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时评类资料
北师大石竹高三阅读资料之一(廖明金)
我们村是怎么没的 柯实
过去几十年,和许多农民一样,纪彦峰和家人把离开农村当做成功的重要标志。他们成功了,可在纪彦峰的诗《我们村是怎么没的》里,那成功还有另一面。
大哥出门去干建筑,嫂子给工地做饭,孩子在市里上学。
二哥考大学去了北京,二嫂是山东的。
妹妹嫁给了粉刷工,住在了县城。
后来,爷爷死了,埋了爷爷。52只羊,卖了!1头牛,卖了!
葬礼上把1头猪杀了。吃了!
牛圈羊圈都塌了。地没人种,荒了!
再后来,奶奶也死了,埋了奶奶。
葬礼上把鸡都杀了,鸡蛋,吃了!鸡窝塌了。
大黄狗,送人!大狸猫,去流浪了。
大哥在市里,给孩子攒大学学费。
妹妹和妹夫筹措买房首付。
二哥的小孩需要人照看,父亲退休后
父母一起去北京带小孩,父亲在小区口摆地摊。
土豆卖了!黄豆卖了!玉米卖了!
谷子碾成米,卖了!向日葵榨成油,卖了!
被褥衣服,运到北京!锅碗瓢盆家具,送人!
一场雨后,院子里长出荒草。
菜地的篱笆,倒了。窗户纸让大风刮干净了。
又一场雨后,山洪冲进烟囱,冲垮了灶台。
爷爷奶奶的坟头,荒草一茬接一茬疯长。
偌大的山,山下偌大的村庄,只剩下两孔窑洞,像两只深陷的眼睛,黑洞洞地盯着村口。
只剩下村口弯曲坎坷的路,蜿蜒向远方„„
生命的“利润”
作者:白存宇
伴随着一声啼哭,人不情愿地离开温暖的母体,赤裸裸地降临人世。婴儿的啼哭声表明,人生将是一场苦旅。据说,所有婴儿出生时,都紧攥着拳头。这或许意味着,人生需要打拼、奋斗。接着,在父母的呵护下,经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日出日落,斗转星移,生命之花战灾祸,驱病魔,傲霜雪,顽强地绽放。三翻、六坐、九爬,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从懵懂的毛头小子,到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转眼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可以骄傲地伸出五个手指头说:“我这一大把年纪!”
茶余饭后闲谈时,常听说“同学张”当了科长,“发小李”成了大款。常被人调侃:一没戴帽,二没挂衔,站了近三十年讲台,仍一孩子王,一教书匠。虽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是那虫
不钻那木头”等这些聊以自慰的挡箭牌颇为有效,但总有几支落网的雕翎会扎到你失意的门扉,让你的心隐隐作痛。也曾疑问:生命是否薄待于我?突然想盘点生命,总结过去,看看生命的账户上亏赢几许,有多少利息、利润。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叶,我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幸运地通过“跳龙门”,成功改变了祖辈农民的身份,令人羡慕地吃上“皇粮”(商品粮)。揣着一纸调令,离开生养的村庄到工作单位报到时,是骑着自行车(父亲给买的)去的,后面驮着被褥(母亲做的),左把上的网兜里装着脸盆暖瓶,右把上挂着几本书,那就是自己全部的家当。
把自己现在的部分财富列个单子:贤惠的老婆、懂事的孩子、乖巧的小花狗、够住的房子、能按时领到的票子、满天下的桃李弟子、一帮知心的铁哥儿们、大学毕业证书、高级技术职称、紧张繁忙的工作、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安逸的生活,能说、能跳、能思考、能想象,还能讲一口较为流利的“鸟语”(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在物质上,虽谈不上锦食玉衣荣华富贵,但能粗茶淡饭衣食无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而,这些,仅仅是生命支付给我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更大的赢利则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呱呱坠地时,脑子一片空白,一无所知,精神财富的基数为零。冬去春来,花开叶谢,赤橙黄绿青蓝紫,原本苍白单调的生命底稿上多了缤纷的色彩,有了花,有了草,有了诗,有了梦,有了五彩斑斓的水墨丹青。知道了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病毒、细菌、原子、电子、相对论,认知了地球、月亮、太阳、宇宙、外星系,了解了盘古开天、炎黄二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阅读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品尝了水果蔬菜、五谷杂粮、水产海味(偶尔的),目睹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天涯海角、三山五岳,经历了失败、痛苦、成功、喜悦„„虽说不上才高八斗满腹经伦,但肚里多少有点墨水,勉强也算是半个“文化人”。
把这些减去刚参加工作时的全部家底,剩下的都是净利,我赚得锅满瓢满、沟平槽溢。终于明白:生命枝头的每一片新绿,生命之树每一圈新的年轮,生命日历每延长一时,一日,一月,一季,生命里的每一个经验、阅历(包括痛苦的),都是上苍的恩赐,人生的利息,生命的利润。恍然大悟:生命并没有薄待于我,生命竟然如此地垂青我,眷顾我,对我是如此地慷慨,仗义,我是何等地幸运,富有!怎能不对生命怀感激之情,敬畏之意?
生命是一种太美好太珍贵的东西,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都会觉得仍是一种浪费与可惜;生命是一段太匆匆太短暂的时光,无论你多么想让它放缓脚步,它却执拗地步履如飞。
你有资格玩吗(刘墉)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
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转眼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时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功课表现好的学生也一样,最近报上刊登大学学测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玩,而且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怎么还能成绩那么好的时候,答案则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
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一个统计报告:受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寿命长得多,老来也比较健康。
报告分析,一方面因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较优裕;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克制自己,想吃的东西不吃,不想动的时候,仍然强迫自己运动,所以连老来发胖的比率都比一般人低。
可不是吗?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儿,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到最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
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岂止读书如此,工作也一样。有位企业家说得妙——美国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校,拿到文凭,就要求加薪,不满意则跳槽。表面看,糟透了,但是有人从我这家跳到别家公司,也有别家栽培的跳来我的公司。结果人才交换,大家都能进步。
日本公司则不一样,员工到一定时候,公司会安排进修、安排出国,届时又调回国,按部就班地升迁,一干一辈子,甚至死了之后都葬在公司的墓园。但也正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所以能牺牲奉献、尽忠职守。
可是我们的工人,没学到人家的优点,却学到缺点,他们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照顾,却没有日本工人的忠诚;他们要求美国式的自由,却没有美国人的自觉。
如果我们把这位企业家的话,用在华人孩子的身上,会不会也很有道理——今天,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各位年轻朋友,“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进修的自觉;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谨守的忠诚。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念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或在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而且到头来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
幸福没得谱儿
某媒体克隆中央电视台的 “创意”,满大街逢人便问:“你幸福吗? ”
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很随便地回答:“幸福!”有一位倒霉的记者专捡衣冠楚楚的男性或满身珠光宝气的女性问:
“你幸福吗? ”不料绝大多数被问者回答:“累死了!”“烦得很!”“不顺心!”“我想跳楼!”„„
记者垂头丧气,他采访的一条也没播出来。这位记者纳闷:别的记者净问些灰头土脸的人,他们倒都说很幸福;我问的人非白领即大款富婆,他们反倒又累又烦。怪哉!他百思不得其解。
心怀满足,懂得感恩,少些不切实际的奢望,多些高尚精神的追求,一般说,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觉得幸福了。可是在一个分配不公、贫富十分悬殊的社会里生活,穷人总是捉襟见肘,富人却欲壑难填,没有几人感觉满足,自然也没有几人感觉幸福。
“幸福”,听来抽象,却又十分具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境遇里,迫切追求的
内容差别极大,其幸福感也自然有天壤之别。在大饥荒年代里,人人饥肠辘辘,谁能吃上两个不掺糠不掺野菜的馒头,就会觉得很幸福;如果一个天天被人公款请吃请喝的人,大概吃山珍海味也觉不出有几分幸福。幸福是某种东西在最需要时得到以后的一种感觉。歌德说过一句名言:“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心中有幸福感的人,何处不幸福?心中无幸福感的人,何时有幸福?
无独有偶,有媒体1月下旬以来,各路记者向重庆近千名路人抛出“2013年,你缺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与物质有关,如钱、房子、车子等;有些人回答爱情、工作、时间等,虽是精神层面的匮乏,但在他们的思维定式里,同样是因为“物之缺”直接或间接所致。另一文摘类报纸在此文下方用楷体字说道:“‘缺啥’之问回答‘偏物质’,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城市社会的进步,尚有很大潜力和空间。”
我觉得这一类提问都太“小儿科”了。不是“逼”人家说套话,就是让人家说梦话,反正很少能听到几句心里话。有时编辑记者解读也不到位。如说“偏物质”表明“中国城市社会的进步,尚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就很虚伪,农民若问你,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就没有潜力和空间吗?你怎么说?
幸福的概念是极不确定的,虽然人人都渴望与幸福牵手,却无人能确切地完美地表达幸福的全部内容与含义。对于“幸福”的理解,完全可以用“千变万化”或“千差万别”来解释。吃上大鱼大肉的看见吃不上鱼肉的,自以为幸福;一日三餐能吃饱饭的看见沿街乞讨的,也自以为幸福;每月有近万元收入的看见月薪两三千元的,自以为幸福;而有班上按时领两三千元薪金的看见失业的,也自以为幸福„„幸福是什么?你幸福不幸福?谁能从理论和实际感受上说出个子丑寅卯?
