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时间:2019-05-13 12:5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第一篇: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还是他的散文,从早期的写景散文到后期的说理散文,他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但流传最广的是写景散文《匆匆》、《荷塘月色》、《春》、《绿》等名篇,这些文章一直被认为是白话散文的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还有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给亡妇》,游记散文《旅欧杂记》、《威尼斯》等也广为流传。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在他不同类型的散文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的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文字向对话一样娓娓道来,显得更加亲切,但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春天的

生机勃勃。那流畅自如的旋律,那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踞”字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把梅雨亭比喻为一只“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的苍鹰,突出了它那踞在“一角的岩石上”的险峻之势,给我们以凌空突起之感。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难解了。朱自清先生用细腻、典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把明艳多姿的画面与逸趣横生的情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

二、叙事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表现出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背影》的语言非常古朴质实。如“进去吧,里面没人”如话家常,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构成和谐的统一,全文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用平易的

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给亡妇》中语言明净素雅 , 如话家常 , “谦 , 日子真快 , 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 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 : 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你第一惦记着的是你几个孩子 , 第二便轮着我”。亡妻虽死矣 , 但她生前所有的情感、意念并没随之而逝 , 随之而灭。“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 , 但你未必知„„。”全文在如水般清亮的文字中 , 作者的深情不禁氤氲而出、娓娓道来。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三、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

《旅欧杂记》和《威尼斯》两篇游记散文中,朱自清先生从容地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使他的散文艺术达到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避免在作品中‘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描述或介绍起来更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

《威尼斯》中:“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干干静静”、“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叠音字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朴素的现代口语,语言朴实、清新,富有现代口语的特点,简洁,自然而很有新意,如“它哪儿都去”、“只要不怕转变抹角,哪儿都走得到”„„这些句子中使用了现代口语的词汇,描述或介绍起来更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笔触细腻、语言清丽、用词精准而奇妙、文字简洁。善于描绘景物,使其各具特色,且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都令人心旷神怡,留恋不已。

第二篇: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48年8月12日去世。纵观朱自清的一生,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还是他的散文,从早期的写景散文到后期的说理散文,他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但流传最广的是写景散文《匆匆》、《荷塘月色》、《春》、《绿》等名篇,这些文章一直被认为是白话散文的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还有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给亡妇》,游记散文《旅欧杂记》、《威尼斯》等也广为流传。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在他不同类型的散文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的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南方的春雨连绵,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文字向对话一样娓娓道来,显得更加亲切,但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那流畅自如的旋律,那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踞‛字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把梅雨亭比喻为一只‚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的苍鹰,突出了它那踞在‚一角的岩石上‛的险峻之势,给我们以凌空突起之感。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难解了。《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使人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句式整齐,感情洋溢,语气磅礴,引人入胜。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说不明丽;秦淮河的水,不能说不旖旎。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无法与梅雨潭那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朱自清先生用细腻、典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把明艳多姿的画面与逸趣横生的情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 ‚静静地‛ ‚重重‛围住等等,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字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的。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泻‛有倾泻之意,用‚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而‚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更加贴切、形象、生动,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用‚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而 ‚浮‛是轻而缓地出来,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在《荷塘月色》中,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

二、叙事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表现出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背影》的语言非常古朴质实。如‚进去吧,里面没人‛如话家常,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构成和谐的统一,全文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用白描(所谓白描就是不 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给亡妇》中语言明净素雅 , 如话家常 , ‚谦 , 日子真快 , 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 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 : 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你第一惦记着的是你几个孩子 , 第二便轮着我‛。亡妻虽死矣 , 但她生前所有的情感、意念并没随之而逝 , 随之而灭。‚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 , 但你未必知……。‛全文在如水般清亮的文字中 , 作者的深情不禁氤氲而出、娓娓道来。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三、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

《旅欧杂记》和《威尼斯》两篇游记散文中,朱自清先生从容地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使他的散文艺术达到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避免在作品中‘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描述或介绍起来更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

