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百家讲坛)

时间:2019-05-13 12:1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阳修 (百家讲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阳修 (百家讲坛)》。

第一篇:欧阳修 (百家讲坛)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文学造诣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主讲人:康震

(一)醉翁之意在哪里

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

【画外音】: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

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不但在朝廷做过很多的官职,在地方上做过官,而且他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并且主持了很多朝廷政的治改革的事件,大政治家。

第二,他还是一位很著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在《二十四史》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还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他都是一个领袖人物、开先河的人物。这说的是当时在北宋的时候。那么就在这宋代六大家里边,他也是领袖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掰指头都能算出来,在这六大家里边,先说苏轼,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北宋最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全才式的人物。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也是诗人,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还有一位曾巩,我们知道、经常我们说起这“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个人就是他,曾巩也是宋代有数的散文家。这三个人全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他们是在欧阳修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当中、就在这次考试当中同时录取的这三个人。这多了不得呀,他做主考官的时候选拔的这三个学生后来都跟他一块儿能进入“唐宋八大家”的序列当中。王安石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是曾巩把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地器重,因为有了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声名那就很大了。还有那个苏老泉苏洵,在这些人当中他就等于是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苏洵之所以在北宋的文坛上有那么大的名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对他大力地褒奖,极力地推荐他,我们知道苏洵是在八大家当中惟一一个被列到《三字经》里头的人。所以你看,我掰指头给你算来算去,这宋代的六大家里边,那五大家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由于他的奖掖和推荐而在政坛和文坛上获得声誉的。地位很特殊。

再说整体的“唐宋八大家”里边他的地位也很特殊,为什么特殊呢?苏轼曾经对他的老师有一个评价:“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那就是说欧阳修是谁?就是宋代的韩愈。评价非常高啊,那就等于是说没办法,欧阳修生得晚,他生在宋代了,他要是生在唐代那还不定谁是韩愈呢。这话听着有点别扭,但咱们不就是为了强调说他确实很重要吗,苏轼就说了,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所以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出生的前后顺序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宋八大家”里头,真正引领整体的古文运动,带动了文学的潮流和思想潮流的有两个人,他们是绝对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唐之韩愈,一个是宋之欧阳修。所以这两个人是“唐宋八大家”里边真正的领袖人物。你看我这一说,三个领袖地位,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时候先要从欧阳修讲起。

【画外音】:说起欧阳修,我们多半会想到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无疑,《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那么,这个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到底美在哪里呢?写作《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年仅四十岁,如此年纪轻轻,他为什么要自号“醉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究竟在哪儿呢?

【康震】: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篇写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一开篇就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全都是山。你往西南边看,那边的风景格外地优美。沿着山路往前走,看见前面幽深的又那么秀丽的地方,那是哪儿啊?欧阳修告诉你,那就是滁州有名的琅琊山。沿着山路再往前走上那么六七里,有一股泉水喷泻而出,在山峰中间喷泻下来,这是什么泉水啊,这就是酿泉。在酿泉的上边有一座小巧的亭子,这小巧的亭子四个角翘起来,像鸟儿的翅膀在飞翔一样,这就是醉翁亭。非常地美。你看本来在我们眼里头可能比较普普通通的一个景物,在我们这位文坛领袖的笔下变得是那样地温馨、那样地优美、那么地让人心旷神怡。这亭子是欧阳修盖的吗?不是。他说啊:“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造亭子的不是我,是这个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可是给这亭子起名的那是我欧阳修。哎呀,我跟我的朋友们到醉翁亭来喝酒,才喝了一点点,我就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我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我把自己叫“醉翁”。可是,我喝酒的本意并不在酒本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呢?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换句话说,欧阳修喝酒是因为他欣赏到了这秀丽的山水,而喝酒只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寄托罢了。这句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当然后来这个意思发生了一点转变,凡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就是有点琢磨,想动别的心思,但是当时的本意是说什么呢,是说我不在乎这是美酒,我迷恋的不是美酒,我迷恋的是山间的优美的景色,景色把我醉倒了,酒不醉人景自醉人。古人他写文章是很奇妙的,他会把这个醉意、把这个美景、把这个山水、把自己的内心非常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品。当我们看到这个《醉翁亭记》的前面这一大段的描写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浸染到了那个景色当中去。这个《醉翁亭记》再往下写,就没那么简单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真的老头了。你看,他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真正的快乐有时候并不是需要音乐来相伴的,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儿得高兴,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就很好,可是有一样,当你们大家都很高兴的时候,有一个家伙满脸苍老、满头白发地、很颓唐地、很颓废地、颓然地就醉倒了。他前面光说自己醉了,没说自己是个什么状态。人家有的文醉,醉了以后吟诗一首,特文雅,一点也不闹腾。还有人是武醉,醉了以后就成孙悟空了。欧阳修这醉得比较特殊,他醉了以后,颓然而醉。而且他说自己是苍颜白发。这个就很奇怪,刚才我们还称赞说是,他是酒不醉人景自醉人,这是美好的醉。现在突然发现不是美好的醉了,他可能真的快变成一个未老先衰的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事,他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人的话不能全信,他说是在山水之间你就认为在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在自己内心的心事里,不告诉你。他为什么不告诉你啊?他有些苦处是说不出来的,你就不能老看《醉翁亭记》,你得看点别的。他后来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题滁州醉翁亭》。诗曰:“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什么意思啊?说四十岁真不老,我那就是说说,我在醉翁亭这儿偶然写一篇文章下来,我醉了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万事万物都忘记了,连我年龄都不记得了。我看这山间的花草,它们是不明白我为什么醉。只有山间的风吹来,我的脑袋才在醉态当中稍稍地醒来一些。你注意啊,这就有点意思了,刚不是还说自己是醉翁,还什么苍颜白发,怎么现在突然在诗里边就说“四十未为老”呢?他后边说的这些实际上推翻了前面自许醉翁的这一段事实。

【画外音】:欧阳修从政的经历十分坎坷,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的他,在走向政坛的初期曾经平步青云,他亲自参与了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谏官这样的中央职务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这样的地方要员,在振兴朝政、整饬吏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迫害,却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爆发了。那么,这场可怕的政治迫害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与《醉翁亭记》的创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康震】:那大家可能就会问、说,不是当得好好的嘛,这么年轻,他在被贬之前还不到四十岁呐,担任着这么重大的职责,现在怎么突然给贬到这儿了?大家可能说,那可能是政绩不突出,得罪了官员。我跟你说这些还真都不是,我给你一说原因,你做梦都想不到,欧阳修让人给告了,而且告的罪名不好说,怎么不好说呢,就是说有人告他跟自己的外甥女有不干不净的关系。我们现在表述这个事实的时候,都要努力用一种比较典雅的语言来表述它,用书面语,他跟他的外甥女有某种不干不净的很难说清楚的关系,这是“炸弹”呐。我们刚讲过他是三种具有领袖地位的人,能在政坛上、文坛上能立得住脚的,能给苏轼当老师的人,那就是道德、文章都得是一等一的才行,怎么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人家真是告他了,而且是言之凿凿。

原来呀,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就叫她欧阳氏吧。他的妹妹嫁了一个丈夫,叫张龟正,就是他妹夫了。这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前欧阳修的妹妹嫁给张龟正之后,后来张龟正就去世了。张龟正原来还有个前妻生了一个女儿,我们就叫她张氏。张龟正去世以后丢下的就是欧阳修的妹妹,以及他跟前妻生的那个小女孩。那时候那女孩才七岁,欧阳修的妹妹无依无靠,怎么办呢?欧阳修就把他的妹妹以及这个从法律关系上来讲应该算是他外甥女的张氏,七岁的小女孩,一块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一起生活。

光阴荏苒啊,这个小女孩就长大了,长大了之后,欧阳修做主就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的侄子叫欧阳晟。这本来不是挺好的吗?我们觉得欧阳修照顾自己的妹妹,还照顾自己所谓的外甥女,法律上的外甥女,而且还负责她的终身大事,把她嫁出去。可是你说这个事情它就谁也料不到,欧阳修他就是再做一千个梦他都梦不到后边发生的事情。欧阳晟有一个仆人,这个仆人长得是青春年少、风流俊俏,这个小女孩长大的这位张氏也是美貌多情,这一来二去呢,这个张氏就跟他这个仆人之间就发生了关系。如果我们从法律上来讲就是有通奸的关系。这位欧阳晟就发觉了,那欧阳晟就送官,送到哪个官呢,就送到了开封府来审理这个案子。大家注意,讲到这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事跟欧阳修有关系吗?没关系啊,这半天欧阳修的名字还没出来呢。当时的开封府知府杨日严一看到这案子特别兴奋,为什么特别兴奋啊,杨日严原来在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做市长的时候,因为贪污,欧阳修弹劾过他。他一接到这个案子一看,这跟欧阳修有关系,很兴奋,下令严加拷问,一定要问出点什么来。你想啊,这个张氏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哪儿见过什么世面呀,要不是因为被抓起来了,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到开封府来,她哪儿见过这种阵势啊。严刑拷问之后,这位张氏慌慌张张,非常地惊惧,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言谈之间就说到了她还没有出嫁之前,在欧阳修的家里边和欧阳修之间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事情,说了很多很难听的污秽的话,这杨日严如获至宝,做梦都没想到能问出这个来,他就想以欧阳修与这个张氏通奸并且企图霸占张氏的财产为名,向朝廷提出诉讼。

可是当时的审理,具体审理这个案件的官员不这么认为,觉得这个事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这个张氏跟欧阳修有这种不干不净的关系,也与本案无关,因为我这案子首先审的不是这个。这个主审的法官他认为:第一,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张氏与欧阳修之间有不干不净的关系这层意思,与本案无关。本案主审的是张氏与那位仆人之间的奸情。第二,张氏一介女流,在严厉的拷问之下,神情慌张、语不成句,脑子都不清楚,她说的话不可以作为证据。所以决定依然以单纯的张氏跟这仆人之间有奸情来起诉。

【画外音】:以这种不明不白的通奸罪来打击欧阳修,恐怕是欧阳修的政治对手最希望看到的情形,而此时执政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又火上浇油,直接导致案件更加复杂,那么这两位宰相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采取的招数又是什么呢?

【康震】:这个案子弄大了,惊动了当时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这两个人也特别兴奋,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兴奋啊?因为这俩宰相在政治上他们的立场都是比较保守的。欧阳修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时候大力地抨击过他们,他们早就想报复欧阳修了,一听说这个案子非常高兴,决心把这案子要好好地审一审,怎么审呢?他委托了当时的一位官员担任主审官,这个官员很狠毒,他就找到了欧阳修原来写的一首词作为一个罪证,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

【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写了一个什么呀,这其实就写了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的情状,它大意是说什么呢?春天到了,柳枝还特别地嫩,人们都不忍心去攀折这个柳枝,连那个鸟儿都不忍心停在柳枝上去歌唱,因为什么呢,因为它实在是太嫩了、太弱了,要想在枝头歌唱,还是等春光更浓一些吧,等这柳枝更结实一点。这时候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一会儿弹弹琵琶,一会儿做做游戏,一会儿在院子里边走来走去,非常地悠闲,同时这个少女也特别地清纯。欧阳修写这个词,他的本意是说,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这个少女就好比刚刚发芽的这柳枝一样,他没有别的意思。这个主审的官员就说,这个张氏七岁到的你们家,正好就跟这词里写的那玩耍的游戏的那个年龄相符合,你写的就是她,你到现在都惦记着她,这个词就是一个明证。

你想这事闹到这个程度,宰相介入了,而且宰相亲自地指派相关的官员来审,而且惊动了宋仁宗,宋仁宗勃然大怒。你想啊,欧阳修当时虽然很年轻,年龄不大,但是在朝野上下也是著有声名了。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查清楚,那么具体怎么查,还是宰相去办吧。好,这回我跟你讲,宰相选人可有讲究,宰相选了两个人,一个人叫苏安世,这太常博士,由他来审。另外专门委派了一位宦官叫王昭明,来监督他审。你知道为什么叫这王昭明吗?这都是有用意的,这就准备害欧阳修呢。当初欧阳修去河北做官的时候,朝廷要派王昭明与他随行,欧阳修说没这个先例,我不愿意跟一个宦官同行,有损我的声誉。朝廷就没有再坚持。宰相现在派王昭明来监督审这案子,实际上就想利用他和欧阳修之间的这个矛盾。他们就是联合起来,你发现没有,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很大的套子,给你勒到脖子上,拉得紧紧的,只等最后的致命一击,你就咽气了,这案子就成了死案子了。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王昭明虽则是个宦官,原来跟欧阳修也有点不痛快,可是这人是一个非常耿直公正的人,他一看这个案子,心里就很明白了。苏安世就跟他商量,因为苏安世跟他心里都很清楚,宰相为什么派他们俩来。宰相想要最后把这案子判成什么样,那很清楚。苏安世就跟他商量说怎么办,要不然随便弄一套档案,就把这案子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办了,这不就算了吗?挺好。跟他商量,王昭明说皇上派我来监督判案,可要秉公断案,彰显正义,你怎么能随便罗织罪名呢?不行。他又接着说,我在皇帝的身边经常随侍,皇上三天两头地夸欧阳修怎么能干,怎么有才华,现在你这么说,不就是想跟着宰相的意思走吗?好,你要是现在根据宰相的意图把欧阳修定了罪,回头等这案子要翻过来,哪一天要是给平反了,要昭雪了,我告诉你,我王昭明吃罪不起,我担不起这责任。苏安世虽然有点苟且,但这人还算有点良心,他想了想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不敢轻易地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定了欧阳修跟张氏之间有通奸之情。最后怎么办呢?最后就说,抓住一条罪证,说欧阳修用张氏的钱购买了田产,却把它归到了欧阳氏的门下,就是你这儿有问题,你这么做就有点侵吞别人财产的意思,以这个罪名起诉。

【画外音】:宰相贾昌朝等人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伎俩,罗织出欧阳修侵占财产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而宋仁宗迫于宰相等人的压力,做出了罢黜欧阳修原有官职,将其贬为滁州知州的最终判决。从二十四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至今,欧阳修已经在政坛上拼搏了十五个年头,怀着落寞的心情来到安徽滁州的他,会向宋仁宗怎样抒发心中的不平与愤懑呢?

【康震】: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按照惯例要给皇上写一道谢恩的奏章,在这奏章里他就写了自己为什么被贬的原因,听了以后也很可笑。

他说第一,我只恨我不会算卦,我没有那个神通之术,我不会周易不会算卦,我要早知道这个张氏、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将来会犯这个事,我死活我都不会抚养她,那我不是没办法吗?她从名义上是我的外甥女,她又是我的亲妹妹那时候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到我们家来我得抚养她,我得照顾她,我有错吗?说白了,我要是真有问题,按照现在审案子的这些官员对我仇恨的,程度,按照当时险恶的形势,我绝对不可能逃出法律的制裁,但是现在为什么我就没事了呢,我要真有事的话,那就应该绳之以法才对呀,把一个应该绳之以法的人为什么让他逃到了法网之外。当然了,主要是皇上圣明,多亏皇上您。要没有你我这个冤情就算坐定了。这很矛盾,他要真有罪你就该判他罪,他要没有罪,你就不应该贬他。

欧阳修就对皇上接着说,说什么呢,说我跟您说句实话,我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我原来做谏官的时候,这谏官专门负责给皇上给朝政提意见,我得罪了很多的权贵,他们都恨死我,恨之入骨,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是什么,说我这次必须得被贬,为什么呢,我要是不被贬的话,我要是还在朝廷里待着的话,他们就会不断地接着攻击我,一直把我攻击得形单影只为止,而且只要我不走,我就没有一刻的安宁,只要我不走,我的罪名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让我走,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我走了他们就满足了,他们就消停了,失去目标了,他们就安闲了,我呢也就消停了。所以等于是安慰皇上,您也别为难了,我走就是了,我早就该走了。当然了我还得感谢您,要没有您保护我,要没有您体谅我,我怎么能够有现在这样的一个好去处呢?咱要是再往后边说点,要是没有这个事,没有人告他,没有人把他告得最后贬走了,他还写不出《醉翁亭记》呢。你看这个,成了一个悖论了。

现在咱们再想想《醉翁亭记》,《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总不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贬谪之间”吧。话说成这样,实话有时候很难看的,也很难听的。但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他颓然而醉,为什么说他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呀,那谁身上泼这么大盆子脏水都得未老先衰。不过话说到这,我们就发现整个的欧阳修的这一次算是绯闻案吧,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一个很大的罗网,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有一个很大的背景,一直隐藏在这个案件的背后。你算算欧阳修当时也就才四十岁,一个四十岁的人还来得及得罪了那么多的人吗?我们就得问一个问题,这欧阳修到底把谁给得罪了,得罪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以至于对方能下这么重的毒手。套用一句俗话说,欧阳修把谁的奶酪给动了,你这不是虎口夺食吗?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绯闻事件呢,表面看来是,但它根底里头肯定隐藏着更大的背景。你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不了解这里边的秘密,那个《醉翁亭记》你就只能在醉态中理解它,你永远不可能知道醒了以后的醉翁是什么样子。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在北宋政坛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欧阳修因为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信,却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不白之冤,被贬往了穷乡僻壤,这其中究竟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年轻的欧阳修会怎样对待这次人生挫折?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偏向虎山行》。

(二)偏向虎山行

欧阳修在政坛上的发展历尽坎坷,四十岁的时候,因为一场不明不白的通奸案而被贬往滁州,不过如果仔细地分析这场案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这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幕,一个强劲的敌手。那么这个黑幕究竟是什么?这个敌手究竟又是谁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偏向虎山行》,敬请关注。

【康震】:上一集我们讲到,说欧阳修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他不是自己主动跑到滁州去写这个亭记的,是因为被贬去的,他为什么被贬去了呢?是因为有人告他,告他有不正当的关系。我们对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如果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审理欧阳修这个案子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人员的安排,都是精心策划的,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深藏的背景,像一个黑幕一样。我们得把这个黑幕揭开,你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那么关于这个事件的黑幕到底是什么呢?这就得从头上说起,你不追踪溯源,道理就讲不明白。我们知道在欧阳修做官的时候,是北宋王朝建立已经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因为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措施是什么呢?就是把天下的兵权、财权、政权都紧紧地握在中央的手中,这样的中央集权带来的好处就是维持政权的稳定统一。应该承认北宋建立之后由于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的政策,社会经济是繁荣的,文化教育是昌明的。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必有一弊,在欧阳修的时代北宋王朝最主要的重大弊端体现在哪儿呢?叫做“三冗两积”。什么叫“三冗”呢?就是冗费、冗兵、冗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财政的支出太大了,几乎每年都是巨大的财政赤字。第二,官员太多了,国家大笔的金钱养了庞大的官僚体制。第三,养的兵太多了。由于是冗兵、冗费和冗官,就在官场上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蝇营狗苟、不求进取。由于冗费、冗兵、冗官,就带来了“两积”:积贫、积弱。这个所谓的积贫是什么呢?是国家每年本来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由于这些收入都支出到了养兵和养庞大的官僚群体的身上,所以整个来讲,老百姓收入很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积弱,因为宋代奉行的是什么呢?重在安内,而轻于攘外,所以它的军队战斗力很弱,这就叫积弱。这是当时北宋王朝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后来的范仲淹推行的改革变法,还是王安石推行的改革变法,主要的就是针对这些弊端。

【画外音】:欧阳修刚刚走上政坛的时候,正是宋仁宗刚刚亲政的时候。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君主,他十三岁即位,二十四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亲政后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任命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右司谏,让范仲淹为朝廷改革出谋划策。而此时的欧阳修不过二十七岁,只是一个地方小官。他非常仰慕范仲淹这位忧国忧民、直言敢谏的前辈。可是当范仲淹新官上任后不久,却收到了欧阳修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在信中,欧阳修居然对范仲淹的政治才能提出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范仲淹对于朝政的改革,究竟引发了怎样的政治地震?

【康震】:当时,二十多岁的欧阳修还在洛阳做一个很小的推官,就相当于一个幕僚,就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这个信写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很有意思呢?他信一开头就说,这个司谏是个小官,七品,真的不大,开宗明义就跟你说这官就不大,不大怎么办呢,他说;“谏官虽卑,与宰相等。”——欧阳修【上范司谏书】

就是这虽然是一个七品官,但是它跟宰相的职责一样重大。为什么呢,因为宰相跟皇上之间商量朝政,皇上说是的,宰相可以说不是。皇上说可以的,宰相可以说不可以。因为宰相是要跟皇上议论朝政,他可以否决皇帝的意见。他说谏官怎么样呢,谏官是皇帝说可能的,谏官说不可以。皇帝说可以执行的,谏官也可以阻挡。因为谏官的职责所系,就是这样。所以他认为你虽然是个小小的谏官,但你的职责你的重要性跟宰相一般大。你想当时范仲淹才刚当谏官没几天,欧阳修笔锋一转接着就说,我看您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一段时间了,还没有任何的举动,我不禁发生怀疑,您究竟称不称职?您究竟适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您究竟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我为什么讲这一块呢,就是你得看他跟范仲淹的关系,不是那种范仲淹提升了、做了官了,就去拍马屁,而是对范仲淹有要求。范仲淹比他大十七八岁呢。那也就是说在改革朝政这个问题上欧阳修和范仲淹是心心相印的。

三年以后,皇上又任命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这是个什么官?这是个四品官。这个官更重要,负责起草诏书,而且是皇帝御用的政治顾问。那就是说宋仁宗决心要推行改革变法,要重用范仲淹。当时欧阳修做了个什么官呢,欧阳修也提拔了,做馆阁校勘。这又是个什么官职啊?咱们说白了,就是负责收集、整理、编纂皇家图书馆的一些重要的书籍和文件。我告诉大家,欧阳修这个官非常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在宋代最大的两个官是什么官呢,一个是宰相,一个是枢密使。宰相负责政务,枢密使负责军务。而要做宰相和枢密使,这个人选从哪选呢,一般是从两制里边选。所谓两制,一个是翰林学士,一个是中书舍人。这两个官都是负责为皇上起草诏书的。两制的人选从哪儿选呢?就从这馆阁里边选,就是我刚才说的欧阳修所担任的这个职务里边选。欧阳修自己回忆说,北宋一朝,凡是做了宰相和枢密使的,十有八九从两制中出,而两制当中,十有八九都是从哪儿出呢,从馆阁中出。听明白了吧?这可是一个高级预备队的位置。可是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以后,有一个人就发了慌了,这个人是谁啊?是当朝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做宰相已经做了十几年了,朝廷上下到处都是他的门生,到处都是他安排的关系。那我们刚才说了半天,什么冗兵、冗费、冗官的,主要的是要整饬吏治,那范仲淹做了这个官,你首先就得整顿吏治,你怎么整顿吏治?你整顿吏治,你整这个A、整这个B、整这个C的,那个ABC上边的头都是谁呢,都是吕夷简这个老宰相。吕夷简比较憷头范仲淹,他看这范仲淹是个杀伐决断、不留情面的人。他就给范仲淹安排了一个比较忙的活,省得他到处老想着改革朝政,这官还挺重要,开封府的知府,因为什么呢,开封府知府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官职,每天都得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你忙死了,你就没工夫再改革朝政了。可他没想到范仲淹是个能力超强的人,做了这个开封府知府,把府内的事务处理得是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耽搁思考改革朝政的事。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朝廷里头,改革派的首领就是范仲淹,保守派的首领就是宰相吕夷简。范仲淹那可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你猜他干了个什么事,他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名字叫《百官图》,他拿着这个图就找皇上,当着吕夷简的面就分析这张图里边的人,说这个人是按正常程序升的官,这个人是非正常秩序上来的,那个人是托了某某关系上来的,还有一个人是行了贿赂上来的,一一地指出这些官员怎么样进入到朝廷里边来的。范仲淹就跟皇上说,任用天下官员应该以公为原则,不应该以私为原则。我给皇上提个建议,凡是任用官员的时候,应该由皇帝亲自参与,你应该知情,你不应该把所有的人事任免的权力全部交给宰相,这是不对的,这是会出大问题的。这个话就彻底激怒了吕夷简,他本人和他底下的徒子徒孙们就开始攻击范仲淹,范仲淹也毫不留情,反攻击吕夷简和他的门徒,斗争非常地激烈。

【画外音】:范仲淹在官场上,向来以耿介刚正、忠直敢言、不畏权贵而闻名,他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官员,也曾屡屡被贬官,这次他主持改革朝政,将要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他受宋仁宗的嘱托,不畏权贵,勇于改革。一方面又将得罪深受宋仁宗器重的老宰相吕夷简。最终的结果令人心痛,宋仁宗为了维护政治局面的总体稳定,再三权衡,不得不以“私结朋党、离间君臣、越职言事”的莫须有罪名,将范仲淹贬出京城,并且严令百官不得再议论此事,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第一个回合斗争以保守派的胜利而告终。那么,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欧阳修,难道也会选择沉默吗?

【康震】:在这样的一种黑暗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把嘴巴闭起来不吭声。当时有一位官员叫王质,因为范仲淹被贬他要走嘛,别人都不敢给他送行,这位王质是条汉子,他还不是送行的问题,他就到范仲淹家去喝酒,他还在范仲淹家专门住了几天,别人就跟他说,哎哟喂,你还跑他们家去,喝点酒也就算了,你还住在他们家,我告诉你到时候给你告一个党祸,你可就倒大霉了。王质回答说什么,说我不怕,范仲淹是个君子,做事坦荡荡,我如果做了他的党人,我跟他如果是朋党,我还荣幸呢。如果有人把我跟范仲淹谈的朝政的事报告给皇帝,我觉得好,我正愁皇上听不到我们的议论呢。当时还有一位官员叫余靖,他就跟皇帝说,范仲淹只不过是说了一些真话,给朝政提了些意见,您爱听不听那您的事,可没必要给他定罪呀,你干嘛把他贬了,这不是太平盛世的为政之道啊。还有一位官员叫尹洙,这说得更厉害,说我跟范仲淹是好朋友,我们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既然他是朋党,我也算一个,您就把我贬了吧。这就好,十天之内,范仲淹被贬,余靖被贬,尹洙也被贬,这标明着什么?标明着朝政的改革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不但遇到了阻力,而且还遭到迫害,这是很不正常的政治气氛。

讲到这大家就说,你说了这么多了,欧阳修在哪儿呢?你不是说他胆子大,你不是说他敢说话吗?怎么半天了都是别人在说话,他到哪儿去了?这不是还没碰上机会呢吗,机会来了,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欧阳修肯定选的是后边的这个选项。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余靖家里边去做客,这余靖我刚才说了,马上要被贬了要走人了,大家都到他家里边去。在他家里边聚会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叫高若讷,这人是个什么官呢,是右司谏,就是专门负责给皇上提意见的、提建议的,也负责纠察百官的。这高若讷就在这个聚会上大放厥词,不停地在说范仲淹的坏话,说范仲淹罪有应得,他应该被贬等等等等。欧阳修在现场就憋得非常地气愤,他就想要跟这高若讷争个是非曲直,可是当时不是人多吗,这也得带点面子,是不是?回到家里气得实在不行了,铺开纸,拿起笔,就给高若讷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在宋代政治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封公开信《与高司谏书》。这封信写得实在太好了,我在这把这封信给大家详细地讲一讲,大家就能看得出来我们这位“醉翁”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欧阳修比高若讷要小,他这信一开始就说,说我十七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湖北,那一年有好几个著名的人物中了进士,这些人有个特点,都是以文学之才显明当世,我听说当时呢,那里边就有您。可是有一样啊,就是跟您一块儿中进士的那几位我们都比较了解比较熟悉,偏偏就是您我们没听说过,我一直都很怀疑,既然您以文学之名当世,而且当时中进士的那一拨人里头都是挺有名的人,您怎么就没有名呢?当时年少的我心里边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您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注意啊,这是他这封信提的第一个怀疑。在这封信里他接着写到他第二个怀疑,说十一年以后二十八岁的我,也到朝廷里边来做官了,我早就知道您,可是还是没机会跟您见面,你已经做了监察御史里行,这是什么官呢,就是负责考核和监督百官的。可是我的朋友尹洙他知道您,我就问他说,这位高先生是一什么人呢?尹洙跟我说,两条,这人很正直,第二,这人有学问。我就很怀疑,为什么呢?凡是正直的人应该秉公言事,凡是有学问的人一定会明辨是非。可是我瞅着您做官既不能明辨是非,又不能秉公言事,说您又正直又有学问,我就在想您到底是个什么人,您真是个很贤能的人吗?这是我的第二个怀疑。欧阳修接着写到说,我还有第三个怀疑,什么怀疑呢?说自从您做了右司谏以后,我就跟您见着面了,哎哟,我一见您,您是一脸的正气呀,谈古论今,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一看您就是正人君子,胸中有充沛的道德之气,谈论之间没有一点的差错。我就在想,哎,您说不定真的是个正人君子呢,可是我还是有点模模糊糊,心里边总是有点不踏实,这时候我就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想要在您这儿验证,那天范仲淹被贬了,咱们都到余靖的家里去,您在他家里头就开始说范仲淹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话说得很难听。我当时还以为您是说着玩儿的,后来我又从尹洙那儿才知道,您不是说着玩儿的,您在别的场合也极力地攻击好抨击范仲淹,这我就觉得很奇怪了,因为范仲淹是个博古通今的君子,他只不过是给皇上提了点建议,提了点意见,就遭人陷害,被贬外地,您要是个正人君子的话,怎么会在各种场合底下,都说范仲淹的坏话呢?我就觉得很奇怪。所以你看,他有三个怀疑,有一个奇怪,最后他得了一个判断,说想来想去我觉得您不是个君子,您是个真正的小人,不然所有这一切疑问都无法获得解答。您只有是小人了,我对您的所有的了解和判断才能落实。

【画外音】:欧阳修虽比范仲淹小十八岁,两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在政治上是同志、诤友,在文章学问上是同道、挚友。当范仲淹乘风破浪之时,欧阳修为他摇旗助阵;当范仲淹徘徊犹豫之时,欧阳修对他提出尖锐的批评;当范仲淹遭到污蔑陷害之时,欧阳修又会挺身而出为他打抱不平。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在这篇著名的《与高司谏书》中,欧阳修对高若讷的质疑与抨击,如山呼海啸、狂风暴雨,一发不可收拾,好似一连串猛烈的组合拳,打得对手毫无招架之功,欧阳修还顺手送给高若讷一个标志性的称号,这称号像一柄利剑,将高若讷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这个独特的称号究竟是什么呢?

【康震】:大家可能说,欧阳修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太刻薄。人家老高本来就是谏官,谏官嘛,他就对文武百官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有自己的建议,有自己的看法,对不对?范仲淹可能这件事情做得好,另外的事情做得不够好,那老高这么说也没有什么错啊。

你注意,欧阳修的高度没那么低,他还想着法的给这老高要找点借口,让他的行为能够成立。他怎么说啊?他说其实说实在的,人的性格是多样的,有的人比较果敢刚直,有的人比较懦弱,这没有什么,您懦弱点、您没本事,没有人怪您,特别是正人君子更不会怪您。您看您,家里头有老母亲,您做着这个官,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想着把自己的官怎么给保住,怎么把这官给做好,您想着自己个人利益这也无可厚非,您就在这谏官的位置上老老实实地待着,您就是个平庸之辈根本没人怪您,您做得不好,人家说这人能力有限,可是现在不是这么回事,本来我们很想同情你的无能,怜悯你的平庸,可是实际情况是,您现在腆着脸、昂着头,在百官当中走来走去的,还表现得很有能力的样子,很有见识的样子,把范仲淹说得一无是处,你是为了表现自己特有见地,特有能力,那我就不能理解了,本来我们很想同情一个平庸者,但是你还偏要表现出特别有能力的样子,而这个能力的表现又让我们觉得非常地难受,非常地看不过眼,这叫什么?这叫君子之贼。你就是君子的敌人,就是你,高若讷。我总算看清了你的本来面目。

那就像我刚才说的,欧阳修挺气愤的,为什么欧阳修会很气愤呢,因为我们说他对于朝政的这种改革,对于北宋王朝几十年来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冗兵的这样的一种弊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非常地痛心,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做这个朝政改革的领袖,这个人是谁呢,在他眼里就是范仲淹。那现在他遭了难了,他被保守派的势力给陷害了,他被贬到外地了,有良心的官员不但不同情他,不但不替他说话,反而在这儿落井下石,反而给他身上泼脏水。欧阳修给老高的这封信为什么写得如此地激切,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那大家可能又会问,说这都是欧阳修的一面之词,他就喜欢范仲淹,他们是一党的,他就是朋党,他就专替范仲淹说话。

我告诉你,欧阳修也考虑到这一层了,他在底下的信里边就跟老高探讨这问题,他说范仲淹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贼子?这是一个问题,需要辩明的问题。你是谏官嘛,你不就是负这个职责的吗?我就跟你辩这个问题。

有两条:第一,范仲淹不是个贤能之人,是个无能之人,甚至可能是一个坏人,那皇上当初任命范仲淹做天章阁待制的时候,你做谏官的跑哪儿去了?你现在钻出来了,当初范仲淹被任命做官的时候,你作为谏官如果看到范仲淹是个坏人,是个无能之人,你就应该给皇帝提出来说不能任命这样的人做官,你这是做谏官的本分和本职工作,你当时干嘛去了?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范仲淹是个好人,是个贤能的人,是个可以做大事的人,他遭人陷害你作为谏官为什么不站出来说话?我告诉你,无论范仲淹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你都难逃其咎!你都是有责任的!朋友们,文章得这么写,是吧,正着也是你错,反着也是你错,这就是驳论的力量。为什么有的人说一支笔胜过千军万马,道理就在这儿。这种严密的强大的逻辑力量能够置对方于死地。您看,您是谏官,明明知道现在严令百官言事,您就应该站出来说这件事情,您藏着猫着就不说,您藏着猫着不说呢,可是有一点,您还有脸去见百官,还在士大夫中间蹿来蹿去的,这就是羞耻,您都不知道人间有羞耻这样的事情,如果将来历史记载了这个事件,那您就被记载到历史当中成为耻辱的象征了,耻辱的不是你老高啊,耻辱的是我们宋代出了你这样的谏官,那是我们宋代的耻辱啊!您到底有没有廉耻之心呢?欧阳修确实是一等的文章高手,他非得等老高自己承认自己确实有廉耻之心,可能才能松口。

最后他说什么?他说其实我对你还是有希望的,您要是还是个谏官的样子,您就把您的声音发出来,凭公而论地说出您的见解,您要是还是什么都不说,您要是认为范仲淹(被)贬得还是对的,那有一样,我今天跟您说的这些话,您都可以马上报告给皇上,报告给朝廷,您带着这封信,我的信,去见皇上、去见文武百官,这样的话呢,我的罪过就让天子能看到,让皇上把我杀了,然后范仲淹也被贬了,这也是你谏官的一大作用啊,您总算发挥作用了,我等了你很久了、你不发挥作用,现在给你最后一个机会,就是把我今天给你写的信、把我给你说的话都报告上去,这么长时间了,您总该尽一次职责吧?