人间的事,总是各有各的幸福,也各有各的苦恼,且往往苦恼多于幸福。有一本旧书记载,清代陈其元任上海青浦县令,当时有洋人在淀山湖一带为盗,杀死官兵数人,陈其元去处理此事,但见尸骸狼藉,只得先行收殓,再行缉凶。回衙途中,他坐在轿里“懊闷欲死”,而轿外的场面,仍是威风凛凛。途中两位老妇人遇见官府大轿,赶忙躲避道旁,指着轿子啧啧称道:“不知这人前世如何修来的?竟能这等风光!”陈其元在轿里听了老妇人之言,不禁哑然失笑:“我正恨今生为何修得个做这种县令,她们却羡慕,以为是前世修来的!”
彼此之间,心隔着一层肚皮,就完全不可语之苦乐和幸福不幸福之心境。陈其元的例子或许过于个别,但所讲的道理仍不乏普遍意义。幸福是没有准谱的,不可捉摸,你往往不知道它是近在身旁还是远在千里。
人生不止一场“考”
亲爱的孩子,今年你满十八岁了,也即将参加高考,迎来人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你这些年的成长片断,最近常如影视慢镜头,回放在我的心里。
记得你五岁那年,有一次你在巷子里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挨家挨户乞讨时,被主人毫不客气地轰了出来。你竟停下游戏,把一脸悲戚的老乞丐领到巷子尽头的外公家,要求外公快点拿东西给他吃。时隔多年,你这一“壮举”,仍时不时成为亲友间聊天打趣的话题。
你有一颗悲悯之心。你六岁那年,我有一天给你买回两只小鸭子。你高兴坏了。可惜在第二天晚上,两只小鸭就被可恶的老鼠咬死了。为此你伤心得哭了一个早上。为了安慰你,我许诺再给你买两只,谁知你一边哭一边使劲摇头,坚决不要。你怕再见到小鸭惨死。好在后来这件事留下的阴影,终于能从你心里慢慢散去,你不知道,为此我曾担心了好久。
你也是个有担当的孩子。你七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爸爸不在家,我在书房用电脑写稿子,你在一边玩手工。突然一个闪电,跟着一声闷雷,只听“啪”的一声电闸跳了,整栋大楼陷入一
片漆黑。我因为电脑里来不及保存的一千多字,懊恼地大叫一声。你却误以为我受了惊吓,急忙奔到我身边,紧紧抓住我的一只手说:“妈妈不要怕,我在这里!”当时,你的两只小手也在轻轻发抖。我知道你一向怕黑,却没想到你在那一刻却能想到要安慰我。这让我又感动又欣慰。
你九岁那年的“三·八”妇女节。我午睡醒来,发现枕边搁着个信封,封面上写着:妈妈收。里面是一张充满稚气的画儿,画上一个小人儿举着一束花,奔向一个留着大波浪发型的大人儿,还写着“祝妈妈节日快乐”的字样。可惜这张画被我不小心弄丢了,但那天甜蜜温馨的情景却一直珍藏在我心里。
你从小喜欢绘画。11岁时,你主动要求去上学校开办的周六美术兴趣班。我们遂了你的愿。这年,你的画在全县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得了奖。我并不奢望你拿大奖,只觉得人一生中需要有一两项爱好,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多一些快乐。而你不负所望,把这种爱好一直维持至今。
14岁那年,你进入青春叛逆期,动不动就因一件小事跟我拧着脖子争吵。昔日那个安静腼腆又乖巧懂事的小女孩,突然变成张牙舞爪的小魔女。我努力地一再包容你,直到两年后这场“母女战争”才渐渐熄火。其实冷静下来后,我想,我也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在此向你说抱歉。
这几年你喜欢上了阅读,随着知识面不断增长,内心世界也得以拓宽,渐渐体会到现实的严峻和父母的不易,懂得了体谅并学会克制、管理自己的情绪。感谢你的成长,开始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事情。
今年,已读高三的你即将迎来高考。都说高考是孩子与父母共同奔赴的一次人生大考,但我只想告诉你,人生的考试远不止此一场。我和你爸爸只希望你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面对。
无论结局怎样,我们都会安然接受。
马云:是什么让我睡不着觉
我想讲三件事儿,第一一场革命,第二一个危机,第三一个行动。
一场革命。最近很多人对我们的评论很多,有很多人喜欢我们,因为淘宝给他们带来了生活快乐,也有很多人恨我们,说是因为你们把我们的生意给砸了。今天电子商务不是一个技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它是一场革命,它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变革,它只是刚刚开始。
第二是一场危机。这次北京的雾霾,我特别高兴,我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因为在北京以往我们呼吁水质的改善,呼吁空气的整治,呼吁食品安全的时候,没有多少人相信。因为特权阶级他们有特权的水,这次没有特供的空气了,他们回到家同样会面临老婆孩子的指责。
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行动,我们相信10年以后三大癌症将会困扰着中国每一个家庭,肝癌、肺癌、胃癌。肝癌,很多可能是因为水;肺癌是因为我们的空气;胃癌,是我们的食物。有多少人记得30年以前,我们边上谁谁谁有癌症,那个时候癌症是一个稀有的名词,今天癌症变成了一种常态。很多人问我什么东西让你睡不着觉,阿里巴巴淘宝从来没有让我睡不着觉,让我睡不着觉的是我们的水不能喝了,我们的食品不能吃了,我们的孩子不能喝牛奶了,这时候我真睡不着觉了。我担心的是,我们挣的所有钱最后都是医药费。
最近大家问,你的幸福感是什么?有幸福感吗?什么是最基本的幸福感?就是沐浴阳光,沐浴阳光。三点水的沐,就是要有水,要有木,要有食品,要有阳光,不管你挣多少钱,你享受不到沐浴阳光的时候,其实是很大的悲哀。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发展快速造成的,不仅仅是因为政府的失职造成的,是我们社会缺乏一种抗体,缺乏一种信仰。何为信仰,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由于缺乏信仰会影响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变了以后,我们的形态变了,形态变了生态自然会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危机,全人类的危机,是中国的巨大危机。以前我们为世界工厂而骄傲,今天我相信大家意识到工厂带来的灾难也是非常之大的。
第三是需要一种行动。这个世界其实不缺投诉者,不缺抱怨者。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说缺乏信任,但是世界上从我所从事的行业中,我发现信任无处不在。不知大家想过没有:20年以前甚至10年以前你会利用网络,钱没有收到,把东西交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快递人员手上,他会千辛万苦送到一个不认识的手上,那个人还会把钱给到你手上吗?这样的信任现在每天发生2400多万笔。
我们很矛盾,一方面希望按照市场经济运行,一方面又希望政府赶紧出一些什么政策。我不希望政府采取任何的政策,因为政府也很为难。
我记得我小时候,把污染企业搬出杭州城,我们欢心喜悦,终于那个炼油厂出去了。他们去了哪儿,去了杭州的上风口、去了杭州的水源头,今天我们工业西迁的时候,跑到了黄河长江的上游,我们祖祖辈辈将会因此受到伤害,这真是一场危机。
30年前我在杭州看见西湖里面可以洗菜、洗衣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今天你去试试看,今天你在西湖里面扔一个菜皮,大家会告诉你不能这么干,这是一种意识。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每一棵原生态的树,而不是几百棵人工种下去的树,这是最重要的,天生的肺是最好的。
我们要保护好每一条原生的河,我们把河给忘了,因为有河流,才会有我们的城市,但是今天为了城市我们埋掉了大量原生态的河。
最后,我想我们所有的愤怒不是恶行,我们愤怒的是对恶劣行为的冷漠。最近有部电影上面一句话很好,我们的生命不属于我们,我们跟世界上所有的生命息息相关,昨天和现在无论你任何一场善行和恶行,都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所以这是我想讲的,我呼吁大家注意,这是一场真正的危机,而行动一定是每个个人,而不是期待别人。
中国红会的尴尬
作者:王石川
一场7级强震使美丽的古城芦山遭遇倾覆之灾,同胞伤亡惨重。这是近年来,继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之后,又一道狠狠划向国人心中的巨大伤痕。同胞有难,谁能淡定?在驰援的队伍中,我们看到了红十字会的身影。
遗憾的是,红十字会仿佛不由自主地成了尴尬的主角,为何?这是因为关于红十字会的新闻实在太多,令人目不暇接。比如,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就在其微博发布了赈灾信息,但微博网友对此并不买账,内容为“滚”的回复占据屏幕。其微博称:总会工作组正赶赴雅安灾区“考察”。很多网友质疑“考察”一词太官腔,有些人毫不客气地直接“拍砖”。
平心而论,此时喊“滚”并不妥当,募捐是红会的职责,不能因为贪腐而全盘否定红十字会的存在价值。
关于红会募捐还有两则消息。一则是红会在地震重灾区雅安市宝兴县募捐,有人在现场看到相关工作人员摆出捐款箱号召募捐。设捐款箱就是想让非灾民捐款,而非灾民不是媒体就是救援者。如此募捐,确实不合时宜,从图片中看响应者极少,几个募捐箱内只有一个募捐箱里有十块零五角的善款。据悉,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已经回应:由于宝兴县属于重灾区,灾区募捐物资接收站设立募捐箱的行为欠妥,已要求红会总会致电宝兴县红会,马上予以纠正。
另一则是,4月21日,深圳市红十字会与河南省深圳义工联在深圳莲花山公园正门,为四川雅安地震灾区募集善款。结果,应者寥寥,有市民面对伸过来的募捐箱,直接无视而过。
此外,在网上还有关于红会的负面消息。如有网友在手机里保存了红十字会在银厂沟泥石流发生以后,工作人员来灾区半日游,吃了一地垃圾,摆拍了很多照片就离开了的照片,称让“大家感受一下!”有图有真相,顿时引发网友强烈质疑。