《威尼斯》中:‚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干干静静‛、‚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叠音字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朴素的现代口语,语言朴实、清新,富有现代口语的特点,简洁,自然而很有新意,如‚它哪儿都去‛、‚只要不怕转变抹角,哪儿都走得到‛、‚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出于名手的还有味‛……这些句子中使用了现代口语的词汇,描述或介绍起来更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圣马克方场是‚伟丽‛的,公爷府的墙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纹,‚在阳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而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们‚微微摇摆在红绿灯球下,颤动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的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用鲜艳的彩笔,描绘出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和文化特色,使其浓抹重彩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威尼斯‚华妙庄严兼而有之‛的特点。如‚庄严华妙兼而有之‛、‚以典丽风华胜‛、‚惝恍迷离之感‛等词句,句式工整,节奏感强,使语言更加洗练。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笔触细腻、语言清丽、用词精准而奇妙、文字简洁。善于描绘景物,使其各具特色,且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都令人心旷神怡,留恋不已。用‚浓妆淡抹总相宜‛来概括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征,是最恰当不过的。他在语言的铸炼方面进行了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总观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从写景散文的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到叙事散文语言的质朴腴厚,到游记散文的字斟句酌,无不显示出他散文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杨振声说:‚朱自清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语言上不造作、不掩饰,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张惶、矛盾、怅惘、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家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白话散文的动人力量之所在。‚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的散文不矫揉造作,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的序言中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营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我们把握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就能领略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所以说,朱自清先生在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新高度。

第三篇:朱自清的春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春语言特点

语言朴素、隽永,多用比喻,富有表现力。作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通俗易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第四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特点: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散文作者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往往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一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转而出。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应该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为一炉,形成了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含关怀于幽默,蓄智慧于认真的总体风格。

1、坦诚而慧达的剖白

史铁生在平凡的语词中,寄予了慧达的内涵,并且感情细腻,文字细腻,表述细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省悟过程,显得自然?朴实,情理并茂。史铁生的散文是心语的直接流动,不是摆出庄重面孔的训导者,也不是高居于上的思悟者,更不是争强好胜的辩论者。他散文的语言是心曲的叹唱,情感上毫无做作之态和粉饰之意,坦诚而又意蕴深刻,在与人交流的同时,又自然地以其慧达启人心性。

2、亲切而凝重的倾诉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从自己的亲历体验和人们普遍的所思所感出发,用语平易,选象通俗,却贴切自然,恰切地表现了精辟的内涵;语气亲切,而又有凝重之意。

《好运设计》的开头作者写到:“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呆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你不妨试试。”

3、严谨而悖向的幽默

史铁生的散文倾向于探索人生哲理,它的语言相对严谨,文中却又不乏时来的幽默?诙谐,并且文中多以具象喻理示情,寄寓哲思,语言便形象而又促人反省和思悟。

史铁生散文的用语虽不像专业论文那样严密,但他认真执著的探求姿态又让其散文的语言确切?深刻,显现了严谨之风,如对心灵与大脑?观点与立场?喜欢与爱等关系的本质性表述,体现了他比较严谨的思辨性。

谷运龙的散文作品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羌文化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羌民族历史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和人生。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是谷运龙先生散文的特色。

例如《家有半坑破烂鞋》的结尾中这样写道:“从那堆不同年代不同质地的破鞋中,我听见历史长河的哭泣浅唱。那条路,那条故乡生活的路时而伸直入云时而弯曲入渊。那堆破鞋聚积着父母夏日的酷暑冬日的严寒。结晶着他们在那地头山林迈着万古单调而繁杂的步履的坚韧和刚毅„„”。这些文字始终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遐想,令人回味无穷。

朱自清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散文写得非常细致华美,有如我们传统的“工笔画”,创建了“绘画的美”,具有诗化之美。三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1、诗化美

一是各种奇妙的比喻。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前无古人的。

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三是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用联翩而至的排比戛戛发问,感情之水如陂塘明渠,曲折明畅,让读者为之吸引、为之感染,而且通篇句子短促,大致押“e”韵,使全文声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脱透明,惹人深思。

2、口语化

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绵总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3、朴实清新

动词的出奇制胜、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春风秋露,夏月冬雪,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叮咚的山泉,啭鸣的黄莺,余音缭绕,袅袅不绝;如冰山雪莲,长白人参,外表质朴,觅之而实难得。

秦牧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内容广博,文笔细腻,情趣盎然,风格独特而饮誉文坛。在他的散文中,人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产生出一种感奋向上的精神。这种以知识、情趣、思想三者结合而别具一格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热爱与赞美。

