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答案
1.【解析】 C项,患:毛病。【答案】 C 2.【解析】 A项,因:凭借;B项,因:趁机;C项,因:通过;D项,因:于是,与例句相同。【答案】 D 3.【解析】 C项,柳宗元主张文以载道,不可随便追求文采华丽。【答案】 C 4.【答案】(1)当时社会以做老师为耻,凡为师之人皆受责难,柳宗元认为可去师之名取其实,以免诟病。
(2)柳宗元认为自己才能不济,难以做韦中立老师,主张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文之道。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启: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 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 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 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 《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 到狂妄的名号。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平时意外地遭受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 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 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 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 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 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 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
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 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 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 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 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
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 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 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的办法。
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 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 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
《柳子厚墓志铭》答案及译文
1.B
2.C
3.D 4.(1)柳宗元根据当地的风俗,为他们制定教化和禁令,永州的人遵从并信任他。(2)他向朝廷请求,要呈上奏疏,愿意用自己的柳州来与刘禹锡的播州交换,即使加重获罪,也不后悔。
(3)一旦遇到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是像毛发一样的小事,就反目成仇 好像不认识一样。人家落难了,不但不伸手救他,反而挤兑他,又向他投下石头,这样的人,社会上到处都是。(意对即可)
译文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 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当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复出为刺史的时候,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应当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虽死无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爱悦,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会背弃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有毛发一般细微,也会反目相向,装出从来不认识的样子。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风度,也应该感到稍许有些惭愧吧。
余秋雨论贬官文化
中国的皇帝面南而坐,中国的贬官向南而行。脚步走向蛮荒,孤影背负苍天。由此,便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贬官文学”。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如下注释。注释
(一):山水之乐掩不住内心之忧。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有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犹以《小石潭记》著名。“……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景物空灵秀澈,然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山水之乐掩不住内心之忧。永州十年,柳宗元又被移至柳州,余秋雨说:“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在被贬柳州途中,他与同样被贬的刘禹锡拱手作别,发出“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的感慨。
白居易字乐天,名字中即含有恬然自适之义。然而“天涯沦落”的命运却使他发出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这泪缘何而流呢?
游戏人生、随缘自适如苏轼,在贬地黄州东坡种竹吃肉、养生谈禅、写诗作画之余,也并未忘记那深刻的内心之忧,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风光,他不禁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限感慨。
注释
(二):忠君即爱国,爱国即忠君——贬官们的人生信条
中国古代绝少纯文人,上起屈原、贾谊、司马迁……中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下至苏轼、陆游、辛弃疾……一部中国文学史,不知含有多少官员的人生咏叹。
在封建社会,忠君即爱国,反过来,爱国即忠君。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我们不可以“愚忠”简单地否定古人执著的爱国之情。
屈原被流放,尽管他也知道“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齐怒”,可是他仍发誓“指九天以为证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幻想着有朝一日为楚王尽力。幻想破灭,也只是发出“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怨言,埋怨楚王不守信用。当然,更有最后那悲壮的一跳。览卷之余,我们只能唏嘘,难道你能忍心如某些人那样斥责“你这是愚忠,你为什么不反抗?”吗?
韩愈在被贬潮州途中写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悲愤?忠诚?感伤?五味杂陈。然而那耿耿之衷心却可以日月 鉴之!
