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时间:2019-05-13 12:1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图 1 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如同花儿充盈开放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更新了“四肢健全,无病、不虚弱”的健康理念。197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明确地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1989 年,世卫组织对健康又做出了最新补充:“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这种健康的定义,标志着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与社会、心理、精神、环境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则是:心理健康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卫生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对于人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并对发现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四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自我认识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人能否认识自我,是否有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我认识有两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

即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由于了解自我,他所制定的生活目标和自我期待也是切合实际的。

2.悦纳自我

人们通常会希望自己能干、漂亮、成功,受他人肯定和喜爱,希望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然而,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天或后天的缺陷,有些改善余地有限,有些无法补救。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并且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坦然接受,安然处之,不怨天尤人。

(二)人际关系方面-理解他人,善与人处

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特性决定了人倾向于和他人交往,而不能离群索居。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衡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往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人际交往的认知,对他人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二是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动,与他人实际融洽的程度。

1.理解他人

正确看待别人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正确看待自己,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认识和情感的需要,包括他人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品质,能看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

2.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乐于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并善意地看待他人的缺点,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也不一味只求获取别人的认可与赞许,而是有合作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能力。由于喜欢别人和接受别人,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到欢迎,有稳定的朋友关系。

(三)情绪情感方面-情绪稳定,积极乐观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心健康。衡量情绪情感的指标有二。

1.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表示出一个人神经中枢系统兴奋与抑止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至于乐极生悲。一个人情绪上的反应适度,则反映了一个人情绪的反应强度能与客观情境相一致,“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不无缘无故地高兴和悲哀,也不会为一点小事而激动,一遇到问题就紧张。

2.心境良好,积极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在一般情况下,保持一种持续的良好心境,或称称持续一种乐观心态。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产生消极情绪。而是说,首先,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发现消极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心理健康的人面对失败、疾病和亲友死亡等等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以免除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心理健康更注重消极情绪在一个人身上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四)社会适应方面-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人的社会环境像自然环境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良好主要表现在他能正视现实,积极工作生活以及主动改造环境上。

1.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 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观察和分析环境中哪些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哪些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作出客观的评价。

2.热爱工作,有责任心

工作、劳动、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人积极融入现实,认真劳作,努力实现一定的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他们喜欢和享受劳作,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智慧和才能,由此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3.有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能正确面对挫折情境,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也能在失败时适时地改变或放弃原先的决定,重新作出调整。所以他们具有较好的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4.有限条件下积极改造环境和自身

心理健康的人会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他们往往会对周围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可操作的改变方法,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个性影响。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一)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二)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三)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

(四)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四、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还有一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的,即没有心理异常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偏离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异常状态,只有将心理健康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才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把握。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不能保持一致,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社会功能受损,以至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心理异常有轻重程度,它们依次排列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在这里我们介绍这三个概念的同时,重点介绍与心理问题、与中小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漫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漫谈

主讲:西昌学院教育管理学

贺新宇

一、心里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它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主观性、积极性、全面性)。

1、主观性: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是作为影响体验的潜在因素,表现为平衡。

2、积极性:表现出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忱的、进取的心理状态,表现为适应。

3、全面性:心理健康与否,表现在知、情、意的各个过程和个性的各个方面,即协调。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人生态度积极

乐于学习: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热爱生活:有正常的好奇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富于生活情趣。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2、人际关系和谐

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在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表现出真诚、尊重、理解和接纳,具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表现:嫉妒、羞怯、自卑、猜疑、自私、自傲、偏见与报复心理。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恐惧等)。

3、良好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4、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

5、较强的情绪控制力

情绪适度:能表现出与客观情绪和年龄相符合的情绪,能够采取积极的方法摆脱消极情绪,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适度、稳定、平衡、快乐。

情绪积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美国一家医院调查表明,在五百名患胃肠病的学生中,因情绪不好而导致病的占百分之七十四。

6、良好的人格品质

7、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思维发展正常,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创造力。思维不正常主要表现:注意力障碍、财富狂想、被害狂想、夸大狂想、健忘症、思维强迫等。

8、行为表现规范

行为与社会角色相符合,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一个人的认识、言谈举止表现为符合年龄心理特征,是其适应现实的重要条件。对不同的刺激反应适度。

三、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社交恐惧

2、考试焦虑

3、人格障碍(1)分裂型

(2)冲动型

(3)偏执型

(4)表演型

怎样用爱心平衡学生的心理

主讲:凉山州教科所

王晓荣

一、不要常常处于自责之中

二、不要处处与人争斗

三、生活中常常充满激情,为自己创造实现理想愿望的平台

四、不要对周围人和亲人期望过高

五、寻找一点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暂离困境

六、在处理问题上能够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七、对人的善意就是给自己的温暖

八、学会排除自己的心理烦恼(找人倾诉)

