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届高三作文拓展性讲练系列材料三
2012届高三(理科)拓展性讲座之三 自己。如果我们便是盲人,更要学会点亮灯盏,不是为了别人,恰是为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融和的人际关系,远离了物质,遁逝了红尘,它吁求我们固守安静的内心:根系静默,枝柯才不会招摇;自身的简单才能获致丰富。(总收)
2.关于题材
① 叙述的事例不妨“短”一点 对策之一:点活事例细节 例四
“风景,这边独好”——写好议论文的主体段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王新民
就合理的结构而言,议论文不能少于5段。
就艺术的表现而言,一般情况下,我们讲究得较多的往往是开头和结尾。
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或是“是什么”,或是“为什么”,或是“怎么办”,或是以上元素组合而成的系统着观点的中间几个议论的主体段,我们常常弱视了原本应有的“出彩”尾,主体段的遣排不能随慢,主体段的动静不能沉寂。一.有一款规整的结构“架子”1.常式 例一
在历史的天空中飞翔,我发现成功亦需一颗宽容的心。的过程中我有时会遇到一些人与我唱反调甚至阻碍我的前行。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楚霸王项羽坑杀数万降军,烹煮嘲讽自己的说者,看上去似乎威风凛凛,但却最终众叛亲离,只得自刎于乌江;陈友谅因记恨背叛自己的部下而先去攻打洪都而因此错失良机,兵败被杀„„(“述”,可以果时,原本恼怒的我也开始反省,是否自己真的有错,是否应该改正。于是我顺利地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向梦想努力的又一个秘诀。2.活式 例二
倘若有一天我们坦然地接受了圣诞节,是有异曲同工之效,们对自己传统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自卑焦躁中生发出来的复古虚热和盲目排他的风气。(“析”“结”)(刘吴隽二.有一版沉实的内容“里子”1.关于观点这些指向论点或者结论的句子,应该具有深刻、新颖、亮丽的成色。议论段里,它又衍生出逻辑的“支系”例三
融通的关系。的烦恼。如果你能够将它们视作饥渴之际的苹果,寒冷之时的棉衣,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开放诗意的花朵,与师长的隔阂、矛盾止息于斯,学习便又其乐融融。水洗过的良心。高考冲刺,其间的竞争难以名状,那份紧张甚至残酷可以想见。但是,这种现实不能成为斫损同学友谊的凭证,我们应该赠予对手更多的鲜花和掌声。
。较之过于闹腾的首
(“提”,提出论点或论题每当我因恼怒而想发火时又会想到历史中 叙述事例
引用名言
比方万类)看到古人的种种因不理智的行为而导致的恶(“析”
分析道理“结”
作出结论)(石越)
承认了耶稣,就好像今天的我们认可生病时吃草药和打点滴(“述”)我们也从文化让步逐渐走向了文化融合。(“提”)这种让步正是建立在我)
有时,在一个具体的主体。
高三学年,师长对你的期冀一定胜于以往。他们的唠叨,甚或责备,可能成为你(与师长的关系)哲人有言,雨后的青山是泪(与同学的关系)还有,我们也要友爱
“安于贫陋”亦不失为孔老夫子生命格调中的另一种珍奇。(“提”)孔子最欣赏他的一个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述”,点活了细节)能够给予弟子以如此高度的赞许,圣人的伟大人格自然也就步入永远的华夏文明。(“结”)(杨闵皓)
对策之二:提括事例精髓 例五
叹息着良辰美景虚设,世路难行。可又有多少人肯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吟?(反面,提括)想起了米勒,他将自己疏放于安静的乡村,对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并不给予在意。正是这份安静,使得米勒笔下的人物充满着圣洁。(正面,“述”、“结”)(顾熙)②熟悉的题材不妨“新”一点
首先,于你云我云的题材更换述说细节,扬“新”避“熟” 例六
想起了庄子。和同一时期的许多人比起来,他好像有些落后。可是,那些 擅于辩论的谋士,长于杀人的将士都已然湮没无闻。而我们今天读起《秋水》《马蹄》时,眼前似乎还站立着那个衣着敝旧,相貌普通的中年之人。(“述”,细节有新点)这种甘于寂寞的性格,让他的生命熟透在历史的原野上,和文化一起绵亘了下来。只有将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将外界的事物弃置一旁,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生命的收获者,多年以后,还能和民族一起,熠熠生辉。(“析”、“结”)(张洋洋)
例七
季老的离去,显得如此宁静、安详,一如其生前。(概述)季老的生活,简单得只剩下一张窄木床、一袭中山装、一方旧书桌。虽然简朴,但这些恰恰营构成了他心灵的田园。在摆脱了世俗的干扰之后,他将生命宁静地匍匐于斯。生命的格调或许就在这平淡如洗的日子里,一天天彰显、升华。(“述”、“析”)在季老的生命中,那一树树的马缨花正为他宁静而又绚丽地绽放着。(“述”)卸下芜杂,闭上双目,以心灵为中心,以无限为半径,生命便是一个完满的圆。(“析”、“结”)(刘明清)
其次,于此意彼意的题材转变见解角度,出“新”推“陈”
例八,我国的民族文化原本纯粹得像刚出浴的女子,但在拜金主义的思潮之中,经由欲望熏天的文人们雕饰,硬是成为了浓妆艳抹的粗俗之妇。(出浴女子,有了新意)浓妆固然吸引眼球,但远没有素面朝天的本质来得深刻和丰富。社会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让人们浸淫于物欲主义、享受主义;而安静才会让文人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突围物化,让心灵栖息于高处以及远处。(“析”、“结”))在向梦想努力
(毛秋亮)
② 题材的链接“活”一点 办法之一:延展题材叙述的宽度 例九
居于太过喧哗的环境,疲于各类交际,你还有多少精力去实现理想,拼搏未来?(题材一,发面解剖现实)当史怀哲游走奔忙于非洲丛林时,那种来自原始的寂寞便始终与他如影随形。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够真正地援手那些处于他内心最柔软之处的土著居民。(题材二,正面联系历史)想北京人太混蛋了,根本不像绅士!而在为诗友的聚会花钱上面,比较像男子汉的,一个是北岛,再有一个就是顾城!
还有,顾城的杀妻和自杀究竟如何评说?
有人写文章,说顾城养了200多只鸡,他有嗜血的本性,居然在一夜之间把这些鸡都给杀了„„ 舒婷很是愤怒。
事实上,是执法的小官吏上得岛来,限顾城3天之内把鸡剩下12只。如果200多只,就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所以是,他们必须把这些鸡都杀了。
到了姜伟——这位在“潜伏”中出发,在寂寞中收获的导演。耽于寂寞,才能成功,生命的格调因此升扬。(题材三,正面议及现实)(黄冬华)
办法之二:升华道理剖解的深度
锲而不舍常常被词人视作生命。如果一味地只是从经典中批发意象而并不加以修炼,那词人充其量也只能算作简单的搬运工。(“提”)《涛声依旧》中,“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减当初的夜晚”,前一句便像将古人的衣服活剥下来,而后句将原有的流畅闹了个“肠梗阻”。(“述”“析”一)至于“青花瓷”,盲求于经典的流行化,最终只能陷入知识误区和语法错误,这不是兵败滑铁卢吗?一块钢锭,不经千锤百炼如何能成干将莫邪?假若当初罗马拼音不经修饰便被国人沿用,那今日的中文不知又将跌入怎样的深渊了。(“述”“析”二,升华剖解)(李晓丹)
树枝的疏忽 ——从顾城的诗句说起
王新民
顾城曾经说过:树枝因疏忽,使我得见月;而月不见我,亦不见树枝。这样的句子,已经很诗歌了。
文字里面满满地蓄养出哲理,很忧伤的。
我不想再去滤析顾城的个性了。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够苦,很是不幸。
但是,在他死后,仍然还有人,甚至很不少,在扮演着“月”的角色。令人痛心啊,顾城的灵魂也
没有了树枝的疏忽„„ 人们对顾城有并非轻度的訾议。
这一切,乃是根源于自己的太过臆断——人们很少能够做到目见耳闻的!譬如,有人认为,顾城很小气。是不是这样的呢?
舒婷对如此的说法终于生气了。
首先,挚友于顾城、谢烨夫妇的她,自然深切地知晓顾城生活的窘困与艰难。
但是,有一次聚会,只有顾城拿着一张10块钱的钞票,与舒婷争着付钱。在舒婷看来,倒是一些
对顾城杀人的评价,舒婷不惟客观,还给予了“疏忽”:
人性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这种一瞬间的东西,或者天性中的东西,你不能用常理来推测。说顾城是天生的杀人犯,是不对的。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经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一个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往往是不同的。
余光中先生认为,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被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够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够充分地尊敬猛虎。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
韩黎诗云:“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曰:“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完整的人生应该建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我们的为人,应该能像夏娃一样纯真。
这就告诉我们,臧否一个人,还需要辩证。如此,也才会有“树枝的疏忽”记得林庚先生如此释诗: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
大学者大在哪儿?
在我看来,大就大在他们始终有赤子般的纯真和无邪。这也就是沈从文先生所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很喜欢一篇名曰《荷》的小文:“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且实且虚。这里容易产生如此的一份理想境界: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也很喜欢生活中的如此一段剪影:
善于小饮。逢客来访,甚欢。怀抱一坛老酒,自酿的,欣欣然引客至一巷道深深之小店。那时节,微风夜雨,春意阑珊。屋内,酒香灯暖,兴浓意酣„„
这种生活,亦景亦情——她已是唐诗宋词里的意境。
试问:以上的诸多元素复合,我们对于生活以及其间的人的认识,2
它的转换,外人是感觉不到的,”
” ”
21世纪人一样复杂,也能像亚当。
睁大了好奇的眼
是不是最为接近地抵达于一种境● 例文还是不得安寝!
