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做最亮的一盏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温暖从一个个故事中流出。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
在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保志明老师写的《“低效率”的事》和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这两篇文章都是反映现代社会只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就像保志明老师所讲的那样,如果只为分数,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一个化学定义或化学公式,可是,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这些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段话,摘抄下来让我们共勉:“很多教师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科学课上,很多老师特别重视那些掷地有声的科学结论,心急火燎地把这些‘真理’塞给学生。可是,比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要通过体验,思维的形成要长期培养,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结论而去,甚至以题代教,以考代教,那将与科学教育背道而驰。”现在是经济社会,无论什么都与经济挂钩。许多老师之所以有上面所说的紧迫感,究其原因还是与教育行政的评价体制有关。如果一个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其所教学科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分数一定会高,以分数来评价老师,评聘职称也以教学分数来衡量,难怪老师们会有莫名的紧迫感;难怪许多老师会走捷径,心急火燎地把这些‘真理’塞给学生;难怪许多老师会以题代教,以考代教。学生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怎能被沦为学习的机器?
《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
每个教师,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学生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学生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恪守教育常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学生们人生的道路,我愿做最亮的一盏灯。
第二篇:《怎样做好一盏灯》读后感
《怎样做好一盏灯》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读了《怎么样做好一盏灯》,它来自我喜欢的一本书《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故事讲了一个小徒弟有一身好本领,为工厂埋头苦干,可他的工资还是和原来的一样。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师傅,向师傅诉苦,小徒弟说自己在厂里是技术最好的、无人替代的,师傅听了,让小徒弟请一次假,徒弟明白了。请假那天,厂长发现厂里缺了个能干的人,许多事都做不了。于是,厂长给他加了薪。小徒弟得寸进尺,每当缺钱时,他就请假。有一天,他终于被开除了。他苦恼地去找师傅,师傅说:谁会需要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呢?
适度,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比如,爱要适度,过多的爱就成了溺爱。凡事都有一个度,不可不及,亦不可过度。熄灭一次是引起别人注意,过度的时熄时灭变成了懈怠,没有人喜欢这种得寸进尺的态度。
我们做事情不能过度,适度会使事情变得锦上添花,过度却会使结果背道而驰。适度这个词无论用在什么东西上都很正确,再好吃的东西如果没有节制一样有害,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做人做事也是如此,都要保持一个适度,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成功。
六年级:蒙牛牌酸牛奶
第三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自古以来,我们给了老师太多的定义,也用了数不清的意向来比喻老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鞠躬尽瘁的蜡烛、是睿智的领路人...如此种种,与吴非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教书是必尽的职责,但最难的是育人。如何给学生提供一盏明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学习合理的处事解决方法,或许比试卷上的100分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更为实际,也更为深远。
在序言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很明显,吴菲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标杆,是一盏指引他们前进的灯。
那么,教师应该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书中提到,“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在这六十多个平凡朴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盏盏闪烁着智慧和希望的灯。如同寂静的黑夜里,那盏盏昏黄却倔强地照亮小路的灯光,给予人的不仅仅是光明,更多的是心安,一种被小心呵护着的幸福和感动。比如,在《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主动放弃了比赛名次的教师;在《每个儿童都是珍贵的唯一》的中,我们看到了为剥夺九名学生参加骨干教师展示课的资格而自责难受的教师。也许,吴非老师就是想用这些故事来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灯,不仅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温馨,也要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这六十多个故事是那么的贴近教学,从这些故事当中,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什么样的教师会被称为一个好教师?他一定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这门学科,不断地研究这门学科,永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让学生在成长旅途中跋涉的心灵有一个慰藉,让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依靠。
第四篇:读后感:《不过一盏茶》
读后感:《不过一盏茶》
好喝茶而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陶渊明的一句话,巧了,作者也非常的喜欢陶渊明,而作者对于喝茶来讲,好喝茶但不求甚解,虽不知道作者是否能够同意我这样的想法,但通过我对茶对茶友,对作者文字的拜读来看,确实是如此的。这本书关乎茶的内容很少,虽然说通篇都是在说茶,但大部分说的都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最好的地方就是文字很美,里面饮用的诗句很美,欣赏。
关于茶我的理解很简单,我爱茶,因为茶对于我来讲代表着禅,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喝茶的时候自己是最安静的,而且我对喝茶有着属于自己的偏执要求,说起这些要求很多人都可能感觉好笑或者强迫症。
首先我会要求自己坐的直,其实在现代人生活中能够做到这点来讲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很多人不太会坐,有的家庭的沙发甚至都没有坐的条件。那种特别软软的沙发,你只能是身陷其中却不能让你舒服的坐着。其次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要撒出一滴水,我是干泡茶,我的这个要求是因为这样做你才能够真正的全神贯注的去泡茶,和茶产生共情,尊重它。最基本的就是,你会专注于此,不会碎茶具,我可以这样说我喝茶以来从没有碎过任何茶具,这点也算是在茶友里面很难得的事情了。