九、帮助别人做事,积极、适当的娱乐

十、知足常乐

心理失衡指的是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心理失衡是心理不健康的预兆,它不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成才。心理疾病发病的高峰期是青少年时期,品德不良行为最容易出现在青少年时期。

要引导学生平衡失调的心态,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造成学生心理失调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如自卑和嫉妒的心态,可能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两个极端。自怜的心态,可能是群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委屈,是因为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需要。苦恼,是被需要与现实的矛盾所折磨的。我们应尽力设法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只有教师用爱心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用爱心浇灌他们稚嫩的心田,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尽可能得到满足。

一、消除学生自卑的心理

教师要用爱心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要教育和引导有自卑感的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人一旦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旦有了追求的目标,就会鼓起勇气,拼搏上进。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人不可能完美无缺,人要睁大眼睛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帮助学生从人与人的比较中,从自己的失败与成功中,以及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到真正的自我,认识自己的思想、能力、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找准自己在社会、集体中的角色和位置,扬长避短,学会自我补偿,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人总是坚信“上帝关上了你进来的门,肯定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3、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要多支持、多鼓励,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有时还可以适当的放大性肯定,以激发振奋。

4、要努力避免和消除引发自卑的诱因,如不讽刺、挖苦学生,不轻易给学生定性,不揭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批评注意场合并适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范围等。

二、消除学生自傲心理

自傲是与自卑相对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是学生存在的另一种主要的认知偏差,同样严重危害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过度关注和欣赏自己。

2、贬低和排斥他人。

3、以自我为中心。

4、心理过度狭隘。

5、易于自我满足。

6、抗挫能力不足。

消除方法:

1、晓之以理,讲清自傲的害处。

2、引导学生在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学会常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常用社会需要比自己的不足,通过心理置换,找到差距,逐渐消除自傲资本。

3、有意控制自傲学生的表现机会,减少自负频率和缩小自负空间,弱化自负心理。

4、对有自傲心理的学生表扬要适度,对他们做的成绩不能做放大性肯定,一些自我评价过高有自负心理的学生,极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过高评价,即使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是捧场的话,他们也会认为受之无愧。

三、解除学生嫉妒心理

嫉妒者是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他们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空虚,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

教师要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嫉妒者,从而消除和化解嫉妒。常言说“恨是离心药,爱是胶合剂”因此,要教育学生当遇人嫉妒时,如果能够以德报怨,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化解了。

方法:

1、帮助学生认识嫉妒的危害,要让学生知道是人都会嫉妒,但嫉妒会使好友翻脸,伤害感情。嫉妒心理会使人变得冷漠,孤僻、空虚、阴沉等。

2、营造健康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3、充实学生精神世界。

4、建立公平、友好的竞争机制。竞争在集体和生活中难免,它是医治嫉妒的特效药,公平友好的竞争依靠的是能力和智慧。

四、转变学生失落心理

学生的失落心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落差”,这种“失落”心理,也反映出当今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心理脆弱的普遍性缺陷。方法:

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去营造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理解和赏识是平衡学生心理,改变学生失落心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与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五、释放学生委屈心理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属于绝对的“核心”,备受大人的关注,因而造成他们的优越感越来越强,自尊心强。方法:

1、让学生把所受的委屈和不快在适当的场合宣泄出来。

2、在学生情绪平静后,让学生述说事情的来龙去脉,鼓励他们主动述说自己的感受,尽量做到换位思考,并循循善诱加以疏导。

3、心理成熟度差的学生,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从而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觉得委屈,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释放学生心理自怜心理

这种学生故作怪状,与人为难,在别人无可奈何的眼光中肯定自我价值,于是放纵自我,贬低自我。

造成的原因:

1、学生本身思想认识、思想方法、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

2、外界(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消极因素的引诱(如网络)。

3、学习生活中各种挫折所造成的不良情绪。

4、教师、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好教育方法。学生心理禁区

1、生理缺陷

2、心理状态

3、家庭问题 方法: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制力。

七、化解学生苦恼心理 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的焦虑。

2、安全方面的焦虑。

3、同伴方面的焦虑。

4、亲情方面的焦虑。

5、师生方面的焦虑。

6、自我方面的焦虑。

7、其他方面的焦虑。

方法: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苦恼的原因,对症下药,只有将无限的关怀给予学生,才能化解学生苦恼心理。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课稿范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更新了“四肢健全,无病、不虚弱”的健康理念。197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明确地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1989 年,世卫组织对健康又做出了最新补充:“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这种健康的定义,标志着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与社会、心理、精神、环境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则是:心理健康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卫生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对于人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并对发现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四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自我认识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人能否认识自我,是否有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我认识有两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即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1 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由于了解自我,他所制定的生活目标和自我期待也是切合实际的。