界——“树枝的疏忽”?
半瓣花上说“任性”
王新民
常言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风情。
昨天的日志,主要是结合了一些经历,直接的,间接的,谈及关乎任性的粗浅看法与理解。不想,好友们给予较多的关注。点评与回复,往来于空间,自成一道流动的风景。为了对得住我的好友,回复时,我注意了简练。于是,符号,特别是花草走进了文字。橙澈的“大智慧”三个字鼓励了我,让我好生激动!
于是,今天,我就想利用花儿来构建意象,整合一下关于“任性”的思考。
一 不是所有的任性,都能修成正果。
首先说罂粟。它的花可资玩赏,果壳可入药。如果一味地食用,人的神经便会麻醉,最终自拔不得。红罂粟,闻之震怖,有多少富贵名流在它(他,她)的面前倒下。
再说说蝴蝶。它本是动物,我们不妨视它为一朵花。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这一切均在臆想和任性之间完成。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二
其实,任性倘若与清净、自由、自然之心结缘,便会人品不败,生命之花盛开。
“今朝尘净光生,照破山河万朵。”面对大千世界、滚滚红尘的种种诱惑和刺激,我们的灵魂保持清净,精神坚守高远,最好途径便是,任性地拒绝“形为物役”。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没有任何的做作与设计,没有刻意的目的与表演。我们惟有一任性情,趋近自由,才能臻达本真:“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喜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自然自有天工造化,任性以至沉醉其间,才能觉得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何谓“天柱家风”?正是:“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谁解“佛法大意”?此乃:“春来草自青,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三
更多的时候,一个成功的人还是生活在任性的“有”与“无”之间。
橙澈在点评中说:有时有些自责,似乎过分的任性让别人难堪,甚至让最亲的人无言以对;可这
个年纪,若不任性一番,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迁就,又似乎错过了什么。
我这样回复:任性也是季节里开放的玫瑰。她的美,在于花朵的鲜艳,也在于带刺的辩证;季节以后呢,自然会一树成熟„„
信半天在点评时云:她在填报志愿时,很任性地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并且她如此诠释自己的做法——这是经过了自己的的一番认真思考的,从这一方面讲,有些任性正是理性的。
我的答复是这样的:人性是长在原野里的绿色,可以是杂草(花),也可以是庄稼。去除杂草(花)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而果实的美丽就是成熟„„
蝶曦清晨在点评中言:她似乎目前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或许自己正迈向偏执;对于父母,她很有感触,真地要学会改善„„
我的评价是: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所以您不必过于自责;进一步而言,花的美丽,正是在于绽放,而绽放其实就是花心的破碎啊——您能不断改善自我,这便是在走向完美!尽管有些累,甚至苦„„
最后,我用更早时候的学生与我的一段对话结束全篇。
杨蘑菇(甜子)追求一种理性状态下的那种难得而有的奢侈的任性,尘(顾亚华)认为的确够诱人;只不过并不是人人做得来,只能偶尔随心所欲一下,得到一日的放纵欢愉。
我的看法是,这种放纵式欢愉,大概也是有好多种的;例如,柏拉图式的,培根式的,卢梭式的;孔孟式的,老庄式的„„而说到底,就是中国式的,一个世界;西方式的,两个世界„„
第二篇:2012届高三作文拓展性讲练系列材料一
2012届高三(理科)拓展性讲座之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对象的具化与独特
一、审题概述
1、审材料
2、审文题
3、审要求例一 文题:
心灵的契约是我们每个人与自己或与他人在内心的约定。诚信、责任、理想、诺言、操守„„支撑“人”的结构,体现契约精神。缺乏心灵契约,浮躁空虚,游离易变,犹如失去根系的大树,失去源头的大江,只能枯萎、干涸„„
请以“守住心灵的契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是一份新材料作文。命题典型地具有了江苏高考特色。
1、审材料:材料是不能不思考的。首句,从外延上言及对象的范围:“自己”或者“他人”。接下来的两句,从内涵上阐释了“心灵的契约”的要义——前一句,点及内涵的一些侧面;后一句,析及相反做法的后果以及根因。
要之,就材料而言,它指向了外延以及内涵两个层面的思考,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自己与他人,最好只选一点;其二,紧扣本质,切忌面面俱到,说到许多的“心灵的契约”。
2、审题目:题目是不能不分析的。
此题是一个短语,动宾性质的。在选准一个关于自己抑或他人的“心灵的契约”具体而又对象了的“切口”以后,应该重点在“守住”上立意。或谈及必要性,或说到迫切性,或剖析作法中的难、盲点„„
3、审要求:要求是不能不关注的。重点强调一点。
文体是自由的自由。但,不能没有文体。
例文守住心灵的契约(63分)张晓娟
从事艺术的人,都渴望于艺海纵横,登临自己梦想的高地,以能够与同辈比肩,为后世仰望。是的,我们这个时代不乏情有独钟的艺术爱好者,也不乏精彩纷呈的艺术表达媒介。遗憾的是,登峰造极的作品却鲜有问世,苦心孤诣的艺术大师总是频频缺席。
这是为什么呢?
不难发现,那些向往“君临天下”的高度,渴望“唯我独尊”的巅峰,梦想风光瑰美的绝顶的学艺者实蕃;而愿意倾尽一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踽踽独行,攀登艺术高峰者盖寡。
所以,我认为,成功的艺术大师,于内心,他们与艺术往往都有一份契约:苦苦地抵达„„ 可以这样说,艺术的践行本质上也是结伴而行于对苦难的认同和承受的。
罗曼罗兰说过:“痛苦是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是的,经历了痛苦的跋涉,从艺者才能登临高峰。
痛苦,只是为了登临艺术的精美。
学贯中西的绘画大师吴冠中老人,一生上演无数烧画事件。画作都是画者的孩子,烧画是放血,是割肉,是掏心。烧掉不满意的作品,只为了精益求精,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严谨,是勇气,是果决,更是一颗敢于承受痛苦的心。晚年,老先生创作油画《苦瓜田园》,他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这位身材瘦弱的江南老人,身体力行着痛苦的登临,毕生坚守自己的艺术高地。
在登临艺术巅峰的日子里,孤独常常又是痛苦的名片。
在音乐的世界,肖邦将内心最深处的爱国深情和孤寂沉思跃动在黑白琴键,寂静独语,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文学的殿堂,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坐穿板凳。令人尊敬的是,他是用生命写就了旷世巨著《红楼梦》;而在艺术的另一个殿堂——戏剧世界,经由沉深的孤独,注明京剧大师梅兰芳默默地创造出了惊艳尘世的梅派艺术之美。
灵魂深处的痛苦是成就艺术大师的必要付出。抵达,不惟功力,以及技巧。要经验,更要痛苦。在学术剽窃,教授走穴,明星炒作盛行的当下社会,我期盼先辈们那些关乎痛苦的艺术追求,正能如同暮鼓晨钟,能够指引我们的前行,愿我们甘受痛苦,臻于艺术至境。
愿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隽语: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二、路径举要
1.从文题的外形入手 ① 一个词的题目
不妨试一试:在这个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些字词。这样一来,也许就好办一些了。比如:融前面加:性格的融,画风的融合,方法的融通,从自然界的一种融说起„„后面加:融入自然、融化坚冰、融通志趣„„
再如:高手 前面加:不争,方为高手;隐者就是高手?轻松族:高三的高手„„后面加:高手,永远尊重对手;高手,治大国若烹小鲜;高手与幽默;高手,总能在困境中站起„„ 酿 轮回 ② 一个短语的题目
○偏正短语
新年的味道,修饰语“新年”,引领关于新年的观察与思考。一般而言,选准新年中的一个正在丢失的“味道”,分析其一般以至深度层面的原因,提出对策,文章容易写得深刻。
○动宾短语
突围 寻找一盏灯 ○联合短语
一般而言,短语中关涉的两者甚至三者,均必须写到;但是,行文可以有所侧重,操作时必须理清其间的关系。△相反关系
打字与写字和尚与皮匠
不能两面平均使力,侧重就其一点深入解剖,可以深入论证。△因果关系 园丁与鲜花
可以侧重说及“园丁”。最好在“怎么办”上多动些脑筋。△递进关系 自信和自立
递进着安排两个分论点。△多元关系 峭壁/瓮盎/大海
可以说做学问要善于积累。不能像“峭壁”那样,一点积蓄的准备都没有;“瓮盎”便好了许多;最重要的是,学学“大海”,博采多融。③一个句子的题目
重点一般落在谓语上。例如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围绕“握住”,不妨这样思考:为什么想“握住”?怎么才能“握住”?当然,此题的“你”也可以有多种意义(如果把“你”写成“犯人”、古典文学甚至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等等,立意将会有“爆炸”效应)。另外,“我”也意味着题材里应该更多地关涉自我的经历与体悟,真情、切实。
现在就出发 因为有了你 幸福花开
2.从文题的内蕴入手
① 大题化小 精彩
可以采用添字法,将题目化小为“预约精彩”,“精彩的背后”“精彩是痛”„„新意已是如约而至。②虚题变实 奢望