短短两天,围绕红会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救灾当前,红会俨然喧宾夺主,它也许不情愿成
为主角,但无意中成了人们发泄甚至愤怒的对象,有的很冤枉,比如募捐被喊“滚”,被捏造要求台湾红会先捐五百万;有的则是咎由自取,比如在宝兴县募捐;还有的是失误,比如不当使用“考察”。
中国红会之所以这样“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红会公信力流失,人们心怀怨言,如今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另一点是红会表现确有粗疏乃至明显不妥之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信力容易坍塌,重新构建太难。
针对各种质疑,中国红会副会长赵白鸽表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希望社会及网友能给红会一些时间。”唯有信息公开透明,并拿出成效以及发挥搜救和医疗所长,才有可能逐渐赢得公众的好感。
一个城管与小贩“比惨”的时代
日前,广州东圃一名小贩暴力抗法砍伤城管执法人员。媒体称,事件对广州很多城管执法队员造成精神影响。一位老城管工作者称,他自己干了二三十年城管执法工作,他感觉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做,都不知道该怎么干了。
一个人口密集、阶层繁复的城市,一个管理到位、执法严苛的城市,好像越难走出以下这个怪圈——不是小贩刺伤城管,就是城管掐伤了小贩。这世间,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鼓动小贩拿起刀来暴力抗法的,总会有些情理上“由头”。譬如官方曾通报称,在上述事件中,“两位队员完全是做到了‘三个没有’,一是没有扣押物品,二是没有肢体冲撞,三是没有使用过激言语”。但随后又有媒体报道称,“事发现场周边大厦监控视频显示,在砍人事件发生前,小贩与城管曾有肢体冲突”。说这些的意思,当然不是要为行凶者开罪。而是我们在抛弃标签化思维之后,仍不得不将之放入“城市管理症候群”的大背景下考量。
有些根深蒂固的症结,不是“比惨”就能解决的。有些公平正义的道理,不是谁比谁惨就能先占据制高点的。城管不能被妖魔化,小贩也不是永恒有理。但眼下双方的博弈,显然已经脱离了理性逻辑,而成为肉搏同情与悲悯的“虐心大戏”:譬如据说被刺伤的城管队员苏家权,“每月的工资到手只有2000元,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譬如前几日微博上一组惊心动魄的照片让网友们“泪流不已”——广州城管猛掐女商贩的脖子、将其扭送到警车旁,不顾一旁女商贩的孩子手足无措的哭喊着、看着妈妈被扭打。这些煽情的“花絮”,与事实真相何干?这些断章取义的图片,如实还原了当时当事的脉络吗?于是我们不知所措,因为从抽象的道德上说:家境不好的城管也是弱者,为生存打拼的小贩也是弱者——难道,怪只怪这世间还有一把叫刺刀的凶器? 从来就不是谁惨谁有理。城管与小贩的纠结,说到底是城市与人生的对垒。光鲜的城市,见不得泥土味十足的人生,于是城管为了“城市利益”,自然要与贩夫走卒较劲;而底层群众的劳动自救、加上城市参差多态的市场需求,鼓舞了小贩们的谋生之路,生存底线之上,才有了动刀子的激愤。也许从这个意义上看,才能完美解释下面这个悖论:一方面,城管执法者很注意改善形象、纠偏失范的执法行为。譬如广州城管曾提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做最可爱的人”以及“柔性执法”等人性理念,甚至大力“挖掘城管先进事迹,拍电影树立正面形象”;但另一方面,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纠葛,一直未曾止歇。就在城管被小贩砍了7刀的同一天,广州白云区的数名城管执法人员也在执法中被小贩殴打。2009年11月,时任广州城管委副主任孙金龙透露一个数据:广州每年被打的城管达200人,是被打商贩的100倍。
打在身上,痛在心里。城管的寒心,在于执法对象的“不理解”;但如果小商小贩对城管们“理解万岁”,谁又能理解他们饥寒中的生计焦虑?可是,驱赶小贩如果是正确的,劳动谋生的权益何在;刺伤城管如何是正确的,法治社会的底线何在?一切,不过就是因为城市管理制度不肯“松口”
而已。
再文明的驱赶,本质仍是粗暴的强权。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还在如火如荼推进,我们究竟要怎样的城市、我们究竟要怎样的市民,城管与小贩是最好的“试纸”。
在“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路上,小贩有小贩的梦想,城管有城管的人生,谁都不该因为狭仄的制度而“挂彩”。给商贩们一个低成本的零售空间,再划清哪些是走街串巷的禁区,规则合理了、秩序明确了,拉拉扯扯的“人性执法”,才会有些底气,而商贩们的售卖行为,才有了是非的边界——至于他们之间的纠葛,也才不需要“比惨”,而回归心平气和的道理。
留守老人之死能产生多少“切肤痛感”
毕诗成
33岁的陕西商南县人陈某刑满释放不久,因手头拮据盯上了大山里的留守老人,3天先后对6位老人下毒手,半个月里共杀害7名老人,偷走老人家中钱物。4月6日晚又来到一对留守老人家,接受完款待后准备对老人下毒手时,被民警当场抓捕。
手段残忍,令人震惊!更悲凉的是,同一个县,甚至同一个镇、同一个村,数起命案竟然长时间没被发现,使得犯罪分子一而再、再而三以相同的手段谋财害命。希望发生在寂静大山深处小山村里的这一幕,能够让繁华且喧嚣的中华大地,产生足够的痛感,放慢疾驰的脚步,倾听生命的控诉。
作恶者所钻的空子,是任何有生活经历的人都不难看到的。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大转型中,数以亿万计的农村年轻人背井离乡进城务工。但是,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使得绝大多数人只能忍痛将老人、孩子留在乡村。农村教育、养老早已成为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而这些年,针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犯罪,也屡见报端。很多无力的留守老人,犹似“雨打风吹飘零去”,承受着外人无法感受的苦难:低质量的生活、低质量的健康、低质量的安全感,更不要说隔代教育的压力、思念子女缺少慰藉的苦闷煎熬„„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这几年说了很多,但对于多数身居都市的决策者,可能还缺少“切肤之痛”。他们或许很难将几名乡村老人被杀害,与都市生活高筑起来的教育门槛、医疗保障、住房价格联系起来,与难以撼动的城乡二元户籍联系起来。中国太大了,中国太复杂了,中国太„„随便找一个借口就可以向现状妥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我们必须指出:大山深处几个羸弱老人的生存质量,固然影响不了GDP,但他们会映照转型中国的成色,是评估中国不可缺少的一环。
有人曾说,中国的乡村在“沦陷”,我不忍心用这个字眼。传统乡村的秩序结构,变得土崩瓦解;传统村庄的自治能力,变得羸弱溃散。不过,符合现代文明的社会治理方式,却并没有及时补位。惨案发生后,当地对留守空巢老人登记造册、分类管理、干部包村、结对帮扶,开展“三上门服务”——— 手段固然是好,只是“整顿风”过后,是否能够常态化?需要如此管理的,又何尝只是商南这一个县?还有多少个贫困的乡村,需要举一反
三、建构起类似的人性化管理服务?难道只有一条条残酷陨落的孤苦生命,才能在全社会注入一点雷厉风行的动力?
编后记
同学们,我们太缺乏阅读了,没有阅读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生活的质量,更不能诗意的栖居!高三了,尽管时间紧,我们还是要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有什么感慨当即写下来!
第二篇:时评类作文
高考模拟金题二:网购时代的信与责(发表于《意林·作文素材》)【名师预测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岳某用手机在某订餐软件上订购了一份外卖快餐,因送餐时间较长,引发不满,遂在该订餐软件王某店铺的评论栏中写下带有辱骂性词汇的差评。店家王某携带菜刀来到受害人岳某住处找其理论,发生口角,王某将受害人打伤。
2.南京市民小董在某购物网站上给男友买了一件毛衣,因卖家发错了货而给出差评。几天后,遭到陌生人拳打脚踢,要求将差评和投诉撤回。
3.广州一女生使用某快车后给司机差评,之后竟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至某交友网站上,司机还配发编造的故事,称该女生是要交友,因此其手机微信不断遭到陌生人骚扰。对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名师押题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以其方便、快捷、及时、互动的优点成为一种重要的购物方式,日益为大家所接受。然而,我们在享受着网购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遭遇着网购的陷阱与“侵权”。商家低价诱惑、虚假广告、泄露个人信息,一些不法网站、平台,往往利用巨额奖金或奖品诱惑吸引消费者浏览网页,并购买其产品。一些网站的购买合同采取格式化条款,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没有退换货说明等。差评有风险,打分需谨慎!“一条差评引发的血案”虽然极端,却是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商家骚扰消费者事件的一个缩影。本质上反映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之时,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传统商业精神是否还需要?该如何继承创新?买卖双方的契约条款与责任该如何履行?网购时代评价机制是否有漏洞、该如何弥补?消费者又该如何依法维权?