2.悦纳自我人们通常会希望自己能干、漂亮、成功,受他人肯定和喜爱,希望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然而,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天或后天的缺陷,有些改善余地有限,有些无法补救。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并且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坦然接受,安然处之,不怨天尤人。

(二)人际关系方面-理解他人,善与人处

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特性决定了人倾向于和他人交往,而不能离群索居。人际关系的好坏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衡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往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人际交往的认知,对他人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二是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动,与他人实际融洽的程度。

1.理解他人

正确看待别人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正确看待自己,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认识和情感的需要,包括他人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品质,能看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

2.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乐于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并善意地看待他人的缺点,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也不一味只求获取别人的认可与赞许,而是有合作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能力。由于喜欢别人和接受别人,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到欢迎,有稳定的朋友关系。

(三)情绪情感方面-情绪稳定,积极乐观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心健康。衡量情绪情感的指标有二。

1.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表示出一个人神经中枢系统兴奋与抑止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至于乐极生悲。一个人情绪上的反应适度,则反映了一个人情绪的反应强度能与客观情境相一致,“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不无缘无故地高兴和悲哀,也不会为一点小事而激动,一遇到问题就紧张。

2.心境良好,积极乐观

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在一般情况下,保持一种持续的良好心境,或称称持续一种乐观心态。2 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不产生消极情绪。而是说,首先,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发现消极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心理健康的人面对失败、疾病和亲友死亡等等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以免除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心理健康更注重消极情绪在一个人身上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四)社会适应方面-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人的社会环境像自然环境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良好主要表现在他能正视现实,积极工作生活以及主动改造环境上。

1.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 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观察和分析环境中哪些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哪些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作出客观的评价。

2.热爱工作,有责任心

工作、劳动、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人积极融入现实,认真劳作,努力实现一定的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他们喜欢和享受劳作,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智慧和才能,由此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3.有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能正确面对挫折情境,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也能在失败时适时地改变或放弃原先的决定,重新作出调整。所以他们具有较好的挫折耐受能力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4.有限条件下积极改造环境和自身

心理健康的人会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他们往往会对周围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可操作的改变方法,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个性影响。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一)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二)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三)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

(四)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四、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还有一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的,即没有心理异常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偏离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异常状态,只有将心理健康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才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把握。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不能保持一致,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社会功能受损,以至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心理异常有轻重程度,它们依次排列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在这里我们介绍这三个概念的同时,重点介绍与心理问题、与中小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图 2 异常心理状态

(一)一般心理问题

什么是一般心理问题?它是非病理性的心理异常,通常被称为心理困扰、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一般而言,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 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 , 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如果自己能够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 可以很快恢复到常态。

经常被描述的一般心理问题有:不容易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不太好,耐挫力比较差,不太合群,比较自我中心,无端烦恼,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疲劳,自我怨恨,焦虑,抑郁,多疑,偏执,消沉,狂热,怯懦等等。

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特征?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心理问题与特定情景紧密相关,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诸如学习压力大、被老师批评、工作晋升失败、婚恋挫折,或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身体不良状况。这种反应离开了特定的刺激情景,就会消失。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不会经常出现,更不会持续出现,而是偶发暂时的,持续时间较短。其次,功能损害轻微。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但是其 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其社会功能属于些轻微的损害。再者,能调节。一般心理问题常常会自行缓解,或者减少次数和减弱强度,也会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 4 其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对于自己不能改善较重的心理问题,借助心理咨询会有很好的效果。

那么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什么心理问题呢?

1.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初三学生小小原本学习成绩还不错,在一次月考中,数学却考了个从来没有的低分,气得她把心爱的发卡都撅折了,随后还病了一场。究其原因,她认为是邻桌同学在考试时不时翻试卷,总发出哗哗声响影响到她的结果。小小说:“我一听到别人翻卷子的声音,心里就十分紧张,认为人家已经答完了,再看看自己,太慢了。顿时,我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连握笔的手都哆嗦了。”以后的几次考试,小小的不良感受越来越多。考前睡不好觉,满脑子都是公式、定理;考试中,她不断在告诫自己:一定要考好!但一看到不熟悉的题目,心就抽紧了,如果几分钟之内找不到思路,小小顿时就手心冒汗、脸色苍白,连呼吸也急促起来。反反复复总是这样,小小沮丧极了,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也对不起自己。