如果将这么玄虚的题目化小并且化实,例如,高三的我们奢望拥有一次沉实、甜美的梦乡,这一立意是不是能够引人深思? ③喻题归本
花开不只在春天
不妨将“花开”理解为生活中的某种幸福,这份幸福里已经凝聚了太多的艰难甚至不幸„„
无痕
可以将其比喻义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一相似之处,比如,不为外在的喧闹所扰,持存一种宁静的心境。④抽象成具体让步
可以具体为对外来文化的理性策略。贯通
可以具体为举一反三的学习品质思考。3.从提示的语言入手
不少同学往往只是顾及所给的题目审题、立意,这种做法片面、极端。从江苏的趋势来看,一份完整的作文命题,除了对字数、文体作出显性的要求,提示语则隐含了很强的内容提示与限制。① 限制了立意的广度
例如,南通“二模”,题目是“分享与分担”,提示语中的“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依托“阳光”和“风雨”两个借喻,将“分享”和“分担”的内涵缩小了范围——在一个化小了的议论或记叙的对象中,歆享泽惠,逾越困难,便是立意的重点;当然,还应该侧重谈及其中的一个侧面。
又如,南京“一模”,提示语是这样的:奢望,是指过高的希望。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见证了许多奢望变成现实,也目睹了许多奢望化作一声叹息。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人说,不切实际的愿望只能是空想;还
有人说„„
提示语中已经包含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层次的信息;而且,后二者之间呈现的是正反对举关系。实际上提示语已对立意的范围作出了提引和限制。② 提示了立意的深度
例如,南京“三模”:用水冲刷、冲洗,去除混杂于有用之物中的杂质,叫“淘”。现在,对事物过滤、筛选、提取,也可称之为“淘”,经“淘”而获得最佳,即“淘宝”.首先,这段提示语告诉我们,“宝”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够获得“宝”?“去除混杂于有用之物中的杂质”——这一提示语,已经给了立意的深层提示。可以想象,当我们用简要的文字引出一个小了的、具体了的“宝”以后,在“怎么办”的天地,安排2-3个去除有关“杂质”方面的思考,文字便容易“出彩”了。
必须补充强调的是,命题者的提示语是有“流程’的,它指引考生合理思考的侧面;它更提挈考生理性(例如“辩证”)思维的品质。
例二
文题: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很多,但习惯之后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关于审题
①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由修饰语“习惯”以及中心词“之后”组成。选择议论或者记叙的对象时,关健是在“习惯”上作出确定,而写作的重点部分则是“之后”一层的深入思考。
②提示语里有三层信息。其一,是说已经习惯很多,思考时,最好只选一种。其二,“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则从内涵上限制了“习惯”两种属性:自觉而成的习惯和被动而有的习惯。如果在后一种情况里多做盘点,可能容易出新。其三,最后一句话表明,文体上可叙可议。叙的时候,“经历”要有意义;议的时候,“感悟”要能深刻。
例文习惯之后(65分)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例文习惯之后(63分)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例三
文题:好高骛远,往往事与愿违;过于低调,可能失去机遇;一味拿来,往往到处碰壁„„请以“适合就好”
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以外,文题自选。●
首先,简单说说此次作文的审题立意。
就题目而言,如果只是以“适合”为题,立意的范围以及对象便会很宽很多。但在“适合”后面加上“就好”,这就有了一种限制。其潜在的意思是,人们的追求,不必刻意,不该偏执,不能绝对;必须学会在辩证中持存理性,在个性中坚守哲思。
就提示语而言,其间的三个概括性列举,本质上形成了极度的对立:“过”与“不及”。这正是命题者的切痛规戒。
综上,此次作文的立意,应该在“适度”上多作关乎“适合”的谋虑。
例文适合就好/纪嘉卉(68分)
安静与喧嚣,貌似格格不入。但是,历史的潮流滚滚而前,斯二者的碰撞擦生出了智慧的火花。在安静与喧嚣之家自由地游走,找准适合的契机,人生便容易活出大境界。(引出“是什么”)
不妨将安静换言之为“沉默”,这个词似乎被历代的文人墨客特别青睐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伯伦也曾有言,“语言的波涛始终在我们的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永远是沉默的。”诚然,在沉默中有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往昔的追忆,对内心世界的聆听。一个只会在镜头前装腔作势的人是万万体会不到这种意趣的。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与他人的相互交叉,紧密相连。在我看来,桃花源只是古人心中编织的一个梦想,生活里依然充满着繁杂和喧嚣。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其实不用刻意追求,适合就好——在时而安静,时而喧嚣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慢慢经营人生。(“为什么”一)
余秋雨先生可以称得上把这种生命的意理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作为作家,他静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安静地思考,耐心地体悟生活。他将文字作为传达内心性灵的火炬,眀静而不浮华,深刻而不造作。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又频繁地出席各种活动,参加各种访谈,时不时地还要抛抛头露露面,这仿佛颠覆了传统文人端坐内室,精研案牍的形象,但我觉得两者之间并无冲突,余秋雨先生深谙“适合就好”的智慧,不为虚名所累,亦不为世相所浮。唯有对自己内心有着深刻的认知的人,才会忘却外在虚夸的形式,在热闹远与安静中寻得“适合就好”的真谛。(“为什么”二)
在安静与喧嚣之间从容行走,若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解读,便是“出世”“入世”的一份自如。(“提”)说说东坡吧。东坡的月光照亮了苏学士的一生,在“出世”与“入世”中进退,子瞻先生似乎很少疲累。如此境界源于儒、道的思想充盈一生:得意时,他纵马驰骋于喧嚣的朝廷,挥斥方遒;失意时,他独饮于岑寂的东坡,歆享人生„„往昔已是过眼的烟云,时间的细沙,不足一言。(“析”)于是他的人生境况,近乎完满,自是自由。而我们能够感悟出来的是,有时,对适合的追求,貌似一种羁绊与束缚,其实正是一份豪放与洒脱。(“结”)(“为什么”三)
安静抑或喧嚣,这些只是人类表面的生存状态,无须刻意雕琢,适合就好。惟有一天,人的心灵真正驰骋于浩瀚的宇宙时空,才会发现昔时依照心灵所做出的适合的选择将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剑直指苍穹。(总收)例四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代价,即为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个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在个
人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代价是必然的。要想考取大学,就必须刻苦学习;要想田地丰收,就必须辛勤耕耘。如今经济的迅猛发展、众多产业“高效益”令人欣喜不已,但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及矿
难、职业病对无辜生命的伤害为代价却让人痛心;农民工为了生存进城务工,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命运为代价令人担忧„„这一切都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了个人或者社会的生存、发展,哪些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哪些代价是过于沉重的?关于代价,你有哪些遭遇、感悟和见解?请你以“代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意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选择合适的话题对象
“代价”这一命题,范围广大。大题自然应该化小。
其实,提示语已然缩小了话题的范围。具体而言,它包涵了两层提示:其一,首肯必备的代价;其二,拒斥沉重的代价。选择话题对象时,二者选择其一,容易深刻文字。但是,不少同学以上两点面面俱到,使得题材以及中心虚浮、空泛。
更进一步,以上的任何一个侧面,话题对象还可继续化小。
就“必备的代价”这一视角而言,不妨发散思维,从自然、人类、社会等侧面再作分解。例如,劣汰:自然前行的代价。再如,成长何惧代价。又如,从移民的代价说起„„当然,“自然”“人类”“社会”这些侧面,还可细分角度,展开个性联想。例如,就成长而言,可以说,苦难是坚强的代价;可以说,寂寞是学问的代价;可以说,挫折是经验的代价„„
就“拒斥沉重的代价”而言,也可以从自然、人类、社会等方面激活思想。例如,圆明园:希望你的悲剧代价不会重现。再如,我为农民工的沉重代价哭泣。又如,有一种代价叫污染。以上的话题侧面还可细切。譬如,从“人类”这一视角,想及高三的我们,如果围绕“拒斥沉重的代价”思考,可谈的话题依然多多。例如,高三,请对沉重的代价说“不”;好高骛远,代价沉沉;文化贫弱:怎一个“代价”了得?