最后末末了、末末了,欧阳修说那天在余靖家气死我了,本来当时就想跟您论个曲直,实在是人太多。现在好了,回来了,我跟您写这封信,废话我就不多说了,就这样吧,再拜。

【画外音】:《与高司谏书》也许是欧阳修青年时代最有轰动效应的一篇文章了,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愤怒的情绪化作咄咄逼人的气势,仿佛一记又一记的重拳打得对手喘不过气来。不过,重拳虽然打得痛快淋漓,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宋仁宗早已下达旨意,百官不得再妄议范仲淹一事,欧阳修的慷慨陈词虽然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但却违背了宋仁宗的旨意,所以等待他的必将是严厉的惩处。面对惩处,欧阳修将会有怎样的表现,是悔过还是坚持?是退缩还是义无反顾呢?

【康震】:这信写得长啊,可是不是语重心长,那是一杆长枪啊,直扎这高若讷的心里,那高若讷看完信都气死了,暴跳如雷呀,行,你不是说让我交上去吗?我还真就尽这职责,我有这责任和义务,把这信交给上边。高若讷给皇上写信说,范仲淹这样的人本来就有过错,他是咎由自取,现在反而跳出来个欧阳修为他辩白,蛊惑人心,蛊惑天子的视听,什么也甭说了,就这个表现我给您交上来,您看看吧。那还了得,宋仁宗一看这个,宰相一看这个,本来只想抓一条大鱼、范仲淹,没想到旁边又冒出来几条鱼,那就一块儿都抓了,下诏书,将欧阳修贬往夷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做县令。

大家可能说,那欧阳修被贬了他什么反应,我告诉你,欧阳修状态好得很,为什么好得很?他有个好朋友给他写一封信,怎么说呢?说我发现你最近好像迷迷糊糊的、疑疑惑惑的,您是不是觉得自己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了、太伤人了,觉得自己性格太直了?这是第一。第二呢,您是不是觉得您这样的一种表现、这种表达有点伤了朋友了?

欧阳修说没有,我脑子清楚得很,当我给高若讷写信的时候我就是把他看做“君子之贼”,我就没拿他当朋友来看。所以,第一,我不疑惑,我做的事情我不后悔。第二,我也没觉得我伤害朋友,我的事情做得非常正确。欧阳修的这次亮相,实际上是代表了改革派的整体的亮相。如果说范仲淹主持改革失败被贬,是改革派遭到的一次挫折的话,欧阳修的这封信实际上再次地吹响了要继续改革朝政的号角,而且这封信她展示的欧阳修的个性有一个很重大的意义在哪呢?就是欧阳修这种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从此就成为他在政坛上一生无私无畏、不惧艰难险阻、不惧是非、大胆议政参政,敢于、勇于执政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他一生再也没有改变过。

也许有人会问说,那你说了半天,刚才你不是开始问了吗,欧阳修为什么那么多人打击他报复他,难道就是因为这封公开信吗?这不过就是一封信。再者说了,欧阳修有那么脆弱吗?就是因为写了公开信被贬到宜昌,从此一蹶不振、意气消沉,最后又再被贬到滁州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颓然的醉翁吗?我可以告诉大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欧阳修的这次愤而出击为范仲淹抱打不平,就好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路见不平一声怒吼,但是我跟你说,欧阳修是一个持续的、坚持的打虎的人,现在他的政治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不但是要路见不平、偏向虎山行,他还要深入虎穴打大老虎。我前面说了他被贬滁州写了《醉翁亭记》,我们一直弄不清楚他醉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灌醉,为什么给自己起名字叫“醉翁”这个别号,因为他所有的人生,政治人生还没有完全展开,他的政治进取之路还没有完全展开,他打老虎的行动还没有完全展开,等到完全展开之后,那些狮子老虎才开始对他围攻,所以在接下来的路里边,我们才要真正地看一看,欧阳修这个年轻的“醉翁”他是怎么在仕途上走下去的,他又是怎么打老虎的,他又是怎么动别人的奶酪的。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血气方刚的欧阳修因为越职言事被贬夷陵,他是否会因此意志消沉,年纪轻轻的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当政治改革运动再次风起云涌之时,欧阳修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三集《他动了谁的奶酪》。

(三)他动了谁的奶酪

【画外音】: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为了给范仲淹打抱不平,他愤笔写下言辞激烈的《与高司谏书》,从而得罪了朝廷,被贬到遥远的湖北夷陵担任县令,经过一百多天,五千多里的长途跋涉,欧阳修带着家人来到了夷陵,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欧阳修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他的政治前途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三集《他动了谁的奶酪》。

【康震】:上一次我们说到,欧阳修看到谏官右司谏高若讷在公开的场合诋毁范仲淹,他非常地气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就给高若讷高司谏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他是“君子之贼”,是典型的小人。因为这个原因,欧阳修被贬到夷陵做了县令。这一年欧阳修刚刚三十岁。欧阳修虽然这次被贬,但他的情绪一点都没有受影响,他不但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地骄傲,非常地自豪,何以为证呢?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是这么说的:“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这五六十年来,人们的作派就都变了,为什么呢?胆小谨慎,害怕惹是非,不敢说真话,害怕枪打出头鸟。结果我的这种作派,或者说我们这一次的作派,看见坏人坏事就要发出声音,看见坏人坏事就要跟他做斗争,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就连在那个灶火门口给人家烧火做饭的老太太都感觉到非常地震惊。那意思就是说连一般的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怎么就蹿出这么一个年轻人,胆子这么大,敢给当时的谏官写这样一封公开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公开自己批评的态度。欧阳修讲这个事情的时候他是很骄傲的、很自豪的,觉得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们都还记得原来韩愈被贬潮州,贬之前给皇上写一封信,上一道奏章,说不应该尊奉佛法,佛法如何如何不好,义正词严啊,说的是慷慨激昂,结果被贬之后呢,看到潮州的环境如此地恶劣,马上给皇上上一道表章,说自己身体如何不好,环境如何恶劣,希望皇帝能够原谅自己以前的作为,希望皇帝能够照顾到自己现在这样一种穷愁的状况。言辞之间颇有一些摇尾乞怜的状态。欧阳修对这个作派很看不上,他同样在给朋友的信里边是这么说的:“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我虽然对韩愈非常地推崇,古文运动的大家、大诗人、政治家,有胆气,但是他这样的作派我是看不上的。何以见得呢?在欧阳修看来,做人应该前后一致,你既然敢做这样的事情,你就要拥有担当这件事情的胆量,要有这样的心胸,所以他跟朋友约好了,说我虽然被贬,但是我可以做到三点:第一,我绝对不会自暴自弃,我绝对不会一天到晚沉醉于酒水当中,喝了酒之后,自高自大,老子天下第一,我被贬了,反而更牛了,实际上是发牢骚的,我不会做这个事情。第二,我虽则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但是我会尽职尽责,做好这个父母官。第三,我绝对不会破罐子破摔,我也不会写这样一些非常哀怨的、非常穷愁的文字,我都不会做。大家说一个三十岁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这么阳光这么乐观的心态呢?说起来原因其实很复杂,首先当然是人年轻,年轻人嘛,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喷薄欲出,充满了希望,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有人说他性格开朗,这也不是最主要的。有一个最核心的因素,是欧阳修目光远大,何以叫做目光远大?就是欧阳修的这次被贬并不意味着这一次的政治改革运动走向了终结,恰恰相反,是改革运动的又一次开始,大家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说起来,当时的宋仁宗虽然只有二十多岁,但他看到了朝政的诸多弊端,所以他要下大决心,就要改革朝政,但是毕竟他刚刚亲政不久,各方面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各方面的人事的调整还没有完成,所以在这个时候,范仲淹、欧阳修等这批年轻人力行改革这是对的,这没错,但是当他们触犯到了庞大的保守势力的时候,这个年轻的皇帝有时候也有点摆不平,为了不一开始就把事情全部搞砸了,他不得不做出权宜之计,怎么办呢,当两个拳头开始发生冲突的时候,让另外一个拳头暂时先撤退,那你剩下这个拳头没有目标了,你这个斗争,这种斗争的状态就会慢慢地停歇下来,这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宋仁宗下决心要搞改革,这一点是完全没有变的。

所以我给大家说啊,一个人被贬了,一个人在政治上、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和不顺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能保持一个很良好的心态,一个乐观的心态,没错,有时候跟这个人的性格有关系,跟他的修养有关系,但最核心的一点是他要看到这个事物发展的本质,什么叫事物发展的本质呢,就是欧阳修在当时审时度势之后,他肯定认为他的这次被贬包括范仲淹等人的被贬,都是暂时的,因为他看到朝政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所以他一点都不颓丧,一点也不绝望,一点也不悲伤,反而以一种非常积极的、阳光的这样一种姿态在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我给大家说,很少有人在被贬之后能保持这样的心态。所以我们说智慧、审时度势、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人保持乐观和通达心态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所在。年纪轻轻的看得比较远,年纪轻轻的看得比较全面,所以,暂时的被贬并不在乎。

【画外音】:以超前的目光对待不平,以阳光的心态对待挫折,远离京城千里之外的欧阳修熬过了四年的贬谪生活,公元1040年,三十四岁的欧阳修终于重获新生,复职馆阁校勘,继续回到汴京担任谏官的职位。那么,饱尝贬谪之苦的欧阳修是否会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那么怒目金刚、锐气十足了呢?

【康震】:这欧阳修再次返回来,真应了刘禹锡那诗了,前番刘郎今又来,来了以后依然故我,保持着一个相当的锐气,这个锐气是什么呢?如果说以前欧阳修在官场上推动政治改革运动,那是敲山震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次可就不光是敲山震虎了,是要干嘛呢?是要虎口拔牙。在宋仁宗的庆历二年五月也就是公元的1042年,宋仁宗下诏书,让百官言事,让大家都提意见,为朝政提意见。欧阳修没客气,就提了两条,这两条都非常地关键。第一条,做君王的要有主见。什么叫做有主见?就是做君主的要抓大事,这是第一。第二,一旦决定的事情,下手要狠、下手要硬。第三,不但手要硬,耳朵也要硬。你不能说你做一件事情,别人说东、别人说西、别人说南、别人说北,听了半天耳朵根子一软,事情半天决定不下来。尤其是不能什么事都听宰相的,这是第一(条)君主要有主见。第二,君主用人要用得准,要会用人。他提了两条,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有一条,有的人,不能不听大家的意见,一意孤行地专用之。用他的原话说什么呢?说:“(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欧阳修【为君难论 上】

如果说大家都觉得这个人不能用,你偏得用,你用了一个人,得罪了全国的人。听出来了没有?这两条的核心就是要求皇帝怎么样呢?要集权,要皇上自己说了算,不能让别人说了算。这个别人是谁,就是当时已经执政二十多年的宰相吕夷简。换句话说,吕夷简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这就是大老虎。什么叫奶酪呢,就是这大老虎和他的小老虎们占据着各式各样的官位和他们手中握着的政治利益,这是很大的一股势力。所以说你要不把这老虎打倒了,这奶酪你就拿不出来,奶酪拿不出来,不能重新地分配奶酪,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欧阳修给皇帝提的这两点建议,就好像是一柄钢叉飞出来,直接就扎到了保守派的心脏部位。他这钢叉一飞出来就好比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然后朝臣们纷纷地开始上疏,给皇上上疏,要求改革,就两条,全部是针对吕夷简的:第一,吕夷简多年执政,奉行的是武大郎的哲学,他给皇上推荐的都是不如他的人,以此来证明只有我能行,别人都不行,所以权力在我的手中掌握。第二,吕夷简的哲学是什么呢?把苟且偷安当作稳定,把回避诽谤当作智慧。那么朝臣们都一直认为,吕夷简的这个位置应该让出来。大老虎一旦被赶走,小老虎们就纷纷地败逃。

大家听了半天可能会说这个吕夷简,好像朝政不改革就坏在吕夷简一个人身上。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我跟大家说这个吕夷简也不是个坏人,这人其实挺好的。自从宋仁宗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他就一直做宰相,他在任用官员,维持国内稳定,维持边疆安定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贡献。说句实在话,范仲淹的重用,跟他还有很大的关系。

他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个人他做宰相的时间太长了,做宰相时间长了之后,他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他自己推动不了改革不说,别人要推动改革,那么就会触及到这个庞大的关系网。不是吕夷简本人道德品质败坏,也不是他能力坏,关键是什么呢,由他为首的形成的这样一种陈腐的、不前进的、明哲保身的局面,是不能再维持下去了。这样一来你看在欧阳修的带动下,大家一拥而上。当时吕夷简已经六十六岁了,终于告病告老,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画外音】:纲举目张,抓贼擒王,欧阳修正是看准了这个道理,才拉起了推到吕夷简的大旗,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以范仲淹、欧阳修为首的改革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欧阳修在这期间的《准迢言事上书》、《本论》、《为君难》等一系列奏疏,成为改革派的重要思想武器,欧阳修本人也因此成为改革派的重要代言人,为庆历三年拉开序幕的“庆历新政”做好了积极而充分的思想准备。当然,推动吕夷简罢相,只是改革朝政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那么,接下来首要的工作要从哪里展开?欧阳修将会如何发挥他的作用呢?

【康震】:我们经常说,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你不能光破呀,你破完之后还要怎么样呢,别人得看你怎么做。你把旧的规矩破坏了,那新的规矩是什么?你得给我们拿出来,这是恰恰体现一个政治家和一个思想家的核心素质、核心水平的东西。那说白了,当时改革朝政的核心就是要改造官场的风气,要改革吏治。欧阳修给皇上上疏,直接挑明,当时在官场上有四种人是绝对不可用的。第一种人,老迈昏庸,年纪大了,脑子跟不上了,反应比较迟缓,他说这种人万万不可用。第二种人,年老体衰的精力跟不上的,这种人也不能用。第三种是贪赃枉法的,这不用说了。第四种是什么呢,是碌碌无为者。这四种人,他认为就是当时改革的时候首先要拿刀砍掉的四种人,针对性非常鲜明。在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看来,当时的官员,“能政者十无二三,谬政者十有七八”——范仲淹【奏岂择臣僚令举差知州通判】

真正有能力的人,十个人里头没有两三个人。真正能把工作做坏了的人,十个人里头有七八个人。这就是当时官场的现状。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欧阳修还是年轻,他当时给皇上出了个主意,觉得这个主意比较好,他出什么主意呀?他说你看,你就从我们现在的官员里边重新地选拔那么二三十位,这二三十个人,任命他们做按察使。什么叫按察使?有点像现在中央派驻到各个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纪检组的组长。你就派这些人去,这些人去干嘛呢?比方说到了一个省或者到了一个县,把当地所有官员的花名册报上来,就挨着个的去考核他们的业绩,凡是年老多病、又没才能又没政绩的,就给他名字底下划个红杠杠,拿那红笔标出来。还有一种什么呢,是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工作成效,同时也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特色的,在底下拿一个黑笔,给他划一杠杠。碰到那种业绩也不是很突出,但总的来讲还过得去,还做出了一些工作的人,再拿红笔再给他划一个杠杠。就这三种。他说这样一来不就什么事情都弄得很清爽了吗?说你派这二三十个按察使下去,分布在各个省份各个县,然后把他们考核的结果报上来,朝廷根据官员的业绩来进行奖惩。他认为不过一两年之后,吏治就会有根本的变化。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有点太简单了,要是天下之事都这么简单的话,那其实根本用不了那么些人,就两三个人就把事情全搞定了。事实证明,几十年来官场形成的奶酪的格局,不可能这么快地就发生改变。首先第一条,按察使到底怎么派,朝廷就打了折扣,宰相府当时发出的命令是什么呢,是各地的转运使,宋代的转运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各地的转运使他可以兼任按察使,换句话说我是省长,我兼任我们这个省的纪检小组的组长,然后我负责考核我属下的官员。这样讲,可能他有几个考虑,第一,他不想屋下架屋,再设置更多的官职,避免重复。第二,我作为主管领导,我对我底下的下属比较了解,考核起来方便。但是大家知道这有一个根本的弊端就是它其实就流于一句空话,大家都是多年的同事,我来考核你,那最后肯定说他工作也还是不错的,为人也比较忠厚,各方面的成绩也还是比较突出,这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表现不错,啪,给打一个红勾。这就是当时宰相府下达的指令,就是由转运使兼任按察使。欧阳修一看这就急了,这哪儿成啊,那不干了,马上上疏皇上,说这样干是绝对不行的,为什么呢?

“此等之人自当被劾,岂可更令按察?......不材者既不能举职,材者又不暇尽心,徒见空文,恐无实效。”——欧阳修【论按察官吏第二状】

一语道破天机。说什么?很多转运使自己就是按察的对象,就有些省长他自己就不合格,他自己都不合格,他拿上这个册子来考核自己下属?可能下属还有点能力的,让这没能力的一考,全都跟他一模一样了。一个不合格的官员本身就是要被监察的对象、考核的对象,你让他再去考核别的官员,这不是耽误的工夫更大吗?这是第一。第二,转运使里边,各级的地方首长里边有没有有才能的?有。这些有才能的人他忙着治理地方,他没有那个闲暇工夫再去监察和考核官员,所以最后得一结论是庸才没有能力做好按察的工作,干才没有精力和时间做好这项工作,那不就是一纸空文吗?所以欧阳修坚决要求独立地派出纪检小组,独立地派出按察使,一定要把这件事情真正落到实处。换句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这奶酪的格局根本地改变,需要锋利的刀叉,没有锋利的刀叉飞出来,没有锋利的刀叉叉在这奶酪上,你这奶酪的格局根本无法改变。

【画外音】:在欧阳修看来,改革朝政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吏治,而改革吏治就是要改革当时的人事制度。北宋建国至今已经八十多年,官场日渐因循懈怠、贪污腐化,要想大刀阔斧地改革谈何容易,那么身为谏官的欧阳修将会如何上疏言事?在他的眼中改革的出发点要从哪里入手呢?

【康震】:说别人容易,说自己难。欧阳修先把自己变成一柄锋利的刀叉,他自己就先第一个飞出来,他说你像年老体弱的、体弱多病的,这明摆着的事大家一看都能看见。说你看某某局长今年都六十多了,浑身上下全都是毛病,算了吧,弄个离休退休算了,这是明摆着的事。贪赃枉法的一旦查出来那肯定是国法难容啊。偏偏就这“不材之人”是最难暴露出来的,为什么呢?欧阳修说了,第一,他们是潜伏的危害,这些人能力不大,个性不强,好处没有,坏处又不是很大,你要他干起工作来既不冒头也不落后,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就好像埋在一块菜地里头,既不是长出来特高的,也不是特低的,你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人当了一省之长,一省的工作跟着倒退。当了县长,一县的老百姓跟着窝囊。所以他认为这样的人对于朝政是一种根本的危害,是大祸根,第一点。

第二,他们是一些无能的贪官,他说怎么还有无能的贪官呢?就是这批人既没胆量也没能力去贪赃枉法,因为他本来能力就不强,他又没坏到那个程度,可你要说好呢,他也没好到哪儿去,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给保护住,可是对于底下的贪赃枉法的现象,他就是视而不见,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发现,更没有胆量去纠察,所以在这种人的统辖之下,一个地方、一个方面的工作那肯定是贪官成群,所以欧阳修说这“不材之人”最为可恶。

我跟您说,纠察“不材之人”这口号提出来,那可要得罪绝大多数的人。因为很多做官的人就是靠着“不材”才在官场上立住了脚跟。你太有才了,人家嫉贤妒能,早把你一刀砍下去了。你贪赃枉法做得太过分了,官场也不容你。他这“不材”就是最有才,正所谓的无用方为大用。你想,你点了这批人的卯,他们能跟你过得去吗?

我告诉你,欧阳修胆子大着呢,他不光是说“不材”之人,他还在奏章里边公开点名,从地方一溜点到中央上去,他先说,有两个不材之人我必须得说,一个是金州知州王茂先,还有一个是河南邓州下属的顺阳县的县令叫李正已。他说这两个人是典型的又昏庸有无才的人,可恶至极了。他举了一个例子,什么例子呢,当时有一支贼兵,首领叫张海,打家劫舍,打家劫舍先打到金州,金州的这王市长也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把城门打开就给让进来了,到了城里头以后把老百姓的东西洗掠一空,然后转战又到了顺阳县县里,这顺阳县的李县令做得更绝,敲锣打鼓地欢迎进到城里头,然后给他们大摆筵席共同庆祝,也不知道他庆祝什么,庆祝完了之后又让他们都睡在县衙里边,等于说一个县长把当时称之为乱军贼人的人热烈欢迎到城里头来,欢迎进来之后在县委招待所招待他们吃喝,吃喝完了以后又安排到招待所里住下,第二天早上让他们再进行抢掠。这不但是无能的问题,而且是绝对可恶,最可恶的是什么呢,这俩人的上级领导本来早就应该在半年之前按察他们纠察他们,那要当时纠察出来,安排一个有能力的人,怎么会发生这种可笑的问题呢?这不但是可笑而且是无耻,不但是无耻,而且对大宋王朝来讲这简直是耻辱啊。他说这就是所谓的“不材之人”的危害。

【画外音】:北宋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实行文人政治,对文臣采取极为宽宥的政策,这样一方面巩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导致对官员的放纵,贪污腐化、因循懈怠逐渐成为官场主流,欧阳修所提到的“不材之人”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在欧阳修看来,地方上的“不材之人”要铲除,中央的“不材之人”更是要不得,那么,除恶务尽的欧阳修这次将会对谁开火呢?

【康震】:他还点了中央的官员,刚才说那吕夷简,吕夷简的根子深了,吕夷简有一个亲信心腹叫李淑,这个人是臭名远扬,就这四个字就够了不需要再更多地描述他了,就是臭名远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宋仁宗把这个人提拔到自己身边做了翰林侍读学士,这是什么官啊,专门负责给皇上讲解经史经书的,就等于说做了皇上的老师。欧阳修一听这个头都大了,他给皇上上疏,马上上疏,说什么呢,说这人绝对不能用,有这么几条理由:

第一,李淑此人道德败坏,奸佞之臣,天下尽知之。现在你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做这么重要的职务,那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您到底要干什么,我不知道您把这个人提拔到你身边要干什么,这是第一。

第二,听说您提拔他是因为他有文采,我告诉您,做大臣的最重要的是德和行,有没有文采那都是根本没关系的。

第三,退一万步讲,天下就没有文采,您要发布诏书,写出来的文字照样很纯朴很率直,那不也挺好的吗?不需要文采。

第四,像李淑这样的人,在地方做官,为害一方。到朝廷做官,为害天下。

这得罪几个人?你把李淑是肯定得罪了,李淑背后那老头你也得罪了。欧阳修不怕,直接上疏就点名。宋仁宗脑子还算清楚啊,他同意了,他说那就算了,把这个人外放到寿州,安徽寿州做知州,这不挺好吗?事情很奇怪你知道吗,本来皇帝要把他外放到寿州去做知州,可是这个事让宰相府给按下来了。

这块要给大家说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了,宋仁宗时期凡是皇帝的诏命,比方说我是皇帝,今天我有个什么命令、我有个什么想法,我要付诸实行,对不起,您这想法得先送到中书门下,就是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得要宰相们会商之后认为确实可行,然后这个所谓的诏书得从中书门下发出。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就是担心皇帝的集权太大,是为了保障决策的民主化。

但这回皇帝的决定是正确的,可是中书门下行使它的权力,按下来之后提了一个特别可笑、大家听了都说不可能的建议,说什么呢,说这个有一条,得让李淑自己提出申请,我们才能够把他外放到寿州去,你说这什么呀这都是?欧阳修一听这个,他又上疏。你看,光我们这会儿说的,欧阳修跟这些人的斗争那真是针锋相对,对方刚有一个动作,他马上有反动作。对方一有动作,马上就有反动作。看来那次被贬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反而让他斗志更加昂扬了。他马上给皇上上疏,说两条,说皇上已经决定要把李淑外放为寿州知州,现在中书门下按下来,提出这样古怪的要求,说白了就是不想得罪人,他落大人情,您把人得罪了。而且天下人都知道您想要罢黜小人的意志,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宰相就可以做您的主,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引进贤能之人,罢黜小人,这本来就是宰相的职责,现在宰相不但不履行这个职责,反而阻挡您的意志,这无疑是让您的声誉受损,所以希望皇帝能够三思。就这样反复地一追到底,又拖了十多天,这李淑才被外放寿州。

你看我刚才讲了,欧阳修说了,改革朝政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吏治,改革吏治就是改革当时的行政官员人事制度,而改革官员制度就那四类人,四类人里头最可恶的是“不材之人”,他不但点出了“不材之人”,而且他亲自查出在地方上和在中央上哪些人是不对的,可是你看每当他前进一步的时候,就有很大的阻力过来,他又不断地推开阻力,然后又有新的阻力过来,这还是皇上给他撑腰,尚且如此,所以当时的改革的阻力是非常大的。

【画外音】:从庆历二年到三年,仅仅一年的时间,支持改革的一批官员得到迅速的提拔,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欧阳修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朝廷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和改革举措的推出,昭示着宋仁宗奋然求治的革新意愿。朝野上下一大批关心国运、富有社会政治热情的士大夫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一个叫石介的文人,以一首激情澎湃的长诗来歌颂这场空前的改革运动,欧阳修等人认为像石介这样坚定拥护改革的猛将理应得到重用,因此决定联名上疏,推荐石介担任谏官,可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范仲淹的坚决反对,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改革派内部出现了矛盾吗?

【康震】:当时范仲淹、欧阳修他们这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里边大多都是年轻人。有一个人,姓石名介。这个人是什么官职呢,叫国子监直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京师大学堂的教授,是个诗人,也是个散文家。他就写了一首四言的长诗,这首诗一共一百九十句九百六十个字,名字叫做《庆历圣德颂》,就是歌颂庆历新政的伟大的、宏伟的局面。在这首长诗里边他就表达两个意思:第一,改革是伟大的,推动改革参与改革的范仲淹等人都像圣人一样,光辉明亮。凡是阻挡改革的保守的势力都是妖魔鬼怪。措辞非常地锋利、非常地激烈。

这首诗在当时影响特别大,影响大到什么程度?这会儿,我们大家熟悉的苏轼苏东坡,那时候还是小小苏呢,才八岁,在遥远的四川眉山,他通过自己的老师就看到了这首诗,从此在苏轼幼小的心灵里边就记住了范仲淹、欧阳修等这些光辉的名字,你就看着诗当时影响有多么大。

影响很大,欧阳修等人看了非常高兴,觉得斗志更加旺盛,更加昂扬,他们决定联名向朝廷推荐石介,让他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可是范仲淹看到这首诗之后,有着你绝对想不到的反应,范仲淹看到这首诗之后,给自己的朋友说:“为此怪鬼辈坏之也”——袁褧【枫窗小牍】

意思是说,我们的千秋大事,就坏在这样奇奇怪怪、鬼鬼神神的人身上了。大家觉得可能很奇怪,怎么弄乱了,石介说推动和参加改革的人是光明的圣人,反对改革的人是妖魔鬼怪,范仲淹没喝多吧,脑子发晕,怎么能说石介是妖魔鬼怪呢,这难道说他们自己改革派内部又发生什么新的矛盾吗?我告诉你,范仲淹讲出的这句话那是大有深意,至于具体的深意是什么,我们下一节课再讲,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一首长诗让庆历新政天下闻名,让改革派群情激奋,也让改革的对立面猛然惊醒,深入绝境的保守派狠命发起一轮反攻,革新派和保守派的对决提前开始,有皇帝支持的改革派能不能在这场决战中占据上风,而欧阳修又会在这场较量中担当起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四集《提前开始的决战》。

(四)提前开始的决战

【画外音】:在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庆历新政”的改革步伐越走越快,一首歌颂改革的长诗《庆历圣德颂》横空出世,让改革派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但是,作为改革领袖的范仲淹等人却对此忧心忡忡、叫苦不迭,因为他们知道,诗中犀利尖刻的措词,一定会刺痛改革对立面保守派的神经,而保守派一定会拼死反击。果不其然,保守派立即凶狠出手,双方的决战提前开始。那么,在这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中,欧阳修将担负起什么样的历史重任?而有着皇帝支持的改革派,能不能在这场对决中取得胜利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四集《提前开始的决战》。

【康震】:上一讲我们说到范仲淹和欧阳修他们推动的“庆历新政”的改革运动进行得是如日中天、如火如荼,他们这个改革的这些大臣们热情高涨,宋仁宗对他们也是全力地支持。趁着这个热乎劲儿啊,当时有一位国子监的直讲,相当于我们现在京师大学堂的这些教授,叫石介,写了一首四言长诗,长达九百多字将近一千字的一首长诗,叫《庆历圣德颂》。大家看了这个诗都很高兴啊,非常振奋,特别是欧阳修等人看到这个诗之后非常地振奋,就约好了要共同举荐石介,给他以更重要的职务。但是我说了,改革运动的领袖范仲淹看到这首诗之后,反而是紧皱眉头、忧心忡忡,说什么呢?“为此怪鬼辈坏之矣。”就是我们改革的大事、大业要坏在这样的怪人手里了,要坏在这样不懂规矩的人手里了。当时还有一位重臣叫韩琦,这跟范仲淹在改革运动当中是属于平起平坐的领袖级的人物,看了这诗也说“天下事不可如此,必坏。”天下大事、国家的大事怎么能这样意气用事呢?这样是要坏我们的大事的。

改革是什么?改革在某种程度上那就是革命,革谁的命啊?革旧体制的命,革旧体制底下培养起来的、那些因循守旧的保守派的命。说具体点,就是你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你革下去换新人。那改革运动一旦推进起来绝对是雷厉风行,绝对不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花拳绣腿一番就完事的,那是狂风暴雨。范仲淹作为革新的领袖,他对这一切的局面了解得是非常的清楚,要从事一项改革运动,必须要把统一战线一直划到敌对势力的脚跟底下,要让我们的势力最大化,要让敌对势力最小化,这个改革运动你才能够成功。改革运动不能树敌越来越多,而应该是什么呢,而是进入朋友的圈子的人应该越来越多,这个运动这个工作才能够最后赢得胜利,这是一个基本的法则。

所以他看了这个诗,你说他能不着急吗?这样的诗不但不能够成为推动改革的推动力,反而会成为阻碍力,他不但不会给改革运动以加速度,反而会减缓它的速度。换句话说,好心净办些坏事,本来是要推他的,却阻碍了它。

【画外音】:为了消除皇帝的疑虑,范仲淹对朋党之名进行了有力的辩驳,但要想让皇帝彻底放心,就必须再接再厉,从根本上解决“朋党”的分类问题,从理论上证明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欧阳修责无旁贷,立即以笔为枪、冲锋陷阵,那么欧阳修能说服疑心重重的皇帝吗?革新派能在这第一回合的“文斗”中获胜吗?

【康震】:欧阳修在当时就写了著名的《朋党论》,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劈头第一句话就说:“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欧阳修【朋党论】

告诉你啊皇上,朋党这档子事从古到今就有,没什么稀奇的,关键是您作为皇上,您的眼睛够不够亮,能不能分辨得清哪一种是君子之党,哪一种是小人之朋,他告诉皇上这有重大区别,怎么个重大区别呢?就君子之朋是怎么朋的呢?他说君子结为朋党他们依据的是道义,奉行的是忠信,爱惜的是名誉和气节,而最后要报效的是国家。小人呢,结成朋党,他们主要是看重的钱财和利禄。

换句话说,一个君子只要大家在一起结为朋党之后,彼此忠诚,忠诚朝廷,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皇帝,这是君子之党的核心。小人结朋党忠诚于的是什么呢,忠诚于的是眼前的利益、钱财、功名利禄。所以他说,君子结朋党有始有终,我们一辈子都是朋党,我们一辈子都效忠国家效忠皇上。小人不一样,如果有了共同的利益就结为朋党,一旦利益不存在了,就立刻烟消云散,开始互相争名夺利,甚至窝里开始就斗了。所以他说,小人的朋党是暂时的、是虚伪的。

欧阳修这观点很显然是对范仲淹的观点的一个发展一个延伸,最绝的是什么?欧阳修这是正面立论,他从历史上从反面他也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他说什么呀?他说商纣王的时候,有亿万大臣,他这是比较夸张的说法,有亿万大臣,商纣王的时代非常地典范,没有一个朋党,为什么没有一个朋党呢?有亿万个大臣但是有亿万条心那,就是所有这条心都没跟皇上一条心,所以商很快就灭亡了,纣很快就灭亡了。他说周武王的时候有三千大臣结为朋党,是一个大朋党、超级朋党。这超级朋党只有一条心,就跟周王是一条心,所以周就兴盛。他说你要从历史上看最干净的莫过于商纣时代,连一个朋党都找不着,但是最糟糕的也是他这个时代。你要从历史上来看朋党最大的时候就是在周武王的时候,但是他那个大朋党它团结凝聚了人心,并且这人心是跟谁在一起的,是跟国家的心跟皇上的心在一起的,所以朋党虽大,好处愈多。你看他有自己的立论,他还有从历史的渊源上给你澄清,所以他最后告诫皇帝说你就只需要做一件工作就行了,你得认清谁是小人党,你得认清谁是君子党,像我们这样的那就是君子党,你得扶持君子党,你得支持君子党。

其实咱们说白了,你说范仲淹那时候是不是结党?真的是结党了。蓝元震说的一点都没有错,他说的是一个客观事实,你要是不顾这个客观事实,你矢口否认说我没有结党,我们不是一拨的,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那是无法遮人耳目的,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对待对手的这种进攻,你得采取什么呢,你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但是你得使用像太极拳一样的,什么呢,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什么叫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他说你是朋党,没错我是朋党,但是呢,我可以转换朋党的概念啊,你光说是凡是一说到朋党就噤若寒蝉,就吓得不得了?我告诉你天底下朋党类型很多,你是小人朋党,跟皇上不一条心的,我们是君子的朋党。这个概念只要一转换,马上问题的重心就变了,那然后对方的拳打过来的越重,你回击给他的力量就越大,这叫借力发力。你看,人家都说一支笔顶过千军万马,这话一点不错,欧阳修这是关键时刻,这一篇文章一出击,就把宋仁宗打得就不得不服,宋仁宗在这个问题上就没有再纠缠,但是你要知道这是“文斗”啊,文斗斗不过了还有别的斗法呢,还有“阴斗”,阴险的阴。

【画外音】:在第一回合“文斗”中败下阵来的保守派绝不会主动投降,双方第二回合的交战很快就开始了,保守派的阴斗到底能阴险到什么程度,范仲淹、欧阳修和他们的革新派还能不能取得第二回合的胜利呢?