一直以来,高考都肩负着“关注时代”的使命,“网购时代的信任危机”既是当下需要考虑改变的现状,也必将是高考的一个热点。这类题目通常常见的命制形式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要注意说理的语气和指向性。
【解题写作方向】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①商家:商家商业精神的缺失:唯利是图,售卖假冒伪劣产品;商家契约意识淡薄、自我维权的方式不当;商家售后服务沟通不畅等。②买家:一些消费者恶意要挟砍价;维权注意方式方法;敢于给差评体现消费者实事求是、有担当,对其他消费者负责的精神。③评价机制亟需创新:一个中差评,往往对中小店铺有极大的杀伤力。差评会直接影响到卖家的信誉,影响店铺的晋级,造成客户的流失。正因如此,网络电商才对差评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④隐私权的维护。⑤网络平台的责任与创新。网络订餐等新兴食品业态的兴起,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第三方网络平台把关不力、无证照商家入网经营、卫生环境难保证、送餐过程随意等监管空白。同时也暴露了网络平台客服响应机制迟滞、市场经理用户意识欠缺、管理责任缺失等问题。⑥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从行政层面,政府对于第三方平台缺乏到位的监管,存在大量的法律漏洞;另一方面,如果仅仅靠政府其实很难管住每一个送餐员和餐厅,规范的细化管理是订餐平台无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从解决的方法上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思考:第一,网上订餐平台亟待改良事故反应机制,不能让社会舆论推着走,需要加强注册餐厅和员工的管理培训,增强职工职业素养和法律素质;第二,订餐用户隐私保护机制缺位应当立即重视,如地理位置、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真实姓名等信息完全暴露给送餐单位和送餐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数据屏蔽和定时清理机制应尽快建立;第三,平台应允许用户匿名负面评价,在允许表达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将用户个人安全放在首位。第四,政府与法律及时就位,加强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素材链接】
1.2016年7月12日澎湃新闻网报道:美国一位安全开发员Matthew Garrett于6月在亚马逊美国网站上购买了一款产品并给予一星差评后,遭到了中国厂商销售人员的骚扰。中国商家销售人员向加勒特请求:“刚才我的老板责怪我,他说如果我不能删除这个差评,他就要解雇我。请帮帮我。能不能请你把差评改成好评?”加勒特对此的回应是,如果制造商修复了这个漏洞,他就会修改自己的评论。而AuYou的代表坚称,如果评论没有修改,其就会被辞退。一周之后,这位代表再次来信,请求加勒特删除差评,并威胁说,如果加勒特不删除差评,其就要向亚马逊举报,而且其他评论账号也要写信进行投诉。
2.天台报2016年10月31日报道:据了解,上周五,袁女士在淘宝网上看中一双牛皮短靴,原价486元限时折扣267元。综合卖家描述以及其他买家评价,袁女士觉得鞋子应该不错,于是就下单订购了。本周一下午,袁女士收到了快递包裹。因为有事耽搁,等到第三天中午,袁女士才拆开快递,却发现右脚的鞋面有一道很深的划痕。她立即上网与卖家交涉,但卖家坚决称自己的鞋子没有问题,反而质问袁女士为何过了两天才来说,怀疑鞋子破损是袁女士自己造成的,并以此为由拒绝退换货。无奈又气愤的袁女士只能给了对方差评。
以为事情就此作罢的袁女士,再次登录“阿里旺旺”时,发现那卖家因为差评,居然留言数十条对她进行谩骂和诅咒,并要求袁女士对评价进行修改。“作为消费者,购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我有权给商家差评,但这不应该成为我受到卖家谩骂和诅咒的理由。卖家更无权要求我修改评价。”袁女士表示,她已经向淘宝网进行了投诉。
3.2016年12月19日澎湃新闻报道:面对日益泛滥和专业化的刷单现象,正在修订的电子商务法拟加强对此管理。12月19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初审的电子商务法草案提出,不得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有偿或者以其他条件换取有利评价等形式,为自己或者他人提升商业信誉。草案还规定,不得以违背事实的恶意评价损害他人商业信誉,也不得篡改或者选择性披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记录。此外,草案还规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不得发布不实信用评价信息,不得实施其他违反法律规定以及客观、公正、合理原则的信用评价行为。
【应考佳作】
莫让契约成为一纸空文
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复苏,公众愈发的重视自由表达的权利,于是一些网购的网站也设置了评论栏,以供网民对商品,服务发来评论。这本没有什么不好的,但自从类似“张三因服务不到位以辱骂性言语的差评,遭商家报复”的事件发生后,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之上。
一方面,的确是商家的服务不周引起冲突,而另一方面,买家的侮辱性语言激化了矛盾,以致后来的悲剧产生。有人说,这分明是素质低下加利益驱使酿就了悲剧,毕竟对于一些中小营业店,一个差评就意味着客户的大量流失。这样说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在这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契约精神的缺乏,对契约的背叛。
网购之中因为卖家的原因而打差评,以致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而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首先是卖家背叛了对产品,服务质量保证的契约引起矛盾,而买家也背叛了自由表达的契约,激化矛盾。熊培云说过:“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身。”双方对既定契约的背叛,对规则的破坏,才是酿成悲剧的罪首。
更可怕的是,对契约的漠视还会拉低定契约者的门槛,令守诚之人受到伤害,却让背叛者大行其道;原本守诚之人为防利益受到更大的伤害,也选择降低道德准线。于是那区区几人的背弃承诺,造成了集体的道德坍塌,信任危机四起,所谓的契约也成为了一纸空文。上述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人忍受不了互相为狼的处境,才签订契约,所有成员让渡一部分权利与利益,以谋求更大的资源和幸福。”利用契约所带来的秩序,让整个集体有条不紊地前行,这才是它的根本之所在。因比评论机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在平等的前提下对行业事物进行了修正,以警醒心怀叵测的商家。可现在,评论机制却暴露了我们如此狰狞的面孔,可以说愤慨莫过于羞愧。
怎样才能让这一纸空文重新焕发生机?一方面公民也要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最起码要为自己的言行担责;另一方面,法律必须让不法商家及恶意差评者付出必要的代价以维持秩序。当然,匿名评论也是一种保护买家隐私的办法,但终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要更清楚契约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否则,一纸空文的悲剧将层出不穷,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诚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纵有重重障碍,但只要我们坚守信念,迎接大地的将是曙光。
用制度化解差评纠纷
软件订餐带来持刀伤害,网购毛衣遭遇拳打脚踢,网上约车迎来无端骚扰,近年来消费者因网购给差评而屡屡遭受各种报复,既反映了网络时代人与人信任关系的缺失,也凸显了网购评价体系的漏洞和不足。怎样才能让网络商家坦然面对不足,同时也让消费者的“差评权”得到有效保护呢?我们认为,制度性建设是当务之急。
“差评权”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鞭策商家改进产品、提升服务的有效手段。电子商务时代顾客依然是“上帝”,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的质量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当然包括“差评”,这既是对自己权利的行使也是对其他消费者的负责。商家面对消费者的“差评”,首先应该自我反思,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而不是用“呼死你”、“寄冥币”等恶俗报复手段表达不满。
当然,消费者也要有基本的素质和修养,选择适当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以“差评”为要挟砍价,希望吃到“免费的午餐”。
同时,改革网购评价机制,消弭商家心中的芥蒂。一个差评,无论客观与否,往往可以毁掉中小店家几个月的努力,正因如此,网络商家才会如此介意“差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评价机制,让消费者评价回归客观、理性。比如运用大数据手段将“职业差评师”驱逐出“上帝”的队伍;合理调整权重,让一次差评不致成为商家的梦魇,而不同消费者的“重复性差评”成为鞭策商家的利器。同时,合理确定评价周期,让一次差评不致影响太久,也让商家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另外还可以考虑评价多元化,评价匿名化,真实、全面地反映商品和经营者的状况,避免一个差评搞垮整个网店的。
此外,网络平台和政府机关也要加强监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让消费者单兵作战。杭州市去年出台了网络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络交易者骚扰或者威胁消费者,迫使其违背意愿作出、修改商品或者服务评价的,责令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这种制度性保护举措,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最后要及早建立“隐私保护”机制,防止消费者电话、住址等私密信息“裸奔”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坚守职业操守,履行契约精神,不以任何商业目的向任何第三方出卖用户信息。同时增强平台的安全性,及时修补网络漏洞,保护好用户信息。同时对“差评”及时进行核实检查,差评客观中肯则追究商家责任,恶意差评,就对买家进行注销账户等处罚。
总之,面对网购差评纠纷,我们要对症下药,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加快电子商务立法,让网购信誉评价双方回归理性与法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消费者的权益才更有保障,“差评”才能成为促进商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利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卢的妈妈学会了微信,成了女儿的微信好友。结果没过多久,小卢诉苦说:“微信聊天时,我妈总发一些中老年表情包,又说我发的表情莫名其妙。同学聚餐时,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我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后来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妈妈发觉后很委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原创下水文】
赠予玫瑰需掰掉刺
玫瑰虽艳美,但有刺往往令人畏而远之!小卢母亲成为女儿微信好友,却因“总发中老年表情包又说女儿表情包莫名其妙”、“女儿朋友圈发的美食照的菜太油不健康”、“同学送花而规劝女儿先找工作恋爱可放放”让女儿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发觉被女儿“设为分组可见”很委屈。“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对女儿可谓操碎了心,但换来的是如此结局着实令人感喟不已!张小娴在《荷包里的单人床》写道:“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不是天隔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诚然,手机微信作为一种重要人际交流通道连接千家万户。然而,再先进的网络技术也代替不了人类心灵真心流淌。手机微信虽近在咫尺,人心却远在天际。小卢妈妈成了女儿微信好友,本心意在加强与女儿深切沟通,但在处理表情包、美食照及同学送花事件中表现“不尽人意”,以致被女儿“分组可见”而深感委屈。于情而言,小卢妈妈对女儿经常“时刻警示”、“指点江山”,天下父母谁不怜爱自己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温情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父母如此盛情为何换来子女“分组相见”之痛呢?究其根源,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实为关心过度。想与儿女沟通,却把持不好沟通的尺度,过犹不及反受伤害。于理,干预孩子掐断孩子展现自我火苗甚至阻碍孩子公断事理能力的培养。母亲的“情”有凌驾于“理”上之惑,对孩子的个人生活空间有粗暴干涉之嫌。
当前,社会经济和文明高速发展,人的思想高度自由流动,那种把孩子“含在口里,捧在手里怕摔了”的传统思维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父母对子女不了解,代沟有逐渐加深趋势。因此,父母在适度疼爱子女的同时,应该顾及孩子切身感受,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选择。“该放手时就放手”,毕竟雄鹰意在高空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自由生存空间,而不是横加干涉。试问,一个连手脚都绑缚着镣铐的人是根本无法舞出美姿的!