如果考生认为自己在将要进行的考试中可能失败,并认为这一失败将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考生就有可能因此产生紧张、焦虑、担忧、害怕等情绪感受,这就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不仅以忧虑情绪为显要特征,在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也与正常学生不同。考试焦虑的学生总认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由于焦虑,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产生呼吸加剧,多汗、头痛,肌肉紧张,而且好发脾气、发呆、心神不定、思维停滞、多余动作增加等。

2.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荷尔蒙激发,身心变化快,加之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问题是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发展、性意识的觉醒成为到了青少年期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性禁锢、性放纵的直接影响,也由于自身人格不成熟、自控力差等原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偏差,因而体验到种种困惑、恐慌、焦虑和不安,比如性别角色混乱、自慰行为等问题。

青春期是男女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时期,是男女两性认同其身份角色、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如处理不慎,将造成学生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不认同乃至角色混乱。有性别角色混乱 倾向的一些行为经常出现在青少年学生中。如:有的女生把自己打扮成男生的样子,走路、做事也大大咧咧,以豪爽为美,在女生群体中充当保护者角色;反感来月经等生理现象。男生却把自己打扮成女性,说话“娘娘腔”、常有“兰花指”、“吐舌”、“捂脸”等动作。性别角色混乱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规定的各自相应的社会位置和行为规范、模式上的混乱。如今,从全社会来看,性别角色模式虽在某种程度上已淡化,但是它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

自慰行为 是指刺激性器官而引起快感的行为。无论男生、女生均可能出现这种行为,比如手淫行为,小学生中,挾腿摩擦症更为多见。手淫发作时,多用手来摆弄生殖器,也有用被子、枕头、桌角、玩具等进行摩擦的。由于手淫产生兴奋,会表现出面部潮红、双眼凝视一处、周身肌肉紧张等行为特征,持续几分钟后,出现乏力、出汗、思睡等现象,只要不是过度的手淫行为,可视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过度手淫则是非正常状况,它常常是由不良的环境、情绪矛盾所致。由于受观念影响,有些学生虽自慰行为发生频率较低,但还是易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感觉羞耻,也为自己缺乏控制意志而自卑,所以手淫成为他们消除自己焦虑情绪的一种手段。

3.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自卑 就是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或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在中小学生中更为常见,通常表现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甚至生理反应上。自卑感强的人对自我的评价不符合客观实际,对自己提出批评过多,评价过低,甚至没有一处优点;缺少自己的见解,有些可能好与他人比较,有些可能惯于自我比较,常为对自己无能为力而焦虑。

常用消极思维,总是想到坏的方面;常用过度概括的思想方式,将一次的失败概括为“我不行”;自卑感强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过度重视他人的评价,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认为这些是可耻的,说出来会被别人笑话,严重的自卑会逃避一切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在诸多竞争活动中明明能成功也放弃机会。由于害怕失败和胆怯,有自卑感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失眠、盗汗、心悸。如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就会蔓延到其它方面,以至发展到人格被这种无能感侵蚀。

抑郁的学生则看上去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整个生活弥漫着灰暗的气氛。有的人还自暴自弃、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迫害,想独自离家,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很多抑郁的学生并不主动诉说情感体验,但当深入询问时,常常能清楚描述其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也没了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不愿意与人交往,故意回避熟人,干什么都高兴不起来,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好,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未来缺乏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后悔,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的学生还会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头痛等生理反应。

焦虑也分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现为与亲人、家庭分离时非常不安,害怕亲人出意外,担心与亲人失散,害怕独自留在家中。第二种是处境性焦虑:它是由亲人亡故、父母不和、自己因病住院、意外事故,家庭、学校教育不当等所导致,可发生于平时情绪较稳定学生身上。第三种为过度焦虑反应,女生更为普遍。有这种情绪问题的学生大多性格温顺、胆小、多虑、敏感、缺乏自信、智力水平良好,对未来的情况总是有许多过分的、不切实际的烦恼,总担心自己诸如没有能力完成学业、考试成绩不好被嘲笑、与同学相处不好而遇到困难,对日常一些小事也过分焦虑,并因此出现紧张、窘迫感,并伴随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心动过速等。

以上诸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还不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而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但发展起来,少数人会变成心理障碍,例如异性社交障碍、学校恐惧症等。学校中只可能有极个别的学生患有重度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和重度心理疾病不属于心理教师辅导的范畴,需要及时识别和转诊。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个体与他人、环境互动的不协调、扭曲的一种状态,是心理状态的某些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的累积、迁延、演变的结果。从临床的观点看,心理障碍属于病理性的心理异常,但不是“精神病性”的。