【康震】:当时的亳州知州叫夏竦,这个人原来是枢密使,后来革新运动开始之后就把他从这个位置上扒拉下来了,他一直怀恨在心。他最恨的是谁呀,就是这个石介,因为石介在那首诗里头,等于是公开地骂了他。

夏竦专门请了僧人和道士在家里头做法会,祈祷神灵早一天能除掉这石介。他家里头还放了一个小牌位,上面写了“夙世冤家石介”,就是我跟你这就是没完没了了,我前辈子、后辈子、这辈子我都跟你是冤家对头,就想要除掉这石介,那怎么才能除掉这个石介呢?他就要利用石介的这个性格上的缺点,人是非常地激昂慷慨,但是处理事情比较马虎大意。夏竦这个人是非常阴险狡诈的,可是你知道吗?这个是杰出的古文字学家,他对于书法、对于文字结构的研究是特别地精深,他想了一个特损的招,他手底下有一个心腹的奴婢,女奴,长得特别地美貌,他就把这女奴派到石介的府里头去,她就是乔装打扮成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这么一个美貌的女子,到石介的府里边去,混到里边也做他的奴婢。石介哪知道这个情况啊,那么这个女奴也很聪明也很美貌,她可能就取得了石介的信任,信任了以后她就可以接近石介的文件,石介是官场的官员,他要写很多文件啊,她接触到这些文件之后,她干什么呢?在夏竦的指导下,她就开始模仿石介的笔迹,石介曾经给当时的枢密使富弼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里边他希望这个富弼担当起“尹周”的职责。

什么叫“尹周”的职责呢?那个“尹”指的是伊尹,伊尹是什么呢,伊尹是当时商、就是商国、商朝时候的一个大夫,他辅佐商的第四个皇帝太甲。“周”指的是谁呢,周公旦,周公旦我们知道他辅佐的是谁呢,周成王。这个“尹周之事”一般就指的是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大臣,用来辅佐年纪比较年轻的皇帝。

他给富弼写这封信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是说宋仁宗当时年龄比较小,希望富弼能够像当年的伊尹一样、周公旦一样辅佐宋仁宗。这本来也没什么,可是这个女奴她这字可是练得越来越像了,等她练成了以后她就模仿石介的笔迹写这封信,这不是写完信要留底稿的吗?她就把那个“尹周”改了一个字叫“尹霍”,“霍”就是霍元甲那个霍。这一改有什么区别呢?我告诉你啊,这个伊尹是辅佐太甲来着,可后边我还没说呢,太甲荒淫无道,伊尹做主把太甲给流放了,等于是大臣把皇上给流放了,流放三年之后,以观后效,发现这个太甲表现还不错,就又重新把他扶到了皇帝位上,注意啊,这是伊尹。那“霍”指的是谁呢?指的是汉武帝时代的霍光,也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受汉武帝的嘱托辅佐当时的皇帝汉昭帝,汉昭帝死了以后没有孩子,他就直接把汉武帝的孙子刘贺扶为皇上,结果他还没当几天皇上呢,他就发现这个刘贺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就当机立断废了这个家伙,另扶了一位上来,就是后来的汉宣帝。这样大家听明白了吧,这伊尹和这霍光,这俩要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典型的辅佐大臣废了皇帝的这么一个历史事件。当然历史上对他俩的评价是正面的,认为是忠臣,做得对,就该这么干。但你知道把那个“尹周”要是改成“尹霍”的话,这就是要命的事,那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要仿效伊尹和霍光的做法,怎么样呢,把这宋仁宗给废了,再立另外一个皇帝。这奴婢做得比较周全,她除了把这信改了之外,她自己还起草伪造了一份石介代富弼起草的诏书,等于是拟了一道伪诏,这个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要废掉宋仁宗,这招没点文字功底,字写得模仿得不像,还真是做不了。

这个事一传出来之后,朝野震惊,因为这是大事啊,这等于要废了当今的圣上。宋仁宗虽然年轻,但是不糊涂,宋仁宗本人对这事其实并不是太相信,因为他毕竟还是很了解自己提拔的这几位大臣,但是你知道这个事一出来,它里边隐含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就是什么人才能想出这么要命的招,就是都敢在皇上身上打主意。第一个待不住的就是富弼,虽然富弼什么事都没有,但他知道这一盆子脏水泼上来,要洗的话怎么也得两三年才能洗干净,他可不愿意在这待着招人现眼,让皇上怀疑自己,算了吧,我还是别在朝廷待着了,我到地方上去安安静静做个地方官算了,他自请外放。没过多久石介也被罢去了国子监的职务也被外放。再紧接着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纷纷觉得不自安,就自个儿觉得待的这地儿太危险了、太险恶了,这招太阴了,都害怕粘连上谋反的罪名。所以你看,那文斗斗不过的,那阴斗它就有结果,这一招特别灵。

【画外音】:第一回合“文斗”革新派胜出,第二回“阴斗”保守派大获全胜,但政治革新不是下棋,也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因此,一比一的比分并不意味着双方平局,而是革新派败下阵来,四散逃离,接下来有皇帝支持的范仲淹、欧阳修和他们的革新派还能不能绝地反击,第三回合的交战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

【康震】:那这样一来,你看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石介等人纷纷离开中央,当时中央里头有就剩下俩人了,一个是当时的宰相兼枢密使杜衍,还有一个枢密副使韩琦,就剩这俩人了,这就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两个革新派的领袖。

叫咱们想想就是说你斗得差不多也该歇歇,累不累啊,不行,这都是连续作战,好不容易把范仲淹他们赶跑了,剩下这个杜衍,就盯得死死的,杜衍他们直接斗是斗不下来的,斗谁呀?斗杜衍的女婿,叫苏舜钦,是宋代初期一个著名的诗人。盯来盯去就给盯出点缝来了,怎么回事啊?我们知道这个苏舜钦也在朝廷里头做官,那么有一次他们这个官员,就等于是办公室的同事在一起聚会,聚会要吃饭,吃饭呢以往都是AA制,都大家掏点钱,后来苏舜钦觉得这样也不太好,那天就觉得呢,算了吧,由我们两个掏了钱请大家吃顿饭,可是他里头有个问题没处理好,他怎么回事呢?他跟另外一个同事掏了一部分钱,然后就把办公室里剩下不用的办公的废纸拿出去卖了以后的那个钱放在一起请大家吃了一顿饭,你知道吗?这个是公款,这也倒就算了,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姓王的叫王益柔,他写了两句诗也怪讨厌的,这诗的名字叫《傲歌》,翻译成白话就是骄傲的歌,其中有两句这么写的:“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王益柔【傲歌】

我喝醉酒之后我醉卧在北极,皇上来扶我一把,周公和孔子那都是我的奴婢。他是为了显示他的狂傲啊,其实这个你说实在的也其实没什么,谁喝醉酒不说点狂话、放点狂言,甚至还做出点狂傲的举动,哎,这在平时那就不算什么,你卖上一百吨的办公废纸都没人管你,是吧,你就是发狂,你别说你睡在北极,你睡在南极,你睡到月亮上都没人管你,但是这是什么日子口啊?这些人眼睛瞪得跟探照灯似的,天天就盯着你呢,盯着谁啊?盯的是苏舜钦,好了,两个罪名是成立的,第一,消费拿公款进行消费。第二,这个王益柔原来也受过范仲淹的提拔。所以王益柔是什么呢,王益柔藐视君上、混乱纲常,甚至藐视圣人,有人提出来把这个苏舜钦抓起来革职法办,把王益柔砍了,你说这是多大个事啊,就是一堆废纸和两句诗,宋仁宗当时不明真相啊,连夜派出人去就把这俩人抓了。

还好我刚才说了,这不朝廷里头还剩俩人嘛,一个杜衍,一个是韩琦,杜衍当然没办法说什么话,这里头有他女婿在里头,他能说什么,他得避嫌啊。韩琦就说了,韩琦说你看,就是这么一点事,只不过是喝醉酒了写了两句诗,而且你要说办公用纸卖的钱说严重了是这么着,说的不严重了他也没什么,再者说了,现在朝廷面临着这么多的大事,怎么偏偏这几位重臣就揪住这么件小事不放呢?他就觉得很奇怪,他问皇上说,您就不觉得这里边是别有用意吗?昨天不究、前天不究,就今儿非得究这事,而且您就这么点小事大动干戈,连夜派人把人抓起来,这是不是太有点不合乎常情?宋仁宗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这事做得也挺丢面子的,这什么好事不(好)抓,就抓这种小事。但是韩琦虽然力争,可是后来的判决结果还是非常严厉的,苏舜钦革除公职,用现在说就是开除公职,永不续用,贬为一般老百姓,王益柔呢也被贬到边远的州郡。

其实我跟你说这事大家一看就明白,他们的用意,贬苏舜钦贬王益柔根本就不在话下,他们就是敲山震虎。果不其然这招很灵,没过多久这杜衍就待不住了,自己请求到山东兖州去做知州。又没过多久,这位韩琦也自请外放。

所以你看事态的发展在转瞬之间就好像失去了控制,你现在知道石介的那首诗的危害有多大了吧?就是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改革运动,它要获得成功,不但自身不能出一点问题,而且要对于反对的力量有充分的防御力,你的防御力如果不足够,那么对方对你的打击每一招都是很致命的。我刚才说了有文斗、有阴斗,刚才说这第三种算是阳斗,就是阳谋,我就公开的找你的茬,总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都把你们吓得不敢在朝廷待了,我然后把我们的人怎么样,安插进来。

那现在谁能够挽救这种危局呢?我们就不得不把我们的目光投向谁了呢,宋仁宗。我们说了宋仁宗不信结朋党的事啊,宋仁宗对他们是很信任的,对不对?我告诉你,就苏舜钦这案子结案之后不过五天,宋仁宗就下达了一道诏书,这诏书让欧阳修看了之后那真是震惊不已,以欧阳修的脾气那是有相当激烈的反应,这诏书里写的是什么?欧阳修这激烈的反应,反应到什么程度?下回再说。

【画外音】:面对保守派疯狂而卑鄙地打击,革新派无奈地败下阵来,曾经受到皇帝大力支持的欧阳修,也被逐出京城落难滁州,然而政治上的失利却造就了文学上的经典,那么写于滁州的《醉翁亭记》在问世之初究竟创造了什么样的神话?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五集《清醒的醉翁》。

(五)清醒的“醉翁”

【画外音】:在与保守派殊死的斗争中,革新派不得不喝下失败的苦酒。曾经被皇帝看重和支持的欧阳修也不得不远离京城被贬滁州,虽然在走之时,皇帝依然对他表示信任和关心,但几天之后,皇帝的一纸诏书却又让欧阳修悲愤不已,然而,政治革新的失败却成就了文学的经典,身处逆境的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成就了传诵千古的文学名篇,那么在问世之初,《醉翁亭记》都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坛神话,流传近千年以后,康震老师又会怎样解读《醉翁亭记》,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到底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五集《清醒的醉翁》。

【康震】:欧阳修离开中央到地方去任官,临走之前向宋仁宗辞行,宋仁宗对他表现出了非常信任的态度,一再地告诉他到地方上工作不会多长时间的,很快你就会回来的。如果在地方上工作,看到中央的工作做得有哪儿不对的,你就提出来,像以前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欧阳修说你看,我原来做谏官的时候,我们有特别的职权,是可以搜罗证据然后向朝廷提建议。现在我是个地方官,中央的情况我就不一定很了解,我就不敢随便讲话,宋仁宗说不必有顾虑,尽管讲。非常地信任,对不对?让我们感觉到宋仁宗还是非常地支持欧阳修包括范仲淹等这一批改革的人。

可是谁都没想到,欧阳修这边刚走了不过五六天的时间,宋仁宗就下达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是什么呢,我用白话文给大家说一说,诏书的主要内容说,我,宋仁宗说朕听说古代的盛世大臣们聚集在朝廷上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结为朋党,君王圣明,大臣们也非常地贤能,我希望我所在的这个朝政、我所在的王朝也能达到上古时代那样一种贤明的王朝的水平,但是现在朝廷上上下下、大臣之间结党营私,表面上是推荐人才,暗地里是贿赂、拉拢、勾结,沽名钓誉,有关部门应该严厉地查处这个事件。

大家一听这个不对啊,因为前边宋仁宗问过范仲淹,说君子也结党吗?范仲淹的回答说君子结党,君子结党是以义结党,以国家利益结党,所以君子结的党结得越多越好,那后来欧阳修进一步地引申和论证了这个观点,那就是说从古至今只要有政治、有朝廷、有大臣,都会有朋党,关键是看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党,小人之党越多国家越乱套,君子之党越多国家越受益。可是你现在看宋仁宗这番话,可以说是直接针对的就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言论。那换句话说,在宋仁宗看来说你说你们是朋党,是君子之党,在我看来甭管是君子之党还是小人之党,只要你们结了朋结了党,你们就不对,你们就对我的统治有威胁。再说一句话,那就是说宋仁宗肯定是经过了周密地考虑之后,听信了有些人的言论之后,终于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局势里边,一屁股现在就坐到了革新派的对立面那边去了,也就是说他的立场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移,他认为范仲淹等人借改革之名行朋党之实,要不然怎么说结党营私、沽名钓誉,对不对。

当时欧阳修已经到地方做官,他远离了朝廷的政治漩涡,按理说这个事,多一句的少一句的,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可是我们知道以欧阳修的个性,以他对革新运动的忠诚,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言论,他远在地方愤而上疏,他说什么呀,说现在范仲淹等人已经离开了朝廷,这些人都是当时皇上您自己亲自委任的大臣,国之重器,天下人只知道他们是栋梁之才,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犯了错,他们罪犯何条,现在我不在中央做官,对中央的情况不太了解不太清楚,可我知道坏人要想诬蔑好人,无非是两条,第一,善良的人他就说他们结朋党,因为善良的人以义结朋党,如果是手里有权力的人,就说他们专权,我认为您就是中了这些人的毒了,有人在您的耳朵边上说坏话,您听了他们的话,在这封奏章的结尾,欧阳修说正直的大臣只要在朝廷,小人就嫉恨他们。有谋略的大臣如果离开了朝廷,坏人就拍手称好,您的朝廷里头现在全挤的是一帮小人和坏蛋,他们天天都在庆贺这些正直的大臣离开朝廷。皇上,我替你深深地惋惜。

大家听得出来,他这个奏章有两个语气,前头是给皇上分析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得懂道理啊。接着他看说不通的情况下,他直接就跳出来说了,说我都替你惋惜,那意思是说,像您这样的皇上,耳朵根子太软了,眼睛里头有白内障,看不清楚东西,耳朵也听不明白东西,是不是?谁跟您一说什么,您立场就动摇了。换句话说您的立场如此地不坚定,所以才害得这些忠臣们、这些大臣们纷纷地被贬。

大家要知道,这么跟皇上说话那可是很没有分寸的,这叫“忘身而报国”,那就是把话说出来,早都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和升降都置之度外。那反对派能放得过他吗?你小子到地方上去你还不老实,还教训起皇上来了,皇上前两天跟你说话那是跟你客气,是不是?你真还把自个儿当根葱了,是不是,怎么着?贬的就是你们这批人,不把你们这批人贬了,我们怎么能舒服呢?行,前边跟你玩的文斗你不吃,后来又给你来阴斗的,后来又来阳斗的,这回给你来一绝招,来一流氓斗,哎,我就说你的生活作风有问题。

你看坏人治好人他有几种办法,一种是正面打击,正面打击不行的话,他不打你了,他怎么办呢,他拿盆脏水在路边等着你,你从路边穿得整整齐齐往过走,啪,一盆脏水撂上去,对不起啊。这回完了,身体脏了以后觉得挺恶心,但也没办法。可是你想一个人身上被泼了一盆脏水之后,别人看着你也恶心,他的目的就是恶心死你,他恶心不死你他脏死你,他脏不死你他就让别人看着你就是一个道德败坏、道德沦丧的人,你的道德品质都不能保证了,谁还会信你说的话呢?所以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摧毁他的名声,特别是他的生活作风方面的名声,这不是就回到我们第一集的时候讲的那个故事了吗?欧阳修是怎么最后被贬到滁州的,就是因为这帮人实在是把他拿不下了,最后就想这么一流氓招,这流氓招也没把他拿下,我们知道最后实际上是因为还有很多有天理有良心的人就不愿意这么做,不愿意执行这样一个诬告他的路线,最后欧阳修并没有因为说生活作风有问题而被贬,是因为找了些别的理由被贬滁州。

【画外音】:欧阳修被贬滁州是“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因为欧阳修到了滁州之后,才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又一个高峰,《醉翁亭记》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经典,那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当时都引起了怎样的反响?而它的流布传播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康震】:你看我们现在,前面讲欧阳修讲了四集,讲到今天是第五集,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又回到了滁州,又回到了《醉翁亭记》。你还记得我们最开始讲的时候说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他沉浸在山水之乐当中,沉浸在山水之美当中,那时候我就问大家,我说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四十岁的欧阳修难道仅仅就是到了滁州以后就沉醉在这山水的美景当中了吗?现在当我们已经了解了欧阳修从最开始步入仕途参与革新的运动,经过了起起落落,不知道跟这些人经过了多少次的战斗,最后被泼了一盆子脏水,然后来到了滁州,如果你把整个的这前面的四集讲的内容都回顾了以后,你现在再来看这《醉翁亭记》,就别有深意。那歌上怎么唱来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大家说你弄错了,欧阳修被贬滁州怎么叫成功呢?你该不是保守派那拨的吧?你没听明白,《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史上的一道彩虹、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这道美丽的风景是怎么来的呢?是欧阳修经历了多少风雨才得来的,我们甚至都不希望他写《醉翁亭记》,因为我们不希望他被贬滁州。但是他被贬滁州之后,这个被贬滁州的结果是经过了前面我们讲的那四集的所有的内容,才落这么个结果,这时候四十岁的欧阳修他的全部修养、他的全部积累和他的才华都从《醉翁亭记》里边表现出来,所以这时候你要读《醉翁亭记》,发现里边别有深意。它为什么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原因就在这儿。

其实我告诉大家,它不光是流传千古,它当时就非常有名,一写出来立刻流布天下,家家户户恨不能都有一本,到了什么程度,我可以给大家说“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这文章一写出来,基本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都在作文本上抄,抄得纸都贵了,就这夸张的说法,“洛阳纸贵”嘛。最邪门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他这个醉翁亭不是他盖的,是什么呢,是琅琊山上有一个和尚叫智仙,就是这山上是有僧人的,哎哟,这《醉翁亭记》一写好以后可把这帮僧人忙坏了,为什么呀,他这《醉翁亭记》写出来以后,他就刻在那石碑上了,就跟咱们现在所有的旅游者做的行为是一样的,都听说那山上有块碑,死活就要上那山,就得去看那碑,不但看了,还要把那字拓下来,大家知道吧,要把它做成拓本。大家要知道拓碑的时候得用什么呢,得用拓包来捶打它,你把纸贴上去之后,然后得用一个拓包来这么很精心地把它拓得很平,把字都抠进去,这才能拓得清楚嘛,这拓包是拿什么做的?拿毡做的。这寺庙里头所有的毡都被用光了,就这拓包天天搁这儿拓,库房里的毡都用完了,最后僧人们非常高尚,把他们铺在床铺上的毡都拿出来了,用铺在床上的毡做成这拓包在这儿拓。

这就说明什么?欧阳修四十岁的人,真的不大,现在也就可能是一个处长这样一个职务,他的《醉翁亭记》能这么快地被大家认同,是因为他这个人被大家很早就认同了,所以当他的心声流布出来之后,天下的人莫不景仰,无不传诵。

那商人也瞅这机会拓一块下来揣到怀里,过海关的时候不想交税,就把这玩意掏出来,看,想要吗?想要,想要就不交税,顶税了,就这么大作用,这不是我编的啊,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五年以后,欧阳修已经不在滁州做官了,他已经到颍州做官了,可是当时有一个著名音乐家叫沈遵,这个人是个琴师,弹琴弹得特别好,他就听说《醉翁亭记》这文章写得好,看了以后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那看了以后真是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自费就到这琅琊山的琅琊谷来,听那个飞瀑的声音,看那鸟儿的鸣唱,再观察那涧边的溪水,然后谱了一个琴曲叫《醉翁操》,又叫《醉翁吟三叠》,这个音乐、这个琴、琴曲在当时也是广为人知,沈遵,音乐家。

又过了五年之后,那个时候欧阳修已经做了大官了,他出使契丹国,嗨,就在那路上遇见了沈遵,沈遵当天晚上就把他随身带的琴拿出来,给他弹了一曲《醉翁操》。欧阳修听了之后非常地感动,当时就填词,填了《醉翁词》。这就齐了,是不是?有《醉翁亭记》,有《醉翁操》还有《醉翁词》。又过了三十多年以后,你注意啊,人生就是这样被流传的,先是五年以后,然后又是五年以后,然后又是三十多年以后,欧阳修和沈遵都已经去世了,当时庐山有一个道士叫崔闲,此人精通音律,是个音乐家,他特别地喜欢这个《醉翁操》,他就找到了大文人苏轼,请苏轼又填了新的词,配着这个琴曲广为流传。所以你就看,我前面说来着,就是你光在第一集里头讲那《醉翁亭记》啊,那根本不行,你必须得再讲上四集以后到这第五集里,你再次看《醉翁亭记》它就别有风韵别有深意,别有一种人格的操守的光芒,这个光芒不仅是文字的流传,也有音乐的流传,而且是代代相传,光这个算了就四十年了,是不是,这就是人格的流传。

【画外音】:《醉翁亭记》凝聚着欧阳修丰富的人生感悟和人格理想,深深地打动了人心,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流传近千年以后,康震老师又会对《醉翁亭记》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康震】:我前边曾经说过,这《醉翁亭记》里头有三个要点,第一是翁,第二是醉,第三是乐,对不对?翁,我前边说过他本来不老,他自己也承认,四十岁怎么能叫翁呢?他要叫翁了,那我今天给你们讲课的时候,那就得弄上胡子,也像个“翁”一样。他之所以把他叫做“翁”,就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崎岖和坎坷,对于四十岁的欧阳修来讲,咱们实事求是地讲,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难免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

我这儿说得是很轻松,一会儿十年过去了,一会儿五年过去了,但是对于欧阳修来讲,他坚持革新、推行革新、冒死犯上,这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神的代价和身体的代价、体力的代价。他叫“醉翁”,是因为他虽然只有四十岁,他已经有了一种翁的感觉,这种“翁”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常说“四十不惑”,可是对于这时候的欧阳修来讲,那早都过了不惑了,他是什么呢,他这时候是人情练达、洞明世事,比一般四十岁的人,起码比我要成熟。所以我们说这个“翁”在这儿是最契合这个时候欧阳修四十岁的年龄的一个心理感觉。

还醉,前面也说他喝醉了,为什么要醉呢?因为人心叵测、官场险恶呀,来到了这琅琊山,来到了这滁州城,来到这醉翁亭边,他看到的是一种单纯的可爱,一种纯粹的优美,一种远离官场险恶的桃花源式的宁静。一个人只有在他遇到了很多挫折的时候,他才非常渴望能沉浸在一种简单纯粹的优美当中,在这种简单和优美的沉醉当中,他才能在心灵上获得一种平和、一种暂时的安宁,所以我们说这个醉从根本上来讲不是酒醉的醉,而是什么呢,而是沉醉于或者说沉迷于一种远离的状态,所以我们说这个滁州的美景、这个醉翁亭对于欧阳修来讲有可能是灵丹妙药,起码我觉得这个醉翁亭有点像他的心理医生,他在这亭子里一坐,身心就宁静下来了,浑身就安静下来了,就不那么躁动了,他是愿意醉也渴望醉,但是从这点上来讲,恰恰能看出来欧阳修不是真醉是假醉,他的本质是什么呢,非常地清醒,他甚至比一般的人都要清醒得多,正因为无比的清醒,他才愿意让自己醉去。

【画外音】:翁、醉、乐,是康震老师解读《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词,是了解一代文豪欧阳修心路历程的密码,那么在《醉翁亭记》里,欧阳修的“乐”有表现在哪里,而这个“乐”的背后又包含了欧阳修什么样的为政之道呢?

【康震】:还有一个乐,你看他写这“乐”呀,他开始说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但是底下你看,他紧接着写了一段,这个乐可不是他自己乐,他怎么说的呢,他说: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我在醉翁亭这儿坐着一看,唉哟,你看今年这春游的人,有前边走的,后面跟着的,前面喊着的后边呼应的,络绎不绝、往来不绝,这是干嘛呢?是滁州城的老百姓出来玩了。接下来又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傍晚时分太阳要下山了,树林子里头也变暗了,大家都要回家了,回家了以后呢?树林子里头就剩下一些鸟雀,鸟雀们也很欢乐,可是欧阳修说你们再欢乐,你们不知道滁州城的人为什么会欢乐,滁州城的人跟着太守出来玩儿,你们欢乐,但是你们永远都不知道我这个太守为什么会快乐,大家说有什么复杂的,转来转去的挺拗口的,不就是出来春游吗?春游了就快乐了,是吧,不用上班,当然不用上班。欧阳修在给他的朋友的信里边说过一句话,就对这个乐是最好的注解,他说什么?

“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二十〈庆历七年〉

我呀,来这儿才不过一年多,来了以后我心里边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呢?“不独为学”,不光是因为我来了以后我勤读书,也不是因为这儿山水有美景,也不是因为这有曼妙的琴声,也不是因为这儿有美酒佳肴,而是因为什么呢?我来了以后这么短的时间里头,这个小城市就让我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各得其所,人民欢呼雀跃,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非常幸福和快乐,这是我欧阳修来到滁州城最大的高兴,也就是说老百姓高兴了;老百姓幸福了;老百姓快乐了,我就高兴;我就幸福;我就快乐。这种快乐是他的真快乐,正所谓我要幸福着你的幸福我要快乐着你的快乐,这不光是说爱情的,也是在说一个为官者对老百姓的感情。

我们就很奇怪,欧阳修对人民做了什么?对滁州城的老百姓干了什么?他怎么“收买”他们的,让他们变得如此的快乐、如此的高兴?我告诉你,欧阳修没别的招,他有两个字,一个叫宽,一个叫简。宽,不是松弛不管事,而是什么呢?而是不急功近利。什么叫简?简不是省略,也完全不是说不管事,而是什么呢?而是不打扰。也就是说,一个宽一个简,概括了欧阳修为政之道的核心,他管理百姓,他治理一个小郡小城乃至一个大郡大城,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老百姓本来的愿望,顺应老百姓自己的要求,引导老百姓实现他们的幸福的感觉。这就是他治国、治家包括他治一州郡的一个最主要的经验。他说六个字,“务大体,简细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抓大放小,大事可以管一管,小事不要去纠缠。据说欧阳修后来到南京、在扬州、在山东青州都做过官,他一到那儿去三五天,衙门里的公务就减轻了十之五六,一个月以后,那衙门冷清得就像山里的寺庙一样。我一直很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是不是,你总得打卡吧?你这办公室里头要有十来个人打卡也得是游人如织那种感觉对不对?我想这是比较夸张的,他的意思是说,他的为政之道是宽和简,宽和简的核心是顺应人的本性,顺应行政管理的本来的面目。所以大家知道,他跟老百姓一起与民同乐,这是他的真欢乐的根源。

大家都记得,欧阳修原来在中央在朝廷的时候做官,他大力地推行改革,他的一个最大的举措就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中央派出专人纠察、核查、考核地方官员和中央朝廷的官员,这招很厉害,他最恨的是哪种人,不材之人。就是你贪赃枉法这容易发现,你老弱病残这也容易发现,最难发现的就是埋藏在庞大官僚机构里头那些庸才。行,那你当时在中央的时候,你说要把那些庸才择出来,底下给划上黑道道,把他们剔除出去,现在行了,你也到地方上做官了,你的表现怎么样?大家就要看。所以对欧阳修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他虽然是被贬到滁州了,但是如果被贬之后就破罐子破摔了,天天喝酒,真的把自己灌得醉得像一个翁一样,那就麻烦了,那不是打自己耳光吗?所以欧阳修,大家注意啊,这欧阳修他在政坛上获得的地位,大家之所以尊重他,是因为他敢想敢做、雷厉风行、大胆主动积极的作风,他吃亏也是因为这个作风。但是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人,也就是说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和风格是由他的做派决定的,这种做派和风格决定了他到了滁州以后也不会改变。换句话说,改革运动的思想从来在欧阳修的手中和心里从来就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延续到滁州,滁州就是他一块试验田,你看看我是怎么做官的,大的我也能做得了,小的我也做得不赖,这就是说欧阳修的政治风格、政治人格它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就是到了滁州这个小地方依然表现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家说怎么可能,你不是说它没过一个月以后,整个就清静得跟僧人那房子一样吗?怎么是雷厉风行?有的人是把工作越做越多了,他是越做越少了,这就是真正的雷厉风行,这是改了旧体制之后才会有这样的风气出现。

【画外音】:被贬滁州的欧阳修并未消沉,他雷厉风行,推行宽与简的为政之道,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与民同乐才是身处逆境的欧阳修最大的快乐,而一个年轻人的到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欧阳修丰富的精神世界,看到了“醉翁”的清醒,那么这个年轻人是谁呢?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到底是什么呢?

【康震】:我这会再问你他是一醉翁吗?肯定不是,他是个清醒的醉翁,他怎么个清醒,说有证据就马上有证据,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又一个年轻人来到滁州拜访欧阳修,向他学习古文,这个人就是28岁的曾巩,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老排末末了,大家老背的时候老把他背不起来。

曾巩来拜访欧阳修,你知道欧阳修现在做了一什么事吗?前头不是有醉翁亭吗?欧阳修在醉翁亭不远的地方又修了一座亭子,这个亭子起了一个名,你做梦都想不到这亭子叫什么,它肯定不叫醉酒亭啊,它叫什么呢?醒心亭。我的心是清醒的,醒心亭。你看这事多有意思啊,那儿有一个醉翁亭,这儿有一个醒心亭,就在这琅琊山上,一个醉翁拥有一颗清醒的心,这怎么听着别扭呢,是不是?哎,这就是借以明志的方法。他邀请年轻的曾巩为他做一篇《醒心亭记》,曾巩当然得写,能不写吗,非常荣幸地写,说什么,说这个醉翁在醒心亭什么表现,就这醒心亭对欧阳修来讲有什么功能,每次当欧阳修喝醉了或者疲倦的时候,他就会到醒心亭上向远处遥望张望,他看什么呢,没人知道。但是醒心亭上显然不光是醒酒,也要怎么呢,唤醒他的理想。曾巩接着说,他来到这醒心亭上,“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曾巩【醒心亭记】

他到这亭子上四处一看,到处看到的都是新奇的事物,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动听的声音,那时候他的内心开始苏醒,他久久地不愿意离开,就愿意永远地停留在这个地方。难道说,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就是他最终的快乐吗?不是。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曾巩在《醒心亭记》里边也说得非常地清楚:“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曾巩【醒心亭记】

一山一水之乐绝对不是醉翁和欧阳修本来的想法,他只不过是把他的思想寄予在这山水之间,到最后,在文章的结尾处这个曾巩非常深情地写了一段话,真的是用了十二分的深情,他怎么说呢,他说韩愈去世了几百年了,现在我朝出了像欧阳修这样杰出的人,但是我们这些成天跟在他身边的人,甚至在滁州的人,看到了《醉翁亭记》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人会知道欧阳修是百年难遇的人,也许再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那时候人们读了他的文章,那时候人们了解了他的事迹,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杰出的人物和人才。现在这样想起来,曾巩说,我为能够跟他同游琅琊山、同游醒心亭,甚至为我能够在他的嘱咐下写这篇文章,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无比的骄傲。

他为什么骄傲?就是因为一个醉翁一个醒心亭让曾巩看到了欧阳修的人格的核心,这个人格的核心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的醉是表面的,他的醒是实质的,他之所以醉就是因为他太清醒了,他之所以清醒就是因为他永远都有一颗关心时事的心、关心百姓的心,这正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格。

我们经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特别地具有一种忧患的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缝里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古人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的爱民之心、忧国之心凝结而成的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精神,这就像一个基因一样,就跟那DNA一样深深地植于你的血液当中,你虽然出身于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但你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你的身上就会有这种文化的民族的烙印,这种烙印、这种遗传的基因,使我们的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时刻能保持一种清醒的反思的意识,因为有了清醒的反思的意识,遇到再大的困难,波折和苦难甚至大的**,我们都能挽狂澜于既倒。

所以,一个醉翁,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可以在沉醉当中暂时地放松他的心灵,但是他的本质是清醒的,因为他是清醒的,所以他依然能够在醉过之后积极地投入社会的洪流,继续他革新的运动,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不但是可以尊重的、尊崇的,而且是非常可爱的。我们知道欧阳修的性格不是特别好,他很倔强,很坚持原则,又很清醒,他清醒到什么程度呢?他清醒得跟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道者也会分出很清晰的原则,这以至于他得罪了很多的朋友,甚至得罪了朋友的家属,他是怎么得罪的呢?我们下一集再接着讲。

【下期预告】: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独步当代,名垂千古。然而拥有绝世文采的欧阳修在为朋友撰写墓志铭和神道碑文时,却落得个亲属埋怨、朋友置疑,这是一个怎样的欧阳修?做了费力反而不讨好的事却仍坚持自我坚持真理,敬请收看《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六集《费力反而不讨好》。

(六)费力反而不讨好

【画外音】: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更是北宋政坛著名的谏官,欧阳修对于政敌是针锋相对、毫不手软,耿直不屈的人格成为他个性的标签,然而他的这个性格有时候也会伤害到别人,甚至会做出费力不讨好的事,在欧阳修的一生中,这样的事绝不在少数。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道好友,而在范仲淹去世后,欧阳修的这支生花妙笔却得罪了范仲淹的家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六集《费力反而不讨好》。

【康震】:在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世了,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知道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那是非同寻常,范仲淹对欧阳修有奖掖提携之恩,两个人也是同道的好友,友谊非常深厚。范仲淹去世了以后,他的儿子范纯仁也是当时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就邀请当时他们一起推行改革运动的另一位重臣叫富弼,为他的父亲撰写墓志铭。邀请欧阳修为他的父亲撰写神道碑。解释一下,墓志铭是埋在坟里头的,写好了以后刻好了以后就在坟里头了,将来多少年以后把这个坟刨开了,要了解墓主的生平,就看这墓志铭。神道碑是立在墓道上的,就是,是在外边别人能看见的。就这么个区别。一个是在暗里的,一个是在明里的。这个任务交给他,他不能不写啊,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都应该写,可是对欧阳修来讲这太为难了,为什么呢?因为要评价范仲淹就意味着要评价过去几十年的政治史,对不对,我们都知道范仲淹跟他一样在政治上也是起起落落,他可能没有一个私人的敌人,但是他可能拥有很多政治上的对立面,那你现在评价范仲淹,那些对立面的势力还都存在着,所以欧阳修就说什么呢?说我写这个神道碑,对上不能有损国体,因为范仲淹生前担任的职务那是跟国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我对他的评价不能有损国体。第二,也要躲开那些对立面的明枪暗箭,我不能把这个神道碑一写出来,结果招致一大帮人的群起而攻之。所以他说写这个神道碑首先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稳当,稳当的内涵就是要公道、要公平。我只要立住了公平,谁也说不了我什么。所以他说“须先自执道义也”,我自己先把道理拿定了,把立场立定了,我自己的说法确定了,我的原则确定了,我对范仲淹的评价就好办了。

就写了,富弼的墓志铭写得很快,写完了之后就埋到墓里边去。欧阳修的神道碑写了15个月,你想欧阳修这样的散文大家、政治家,溜溜地写了15个月,交稿交得特慢,这才写出来,写出来他还不放心,专门交给当年与范仲淹在宰相府里共事的韩琦,让他过目。韩琦给他提了一些意见,他进行了修改之后,然后才拿了出来。嘿,我跟你说啊,他是千小心万小心,你看他们原来同一阵营里边的韩琦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他没有意见了。最侥幸的是他们的对立面们没有任何声音,这就说明他做得公道不公道呢?公道。稳当不稳当呢?稳当。才是的,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写墓志铭的富弼,富弼看了以后没有明确地讲不满,但他讲一段话,这话是大有深意的,他怎么说呢,他说我这个人写文章求的就是善恶分明,我要写善就是为了劝诫后来。我要写恶,就是为了惩治那些败类。我写的文章从来都不模棱两可,怎么叫不模棱两可呢,就是褒贬分明,让善人能长生,让恶人下地狱。如果写文章前怕狼后怕虎,左右都害怕,我不高兴这样做,我写墓志铭就坚持的这个原则。而且他说什么呢,我明确说,我在给范仲淹写的这个墓志铭里边,我就是激烈地抨击了当年的那些对立面,我知道他们那些对立面的后人现在还活着,我不怕。我把这话讲出来,他们肯定会群起而攻之,但我就是不惧怕,我活人就活个有原则,原则分明。大家都能听得出来,是吧,要是没意见他平白怎么说这番话呢?欧阳修啊,对这段话有一个明确的回应,他怎么说?他明确地告诉富弼,如果你们觉得不合适,请人另写,哥哥我不干了,我还真不惹这个,你们觉得不合适你们另请高明。

【画外音】:欧阳修与范仲淹不仅是政治上的同道者,更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以欧阳修的绝世文才,为范仲淹书写的神道碑文肯定如花团锦簇一般,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文章写成后反对的声音却并没有出自政敌的阵营,而是来自身边的好友,这是为什么呢?