放浪如诗仙李白,也只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针对权贵的呐喊。他甚而在《行路难》中委婉地表达了再度为朝廷出力的愿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传说姜尚闲来垂钓,后被周文王任用;伊尹将受商汤任用时,梦乘船过日边。这里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李白对唐皇赤诚的衷心。
忠君即爱国,爱国即忠君。在贬官们或高昂或低沉的合唱中所表达的正是这样的人生信条。
注释
(三):悲愤出奇文。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在其著名的《报任安书》中,对困厄的人生境遇与伟大的文学成就之间的关系早有论述。但因个人的性格不同,又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奇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短短二十八字,却展现了诗人无比广阔的胸襟。萎靡之人看到也会精神一振。贬谪之下有此豪情,诗文自是不同常人。
这是刘禹锡的《秋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上阕描写了清新明丽的春景,虽是“萧萧暮雨子规啼”,但并不给人悲切之感。下阕议论抒情,唱出自己积极向上的放旷豪情。
这是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以上二人个性偏于豪放,因而诗歌自然旷达。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忧伤愤懑,借蝉抒怀,取譬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蝉诗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是骆宾王身陷囹圄时所作的《咏蝉》。
《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人的合传。他们虽属不同时代,但却有诸多共同之处:政治失意,文名卓著,因忠被贬,孤傲抑郁。苏轼在其《贾谊论》中曾指出“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不善处穷者也。”生命宝贵,然二人都未加珍惜。“往事越千年”,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如果他们能够珍惜生命,会有更多的奇文在文学史上闪烁光芒吧。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那个时代早已过去,留下的是吟咏无尽的诗文和千古不断的评说。
第二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高中文言选段、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选段: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来)。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翻译: 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分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以后我才相信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并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阅读训练: 2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B.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诬加 C.余以为过言 过:过失、错过 D.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24.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A.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B.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C.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我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D.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25.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B.抨击诋毁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C.表露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D.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26.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参考答案: 23.C(“过”的基本义项有:①走过,经过;②胜过,过分;③过失,错过;④访,探访。本句应选②)24.A(本句翻译要理解“既”、“吾子”两词的含义。“吾子”是“您”的意思;“既”根据上下文,应译为“已经”)25.C(A“自喻”不正确;B不含“自己”;D没有表明处境的意思)26.D(D句的意思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是叫唤的狗罢了”,不含有“不敢为人师”之意)
第三篇:答吴充秀才书译文[定稿]
答吴充秀才书译文
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说: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 然而还自己担心没有人开导,自感无所适从,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能使后世感到荣耀,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以自重,凭借(别人的)力量以引进的人,何所取于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湛,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靠我的赞誉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进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者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如其之高.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栖遑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
第四篇:《种师道字彝叔》原文答案及译文赏析
种师道字彝叔。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两郡。议役法忤蔡京,迁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诬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以武功大夫知怀德军。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彦坚无以对。
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揖而已。召诣阙,徽宗访以西夏边事,对曰:“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妄动生事,非计也。”贯议徙内郡弓箭手实边,而指为新边所募。帝复访之,对曰:“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帝善其言,赐袭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
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城,敌至,坚壁葫芦河。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阴遣偏将曲充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卒城而还。