心理障碍的表现虽然各异,但是也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们表现在:

第一,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第二,针对性和持久性。它通常与特定情景无必然联系,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特异反应(包括思维、情感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且其状态的时间已经在 持续半年以上。

第三,功能损害性较大。可能使一个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性交往。

第四,不能自行调节。不能通过自我调整而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有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

下面向大家介绍神经症及癔症、人格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神经症以及癔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非精神病性的障碍,大脑和神经没有器质性损害,而高级神经系统活动表现失调,是一种机能性障碍。症状 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 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 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仍能保持一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和清醒的自知力。

神经症有不同的形式。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癔症。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也称 人格异常或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个人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在模式。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为,从小时开始持续到成年或终身,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智力正常,但情感与行为偏离较为明显;本人并不能意识 7 到这种人格偏离;一般能正常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形成人格障碍的人一般已年过 18 岁,病程至少 2 年以上。

人格障碍的主要 类型有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表演性人格,分裂性人格,冲动性人格,依赖性人格,反社会性人格等。

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又称作性变态,是性对象或性欲满足方式的异常。性变态者对正常的性生活没有要求,甚至心怀恐惧。性变态包括恋物癖、窥阴癖、露阳癖、异妆癖等等,其行为常带有强迫症性质。

(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也称作精神病性的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是严重的心理异常。主要类型有精神分裂、偏执性障碍、心境障碍和一些儿童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及其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意志相互“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且伴有幻听幻觉、紧张综合征的精神病。这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在大、中学生中间的发病率高达千分之六,也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多发生在青年期,起病缓慢,大致在半年左右成病。

妄想性(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精神病。患者妄想的内容多为迫害、嫉妒和伟大。病前人格多具有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妄想内容有一定现实性。病程演进缓慢,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这两种状态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循环交替出现。

躁狂发作的特点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其发作形式有: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的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其发作形式有: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和复发性抑郁症。

儿童多动症

教师在中小学工作,还有必要认识一些特殊的心理疾病,这里介绍经常被提及的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全名称“注意缺失与多动障碍”,简称 ADHD(attention -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此症出现在 7 岁前,常在三岁出现,9 岁时症状最突出。男童多于女童。

多动症的 症状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活动过度,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障碍。

在注意力方面的表现:注意力涣散、短暂,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经常容易因无关的细微刺激而分心;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马虎潦草;对别人的讲话经常似听非听;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并且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经常忘事;经常不愿意或回避那些需要用脑的事情。

在多动方面的表现:不论任何场合,处在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在课堂上,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不断,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经常离开座位;平日里,忙忙碌碌,话多,走路急促;轮流活动时很难按顺序等;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无目的乱跑乱爬;经常打断别人或强使别人接受他。

在冲动方面的表现:情绪不易控制,胆大不计后果,冲动任性,喜怒无常。由于患儿的冲动特性,导致其不易合群,引起别人的反感。别人的反感造成患儿的反抗心理,引起不良行为,如打架、顶嘴、伤人毁物,最后可能导致形成性格不良。

在学习困难上的表现:通常智力无问题,但学业成绩差。这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导致的学习困难。克服注意力障碍,及时补课,可赶上来。

在学校中,多动症的儿童与活泼多动的儿童容易混淆。教师做区分时,除了注意活动量程度,更要注意考察两者的注意力状况。多动症儿童在看他喜欢的卡通时也坐不住,而正常的多动的儿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注意集中,全神贯注。此外,还要考察其年龄发生期,以及该生在安静环境中的表现。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四、心理异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还有一种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的,即没有心理异常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就是偏离了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理异常状态,只有将心理健康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判断,才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把握。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不能保持一致,心理反应失去了合理性,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性,个性特征失去了稳定性,社会功能受损,以至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心理异常有轻重程度,它们依次排列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在这里我们介绍这三个概念的同时,重点介绍与心理问题、与中小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第四篇:知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览表

知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览表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1(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2(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 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内容来源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心灵的阳光工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于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一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1>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2>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3>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可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欢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老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积极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公务员之家

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部教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5.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领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02年秋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6.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同时,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7.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8.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有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综合或思想品德课的重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院:

体育学院

级:

10级2班

名:

号:

2010121224

下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名词性解释: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辅导者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要想真正学好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在学......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认真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继续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的学习,我认识到心理辅导就是采用一......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要想真正学好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创造性地......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作业

    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合集五篇]

    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让我认识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道理是不难理解,要想真正学好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标准 (一)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