或许有人为母亲鸣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尽责任。于道义而言,母亲所作所为应广为称颂,然而,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无视子女感受而“指点江山”也实在不妥!
推而广之,当今,勇于创业、大众创新正如火如荼推行之际,国家对实体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政策正是给予企业掰掉了刺的玫瑰。这样既能做到急企业之所急,又能去产能保增长,何乐而不为呢?
玫瑰虽美,但我们在赠予对方的同时最好掰掉刺,架好沟通桥梁,酝酿和谐社会氛围,这样于你于我于他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附:立意指导与参考素材 【观点】
孩子角度——要自立自主,不希望父母监督;
母亲角度——要放手,勿溺爱,适当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分。整体立意:勿溺爱,当自主。
【作文素材】
家长适度放手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最近青海卫视在热播的大型家庭亲子秀节目《老爸老妈看我的》,是一档纯纪实的草根宝贝成长见证秀,节目通过纯记录形式展现3-5岁儿童完成“人生第一次任务”的过程。节目通过纯记录孩子在冒险任务中的自立自援,以及明星嘉宾的开放性讨论,从而引发观众对亲子关系、育儿、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重新思考。
对孩子的科学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天下父母的必修课。如何真正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这个社会的有用之材呢?我国有两句警言:“抱着的孩子长不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一句说的是,孩子长大后心理年龄不能同步于生理年龄的原因,是家长的过度呵护;第二句说的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存在幼稚病的问题,反而会出现过早成熟。这正好从正反两面说明:心理年龄的成长与家庭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家庭物质条件改善之快,让一些父母不知所措,似乎要把自己一代所受的艰辛,全部补偿给孩子,似乎唯有金钱可以让孩子幸福。过度呵护,一味给予,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心智的成熟度,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心肠要硬,要狠!这是一个心态的调节过程。慈母心肠更多地用在观察,发现问题,营造家庭磁场。学会与孩子沟通;智慧的母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堵,而是在于疏,可我们家长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吗?这就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自身的素质,研究孩子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父母不要白操心,要让孩子学会的是:生存的本领!不吃苦、不受累,不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哪里能取得真经?放手吧!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第三篇:时评类作文专题
时评类作文专题——《朗读者》
原创 龚瑞峰
【最新速递】
最近,央视又推出力作《朗读者》,董卿为制作人和主持人。几集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情和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道“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书面整洁。
正向立意
1、《朗读者》借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去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将社会风气扭转作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时,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阅读缺乏”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优秀主体段赏析
浙江省兰溪一中高三6班 蓝俊豪 真的是“无风不起浪”。人家只是想单纯地创作一栏节目,想与大家温馨地度过美妙的朗读时光,以达到调养心境的地步。这却要硬生生地被推至“挽救国人阅读”的风口浪尖。【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一档节目被承载太多期待的重量,会不堪重负。】退一步说,如果这个栏目是以“挽救国人阅读”为目的而且有机会成功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明年我办个《经济者》提高下我国的GDP,第三年我再办个《英语者》提升下国人的总体英语水平?所以这样看来是不是就显得那些讽刺挺滑稽的?【假设思维和反问思维的运用,简洁有力。】“挽救国人读书少”的问题不是仅能靠一个人或是一个节目就可以完成的,这应该是属于我们整个国民群体的任务和责任。【表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就好比是商家通过打广告的方式去促销,去吸引顾客。但是最终的销量有多少还是取决于有多少顾客消费。那么,打广告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打广告相当于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待萌发的种子,某天突然有这方面的需求的时候,就是它萌发之际。他们会想,既然都有实力打广告,想必质量不会差到哪里去,是应当有一部分名气的。【类比思维的运用,将这一节目的开设来引导读者阅读,比作是广告效应引导顾客进行消费,非常浅显贴切。】所以《朗读者》就是这么一个效果,在观众心底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并附赠一些文学性强的诗篇和充满励志与激情的人生之路。这样,即使未能燃起奔跑于阅读之路上的斗志,却也能点亮心中那盏阅读的明灯。【最后再次重申《朗读者》的意义与价值。】
佳作选登
这剂药“治标而不治本” 浙江省兰溪一中高三7班 郭嘉俊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人们也许早已忘却了“文化”这个词的真实意义。而《朗读者》的出现,无疑为日渐模糊的文化世界添上了一笔清晰的色彩,以“朗读”这一古老而又寻常的形式,减缓了人们忘却的速度。
但是,这剂良药,恐怕只治标不治本。诚然,《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能够以一种简单而不失雅趣的方式,对国人的阅读兴趣起到一种唤醒的作用,实是它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其拥有如此高的口碑的原因。但是,它也仅仅只是一档电视节目,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这也就体现了《朗读者》势必存在着它的舆论性与为收获收视率而展现的“名人效应”。尽管请一些名人做朗读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纯粹是一种逢场作戏的表演效果,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那些名人,在台下的时候,是否也如台上那般痴迷于阅读?这是我们常人所不知道的。因此,“名人效应”的背后,还隐藏着蒙蔽性甚至欺骗性。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证明不了太多东西。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朗读者》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因此还存在着一个时效性的问题。人们对他的喜爱或者追捧,可能只是出于新鲜感,或者说一时兴起。但《朗读者》带来的文化效应能否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今的文化社会,“快餐式阅读”盛行,那么有没有可能人们把《朗读者》也当做是一种“快餐”来对待呢?捧起书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困难在于要“捧得住”,让自己不只因为“一时兴起”才拿起书本阅读。《朗读者》这股清流,对国人不爱阅读的现状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热爱阅读的人无需节目的推动;而不爱阅读的人,很难通过几期节目就改变他们的习惯与阅读取向。
所以,可以说《朗读者》造成的文化冲击只达到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它需要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而这种觉醒是要建立在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生存状态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在这之前,恐怕一切外力的推动作用都只会是“治标不治本”。
第四篇:最新时评类作文材料
作文阅读材料
“观祖国大好河山,显时代青年风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建议,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使用恰当的措辞,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面对小明和几个朋友高三毕业暑假旅游在地点上分歧,你的建议是什么?其次,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选边站的意识,具体明确地给出建议的去处。第三,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考虑到小明等人的身份与出行时间,在行文中要体现出建议的意思,不能仅仅是自我态度的呈现,观点的展示,而缺少建议的成分。第四,要结合具体的景点阐述建议的理由,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①自然圣地。
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秀丽美景;自然是繁冗世俗的避风港,感受自然是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最好方式;自然能安抚狂热而躁动的心,让我们暂且摆脱世俗,回归本心;自然美景能给予人无尽的宝藏,让精神丰润起来;自然不仅是这个世界原色的缔造者,是数以万计生灵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灵魂的皈依之所。自然的清新、安静、舒爽、自由、真实…
②历史名城。
古城是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游历古城,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历史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华丽而不造作,优雅而不显媚态,古韵承载在人们平凡生活中,历久弥新。历史古城经受过岁月的雕刻,时间的淘洗,斑驳的城墙上刻满的是历史与文化,是传承与悠远;可以倾听历史的心跳,可以感受人事的变迁;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以修身养性,鉴古知今;可以感受古意盎然,可以遥想时代兴替,还可以怀想悲欢离合。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③繁华都市。
倾听时代的脉搏,感受现实的喧嚣;关注社会,丰富阅历;体会真实的生活:充满竞争与压力、心酸与血泪、奋斗与拼搏、荣耀与失败…;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发展变化、繁荣进步,从基础设施、文化品位、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科技发展、法治建设、…;以及城市的包容度、开放度、文明程度、创新性、竞争力,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
④异国情调。
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文化、别样的习俗,开阔眼界;国际化的视野;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增进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借鉴吸收。
【范文01】
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旅游,有人想感受异国情调,有人欲领略城市风采,亦有人欲投身自然。在我看来,其虽不失为良策,但何妨借此机会去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呢?
