

    人与自然的和谐(爱默生)

    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爱默生 个人要想做真正的隐士,他就要从社会中彻底地退隐。即使在他读书、写作时,他仍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不算是彻底的隐退,。他应该宁神静气,在仰望宇宙......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广告学112班 方颖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而且在当代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矛盾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短短不到三十分钟的《世博会的科学传奇》之"人与自然"的短片从世博会发展历程的角度讲述了人类从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直到开始善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

    高考作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考作文热点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