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官军小怠,列校有据胡床自休者,立斩之,尸于军门。令曰:“今日城不下,视此。”众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溃,时兵至才八日。帝得捷书喜,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完颜氏兴兵叛辽,贯谋因之伐燕地。师道谏曰:“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贯不听。既次白沟。辽使来请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贯不能对,师道复谏宜许之,又不听,密劾其助贼,责为右卫将军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延庆败绩于卢沟,帝思其言,起为宪州刺史、知环州。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帝,以为宜授师道兵柄。上曰:“种师道老矣,难用。”翰见师道于殿门外,师道不语,曰:“国家有急,公勿以书生之故不肯谈。”师道始言:“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翰叹其言,复上奏谓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于是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
金师退,师道请屯兵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朝论以大敌甫退,不宜劳师以示弱,格不用。既而种师中战死,姚古败,朝廷震悚,召师道还。太原陷,又使巡边。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大臣以为怯,复召还。既至,病不能见。十月,卒,年七十六。帝临奠,哭之恸,赠开府仪同三司。(《宋史》)
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 本来
B、无乃不可乎 恐怕
C、国家有急 危难之事
D、朝论以大敌甫退 刚、才
5、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B、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C、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D、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6、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种师道颇有领军才干,但是年轻之时,被列入朋党名册,弃置十年,并非因其诋毁先烈,而是因议论朝政违背了蔡京的心意。
B、童贯抽调内郡的弓箭手到边境来扩充军力,皇帝向种师道咨询此事,种师道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边境郡县带来滋扰。
C、种师道提议占据要道,截断金兵的粮道,以逸待劳击败金兵。许瀚把师道的意见上报,认为其人可用,朝廷于是授予种师道兵权。
D、金兵退却后,种师道提议在要地屯兵,但是被朝廷驳回,不久后,种师中和姚古两路大军战败,朝廷惊动,才又启用种师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
②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
参考答案
4.A(本句是坚决的含义)
5.C
6.C(从倒数第二段实无兵自随一句看,只是授予官职,并未授予兵权)
7.①征讨臧底城,约定(1分)十天(1分)必定攻克。不久逼近(1分)城下,敌人守备很牢固(1分)。(句意1分)
②驻扎(1分)河阳,估计(1分)敌人必定大举进攻(1分),急忙上奏折(1分)请求钦宗驾临(1分)长安来避金军锋锐。
文言文翻译
种师道,字彝叔,年青时跟随张载学习,凭借祖先恩荫补为三班奉职,通判原州,协管秦凤和常平两郡。议论役法触犯蔡京的旨意,改任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说他诋毁先烈,解除其职务列入朋党名册,斥退废弃十年。后以武功大夫的身份管理怀德军。西夏国划定边境,西夏人焦彦坚坚持想得到旧地,师道说:“如果说旧地,应当以汉、唐为正,那么你家疆土就更小了。”焦彦坚无话可说。
童贯握兵权而西行,恃势弄权,拜见他的官员都行拜手礼,师道双手长揖而已。皇帝召他到宫中议事,向他咨询边事,回答说:“先动手不能打赢,敌军来攻就迎战。妄动惹起事端,不是长久之计。”童贯建议移内郡弓箭手充实边地,却假称为边地所新招募的兵卒。皇帝又向师道咨询,师道回答说:“我担心劳师远征的功勋没有树立,但近扰先到了。”皇帝称道他的话,赐给袭衣、金带,让他带领秦凤弓箭手。
管理渭州。督促各道军队修筑席苇城,敌人到,在葫芦河坚守壁垒。师道在河边陈兵,好像将要决战的样子。暗中派副将曲充径直出横岭,扬言援兵来到,敌人正惊骇回头看,杨可世偷偷地把军队驻扎在西夏军队的后面,姚平仲率领精兵从中间进击,敌人大溃,斩首五十级,获得骆驼、马牛万计,其酋长仅以身免。师道修完城而返归。
征讨臧底城,约定十天必定攻克。不久逼近城下,敌人守备很牢固。官军稍有怠意,列校中有躺在胡床上休息的,立即斩首,在军门陈尸。命令说:“今天城不攻占,就和他一样。”众人两腿发抖,呐喊登城,城防马上溃决,此时军队到达才八天。帝得到捷报很高兴,升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女真完颜氏起兵反叛辽国,童贯图谋趁机讨伐燕地,师道劝谏说:“今天的举动,譬如盗贼进入邻家我们不救,又乘机瓜分邻家的房屋,这恐怕不好吧?”童贯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不久驻军白沟,辽国使臣来请求说:“女真背叛本朝,也是南朝很厌恶的事。现在追求一时的财利,抛弃百年的友好,结交豺狼邻居,种下以后的祸患,难道是好的计谋吗?”童贯不能回答,师道又劝谏童贯应该答应辽国的请求,童贯又不听从,反而秘密弹劾师道帮助敌国,责罚师道做右卫将军让他退休,任用刘延庆代替他的职务。刘延庆于卢沟战败,皇帝想起师道的话,起用师道为宪州刺史,管理环洲。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钦宗,认为应授予师道兵权。钦宗说:“师道年老了,难以任用。”许翰在殿门外见到种师道,师道不说话,许翰说:“国家有急难,您不要因书生误国的缘故(知之前太学生请愿罢免李纲之事)不肯谈。”师道才说:“我众敌寡,只要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其粮道不通,因以持久,可以破敌。”许翰赞叹他的话,又上奏说师道智虑没有衰退,还可任用。于是加官检校少师,进官太尉,改任镇洮军节度使,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驻滑州,实际上无兵自随。
金兵退却,师道请求屯驻沧、卫、孟、滑州,防备金兵再来。朝廷意见认为大敌刚退走,不应劳师以示弱,师道的建议被阻碍没有采用。不久种师中战死,姚古失败,朝廷震惊恐惧,召回师道。太原陷落,又派师道去巡视边地。驻扎河阳,估计敌人必定大举进攻,急忙上疏请求钦宗驾临长安来避金军锋锐。当权大臣认为师道胆怯,又把他召回。既已到朝廷,患病不能朝见。十月,师道去世,终年七十六岁。钦宗亲临祭奠,悲痛哭泣,赠开府仪同三司。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四时:(3)歇:
(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
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教师版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1)五色交辉。青林翠竹,(2)四时俱备。晓雾将(3)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5)颓,(6)沉鳞竞跃。实是(7)欲界之(8)仙都。自(9)康乐以来,未复有能(10)与其(11)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8)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9)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10)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1)奇:指奇山异水。
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跳,“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山川之美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字点明了全文中心。(218.9.22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