例文代价/陈丹(60分)
毋庸置疑,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但是,成天价地面对寒光闪闪的钢筋水泥结构,面对冷冷漠漠行色匆匆的同类,你有没有觉得,人的自然属性退色了,我们在为“物化”了的社会付出日益沉重的代价?有时,一个人想静下心来解读以至解剖人类变得十分艰难;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已经难以感到自己的存在——他们很是迷茫:究竟心在何方,身在何处?(简要引出议论的对象)
友情需求化了。在一个“物化”了的社会,“一见钟情”被滥用了,“心心相映”被放逐了,“管鲍分金”被误判了。结果呢?自然只能是,友情日益需求化了。在滚滚的商业洪流面前,不少人想要的,可能只是某个人对你的烘托和拱卫!看看,你被“物化”奴隶成了什么样子?如此拥塞的生活难道是你想要的?“物化”的代价未免太大了。(“是什么”一)
品位庸俗化了。在一个“物化”了的社会,标新立异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放纵生活也俨然成了一种时尚。“时尚”应该是这样解读的么?只重外在,不重内涵;只重物质,不重文化;只重自由,不重自律。再说说“绿色生活”吧。那些虚浮的外在的绿色,是不足称道的,要紧的是深沉的内心的健康!这种健康与那些低级的庸俗的品位是毫不相干的。谁能否认,庸俗的品位与“物化”的社会有着“千千结”,“物化”的代价让人揪心!(“是什么”二)
心灵荒漠化了。在一个“物化”了的社会,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成为了一些官员的一种习惯;对社会的弊病听之任之,成为了一些志士的一种习惯;对人性的积垢视而不见,成为了一些公民的一种习惯。荒漠的心灵,其范围远远大出了贫瘠的土地;心灵的荒漠化,其速度远远快过了土地的“沙化”。“物化”的代价怎堪设想!(“是什么”三)
友情是情感的栖所,我们要从根本上拒绝功利;品位是身份的证明,我们要在生活中涵养见识;心灵更是精神的源头,我们要在自然里接纳清流。远拒因“物化”而致的沉重代价,我们只能带上灵魂上路,而理性应该永远立于灵魂的最高点和最远处。
按理,社会的“物化”与人类灵魂的“异化”以至“退化”之间,本没有必然的“因”与“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愿我们有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怎么办”,简要收束全篇)
第三篇:2012届高三作文拓展性讲练系列材料一
2012届高三(理科)拓展性讲座之二
“我心飞翔!”——立意的深刻与新颖
一、概说
在确定了具体而且个性的对象以后,无论是记叙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要立意谋划立意,以使立意深刻而且新颖。
二、方法
1、系统法
在“是什么”,或是“为什么”,或是“怎么办”侧面,分解3个观点(意点),展开具体的议论或者记叙,以求立意的深刻、新颖。
例如
戏说电视剧的“克隆现象”
分论点一:学生剧“韩”流滚滚;分论点二:武打片充斥港台噪音;宣传片“犹抱琵琶半遮面”。(侧重议论“是什么”)
(延展性)例文
品质 /
马文欣
(63分)
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夜之间捧红了一个游戏少年。通俗地讲,他成为“名人”了。
互联网给了我们快速的流媒,同时也捧红了各色人等。于是,芙蓉姐姐和LADY GAGA恶搞争秀,刘亮程和小妮子同样成为当红作家
如今,我们亟待一个标准去评判谁为“名人”。在我看来,鉴定名人要看他的品质。
炒作比不上真才实学。央视的“百家讲坛”似乎已经被人们批驳得体无完肤了。从清帝老庄嗅觉至开国大典,如今又是热捧什么“三字经”。更有网友自己开办“百家讲坛”,纯为出名。这从单纯的学术普及完全堕落至了名人炒作。胡戈自《馒头》后遇愈愈勇,推出《乌龙山剿匪记》至今,恶搞层出不穷,甚至《赤壁》也难逃嫌疑。这着实捧出了人气。
但在我看来,这些只为博君一笑的电影,怎么比得上一些导演的真才实学?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的电影虽也都为业余创作,但他们愿意花时间挖掘社会现象,排出的电影好评如潮。它们也有很高的人气,至少,我喜欢它们。《馒头》的深度自然无法和它们相提并论,正如《老徐的博客》比不上《查令十字街84号》。他们出名,不靠炒作,全靠品质。
妄意批评比不上思想。前阵子郭德纲和他弟弟在网上风生水起,看这不爽,看那不行,将所有人都痛快淋漓地批判了一番。但他们的批评,没有逻辑,大概全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之前,韩寒也是一副社会愤青,对鸟巢开幕式竟然横加指责。他们的偏激暴露出了他们的浅薄。
相比韩寒的博客,周国平的便显示了深度。他不褒贬什么,只是用平淡的语言写出生活的感悟。字字珠玑,浸润着思想的柔光。如今,他的人气肯定能够与韩寒并驾齐驱。究其原因,不靠偏执,全为——品质。
商业追求比不上梦想。快乐女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优酷首页,也活跃着这么一个名字:西单女孩。这位为了家人生活而在地铁卖唱的少女,声音纯净无暇。没有镁光灯,没有烟熏妆,人们却在网页前一遍一遍听她的唱歌。摆脱了商业阴影,她“清水出芙蓉”。她说她最大的梦想是好好学一学吉他。这纯粹的美怎是曾轶可之流堪比?
最近,一位比较有名的网络写手病死了。因为她写的书并不符合商业口味,临终时竟负债累累。是她的文凭比不上郭敬明?不可能。只是郭追求利益,她追求梦想。郭比她有钱许多,但唯一没有的是——品质。
在互联网时代,似乎道德什么的都不重要了。商人投机,名人赚人气。但其实,这只是将他们的丑陋通过电脑屏幕放大给网民看。网友不是白痴,他们知道如何恒量一个人。“名人”不全是
名人。网友关注的是他们的品质。不信,便请你看一看天涯论坛上的言论,几多赞扬,几多批驳?
——自有评判。
又如
说勤奋
分论点一:勤能补拙 ;分论点二:勤能益智 ; 分论点三:勤能出巧。(侧重议论“为什么)
(延展性)例文
生活中的减法 / 黄苏姗
(60分)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相当困难。原因可能有很多。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大学生本人的过高要求。如果他们适度地给自己的选择做做减法,像报考村官的同学那样,我想,就业的门道多了,就业的压力便会相对减小。自然,方便自己的同时,客观上也打开了别人的方便之门,那种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也许便不复存在了。
给自己的就业做减法,能减去“非大城市不去”的虚浮心态。多少人向往上海、广州的浓郁商业气息,多少人向往北京的厚重历史人文,他们认为,在大城市工作有面子,薪水高,生活环境好,与世界与时代与信息联系密切。于是,挑剔的双眼如一只只聚足了焦的电灯,将繁华都市逼得刺目,硝烟四起。殊不知,在他们趋之若鹜的身影后,多少被冷落的穷乡僻壤在偷偷地垂泪。“就业难是个伪命题”,一本杂志这样说。确实,它伪就伪在毕业生的虚荣心,伪在他们拈轻怕重的不正思想上。
给自己的就业做减法,能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局面。曾经听说过有两千多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务的事情。这样的局面,是不是已经疯狂以至荒唐了?作为一个旁观者,谁也不想去在两千分之一的概率里去冒那个险。但作为一个当局者,缘何偏偏痴迷于此呢?原因不言而喻。一旦应聘上,就等于抢到了铁饭碗,吃国家的饭,既稳定又待遇好,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么一块美滋滋的馅饼,谁不希望掉在自己的头上?如果头脑冷静一点,奉献精神多一些,学学“村官”的务实劲头,笃志扎根农村,你也会获得别样欣喜。农村的朴实、纯净能够让你由衷感叹:风景这边独好。
给自己的就业做减法,能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大学生的知识、见解、活力与热情是一股股甘泉,有了它们,农村干裂的土壤更能滋润起来。村民的法治意识,致富观念将加速提升,村民的视野将更加淹博。大学生村官或许得不到更多物质上的奖励,可村民信任的笑容就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看来,我们有理由去说,这样的减法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获得,一种睿智、从容的获得。远离了可乐以及咖啡的啜饮与品酩,我们拥有的便是清茶淡水的暗香。
再如,另一种责任
分论点一:合适的目标;分论点二:融通的关系;分论点三:规整的习惯。(侧重议论“怎么办”)
例文
另一种责任
或聚焦弱势中的个体,或凝眸灾难里的生命,或瞩目亲人间的眷顾„„在“责任”面前,高三同学思绪翻飞,心语纷扬。关注生活、关怀世界、关切自然、关爱生命„„同学们的恳挚情感在字里行间漫流、奔涌。卒读这些篇章,我们欣喜,我们称赏,“感动”已经潮湿了我们的心。
亲爱的高三同学,你们还必须学会珍爱自己。因为,这是另一种责任。
是的,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指导、告诫、叮咛我们,即使是最尊敬的师长和最真诚的朋友,也只能陪我们一程。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株挺直葱茏的树而不是一棵枯荣随风的草。没有星光,没有月华,在我们独自穿行黑夜,独立支撑人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自己送给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画给自己一道海岸线,然后,怀揣愿景,一路走好,坚韧地抵达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在这一段特别的日子,一些拥有弥足珍贵。平和的心境。
你一定已经预设了前行的目标,这就很好。因为,目标是一盏明灯,它能够照淡心海的迷茫,照亮人生的希望。但是,膨胀的目标又如烈日当空,让行者唇焦口燥,行旅艰难。其实,选择清华、北大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以及专业相当。因为,过于宽大的鞋履只能成为跋涉者的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如山的压力,如海的作业,你并不坚实的双肩也许难堪其负,焦虑,烦躁接踵而至。这时的你可以考虑:自我减负,寻觅捷径。甚至,你还可突发奇想: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还有,你是否过于在乎考试的结果?其实,想想“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我们便有理由认为,“到达并不那么重要,终点并不那么美好”。要紧的是,我们能够“安于途中”,因为,“钓胜于鱼”。
融通的关系。
高三学年,师长对你的期冀一定胜于以往。他们的唠叨,甚或责备,可能成为你的烦恼。如果你能够将它们视作饥渴之际的苹果,寒冷之时的棉衣,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开放诗意的花朵,与师长的隔阂、矛盾止息于斯,学习便又其乐融融。哲人有言,雨后的青山是泪水洗过的良心。高考冲刺,其间的竞争难以名状,那份紧张甚至残酷可以想见。但是,这种现实不能成为斫损同学友谊的凭证,我们应该赠予对手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如果我们便是盲人,更要学会点亮灯盏,不是为了别人,恰是为了自己。融和的人际关系,远离了物质,遁逝了红尘,它吁求我们固守安静的内心:根系静默,枝柯才不会招摇;自身的简单才能获致丰富。
规范的习惯。
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季节,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关乎停止的话题?耶和华创世,将第七日作为安息日,后世便于此默诵神恩,让灵魂亲近神圣。我们的学习与生命结伴而行。你的早餐还好吗?你的睡眠还好吗?你的审美健体活动还好吗?在学习成为了至上甚至是惟一的生活里,生命只能褪色、异化、消逝。退一步讲,预习、笔记、作业、记忆、实验„„即使在直接的学习活动里,也还有具体而微,系统而科学的过程;如果弃置了规范的习惯,如果缺席了过程中某一甚至更多的元素,学习也会因此畸变、消颓。
一般而言,更多的还是“1+2”系统。即:很快地引出“1”(是什么),然后,主要地议论或记叙“2”(或是两点“为什么”,或是两点“怎么办”;其间,与“辩证法”并轨)。
如此,有三个优点。其一,很快入题;其二,减去了一个层面三个观点安排的难度;其三,容易深入,新颖。
例文
永恒的价值
想看看较为经典的国产大剧,于是便打开了电视。可是,滚滚而至的却是“寒(韩国)流,阵阵袭来的却是“台(台湾)风”„„这一切,我几于无所适从。难免有时,在电视机前,我僵愣得简直就是一具木偶。是的,如此的电视剧,要具有永恒的引力或者说价值,委实难哪!