第三点,我要求自己行茶礼,朋友泡茶我也是如此的,自己泡茶,虽然只是喝家人喝茶,我也会要求自己按照礼仪来进行泡茶,这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对茶的尊重。第四点说来也算是好笑,就是喝茶不要牛饮,我的品茗杯不算很大,但一定也要饮三口,牛饮,不雅。
我的这些要求应该和作者都是相反的,但我也理解,毕竟每个人对茶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
书籍类似是关于茶的散文,作者对茶,对茶具,产茶地的理解,文人的词汇美,描写的场景美,但会感觉有一点的是他能够发现他自己生活的美或者是独有他的生活是美的,而我认为的是,所有的生活都是美的,能够欣赏到就好。
喝茶,喝茶,喝茶的时候最舒服。
第五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假期里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
上一周,去常老师办公室送作业,向常老师报告完作业情况后,又报名参加了“学生论坛”和“师生赛读”这两项活动,报完名后,我无意间看到了,在常老师办公桌上那一座“书山”,好想拿一本书看一看呀!我心想。到后来,我终于忍不住了,便问道:“老师,我可以从您这借一本书看一看吗?我保证不损坏!”老师考虑了一会儿,说:“凡报名学生论坛的同学都可以借书,你报名了,那就借你一本吧!”我欣喜若狂的说:“谢谢老师!”。说完,我就兴致勃勃的从常老师办公桌的“书山”里选书了,选完书,向老师道别后,我便风风火火的跑到教室,坐在座位上,开始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读了起来,这时的我就像一头饿狼,扑在鲜肉上撕咬一般。
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慢慢走进了书的海洋,《一盏一盏的灯》的主编是吴非,吴非写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三辑,第一辑是美丽的爱与微笑,第二辑是为了人,第三辑是先照亮自己。其中我最喜欢第一辑美丽的爱与微笑里的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小志的石榴”。小志的石榴中讲了一位老师有一位学生叫:小志,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小志给了老师一个掰开很久、撕开的皮都打着卷,都绣黑了。老师委婉的拒绝了他。中午吃饭时,小志又跑过去,把石榴递给老师,第二次老师看到那石榴比上次更黑了又委婉的拒绝了小志,下课了,老师刚要走时,小志又追了过去,又把那半个石榴递给了老师,老师刚要说什么,全班同学都纷纷说:“老师你要吧!”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您就拿着吧!小志早上就带来了,一直在手里握着,上课还握着那!”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个石榴,他连让碰都不让碰,哪个老师都不给,就给你的……老师愣住了,眼前的小志手里的石榴,哪里是石榴,分明就是他捧给自己的一颗鲜嫩纤弱的心!老师有些后悔,于是老师接过石榴,轻轻剥开,和小志一起吃完了这个石榴。
刚开始我认为《一盏一盏的灯》指的是路旁的路灯,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一盏一盏的灯指的根本不是什么路旁的路灯,而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亮起一盏一盏的灯!在许多时候老师对我们是严厉了一些,但我们应该学会体谅老师,在老师走入我们心灵的大门时为老师敞开一条捷径!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2
开学以后,幼儿园领导为了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出了每天读书40分钟的活动;说实话当时真的没有时间去读书,但是下班后利用晚上的时间简单的在网上欣赏了《一盏一盏的灯》之后,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里面都有一件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衬托出我们教师的平凡和伟大、辛苦而幸福、简单而高尚,很好的表现了我们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和伟大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用非常真实的事实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每一节生动的课、每一个优秀案例、每一段感人的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又想到了: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的又广大又深远。生命的灯也是这样,你要时时留意,你的灯还有没有油?有没有接上电源?不要让你的灯熄灭,不要让你的灯成为一种装饰品。想着点,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亮一盏灯。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肯定会是最棒的!
做为幼儿教师,必须为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点亮这盏光荣而又神圣的灯。我们的灯亮了,孩子们才能走的远;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培育幼儿的创造性人格。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们人生的道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愿为孩子点亮那盏最美最亮的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3
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他将老师的作用比喻成“灯”。里面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灯光亮一些,学生就走的远一些,灯光暗淡,学生就会徘徊。”所以,老师是学生的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书里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案例,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智慧和思考,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开在角落里的花》,《窗帘钩成了精》……这些有爱心,耐心的老师,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幼小孩子的心灵,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
我也回想起在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有几个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余光依然时时影响着我,我的幼儿园的老师,我的小学的班主任,我的初中的英语老师,我的高中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和第二位班主任,我的大学的一位老师,想想他们之所以给我留下这样深的印象,绝不是他们严厉严肃,甚至批评或者殴打,而是他们对我的爱,他们对我的宽容,给我的温暖,虽然我也有错的时候,可是他们的殷切的希望感染着我,让我一直怀念着他们。还有他们人格的魅力。
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应该给予孩子爱和温暖,呵护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中用真诚和真心浇灌心灵的花朵。让自己也能成为一盏灯,也能引领学生走一段路程。
书中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魅力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抄录至此,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