历史名城的青砖碧瓦,该承载着怎样的人事啊。
可还记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的京口北固亭?想当年,金戈铁马壮;可还记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那座萋萋空城?想当年,龙盘虎踞雄;可还记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那一尾乌衣巷?想当年,秦淮歌舞艳;可记得“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想当年,春风十里扬州路。如此之景,除了历史名城,又能往哪里去寻呢?只有在这样的历史名城,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浓厚的文化沉淀,什么是沉厚的人文情怀?
访古探幽,除诗中的景,我们更应领略诗中的情。
不走进那雨巷听听那雨打芭蕉的声音,又怎么领略那红尘女子独守空阁的孤寂呢?每一座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来过无数的人亦发生过无数的事。当你立于那一面青砖碧瓦的古墙前和一扇雕花漆红的大木门后,思绪便自然而然地开始翩翩起舞了。谁曾在此处生,又在此处死呢?谁曾在此处爱过,又在此处放手释怀呢?不亲临一座有历史的都城,以上种种都是无从体会的。在这样一座老城,每一片瓦都是有情感的,每一块砖亦是有温度的,这就是积淀,是无从模仿的专属记忆。
诚然,体验异国风光和探访大都市抑或是走进大自然,也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有哪一样能比徜徉在有厚重历史的古城更有韵味呢?异国风光固然美丽,但那毕竟是异国他乡;大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神往,但充斥着是更多的是现代的嘈杂和喧嚣;大自然的静谧固然让人放松,但当代青年需要的更多是文化的滋养与传统的熏陶,更何况,细雨滴落在空调机上发出的单调声响是无法与雨打芭蕉绵密的声音相媲美的——不然为什么叫听雨呢!纵身于自然享受自然风光,但缺了人间的温情,自然又是否会显得有些冷清了呢?
在这样一个为数不多的长假中,选择去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何妨去看一座老城,观一处古迹,慢慢去品味每一座古殿的巍峨,每一条古巷的幽深,每一面古画的山水诗意,去感诗中情,去品画中意,去探城中事,此乃人生之幸事。
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行文畅达的议论散文。亮点有四:其一,开篇点题,观点明确,毫无拖沓之感;其二,大量古诗词的引用与古城古迹契合无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味道;其三,善于描述,笔端带情,文章有画面感,具体形象;最后,能对比说理,辩证地突出了自己观点。
【范文02】
来场贴近社会的旅行
异国风采,都市魅力,自然圣地,古城探幽„„一次积极的旅程,势必能开拓眼界与胸怀,拥抱不一样的世界,但在高三即将升往大学之际,窃以为,无论去何处,都应进行一次关注与贴近社会的旅行。
旅行的意义在于开拓眼界,也在于沉淀自我。一次领略繁华都市的旅行,或许能丰富阅历,沉醉于荣华的狂欢之中,但在这盛宴般的旅程中,内心会感到空虚与自我的迷失。而这个暑假是纯求学之路到接触并进入社会的结点,势必需要一颗沉稳而安定的内心。沉淀住自己,将心态放低,方能在踏入大学乃至社会时投入学业,抵住凡尘俗华的诱惑而坚毅地在人生正轨上前行。
而沉淀自我,需要的将是一场贴近社会的旅行。许多年轻人在进入鱼龙混杂的社会后无法适应,是因为手高眼低,对未来、对远景持着不切实际的虚妄幻想。而这般幻想,就是因不了解、不关注社会实际而产生的易碎的泡沫。关注、贴近社会,并不要求在旅行中过最艰苦拮据的生活,而是去关注旅行中所见的社会现象,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其进行判断与解读。去了解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抛弃了一些传统而保留了另外一些习俗,去明晰孩子们、老人们“留守”的原因,去记录共享单车的利弊。发现旅行中美好的闪光的善,也要发现旅行中不一定光明的无奈。这样关注、贴切社会的旅行,丰富的是对大众的认知,对自己现状清醒的认知,从而将心沉淀下来,持着敏锐而警醒的目光进入大学生活。
一场关注社会的旅行,不仅能让内心沉淀,让灵魂安定,或许还能从中探求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升华,来自于对自我、对社会超脱的认知。三毛在失去荷西后,徒步撒哈拉沙漠,拥抱饥民的儿童;木心锒铛入狱释放后,游历人间百态,看尽世间沧桑;海伦凯勒在周游世界演讲时,不忘关注每一个与她同样生来不公的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都在旅行中去观察,去关注,去贴近社会实际,从中找到自己更高一层的存活的意义:用文字释放灵魂。于是,三毛的文笔大气与释怀,木心的笔锋细腻而尖刻,海伦的文字坚毅而光明。拥抱这世间万象,体会这真实社会,或许能找到为自己、为家园、为社会贡献的意义,在旅行中得到灵魂的升华。
一场关注、贴近社会实际的旅行,是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次体验。它可以成为沉淀自我的镜子,可以成为省察世间的窗子,也可以成为价值升华的阶梯!
点评:
本文思想深入、论证清晰,亮点有三:其一,独辟蹊径,跳出题目中给出的四个选择(国外、大都市、历史名城、自然圣地),另立新意,提出要进行一次关注与贴近社会的旅行。其二,逻辑清晰,层层深入,强调贴近社会的旅行在于开拓眼界、沉淀自我,在于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三,精心裁剪素材,三毛、木心、海伦的事例简洁得体,使文章充实丰厚很多。
【范文03】
纵情游历,横贯山水
亲爱的小明:
好久未见,近安?听闻近日你有困于选择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在中外、自然和历史文化各具特色之地犹豫。依余鄙见,纵情山水乃是不二之选。
美好的自然风光构建出多彩的世界。造物主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造就了万千美景,值得人细细品味。立身于中原,北方有游牧民族发源之地,千里茫茫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向西是通往西域的大道,葡萄美酒,漠漠孤烟,长河落日圆之景方可收入眼底;往南是小桥流水,鱼米之乡,自然风光属各类湖泊最佳,洞庭湖心,鄱阳湖畔,于此体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道理;东面是汪洋大海,母亲河注入此地,万千的感慨尚可化作一滴水,顺着黄河向东逝去。祖国的富饶建立在这东西南北之上,你不妨去看看,这承载着我们祖国大地最原本的模样。
自然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类的文明就是巧妙地产生于此。自然是神秘的,它吸引着陶潜采菊田居;自然是富有的,它收纳这无数的绮丽瑰宝;自然更是伟大的,它教会人们毁灭是为了创造。自然圣地,其圣不在于眼中尽收的美色,而在于一次又一次演绎着最根本的人生哲学命题。苏轼望着山间之明月,抚着江上之清风,得出了物我共存的结论。大自然用几十亿年的时间打造出惊艳世人的九寨沟,却用一场地震毁灭了它。而毁灭则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啊。自然圣地之圣,在于此。你我正处于成年之际,无数人生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索。自然是伟大而神秘的,年少的我们,更应尽其所能去感受。
选择自然圣地纵情山水是还考虑到这次旅行在高考之后,在自然山水之间游玩能使精神得到抖擞,使从高压中释放的心灵得到安抚。木心曾言:“活在自然美景中,人就懒,懒就善。”让身体感受大自然的拥抱,让心灵享受大自然的安抚。
以上都是王某的一己之见。选择游玩自然山水,纵情自然圣地在于身,更在于心。自然之妙,非吾辈用几行笔墨可数尽,还望亲身用心体验。若是我的意见被采纳,我将感激不尽。
若无琐事,我就在此搁笔了。此致
敬礼
小王
点评:
本文亮点有三,其一,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便于展开行文,更便于建议说理;其二,文章视野开阔,思考深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方位展现了自然的神奇壮丽,瑰伟富饶;其三,由自然到文化,由山水到人生,文章不断走向深化,把自然圣地美丽神秘与人的关系阐释的淋漓尽致。
第五篇:时评类写作
时评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在2012年的第6版中,人们发现:第一,尽管名为“汉语”词典,却收录了“NBA”“MP3”等200多个西文字母词,《现汉》似乎变得不纯了;第二,像“入围”,它本来是“入闱”的错误写法,现在却被赋予了人们常说的意思,作为一个新词条与“入闱”平起平坐了,《现汉》似乎开始向不合理“妥协”了;第三,“粉丝”“宅男”等词居然也被收录进来,《现汉》似乎“放下身段”,变得更加现实了;……
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并不成功,像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有人说,这种事也不得不这样,总算给了个说法;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合理;有人说,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该变就得变……
上述争议或类似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善于接纳新事物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似乎《现代汉语词典》的每一次修订后都能引起一次热烈的大讨论,着实让人觉得有些奇怪,难道一本字典有这么重要吗?但要知道,《现汉》在中国的地位与《辞海》相当,一直有“汉语词汇的风向标”之称,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看《现汉》引入新潮词汇就喊着“汉语不存”了。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事实上,《现汉》之所以能从1978年发展到今天,之所以在三十多年后依然作为“汉语词汇的风向标”,正是因为它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而不仅仅依赖于旧的词汇。试想,如果今天的汉语词汇依旧用着三十多年前的词汇,那谁会看这样一本词典呢?所以词典引入新词汇并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对于那些对着新版《现汉》大呼小叫的人,我们可以用一句网上常用的语言来回敬他们:洗洗睡吧。
事实上,不只是词典因为善于吸收新东西而得到了发展,任何事物能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善于吸收,勇于接纳新事物。在接纳新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开阔眼界,丰富并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完美。中国的唐文化之所以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力,能够形成影响整个亚洲的汉文化国,正是因为它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周边民族的文化,将他们加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汉文化,而这种新文化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过程。