【康震】:大家知道,范仲淹当年推行革新的时候画了一幅《百官图》,所谓《百官图》那就是在当时做了二十多年宰相的吕夷简的门下关系盘根错节,这些当官的,谁是怎么上去的,谁是怎么做官的,那些根根梢梢都跟这吕夷简有关系。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百官图》目的就是要揭开这个黑盖子。打起来了、冲撞了、矛盾了、党争了,先是范仲淹被贬,欧阳修那会儿不是也被贬了吗,后来吕夷简也被贬,在这当口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西夏和北宋的战争爆发了,吕夷简重新为宰相,他一做宰相,就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他主动向皇上提名,这时候应该紧急地调回范仲淹,让他全权负责对西夏的战争。在写到这一块的时候,欧阳修在神道碑里是这么写的:“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被起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欧阳修

吕夷简重新做了宰相,范仲淹也因此重新被起用,两个人相约共力杀贼。天下之士都因此称许两位国家高级干部。就这么个事。问题害在哪儿了?还不光是富弼,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就坚决不同意。范纯仁说什么?“我父至死未尝解仇。”我爸爸到死都跟那吕夷简没完,跟那仇就没解开过,我就没听说过他老人家什么相约共力戮贼杀贼,没有的事。富弼他又不是范仲淹的儿子,他不好讲得这么明确,他是从评价一个人要善恶分明,是吧,要有原则,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他的意思也是一样,你怎么能乱写呢?吕夷简那是咱们什么人,那是咱的仇人啊!你现在说的是咱那头儿范仲淹跟他相约共力杀贼,那咱们的原则不就丧失了吗?你这不是和稀泥吗?你不就怕得罪人吗?但是范纯仁不一样,这是给他老子写的盖棺论定的评价,他当然急眼了,我爸爸到死都没跟他平息了这过节,没完,我这儿还没完呢。

欧阳修是一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我们已经对他很了解了,欧阳修怎么说?说我也吃过这吕宰相的亏,他也治过我,但我跟你们说,我写他跟范仲淹的事情那是要公道的,只有公道才能传之后世。我听说范仲淹说过,他一生从来没有怨恨过一个人,这事就奇了怪了,他自己都觉得跟这个吕夷简之间没仇了,你这当儿子的出来非说地底下已经死了的两个人互相之间仇没解开,你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父子俩怎么就差得这么远呢?我告诉你,这是欧阳修的原话,说什么,你说你父亲说没解仇就没解仇了?你那会儿才多大?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公等少年,何从知之?”你小兔崽子你懂什么?你知道为什么欧阳修在这问题上非常地鲜明?因为评价范仲淹关系国之大体,就是对范仲淹的评价如果出现偏差的话,那就对整个这一段的历史,对这一段的北宋国家的形象有重大影响。他要是个一般的县令那就算了,对不对,你爱说怎么怎么,只要你高兴。这是什么?你的父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边主持朝政,代表着国家的朝政的形象,我能为你这小子的这两句话就改吗?我是证人,我听见了,我见到了。

那大家可能就说别激动,别激动,我们就想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你现在说欧阳修这么说,我们说对。那他儿子人家肯定回家跟他爸爸也说过这事,他也这么说,富弼也是当事人呢,他为什么意见跟你也不一样呢?这就得再看第三者的记载,司马光,大史学家,在他的著作里边对这个事情有原原本本的记载,他记载的这段话非常重要,他说什么呢?范仲淹回到朝廷之后对吕夷简说,我呀,以前对您多有冒犯,我真的没想到,您能提名提拔我,我没有想到您能这么做。吕夷简怎么说呢?说:“夷简岂敢负于旧事为念耶?”——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在国家大事面前,我怎么能以我们过去的过节萦怀于心呢?我们都是干什么事情的人,我们都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不能以个人的私人的小过节为念,这是一个证据。后来的苏辙也曾经记录过一个事实,范仲淹临到前线去之前,专门给吕夷简写了一封信,向他承认当年所犯的一些不得体的错误。当然有的人解释说,他要走了,他担心在后院捣乱,可能有这个因素。但不管怎样讲,这个人愿意这样做,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自己能够全力地在前线组织作战。那大家说,这你又都说的是第三者,问题我就想问范仲淹到底写没写这封信,我告诉你,还真写了,这封信的名字就叫《上吕相公疏》,现在依然能够在宋代人吕祖谦所编的《皇朝文鉴》113卷里边找到这篇全文,但是你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翻开范仲淹的全集已经见不到这篇文章。很显然这文章被谁删了?被范纯仁删掉了。在这篇文章里头,在这封信里边范仲淹是怎么写的,他感谢吕夷简说: “褒许之意,重于金石。不任荣惧,不任荣惧”——范仲淹《上吕相公疏》

你对我的奖掖之恩,对我的褒奖之意,真是重若金石。我真是诚惶诚恐、诚惶诚恐。“情既龃龉,词乃睽戾,至有忤天子大臣之威”——范仲淹《上吕相公疏》

我自己很惭愧,当年我的一些说法、我的一些行为不但对皇上不敬,对您这样的国之大臣也不够尊尊。是一种善意的释放,就是一种想要和解的一种善意。最重要的是范仲淹在这封信里头还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说什么呢,他说当年唐朝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不对付,不说话,后来等到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时候,两个人执手立志,共戮国贼。您就是当朝的郭子仪,我肯定没有李光弼那能力,我担心有负国家的期望,也有负您的期望,范仲淹是这么讲的。所以我们说既有范仲淹本人的这封书信,又有司马光、苏辙等人的记录,同时不管怎么讲毕竟欧阳修是与范仲淹共事过的,这样的事情遮是遮不住的,应该说,这应该就是事实的真相。就是在这个问题的评价上、写法上、态度上,富弼跟欧阳修有分歧,范纯仁更是无法容忍。

【画外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对范仲淹的家人来说,吕夷简既然是范仲淹生前的政治对头和夙敌,那么两个人的过往又怎能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神道碑上呢?而作为欧阳修来说,他又为何非要一意孤行,甚至不惜得罪范仲淹的家属,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当文章写成后,范仲淹的家人们又该拿它怎么办呢?

【康震】:结果很不愉快,范纯仁让人从碑上把“至此、以至”那的二十多个字全部都删掉,全部磨掉。就是凡是涉及到说我爸爸跟吕夷简和解的那些话全数删去。欧阳修的做法是拒绝接受被删掉以后递给他的拓片。他明确告诉大家,以后你们要想看我写的给范仲淹的神道碑,甭去看那块碑,那不是我写的。要看得看我家传的集子。就是我自己将来,我百年以后我自己传世的集子,您看我那个。你要看那碑,告诉你,那人不是我,那上刻的是欧阳修,那人我不认识,你得看我自己的。在原则问题上我们知道欧阳修是绝对不会含糊的。

大家可能就说了,这个欧阳修就不犯错啊?他那个神道碑就写得那么精准?也有错。欧阳修他是一个立场鲜明的人、坚持原则的人,但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不是一个犟人。他有错,什么错呢?他在里头写呀,说宋仁宗曾经想率领文武百官给他母亲磕头,上朝的时候,范仲淹说这事不妥呀,力谏止之,就是拼命地劝他,把这事给劝下来了,没发生。后来苏洵在编这个朝廷的文件的时候,就发现没有劝住,还是发生了这件事。就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就改过来了。

还有包括他在写这个神道碑的时候牵扯到范仲淹的履历,哪个年龄做的什么官,哪个年龄做的什么官,别人看了以后也告诉他说你这个不对,前后顺序都是乱的。欧阳修明确表示我写神道碑不是给他填履历表,我的这个排列是按照我自己行文的意思来排的,我特别做了注明。你们如果要了解范仲淹的履历,千万别看我这块碑,你们可以看什么呢,看墓志铭,墓志铭里边会详细地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排列他任官的先后。他不是一个固执的人,是可以改的。那么大家就说了,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巨大的分歧呢?甚至不惜得罪人家家属,本来这是个好事,是不是,他跟范仲淹这么好的关系、这么好的朋友、同道者,人家属让你写一个盖棺定论的神道碑,你就写成这种结果,两厢都不愉快。为什么呀?这里边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原因。大家要知道,像唐代的“牛李党争”那争的是什么呢?争的是权力,争的是政治利益。宋代的时候,在范仲淹、吕夷简等人所发生的争论从最开始的时候叫做“君子之争”,争的是什么呢?政见不同,绝对不是争的权力。就是说对于朝政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发生争论,但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们可以进行辩论,真理愈辩愈明,谁对的我们就服从谁。所以君子之谏、君子之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为什么欧阳修等人拼命地给皇上说,我们是朋党,但我们是君子之朋,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可是大家要知道,争着争着就容易意气用事,争着争着,原来本来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争政见的不同,最后就变成了派性的斗争。只要是你说对的我就说是错,只要你说错的我就说对,这样一来就把派性的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这是很糟糕的。

我告诉你革新派们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还记得原来欧阳修、范仲淹被贬之后,蔡襄写过一首诗叫《四贤一不肖》,这四贤说的是谁呀,四贤说的是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那不肖是高若讷,就那倒霉的谏官。欧阳修不是写篇文章骂他吗,最后骂完了欧阳修也被贬了。这《四贤一不肖》这个诗写出来的时候它就很有分寸,因为当时的人明确地了解到蔡襄写的是事实,这几个被贬的人确实很冤枉,而高若讷作为一个谏官在当时的表现确实让人不齿,所以《四贤一不肖》这个诗写出来,虽然写的是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但是大家基本是认同的。有人攻击蔡襄,革新派的人就为他说话。

可是到了后来,我说过一个人叫石介,石介写了一篇《庆历圣德颂》歌颂庆历新政,但是却诋毁反对派,这就很麻烦,我说过,范仲淹看了这首诗都说此等怪人一定坏了我等大事,韩琦看了也说,国家大事岂可以此言之?我们国家的大事怎么能这样子意气用事呢?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这首诗里边,石介对那些对立面和反对派极尽人身之攻击,一吐心中之愤懑。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你可以讲道理但不要骂人,你越骂你越没有道理,所以石介写了这首诗在革新派阵营内部却引起了比较反感的回声,这就说明什么,说明你这样做就是派性斗争,就不再是“君子之争”了。

所以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像欧阳修他是很清醒的,他就要反省,这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大家要知道这些派性的斗争会让政治空转。有人曾经评价过这个事件,说什么呢,说最开始的时候是君子之争,君子之争是为了反对小人,但是斗来斗去、斗来斗去就偏离了方向,小人没斗倒,老百姓吃亏了,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了,派性的利益一旦站在了国家的公共利益之上,他会以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名义来实行派性的利益,而且最糟糕的是这些所谓的君子、所谓的革新派,当他们要斗这些反对派的时候,他们用的手段跟那些反对派用在他们身上的手段是一模一样的。换句话说,这些君子用了小人的恐怖手段来对付小人,这样一来君子何以自明?你们是代表理想的,你们是代表革新的,你们是代表民众的希望的,但是你们所使用的手段跟小人一样,你们最后所争的利益也跟小人一样,你怎么说自己是君子之朋?所以你注意啊,这种争端欧阳修看得是清清楚楚,他要反省不是他个人反省,他要替整个他们这个革新集团反省。再说深刻一点,他为整个国家而反省。

所以我们说,欧阳修写这个神道碑看上去是一个很小的事件,对不对,那你要说这有多大的事,你给他爸爸写了一个神道碑,人不同意。说就在这么个小事上,当时俩人就是没有相约共力戮贼,没有,那是出于对国家的考虑,但是绝对没有跟吕夷简互相相约如何如何,更没有给他写什么信承认错误,没有的事,看上去是个人的意气之争,但是因为吕夷简和范仲淹都是国之重臣,他们俩的私人之争那就会损伤国体。所以为什么欧阳修说一开始写这个神道碑他就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他要不能有伤国体,我总不能把当年两个最主要的执政者写的互相在掐架,现在就像富弼说的一样,要界限分明、要是非分明、要善恶分明,那怎么办呢?那过去的几十年的历史就是两个人打架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打架的历史吗?这个问题欧阳修脑子清楚得很。

南宋的大哲学家朱熹是欧阳修的知音,他对欧阳修的评价很高,他说什么呢,他说在欧阳修的这个评价里头,在之前吕夷简贬谪范仲淹,可罪啊,这件事情做得差,我们可以说他犯了错误,严重的错误。后边他又起用了范仲淹大书特书,一个人他的缺点错误和他的优点都是很分明的,你把它公布出来,这样对国家有好处。所以我们说,对于一个伟大人物、杰出人物的评价要客观、要公正,只有客观和公正才对国家和民族会有长远的数不清的好处,你这样的评价公正了,人民对历史的判断和评价就会公正而原则鲜明。

【画外音】: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史官欧阳修的眼中,为范仲淹这样的人物撰写神道碑文,就应该抛开个人的情感,在碑文中,范仲淹、吕夷简等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朋友或者是政敌,而是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活动就是宋仁宗时期一部政治史的缩影,所以,只有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让后人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欧阳修的这种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却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除范仲淹的神道碑文之外,欧阳修又做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那么这是怎么回事?欧阳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康震】:欧阳修得罪人得罪得多了,这刚才说的是评价范仲淹,评价包括里边其实也牵扯到评价吕夷简的问题。他还有一个好朋友,这个人在政治上不是多么突出,叫尹洙。这个尹洙是欧阳修在北宋前期推行“古文运动”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同道者,大家对这个人可能比较陌生,这并不要紧,关键是看欧阳修对他的评价。尹洙去世了,尹洙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就请欧阳修给尹洙写墓志铭,这回听明白了,前头那是写神道碑立在外头的,这回就让他写墓志铭,是埋在里边的。这没问题呀,这个好写啊,这只是文友,不是政治上的同道者,而且尹洙基本上他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古文上。

好了,墓志铭写好了,写好了人家属不干了,这回是他老婆不干,对我们家老尹你评价得太低了,写得太少了,是不是,你看他是北宋初期的“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你对他评价就四个字,叫“简而有法”。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地简约,对于材料的取舍非常地科学,完了。人家属说了,家属说,就我知道还能再写两条呢。还有一条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家尹洙在北宋“古文运动”的推动当中是首倡者,第一个提出来的,有首倡之功。第二,当时的人都写骈体文,说我们家尹洙在于破骈体立散体文的方面,他有突出的贡献。你把这三条都得写上,而且你字得写多点。

欧阳修是不会妥协的,欧阳修说什么呢?他说当年韩愈给孟郊写墓志文,他的文风就很像孟郊。他给樊宗师写墓志文,他的文风就很像樊宗师。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纪念方式,我给你写墓志文的时候,我写的这篇文的风格,我就模仿你的风格,这是对这个伟大的逝者最好的纪念。尹洙生前的文风就是简而有法、简而有深意,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他的文章是非常地简练的,但是他取舍的材料是非常地精到的,他的文章是很简约,但它里边的含义是非常深刻。我现在写他的墓志铭就用尹洙当年的文法来写,这是第一,没有错。第二,骈文和散体文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文章写得好,骈散捏到一块儿也能写,可以将骈文加入到散文当中,写散文的时候也可以用骈文的方法,写骈文的时候也用散文的方法,这个不存在功劳的问题,什么破骈入散,不存在,这不是一条功劳。至于说首倡之功,我看未必,在尹洙之前已经有几位大将开了“古文运动”的先河,欧阳修没好意思说,更别说以后还有我这员大将呢,因为我们大家知道,北宋的“古文运动”真正的推动力在于欧阳修,欧阳修不但地位高,才力雄富,而且他才华卓著啊,他的推动对“古文运动”的推动是关键性的,这个当然不必说了,但是首倡之功他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欧阳修说了,这三条你说的这意见我都不能接受,他最后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论尹师鲁墓志》,我就给你论一论我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最后说句什么话?说想当年读我的文章里头最知己的就是尹洙,他看我的文章看得很快,不过几行之后就知道我的立意和用心。我告诉你,我写这篇文是为了慰藉我的亡友,我哪儿考虑到给你们这些小子、你们的感受啊?你注意到没有,这个跟刚才那态度一样,就是我之所以能写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们当年是与我同道的人,我们是在一起共同推动“古文运动”,共同进行政治的大的改革的。我评价的是历史人物,不是你爸爸,也不是你的老公。在我心里,评价的人他的历史地位已经远远超越了你们亲人的地位,所以我不会为你们改变。

当时尹洙去世的时候范仲淹在旁边,范仲淹怎么能不了解欧阳修呢?他就做分工,韩琦写那墓碑,栽到墓道旁边的公开让大家能看到的,你呢就写那墓志铭。他太清楚欧阳修会怎么写了。他就给韩琦写了一封信,信里边说呀,最近欧阳正在给尹洙写墓志铭,写得很好,词义高妙啊,可以传至于将来。可是有一样,就是这个他对尹洙的评价可能会让有的人不满意,你说换个人写吧,影响又没那么大,是不是?你说让别的人写吧,哪有欧阳修的影响大?可是让他写吧,他评价老是不满,就是老欠一点,难免引起别人的不满意。而且欧阳修这人有个毛病,他写的文章不允许别人改,你要改了那是你写的,要看我的,在我的书里边,你说这不是麻烦吗?我呀,就跟你说说,你就多写点,哎,他那儿没写的你就都写了。所以这样一来,(范仲淹)他真是很老练的一个人,这个老练是基于什么大家要知道,是基于深深的友情啊,他们的好朋友去世了,大家都是希望能够评价得好一点,人都去世了多说点好话。可是欧阳修他知道,那是当过谏官的人,那是跟皇上吵过架的人,那谁都不怕,是不是,他的原则定了谁都甭想改,那怎么办,只有改韩琦的了,你多写点吧,韩琦的那个墓碑那文字比他的墓志铭多出两三倍去,那人家家里人看了肯定欢喜啊,是吧,你看这才像个样子是不是?哪像你那个抠抠搜搜的写那么点字?

这个问题上,我们来看什么问题呢?欧阳修这个人他是一个内心里边始终坚持公道的原则,我认为真理是怎样的就是怎样。有时候真理很难看的,没事,这是真理,真理就这么难看,摆出来就行。这样的原则,这样的鼓励,就让欧阳修的人格成为宋代士大夫中间特别具有代表性。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人格风范。欧阳修的人格风范那是什么呢,就我刚才说的,坚挺、挺拔、绝不弯曲,而且他的原则你说不出什么来,他确实是对的。我们说通过这两件事,这两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就能看出来欧阳修人格的特点,但是他不改初衷,可我告诉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欧阳修终于朝廷没说的,忠于圣上也没错,但这种忠诚有时候也会铸成大错,在后边的经历当中,欧阳修的忠诚就害了一位大忠臣,要问这个忠臣是谁,欧阳修是怎么不自觉地害他的?且听下回分解。

【下期预告】:欧阳修为官尽职尽责,力求公道,但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却曾经好心办坏事,害得一代名将狄青百口莫辩、郁郁而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勤奋且努力的国家栋梁,一个刚直不阿却害人,一个力臻清白却被害?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七集《忠臣反被忠臣害》,敬请收看。

(七)忠臣反被忠臣害

【画外音】:历史上的欧阳修不仅是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更是宋仁宗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名高级官员,他对于国事尽心尽力,为官尽职尽责,总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勇于承担责任。坚忍不拔、刚毅不屈是欧阳修性格特征,但好心未必总能办好事,忠臣有时候也会办错事,欧阳修的一片爱国之心,却让另一个大忠臣蒙受了不白之冤,成为宋史上一段难解的公案,这是怎么回事呢?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七集《忠臣反被忠臣害》。

【康震】:宋仁宗的嘉佑元年,六七月间夏天,首都东京汴梁下大雨,暴雨连绵,下的雨太多了,下水排不出去,都城里头就发了水灾,发了水灾,欧阳修的家里也遭了灾,怎么办呢?没办法。白天还好对付,比方你上朝上班都可以。晚上怎么呢?就住在筏子上,可能家里全都漂起来了,你要住在家里就得漂着住,那与其漂着住不如住在筏子上。就是在这样遭了灾的情况下,在如此生活陷于不便的情况下,我们的这位欧阳忠臣还是向皇帝上了两道奏章,这两道奏章名字差不多,第一道叫《论水灾状》,第二道叫《再论水灾状》。就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就是来论证、来说明、来解释、来提醒这个水灾发生了以后跟我们现在的朝政有什么关系。欧阳修就替宋仁宗盘点了一下,说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三件事。第一,你在位这么多年了,没儿子。宋仁宗一直很想生个儿子,不知道为什么生不出来,一生一个姑娘,一生一个千金,一生一个公主,这不能继皇帝位啊,可是宋仁宗又特别不落忍,要把这位子传给一个不是自己的儿子的下一辈,比方说侄子,他不愿意。所以很多大臣多次地给他建议说,赶紧立皇储、赶紧立太子。你不立太子,国体不稳,天下惊惧。我们知道在古代立不立太子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你一日不立太子,内宫的政治就不稳定,你后边就打起来了。可是他没儿子,他总想着等等,我生一个儿子是吧,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我自然就传了,可是他老生不出来。所以欧阳修就告诉他,这是一条,这一条你老不立太子啊,上天就有反应,我建议你尽快地在子侄辈里边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立为太子,兴许这雨就不下了,这是第一。

第二,朝中缺贤能之人,我要给你推荐那些有才能、有德行、有文章、有政声的人,他给他推荐了谁呢?推荐了王安石、吕公著等四个人。我前面讲了,王安石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对于欧阳修来讲是晚辈了,多年在地方做官推荐了王安石,而且推荐了原来那老宰相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认为这些人都是可以在皇帝的身边备以左右顾问的人,特以推荐。

第三,你就想不到了,他说天下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水灾,我告诉你,你应该罢免一个人的官职。大家一想,吕夷简不都死了吗?还罢免吗?不是,这次要罢免的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当时的枢密使狄青的职务,说你必须要罢免这个狄青的职务。枢密使我原来说过,是北宋最高的军事长官,最高的军事首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能就相当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样的位置,他是军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人他可以坐到最高的位置就是枢密使。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说你看狄青我们有很多人是熟悉的,北宋本来就没有多少著名的将军,狄青应该是在北宋最杰出的军事家,他本人是个忠臣,也没有任何过错。前面两条建议都很好,立皇储,推荐人才,但是第三条建议我们就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呀?

【画外音】:面对无奈的天灾,作为朝廷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自己的治国策略向宋仁宗提出,既是真心诉求,更是顺势而为,前面两条合情合理,独独罢官这一条却令人费解,那么这位狄青是何许人也?为何老天下场大雨,欧阳修却提议要罢他的官呢?

【康震】:狄青是山西人,在北宋和西夏的战斗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军事家。狄青作战非常地勇猛,狄青这个人打仗有个特点,披头散发,戴着一个铜面具,一冲出来就把你先吓个半死。他是一员骁将、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啊。他作战的特点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在四年的战役当中,在跟西夏四年的战役当中,他一共参加了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有很多是致命伤,但是他当然大难不死、大命不死了。他在跟西夏作战过程当中因为屡立奇功,所以受到了宋仁宗的特别嘉奖,提升他为枢密副使。听明白了吗,就是第一步,狄青从一个战士经过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的战斗,最终得到宋仁宗的赏识,成为了枢密副使,也就是最高军事机构的副长官。范仲淹啊,我们知道是总体负责指挥对西夏战役的总指挥、总司令官,他对狄青非常地赏识,他送给狄青《春秋左氏传》,告诉他自古以来为将者若不知古今通变之事,那就是匹夫之勇。你得读书啊,你得认字你得学文化,是不是?狄青很听话,也很爱读书,然后发奋读书,遍览秦汉以来古今名将。他不但是一个善于打仗的人,不但是一个勇士,而且他现在变成了一个有文化的勇士,有将略的勇士,这么一个人。那么现在狄青做了枢密副使,这枢密副使刚刚做了还没几个月,广西就爆发了少数民族的起义,这起义军打得很厉害,一直打到广东,当时满朝震惊,派了很多的人去剿灭这个起义军,没剿灭了,让别人把自个给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狄青主动请缨,自己主动的,我来处理这件事情,我来跟他们作战,我来平定这个内乱,狄青率军平定了这次广西的内乱。回来以后,就擢升他为枢密使,最高的军事首长。

按道理说,狄青的这一条路不超出任何人的想象,绝对不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就是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那不是好士兵,那么一个士兵当了元帅就可以证明他确实是个好士兵,而且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忠诚的战士也可以成长为一个忠诚的元帅,这个忠诚的元帅还会培养出更多忠诚的战士,这没什么不好。可是我告诉你,自从狄青做了这个枢密使,他的厄运也就来了,这个厄运从哪儿来的呢?就从欧阳修的手里来的。狄青的枢密使做了三四年之后,欧阳修就向宋仁宗上了一道奏章,这道奏章是大水还没发的时候就奏上去了,不是说下雨的这回,下雨这是后来的事。下雨之前,专门上了一道札子《论狄青札子》,我就给你论一论狄青这个问题。用我们白话文说,关于狄青的若干问题,这是比较吓人的题目。他说什么呢,他说,“臣闻人臣之能尽忠者,不敢避难言之事。人主之善驭下者,常欲闻难言之言。”——欧阳修【论狄青札子】 我听说凡是忠臣有个特点,经常会给皇上说一些难言的话,有些说不出口的话,都是忠臣把话说出来。皇上善于驾驭臣下,他有个特点,他必能听得进去很多难听的话。你看我刚才说了,欧阳修是个忠臣,他说了我今天要给你说的这个话,是忠臣才能说的话,一般人就说不出口。您也是个圣君,听不进去的话您都能听得进去,这一说,你不听也得听,你不听你就不是圣君,你听进去了那我就是忠臣,反正怎么都是我对。

他说什么呢?他说自古而来有一个现象,就是国家有祸的时候,潜伏的祸害、潜伏的祸根,天下人都知道,就您一个人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现在我告诉您,那路上的贩夫走卒、黎民百姓全都知道这件事,大臣们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可就是没人敢跟您说,为什么没人敢跟您说呢?因为这事还没发呢,还没冒出来呢。人说了,如果没这事,那不把自己装进去了吗?可是我不一样啊,我敢啊,我敢惯了,我向来都是敢的,我从来都是敢直言的,所以我今儿必须得专门论述一下,论证一下狄青的问题。他说狄青出身行伍,打了几次大仗,现在位至枢密使,我告诉你这枢密使他不能干。他说第一,狄青为什么不能做枢密使,狄青此人出身低微。我们知道,在北宋,凡是像狄青这样做将军的人、士兵出身的人,他出身确实很低微,他出身低微是个小人物,现在他突然怎么样呢,发达了,这一发达就不要紧,跟他一样出身的那些人就会仰慕他,就会羡慕他,会说你看,这是我们堆儿里出来的,他都现在枢密使了,我们怎么也得弄个副使,副使不成了,弄一副副使也可以呀,这就得攀比,就得仿效。他说什么,狄青此人你说他有多高的才华谈不上,告诉你,欧阳修在这个奏章里明确地说,狄青算不上是古今名将,之所以现在很多的人这么看重狄青,那是他们没见识,没见过古今名将有多少,咱们朝廷里头一般选拔的枢密使,选拔个将军,要不然是不知军情,要不然是不会训练士兵,反正都是窝囊废。狄青此人既勇敢善于作战,又稍有见识,他不是读过书吗,所以这样的人物在我朝看上去很稀罕,别人见了他就觉得他是国之重器了,其实这样的人还很多,所以你对这样的人过分地重用颇为不妥,会影响到整体的观感、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说什么呢?第二条他举了个例子说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就是一条狗当它叫的时候它是发现有情况了它叫,可是如果有一百条狗都在叫,那是因为听见这条狗在叫。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从古到今,他说的从古到今那指的是从北宋建国到现在,还没有过把一个士兵出身的军人推到这么高的位置。我前面说过,北宋的宰相,一个是文官的宰相,还有就是枢密使,这也是宰相,这就到了位极人臣,以战功而位极人臣这在北宋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么别的士兵看到他这么好,爬得这么高,刚才说了,就会仿效,这种仿效就会成气候,那就是天下的军人都会要追求这样的政治的地位。那就是开始一个人像狄青,他因为军功而置身显位,那后头人听到这动静、听到这声音,大家都跟着一拨轰起来,这样一来,让军人位处高位对国家非常不利。我们国家不需要一个军人做到宰相的位置,这对国家不利,不符合国家利益,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说句实话,狄青以如此低微的出身,仅凭军功而做了宰相,而且是最高军事首长,对他本人没好处。换句话说,对国家没好处,对狄青本人也没好处。为什么呢?他说呀,狄青自己是不得已被人家喜欢的、所拥戴的,也就是说他本人并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自己很低调,做了宰相,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发表过多的意见,但是架不住别人会在旁边推搡他,别人在旁边会推予他,他的地位就会高,他的名气就会大。好了,他的名气越大,他越受到别人的关注,他自己的危险就越大。现在已经有很多民间的谣言和谶语在针对他了,说他们家里哪天点一蜡烛,外面看着火光遥遥,哪天又看见狄青出来之后前拥后呼,各种各样对他不利的说法都很多,这对他自己是不好的。只是皇上您不知道,我跟您说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就您一个人不知道。再有一条就说得非常严重了,说唐代的时候节度使发生叛乱,有很多叛乱并非主将本人所愿,是被乱兵裹挟、被迫而为。你想想,小人为恶往往不成气候,但是却会对社会造成伤害。那么多的节度使之所以起兵,往往不是他们自己自愿的。他当然没有明确地说狄青要谋反,但是就说以此观之,对狄青还是应该保护他,保护狄青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离开这个位置。【画外音】:在奉行文官治国的北宋,武将不仅地位比文官低,而且在朝中不掌握话语权,狄青出身低微,却能够位居武将之首,一定经历了艰苦的奋斗,以欧阳修忠诚刚直的为人来说,不可能故意陷害狄青,那么狄青究竟犯了什么忌讳,让欧阳修一再提出要罢免他的官呢?