很喜欢欣赏那些锻铸了民族灵魂的片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份舍身救国,慷慨赴义的热血不知激奋了多少猛士,使他们在寂寞中崛起,不惮于前行。那种伟大的灵魂,如同花朵,开放在历史的长河,恣肆张扬,永不凋败。所以,当英雄的故事里有了太多的脂粉气,当忠臣的言语中掺入了太多的娘娘腔,当正直的少年被包围在爱情的缠绵缠绵与凄凄惨惨戚戚一类情节与细节之中的时候,我便觉得,台湾的电视剧里有很多的部分不太利于一个人长久地挺直起脊梁。
渴望听到鲁迅的呐喊,有时,竟也渴望聆听鲁迅的彷徨跫音。那一高大的灵魂,始终横亘于民族的记忆,它确实需要仰视才能望见。大概不是我的偏见罢,我总觉得,台湾的电视剧里,曾经的炮声枪声,源于本土的,哪怕就是亚洲的以及世界的,只要关于苦难与流血,只要能够盘点以至激活人类的痛苦与思悔„„这样的片子还很少见。在很街道很市民很两人的世界里,这样的电视剧柔软的现实的东西多了,但是,刚强的历史的东西少了。试想,民族的灵魂要想长大并且绵长,离开了曾经的血泪以至屈辱,这与在温室里培育花朵又有什么差别呢?
很喜欢欣赏那些传唤着真实情感的片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要忘记,在东坡的情感地带,不惟淡放洒脱,还有缱绻哀婉。对妻子王弗的那番真心,那番系念,令人不胜陪泪。是的,文人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裹挟到作品之中,多少年以后,读者不能不因之兴怀。这是怎样的一个“真”字啊?那是浸润了生活的悲苦以后流泻的无奈,那是经历了离别的伤痛以后泣诉的血泪„„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我的印象中,焦刘两人生死相随,至死不渝。也正是因为此,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人。这就是凝织在文字之中的感动和美。这种风景镂刻于记忆之中,不会褪色。
可是,当《孔雀东南飞》被搬上了香港的荧屏,意味便遁逝了。姑且遑论那些矫揉造作的神情,也不去非议其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就说说其中的一点,比如台词吧。这里究竟有多少真情,又有几分实意?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要想《孔》剧能够热播以至恒久吸摄观众的眼球,已经几于说梦了!
其实,国产的片子已有很多牢牢攫取了观众的心。例如《潜伏》《金婚》等等。当民族的灵魂潜入于观众的情感,当真实的基因渗透至观众的血液,我想,一个关于永恒的故事便会诞生——国产电视剧的生命将会与国人的生命具有同等的内涵与外延。
2、剥笋法
针对议论或者记叙的对象,在“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的侧面,层层深入,将道理说透、说深,或者将主题立体、深入。
例文 挤 / 周洋
(65分)
这个世界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挤了。(总写“挤”。)走在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的街上,你觉得“挤”;排在商场长长的队伍中,你觉得“挤”;甚至走在原本宁静的水乡风景区,感受最深的也是一个“挤”字了。
就从旅游说起。(将“挤”化小至旅游天地。)
如今的旅游,不像是范蠡泛舟五湖那般闲适自在了,更多的是一场“挤”的比赛:订机票火车票订酒店,不挤不行,人排着队呢;上火车上飞机,不挤不行,不然怎么会有“挤火车”这一新兴名词呢;至于到了目的地,站在门票口,不挤更不了,不挤不是白来一趟吗,不挤怎能体现“国家级”“世界级”名胜的魅力呢?(列举现象,诠释“是什么”。)
既然旅游那么挤,为何还有众人趋之若鹜?“挤”之所以成为“挤”,我看也不仅仅在于人多,恐怕从众和追名逐利才是它的原动力吧。
游客们太过在乎游览之名,旅游业界十分贪想游览之利。在很多人看来,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补充,于是,利益的驱动和游客的从众之下,旅游便“挤”起来了:其一般程序,是到旅行社交纳规定的金额,然后完成对电视镜头的一次验证与核对,对他人品尝过风物的咀嚼与重复„„拥挤的旅行,不过是走着被规定的路线,吃着被规定的食物,听着被规定的讲解,拍着被规定的照片;然后,拥挤了一阵的游客自然很是阿Q一番: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分析原因,探究“为什么”。)
这些拥挤在旅游中的人流,距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他们挤去了旅游应有的诗意徜徉和理性品悟。
我是一个固执的旅者,不喜欢一路的亦步亦趋,只是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游赏。我需要的是一份独到的眼光,独特的判断力。我需要的是一种平和且又宁静的人生态度,而不是一味拥挤着的疾行。
是的,诗意的心情和富足的想像,比什么都弥足珍贵。正如世界可以在想像中“无远弗届”——我相信,在一株小草中可以看到大兴安岭的生机;在一条清溪里可以触摸太平洋的体温;在一朵鲜花间可以觉悟天堂的曼妙。(提出对策,回答“怎么办”。)
愿我们能够在拥挤纷扰的世界仰视另一片天空。(总收全篇。)
3、辩证法 例如,有一篇《谈经验》的文章,作者先以“驴子过河”为例,自然引入“经验”这一话题。那么,如何看待“经验”呢?作者的观点在“怎么办”方面展开了系统::必须承认经验是重要的,它来自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真理性;但是,客观事物又具有特殊性,所以,经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纯“系统观”下的观点分解不同,上述思考明显多了一层思辩色彩。作者能够借助哲学原理,从“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样的辩证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的观点具有了系统性,也具备了深刻性。
其实,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展开系统时,一般而言,均可携手哲学进行分解。例如,谈及“近墨者未必黑”的原因(“为什么”)时,就可从“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关系提炼观点;议论“树木、森林、气候”的内在道理,可以由此及彼,就“如何净化社会风气”(“怎么办”)这一问题,从“局部与整体”、“个人与集体”的哲学关系入手安排观点。
其他的哲学辩证关系,诸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运动与静止”、“物质与精神”、“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等,只要适合具体的议论话题,也可走进观点的殿堂,为议论的深刻增辉。另外,依循“对立与统一”的原理,大千世界的万物还可在一定的系统里产生哲学思考效应。例如,自然与人类、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继承和发展„„这些对象之间存在着二维的系统。再如,“小、中、大”,“历史、现实、未来”,“学校、家庭、社会”,“亚洲、欧洲、非洲、美洲”„„这些对象之间固守着三维甚至更多维的系统。这些关系着的哲学对象正是我们更深层次地发表见解的出发之点。
例文
留白 /
周洋
(62分)
前不久翻开一本杂志,“刘德华已婚”几个醒目大字赫然撞入视线。报道中,记者极尽铺陈之能事,大爆“惊人内幕”,甚至还不辞辛劳地从美国某州的网站里搜索出已婚明星名单,美其名曰“以飨读者”。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结婚门”事件渐显。
结婚本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甚至在西方国家,问起他人婚况便被视为不够礼貌。而这一事件目前的发展态势也让人深思: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我的回答是:理智地留白。
其实对公众人物难存隐私的问题追根究源,无非是两种心理使然。其一便是大众的好奇心。公众人物光鲜亮丽,而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却是平凡无奇,因而明星的一举一动便牵引着人们的视线,大众对对他们的生活充满好奇。再者就是传媒的利益心。唯有出现有卖点吸引眼球的报道,报刊才有人问津。这也无怪乎“狗仔队”横行于世,所谓“独家新闻”层出不穷了。对公众人物的隐私留白正是这股洪流里的中流砥柱,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对明星习惯的隐私给予留白体现了对他人的必要尊重。明星虽为公众人物,但“公众”并不等于“公开”。演员是他们的职业,但“公开隐私”并不是这一职业赋予的义务。况且对于不是演员的公众人物,或许因为财富美貌地位,或许因为技能才干而为人们所熟悉,他们更没有将自己的一切告知大众的义务,过度地探寻只会造成悲剧。美丽优雅的戴妃为躲避狗仔追踪而遇车祸辞世,君记否?同时,尊重公众人物的隐私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试问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谁希望自己犹如未穿衣服住在玻璃屋里一样生活?公众人物或许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必须长时间暴露于镁光灯下,行走于众人视线中,但其实他们走下舞台也是与我们一样的平凡之人。将心比心,我们也应该对他们的隐私多几分尊重,留一点空白。毕竟,某天当你发现自己也被“人肉”了,是为自己隐私不保而忧心忡忡还是为自己为大众所知而沾沾自喜?
更何况,对明星隐私留白也是给自己留一个好的心境。你所喜爱的荧屏形象终究“纯属虚构”,甚至有可能与真实人物截然相反,但你不能因此否定其艺术价值,“恨”屋及乌,这种电视所带来的轻松娱乐氛围便荡然无存了。也有人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得知喜爱的明星爆出新闻,便整日长吁短叹,感慨社会黑暗,娱乐圈太混乱,殊不知真实的世界与光怪陆离的娱乐圈还是有着差距的。就这样,挖掘公众人物隐私非但没有带来快乐,还破坏了原本便有的好心情,损人而不利己,何必为之。
泼墨山水讲究“留白意蕴生”的惜墨,静聆清音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悠远,或许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留白”才不失为一种睿智的选择。
例文 懂得留一手 / 马文欣(64分)
近日,南京醉酒驾车杀人的“张明宝”一案,因为一审判决的结束又被炒得 沸沸扬扬。
虽然社会上“死刑”呼声颇高,但法院仍是顶住压力判了“无期”。
诚如人们所言,为人处世要“懂得留一手”。在我看来,这一判处无疑是睿智的。因为,一些事情的处理,委实要留有余地,以退为进。
首先,这“留一手”给了肇事者做人的机会。“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的真心悔过是值得我们感动的。正如他在法院所说的,如果判了死刑,一切就都完了。试想,当一个人终于学会对自己所犯的错悔过,终于打算重新来过之时,无情地扼杀他的希望,这是一种多么的残忍!我可以列举出很多浪子回头的事例,而最令我庆幸的莫过于一直以来钟爱的欧·亨利。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人到中年因为贪污公款而锒铛入狱。也就是在狱中,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从此声名鹊起。试想,如果法律严苛,他被判了死刑,我们会有多大的损失?难道等到《警察和赞美诗》之类的事情真正发生,我们才会觉得我们开始了“法制化”进程?