善于接纳新事物,并不等同于完全接纳,就像《现汉》一样,它虽然新增了许多新词汇,但都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已经成为习惯用语的词汇,而对于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些流行词汇,或者“火星文”,《现汉》都坚决地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现汉》都保持其权威性的原因。我们在向新事物学习时也一样,在学习时要分清好坏,明辨是非,接受有积极作用的新事物,拒绝落后的腐朽事物,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歧途。
至今,《现代汉语词典》已近走过了34年的历史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继续走下去,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每天都在学习接纳新的东西,每天都使自己更完美,使自己的人生大道越走越宽。
现代还是汉语
《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引起人们的争论,有人说它不纯了,有人说它变得现实了,有人觉得社会发展了,《汉语词典》也应随之变化,有人说《现汉》不再属于汉语了,我不评论到底哪一方是对的,但就《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名字而言,我觉得这次修订是成功的。
首先,“现代”二字是一个关键,既然名为“现代”,就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流逝汉语的发展而扩充词典的内容。一些常用的,不规范的词条被赋予意义,这并非不合理。长时间以来被人们错误理解、运用的字眼,如今变得理所当然,那《词典》还有必要固执地死守城门,拒绝接纳它们吗?“现代”二字是对时间的描述,而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正在不断的延伸着,时间长了,那么在这段多年来的时间内所成形的字眼,就不能被汉语大家庭接纳了吗?时间在流转,现代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新的概念理应被认可。其次,是第二个同样重要的词:汉语。NBA、MP3等词的引入看似违背了“汉语”的准则,但也不影响什么,将这类英文缩写融入汉语大家庭也并非不妥。这些英文字母词被大家熟知,并多次使用,以致我们在使用时并没有察觉自己是在说外语,反倒觉得这样很合乎常理,如果非把MP3改成“个人音乐播放器”,我反而不知道它的意思了,这些字母已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具象的事物,就如同汉语词语一样,如此看来,也就无所谓东西差异了,因为它们和汉语一样,都是为使用汉语的人服务的。
“现代”与“汉语”这两个词在眼下看来有着很大的矛盾。但“现代”意味着接纳那些原本不属于汉语范畴的词语,而“汉语”又将这门槛台的很高。实际上,并非只有一种可以选择。只重视“现代”固然不合理,只考虑“汉语”又不会有任何改善,而两者适当的放松界限,并能很好的“共事”,在“现代中”适当的删去一些不合乎“汉语”的字眼,在“汉语”中降低资格准线,如此一来,《现代汉语词典》便能在变得更充实的同时,不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新京报》7月16日报道:包括今年文科状元在内的北京90名学生入围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录取计划名单。《北京晨报》7月12日报道:这些高分考生有多名已被北大、清华录取。具有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双重优势,港校火爆招生阵势引起部分社会人士和学者担忧。目前关于“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便是明证。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侧面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坚持自己之特色,便是学府第一流
近年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不断以其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吸引内地高分考生前去就读。其中,不乏被人们视为“珍宝”的高考文、理科状元。这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内地知名学府不得不感受到人才流失的危机已经来临,部分社会人士和学者也对此甚忧,有人甚至提出了“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
但依个人之见,北大、清华与香港各高校之间并不存在孰为一流、孰为二流的问题,因为其二者遵循的教育机制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又都以其特色使莘莘学子心向往之。北大、清华作为国人熟知的著名学府,一直以来秉承的是它们建校时就已奠定的治学风格,严谨、求真、质朴。一代学子在那里感受到新、旧思想的冲击,一代学子在那里意识到中华民族之觉醒,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那里学会心怀天下、许下为中国之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诺言。而香港的那些名校,也因其种种历史因素而形成了更接近于西方大学的治学理念,思想活跃、开阔、与国际接轨。学子们在那里感受到的则是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全方位的打算。内地考生对此做出不同的选择,实为他们更欣赏哪一种办学特色和治学风格。有的学子钟情于求真务实、思维严谨、心怀苍生,有的学子更向往放眼大千世界、接受新鲜事物、让思维更加自由。因此,他们便迈入了不同的大学校门。
一流与二流的评判,不取决于吸收高分考生数量的多少,更不取决于世界大学排名的榜单,而是看自身的办学理念与现实需要是否契合。从我国国情现状来看,北大、清华那样遵循传统理念的学府必不可少,同样,面对日益交融的世界,中国也需要香港各高校培养出思想活跃的人才。不同风格的学府可以造就不同类型的人才,坚持特有的办学风格,可以让它们在各自领域成为第一流。因此,任何学府都应坚持自己的办学风格,积极吸收欣赏自己风格的学子,使之成为国家建设之栋梁。
不是人才流失、不是危机四起,而是世界在变、需求在变,对人才类型的培养也在变。不变的、要坚持的,即是自身拥有的、独树一帜的。
坚持自己之特色,便是学府第一流。
高校竞争应该给予鼓励
高考的录取一直是为人关注的话题,今年高考过后各大报纸相继报道,优秀的学生面对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更倾向于对港校报考。我认为,港校与国内一流大学的竞争已形成,这种态势是值得鼓励的,所谓“清北被扫成二流”的说法是杞人忧天,没有必要的。
可能许多人疑惑,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放弃声名远扬的国内最优秀的两所高校:清华和北大,而转向港大呢?在我看来,港大等港校毕竟与大陆体制政策不同,环境又更偏于西方,可能在思维教学方式上相比传统的国内大学而言更加活跃深入;作为出国的跳板,港校学位是被世界一流大学认可的,对于想出国深造的同学而言也是不错的选择。国校和港校各有优势,并不是只有清华和北大才是中国最好的学府。
港校扩招引起一阵“留港”热,我认为港校扩招的做法也无可非议,原因有二:其一,随着政策的改革,两岸三地的学生自由择校的范围越来越广,港校扩招有助于推动两岸同胞的文化交流;其二,香港和内地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减少,内地人才济济,港校也想借此收优秀的学生于门下,扩展自己的实力,同时内地优秀的大学具被清华、北大所垄断,优秀的学生只能二选一。这不仅无法促进清北两所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面对传统教育,一些新的思想无法激发出,一代代按照老路子走,总也原地踏步,甚至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我认为,有竞争才有发展,港校扩招而产生的竞争是促进清北两校发展的助推器。
网上许多网民担心清华北大被港大扫为二流大学,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毫不负责任的。面对竞争我们不能根据一时的现象妄自推断本质,清华北大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内地一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众多,不能因为学生的“不选择”而与大学的“不优秀”划等号。再者,中华民族不缺少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无论是选择国校还是港校都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人面对高校竞争的态势无法端正心态,实际上“优秀”不是靠舆论“讲”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拼”出来的。
高校的竞争已成为态势,面对国校港校的竞争,我们应该端正心态选择适合的大学,不能因为竞争的存在而褒一方忧一方,而是应该鼓励发展进步,让优秀的学生真正能在优秀的高校里获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九**年十月,作家萨特在报纸上获悉,自己可能是当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立即写了一份声明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并刊登在报纸上:“基于个人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可能获奖的名单上。”这份声明无效。萨特非常生气,他不明白为什么瑞典的评委会不顾他的反对,偏要颁奖给他。他又写了一份声明,拒绝前往领奖。萨特的举动不免强烈,不要名,也别和钱过不去呀!那一年的诺贝尔奖金是二十五万克朗(约六万美元),可以让一千个人生活一年。但萨特的理由是,文学家的作品本身已经俱足,不需要来自任何官方的荣誉。
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心之所向,唯作品而已
1964年,当作家萨特获悉自己或许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他婉拒了这份荣誉并最终拒绝前往领奖。理由便是:作品本身已俱足,不需任何官方荣誉。或讥其不识时务,或惜其未能把握住高额奖金的同时,也失去了名气攀升的绝佳机会。但我坚信更多人会理解,外界的评价,金钱的诱惑都非真正文学家所想,他们所热爱并坚守的,唯文字与作品而已。
在文学家的生命中,文字是渗透在骨肉中的灵魂,是不容玷辱的终生所爱。“文,乃出自本心之情;字,乃言出唇口之意”。字字句句所组成的作品,乃是文学家的心之所在,岂是他物可比?有人闭门握笔数年甚至数十年,倾注毕生心血,只为完成一部作品,完成心中的坚持与梦想,或许是为写心心念念一辈子的家人,或许是为给世人描绘一幅家乡画卷,亦或是将自己走南闯北看尽的山河百态记叙下来谨作纪念。总之无论作品内容是什么,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心与作者的情,而非他头上的荣誉。发自内心之物,必要用心去衡量,而非用金钱衡量。
而为世人所看重的荣誉和与之到来的金钱,便完完全全是身外之物了。李白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这其实并非是文学家的真实想法,而是带有求仕色彩。真正的文学家,哪怕千金散去不复还,只要作品在,心便在,亦不再由他求。我想起“当年明月”,有人讥讽他写《明朝那些事儿》将历史写得不伦不类,他不予理会,有媒体赞他书畅销数百万,他亦不做胜利姿态。他说:“写作初衷本就只为自己和读者,我只注重作品本身,不在乎其他。”诚然,出版社需要更好的卖点,媒体需要更加热点的噱头,但,官方的荣誉,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评论家不需要这些,读者不需要这些,作家更不需要!