【康震】:我跟你说,事情怪就怪在这儿,就是没有任何迹象。不但没有任何迹象,而且是完全相反。狄青这个人是百分之百的忠臣,绝对忠臣。宋仁宗对狄青也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我给你说几个很小的例子你就能知道,北宋啊你要当兵你得遭罪,为什么呢?因为北宋的士兵他是职业军人,他不是说打仗的时候打仗,战争一结束把刺刀、把军刀都打成镰刀,回家去种地去,不是那样的。他是职业军人,他的武器、他的服装、他的口粮全部是国家配给的,但是为了防止你做逃兵,在你当兵那天起,就得或者胳膊上、或者脸上、或者哪儿给你烙一印儿,刺字。不是贼配军啊,不是配军脸上刺字。是当兵的,他担心你、防止你要逃跑的时候,给你脸上刺字,所以凡是行伍出身的人脸上都有字。狄青例外不例外?狄青也不例外。狄青就是顶着这个字儿一直做到了枢密使,那宋仁宗看起来就难受,宋仁宗说你弄点什么神秘药水是吧,“灭字灵”、“消字灵”。你现在是有地位的人了,再说你这么大的功勋,咱把那给它消了。狄青说不,狄青说什么呢?说陛下以功勋破格地提拔我,我有今天就是因为脸上有这个东西,我要永远留着它,我看见它我就想起皇上对我的恩典,我看见它我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要再建功勋。本来脸上刺字,对他们行伍出身的人来讲那是个耻辱的标志,谁愿意在脸上顶着一个字呢?他又不是配军。但是对于宋仁宗主动提出来的要求,狄青婉言谢绝了,他觉得这个刺字是他前进的一个很大的动力,这样的作派本身就是很忠诚的表现。第二,这个狄青每次作战之前,宋仁宗都很忧虑,不是忧虑他要叛变,而是什么呢?而是他知道狄青威名所至,敌人都很怕他,会搞他的鬼,所以每次狄青要出发之前,宋仁宗说:“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宋史·狄青传】

就是每次狄青要出兵的时候,敌人都很怕他,所以再三告诫,让使者骑快马告诉狄青,身边所有的亲信必须是你自己的人,你饮食、起居、坐卧一定要防止有人在你身边搞鬼,要防止间谍。

每次狄青作了战打了胜仗之后,战报一回来,宋仁宗都要说必须立刻给狄青报功,一刻都不要停,所以他对狄青不但很关心,而且非常地信任。狄青这个枢密使得来的很不容易,为什么,他做了枢密副使以后,再往上一格,就到了最高,也就是说你对一个军人,就好比说你封他为元帅,大元帅,他又立功了你怎么办?那你不能说二倍元帅、三倍元帅,不带这么封的是不是,他就到顶了。给他枢密使的时候,宰相们当时都不同意,都不同意,都不同意的话宋仁宗也就当时妥协了,结果妥协了没过几天,有一天上朝的时候突然给宰相说,我要让他做枢密使,马上就要让他做,这宰相说,这不是说不做了吗?都商量好了。(宋仁宗)说狄青的功劳非常大,我必须要给他一个相应的名号,所以这件事情必须马上定。这说明什么?对狄青很器重,而且敢给他这么重要的官职。

狄青本人对皇帝也是非常地诚实,广西平内乱的时候,那首领最后跑了,没抓着,但是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有一具死尸身上穿着金龙袍,那他们手底下的人为了邀功,说您看反正他也穿着金龙袍,谋反的人他自己把自己封为皇帝,看来可能就是这个人,要不然咱就把他抓了,就把这个尸体弄去,然后咱们就说已经把首犯已经抓住并且已经处死。狄青说,我宁可一辈子抓不着这个人,我也不会骗皇上。所以你说,刚才我们就怀疑说是不是狄青本人确实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不忠诚的地方?或者说他跟宋仁宗之间有一点不好的关系?没有,不但是没有,而且全部都是什么呢,忠诚的关系全都有。

【画外音】:狄青不仅对国家立有卓越的战功,而且与皇帝关系密切,他的遭遇不仅让人觉得奇怪,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精忠报国、深得皇帝信任的忠臣,一个精通武略的难得的忠臣,却被欧阳修等文官们百般质疑,其背后深层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康震】:归结起来历史的根子在哪儿呢?历史的根子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这皇帝做得真是不光彩,抢了人家孤儿寡母的位置。想当年,他是周世宗手下的一员大将,殿前都指挥使,负责禁军的。周世宗死了以后,他儿子刚继位才六、七岁,他那太后是后宫的一个妇人,什么都不懂,听说辽国来入侵,就派他去打,他到了半截倒是没打辽国,一翻身披上了黄袍,就此自己当了皇帝。你想对于这样一个人,他最应该防的是谁呢?就是自己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自从当了皇帝就把这个官职取消了,而且对那些跟他一起起事的老兄弟们,也以一种非同寻常的和平的方式取消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你看,我当了皇帝你们高兴吧?大家说高兴高兴。我不高兴,我天天睡不着觉。您为什么睡不着觉,您当了皇帝,实现了人生最大理想,您还有什么睡不着的?我看着你们我就睡不着,我觉着你们对我这个位置都有兴趣。你别以为我是在这儿说笑,真实的话就是如此。听完这些话石守信等大将大惊失色,都非常害怕。赵匡胤说不用怕,有办法,取个两厢都便宜的方法,是不是,我看见你呢很放心,你看见我呢也不可怕,对不对,你看你们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吗?多给你们良田美女,回去养老吧。你们想干什么事,你们未竟的事业我替你们完成,你们就别操这份心了,省得我老操你们的心——“杯酒释兵权”。

可是“杯酒释兵权”只是开始,要把“杯酒释兵权”要制度化。他立了三条规矩:首先成立枢密院,枢密院底下又设了三衙统领,枢密院只能调动军队,三衙统领只能带领军队和训练军队。训练军队的人不能调一兵一卒,比方说我正在训练,在兵营里头,我说我要带一个连的人出去打仗,那绝对不可以。没有接到枢密院的调令,一个兵都调不走。可是枢密院的人能调兵,他没带兵,他跟兵并不接触,他想要调兵的时候,擅自要调兵的时候,兵不在他身边。所以带兵和练兵的权力没有统一在一起,这跟节度使就不一样了,唐代节度使可不一样,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内外的政策相互制约。当时的军队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说简单了就是中央军队的数量,驻扎京城的中央军队的数量跟所有在地方上驻扎军队的数量总的加在一起基本相等的。中央有人要谋反,地方所有军队合在一起能把他打掉。地方上要有人谋反,中央的军队一出击,各个击破都能打掉。为什么呢,确保中央的军队比地方任何一股军队的力量都要大,这不就完了吗,这就是内重而外轻,强干而弱枝,就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兵将分离”的政策,这个还是不放心,那带兵的人还是不放心,隔一段时间就调防,让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你想想看,都做到这种程度了,怎么会那么地没脑子的把一个屡立军功的一个大将突然地让他做了全国最高的军事首长,这不是在自己的床边上又安了一张床吗?我的榻边岂能容他人酣睡?可是宋仁宗就让他酣睡了。

问题是狄青是个真正的忠臣,他是忠臣,但这不耽搁着人家有防范他的思维,这种体制本身就是制约武将的一个体制。提前认定你、先天就认定你是有罪的,你再忠诚,我认为你到了这个位置上你也会谋反。所以我们说这样一来,狄青的日子就很不好过,狄青日子为什么不好过?当时已经在京城里面出现了很多的有关他的谣言,比如说,狄青上街了以后,这城里的老百姓就到处围观他,一睹他的容颜,要看看他的伟大形象。尤其是那些当兵的一说起这个狄青来那就是眉飞色舞,你看我们狄大哥那也是当年跟我们一样,如何如何如何,这是第一。这种消息传到朝廷里,大臣都很不高兴,都非常担心。第二,就这发大水,发了大水以后狄青他们家也给淹了,他搬哪儿去了?搬到大相国寺里住。他搬到大相国寺里住着,就住在那大殿上,在大殿上走来走去的,别人看见他住在大相国寺,在哪大殿里待着,就有谣言传出来,认为狄青恐怕是有异志。这就是说,我只要看见你,你就像偷了我们家斧子的,那就怎么都像那小偷,就智子疑邻的那种心态。所以狄青因为他确实是军人出身,他带过兵打过仗,又做了最高军事首长,所以任何一次异常的举动别人都会认为他有异志。你看这大水发的,发的狄青在这个位置上就坐不牢。仿佛是为了进一步地说服宋仁宗,在给宋仁宗上的这个《论水灾状》里边告诉宋仁宗,我告诉您吧,为什么会发水灾呢?发水灾是有原因的,发水灾是因为对祖庙不敬,对祖庙不敬那就得发水灾。我告诉您,您这老不立太子这也属于让祖庙很不满意的一点。再一个,他说:“水者,阴也。兵者,阴也。武将者,亦阴也。”——欧阳修【论狄青札子】 就是他们都属于阴性的,这阴性的属性,您看看,一下雨,水这么多,很不安全啊,这对他们有利啊,您得早早地防范。你看您说半天吧,就是这么个事,狄青他的出身、他现在的位置,危及到了国家安全,虽然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他们认为他迟早会表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属性的必然,阴性的嘛,肯定得反,这时候下大雨肯定就是征兆。

其实说起来,你想狄青是个忠臣,欧阳修肯定也是忠臣。欧阳修之所以要说这么多的话,反复地上了三道奏章,加上前边那一道,他不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吗?不是终于皇上的表现吗?那狄青呢,所作所为也都很忠诚。欧阳修有错没错,没错。欧阳修并没有故意要害狄青的意思,相反的,他提出的观点是为了保全狄青的性命,为了保全他不出错,应该让他离开这个危险的位置。

如果说欧阳修前面上了这么多奏章,说了这么多话,那都是铺垫的话,有一个人给了狄青临门一脚,彻底把狄青这命就踢没了。这是当时的一个宰相叫文彦博,文彦博给宋仁宗说,狄青应该尽快离开这个位置,这样对他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好处。狄青跟宋仁宗说过这样的事情,狄青不愿意到外面去做官,他有两个根据,他说第一,我没有立新的功劳,我为什么要到地方上去领两镇节度使?当时的想法是你不要做这个官了,你到地方上领两个地方的节度使。狄青说我又没有立新功,我凭什么去?第二,我又没有犯错误,为什么要离开枢密使的位置?因为按照惯例,宰相是文官,罢宰相、再任宰相,这都是很正常的。可是如果武将做了枢密使,没有明显的理由、没有明确的理由一般不会罢免。他不愿意离开。文彦博去见宋仁宗,宋仁宗就把这番话说出来,很显然这是狄青跟他说的,宋仁宗自己也认为,说是啊,没什么呀。文彦博就给他说了一句话,就把宋仁宗给打懵了。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宋仁宗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他忠得倒是很像样子啊,所以才忠诚得有了“陈桥之变”。“上默然”。宋仁宗一听,...嗯...啥也别说了,瞧咱这祖上办的这事,是吧,忠得最后都发了兵变了。狄青专门到中书门下去见文彦博,申辩此事,凭什么呀?为什么呀?还是那条理由,他不知道(文彦博)跟宋仁宗已经见过面了。文彦博很简单,说了六个字,“无他,朝廷疑尔。”——宋·王大成【野老纪闻】

没什么原因,没什么好说的,我们不放心你,我们信不过你,就这么简单。狄青听了这个话之后,非常地惊恐,连连倒退了好几步。后来狄青去了陈州做知州,朝廷依然不放心他,每个月两次派宦官去探望他,实际上不是探望他,是观察他的变化。狄青在抑郁当中死去,还不到五十岁,四十九岁。就是这个结果呢,给我们感觉到这是个悲剧,毕竟死了人了,如果说都没事的话,可能这个事件并不严重,但狄青确实是在忧郁当中死去了。你能说是欧阳修杀了狄青吗?好像不能这样说。你能说是文彦博杀了狄青吗?也不能这样说。那你说是体制杀了他吗?也不是。所以我们说啊,这忠臣有时候一不留神他的忠诚也会害了别的忠臣,这真的是有时候很难解释的历史的一段公案。

大家可能会说你这讲了半天了,我们从一开始听到现在,讲的全都是欧阳修政治上的事,我们的印象里头你就讲了一个《醉翁亭记》,这跟他文学还搭点边,你能不能说一说欧阳修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对北宋王朝有什么突出的贡献,他肯定有,接下来就会讲欧阳修是怎么教人写高考科举作文的,下一集再接着讲。

【下期预告】:欧阳修是举世公认的北宋文学大家,可是在他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的时候,却因为改变了考试的方向,而在科举考生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么考生们究竟闹出了怎样的波折?欧阳修推崇的科举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呢?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八集《科举文章怎么写》。

(八)科举文章怎么写

【画外音】:欧阳修是举世公认的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赋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领袖北宋文坛达三十年,而这样一位文坛领袖在青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时,却曾经两次名落孙山,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欧阳修科举之路的坎坷不平对他后来的文学主张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八集《科举文章怎么写》,敬请关注。

【康震】:上一集我们说,讲欧阳修讲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们始终了解得比较多的是欧阳修政治上的一些事迹、一些作派、一些言论,但是我们知道,毕竟我们讲“唐宋八大家”重心在文学,我们讲的是文学人物,特别是欧阳修在宋代的这六大家里边他排名居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也很想了解欧阳修他的文学上的成就或者在文学上的主张对于北宋王朝当时有什么样的影响。一个文学家,一个文章家怎么对社会发生影响,在北宋,在欧阳修的时代就要通过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来影响一代的文风,影响一代的诗风,所以在宋仁宗嘉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欧阳修担任了知贡举,礼部知贡举。所谓礼部知贡举就是高考的第一主考官,负责主持这一年的全部的科举考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为什么呢?他主持科举考试,他就可以确定今年的科举考试或者未来几年的科举考试写文章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跟现在的高考毕竟不一样,现在的高考语文只是其中的一科,而作文在里边又占了一小部分。那么在古代,在宋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写文章就是主体,写诗这就是主体。我科举考试我考你什么?我就看你的诗写得好不好,我看你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所以一个主考官他会影响一代人的诗风和文风,因为他倡导什么样的方向,这些参加考试的士子们他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那么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他会倡导一种什么样的为文之道呢?就是说简单点,他会规定这“高考作文”怎么写?你要想了解这个,你得先看看这欧阳修小时候吃过什么苦,年轻的时候吃过什么亏,跌过什么跟头,参加过什么样的考试,他现在才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欧阳修和韩愈一样,科举考试不顺利,考了两次都没考中,你知道为什么?这欧阳修小的时候读文章啊,他家里没钱,他从另外一个有钱人家的书篓里发现了一本书,就是韩愈的一部文集,但是不全了,比较残缺的,他一看这个文集他喜欢,他觉得这样的文章比当时流行的那种浮泛的、浅薄的文章要好得多,从此也就下定决心要学习韩愈的文,当然也包括韩愈文里边所包含的道理。他就拿着这韩愈的文,写着这韩愈的文去参加考试,一考就考不中,一考他就考不中。他后来就发现这规律,说韩愈的文章固然好,但是他的文章不合于现在人的标准,或者说不适合于现在人考试的标准,那怎么办?我们都知道,他还学韩愈的文章呢,天哪,韩愈自个儿当年就是写这种文章,考了四回,到第四回才考上,要不是那主考官是陆贽,认同他这种文风,那他也考不上,后来不就是又考了三回那博学宏词科,死活是考不过了。韩愈自己都说他写这种时文,也就是所谓的骈文,他学不来。他就是学了,他心里得别扭好几个月。那你说现在欧阳修该怎么办呢?欧阳修比他会变通,欧阳修觉得这样不成,就先放下韩文,来写这骈文。所谓骈文就是特别地讲究辞藻、讲究对仗、讲究对偶。比方说初唐的王勃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这就是骈文。你要每句都写成这样那很困难,所以有的人写着写着,就只顾了文章的文采,忘记了文章的内容。韩愈、欧阳修反对的就是这个,因为文章的核心还是在于有思想有内容,那怎么办呢?先放下韩文,先来对付考试。你还别说,欧阳修这样的人那都是聪明人,只要改弦更张,这种文章学得也很快。他先考了一个广文馆考试,这个广文馆考试是什么呢?广文馆是当时国家学校的一种,进了这学校专门针对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他考了个第一名,考进了广文馆。考完广文馆之后又要参加国学解试这个考试,这个考试是选拔那些可以推荐到礼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参加这个选拔考试又考了个第一名,你看,很灵。只要你改过来了,改了就好嘛,改了你就能考上,他就可以参加礼部的考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种高考。他去参加考试啊,主考官是当时著名的词人晏殊,出了个什么题呢?《司空掌舆地图赋》。什么意思啊?就是题面上来说,司空这种官职如何履行他管理地图的职责,你要为他写一篇赋,这个题目一拿到,欧阳修就发现有问题,为什么呢,据他所知,司空这个官周代有,汉代也有,但是周代的司空不是只掌管地图的,汉代的是只掌管地图。所以他弄不明白这个题到底是要为周代这司空写赋呢?还是为汉代的司空写赋?他就把这个问题问了主考官晏殊。晏殊后来说,他就看见一个年轻人,很瘦弱,眼睛眯里马虎的,不是特别地有神,看上去身体不太好,到他跟前来问这个问题,晏殊说我等了溜溜的一整天了,没有一个考生问我一个正经问题、有水平的问题,只有你问到点子上了,我这道题就想考这个,我看你们知道不知道这里边微妙的知识的差别。这回又考了第一,你看,百通百顺。接着往下走就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进士科,这回不是第一,考了个第十四,那也挺好的,凡事哪有那么完美的,能考上就不错了。

【画外音】:科举考试自隋代创立以来,经过唐代的完善发展,到北宋时期已经日臻成熟,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的内容以注重文采、讲究辞藻的骈文为主,能够在近于苛刻的层层选拔,特别是在最终的殿试中取得名次,对于科举考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可是对于欧阳修来说,已经金榜题名的他却对当时科举考试通用的骈文深恶痛绝,那么欧阳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康震】:他(欧阳修)对骈文是非常地厌恶,厌恶到什么程度?我们上次说过,他跟范仲淹都属于革新派,范仲淹后来被贬了之后又回到了朝廷,做了陕西经略副使,负责对西夏作战。我前面曾经说过,范仲淹一到台上来就把欧阳修怎么样呢,想召回来做他自己的掌书记,负责文书的。他不是不愿意吗?我前面说了他曾经有一个理由,为什么不愿意,他说我当年支持你不是要跟你同进的,我可以跟你同退,但我不一定要跟你同进,省得人家说我好像是图你什么似的,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非常关键,就是说我不愿意做掌书记,不愿意给你负责文书工作,为什么呢,我不喜欢写骈文。因为当时北宋朝廷凡是官家的文书、公务文件全部都是骈体文、四六文、对偶文。我不愿意,我不想写这个。我当年考科举为的是换文凭,没办法,我考过了之后,从此我不想再写这个东西,所以我不去当这个官。他对骈文的态度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骈文的风气很坏,只注重辞藻,只注重华美的外表,一点都不注重对文章内在的实质的内容。

你知道当时也不光是欧阳修一个人讨厌这骈文,很多人都讨厌,因为风气很重,很多人都想纠这个偏,谁还讨厌?司马光。宋神宗继位以后请司马光出来做翰林学士,这个差事就是专门写骈文的,为什么呢,他得不停地给皇上起草诏书,那全都是一水的骈文,司马光是死活不愿意干。宋神宗就纳了闷了,说古往今来有人能为文不能为学,有人能为学不能为文,能兼有学和文章的不多呀,您这是什么都有,凭什么不爱干呢?他说我不愿意写那种骈体文。皇上说没事,你就写两汉的制诏就可以,就是汉代的时候那些诏书那都不是(骈体文),那是散体文。说那不行啊,司马光说本朝的规定是必须写骈体。说你是考过进士的,对不对,这么大的学问写个骈体有什么了不起呀?没什么大不了,你就写吧,你就担任这职务吧,你就接受我给你的任命书吧!不行,死活都不愿意,皇上硬塞给他都不愿意。后来派了个宦官跟在他屁股后头跑到他办公室让他接受,他还是不接受。坐在椅子上,把这任命书给你,你接受吧。不接受。宦官说那这样吧,你再回去,皇上还等你。他又回去,皇上这回简单,给他往怀里一扔,你爱接受不接受,反正都是你的。实在没办法了,接受了。你看这例子很生动,说明形式主义的文风让大家都讨厌。

【画外音】:通过改革科举考试的文风来推行自己的文学主张,是欧阳修由来已久的夙愿,在北宋时期,科场文风与整个文坛风气息息相通、联系密切,此时,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的欧阳修,决心利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痛革科场积弊,刷新文风,推动文学革新的进程,可是就在他准备大刀阔斧纠错纠偏的时候,一种奇怪的文风却蔓延在准备应考的读书人中,欧阳修认为这种文风的危害比骈体文还要大,必须打掉,那么这个奇怪的文风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是由谁来发起的呢?

【康震】:我们知道唐代和宋代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科举考试的时候特别重视写诗,这诗写出来之后能看出来一个人的才华,看出一个人的文采,但是不重视什么呀?不重视策论。什么叫策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写一些有关时事的议论,有关时事的文章。比方说你写一篇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这就叫策略。论目前的房地产的政策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策论。是切于时事的,不是发那种空的议论。那么最开始都是重诗赋,不重策论,欧阳修主持了科举之后,他大力地倡导应该重视策论。为什么呢?重视策论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可是你要知道这策论要写得好有个前提,得博通儒家的经典,你对经典得非常地熟悉,所以要重视策论,你就要用散体的文来写这些策论,你就不能拿骈体来写,而要重视策论你就必须要熟悉儒家的经典的著作,这是连在一起的。大家可能会想,说这事挺好啊,这事就结束了,原来是骈体,你多么不喜欢。现在你主持了科举考试,你不就可以把文风纠偏了吗?大家都开始写那种实用的、有内容的、言之有物的那种散体文,用散体文来写策论。我告诉你事情要是那么简单的话,咱今儿也不在这讲这么复杂了。

因为要重视儒家的经典著作的学习,所以当时范仲淹等人就开办太学,专门邀请那个著名的石介,大家应该对这个人的印象已经很深了,这个石介就来做这个太学里边的老师,他是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讲课讲得也很好,可就是有一样,有哪一样呢,这个石介他是很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但他重视儒家经典的方向跟欧阳修有很大的不同,石介重在讲述上古三代尧舜禹先世之王的那种伟大的功德,他重视讲道理,特别重视讲什么呢?就是特别遥远而崇高的道理,上古三代的时候民风纯朴,道德高尚,先王是如何治理天下的。你见过先王治理天下吗?他就是高头讲章,讲得非常地多,非常地丰富,但是跟现在的现实离得怎么样呢,非常远。就是他的那个理论很醇厚,也很深厚,但是很遥远,这是他所讲的儒学的方向,因为他讲这儒学的方向,所以他要写文的时候,他也写散体。但是他写文的时候这文就变得非常怪,为什么就变得非常怪呢?欧阳修当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欧阳修说如果一个人只是老老实实地做事,他看到这件事情他去做,他顺着这个事情的规律去做,按道理去做,他这个事会做得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如果想要与众不同、语出惊人,那做事情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怎么完全不一样呢?我要讲道德,那必须是特别的奇高的道德。我要写出的文章来,那必定是不同流俗的文章。总而言之,反正就是我们这一片跟你就都不一样,就透着表现出他特别高尚的道德,特别与现在不同的文风。

你知道欧阳修的儒家的道德和思想的方向是什么,欧阳修就四个字,“切于事实”。实事求是。欧阳修讲一个很重要的话,说你现在甭说那么多了,什么上古三代尧舜禹,是吧,黄帝那时候开始,我告诉你,就是尧舜禹,他们的政治、他们的道德也很具体,无非是我想要选一个大臣到底选什么样的,我想要平息这个水灾我怎么平息,都是非常具体的事。他甚至举例子说孔子是最能讲周礼的,离孔子最近的就是孟子,孟子讲到先王之道的时候,也只不过是怎么种树,怎么样开发经济,怎么样能够实行仁义之道,那都是落实在非常具体的生活当中。没有绝对的非常玄的、非常虚的,摸不着头脑的那种先王之道,所以他认为一个年轻人写文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为文而文,而在于什么呢,你要通过你的文章要干预社会,你得让社会上的人知道你为什么写文章,你文章里头的内容对人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

你看,欧阳修的政治观、道德观,儒家的观念,以及他的文章的观念,都是什么样的,非常实在的,非常实际的,要求“切于事实”。但是在石介的倡导下就不一样了,石介在道德上在政治上他“取法乎高”,取得很高,在为文上特别提倡要跟别人不一样。苏轼后来有一句话对这个说得特别好,苏轼说什么呢,说皇上强调要学先王之道,要学儒家的经典著作,但是迂腐的文人们求得过深就迂腐了,求得过奇就有点奇怪了,所以这文章写出来就没法看了。本来是反骈文的,结果反得过了,砸过界了,砸过界之后那还不如骈文了,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画外音】:欧阳修始终认为科举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平易自然,也就是以他为代表的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方向。而石介所倡导的“太学体”,由于追求奇崛的文风,所以导致文章艰涩怪癖、深奥难懂,成为宋代古文运动健康发展的新障碍,那么,“太学体”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文风?欧阳修将会如何对待“太学体”呢?

【康震】:大家可能说你这儿说了半天,说石介在太学里边倡导这样一种思想,提倡这样一种文风,那我们就想问问,他到底写成什么样了?我告诉大家,他这文写得太奇怪了,以至于都没流传下来多少,因为什么呢,因为没法看,谁也看不懂,看了之后也不赏心悦目,只留下来一些片段的句式。我们可以在这举几个例子,譬如说,当时太学里边有一个很有名的学生叫刘几,这个在当时石介的那些学生里头被公认是将来肯定是要夺状元的人,学得最好。这次不是他主持科举考试吗,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的时候,这个刘几也参加了,刘几名气太大了,欧阳修知道他。结果欧阳修就看到一份卷子,上面写了这么几句话,说:“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沈括【梦溪笔谈】 其实说白了什么意思呢,用咱们自己普通的能听懂的话来说,就是天地运行,万物生长,圣人出现。就这么个话。欧阳修一看这几句话就知道。这肯定是刘几。但是我们知道宋代的卷子是什么,是糊起来的,你看不见他名字。但一看这种腔调,就知道,又来了,就是太学的这帮人写的这种怪文章,是吧,好好的人话不说,就非说些奇怪的话,他就没客气,就在后边续了一段话,续的什么呢,说:“秀才刺,试官刷”——沈括【梦溪笔谈】

什么意思?就是你写的这些太奇怪,太荒谬,我对你这种句子只有一个字,就是“刷”。用什么刷呢,用朱笔给它刷掉,欧阳修改这份卷子,用朱笔把这个句子刷掉以后,他把它叫做什么呢?叫“红勒帛”,“红勒帛”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红色的标语、红色的袖箍。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大笔把它全都勾掉,勾掉之后在后边又批了三个大字叫“大纰缪”,你这实在是太离谱。把那卷子一揭开,果不其然,就是这位刘几。那当然他就考不中了。当时不光是刘几,还有好几位学生在一般的人看来,他们可能都要取名高第的,但是在欧阳修的坚持下,这些人全部都没有获得考中的资格。

大家可能说您这个例子举得有点还是好像不是特别地清晰,不光是刘几,我再给你举几个例子,你一听就全明白了。欧阳修写《新唐书》,他的合作者是宋祁,也是当时一个很著名的人物,这个宋祁也有这毛病,他这毛病还挺深,欧阳修实在是有一天忍不住了,他们俩上班的时候,欧阳修先到一步,在门口上就写了八个字,说:“宵寐匪祯、扎闼洪休”——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听不明白吧?挺奇怪的。过了一会儿宋祁来了,到门口一看,这什么呀?看了一会就笑了,说哎哟喂,老兄啊,你写的这不就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吗?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不祥的征兆,早晨起来赶紧在门上写了几句吉祥话,就这意思。欧阳修说是啊,你觉着你能看懂吗?你老兄写的就是这东西。

还有一首诗也是这么写的,“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苏轼【评杜默诗】 这就是看着就是不太一样,很新颖,但是呢不成话。

还有一段话写得更奇怪,写的什么呢?写的叫:“周公伻图,禹操畚锸,傅说负版筑,来筑太平之基”——欧阳发【先公事迹】

直接翻译是什么呢?周公亲自来规划,大禹扛着铁锹来参加建设,那个傅说,著名的大臣,他是什么呢,他是糊泥墙的。总之就是这些圣人规划的规划,抡铁锹的抡铁锹,给你刷泥墙的刷泥墙,一起来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太平的基础。根本用不着这么费劲地说,这都是故意的,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对这样的文风欧阳修是非常反感。他本来反骈体,反了半天骈体,冒出来现在的太学体。但是他必须得纠偏,如果不纠偏,这就会影响整个一代人和两代人甚至更多人未来的文章的发展方向。

【画外音】:欧阳修在他主持的这次贡举中,凡是险怪奇涩之文一律不予录取,因此极大地打击了以骈体、太学体为代表的不良文风,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庆历新政”提出的科举改革任务。不过如此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却在科举考生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么,考生们究竟闹出了怎样的波折?欧阳修又会如何面对这样的艰难险阻呢?

【康震】:好了,你知道科举考试那是规模很大的,你把方向变了,人家用功用了好几年就白用功了,他这红刷子一刷,那下去的不光是刘几一个人,那是刘几们,好多个刘几就被刷没影了。那些人能干吗?当然不能干。他们就开始鼓噪,就开始造反。有的人就写一篇《祭欧阳修文》,给他写篇祭文,然后呢,嗖,给他扔到他的院子里头。有的人呢,他(欧阳修)骑马走在街上,有人拦住他的马头,跟他争辩。还有的人在外头传一些他不好的名声,说一些他的谣言。总而言之,当时的这场科场上的**是很大的。

欧阳修处之泰然,见得多了,而且欧阳修早有思想准备,他说什么呢?他说我早就知道如果我这儿牵一发就会动全局。来参加科举考试的有好多都是东京汴梁本地的富家子弟,我这一动,他们肯定全都得动,但是我不为所动,我岿然不动。我现在只要稍稍一放松,我的努力就前功尽弃。我只要能够坚持地挺住,改革文风甚至改革学风的任务我就能够达到,他力挺。但是你知道这样做毕竟代价很大,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科场考试的这些举子要闹事?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四年一次,四年一次,有很多人如果这次没考中的话,那说不定以后,两次考不中的话这就八年,那以后跟功名利禄就毫无关系了。所以这一次科场的闹事,很多人闹事也给了朝廷一个教训,最后立了两条规矩:第一,隔年考一次,这样就不会把大量的人都聚集在京城。第二,进一步加大策论的力度,那就是说以后你要参加科举考试,可以,重在策论。你的策论这回你看清楚了啊,不能再写成刘几那样了,以后要用散体写质朴的文章。什么叫质朴的文章,就是切于时事,解决实际问题,不要谈玄,不要空说理,而要结合实际的问题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所以刚才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说了,你说欧阳修他是一个文章家,他也是个政治家,他作为政治家,他参与政治革新,参与人才选拔,参与官员的考核,他能做出很多的事情。他作为一个文章家,他作为宋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的奠基者,他怎么样子来影响整个文坛的风气,那就是科场考试。所以在他的主持之下,这种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过了几年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还是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看卷子,翻开一看,又是那种熟悉的文风,太学体的那种文风,我知道今年这刘几又来了,马上毫不客气地就给他刷掉了,结果把那面一揭开,发现不是,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哎,就觉得挺奇怪的,看着挺眼熟的怎么不是呢?接着看了很多的卷子,其中有一份卷子写得特别好,就是跟欧阳修倡导的这种文风非常地贴近,言之有物也很有文采,标一很高的分,揭开一看,叫刘辉。不认识。旁边有知道的说,这就是那刘几,把名给改了。害怕您一瞅他名字就给他刷掉了,您见他就刷,他都给刷怕了。但是这个来的时候,欧阳修完全不知道他的名字,就是揭开来看他也不认识,那就是说,经过欧阳修的整顿文风,连刘几这样的当年在太学体的这文体上边,在这种文风方面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现在也改弦更张了。

当然有的人说那逼得没办法呀,不改弦更张他考不上,对呀,他是就考不上,但是问题在于欧阳修所倡导的这种文章风气,所倡导的科场文字的风格那是正确的,就是用散体的写自己真诚的心里头的话,写自己的心里边所想的事情,要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关心社会的事务,要把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的思想切切实实地写入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当中,而不是要故意出奇、故意出新,那不是他们要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样几次科场考试的这样一种体制性的转变,欧阳修不仅自己创作古文,自己创作散体文,自己创作那些切于时事的文章,而且真正开始推动整个宋代文章的改变。

我们说欧阳修是北宋文章的宗师,大家要理解这个宗师的概念可不是轻而易举谁都能当得上的。什么叫宗师,就是不仅自己的文章风气要变,而且要引导时代的风气也要变。可是时代的风气要变,你只是一个文人,只是一个文学家行不行呢?那不行。一个文学家一个文人你只有道,你自己手里只有道,什么道呢?就是我自己所要行的理想,但是我的理想怎么能够付诸为行动?我的行动又怎么样能影响社会?我影响社会之后呢,不只是短期的影响,还能影响到长远,这就需要什么呢?这就需要势。一个人不但要拥有道,而且要拥有势。有了道、有了势还要有什么呢?还要有术。所以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学家、一个文化工作者,他自己不仅仅要拥有自己的道,只拥有道不行,那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自己天天在家里写文章,一会儿写骈文,一会儿写太学体,一会儿写散体,一会儿写各种体,你写得再多,文章磊得一尺多高、两米多高,没有用。你要谋求势,获得现实的政治平台和运行平台,你站到了这个平台上,这叫居高声自远啊。

欧阳修有他的道,他要推行这样一种宣扬儒家的思想的散体文,质朴的切于事实的散体文。他又占据了势,他掌握了科举的权力。同时他的术也非常重要,他的术是什么呢?他的术是不但要反对原来的骈体,更要反对同处一个阵营之内的、但是剑走了偏锋的那种太学体。因为他主持科举,号令天下,所以凡是考中的都是他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写文章、将来做学问、将来为人都会跟着座主的风格来走。所以你想,一个道、一个势、一个术,这就是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角色影响社会的很重要的几个因素。那大家说,你这儿天花乱坠的说了大半天了,念了很多反面的教材,是不是?我们就想知道像欧阳修这样的一种改变了文风之后,他要再录取人,那个人的文章得写成什么样的才能入了他的法眼?那样的人写出来的范文你能不能给我们看一看?就是他所倡导的那种革新以后的“高考作文”什么样的?你给我举出一篇来。我们下集再接着讲。

【下期预告】:宋仁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51岁的文坛宗师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负责为国选材。利用科举改革实现自己的文学主张,是欧阳修由来已久的夙愿,对于这一次科举考试的命题,欧阳修力图以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为主题,以平实自然的文风作为评判标准,从而选拔出一大批国之栋梁。那么,这次科举考试的考题究竟是什么?到底会有哪些考生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九集《后浪如何推前浪》,敬请关注。

(九)后浪如何推前浪

【节目导语】:在文坛宗师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下小子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欧阳修的座上之宾,他的一篇区区六百字的科考试卷在整个科场之中究竟引起了怎样不同凡响的震动,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九集《后浪如何推前浪》。

【画外音】:宋仁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51岁的文坛宗师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负责为国选材。利用科举改革实现自己的文学主张,是欧阳修由来已久的夙愿,对于这一次科举考试的命题,欧阳修力图以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为主题,以平实自然的文风作为评判标准,从而选拔出一大批国之栋梁。那么,这次科举考试的考题究竟是什么?到底会有哪些考生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呢?

【康震】:上一集我们说到欧阳修排斥那种特别奇怪的文章,那个文章它的倡导者叫石介,我们对这个名字应该已经比较熟悉了。这个石介他是个好人,他也是积极地拥护改革朝政,他也是积极地拥护学习儒学的道德经典,但是他这个文章为了求新求奇就写得很怪,我们上节课给大家已经说了,他有些特别怪的文章是怎么怪的、怪在哪?

那大家就会说,你说他那个太学体不好,那我们就想问,什么样的科举文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什么样的“高考”文章是欧阳修所欣赏的?也就是说在欧阳修的眼中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就是所谓的范文,高考范文作文选,就这种。它肯定有,这个是必须得有的,而且也可以有。那么这一年出的作文题叫什么名字呢?这个题目就是比较不太好理解,叫《刑赏忠厚之至论》。说什么?也不出个记叙文的题目,一听就是议论文。这个《刑赏忠厚之至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要实行一个刑罚的时候,要惩罚一个人的时候尽可能地宽容一点,当你要奖励和赏赐一个人的时候尽可能地大方一点。你这么做就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你这么做就是一个忠厚的人。翻过来讲就是请你论述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样一个君王、一个官员、一个执政者,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这么篇文章怎么写,这种文章有两大难度,第一,这就根本不是个新题目,这是个老题目。论仁政,论什么样的政治是好的政治,论什么样的措施是合乎民意的措施,论怎样做个好官员,就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就跟我们小时候做作文,一出就是《一件小事》,这一下就完了,或者是《记一个难忘的人》。这种题目也是一样,它很难出新,因为它是个老问题。第二,这是考试,就那么点时间,不可能让你写上一万字,或者回家把书拿来堆在案头上在那儿抄,这是考试,时间有要求,所以一个老命题在短时间里边要写出新意非常困难,那就要看你的水平。

【画外音】:这次科举考试与欧阳修一同担任主考官的还有翰林学士王珪等四人,除此之外,欧阳修的老朋友,在国子监任职的梅尧臣担任此次考试的参详官,主要负责复查试卷的工作。就是这位梅尧臣,在浩如烟海的试卷中慧眼识珠,发现了一份出类拔萃的试卷,从而让欧阳修选出了一位千载难遇的旷世奇才。那么梅尧臣发现的这份试卷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这份试卷为什么会得到欧阳修和梅尧臣的交口称赞呢?