其次,这“留一手”给了受害者精神的提升。也许你会斥责我:已经死了那么多人,怎么可以将他轻易放过!我也想请问:既然已经已有那么多人遭遇不幸,再添加一个,又有何意义?有仇必报是普通人的准则,真正的君子必能“容不可容之物。耶稣可以容忍背叛他的圣徒,佛祖可以割肉喂鹰,奥丁为了苍生牺牲自己的眼睛,普罗米修斯用自由换取火种。宗教和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奉献和宽容的真谛,我们怎能漠视和神灵渐行渐远?
所以,坚持死刑的受害者——我同情你;留有余地的受害者——我崇拜你!最要紧的是,这“留一手”彰显了社会的人性。
从古罗马的法典伊始至文艺复兴的人文觉醒,人性的彰显之旅漫长而又艰辛。法律从来不是目的,太过苛刻的刑罚总会触痛社会的肌体。动辄施展酷刑一如秦王嬴政,那么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也只能成为一个梦想。其实,较之严刑惩戒,道德感化也能召唤忠良。
行文至此,不能不感叹于法院的良苦用心。我也相信,如此“留得一手”的案件判处必然带给人们更多的启迪„„
第四篇: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三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一张云利编辑
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三
过程清楚合理,情节曲折感人
—写出记叙文的故事味
底 气
“春兰,来领你的500元助学金。”听着老师沉闷的语气,望着他严肃的面庞,我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走向讲台领走贫困助学金。老师从没对我笑过,他时常对班长绽放出的阳光般的笑容从未洒落到过我的身上。他一定和其他人一样,歧视我来自农村,歧视我土气的穿着。班花在背后总是嘲笑我穿得像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大妈,我听到后只能将头深深埋进课本,我没有底气与她争论,因为娘做的衣裳确实土得掉渣。
【开篇描写“我”领助学金的特定镜头,暗示缺乏“底气”的心态;顺带交代我的家境,点出“我”缺乏“底气”的原因。富有生活气息。】
终于盼来了寒假,让我可以离开那些讨厌的人。我怀揣助学金,穿着臃肿的棉衣走向车站。街道两旁的橱窗里时尚华美的服装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不!我有钱,我可以买一套,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们就再也不能嘲笑我,歧视我了。从专卖店出来,我高昂起头向车站进发,虽然花光了助学金,但我买来了底气,值!
【描写“我”由缺乏底气到有了底气的转变过程。过程叙述清楚,神态描写简洁,生动,心态描写具体合理,富有故事味。】
我骗娘,学校今年给贫困生送衣裳没发钱,娘信了。站在穿衣镜前,我欣赏着镜中穿着有荷叶形翻领和水晶单扣的漂亮大衣的女孩,期盼着寒假快点过去。
【先合理交代,再描写行为和心愿,真实而合理,突出有了“底气”的表现与心态。】
我故意在开学第一天迟到,然后穿着时髦的红呢子大衣,挺直脊背,慢慢从讲台前走过。我感受到大家投来的惊愕目光,我得意地微笑。同桌轻拍着我说:“天哪!春兰,过个年你便判若两人,一点不比班花逊色!”我向班花看去,她惊讶的目光转为欣赏:“你的呢大衣真漂亮。”我底气十足地回应:“当然。”
【描述“我”开学时的表现和同学的赞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写得具体清楚。】
漂亮的呢大衣增添了我的底气,它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我不再低着头听讲,而是昂起头注视着老师。当我第一次举手时,老师竟然微笑着点我的名字,我清晰响亮的回答引起全班的关注。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对我说:“春兰,回答得很好,请坐。”老师肯定也因为这件红大衣不再歧视我了!我伸手轻轻抚摸大衣,谢谢它给我的底气。
月考之后。“春兰,你怎么进步这么快,一下子就考了第一?”班花问我。我谦虚地回答:“运气好而已。”可我明白,这个月每堂课我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呢大衣赶走了我的自卑,底气十足的我成绩提高是意料中的事。
【描写“我”因为有了底气而发生的生活变化,尤其是学习上的进步,也描写了自己的自信心态。既渲染了“底气”的力量,也为下文作铺垫。富有故事味。】
天气渐渐转暖,同学们慢慢换上了春装,只有我还套着大衣。我不敢脱下它,没有它,班花又会嘲笑我像农村大妈,老师也不会再对我微笑。可天气实在太热,我不得已换上娘做的花衬衫。犹豫了许久,我才慢慢踱到班级门口,进不进去?这时班花走来:“春兰,快进来啊!我有道题请教你,你最聪明了,一定要教我。”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嘲笑,我以一种感激的心态给班花讲解,班花听懂后惊叹道:“你太有 1
才了!”我红着脸说:“过奖。”老师依然请我回答问题,我的声音依旧清晰洪亮。看到老师欣慰的笑,我突然明白,我真正的底气不是呢大衣给我的,我的自信、我增长的学识才是我永恒的底气。
【由天气转暖带出故事的一连串曲折变化:不敢脱下大衣到不得不脱下,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脱下大衣失去“底气”的表现与心理,与前面判若两人;班花向“我”请教问题出乎意料;老师不变的态度让“我”忽然明白道理。主旨在曲折变化中得以体现。构思生动精妙。】
我将呢大衣洗净放入衣橱,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下摆:“谢谢你带给我的改变,但我不再需要你来增加我的底气。”说完,我坚定地关上了橱门。
【以特写镜头结尾,照应上文,呼应开篇,故事显得完整而有意味。】
【评点】这是一篇贴近生活富有故事味的精彩记叙文。文章叙述了一个由误会而开始,因顿悟而结束的故事,明确而生动地演绎了题意。从自卑、缺乏底气到有了自信,有了底气,最后明白“真正的永恒的底气是自信和学识”,揭示了一个明确具体、鲜明深刻的生活道理;思路清晰,构思巧妙;故事合情合理,故事过程叙述清楚,有波澜,整个过程中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而传神,生动体现了题意。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就和“春兰”这个平凡朴实的人名一样,很符合“我”这个农村女孩的身份。
其实很简单
那天,我把父亲珍爱的水晶打火机摔碎了。我只是想抽出下面的报纸而已,它却将一副粉身碎骨的惨相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只能躲进房间,不敢面对自己的闪失。
【概述生活中发生的平常事简单事和自己的态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直到晚饭时,我瞥见餐桌边的那摊碎片,汽油已经挥发了,只留下淡淡的渍迹。父亲只字不提,那原本十分精致的打火机就躺在他的脚边。我却愈发不敢抬头看他,更不敢低头面对我的闪失。于是,我匆忙结束晚饭,逃回房间——坐在写字台边,这个单元的数学题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复杂。我只想快点熬过这两天。也许到了下个单元就会茅塞顿开。此时的思绪犹如洗衣机的滚筒,反复闪现:也许该趁我不在家的时候,让母亲帮我说说情,或者让德高望重的外婆出出面——总之,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是复杂,我开始迷糊了。
【叙述事情发生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心理状态,点明简单的事情开始复杂起来,为下文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作铺垫。】
第二天,我走出房间,那摊碎片仍旧陈列在我的面前。它已成了一个铺天盖地的博物馆,其中的每一片都在提醒我:是我把它打碎的。我从家里逃出来,自行车的右刹坏了,后轮也发出奇怪的响声。不知是右刹影响了后轮,还是后轮出了问题。简单的自行车在我面前复杂得让我一窍不通。我一如既往地保持我的习惯:右刹坏了,就用左刹。对于生活的机器,就像对侍这辆自行车,它什么地方坏了,我就尽量避免使用那一部分。我似乎从未想过,如果有一天它所有地方出了问题,那么修理一辆濒临报废的自行车要比现在处理来得更为复杂。
【叙述生活中的又一平常事简单事和自己的处理方法,点明自己感受的生活的“复杂”性。】
晚上回到家里,那摊碎片不出所料仍在我的视野中。父亲坚持只字不提,令我陷入了僵局。同时,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降临,它不是一下子把一座泰山放到我的手中,而是每天在我的身体里加一块砖。我背对生活的沟壑,发现面前是更险峻的峡谷。
【承接上文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突出自己面对问题的“复杂”性。】
早上出门,邻居再次邀请我为她上小学的女儿补习汉语拼音。上次她说完这件事以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回忆声母和韵母的概念,但事实告诉我,我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如何回绝这样一张真诚的笑脸,也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知道如果说实话,她不会相信一名高三学生不懂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她
会以为我是个不乐于助人的孩子。于是,我开始远远地躲着她。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累了,我已成了一只东躲西藏的蟑螂。——我躲不掉父亲,躲不掉邻居,躲不掉我的生活。
【叙述生活中第三件平常事简单事和心理状态,并以总结性语言概括自己的感受。】
晚上,我回到家里,郑重地对父亲说:“那只打火机是我打碎的。”父亲沉默片刻,起身去拿笤帚,脸上带着笑容。事情的解决就这么简单,生活的豁然开朗让我欣喜无比。由此我想到,世间万事不是因为它复杂,才让人难以解决;而是因为逃避,因为不敢面对,不敢解决,它才变得复杂。直面生活,一切都会变得如此简单!