当然,此处所指,并非指但凡他人评论指点就一概不理,而是不去过分看重官方给予的空头名誉和金钱的诱惑,文学家们往往会择取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作为作品提升的依据。
如萨特般,千万个文学家千万个作品,无数日夜的浇灌无数次的删改,作品本身已是无价之物,是作家的心血凝结所在。轻身略过脚下缠绕的荣誉与金钱,且听文学家们道一句心声:“吾心之所向,唯作品而已”。
坚守纯净的精神世界
作家萨特拒绝获得诺贝尔奖,也拒绝了高额的奖金,他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文学家的作品本身已经俱足,不需要来自任何官方的荣誉。萨特的行动是对自己文学艺术作品的纯正的追求,不希望沾染世俗光...............环,也是对自己纯净的精神世界的坚守。................ 当今社会上文学作品可谓鱼龙混杂,缺乏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人们反复推敲的作品。然而许多这样的作品却屡次登上各大销售排行榜的前列,许多作家为争取名利不惜放下自己对文学的高尚情怀,起笔写下只供大众娱乐消遣的“快餐作品”。这种脱离纯净的精神世界而投向世俗汪洋的做法,不仅传播了争名逐利的不良风气,也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大打折扣。
然而在文坛像保罗.埃罗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他的多部作品被译成71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这个巴西人在他的国家的知名度可与足球,桑巴齐足。然而这位作家却极少获得过什么文学作品的大奖,在被问及“什么是作家的成功?”时他回答:“首先我并不认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一个作家的成功,我认为作家的成功在于写出他想表达的东西,哪怕只有几个读者,哪怕有成百上千的读者,只要他做到了,那他就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保罗的一番话语很好的诠释了对于纯净精神世界的坚守,保罗起初并不是一位作家,他到中年时才开始实现他儿时的梦想,那时长达600公里徒步去圣地亚哥的朝圣之旅使他愿意其他人分享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我没有期待会那么多读者,真得从来没有想过。”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为功名而写作,坚守住自己纯净的精神世界,保尔.埃罗拉已然是一位成功的作家。
同是对于自己纯净精神世界的坚守,有人像萨特一样,拒绝领奖;有人像顾圣婴一样,在文革时带着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去;有人会拒绝张艺谋的邀请,只因为张所需的剧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出入……那么多文学家艺术家坚守住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愿承载着灵魂的文学艺术殿堂受到世俗的玷污。不仅对于他们如此,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需要纯净。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2012年8月,美国反兴奋剂组织剥夺了兰斯·阿姆斯特朗“环法七冠王”的荣誉,并对他处以终身禁赛。算上兰斯·阿姆斯特朗,在过去14年中,共有高达9个总冠军因禁药问题被剥夺环法冠军资格。此外,近十年的每届环法赛都不断爆出兴奋剂丑闻,乌尔里希、巴索、维诺库罗夫等车坛名将都卷入过兴奋剂事件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
2012年8月,车坛名将兰斯·阿姆斯特朗因禁药问题被剥夺“环法七冠王”荣誉,并被处以终身禁赛。而在过去的14年中,共有高达9个总冠军因禁药问题被剥夺环法冠军资格。只因欺骗,无数的光芒和仰望 在这一刻灰飞烟灭,他们剩下的,恐怕只有悔恨。这使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思考荣誉的真谛、诚信的重要。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荣誉只给配得上它的人,荣誉因诚信而真实。
可纵观当今,在名利与金钱的趋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怀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在荣誉的崇高上作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8枚金牌、被誉为“飞鱼”的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前些时候卷入兴奋剂与吸毒事件中,这使他身上的光芒黯淡了许多,世界也收回了仰望他的目光。他所能做的,只是深深低下头、含泪地道歉。而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体育界,也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近些年,高考作弊的现象在部分省市频频出现。有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涉嫌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禁考三年的惩罚。他们为之拼搏了12年的梦想,也因他们一朝不诚实的举动而瞬间破灭。倘若服用兴奋剂和考试作弊的现象未被查出,那么获得荣誉的人,真的会毫不愧疚地接受鲜花和掌声吗?他们获得的荣誉又有真实与价值可言吗?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真实的荣誉,其实也是寻得到的。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泳坛小将叶诗文面对各大外国媒体的质疑、猜测,依然能问心无愧地说出“我是诚实的”这几个字,最终获得了全世界的信服和赞叹,以及对她获得荣誉的由衷祝贺。这样诚信的荣誉才是真实的、可被仰望的,更是被历史铭记的。
荣誉,因诚信与否,或真实,或虚假;或被仰视,或遭唾弃。拥有荣誉的人,或如叶诗文昂首挺胸、问心无愧,或如阿姆斯特朗心存愧疚、追悔莫及。这一切,都取决于一刹那的抉择,诚信还是欺骗?这不仅仅关乎名利与金钱,更关乎为人的品格与德行。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没有诚信的桂冠,光芒再艳丽也只是空壳。诚信的荣誉,才注定永远闪烁。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其实人生亦如此。
抹去荣誉上的污点
2012年8月,美国反兴奋剂组织剥夺了阿姆斯特朗“环法七冠王”的荣誉并处之以终身禁赛的惩罚。这样的例子如今屡屡出现,不仅有近年来历届环法赛的名将,更有各项世界大赛的各国运动员。冠军的光环变得虚假而污浊,长久的努力化为乌有,涉案运动员们孚背众望而又深愧于心。我想,不论承受何种压力,迫于怎样的无奈,运动员都应坚持比赛的公平性和纯洁性,亲手抹去荣誉上的污点。
兴奋剂等使得大量名将毁誉一生的禁药盛行,并非事出无因。或许是金钱与冠军头衔的诱惑,使得运动员丧失了自我,扭曲了荣誉观,再看不清运动的高尚精神与公平准则。也可能是因为迫于国家、团体或是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踏入禁区。当“六连冠”的重担深深负于肩上,运动员难免会为了“七冠王”铤而走险。但,这决不会是就此陷入深渊,给冠军头衔抹黑的借口。
一旦服用禁药,无论事发与否,其所造成的危害都是永久性的。一时摘得桂冠,赢得欣羡与赞美。但于一个运动员的内心来说,却永远地缺失了因挥洒汗水真正拼搏而取得荣誉的成就感。试想,一个违背了体育精神与道德的运动员,又怎么能为区区一块奖牌而真正开心得起来。若东窗事发,运动员背后的国家、团体、万千崇拜者,又当如何自处?那会是难以承受的惊诧、失望、羞耻,是再不能挽回的黑色记忆。
纵有千般原因,服兴奋剂的危害却也显而易见。对于此,作为运动员,定要坚定地为自己和他人抹去污点。首先,运动员应加深自己对于运动和荣誉的正确理解,切不可使之扭曲乃至蒙蔽内心。无论外界如何,自己日日夜夜的汗水付出是最重要、最不容辜负的。一份虚假的荣誉,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再者,还是不要过分看重金钱和媒体的报道导议论。可以将那些当作是前行的动力,但决不能任其成为将自己推入深渊的压力。当在伦敦奥运会上发挥惊人摘金后,叶诗文被众人怀疑,媒体议论纷纷。她接受采访时说:“我绝不会服用兴奋剂,从未想过。我不在乎外界的评论,但我不会对不起自己的付出,更不会让大家失望。”这是一种坚定的、对于自己和运动的誓言,是所有运动员都应承诺并履行的。
当桂冠变得污浊而不再真实,所有人的付出都已经有违初衷。诚然,社会应为运动员的兴奋剂事件负有一定责任,应为其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过份给予其名誉诱惑和舆论压力。但最终选择权仍在运动员自己。望名将们切莫丢失本心,还自己和旁人一个没有污点的冠军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