散文的语言特点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五四时期,曾有“美文”“小品文”和“随笔”之称;当代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先说内容。作者不论是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

这种感悟的特点,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让读者从文中见出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趣味、爱好、志向、学识、修养??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势、积雪的山、清明的水??作者是“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他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外来人”“客居者”新鲜、独特、丰富的感受(或许这种感受是济南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以至于感受力“钝化”了)。

其次,作者的感悟包含或暗示着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因此,作者的感悟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直接、广泛的沟通,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如鲁迅的 《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表现一个普通的日本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于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

再说形式。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抒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有人说散文姓“散”,“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这种自由灵活,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写法不拘一格,任意起止,“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我们读过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如细致探究,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有的比较讲究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就笔法而言,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散文作家的笔墨,总是在对人物事件的细微处、局部的精描细绘处见出精彩的。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父亲背影这一细节大做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不厌其烦地写来。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后面的“我的眼泪又来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出处,才落到实处。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藤萝景况描写细致生动,淋漓尽致,占据了大量篇幅,分外引人注目。这些描写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是情思遐想得以飞动飘扬的缘由,是作者由小见大、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有人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这诗意就从这种精描细绘中来。

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看看这样的句子: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虽然平自如话,但写得很动情,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有时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关注,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最后写道: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全文的点晴之笔。另外,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者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春》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其中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有文采,有气势,有感情,像诗一样美。这些内容上的意味、情致和形式上的变化、创新,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认,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炼我们的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悟性。才能体会得到,才能体会得深透。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又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第五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一、鉴赏散文中的句子的角度:

结构上:扣题,引出,开门见山,总领,总结,首尾或前后呼应,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内容上:本句内容概括,突出主旨 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虚实、动静、联想与想象。散文的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美:口语化,方言色彩。朴素无华,亲切感人,充分展示作者的情感。

含蓄美:含义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哲理,借景抒情。)音乐美:(叠词、句式上整句为主或整散结合)节奏明快,音节和谐,富有韵律,给人以音乐美。

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典雅美:(文言词汇多,引用或化用古人诗词)语言典雅。诙谐美:幽默 简洁美:短句子。

细腻美:细节描写或表现情感细腻。

二、标题的好处: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 第二,点明主旨 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

第六,虚实结合的含义。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

第七,标题也反映作者感受,奠定情感基调。第八,小标题。作用:格式新颖条理 清晰.能够很好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反复:同样的词语,同样一句话连继或间隔地在文章中出现,叫反复。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间隔反复还能前后呼应,使结构整齐。

四、开头的作用

1、点明文章主旨。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3、引出下文。

4、交代写作意图。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

7、介绍人物。8、抒发感情。

9、与结尾相呼应。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6、如果开篇是倒叙,那么,首段还兼有设悬念的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碰到景物描写,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

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

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

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

其次,要从结构思路上考虑。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果树园》开头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为全文定下欢乐的感情基调;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二、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听潮》就是以潮涨潮落的景色变化为线索的。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就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四、暗示人物命运

五、另外,还应兼顾到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描写常常使语言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元的,这时我们要作综合分析。比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当时的悲凉心情和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又交代了背景,揭示了中心;还为全文定下了灰黯的感情基调。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归纳整理,我们也就不难准确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是否借景抒情。是否绘声、绘形、绘色。

是否从多种感官描写。

是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是否虚实结合或以实写虚。是否联想与想象。

是否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里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或顺序相反。是否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修辞。

语言上是否有朴素、含蓄、音乐、绘画、典雅、简洁、诙谐、细腻等特点。

下载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片段精选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

    朱自清散文精选

    《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 泗阳实小五(4) 姜泽宇 在寒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完......

    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精选]

    中国山川大河自然风景甚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游记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供大家参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文化为......

    朱自清散文全集22

    不知道不知道世间有的是以不知为知的人。孔子老早就教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知识的诚实。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已经难,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更是难。一般人在知识上总......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大全]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朱自清三篇散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

    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

    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 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1 《背影》中,你的言语没有以往的富丽,多了几分俭朴战争平。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普通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内心的那一泓......

    朱自清散文全集17

    如面谈如面谈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的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是明代钟惺的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说出了写信的用处。信原是写给"你"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