【写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单而易行,巧妙而合理体现了题意。抒发自己深刻而独特的感悟,巧妙地诠释了题意,突出的主旨。】
【评点】正如题目所示,本文叙述了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没有奇思妙构,没有铺张渲染,然而却显得曲折有致,故事味浓郁。作者只是凭着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凭着对生活细节的机敏捕捉,寓深刻于平凡,欲致远而言近,完成了对“简单”的睿智诠释,也表现出小作者高超的捕捉生活细节和透视生活意味的能力,变化着写清事件的过程的表达能力。结尾的议论“世间万物不是因为它复杂,才让人难以解决;而是因为逃避,因为不敢面对,不敢解决,它才变得复杂。”既揭示了题目“简单”的丰富意蕴,又很好地结束了全文,从眼前的生活小事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领悟要诀】
上面几篇例文不仅符合记叙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具有清晰感人的故事情节。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合理,人物形象鲜明,情景描写生动,具有浓浓的故事味。从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记叙文写作的核心要求是写清楚写合理事件的来龙去脉。
1、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增强表达效果。如果想突出事情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如上面几篇作文。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使用第二人称,实际上是与使用第一人称相结合的,是“我”与“你”一种对话交流。
2、过程叙述清楚。记叙文一般以线索为经、内容为纬,兼顾表达方式来安排记人物、叙事件、出场景的架构。过程叙述清楚首先体现在叙事有序上。常见过程有这样几种:顺着时间推移来安排,利用空间转换来安排,采取时空交叉来安排,依循认知发展或情感变化或心路历程来安排。过程叙述清楚还体现在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先后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与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事情变化情况和人物言行与变化交待清楚,这种交待必须体现在明确具体的语言上。过程清楚,不仅指全文叙事过程清楚,也指一个片断内一个段落内的过程层次清楚。当然,写清楚过程应注意:记叙、描写要根据需要作选择,尽量不写废话;要注意详略恰当。
3、事件描述合理。记叙文所写人物与所叙事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人情和常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象要合理;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景或场面要有生活真实感,是生活中可能出现或发生的;想象的生活情景或事件也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是生活中未必发生却有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发展变化与事件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言行表现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活动的情景;事件的结果也要符合情理。
4、场景写生动,指运用描写方式将情景、现象及特定情景下人物情态具体生动表现出来。讲究“点”与“面”结合,写出情感、氛围、生气。
5、人物描写形象,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习惯。
6、心理描写具体,即具体清楚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过程。
二、记叙文写作重要环节是构思好情节,写出故事味。
作文的故事味:全文叙事,写出曲折变化,形成波澜。一方面,生活本来就有许多曲折变化,真实地再现生活,必然显出情节的曲折。另一方面,写作需要构思、设计,甚至虚构,尤其是考场作文,要善于写“现实生活中未必真有却可能有”的事情。
1、做到行文曲折有波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运用好“一波三折”的故事模式。
吸引人的记叙文无非是讲故事,最佳的故事结构就是一波三折。所谓“一波三折”,就是指一个故事有三个转折的情节。其实,“一波三折”本也是故事跌宕艺术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模式,古典故事里常用。譬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刘玄德三顾茅庐”“孔明三气周公瑾”等就是,第一次,失败,一折;第二次,失败,又一折;第三次,成功,最后一折。为什么故事会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呢?这是由读者的阅读心理决定的。一折,读者有了阅读期待;二折,读者的阅读期待更强烈;三折,不能总让读者期待下去,总是期待,便失去阅读兴趣,所以在此折中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其次,能够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巧设悬念。这是在把握住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或先叙结果,后叙原因;或先埋下伏线,后加以照应,激发读者急切地往下读的兴趣,读至后面乃至全文结尾才恍然大悟。二是巧用抑扬。可以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也可以明抑实扬或明扬实抑。“先扬”或“先抑”的总是描述对象的某些非本质的方面或一些表面现象。因此,使用抑扬时一定要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是运用衬托。文章写中心事件,刻画主要人物,可以用陪衬或反衬的办法。四是巧设伏笔。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先作提示或暗示。
2、设计、构思情节,整体上的策略是:寻思全文,架构段落,拟定提纲。局部构思安排、精心设计的基本策略是:寻思接点,设计开头,调配层次,设置结尾。
3、记叙文开头大致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
(1)开篇及旨明义或交待动机缘由;
(2)概述事件或介绍点明人物或事物;
(3)描写环境背景或抒发情感心绪等。
4、记叙文主体部分的布局问题就是层次安排的问题。层次安排一要脉络清楚,二要周严缜密,三要曲折变幻(“一波三折”),四要疏密有致;注意承接、关联、伏设、照应、起伏、顿挫的合理性。一般有三种推进方法:按照故事发展(时间过程)推进,按照故事活动变化(空间转换)推进,按照对事物或人物的认知过程推进。
5、记叙文结尾应用心设置,防止画蛇添足或草草收兵两种毛病。记叙文结尾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1)归结概括故事收束全篇或呼应开头,首尾相援;(2)卒章显志,结句点题;(3)评点抒情作结,或蕴含哲理式的戛然而止;(4)再现某种情景,留下思考余味。
6、故事情节还要写出真情实感,不仅叙述、描写的景、物、人物、事情发生变化的过程要有真实感,要合情合理,而且叙述、描写过程中,要富有感情色彩,能打动人。
本次作文训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木质门窗断言:想让阳光从紧闭的门窗进来,简直是痴心妄想!后来见到玻璃门窗,它不说话了。油灯断言:灯座在上,光焰在下,是痴人说梦!后来瞥见倒吊的电灯,它不言语了。
漂浮在河面的木头断言:让铁块浮在水面,是白日做梦。后来遇到钢铁巨轮,它哑巴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五篇: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三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一
张云利
编辑
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三
过程清楚合理,情节曲折感人
—写出记叙文的故事味
底 气
“春兰,来领你的500元助学金。”听着老师沉闷的语气,望着他严肃的面庞,我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走向讲台领走贫困助学金。老师从没对我笑过,他时常对班长绽放出的阳光般的笑容从未洒落到过我的身上。他一定和其他人一样,歧视我来自农村,歧视我土气的穿着。班花在背后总是嘲笑我穿得像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大妈,我听到后只能将头深深埋进课本,我没有底气与她争论,因为娘做的衣裳确实土得掉渣。
【开篇描写“我”领助学金的特定镜头,暗示缺乏“底气”的心态;顺带交代我的家境,点出“我”缺乏“底气”的原因。富有生活气息。】
终于盼来了寒假,让我可以离开那些讨厌的人。我怀揣助学金,穿着臃肿的棉衣走向车站。街道两旁的橱窗里时尚华美的服装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不!我有钱,我可以买一套,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们就再也不能嘲笑我,歧视我了。从专卖店出来,我高昂起头向车站进发,虽然花光了助学金,但我买来了底气,值!