【康震】:欧阳修是主考官,助理考官是谁呢?是他的朋友梅尧臣,也是当时的一位大诗人。梅尧臣负责什么呢?梅尧臣负责主要是看有什么比较好的卷子就抽出来,他就看卷子,他就看着一篇文章、一篇作文,写得真不错。为什么写得不错啊?这文章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就说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以来的这些历代的君王,他们都是非常热爱老百姓,为什么非常热爱老百姓,只说两点,他们如何对待奖励、如何对待惩罚。说这些帝王当老百姓或者有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他就拼命地鼓励他,拼命地表扬他,表扬的实在没法表扬的时候,甚至恨不得写一首歌谱成曲子歌唱他、歌颂他、赞美他。目的只有一个,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要做好事。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你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做好事做到底。那么如果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做错了事怎么办呢?应该接受惩罚,但是怎么才能惩罚他?惩罚他的前提是同情他、理解他,你得替他思考,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因为一般地来讲,你犯了一件错误、做了一件错事,我批评你、我训斥你,我的基本的出发点在于你错了,所以我有权利批评你。但是现在的做法是你错了,你为什么错了?如果你不那么做会不会就不错了呢?也许惩罚不是手段,理解沟通才是手段,我们经常说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这个道理。

你注意这里边隐含了很多非常致命的一些观念,就是他的基本的出发点是要爱一个人,我们经常说仁者怎样呢?爱人。一个仁义的人一个心中有仁义有道德的人他基本的出发点是要爱人,爱人的前提就是要沟通要理解。

写到这儿忽然这个试卷,这篇文章就说了一句在我们看来有点极端的话,但这话其实不是这个作者本人写的,是他引了一部古书上的话,怎么说呢,说“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就是当一个人犯了罪,比方说他能够判二十年或者判个十八年的时候,当他拿不准的时候,你就那轻的,判他个十八年。记住啊,就是当一个人犯了错误的时候,他可重可轻的时候你惩罚他,你先就着那轻的,宁可从轻。再接着下边这句话比较要命,说与其错杀无辜的人不如冒着要渎职的过失把他放了,也就是说当你一点都吃不准,这个人也许他是一个无辜的人的时候,你说这个人我心里可能明白他是无辜的,但是他现在又一时难以洗刷自己,你冒着渎职的过失的这样的罪名,放过他。

大家说康老师你这就开始胡说了,你这是违反法律的。你以为我们这不是法治社会吗?就在宋代那也是法治社会。难道能随随便便把可疑的那种犯罪分子放走吗?这个试卷立刻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早想到了,这个小伙子非常聪明。他怎么说呢?他说鉴于这种情况,他有个基本的理论的立足点,说奖励不奖励都可以的情况下我奖励你,这叫仁慈。惩罚不惩罚都可以的情况下我惩罚了,这叫残忍。这就是说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是怎样的,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基本的看法是信任,并且你认为人之初的确性本善,人都是本性是善的,只不过有的被蒙蔽了,没有被发现。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也就是世界的本来是美好的,还是世界的本来是丑恶的,这将取决于你该奖励的时候,可以不奖励的时候,你是奖还是不奖。你可以惩罚也可以不惩罚的时候,你想不想惩罚。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在论述你应该怎么做,实际上是在探讨你的人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王、作为一个官员、作为一个领导,你将怎样看世界,你将怎样看待你身边的人。这个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头写到这个份儿上,相当厉害。里边有一结论性的话叫:“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无论怎样仁慈都不过分,但如果滥用了刑律,滥用了刑罚,那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为什么呢,他说“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你无论怎样的仁慈都不过分,因为你就是再仁慈到已经糊涂了,就象刚才说的,把人都放了,你是个君子。但如果你超越了刑律的边界,开始滥用刑律的话,你就是个残忍的人,你就是人道的敌人。这个思想非常深刻,就是他指出来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的点应该是立足于忠厚仁义,如果一旦立足于忠厚和仁义和爱人的这个理念,那么也许一切的矛盾和障碍以及冲突都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我们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有一个根本的立足点,一切执政者、一切执法者他的根本的出发点,也就是他的根本的目的不是要惩罚一个人,也不是要奖励一个人,而是要培育一个人、教育一个人、爱护一个人、鼓励一个人走向更完善,扶持一个人走向更完美,所以这篇文章梅尧臣看得很准,这是一篇关于人性的文章。

【画外音】:梅尧臣不愧为与欧阳修齐名的古文运动的开拓者和著名的诗人,他以独到而精准的眼光选择出了这篇堪称典范的试卷,可是当梅尧臣把这份试卷让主考官欧阳修一起查看的时候,欧阳修却在这份试卷中发现了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误,就是这个失误导致最终这篇试卷没能夺得第一名的成绩,那么这个失误会是什么呢?这篇试卷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康震】:梅尧臣拿着这个文章找欧阳修,这作文真好,人性的光辉和深度,看看吧。欧阳修看了真不错,就是有个问题,这里边有一个地方我看了我不太了解,他用了一个典故,他为了说明这个仁爱的、忠厚的...就是他总得举点例子吧,你不能空论对不对,他用了个什么典故呢?他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尧舜禹这都是我们知道的上古最好的“皇帝”(霜风注:此处应为“圣王”或“首领”)。尧帝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司法官叫皋陶,皋陶判刑说这个人要死罪,报上去,连续报了三次给尧,尧说宽恕他吧,说了三次。至于最后怎么着,我也不知道,这文章里头也没提。反正就那个人说要杀三次,尧说不行,得宽宥他三次、宽恕他三次。所以天下的人都怕皋陶,说他执法太严。都非常地乐见尧帝,认为他用刑很宽。以此来证明古往今来的圣君们,他们都是在用这样一个很宽的尺度用刑的。

欧阳修是什么人呐,这时候的欧阳修刚刚五十岁,一代文宗,诗、词、文、哲学、经学都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看了一眼,这哪儿来的这么个典故?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没印象啊。他问梅尧臣,梅尧臣说何须出处?这还用得着出处吗?都写得这么好了,这不就占了几行字的一个事吗?不用出处,道理讲明白了,那么多的考生,整个考试院里边就六、七个考官,时间紧、任务重,又负责任,根本没有时间去细究说这个典故怎么回事,没有时间细究,只是看了一眼觉得非常醒目,问一句。欧阳修想可能自己看书的时候看漏了,没看过这一骨碌,是吧,给过去了。但是当考官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文章的时候,大家一致都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确实是好文章,但是欧阳修心里边犯嘀咕,这文章写得这么好,很像一个人的文章,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一想这个文章看起来写得这么好。思想这么深刻,这么深刻的年轻人应该是曾巩。但是如果把曾巩弄成个第一名啊,榜要是露出来的话别人会说自己有点徇私舞弊,这是其一。其二,这个典故到底是在怎么回事,虽然梅尧臣说何须出处,但是这典故如果将来公布出来别人问起来没个出处,很麻烦。思之再三,最后给他命名了一个第二。然后把这卷子哗一翻、一看,跟曾巩也没什么关系,(作者是)眉山苏轼,苏东坡。他这水平肯定是第一名的水平,因为水平太高了,因为没有出处,所以落了一个第二名。一出来这榜,欧阳修就跟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家伙肯定是他知道在哪儿出来的,我们真的不知道,他肯定应该知道。后来完了,考完了以后这不是按照规矩都要、考生们都要去谢自己的座师嘛,对不对,像欧阳修,凡是这帮考中的,(欧阳修)都算是他们的座师。(苏轼)他去致谢的时候,欧阳修问他,说皋陶和尧帝的“三杀”、“三不杀”这典故从哪儿出来的?苏轼说,你去看《三国志·孔融传》里边的注,那里边有,去看吧。欧阳修去看,翻,翻了一遍没有,看《三国志》翻烂了都没有,孔融就让梨了,也没见着他跟这孔融有什么关系啊,没有,里头没有皋陶。苏轼说,哦,没有啊,没有那就对了,我这是“想当然尔”,我想的。他没有说我编的,就说“想当然尔”,这是原话。怎么个“想当然尔”呢?为什么要去找孔融呢?苏轼说,曹操灭了袁绍,把袁绍的儿媳妇袁熙的夫人就赐给了曹丕,他的(嫡)长子。孔融听说这件事情气急败坏,就去找曹操,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灭了纣,灭了商国,就把纣的那个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头发都立起来了,说我也是读书人,没听说过这个啊,没听说过周武王把妲己赏给周公了,这根本就不搭着的这事。孔融说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从今天你的行为来判断当年周武王也会这么做,你们是属于一个逻辑的人。苏轼说,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我也是想当然,以这个尧帝和皋陶的作派,因为皋陶在历史上他就是一个执法很严的人,而尧帝就是一个什么呢?是宽于用刑的一个人。以此来推断,想当然尔,他就会这么做。您看怎么办吧,我已然把名次拿到了,第二名在手里攥着,您横不能给我夺了去吧?

所以看起来不是欧阳修记不得了,而是苏轼在编造,而且其实不是苏轼在编造,苏轼在这个地方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第一,皋陶并非尧帝的手下,而是舜帝的手下,尧舜禹,他是舜的手下。第二,你要说苏轼完全记错了,也不对,就这“三杀、三不杀”这个事历史上真的有,但是,不是在尧帝的身上发生,也不在舜帝的身上发生,跟皋陶更没关系。据古代的一部书《礼记》的记载,周公的家族里边有人犯了法,法官抓住了说这个人要砍头的,周公说不可,饶了他吧。那人说,不饶。饶了他吧,说不饶。就是饶跟不饶弄了三次,后来判刑的人就不问周公了,走了,处理了。周公派人追上去说,一定得饶啊。那人说来不及了,已经那什么了,此人已经跟你告别了、永别了。

那显然,苏轼在这个问题上是张冠李戴了,首先,他把皋陶的领导弄错了,弄成尧了。第二呢,他把周公的事情安在了尧和皋陶的身上。第三,当欧阳修问他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态,他也许那个时候也还没有再去查这个典故,也许他一直都认为,自己的这个典故的用法是对的,也许那时候他已经意识到出现了知识上的混乱和错误,但是他死硬地挺着,为自己的张冠李戴做了辩解。为什么呢?因为对于苏轼来讲究竟发生在谁的身上根本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把事情论证清楚了,这叫知识出现了错误和混乱,但是思想没有出现错误和混乱,思路反而变得异常之清晰,这就是天才。当然你可以说他背着牛头不认赃,但这没关系,问题已经说清楚了,至于考证之类的小事,就由学者们去做吧。

【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数一数二的全才型文人,也是北宋时期继欧阳修之后最重要的文坛宗师,正是欧阳修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的独具慧眼,让苏轼一跃龙门、金榜题名,而随后通过阅读苏轼的文章更是坚定了欧阳修奖掖后学的信心和决心,那么,欧阳修在阅读苏轼文章后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在众多的考生中,他为什么对苏轼青眼有加呢?

【康震】:那么对这么个“想当然尔”的学生,欧阳修会保持一个什么态度呢?那如果是,比方像我这样的老师那就会勃然大怒,然后把书全部翻出来,专门给他补上文献学这一课。欧阳修是“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杨万里【诚斋诗话】

欧阳修在这件事情过了之后,退下来回到家以后跟别人说,不得了,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会读书,也不是一般的会用书,此人将来必独步天下。也就是说,这人是一个天才,他横空出世,这样的人是不会受任何知识的框架的约束的,因为他自己能创造知识。这样的人就是跟欧阳修一样属于宗师一派的人物。在给梅尧臣的信里边,欧阳修说到自己读苏轼文章的那样一种特殊的心情:“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说我读苏轼的这个文章,我冒汗啊,不停地在冒汗,当然不是因为吃了康泰克冒汗的,不停地冒汗。快哉快哉,太痛快了,这文章读的。我呀,我这个老头子要给这个年轻人放出一条路来,让他出人头地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啊,可喜可贺呀。在跟别人谈论苏轼的时候,他甚至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朱弁【风月堂诗话】 你记住我的话啊,对面不知道坐的谁,老张、老吴还是老刘,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以后,不会有人再记得欧阳修了,他们统统地都会记得苏轼这个名字。这一年苏轼不过二十一岁的一个渺渺乎小子,而欧阳修已是朝廷之重臣,五十多岁的人,大他三十多岁呢,以这样的资历、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辈分,你想连苏轼的父亲苏洵都受到欧阳修的推揄和奖掖,用这样大尺度的赞扬的话来推举奖掖苏轼,那真不是个寻常的事情。能有几个年轻人在他们一生当中能获得这样大力的推举呢?很难啊,有的人两辈子三辈子都碰不到。苏轼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当时文坛上最著名的人物真诚的、甚至我们听起来是夸张的这样一种推掖。

欧阳修为什么如此地欣赏苏轼?难道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我告诉你,就这篇文章就够了。这篇文章里边有很多的元素是欧阳修拍案叫绝的,是跟欧阳修的思想以及文章的风格是完全契合的。这是两个天才的相遇,而并不是徇私舞弊的结果。

苏轼在刚才他的那篇作文里头,他的一个核心大家已经听出来了,他是要倡导仁政的,他倡导仁政的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说,能奖不奖的时候要奖,能罚不罚的时候不罚。这个(对)欧阳修来讲简直太要命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欧阳修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是由他叔叔养大的。他的父亲欧阳观虽然去世得很早,但是他的作派给欧阳修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他父亲去世六十多年以后,欧阳修在给他父亲和母亲写的墓志里边特别地提到了一件事情,这当然是他母亲告诉他的,那时候欧阳观在四川的绵州做军事推官,是一个州府的幕僚,负责处理一些基本的案件。有一个晚上,郑氏,就是欧阳观的夫人,看到她的丈夫坐在桌子跟前在批阅公文,他拿着这个公文、拿着这个笔呀,举之而再三,一会儿叹口气,一会儿把笔放下又拿起来,一会儿又叹一口气,始终不能下笔,看上去非常之为难。他夫人很关心她的丈夫,就过去问他,说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难处?这欧阳观叹了口气说,我手里这桩公文是一个死罪的案子,我非常想给这个案子里边的罪犯找一条活路,我找了很久还没有找到。他夫人郑氏就说,一个人犯了死罪的难道还有活路吗?欧阳观说,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死刑的案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是否可以为这个人找到一条生路,找到一线的希望和可能性。如果实在找不到,我作为一个法官,和死者都不会有遗憾。有时候真的能找到,甚至可以推翻原来的判决,重新判决。如果不想方设法用一切的努力为这个死者找到一条生路的话,死者就是死了、去了,他也是怀着怨恨而去。欧阳观是个很小的官,他没做过什么大官,去世得很早,但是他的这件事情毫无疑问地给欧阳修以很大的影响。像刚才我说的,苏轼在那篇作文里头所表现出的那种观点,那跟欧阳修的父亲的作派以及跟欧阳修本人的信仰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说为什么欧阳修会如此地推掖苏轼,如此地欣赏苏轼,不光是因为刚才讲的那些“想当然尔”,而是有很深层的原因。

【画外音】:欧阳修作为一位名满天下的主考官,能够精准地预见到苏轼这位后辈考生未来的前途,并如此不遗余力地赏识,除了两个人在个人信仰和思想上比较吻合之外,声气相投,恐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欧阳修和苏轼在文章的风格和文学的主张上到底会有怎样的契合呢?

【康震】:欧阳修写文章是极为反感雕琢的,他反骈文、反对太学体,就崇尚这四个字,简易自然。就是我写文章很简单、很平易,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你像刚才苏轼写的这篇作文,我从头讲到尾,就没有大家听不懂的地方,非常地平易,就是翻成白话文也非常地顺畅。后人评价欧阳修的文章和苏轼的文章说,“苏文如海,欧文如澜。”苏轼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浩渺无迹,一个猛子扎进去半天出不来,等出来的时候基本晕了。欧阳修的文章波光潋滟,看上去是那样地清澈,同时又丰富多彩。所以“苏文如海,欧文如澜”,这彼此之间是声气相通的,看到了苏轼的文章,欧阳修怎么会不喜欢呢?肯定非常喜欢。

苏轼自己回顾被录取的过程深有感慨。我跟你说这人跟人就是不一样。苏轼在给梅尧臣的信里边说什么呢?说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你们的名声,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人叫欧阳修,他的作派就是韩愈和孟子那一套,他是他们的信徒。还有您(梅尧臣)是跟随他从而游学的,您跟他是一拨的,我都知道。我很想见你们,但是我没有这个资历,因为我小的时候学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了能够求取一个官职的,我学养太浅薄,我没有机会见到你们。我自从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我也没上你们的门槛去过,等到参加礼部的考试,这才知道您跟欧阳公亲自主持考试,并且把我录为第二名,我听说欧阳公很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我的文章有孟轲之风、孟子之风。他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苏轼【上梅直讲书】

因为我不写世俗流行的文章,我能打破格局,所以欧阳公录取了我。

“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馀年间,闻其名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苏轼【上梅直讲书】

我自从来到京城,事先没有请任何人为我请托,没有任何人为我跑关系,我听说你们的名气已经有十多年,闻而未见,一朝得见,便为知己。

这二十多岁的人写给他们的,我现在写的文章,一朝得见,我就跟你们结为知己。你就想想欧阳修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小子?他的那个文章里边透出的气息,绝对不是一般的文章家的气息,他给人家(梅尧臣),这还不是主考官,这是助理考官,写一封信,说我跟你是知己。你还没怎么着呢,你原来只听说过人家的名,现在人家把你录取了,你怎么就能说你跟他之间是知己的关系?就是知己。我就这么认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欧阳修说三十年后没有人再会说我的名字,他看出这小子的苗头了。苏轼说:“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苏轼【上梅直讲书】

写得好。说,我想人生在世不可以苟且富贵,但也不可以跟贫贱之徒为伍,如果有大贤大德之人,我能从其游,成为他的弟子,就做够了。我们在一起十来个人走在大街小巷里,有人在边上看着我们,指指点点说,啊,这是些君子啊,这辈子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你看,一篇作文,一对知己,还有预言三十年后的一代文宗。我们经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认为那后浪是新浪,前浪是旧浪,所以李敖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说的是,那后浪是欧阳修,前浪是谁呢,是苏轼。后浪把前浪推到沙滩上,是为了让他看到大陆的风景。所以我觉得像欧阳修和苏轼这样的师生之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生的关系,就像苏轼自己讲的,成为了知己。不过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欧阳修这个浪不但能推苏轼这样的文章之浪,他还能给皇上把这家务事洗刷得干干净净的。他高升了之后,多次介入皇帝的家务事,并且“力断之”,又展示出了一个政治家的特有的素质,这就是我们下一集所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欧阳修在担任参知政事之后,遇到了好几件十分棘手的政治难题,这些难题都是事关皇帝的家务事,也是事关国体的重大原则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错综复杂、难上加难的难题,欧阳修将如何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呢?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十集《力断皇帝家务事》。

(十)力断皇帝家务事

【画外音】:嘉佑6年即公元1061年,55岁的欧阳修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成为了文臣中排位仅次于韩琦和曾公亮的朝廷重臣。从此欧阳修进入朝廷中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六年时光。而就在此时,大宋皇宫之内一件事关国体的重大难题摆在了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等人的面前。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必将给大宋王朝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处理得当,王朝未来才能保证相对的稳定。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难题?欧阳修等人将会如何处理这个难题呢?

【康震】:欧阳修在做参知政事,做这个副宰相期间一个特别值得说的事情就是处理皇帝的家务事。我们经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封建王朝,最大的家务事应该就是皇帝的家务事。清官都难断家务事,更何况皇帝的家务事。皇帝自己都断不了,你还去断?这不但得见出水平来,而且得见出技巧。对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来讲,第一桩大的家务事是什么呢?就是立太子。宋仁宗继位40年了,没有立太子。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在封建社会,立太子就是要立接班人。接班人不立,国体不稳。当时的宰相韩琦据曾经跟宋仁宗说,说您怎么还不立太子啊?您该立太子了。宋仁宗曾经有3个儿子,早亡。从那3个以后就一直没有儿子。时间越长,随着他年纪的增长,身体也不好,大臣们就非常着急,所以韩琦就问他:“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庙社稷计。”您就在皇室宗亲里边选一个侄子辈的人,不是也挺好的吗?宋仁宗说不着急,再等等,再等个一两年的。他等什么呢?他等后宫看有没有生出儿子来的。因为对于宋仁宗来讲,肯定首先要考虑的是把皇位传给谁呢?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不是传给自己的侄子,除非是没有办法了。一来二去的,生是生不出来了,生出来都是姑娘,无法继位。他就在子侄辈里边选了一个人,是他的堂兄的儿子,叫赵宗实,赵宗实就立为太子。宗实这个名字不好,就由欧阳修出面,出了几十个名字,这名字旁都带“日”字边的。最后就由宋仁宗亲自选定了“曙光”的“曙”这个字。所以新立的太子名赵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赵曙这个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不想当太子,更不想当皇帝。通知他要当太子,他死活不干,后来是强行地给他拉了来,让他当太子,它才接受。宋仁宗去世之后,刚去世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太子立了还没有多长时间,所以他一去世就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当时的皇后叫曹皇后,她是个很有水平的女人,她就把宫里边所有的钥匙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然后就叫人去叫那新皇帝。这个赵曙死拉硬拽,就是不愿意干,“某不敢为,某不敢为”。说我干不了这个,我真干不了这个。后来人家大臣们硬给他拽了来,扣上皇帽,然后给他披上龙袍,这才让他登基做了皇帝。做了皇帝,君臣都安,百姓都安,国体也就稳定了。这是第一件家务事,处理得挺好。

【画外音】:宋英宗赵曙是北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5年,36岁时即因病去世。宋英宗的得病,要从他继承皇位时开始算起,在他即位后的第四天晚上,宋英宗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得病。具体症状是神智错乱、语无伦次、举止异常。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一切如常,坏的时候连夜呼号,生活不能自理,对身边的人随意责骂,对曹太后和大臣们也多有不恭。在这种情况下,群臣便请曹太后垂帘听政。曹太后垂帘听政没多久,便数次被病中的宋英宗冲撞。于是,她就动了废帝之心。那么曹太后的这个想法是否会真的实现?欧阳修等朝臣在这件事情上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康震】:有一天,这个皇太后就派人给宰相韩琦送来一封书信。韩琦当着使者的面就把这个信打开,打开一看,就是曹太后在这个信里边历数、罗列了宋英宗最近很多的不良的言论,攻击她的言论。说了很多难听的话,都给他列到这单子上,等于是个黑名单一样。看了以后,韩琦这个人头脑很清楚,他当着这个使者的面就把这信烧了。他说,当今圣上身体不好,太后多次说皇上心神不宁,一个心神不宁的人他肯定会说出一些有失分寸的话来,他的言谈举止肯定不正常。你跟一个病人计较什么呀?然后他赶紧跟欧阳修就去找这位曹太后。他们一去,这曹太后在帘子后面正哭呢,说宋英宗成天说一些疯话,说一些对她很不利的话,毫不顾忌母子情分,出言不逊。自己实在是忍无可忍,请各位执政大臣要替她做主。韩琦是个好人,头脑很清醒,但韩琦在这个问题上,他的处理方式跟欧阳修不太一样。太后哭了,一边哭一边说特别委屈,你看我一个女人家,现在还要主持朝政,他又不是我的亲儿子,我对他视如己出,他却现在如此对我。肯定也就是这一番话。韩琦说什么呢?韩琦说:“皇帝这样,那不都是因为他生病吗,谁都知道她是个病人。他病要是好了,自然这些问题就都不存在了。哪有说儿子生病了,当妈的这么计较,一点都不宽容呢?当妈的是他亲妈吗?当然不是他亲妈。但以国家的名义上来讲,她就是他亲妈。他一说这话,太后就很不高兴,脸色就很不好看。这话怎么说的?这是我儿子,我当然很关心了。

欧阳修在旁边说,行了行了行了。欧阳修说,都是好人,这事我来说。欧阳修非常聪明,为什么我们说特别要把这一段里边的欧阳修的表现要说出来?欧阳修说,您,我们的太后,侍奉先帝数十年,您的这个操守,您的这个水平,您的道德,天下人都知道。先把她稳住了。你一上来就说:你怎么管你儿子的?你儿子要出问题,我们得找你。给当妈的不能这么说话,尤其她是太后,母仪天下。所以欧阳修一上来就说,您这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您是我们合格的太后,您是我们的好太后,很有水平。您想啊,启发她:原来仁宗皇帝在的时候,他身边不是有一个张贵妃吗,仁宗皇帝很喜欢她。这个张贵妃恃宠骄纵,很不像话,您不都忍了吗。您那时候都忍了,为什么现在,就是您跟您儿子之间有点矛盾,您反而这么沉不住气呢?您不是不能容忍他,不能宽容他,而是您有点沉不住气。您看您儿子病得这么重,您也心里头着急。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优秀的皇帝呢?这么一说,曹太后说,你看,你们如果都能像他这样理解我,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欧阳修一看,行。您要把这个认可了,下边的话您就能听进去了。因为欧阳修,我们知道他的性格,不是一个和稀泥的人,他该说的话从来都是敢说出来的。

他说,先帝在位的时间很长,宋仁宗在位的时间,在宋代的皇帝里边是最长的。他现在归天了,我们这些人拥戴他的儿子做了皇帝,“无敢异议”。天下没有人敢表示不同意见的,这个事实无人改变,也无人敢否认。您说呢?您不打算改变吧?您虽然现在是皇太后,又现在垂帘听政,您到底是一位女性,久居深宫,很多事情多有不便。您看,我们这五六个执政大臣,说到底都是些穷苦读书人出身,没有什么资历,如果不是先帝有遗诏,谁会听我们的话呀?那意思就是:如果不是有先帝的遗诏,我们还会拿您当回事吗?他这个都是话里有话,但话不能明说。他是拿自己说事,说你看现在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听我们这些穷苦读书人出身的这些所谓的宰相、副宰相的话呢?那是因为有先帝的遗诏。先帝的遗诏要干嘛?先帝的遗诏的核心就一条:我立了赵曙为太子,他就是合法的皇帝。谁要想要废了他,我就先把他废了。

你注意,什么叫执政大臣?执政大臣不是来劝架的,你以为他是来劝架的。当时的形势下,对于皇帝的位置,对于皇帝的稳定,威胁最大的是谁呢?不是这些大臣,而是皇太后。因为皇太后如果要废了皇帝,她完全可以从赵曙的同辈里头再选一个人出来。虽然这件事情当时并没有变成现实,但是作为执政的大臣,未雨绸缪,应该预见到这一点。所以你看欧阳修,他很聪明,聪明在哪呢?他比韩琦聪明的是,韩琦一上来,烧纸条的时候说:他不就是生病了吗,病好了不就完了吗。他完全地把所有的这些原因都归结为宋英宗生病。这实际上是一个掩盖矛盾的做法,不解决问题。当时的核心问题是两个人之间已经有矛盾,而且太后已经不信任皇帝。所以这时候能拿的出来镇得住太后的人是谁呢?就是先帝,先帝的遗诏。所以欧阳修这话是个钉子,但这个钉子是很软很软很软地钉进去,反正它钉进去了,钉进去以后它变硬了,所以我们说这就是水平。

【画外音】:曹太后是北宋第二个实行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前朝刘太后曾经把持朝政长达十二年,朝野上下再也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刘太后。因此欧阳修和韩琦等人软硬兼施,迫使曹太后放弃了废帝的想法。同时他们两人又在宋英宗处于处于清醒状态的时候,及时地对宋英宗进行劝说。那么欧阳修和韩琦会如何劝解宋英宗?曹太后最终又是如何让交出手中大权的呢?

【康震】:接下来就去干嘛呢?就要去找宋英宗了。还是他们两去找宋英宗。宋英宗一见就说:太后待我寡恩。我这妈真不是亲妈,对我说的话,对我做的事,一点都没有妈感觉。欧阳修他们就跟宋英宗说:自古以来君王不少,真正被称为孝顺的,只有舜帝。尧舜禹的舜帝。为什么呀?不是因为其他的皇上不孝顺。我告诉你什么叫孝顺,爹妈对你好你孝顺,这没说的。爹妈对你不好,你也得孝顺。这是做儿子、做女儿的本分。舜帝就是这样,他爹妈对他不怎么的,但他依然对他们非常孝顺。因此舜帝作为一个帝王,他的孝名才能流传千古。您做的怎么样呢?我们刚跟你一见面,你就说你妈妈这不好那不好的,您觉得您这作为像个皇帝的样子吗?我告诉你,皇太后好着呢,我们刚从她那儿来,净说你好话呢,就看你的表现了。这就是两边说。你看他对宋英宗就不能再说什么硬话,因为宋英宗现在需要的是巩固帝位。他在那儿敲一敲皇太后,敲皇太后就把宋英宗的位置给夯实了,越敲越瓷实。宋英宗这儿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你把那当成你的亲妈,你越孝顺她,对你越有好处。你越不孝顺她,你给她提供的借口越多。所以这样一来,在他们的撮合底下,这法律上的这母子二人关系就慢慢地比较融洽,起码在表面上就比较融洽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情过去刚不久,这个宋英宗慢慢地就神智正常了,大臣们也能给他汇报一些政事,也能够给他请示一些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韩琦和欧阳修等执政大臣就去找了皇太后,让她还政给宋英宗,居然也做到了。你看这些执政大臣,做这些事情都非常有分寸。把矛盾调和好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皇帝什么时候亲政的问题。只有皇帝亲政了,这个隐患才能根本地消除。真不容易。所以这家务事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不但没有烧身,而且据理把事情说清楚了。这是第二件家务事。

【画外音】:宋英宗亲政之后,按照惯例要给皇室宗亲、文武百官加官进爵。可是在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濮安懿王加封时却出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那就是宋英宗应该如何称呼濮安懿王?濮安懿王又应该如何称呼宋仁宗?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搅得朝野上下波澜起伏,截然相反的两派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那么欧阳修在这个问题上会是什么意见?两派意见最终谁会占得上风呢?

【康震】:按照规定,皇帝称呼自己的亲爸爸叫皇考。可是这有个问题你注意,咱么可以捋一下。现在宋英宗是谁的儿子?从法律上来讲应该是宋仁宗的儿子,如果不是宋仁宗把这个侄子过继给自己,成了自己儿子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继承皇位,他不可能继承皇位,也就不可能富有四海。如果现在他要成皇考,应该称谁呢?应该称宋仁宗为皇考,他应该称呼自己的亲爸爸为什么呢?为皇伯。那就说他等于是自己的伯父。你看,这个道理应该是这样。但是你说对宋英宗来讲,他愿意这样做吗?他肯定不愿意。因为他毕竟不是说刚生下来就过继给了宋仁宗。他知道谁是自己的亲爸爸。这个是很难办。宋英宗他现在不是已经完全正常了吗,他正常了以后,他就得琢磨这个事。他做了一个举动,这个举动是意味深长的。他把这件事情交给大臣们去讨论。其实你说这个很奇怪,他怎么能让大臣们去讨论呢?因为他本来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去讨论的问题,但他让你们讨论,这里面潜藏的一个潜台词是什么呢?就是说我还是想称我的亲爸爸叫皇考。

最开始,韩琦、欧阳修这批执政大臣就说没问题,这应该称自己的亲爸爸为皇考。为什么呢?他有个理论依据。说什么呢?欧阳修在这些大臣里头,他是学问最大的。欧阳修说什么呢?“所生、所后,皆称父母,而古今典礼,皆无称改皇伯之文。”说不管是亲生的还是过继的都应该称呼他为父母,从古到今还从来没有过说改称自己亲爸爸叫伯父的。没有。皇上,您这应该称自己的亲爸为皇考,没有问题,理论上站得住,我们支持你。我们姑且把他叫“皇考派”。不是一种糕点,就是“皇考派”,就是说他们赞成宋英宗称呼自己亲爸爸为皇考。

宋英宗和韩琦、欧阳修等人有一个问题没想到的,真的没想到。宋英宗敢把这个问题交给大臣们去讨论,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他以为只要欧阳修等人提出来说皇上应该称爸爸为皇考,底下的大臣们就会怎么样呢,就会附和,就会赞同。可他万万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为首的就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是死活不同意,说我也有理论依据。司马光有个什么理论呢?司马光说“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天地大义,生人大伦,苟乱大伦,人理灭矣。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他说什么意思?说你现在已经过继给了宋仁宗并且过继给宋仁宗产生一个很大的后果,就是你直接继承了国之大统。你做了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不能再顾那个私亲了。你不能老想着自己的血缘关系了,这跟血缘没关系。你现在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子,不是一个普通

第二篇:百家讲坛之康震讲《欧阳修》笔记精华

百家讲坛之康震讲《欧阳修》笔记精华

写在前边:康震主讲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可谓精彩。不单给我们细心地分析了醉翁背后的思想,也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文坛上的群星璀璨的独特景观。尤其是他怎么在文学的破旧除新上的态度和对待文人的那种平等民主意识,更是为我们今人提供了榜样的作用。我把我的笔记的一部分记录下来,供参考。

欧阳修08:科举文章怎么写-康震.2010.09.21

欧阳修在宋代排名之首,我们要了解他文学上的成就,对社会的影响。科举考试来影响一代文风诗风。宋仁宗1057年,担礼部知贡举,负责高考。他就能确定科举的方向。欧阳修倡导的是什么呢?先得从他成长来说。

欧阳修自己科举考试也不顺,两次没上。小时读的文章韩愈的文集,他喜欢,比当时的文章好得多。他喜欢韩愈的文章及道理,但不合于现在人的标准。韩愈当时就因为这个文风四次考不上。韩愈都说这种骈文也学不来。现在欧阳修会变通,他觉得不成,就放下来,写骈文。韩愈欧阳修都反对骈文,但欧阳修知道这不合时宜,就改变自己,过了第一关,第二关,都是第一。参加礼部考试,相当于现代高考了。主考官是晏殊,出题《司空掌舆地图赋》意思是司空这种职责怎么掌握地图的职责。汉代司空是掌握地图的。欧阳修拿到题就质疑,是写汉代呢还是周代。晏殊感叹于只有这人问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所以又考了第一。下边是殿试,考第十四。

一路顺利的他对骈文都讨厌至极。他跟范仲淹都讨厌。范仲淹回到朝中,就想叫他回来。欧阳修不愿意,我愿意同退不愿意同进。另一方面也是讨厌骈文。欧阳修不想写这个。对骈文态度如此。当时骈文风气坏,只注意外表不注重内在内容。司马光也是讨厌。宋神宗请他来,司马光坚决不干。形式主义的文风都讨厌。欧阳修决心利用权力来刷新文风。

当时特别重视写诗,不重视策论。欧阳修主持科举后大力倡导策论,重视真才实学,但博通经典。要用散体文来写策论,得熟悉儒家经典著作。范仲淹等人开办太学,邀请石介来做老师。可是,石介重视儒家经典学习,方向与欧阳修却不同。他重在讲述上古三代的伟大功德与道理。遥远而崇高,却不实用。写文的时候也写散体,文就也怪了。欧阳修说过,如果一个人只是老实做事,做得普通平常,可是想与众不同做事就得不一样了。道德得是不同流俗了。欧阳修的方向是切于事实,实事求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中,年轻人写文章在于要干预社会,要让人了解写文的目的,及社会影响。这种观念都是实用的实际的,切于事实的。但是石介的却不同,太学体,取法于高,为文提倡与众不同。这还不如骈文了。成了古文运动的新障碍了。

石介提倡的文章现在流传太少了,因为他不适用。当时有学生叫刘几。刘几被公认为考状元的人。欧阳修看到几句,天地轧,他知道是刘几。他续了一段,秀才剌,试官刷。欧阳修刷掉。大纰缪。刘几等几位学生,本在别人看来会高中的,却在欧阳修的主考下没中。还有几例都是如此,略。故意跟别人不同的,欧阳修非常反感。不纠偏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方向。

科举方向变了,人们用功就废了。读书就开始闹了。有人写《祭欧阳修文》,扔他家了。有人跟他争辩。有人传谣言。当时这场**极大了。欧阳修早有思想准备。他说我不动。只要一放松就会前功尽弃。他力挺改革。当时四年一次科考,有许多人一次不中就与功名无关了。这也给朝廷教训。改为二年一次,加大策论的力度。不能再写成刘几这样的太学体。要求写成散体的策论,要结合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几年后,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看卷子,又看到了太学体的文章。知道刘几又来了,不客气地刷掉,发现是别人的。看了许多,有一份写得特别好,跟欧阳修的文风相近,言之有物,有文采,标高分,一看,是刘煇,有知道的是刘几。改名了。这个来时不知道名字呀。经过整顿,刘几这样的都改弦更张了。经过体制性的改变,欧阳修不单是自己推动,也推动了整个北宋的文风改变。他被称为宗师,不单是自己变,也要引导时代风气要变,不止是自己的道,还要用行动影响社会,这就要势。道与势结合还要有术,才能达到目的。

欧阳修09:后浪如何推前浪-康震.2010.09.22

1057年,欧阳修51岁负责高考,这次命题关注国计民生,选择一批国之栋梁。谁脱颖而出呢?