【描写“我”由缺乏底气到有了底气的转变过程。过程叙述清楚,神态描写简洁,生动,心态描写具体合理,富有故事味。】
我骗娘,学校今年给贫困生送衣裳没发钱,娘信了。站在穿衣镜前,我欣赏着镜中穿着有荷叶形翻领和水晶单扣的漂亮大衣的女孩,期盼着寒假快点过去。
【先合理交代,再描写行为和心愿,真实而合理,突出有了“底气”的表现与心态。】
我故意在开学第一天迟到,然后穿着时髦的红呢子大衣,挺直脊背,慢慢从讲台前走过。我感受到大家投来的惊愕目光,我得意地微笑。同桌轻拍着我说:“天哪!春兰,过个年你便判若两人,一点不比班花逊色!”我向班花看去,她惊讶的目光转为欣赏:“你的呢大衣真漂亮。”我底气十足地回应:“当然。”
【描述“我”开学时的表现和同学的赞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写得具体清楚。】
漂亮的呢大衣增添了我的底气,它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我不再低着头听讲,而是昂起头注视着老师。当我第一次举手时,老师竟然微笑着点我的名字,我清晰响亮的回答引起全班的关注。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对我说:“春兰,回答得很好,请坐。”老师肯定也因为这件红大衣不再歧视我了!我伸手轻轻抚摸大衣,谢谢它给我的底气。
月考之后。“春兰,你怎么进步这么快,一下子就考了第一?”班花问我。我谦虚地回答:“运气好而已。”可我明白,这个月每堂课我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呢大衣赶走了我的自卑,底气十足的我成绩提高是意料中的事。
【描写“我”因为有了底气而发生的生活变化,尤其是学习上的进步,也描写了自己的自信心态。既渲染了“底气”的力量,也为下文作铺垫。富有故事味。】
天气渐渐转暖,同学们慢慢换上了春装,只有我还套着大衣。我不敢脱下它,没有它,班花又会嘲笑我像农村大妈,老师也不会再对我微笑。可天气实在太热,我不得已换上娘做的花衬衫。犹豫了许久,我才慢慢踱到班级门口,进不进去?这时班花走来:“春兰,快进来啊!我有道题请教你,你最聪明了,一定要教我。”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嘲笑,我以一种感激的心态给班花讲解,班花听懂后惊叹道:“你太有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一
张云利
编辑
才了!”我红着脸说:“过奖。”老师依然请我回答问题,我的声音依旧清晰洪亮。看到老师欣慰的笑,我突然明白,我真正的底气不是呢大衣给我的,我的自信、我增长的学识才是我永恒的底气。
【由天气转暖带出故事的一连串曲折变化:不敢脱下大衣到不得不脱下,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脱下大衣失去“底气”的表现与心理,与前面判若两人;班花向“我”请教问题出乎意料;老师不变的态度让“我”忽然明白道理。主旨在曲折变化中得以体现。构思生动精妙。】
我将呢大衣洗净放入衣橱,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下摆:“谢谢你带给我的改变,但我不再需要你来增加我的底气。”说完,我坚定地关上了橱门。
【以特写镜头结尾,照应上文,呼应开篇,故事显得完整而有意味。】
【评点】这是一篇贴近生活富有故事味的精彩记叙文。文章叙述了一个由误会而开始,因顿悟而结束的故事,明确而生动地演绎了题意。从自卑、缺乏底气到有了自信,有了底气,最后明白“真正的永恒的底气是自信和学识”,揭示了一个明确具体、鲜明深刻的生活道理;思路清晰,构思巧妙;故事合情合理,故事过程叙述清楚,有波澜,整个过程中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而传神,生动体现了题意。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就和“春兰”这个平凡朴实的人名一样,很符合“我”这个农村女孩的身份。
其实很简单
那天,我把父亲珍爱的水晶打火机摔碎了。我只是想抽出下面的报纸而已,它却将一副粉身碎骨的惨相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只能躲进房间,不敢面对自己的闪失。
【概述生活中发生的平常事简单事和自己的态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直到晚饭时,我瞥见餐桌边的那摊碎片,汽油已经挥发了,只留下淡淡的渍迹。父亲只字不提,那原本十分精致的打火机就躺在他的脚边。我却愈发不敢抬头看他,更不敢低头面对我的闪失。于是,我匆忙结束晚饭,逃回房间——坐在写字台边,这个单元的数学题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复杂。我只想快点熬过这两天。也许到了下个单元就会茅塞顿开。此时的思绪犹如洗衣机的滚筒,反复闪现:也许该趁我不在家的时候,让母亲帮我说说情,或者让德高望重的外婆出出面——总之,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是复杂,我开始迷糊了。
【叙述事情发生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心理状态,点明简单的事情开始复杂起来,为下文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作铺垫。】
第二天,我走出房间,那摊碎片仍旧陈列在我的面前。它已成了一个铺天盖地的博物馆,其中的每一片都在提醒我:是我把它打碎的。我从家里逃出来,自行车的右刹坏了,后轮也发出奇怪的响声。不知是右刹影响了后轮,还是后轮出了问题。简单的自行车在我面前复杂得让我一窍不通。我一如既往地保持我的习惯:右刹坏了,就用左刹。对于生活的机器,就像对侍这辆自行车,它什么地方坏了,我就尽量避免使用那一部分。我似乎从未想过,如果有一天它所有地方出了问题,那么修理一辆濒临报废的自行车要比现在处理来得更为复杂。
【叙述生活中的又一平常事简单事和自己的处理方法,点明自己感受的生活的“复杂”性。】
晚上回到家里,那摊碎片不出所料仍在我的视野中。父亲坚持只字不提,令我陷入了僵局。同时,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降临,它不是一下子把一座泰山放到我的手中,而是每天在我的身体里加一块砖。我背对生活的沟壑,发现面前是更险峻的峡谷。
【承接上文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突出自己面对问题的“复杂”性。】
早上出门,邻居再次邀请我为她上小学的女儿补习汉语拼音。上次她说完这件事以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回忆声母和韵母的概念,但事实告诉我,我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如何回绝这样一张真诚的笑脸,也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知道如果说实话,她不会相信一名高三学生不懂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她 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一
张云利
编辑
会以为我是个不乐于助人的孩子。于是,我开始远远地躲着她。这样的生活实在太累了,我已成了一只东躲西藏的蟑螂。——我躲不掉父亲,躲不掉邻居,躲不掉我的生活。
【叙述生活中第三件平常事简单事和心理状态,并以总结性语言概括自己的感受。】
晚上,我回到家里,郑重地对父亲说:“那只打火机是我打碎的。”父亲沉默片刻,起身去拿笤帚,脸上带着笑容。事情的解决就这么简单,生活的豁然开朗让我欣喜无比。由此我想到,世间万事不是因为它复杂,才让人难以解决;而是因为逃避,因为不敢面对,不敢解决,它才变得复杂。直面生活,一切都会变得如此简单!
【写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单而易行,巧妙而合理体现了题意。抒发自己深刻而独特的感悟,巧妙地诠释了题意,突出的主旨。】
【评点】正如题目所示,本文叙述了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没有奇思妙构,没有铺张渲染,然而却显得曲折有致,故事味浓郁。作者只是凭着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凭着对生活细节的机敏捕捉,寓深刻于平凡,欲致远而言近,完成了对“简单”的睿智诠释,也表现出小作者高超的捕捉生活细节和透视生活意味的能力,变化着写清事件的过程的表达能力。结尾的议论“世间万物不是因为它复杂,才让人难以解决;而是因为逃避,因为不敢面对,不敢解决,它才变得复杂。”既揭示了题目“简单”的丰富意蕴,又很好地结束了全文,从眼前的生活小事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领悟要诀】
上面几篇例文不仅符合记叙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具有清晰感人的故事情节。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合理,人物形象鲜明,情景描写生动,具有浓浓的故事味。从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记叙文写作的核心要求是写清楚写合理事件的来龙去脉。
1、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增强表达效果。如果想突出事情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如上面几篇作文。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使用第二人称,则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使用第二人称,实际上是与使用第一人称相结合的,是“我”与“你”一种对话交流。
2、过程叙述清楚。记叙文一般以线索为经、内容为纬,兼顾表达方式来安排记人物、叙事件、出场景的架构。过程叙述清楚首先体现在叙事有序上。常见过程有这样几种:顺着时间推移来安排,利用空间转换来安排,采取时空交叉来安排,依循认知发展或情感变化或心路历程来安排。过程叙述清楚还体现在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先后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与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事情变化情况和人物言行与变化交待清楚,这种交待必须体现在明确具体的语言上。过程清楚,不仅指全文叙事过程清楚,也指一个片断内一个段落内的过程层次清楚。当然,写清楚过程应注意:记叙、描写要根据需要作选择,尽量不写废话;要注意详略恰当。
3、事件描述合理。记叙文所写人物与所叙事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人情和常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象要合理;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景或场面要有生活真实感,是生活中可能出现或发生的;想象的生活情景或事件也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是生活中未必发生却有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发展变化与事件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言行表现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活动的情景;事件的结果也要符合情理。
4、场景写生动,指运用描写方式将情景、现象及特定情景下人物情态具体生动表现出来。讲究“点”与“面”结合,写出情感、氛围、生气。
5、人物描写形象,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习惯。
6、心理描写具体,即具体清楚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过程。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三作文训练记叙文系列一
张云利
编辑
二、记叙文写作重要环节是构思好情节,写出故事味。
作文的故事味:全文叙事,写出曲折变化,形成波澜。一方面,生活本来就有许多曲折变化,真实地再现生活,必然显出情节的曲折。另一方面,写作需要构思、设计,甚至虚构,尤其是考场作文,要善于写“现实生活中未必真有却可能有”的事情。
1、做到行文曲折有波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运用好“一波三折”的故事模式。
吸引人的记叙文无非是讲故事,最佳的故事结构就是一波三折。所谓“一波三折”,就是指一个故事有三个转折的情节。其实,“一波三折”本也是故事跌宕艺术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模式,古典故事里常用。譬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刘玄德三顾茅庐”“孔明三气周公瑾”等就是,第一次,失败,一折;第二次,失败,又一折;第三次,成功,最后一折。为什么故事会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呢?这是由读者的阅读心理决定的。一折,读者有了阅读期待;二折,读者的阅读期待更强烈;三折,不能总让读者期待下去,总是期待,便失去阅读兴趣,所以在此折中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其次,能够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巧设悬念。这是在把握住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或先叙结果,后叙原因;或先埋下伏线,后加以照应,激发读者急切地往下读的兴趣,读至后面乃至全文结尾才恍然大悟。二是巧用抑扬。可以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也可以明抑实扬或明扬实抑。“先扬”或“先抑”的总是描述对象的某些非本质的方面或一些表面现象。因此,使用抑扬时一定要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是运用衬托。文章写中心事件,刻画主要人物,可以用陪衬或反衬的办法。四是巧设伏笔。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先作提示或暗示。
2、设计、构思情节,整体上的策略是:寻思全文,架构段落,拟定提纲。局部构思安排、精心设计的基本策略是:寻思接点,设计开头,调配层次,设置结尾。
3、记叙文开头大致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
(1)开篇及旨明义或交待动机缘由;
(2)概述事件或介绍点明人物或事物;
(3)描写环境背景或抒发情感心绪等。
4、记叙文主体部分的布局问题就是层次安排的问题。层次安排一要脉络清楚,二要周严缜密,三要曲折变幻(“一波三折”),四要疏密有致;注意承接、关联、伏设、照应、起伏、顿挫的合理性。一般有三种推进方法:按照故事发展(时间过程)推进,按照故事活动变化(空间转换)推进,按照对事物或人物的认知过程推进。
5、记叙文结尾应用心设置,防止画蛇添足或草草收兵两种毛病。记叙文结尾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1)归结概括故事收束全篇或呼应开头,首尾相援;(2)卒章显志,结句点题;(3)评点抒情作结,或蕴含哲理式的戛然而止;(4)再现某种情景,留下思考余味。
6、故事情节还要写出真情实感,不仅叙述、描写的景、物、人物、事情发生变化的过程要有真实感,要合情合理,而且叙述、描写过程中,要富有感情色彩,能打动人。
本次作文训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木质门窗断言:想让阳光从紧闭的门窗进来,简直是痴心妄想!后来见到玻璃门窗,它不说话了。油灯断言:灯座在上,光焰在下,是痴人说梦!后来瞥见倒吊的电灯,它不言语了。
漂浮在河面的木头断言:让铁块浮在水面,是白日做梦。后来遇到钢铁巨轮,它哑巴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