欧阳修排斥石介的太学体,石介是改革派支持者,是儒家拥护者,但文章怪。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是欧阳修欣赏的好文章呢?这一年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要实行刑罚时,尽可能地宽容一点。赏赐时,尽可能大方一点。这就是仁爱的人。请论述这个问题。一个君王怎么做到这一点?有两大难度。这不是新题目,论仁政,这是老题目。难出新,是老问题。这是考试,时间少。一个老命题要在规定时间里写出新意,是难题目。

梅尧臣是助理考官。他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开头就说尧舜禹周文武王以来的都是热爱百姓,对待奖励与惩罚。做了好事,拼命地表扬,目的只有一个,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鼓励的是做好事。惩罚的前提是同情与理解,要理解他为什么这样犯错误。训斥的出发点是你错了,为什么这样?惩罚不是手段,理解与沟通是手段。这里隐含了许多,其中爱是一点。仁义的人,基本的出发点是爱人,是沟通与理解。然后引用了一句,罪疑惟轻……当一人犯错误时,就轻;与其错杀不如冒着渎职罪的危险去放了他。宋代也是法制社会,这个试卷回合了这个问题。鉴于这点,奖励不奖励的情况下奖励叫仁慈;惩罚不惩罚时惩罚是残酷。实际上是在探讨人性。怎么样看待人性。这是文章厉害所在。结论是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滥用刑罚就发生了本质变化,过乎义则流入于忍人。就是人道的敌人。这个基本立足点是忠厚仁义。也许一切矛盾就会理解。目的是培育鼓励一个人走向完美。梅尧臣看出这是关于人性的文章。梅尧臣请欧阳修一起查看时,发现一个失误,因此没拿到第一。

梅尧臣找欧阳修,欧阳修看过,不错,有个问题。用了一个典故,“当尧之时……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尧帝时有司法官皋陶报,尧要求宽恕三次。天下人都怕皋陶,喜欢尧帝宽容。欧阳修这时五十岁,一代文宗,这哪儿来的典故?问梅尧臣,梅说何须出处?考官们讨论时,一致认为是好文章,但欧阳修心中犯嘀咕,这好像曾巩。想如果把曾巩弄成第一,有嫌疑;如果没典故,不好。思之再三,弄成第三。是苏轼。水平肯定是第一。一出来,欧阳说必有典故,是我们没记住。苏轼去致谢时,欧阳问他典故。苏东坡说看孔融传的注,欧阳去看,翻,没有。苏轼说,没有就对了,我是想当然。曹操灭了袁绍,儿媳被赐了曹丕。孔融听说这事,气急找曹操,没听说周武王伐纣时,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说没听说过这个呀,孔融说依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你们发属于一个逻辑的人。尧是宽于用刑的人,想当然尔。不是欧阳修不记得,的确是苏轼在编造,他出现一个错误,皋陶是舜的手下,三杀三不杀不在这时,《礼记》里记,周公三次饶了,那人处理了。那人先斩了。显然苏东坡张冠李戴了。把周公的事安排在尧身上。当欧阳修问他时,他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如果材料混乱不影响思想的清晰,这正常,不影响他天才的地位。

欧阳修对苏东坡,会保持什么态度呢?欧阳修“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说,这人不一般,此人必独步天下。这是天才,不会受任何框架制约的。这是宗师级别的人。欧阳修这种特殊的心情,“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这一年苏东坡不过二十一岁,而欧阳修是朝中重臣,这样的赞扬,推举苏东坡,真不是寻常事。能有几个年轻人能获得这样大力的推举?欧阳修为什么如此欣赏?就这篇文章就够了。跟欧阳修的思想完全契合的。苏轼的核心是倡导仁政,能奖不奖要奖,能罚不罚时不罚。欧阳修小时孤,父亲作派却留下深刻的影响。欧阳修曾写过,欧阳观在四川时,一晚上郑氏,看到他批阅公文,举之再三,不能下笔。问他,这是怎么了?欧阳观说,这桩公文是死罪案,我非常想找活路,没找到。夫人就问有吗?他说接到时就应该想找到希望。如果实在找不到,我和死者都不会有遗憾。有时真能找到,重新判决,不想法努力找生路的话,死者死了也会怀着怨恨去的。欧阳观是小官,他的事给欧阳修巨大的影响。

欧阳修对苏轼的推举不单是因为苏轼的原因,还有他自己的个性。两人在文章风格等方面有哪些契合呢?欧阳修反对雕琢,提倡简易自然。像苏轼的文章平易,后人评价两人的文章时说苏文如海欧文如澜。声气相通。苏轼时回忆录取时深有感慨。苏轼对梅尧臣说,小时就听说过欧阳,作派是韩愈等。很想见没资历。来到京城,也没拜访,才知道梅与欧阳公录为第二名。“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没有任何人为我请托,我听说十来年,一朝得见视为知己。文章气息绝不是一般气息。“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第三篇: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

(一)醉翁之意在哪里 节目导语:

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

画外音: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

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

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不但在朝廷做过很多的官职,在地方上做过官,而且他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并且主持了很多朝廷政的治改革的事件,大政治家。

第二,他还是一位很著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在《二十四史》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还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他都是一个领袖人物、开先河的人物。这说的是当时在北宋的时候。那么就在这宋代六大家里边,他也是领袖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掰指头都能算出来,在这六大家里边,先说苏轼,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北宋最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全才式的人物。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也是诗人,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还有一位曾巩,我们知道、经常我们说起这“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个人就是他,曾巩也是宋代有数的散文家。这三个人全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他们是在欧阳修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当中、就在这次考试当中同时录取的这三个人。这多了不得呀,他做主考官的时候选拔的这三个学生后来都跟他一块儿能进入“唐宋八大家”的序列当中。王安石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是曾巩把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地器重,因为有了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声名那就很大了。还有那个苏老泉苏洵,在这些人当中他就等于是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苏洵之所以在北宋的文坛上有那么大的名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对他大力地褒奖,极力地推荐他,我们知道苏洵是在八大家当中惟一一个被列到《三字经》里头的人。所以你看,我掰指头给你算来算去,这宋代的六大家里边,那五大家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由于他的奖掖和推荐而在政坛和文坛上获得声誉的。地位很特殊。

再说整体的“唐宋八大家”里边他的地位也很特殊,为什么特殊呢?苏轼曾经对他的老师有一个评价: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那就是说欧阳修是谁?就是宋代的韩愈。评价非常高啊,那就等于是说没办法,欧阳修生得晚,他生在宋代了,他要是生在唐代那还不定谁是韩愈呢。这话听着有点别扭,但咱们不就是为了强调说他确实很重要吗,苏轼就说了,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所以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出生的前后顺序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宋八大家”里头,真正引领整体的古文运动,带动了文学的潮流和思想潮流的有两个人,他们是绝对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唐之韩愈,一个是宋之欧阳修。所以这两个人是“唐宋八大家”里边真正的领袖人物。你看我这一说,三个领袖地位,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时候先要从欧阳修讲起。

画外音:

说起欧阳修,我们多半会想到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无疑,《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那么,这个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到底美在哪里呢?写作《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年仅四十岁,如此年纪轻轻,他为什么要自号“醉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究竟在哪儿呢?

康震: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篇写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一开篇就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全都是山。你往西南边看,那边的风景格外地优美。沿着山路往前走,看见前面幽深的又那么秀丽的地方,那是哪儿啊?欧阳修告诉你,那就是滁州有名的琅琊山。沿着山路再往前走上那么六七里,有一股泉水喷泻而出,在山峰中间喷泻下来,这是什么泉水啊,这就是酿泉。在酿泉的上边有一座小巧的亭子,这小巧的亭子四个角翘起来,像鸟儿的翅膀在飞翔一样,这就是醉翁亭。非常地美。你看本来在我们眼里头可能比较普普通通的一个景物,在我们这位文坛领袖的笔下变得是那样地温馨、那样地优美、那么地让人心旷神怡。这亭子是欧阳修盖的吗?不是。他说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造亭子的不是我,是这个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可是给这亭子起名的那是我欧阳修。哎呀,我跟我的朋友们到醉翁亭来喝酒,才喝了一点点,我就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我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我把自己叫“醉翁”。可是,我喝酒的本意并不在酒本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呢?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换句话说,欧阳修喝酒是因为他欣赏到了这秀丽的山水,而喝酒只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寄托罢了。这句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当然后来这个意思发生了一点转变,凡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就是有点琢磨,想动别的心思,但是当时的本意是说什么呢,是说我不在乎这是美酒,我迷恋的不是美酒,我迷恋的是山间的优美的景色,景色把我醉倒了,酒不醉人景自醉人。古人他写文章是很奇妙的,他会把这个醉意、把这个美景、把这个山水、把自己的内心非常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品。当我们看到这个《醉翁亭记》的前面这一大段的描写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浸染到了那个景色当中去。这个《醉翁亭记》再往下写,就没那么简单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真的老头了。你看,他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真正的快乐有时候并不是需要音乐来相伴的,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儿得高兴,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就很好,可是有一样,当你们大家都很高兴的时候,有一个家伙满脸苍老、满头白发地、很颓唐地、很颓废地、颓然地就醉倒了。他前面光说自己醉了,没说自己是个什么状态。人家有的文醉,醉了以后吟诗一首,特文雅,一点也不闹腾。还有人是武醉,醉了以后就成孙悟空了。欧阳修这醉得比较特殊,他醉了以后,颓然而醉。而且他说自己是苍颜白发。这个就很奇怪,刚才我们还称赞说是,他是酒不醉人景自醉人,这是美好的醉。现在突然发现不是美好的醉了,他可能真的快变成一个未老先衰的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事,他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人的话不能全信,他说是在山水之间你就认为在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在自己内心的心事里,不告诉你。他为什么不告诉你啊?他有些苦处是说不出来的,你就不能老看《醉翁亭记》,你得看点别的。他后来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题滁州醉翁亭》。诗曰: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什么意思啊?说四十岁真不老,我那就是说说,我在醉翁亭这儿偶然写一篇文章下来,我醉了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万事万物都忘记了,连我年龄都不记得了。我看这山间的花草,它们是不明白我为什么醉。只有山间的风吹来,我的脑袋才在醉态当中稍稍地醒来一些。你注意啊,这就有点意思了,刚不是还说自己是醉翁,还什么苍颜白发,怎么现在突然在诗里边就说“四十未为老”呢?他后边说的这些实际上推翻了前面自许醉翁的这一段事实。

画外音:

欧阳修从政的经历十分坎坷,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的他,在走向政坛的初期曾经平步青云,他亲自参与了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谏官这样的中央职务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这样的地方要员,在振兴朝政、整饬吏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迫害,却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爆发了。那么,这场可怕的政治迫害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与《醉翁亭记》的创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康震:

那大家可能就会问、说,不是当得好好的嘛,这么年轻,他在被贬之前还不到四十岁呐,担任着这么重大的职责,现在怎么突然给贬到这儿了?大家可能说,那可能是政绩不突出,得罪了官员。我跟你说这些还真都不是,我给你一说原因,你做梦都想不到,欧阳修让人给告了,而且告的罪名不好说,怎么不好说呢,就是说有人告他跟自己的外甥女有不干不净的关系。我们现在表述这个事实的时候,都要努力用一种比较典雅的语言来表述它,用书面语,他跟他的外甥女有某种不干不净的很难说清楚的关系,这是“炸弹”呐。我们刚讲过他是三种具有领袖地位的人,能在政坛上、文坛上能立得住脚的,能给苏轼当老师的人,那就是道德、文章都得是一等一的才行,怎么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人家真是告他了,而且是言之凿凿。

原来呀,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就叫她欧阳氏吧。他的妹妹嫁了一个丈夫,叫张龟正,就是他妹夫了。这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前欧阳修的妹妹嫁给张龟正之后,后来张龟正就去世了。张龟正原来还有个前妻生了一个女儿,我们就叫她张氏。张龟正去世以后丢下的就是欧阳修的妹妹,以及他跟前妻生的那个小女孩。那时候那女孩才七岁,欧阳修的妹妹无依无靠,怎么办呢?欧阳修就把他的妹妹以及这个从法律关系上来讲应该算是他外甥女的张氏,七岁的小女孩,一块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一起生活。

光阴荏苒啊,这个小女孩就长大了,长大了之后,欧阳修做主就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的侄子叫欧阳晟。这本来不是挺好的吗?我们觉得欧阳修照顾自己的妹妹,还照顾自己所谓的外甥女,法律上的外甥女,而且还负责她的终身大事,把她嫁出去。可是你说这个事情它就谁也料不到,欧阳修他就是再做一千个梦他都梦不到后边发生的事情。欧阳晟有一个仆人,这个仆人长得是青春年少、风流俊俏,这个小女孩长大的这位张氏也是美貌多情,这一来二去呢,这个张氏就跟他这个仆人之间就发生了关系。如果我们从法律上来讲就是有通奸的关系。这位欧阳晟就发觉了,那欧阳晟就送官,送到哪个官呢,就送到了开封府来审理这个案子。大家注意,讲到这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事跟欧阳修有关系吗?没关系啊,这半天欧阳修的名字还没出来呢。当时的开封府知府杨日严一看到这案子特别兴奋,为什么特别兴奋啊,杨日严原来在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做市长的时候,因为贪污,欧阳修弹劾过他。他一接到这个案子一看,这跟欧阳修有关系,很兴奋,下令严加拷问,一定要问出点什么来。你想啊,这个张氏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哪儿见过什么世面呀,要不是因为被抓起来了,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到开封府来,她哪儿见过这种阵势啊。严刑拷问之后,这位张氏慌慌张张,非常地惊惧,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言谈之间就说到了她还没有出嫁之前,在欧阳修的家里边和欧阳修之间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事情,说了很多很难听的污秽的话,这杨日严如获至宝,做梦都没想到能问出这个来,他就想以欧阳修与这个张氏通奸并且企图霸占张氏的财产为名,向朝廷提出诉讼。

可是当时的审理,具体审理这个案件的官员不这么认为,觉得这个事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这个张氏跟欧阳修有这种不干不净的关系,也与本案无关,因为我这案子首先审的不是这个。这个主审的法官他认为:第一,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张氏与欧阳修之间有不干不净的关系这层意思,与本案无关。本案主审的是张氏与那位仆人之间的奸情。第二,张氏一介女流,在严厉的拷问之下,神情慌张、语不成句,脑子都不清楚,她说的话不可以作为证据。所以决定依然以单纯的张氏跟这仆人之间有奸情来起诉。

画外音:

以这种不明不白的通奸罪来打击欧阳修,恐怕是欧阳修的政治对手最希望看到的情形,而此时执政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又火上浇油,直接导致案件更加复杂,那么这两位宰相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采取的招数又是什么呢?

康震:

这个案子弄大了,惊动了当时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这两个人也特别兴奋,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兴奋啊?因为这俩宰相在政治上他们的立场都是比较保守的。欧阳修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时候大力地抨击过他们,他们早就想报复欧阳修了,一听说这个案子非常高兴,决心把这案子要好好地审一审,怎么审呢?他委托了当时的一位官员担任主审官,这个官员很狠毒,他就找到了欧阳修原来写的一首词作为一个罪证,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

【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写了一个什么呀,这其实就写了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的情状,它大意是说什么呢?春天到了,柳枝还特别地嫩,人们都不忍心去攀折这个柳枝,连那个鸟儿都不忍心停在柳枝上去歌唱,因为什么呢,因为它实在是太嫩了、太弱了,要想在枝头歌唱,还是等春光更浓一些吧,等这柳枝更结实一点。这时候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一会儿弹弹琵琶,一会儿做做游戏,一会儿在院子里边走来走去,非常地悠闲,同时这个少女也特别地清纯。欧阳修写这个词,他的本意是说,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这个少女就好比刚刚发芽的这柳枝一样,他没有别的意思。这个主审的官员就说,这个张氏七岁到的你们家,正好就跟这词里写的那玩耍的游戏的那个年龄相符合,你写的就是她,你到现在都惦记着她,这个词就是一个明证。

你想这事闹到这个程度,宰相介入了,而且宰相亲自地指派相关的官员来审,而且惊动了宋仁宗,宋仁宗勃然大怒。你想啊,欧阳修当时虽然很年轻,年龄不大,但是在朝野上下也是著有声名了。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查清楚,那么具体怎么查,还是宰相去办吧。好,这回我跟你讲,宰相选人可有讲究,宰相选了两个人,一个人叫苏安世,这太常博士,由他来审。另外专门委派了一位宦官叫王昭明,来监督他审。你知道为什么叫这王昭明吗?这都是有用意的,这就准备害欧阳修呢。当初欧阳修去河北做官的时候,朝廷要派王昭明与他随行,欧阳修说没这个先例,我不愿意跟一个宦官同行,有损我的声誉。朝廷就没有再坚持。宰相现在派王昭明来监督审这案子,实际上就想利用他和欧阳修之间的这个矛盾。他们就是联合起来,你发现没有,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很大的套子,给你勒到脖子上,拉得紧紧的,只等最后的致命一击,你就咽气了,这案子就成了死案子了。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王昭明虽则是个宦官,原来跟欧阳修也有点不痛快,可是这人是一个非常耿直公正的人,他一看这个案子,心里就很明白了。苏安世就跟他商量,因为苏安世跟他心里都很清楚,宰相为什么派他们俩来。宰相想要最后把这案子判成什么样,那很清楚。苏安世就跟他商量说怎么办,要不然随便弄一套档案,就把这案子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办了,这不就算了吗?挺好。跟他商量,王昭明说皇上派我来监督判案,可要秉公断案,彰显正义,你怎么能随便罗织罪名呢?不行。他又接着说,我在皇帝的身边经常随侍,皇上三天两头地夸欧阳修怎么能干,怎么有才华,现在你这么说,不就是想跟着宰相的意思走吗?好,你要是现在根据宰相的意图把欧阳修定了罪,回头等这案子要翻过来,哪一天要是给平反了,要昭雪了,我告诉你,我王昭明吃罪不起,我担不起这责任。苏安世虽然有点苟且,但这人还算有点良心,他想了想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不敢轻易地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定了欧阳修跟张氏之间有通奸之情。最后怎么办呢?最后就说,抓住一条罪证,说欧阳修用张氏的钱购买了田产,却把它归到了欧阳氏的门下,就是你这儿有问题,你这么做就有点侵吞别人财产的意思,以这个罪名起诉。

画外音:

宰相贾昌朝等人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伎俩,罗织出欧阳修侵占财产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而宋仁宗迫于宰相等人的压力,做出了罢黜欧阳修原有官职,将其贬为滁州知州的最终判决。从二十四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至今,欧阳修已经在政坛上拼搏了十五个年头,怀着落寞的心情来到安徽滁州的他,会向宋仁宗怎样抒发心中的不平与愤懑呢?

康震: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按照惯例要给皇上写一道谢恩的奏章,在这奏章里他就写了自己为什么被贬的原因,听了以后也很可笑。

他说第一,我只恨我不会算卦,我没有那个神通之术,我不会周易不会算卦,我要早知道这个张氏、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将来会犯这个事,我死活我都不会抚养她,那我不是没办法吗?她从名义上是我的外甥女,她又是我的亲妹妹那时候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到我们家来我得抚养她,我得照顾她,我有错吗?说白了,我要是真有问题,按照现在审案子的这些官员对我仇恨的,程度,按照当时险恶的形势,我绝对不可能逃出法律的制裁,但是现在为什么我就没事了呢,我要真有事的话,那就应该绳之以法才对呀,把一个应该绳之以法的人为什么让他逃到了法网之外。当然了,主要是皇上圣明,多亏皇上您。要没有你我这个冤情就算坐定了。这很矛盾,他要真有罪你就该判他罪,他要没有罪,你就不应该贬他。

欧阳修就对皇上接着说,说什么呢,说我跟您说句实话,我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我原来做谏官的时候,这谏官专门负责给皇上给朝政提意见,我得罪了很多的权贵,他们都恨死我,恨之入骨,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是什么,说我这次必须得被贬,为什么呢,我要是不被贬的话,我要是还在朝廷里待着的话,他们就会不断地接着攻击我,一直把我攻击得形单影只为止,而且只要我不走,我就没有一刻的安宁,只要我不走,我的罪名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让我走,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我走了他们就满足了,他们就消停了,失去目标了,他们就安闲了,我呢也就消停了。所以等于是安慰皇上,您也别为难了,我走就是了,我早就该走了。当然了我还得感谢您,要没有您保护我,要没有您体谅我,我怎么能够有现在这样的一个好去处呢?咱要是再往后边说点,要是没有这个事,没有人告他,没有人把他告得最后贬走了,他还写不出《醉翁亭记》呢。你看这个,成了一个悖论了。

现在咱们再想想《醉翁亭记》,《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总不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贬谪之间”吧。话说成这样,实话有时候很难看的,也很难听的。但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他颓然而醉,为什么说他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呀,那谁身上泼这么大盆子脏水都得未老先衰。不过话说到这,我们就发现整个的欧阳修的这一次算是绯闻案吧,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一个很大的罗网,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有一个很大的背景,一直隐藏在这个案件的背后。你算算欧阳修当时也就才四十岁,一个四十岁的人还来得及得罪了那么多的人吗?我们就得问一个问题,这欧阳修到底把谁给得罪了,得罪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以至于对方能下这么重的毒手。套用一句俗话说,欧阳修把谁的奶酪给动了,你这不是虎口夺食吗?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绯闻事件呢,表面看来是,但它根底里头肯定隐藏着更大的背景。你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不了解这里边的秘密,那个《醉翁亭记》你就只能在醉态中理解它,你永远不可能知道醒了以后的醉翁是什么样子。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在北宋政坛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欧阳修因为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信,却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不白之冤,被贬往了穷乡僻壤,这其中究竟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年轻的欧阳修会怎样对待这次人生挫折?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偏向虎山行》。

(二)偏向虎山行(文字稿)

画外音:

欧阳修在政坛上的发展历尽坎坷,四十岁的时候,因为一场不明不白的通奸案而被贬往滁州,不过如果仔细地分析这场案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这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幕,一个强劲的敌手。那么这个黑幕究竟是什么?这个敌手究竟又是谁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偏向虎山行》,敬请关注。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到,说欧阳修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他不是自己主动跑到滁州去写这个亭记的,是因为被贬去的,他为什么被贬去了呢?是因为有人告他,告他有不正当的关系。我们对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如果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审理欧阳修这个案子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人员的安排,都是精心策划的,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深藏的背景,像一个黑幕一样。我们得把这个黑幕揭开,你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那么关于这个事件的黑幕到底是什么呢?这就得从头上说起,你不追踪溯源,道理就讲不明白。我们知道在欧阳修做官的时候,是北宋王朝建立已经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因为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措施是什么呢?就是把天下的兵权、财权、政权都紧紧地握在中央的手中,这样的中央集权带来的好处就是维持政权的稳定统一。应该承认北宋建立之后由于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的政策,社会经济是繁荣的,文化教育是昌明的。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必有一弊,在欧阳修的时代北宋王朝最主要的重大弊端体现在哪儿呢?叫做“三冗两积”。什么叫“三冗”呢?就是冗费、冗兵、冗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财政的支出太大了,几乎每年都是巨大的财政赤字。第二,官员太多了,国家大笔的金钱养了庞大的官僚体制。第三,养的兵太多了。由于是冗兵、冗费和冗官,就在官场上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蝇营狗苟、不求进取。由于冗费、冗兵、冗官,就带来了“两积”:积贫、积弱。这个所谓的积贫是什么呢?是国家每年本来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由于这些收入都支出到了养兵和养庞大的官僚群体的身上,所以整个来讲,老百姓收入很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积弱,因为宋代奉行的是什么呢?重在安内,而轻于攘外,所以它的军队战斗力很弱,这就叫积弱。这是当时北宋王朝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后来的范仲淹推行的改革变法,还是王安石推行的改革变法,主要的就是针对这些弊端。

画外音:

欧阳修刚刚走上政坛的时候,正是宋仁宗刚刚亲政的时候。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君主,他十三岁即位,二十四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亲政后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任命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右司谏,让范仲淹为朝廷改革出谋划策。而此时的欧阳修不过二十七岁,只是一个地方小官。他非常仰慕范仲淹这位忧国忧民、直言敢谏的前辈。可是当范仲淹新官上任后不久,却收到了欧阳修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在信中,欧阳修居然对范仲淹的政治才能提出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范仲淹对于朝政的改革,究竟引发了怎样的政治地震?

康震:

当时,二十多岁的欧阳修还在洛阳做一个很小的推官,就相当于一个幕僚,就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这个信写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很有意思呢?他信一开头就说,这个司谏是个小官,七品,真的不大,开宗明义就跟你说这官就不大,不大怎么办呢,他说;

“谏官虽卑,与宰相等。”——欧阳修【上范司谏书】

就是这虽然是一个七品官,但是它跟宰相的职责一样重大。为什么呢,因为宰相跟皇上之间商量朝政,皇上说是的,宰相可以说不是。皇上说可以的,宰相可以说不可以。因为宰相是要跟皇上议论朝政,他可以否决皇帝的意见。他说谏官怎么样呢,谏官是皇帝说可能的,谏官说不可以。皇帝说可以执行的,谏官也可以阻挡。因为谏官的职责所系,就是这样。所以他认为你虽然是个小小的谏官,但你的职责你的重要性跟宰相一般大。你想当时范仲淹才刚当谏官没几天,欧阳修笔锋一转接着就说,我看您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一段时间了,还没有任何的举动,我不禁发生怀疑,您究竟称不称职?您究竟适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您究竟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我为什么讲这一块呢,就是你得看他跟范仲淹的关系,不是那种范仲淹提升了、做了官了,就去拍马屁,而是对范仲淹有要求。范仲淹比他大十七八岁呢。那也就是说在改革朝政这个问题上欧阳修和范仲淹是心心相印的。

三年以后,皇上又任命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这是个什么官?这是个四品官。这个官更重要,负责起草诏书,而且是皇帝御用的政治顾问。那就是说宋仁宗决心要推行改革变法,要重用范仲淹。当时欧阳修做了个什么官呢,欧阳修也提拔了,做馆阁校勘。这又是个什么官职啊?咱们说白了,就是负责收集、整理、编纂皇家图书馆的一些重要的书籍和文件。我告诉大家,欧阳修这个官非常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在宋代最大的两个官是什么官呢,一个是宰相,一个是枢密使。宰相负责政务,枢密使负责军务。而要做宰相和枢密使,这个人选从哪选呢,一般是从两制里边选。所谓两制,一个是翰林学士,一个是中书舍人。这两个官都是负责为皇上起草诏书的。两制的人选从哪儿选呢?就从这馆阁里边选,就是我刚才说的欧阳修所担任的这个职务里边选。欧阳修自己回忆说,北宋一朝,凡是做了宰相和枢密使的,十有八九从两制中出,而两制当中,十有八九都是从哪儿出呢,从馆阁中出。听明白了吧?这可是一个高级预备队的位置。可是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以后,有一个人就发了慌了,这个人是谁啊?是当朝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做宰相已经做了十几年了,朝廷上下到处都是他的门生,到处都是他安排的关系。那我们刚才说了半天,什么冗兵、冗费、冗官的,主要的是要整饬吏治,那范仲淹做了这个官,你首先就得整顿吏治,你怎么整顿吏治?你整顿吏治,你整这个A、整这个B、整这个C的,那个ABC上边的头都是谁呢,都是吕夷简这个老宰相。吕夷简比较憷头范仲淹,他看这范仲淹是个杀伐决断、不留情面的人。他就给范仲淹安排了一个比较忙的活,省得他到处老想着改革朝政,这官还挺重要,开封府的知府,因为什么呢,开封府知府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官职,每天都得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你忙死了,你就没工夫再改革朝政了。可他没想到范仲淹是个能力超强的人,做了这个开封府知府,把府内的事务处理得是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耽搁思考改革朝政的事。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朝廷里头,改革派的首领就是范仲淹,保守派的首领就是宰相吕夷简。范仲淹那可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你猜他干了个什么事,他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名字叫《百官图》,他拿着这个图就找皇上,当着吕夷简的面就分析这张图里边的人,说这个人是按正常程序升的官,这个人是非正常秩序上来的,那个人是托了某某关系上来的,还有一个人是行了贿赂上来的,一一地指出这些官员怎么样进入到朝廷里边来的。范仲淹就跟皇上说,任用天下官员应该以公为原则,不应该以私为原则。我给皇上提个建议,凡是任用官员的时候,应该由皇帝亲自参与,你应该知情,你不应该把所有的人事任免的权力全部交给宰相,这是不对的,这是会出大问题的。这个话就彻底激怒了吕夷简,他本人和他底下的徒子徒孙们就开始攻击范仲淹,范仲淹也毫不留情,反攻击吕夷简和他的门徒,斗争非常地激烈。

画外音:

范仲淹在官场上,向来以耿介刚正、忠直敢言、不畏权贵而闻名,他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官员,也曾屡屡被贬官,这次他主持改革朝政,将要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他受宋仁宗的嘱托,不畏权贵,勇于改革。一方面又将得罪深受宋仁宗器重的老宰相吕夷简。最终的结果令人心痛,宋仁宗为了维护政治局面的总体稳定,再三权衡,不得不以“私结朋党、离间君臣、越职言事”的莫须有罪名,将范仲淹贬出京城,并且严令百官不得再议论此事,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第一个回合斗争以保守派的胜利而告终。那么,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欧阳修,难道也会选择沉默吗?

康震:

在这样的一种黑暗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把嘴巴闭起来不吭声。当时有一位官员叫王质,因为范仲淹被贬他要走嘛,别人都不敢给他送行,这位王质是条汉子,他还不是送行的问题,他就到范仲淹家去喝酒,他还在范仲淹家专门住了几天,别人就跟他说,哎哟喂,你还跑他们家去,喝点酒也就算了,你还住在他们家,我告诉你到时候给你告一个党祸,你可就倒大霉了。王质回答说什么,说我不怕,范仲淹是个君子,做事坦荡荡,我如果做了他的党人,我跟他如果是朋党,我还荣幸呢。如果有人把我跟范仲淹谈的朝政的事报告给皇帝,我觉得好,我正愁皇上听不到我们的议论呢。当时还有一位官员叫余靖,他就跟皇帝说,范仲淹只不过是说了一些真话,给朝政提了些意见,您爱听不听那您的事,可没必要给他定罪呀,你干嘛把他贬了,这不是太平盛世的为政之道啊。还有一位官员叫尹洙,这说得更厉害,说我跟范仲淹是好朋友,我们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既然他是朋党,我也算一个,您就把我贬了吧。这就好,十天之内,范仲淹被贬,余靖被贬,尹洙也被贬,这标明着什么?标明着朝政的改革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不但遇到了阻力,而且还遭到迫害,这是很不正常的政治气氛。

讲到这大家就说,你说了这么多了,欧阳修在哪儿呢?你不是说他胆子大,你不是说他敢说话吗?怎么半天了都是别人在说话,他到哪儿去了?这不是还没碰上机会呢吗,机会来了,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欧阳修肯定选的是后边的这个选项。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余靖家里边去做客,这余靖我刚才说了,马上要被贬了要走人了,大家都到他家里边去。在他家里边聚会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叫高若讷,这人是个什么官呢,是右司谏,就是专门负责给皇上提意见的、提建议的,也负责纠察百官的。这高若讷就在这个聚会上大放厥词,不停地在说范仲淹的坏话,说范仲淹罪有应得,他应该被贬等等等等。欧阳修在现场就憋得非常地气愤,他就想要跟这高若讷争个是非曲直,可是当时不是人多吗,这也得带点面子,是不是?回到家里气得实在不行了,铺开纸,拿起笔,就给高若讷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在宋代政治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封公开信《与高司谏书》。这封信写得实在太好了,我在这把这封信给大家详细地讲一讲,大家就能看得出来我们这位“醉翁”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欧阳修比高若讷要小,他这信一开始就说,说我十七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湖北,那一年有好几个著名的人物中了进士,这些人有个特点,都是以文学之才显明当世,我听说当时呢,那里边就有您。可是有一样啊,就是跟您一块儿中进士的那几位我们都比较了解比较熟悉,偏偏就是您我们没听说过,我一直都很怀疑,既然您以文学之名当世,而且当时中进士的那一拨人里头都是挺有名的人,您怎么就没有名呢?当时年少的我心里边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您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注意啊,这是他这封信提的第一个怀疑。在这封信里他接着写到他第二个怀疑,说十一年以后二十八岁的我,也到朝廷里边来做官了,我早就知道您,可是还是没机会跟您见面,你已经做了监察御史里行,这是什么官呢,就是负责考核和监督百官的。可是我的朋友尹洙他知道您,我就问他说,这位高先生是一什么人呢?尹洙跟我说,两条,这人很正直,第二,这人有学问。我就很怀疑,为什么呢?凡是正直的人应该秉公言事,凡是有学问的人一定会明辨是非。可是我瞅着您做官既不能明辨是非,又不能秉公言事,说您又正直又有学问,我就在想您到底是个什么人,您真是个很贤能的人吗?这是我的第二个怀疑。欧阳修接着写到说,我还有第三个怀疑,什么怀疑呢?说自从您做了右司谏以后,我就跟您见着面了,哎哟,我一见您,您是一脸的正气呀,谈古论今,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一看您就是正人君子,胸中有充沛的道德之气,谈论之间没有一点的差错。我就在想,哎,您说不定真的是个正人君子呢,可是我还是有点模模糊糊,心里边总是有点不踏实,这时候我就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想要在您这儿验证,那天范仲淹被贬了,咱们都到余靖的家里去,您在他家里头就开始说范仲淹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话说得很难听。我当时还以为您是说着玩儿的,后来我又从尹洙那儿才知道,您不是说着玩儿的,您在别的场合也极力地攻击好抨击范仲淹,这我就觉得很奇怪了,因为范仲淹是个博古通今的君子,他只不过是给皇上提了点建议,提了点意见,就遭人陷害,被贬外地,您要是个正人君子的话,怎么会在各种场合底下,都说范仲淹的坏话呢?我就觉得很奇怪。所以你看,他有三个怀疑,有一个奇怪,最后他得了一个判断,说想来想去我觉得您不是个君子,您是个真正的小人,不然所有这一切疑问都无法获得解答。您只有是小人了,我对您的所有的了解和判断才能落实。

画外音:

欧阳修虽比范仲淹小十八岁,两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在政治上是同志、诤友,在文章学问上是同道、挚友。当范仲淹乘风破浪之时,欧阳修为他摇旗助阵;当范仲淹徘徊犹豫之时,欧阳修对他提出尖锐的批评;当范仲淹遭到污蔑陷害之时,欧阳修又会挺身而出为他打抱不平。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在这篇著名的《与高司谏书》中,欧阳修对高若讷的质疑与抨击,如山呼海啸、狂风暴雨,一发不可收拾,好似一连串猛烈的组合拳,打得对手毫无招架之功,欧阳修还顺手送给高若讷一个标志性的称号,这称号像一柄利剑,将高若讷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么,这个独特的称号究竟是什么呢?

康震:

大家可能说,欧阳修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太刻薄。人家老高本来就是谏官,谏官嘛,他就对文武百官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有自己的建议,有自己的看法,对不对?范仲淹可能这件事情做得好,另外的事情做得不够好,那老高这么说也没有什么错啊。

你注意,欧阳修的高度没那么低,他还想着法的给这老高要找点借口,让他的行为能够成立。他怎么说啊?他说其实说实在的,人的性格是多样的,有的人比较果敢刚直,有的人比较懦弱,这没有什么,您懦弱点、您没本事,没有人怪您,特别是正人君子更不会怪您。您看您,家里头有老母亲,您做着这个官,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想着把自己的官怎么给保住,怎么把这官给做好,您想着自己个人利益这也无可厚非,您就在这谏官的位置上老老实实地待着,您就是个平庸之辈根本没人怪您,您做得不好,人家说这人能力有限,可是现在不是这么回事,本来我们很想同情你的无能,怜悯你的平庸,可是实际情况是,您现在腆着脸、昂着头,在百官当中走来走去的,还表现得很有能力的样子,很有见识的样子,把范仲淹说得一无是处,你是为了表现自己特有见地,特有能力,那我就不能理解了,本来我们很想同情一个平庸者,但是你还偏要表现出特别有能力的样子,而这个能力的表现又让我们觉得非常地难受,非常地看不过眼,这叫什么?这叫君子之贼。你就是君子的敌人,就是你,高若讷。我总算看清了你的本来面目。

那就像我刚才说的,欧阳修挺气愤的,为什么欧阳修会很气愤呢,因为我们说他对于朝政的这种改革,对于北宋王朝几十年来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冗兵的这样的一种弊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非常地痛心,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做这个朝政改革的领袖,这个人是谁呢,在他眼里就是范仲淹。那现在他遭了难了,他被保守派的势力给陷害了,他被贬到外地了,有良心的官员不但不同情他,不但不替他说话,反而在这儿落井下石,反而给他身上泼脏水。欧阳修给老高的这封信为什么写得如此地激切,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那大家可能又会问,说这都是欧阳修的一面之词,他就喜欢范仲淹,他们是一党的,他就是朋党,他就专替范仲淹说话。

我告诉你,欧阳修也考虑到这一层了,他在底下的信里边就跟老高探讨这问题,他说范仲淹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贼子?这是一个问题,需要辩明的问题。你是谏官嘛,你不就是负这个职责的吗?我就跟你辩这个问题。

有两条:第一,范仲淹不是个贤能之人,是个无能之人,甚至可能是一个坏人,那皇上当初任命范仲淹做天章阁待制的时候,你做谏官的跑哪儿去了?你现在钻出来了,当初范仲淹被任命做官的时候,你作为谏官如果看到范仲淹是个坏人,是个无能之人,你就应该给皇帝提出来说不能任命这样的人做官,你这是做谏官的本分和本职工作,你当时干嘛去了?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范仲淹是个好人,是个贤能的人,是个可以做大事的人,他遭人陷害你作为谏官为什么不站出来说话?我告诉你,无论范仲淹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你都难逃其咎!你都是有责任的!朋友们,文章得这么写,是吧,正着也是你错,反着也是你错,这就是驳论的力量。为什么有的人说一支笔胜过千军万马,道理就在这儿。这种严密的强大的逻辑力量能够置对方于死地。您看,您是谏官,明明知道现在严令百官言事,您就应该站出来说这件事情,您藏着猫着就不说,您藏着猫着不说呢,可是有一点,您还有脸去见百官,还在士大夫中间蹿来蹿去的,这就是羞耻,您都不知道人间有羞耻这样的事情,如果将来历史记载了这个事件,那您就被记载到历史当中成为耻辱的象征了,耻辱的不是你老高啊,耻辱的是我们宋代出了你这样的谏官,那是我们宋代的耻辱啊!您到底有没有廉耻之心呢?欧阳修确实是一等的文章高手,他非得等老高自己承认自己确实有廉耻之心,可能才能松口。

最后他说什么?他说其实我对你还是有希望的,您要是还是个谏官的样子,您就把您的声音发出来,凭公而论地说出您的见解,您要是还是什么都不说,您要是认为范仲淹(被)贬得还是对的,那有一样,我今天跟您说的这些话,您都可以马上报告给皇上,报告给朝廷,您带着这封信,我的信,去见皇上、去见文武百官,这样的话呢,我的罪过就让天子能看到,让皇上把我杀了,然后范仲淹也被贬了,这也是你谏官的一大作用啊,您总算发挥作用了,我等了你很久了、你不发挥作用,现在给你最后一个机会,就是把我今天给你写的信、把我给你说的话都报告上去,这么长时间了,您总该尽一次职责吧?

最后末末了、末末了,欧阳修说那天在余靖家气死我了,本来当时就想跟您论个曲直,实在是人太多。现在好了,回来了,我跟您写这封信,废话我就不多说了,就这样吧,再拜。画外音:

《与高司谏书》也许是欧阳修青年时代最有轰动效应的一篇文章了,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愤怒的情绪化作咄咄逼人的气势,仿佛一记又一记的重拳打得对手喘不过气来。不过,重拳虽然打得痛快淋漓,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宋仁宗早已下达旨意,百官不得再妄议范仲淹一事,欧阳修的慷慨陈词虽然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但却违背了宋仁宗的旨意,所以等待他的必将是严厉的惩处。面对惩处,欧阳修将会有怎样的表现,是悔过还是坚持?是退缩还是义无反顾呢?

康震:

这信写得长啊,可是不是语重心长,那是一杆长枪啊,直扎这高若讷的心里,那高若讷看完信都气死了,暴跳如雷呀,行,你不是说让我交上去吗?我还真就尽这职责,我有这责任和义务,把这信交给上边。高若讷给皇上写信说,范仲淹这样的人本来就有过错,他是咎由自取,现在反而跳出来个欧阳修为他辩白,蛊惑人心,蛊惑天子的视听,什么也甭说了,就这个表现我给您交上来,您看看吧。那还了得,宋仁宗一看这个,宰相一看这个,本来只想抓一条大鱼、范仲淹,没想到旁边又冒出来几条鱼,那就一块儿都抓了,下诏书,将欧阳修贬往夷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做县令。

大家可能说,那欧阳修被贬了他什么反应,我告诉你,欧阳修状态好得很,为什么好得很?他有个好朋友给他写一封信,怎么说呢?说我发现你最近好像迷迷糊糊的、疑疑惑惑的,您是不是觉得自己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了、太伤人了,觉得自己性格太直了?这是第一。第二呢,您是不是觉得您这样的一种表现、这种表达有点伤了朋友了?

欧阳修说没有,我脑子清楚得很,当我给高若讷写信的时候我就是把他看做“君子之贼”,我就没拿他当朋友来看。所以,第一,我不疑惑,我做的事情我不后悔。第二,我也没觉得我伤害朋友,我的事情做得非常正确。欧阳修的这次亮相,实际上是代表了改革派的整体的亮相。如果说范仲淹主持改革失败被贬,是改革派遭到的一次挫折的话,欧阳修的这封信实际上再次地吹响了要继续改革朝政的号角,而且这封信她展示的欧阳修的个性有一个很重大的意义在哪呢?就是欧阳修这种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个性从此就成为他在政坛上一生无私无畏、不惧艰难险阻、不惧是非、大胆议政参政,敢于、勇于执政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他一生再也没有改变过。

也许有人会问说,那你说了半天,刚才你不是开始问了吗,欧阳修为什么那么多人打击他报复他,难道就是因为这封公开信吗?这不过就是一封信。再者说了,欧阳修有那么脆弱吗?就是因为写了公开信被贬到宜昌,从此一蹶不振、意气消沉,最后又再被贬到滁州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颓然的醉翁吗?我可以告诉大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欧阳修的这次愤而出击为范仲淹抱打不平,就好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路见不平一声怒吼,但是我跟你说,欧阳修是一个持续的、坚持的打虎的人,现在他的政治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不但是要路见不平、偏向虎山行,他还要深入虎穴打大老虎。我前面说了他被贬滁州写了《醉翁亭记》,我们一直弄不清楚他醉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灌醉,为什么给自己起名字叫“醉翁”这个别号,因为他所有的人生,政治人生还没有完全展开,他的政治进取之路还没有完全展开,他打老虎的行动还没有完全展开,等到完全展开之后,那些狮子老虎才开始对他围攻,所以在接下来的路里边,我们才要真正地看一看,欧阳修这个年轻的“醉翁”他是怎么在仕途上走下去的,他又是怎么打老虎的,他又是怎么动别人的奶酪的。谢谢大家。下期预告:血气方刚的欧阳修因为越职言事被贬夷陵,他是否会因此意志消沉,年纪轻轻的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当政治改革运动再次风起云涌之时,欧阳修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三集《他动了谁的奶酪》。

(三)他动了谁的奶酪(文字稿)

画外音: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为了给范仲淹打抱不平,他愤笔写下言辞激烈的《与高司谏书》,从而得罪了朝廷,被贬到遥远的湖北夷陵担任县令,经过一百多天,五千多里的长途跋涉,欧阳修带着家人来到了夷陵,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欧阳修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他的政治前途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三集《他动了谁的奶酪》。

康震:

上一次我们说到,欧阳修看到谏官右司谏高若讷在公开的场合诋毁范仲淹,他非常地气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就给高若讷高司谏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他是“君子之贼”,是典型的小人。因为这个原因,欧阳修被贬到夷陵做了县令。这一年欧阳修刚刚三十岁。欧阳修虽然这次被贬,但他的情绪一点都没有受影响,他不但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地骄傲,非常地自豪,何以为证呢?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是这么说的: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这五六十年来,人们的作派就都变了,为什么呢?胆小谨慎,害怕惹是非,不敢说真话,害怕枪打出头鸟。结果我的这种作派,或者说我们这一次的作派,看见坏人坏事就要发出声音,看见坏人坏事就要跟他做斗争,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就连在那个灶火门口给人家烧火做饭的老太太都感觉到非常地震惊。那意思就是说连一般的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怎么就蹿出这么一个年轻人,胆子这么大,敢给当时的谏官写这样一封公开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公开自己批评的态度。欧阳修讲这个事情的时候他是很骄傲的、很自豪的,觉得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们都还记得原来韩愈被贬潮州,贬之前给皇上写一封信,上一道奏章,说不应该尊奉佛法,佛法如何如何不好,义正词严啊,说的是慷慨激昂,结果被贬之后呢,看到潮州的环境如此地恶劣,马上给皇上上一道表章,说自己身体如何不好,环境如何恶劣,希望皇帝能够原谅自己以前的作为,希望皇帝能够照顾到自己现在这样一种穷愁的状况。言辞之间颇有一些摇尾乞怜的状态。欧阳修对这个作派很看不上,他同样在给朋友的信里边是这么说的: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我虽然对韩愈非常地推崇,古文运动的大家、大诗人、政治家,有胆气,但是他这样的作派我是看不上的。何以见得呢?在欧阳修看来,做人应该前后一致,你既然敢做这样的事情,你就要拥有担当这件事情的胆量,要有这样的心胸,所以他跟朋友约好了,说我虽然被贬,但是我可以做到三点:第一,我绝对不会自暴自弃,我绝对不会一天到晚沉醉于酒水当中,喝了酒之后,自高自大,老子天下第一,我被贬了,反而更牛了,实际上是发牢骚的,我不会做这个事情。第二,我虽则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但是我会尽职尽责,做好这个父母官。第三,我绝对不会破罐子破摔,我也不会写这样一些非常哀怨的、非常穷愁的文字,我都不会做。

大家说一个三十岁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这么阳光这么乐观的心态呢?说起来原因其实很复杂,首先当然是人年轻,年轻人嘛,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喷薄欲出,充满了希望,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有人说他性格开朗,这也不是最主要的。有一个最核心的因素,是欧阳修目光远大,何以叫做目光远大?就是欧阳修的这次被贬并不意味着这一次的政治改革运动走向了终结,恰恰相反,是改革运动的又一次开始,大家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说起来,当时的宋仁宗虽然只有二十多岁,但他看到了朝政的诸多弊端,所以他要下大决心,就要改革朝政,但是毕竟他刚刚亲政不久,各方面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各方面的人事的调整还没有完成,所以在这个时候,范仲淹、欧阳修等这批年轻人力行改革这是对的,这没错,但是当他们触犯到了庞大的保守势力的时候,这个年轻的皇帝有时候也有点摆不平,为了不一开始就把事情全部搞砸了,他不得不做出权宜之计,怎么办呢,当两个拳头开始发生冲突的时候,让另外一个拳头暂时先撤退,那你剩下这个拳头没有目标了,你这个斗争,这种斗争的状态就会慢慢地停歇下来,这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宋仁宗下决心要搞改革,这一点是完全没有变的。

所以我给大家说啊,一个人被贬了,一个人在政治上、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和不顺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能保持一个很良好的心态,一个乐观的心态,没错,有时候跟这个人的性格有关系,跟他的修养有关系,但最核心的一点是他要看到这个事物发展的本质,什么叫事物发展的本质呢,就是欧阳修在当时审时度势之后,他肯定认为他的这次被贬包括范仲淹等人的被贬,都是暂时的,因为他看到朝政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所以他一点都不颓丧,一点也不绝望,一点也不悲伤,反而以一种非常积极的、阳光的这样一种姿态在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我给大家说,很少有人在被贬之后能保持这样的心态。所以我们说智慧、审时度势、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人保持乐观和通达心态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所在。年纪轻轻的看得比较远,年纪轻轻的看得比较全面,所以,暂时的被贬并不在乎。

画外音:以超前的目光对待不平,以阳光的心态对待挫折,远离京城千里之外的欧阳修熬过了四年的贬谪生活,公元1040年,三十四岁的欧阳修终于重获新生,复职馆阁校勘,继续回到汴京担任谏官的职位。那么,饱尝贬谪之苦的欧阳修是否会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那么怒目金刚、锐气十足了呢?

康震:

这欧阳修再次返回来,真应了刘禹锡那诗了,前番刘郎今又来,来了以后依然故我,保持着一个相当的锐气,这个锐气是什么呢?如果说以前欧阳修在官场上推动政治改革运动,那是敲山震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次可就不光是敲山震虎了,是要干嘛呢?是要虎口拔牙。在宋仁宗的庆历二年五月也就是公元的1042年,宋仁宗下诏书,让百官言事,让大家都提意见,为朝政提意见。欧阳修没客气,就提了两条,这两条都非常地关键。第一条,做君王的要有主见。什么叫做有主见?就是做君主的要抓大事,这是第一。第二,一旦决定的事情,下手要狠、下手要硬。第三,不但手要硬,耳朵也要硬。你不能说你做一件事情,别人说东、别人说西、别人说南、别人说北,听了半天耳朵根子一软,事情半天决定不下来。尤其是不能什么事都听宰相的,这是第一(条)君主要有主见。第二,君主用人要用得准,要会用人。他提了两条,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有一条,有的人,不能不听大家的意见,一意孤行地专用之。用他的原话说什么呢?说:

“(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欧阳修【为君难论 上】

如果说大家都觉得这个人不能用,你偏得用,你用了一个人,得罪了全国的人。听出来了没有?这两条的核心就是要求皇帝怎么样呢?要集权,要皇上自己说了算,不能让别人说了算。这个别人是谁,就是当时已经执政二十多年的宰相吕夷简。换句话说,吕夷简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这就是大老虎。什么叫奶酪呢,就是这大老虎和他的小老虎们占据着各式各样的官位和他们手中握着的政治利益,这是很大的一股势力。所以说你要不把这老虎打倒了,这奶酪你就拿不出来,奶酪拿不出来,不能重新地分配奶酪,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欧阳修给皇帝提的这两点建议,就好像是一柄钢叉飞出来,直接就扎到了保守派的心脏部位。他这钢叉一飞出来就好比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然后朝臣们纷纷地开始上疏,给皇上上疏,要求改革,就两条,全部是针对吕夷简的:第一,吕夷简多年执政,奉行的是武大郎的哲学,他给皇上推荐的都是不如他的人,以此来证明只有我能行,别人都不行,所以权力在我的手中掌握。第二,吕夷简的哲学是什么呢?把苟且偷安当作稳定,把回避诽谤当作智慧。那么朝臣们都一直认为,吕夷简的这个位置应该让出来。大老虎一旦被赶走,小老虎们就纷纷地败逃。

大家听了半天可能会说这个吕夷简,好像朝政不改革就坏在吕夷简一个人身上。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我跟大家说这个吕夷简也不是个坏人,这人其实挺好的。自从宋仁宗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他就一直做宰相,他在任用官员,维持国内稳定,维持边疆安定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贡献。说句实在话,范仲淹的重用,跟他还有很大的关系。

他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个人他做宰相的时间太长了,做宰相时间长了之后,他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他自己推动不了改革不说,别人要推动改革,那么就会触及到这个庞大的关系网。不是吕夷简本人道德品质败坏,也不是他能力坏,关键是什么呢,由他为首的形成的这样一种陈腐的、不前进的、明哲保身的局面,是不能再维持下去了。这样一来你看在欧阳修的带动下,大家一拥而上。当时吕夷简已经六十六岁了,终于告病告老,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画外音:纲举目张,抓贼擒王,欧阳修正是看准了这个道理,才拉起了推到吕夷简的大旗,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以范仲淹、欧阳修为首的改革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欧阳修在这期间的《准迢言事上书》、《本论》、《为君难》等一系列奏疏,成为改革派的重要思想武器,欧阳修本人也因此成为改革派的重要代言人,为庆历三年拉开序幕的“庆历新政”做好了积极而充分的思想准备。当然,推动吕夷简罢相,只是改革朝政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那么,接下来首要的工作要从哪里展开?欧阳修将会如何发挥他的作用呢?

康震:

我们经常说,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你不能光破呀,你破完之后还要怎么样呢,别人得看你怎么做。你把旧的规矩破坏了,那新的规矩是什么?你得给我们拿出来,这是恰恰体现一个政治家和一个思想家的核心素质、核心水平的东西。那说白了,当时改革朝政的核心就是要改造官场的风气,要改革吏治。欧阳修给皇上上疏,直接挑明,当时在官场上有四种人是绝对不可用的。第一种人,老迈昏庸,年纪大了,脑子跟不上了,反应比较迟缓,他说这种人万万不可用。第二种人,年老体衰的精力跟不上的,这种人也不能用。第三种是贪赃枉法的,这不用说了。第四种是什么呢,是碌碌无为者。这四种人,他认为就是当时改革的时候首先要拿刀砍掉的四种人,针对性非常鲜明。在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看来,当时的官员,“能政者十无二三,谬政者十有七八”——范仲淹【奏岂择臣僚令举差知州通判】

真正有能力的人,十个人里头没有两三个人。真正能把工作做坏了的人,十个人里头有七八个人。这就是当时官场的现状。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欧阳修还是年轻,他当时给皇上出了个主意,觉得这个主意比较好,他出什么主意呀?他说你看,你就从我们现在的官员里边重新地选拔那么二三十位,这二三十个人,任命他们做按察使。什么叫按察使?有点像现在中央派驻到各个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纪检组的组长。你就派这些人去,这些人去干嘛呢?比方说到了一个省或者到了一个县,把当地所有官员的花名册报上来,就挨着个的去考核他们的业绩,凡是年老多病、又没才能又没政绩的,就给他名字底下划个红杠杠,拿那红笔标出来。还有一种什么呢,是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工作成效,同时也没有什么特别显著的特色的,在底下拿一个黑笔,给他划一杠杠。碰到那种业绩也不是很突出,但总的来讲还过得去,还做出了一些工作的人,再拿红笔再给他划一个杠杠。就这三种。他说这样一来不就什么事情都弄得很清爽了吗?说你派这二三十个按察使下去,分布在各个省份各个县,然后把他们考核的结果报上来,朝廷根据官员的业绩来进行奖惩。他认为不过一两年之后,吏治就会有根本的变化。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有点太简单了,要是天下之事都这么简单的话,那其实根本用不了那么些人,就两三个人就把事情全搞定了。事实证明,几十年来官场形成的奶酪的格局,不可能这么快地就发生改变。首先第一条,按察使到底怎么派,朝廷就打了折扣,宰相府当时发出的命令是什么呢,是各地的转运使,宋代的转运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各地的转运使他可以兼任按察使,换句话说我是省长,我兼任我们这个省的纪检小组的组长,然后我负责考核我属下的官员。这样讲,可能他有几个考虑,第一,他不想屋下架屋,再设置更多的官职,避免重复。第二,我作为主管领导,我对我底下的下属比较了解,考核起来方便。但是大家知道这有一个根本的弊端就是它其实就流于一句空话,大家都是多年的同事,我来考核你,那最后肯定说他工作也还是不错的,为人也比较忠厚,各方面的成绩也还是比较突出,这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表现不错,啪,给打一个红勾。这就是当时宰相府下达的指令,就是由转运使兼任按察使。欧阳修一看这就急了,这哪儿成啊,那不干了,马上上疏皇上,说这样干是绝对不行的,为什么呢?

“此等之人自当被劾,岂可更令按察?......不材者既不能举职,材者又不暇尽心,徒见空文,恐无实效。”——欧阳修【论按察官吏第二状】

一语道破天机。说什么?很多转运使自己就是按察的对象,就有些省长他自己就不合格,他自己都不合格,他拿上这个册子来考核自己下属?可能下属还有点能力的,让这没能力的一考,全都跟他一模一样了。一个不合格的官员本身就是要被监察的对象、考核的对象,你让他再去考核别的官员,这不是耽误的工夫更大吗?这是第一。第二,转运使里边,各级的地方首长里边有没有有才能的?有。这些有才能的人他忙着治理地方,他没有那个闲暇工夫再去监察和考核官员,所以最后得一结论是庸才没有能力做好按察的工作,干才没有精力和时间做好这项工作,那不就是一纸空文吗?所以欧阳修坚决要求独立地派出纪检小组,独立地派出按察使,一定要把这件事情真正落到实处。换句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这奶酪的格局根本地改变,需要锋利的刀叉,没有锋利的刀叉飞出来,没有锋利的刀叉叉在这奶酪上,你这奶酪的格局根本无法改变。

画外音:在欧阳修看来,改革朝政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吏治,而改革吏治就是要改革当时的人事制度。北宋建国至今已经八十多年,官场日渐因循懈怠、贪污腐化,要想大刀阔斧地改革谈何容易,那么身为谏官的欧阳修将会如何上疏言事?在他的眼中改革的出发点要从哪里入手呢?

康震:

说别人容易,说自己难。欧阳修先把自己变成一柄锋利的刀叉,他自己就先第一个飞出来,他说你像年老体弱的、体弱多病的,这明摆着的事大家一看都能看见。说你看某某局长今年都六十多了,浑身上下全都是毛病,算了吧,弄个离休退休算了,这是明摆着的事。贪赃枉法的一旦查出来那肯定是国法难容啊。偏偏就这“不材之人”是最难暴露出来的,为什么呢?欧阳修说了,第一,他们是潜伏的危害,这些人能力不大,个性不强,好处没有,坏处又不是很大,你要他干起工作来既不冒头也不落后,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就好像埋在一块菜地里头,既不是长出来特高的,也不是特低的,你永远都不知道他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人当了一省之长,一省的工作跟着倒退。当了县长,一县的老百姓跟着窝囊。所以他认为这样的人对于朝政是一种根本的危害,是大祸根,第一点。

第二,他们是一些无能的贪官,他说怎么还有无能的贪官呢?就是这批人既没胆量也没能力去贪赃枉法,因为他本来能力就不强,他又没坏到那个程度,可你要说好呢,他也没好到哪儿去,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给保护住,可是对于底下的贪赃枉法的现象,他就是视而不见,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发现,更没有胆量去纠察,所以在这种人的统辖之下,一个地方、一个方面的工作那肯定是贪官成群,所以欧阳修说这“不材之人”最为可恶。

我跟您说,纠察“不材之人”这口号提出来,那可要得罪绝大多数的人。因为很多做官的人就是靠着“不材”才在官场上立住了脚跟。你太有才了,人家嫉贤妒能,早把你一刀砍下去了。你贪赃枉法做得太过分了,官场也不容你。他这“不材”就是最有才,正所谓的无用方为大用。你想,你点了这批人的卯,他们能跟你过得去吗?

我告诉你,欧阳修胆子大着呢,他不光是说“不材”之人,他还在奏章里边公开点名,从地方一溜点到中央上去,他先说,有两个不材之人我必须得说,一个是金州知州王茂先,还有一个是河南邓州下属的顺阳县的县令叫李正已。他说这两个人是典型的又昏庸有无才的人,可恶至极了。他举了一个例子,什么例子呢,当时有一支贼兵,首领叫张海,打家劫舍,打家劫舍先打到金州,金州的这王市长也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把城门打开就给让进来了,到了城里头以后把老百姓的东西洗掠一空,然后转战又到了顺阳县县里,这顺阳县的李县令做得更绝,敲锣打鼓地欢迎进到城里头,然后给他们大摆筵席共同庆祝,也不知道他庆祝什么,庆祝完了之后又让他们都睡在县衙里边,等于说一个县长把当时称之为乱军贼人的人热烈欢迎到城里头来,欢迎进来之后在县委招待所招待他们吃喝,吃喝完了以后又安排到招待所里住下,第二天早上让他们再进行抢掠。这不但是无能的问题,而且是绝对可恶,最可恶的是什么呢,这俩人的上级领导本来早就应该在半年之前按察他们纠察他们,那要当时纠察出来,安排一个有能力的人,怎么会发生这种可笑的问题呢?这不但是可笑而且是无耻,不但是无耻,而且对大宋王朝来讲这简直是耻辱啊。他说这就是所谓的“不材之人”的危害。

画外音:北宋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实行文人政治,对文臣采取极为宽宥的政策,这样一方面巩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导致对官员的放纵,贪污腐化、因循懈怠逐渐成为官场主流,欧阳修所提到的“不材之人”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在欧阳修看来,地方上的“不材之人”要铲除,中央的“不材之人”更是要不得,那么,除恶务尽的欧阳修这次将会对谁开火呢?

康震:

他还点了中央的官员,刚才说那吕夷简,吕夷简的根子深了,吕夷简有一个亲信心腹叫李淑,这个人是臭名远扬,就这四个字就够了不需要再更多地描述他了,就是臭名远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宋仁宗把这个人提拔到自己身边做了翰林侍读学士,这是什么官啊,专门负责给皇上讲解经史经书的,就等于说做了皇上的老师。欧阳修一听这个头都大了,他给皇上上疏,马上上疏,说什么呢,说这人绝对不能用,有这么几条理由:

第一,李淑此人道德败坏,奸佞之臣,天下尽知之。现在你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做这么重要的职务,那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您到底要干什么,我不知道您把这个人提拔到你身边要干什么,这是第一。

第二,听说您提拔他是因为他有文采,我告诉您,做大臣的最重要的是德和行,有没有文采那都是根本没关系的。

第三,退一万步讲,天下就没有文采,您要发布诏书,写出来的文字照样很纯朴很率直,那不也挺好的吗?不需要文采。

第四,像李淑这样的人,在地方做官,为害一方。到朝廷做官,为害天下。

这得罪几个人?你把李淑是肯定得罪了,李淑背后那老头你也得罪了。欧阳修不怕,直接上疏就点名。宋仁宗脑子还算清楚啊,他同意了,他说那就算了,把这个人外放到寿州,安徽寿州做知州,这不挺好吗?事情很奇怪你知道吗,本来皇帝要把他外放到寿州去做知州,可是这个事让宰相府给按下来了。

这块要给大家说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了,宋仁宗时期凡是皇帝的诏命,比方说我是皇帝,今天我有个什么命令、我有个什么想法,我要付诸实行,对不起,您这想法得先送到中书门下,就是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得要宰相们会商之后认为确实可行,然后这个所谓的诏书得从中书门下发出。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就是担心皇帝的集权太大,是为了保障决策的民主化。

但这回皇帝的决定是正确的,可是中书门下行使它的权力,按下来之后提了一个特别可笑、大家听了都说不可能的建议,说什么呢,说这个有一条,得让李淑自己提出申请,我们才能够把他外放到寿州去,你说这什么呀这都是?欧阳修一听这个,他又上疏。你看,光我们这会儿说的,欧阳修跟这些人的斗争那真是针锋相对,对方刚有一个动作,他马上有反动作。对方一有动作,马上就有反动作。看来那次被贬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反而让他斗志更加昂扬了。他马上给皇上上疏,说两条,说皇上已经决定要把李淑外放为寿州知州,现在中书门下按下来,提出这样古怪的要求,说白了就是不想得罪人,他落大人情,您把人得罪了。而且天下人都知道您想要罢黜小人的意志,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宰相就可以做您的主,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引进贤能之人,罢黜小人,这本来就是宰相的职责,现在宰相不但不履行这个职责,反而阻挡您的意志,这无疑是让您的声誉受损,所以希望皇帝能够三思。就这样反复地一追到底,又拖了十多天,这李淑才被外放寿州。

你看我刚才讲了,欧阳修说了,改革朝政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吏治,改革吏治就是改革当时的行政官员人事制度,而改革官员制度就那四类人,四类人里头最可恶的是“不材之人”,他不但点出了“不材之人”,而且他亲自查出在地方上和在中央上哪些人是不对的,可是你看每当他前进一步的时候,就有很大的阻力过来,他又不断地推开阻力,然后又有新的阻力过来,这还是皇上给他撑腰,尚且如此,所以当时的改革的阻力是非常大的。

画外音:

从庆历二年到三年,仅仅一年的时间,支持改革的一批官员得到迅速的提拔,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欧阳修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朝廷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和改革举措的推出,昭示着宋仁宗奋然求治的革新意愿。朝野上下一大批关心国运、富有社会政治热情的士大夫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一个叫石介的文人,以一首激情澎湃的长诗来歌颂这场空前的改革运动,欧阳修等人认为像石介这样坚定拥护改革的猛将理应得到重用,因此决定联名上疏,推荐石介担任谏官,可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范仲淹的坚决反对,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改革派内部出现了矛盾吗?

康震:

当时范仲淹、欧阳修他们这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里边大多都是年轻人。有一个人,姓石名介。这个人是什么官职呢,叫国子监直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京师大学堂的教授,是个诗人,也是个散文家。他就写了一首四言的长诗,这首诗一共一百九十句九百六十个字,名字叫做《庆历圣德颂》,就是歌颂庆历新政的伟大的、宏伟的局面。在这首长诗里边他就表达两个意思:第一,改革是伟大的,推动改革参与改革的范仲淹等人都像圣人一样,光辉明亮。凡是阻挡改革的保守的势力都是妖魔鬼怪。措辞非常地锋利、非常地激烈。

这首诗在当时影响特别大,影响大到什么程度?这会儿,我们大家熟悉的苏轼苏东坡,那时候还是小小苏呢,才八岁,在遥远的四川眉山,他通过自己的老师就看到了这首诗,从此在苏轼幼小的心灵里边就记住了范仲淹、欧阳修等这些光辉的名字,你就看着诗当时影响有多么大。

影响很大,欧阳修等人看了非常高兴,觉得斗志更加旺盛,更加昂扬,他们决定联名向朝廷推荐石介,让他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可是范仲淹看到这首诗之后,有着你绝对想不到的反应,范仲淹看到这首诗之后,给自己的朋友说:

“为此怪鬼辈坏之也”——袁褧【枫窗小牍】

意思是说,我们的千秋大事,就坏在这样奇奇怪怪、鬼鬼神神的人身上了。大家觉得可能很奇怪,怎么弄乱了,石介说推动和参加改革的人是光明的圣人,反对改革的人是妖魔鬼怪,范仲淹没喝多吧,脑子发晕,怎么能说石介是妖魔鬼怪呢,这难道说他们自己改革派内部又发生什么新的矛盾吗?我告诉你,范仲淹讲出的这句话那是大有深意,至于具体的深意是什么,我们下一节课再讲,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一首长诗让庆历新政天下闻名,让改革派群情激奋,也让改革的对立面猛然惊醒,深入绝境的保守派狠命发起一轮反攻,革新派和保守派的对决提前开始,有皇帝支持的改革派能不能在这场决战中占据上风,而欧阳修又会在这场较量中担当起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四集《提前开始的决战》。

(四)提前开始的决战(文字稿)

画外音:在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庆历新政”的改革步伐越走越快,一首歌颂改革的长诗《庆历圣德颂》横空出世,让改革派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但是,作为改革领袖的范仲淹等人却对此忧心忡忡、叫苦不迭,因为他们知道,诗中犀利尖刻的措词,一定会刺痛改革对立面保守派的神经,而保守派一定会拼死反击。果不其然,保守派立即凶狠出手,双方的决战提前开始。那么,在这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中,欧阳修将担负起什么样的历史重任?而有着皇帝支持的改革派,能不能在这场对决中取得胜利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四集《提前开始的决战》。康震:

上一讲我们说到范仲淹和欧阳修他们推动的“庆历新政”的改革运动进行得是如日中天、如火如荼,他们这个改革的这些大臣们热情高涨,宋仁宗对他们也是全力地支持。趁着这个热乎劲儿啊,当时有一位国子监的直讲,相当于我们现在京师大学堂的这些教授,叫石介,写了一首四言长诗,长达九百多字将近一千字的一首长诗,叫《庆历圣德颂》。大家看了这个诗都很高兴啊,非常振奋,特别是欧阳修等人看到这个诗之后非常地振奋,就约好了要共同举荐石介,给他以更重要的职务。但是我说了,改革运动的领袖范仲淹看到这首诗之后,反而是紧皱眉头、忧心忡忡,说什么呢?“为此怪鬼辈坏之矣。”就是我们改革的大事、大业要坏在这样的怪人手里了,要坏在这样不懂规矩的人手里了。当时还有一位重臣叫韩琦,这跟范仲淹在改革运动当中是属于平起平坐的领袖级的人物,看了这诗也说“天下事不可如此,必坏。”天下大事、国家的大事怎么能这样意气用事呢?这样是要坏我们的大事的。

改革是什么?改革在某种程度上那就是革命,革谁的命啊?革旧体制的命,革旧体制底下培养起来的、那些因循守旧的保守派的命。说具体点,就是你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你革下去换新人。那改革运动一旦推进起来绝对是雷厉风行,绝对不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花拳绣腿一番就完事的,那是狂风暴雨。范仲淹作为革新的领袖,他对这一切的局面了解得是非常的清楚,要从事一项改革运动,必须要把统一战线一直划到敌对势力的脚跟底下,要让我们的势力最大化,要让敌对势力最小化,这个改革运动你才能够成功。改革运动不能树敌越来越多,而应该是什么呢,而是进入朋友的圈子的人应该越来越多,这个运动这个工作才能够最后赢得胜利,这是一个基本的法则。

所以他看了这个诗,你说他能不着急吗?这样的诗不但不能够成为推动改革的推动力,反而会成为阻碍力,他不但不会给改革运动以加速度,反而会减缓它的速度。换句话说,好心净办些坏事,本来是要推他的,却阻碍了它。

画外音:为了消除皇帝的疑虑,范仲淹对朋党之名进行了有力的辩驳,但要想让皇帝彻底放心,就必须再接再厉,从根本上解决“朋党”的分类问题,从理论上证明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欧阳修责无旁贷,立即以笔为枪、冲锋陷阵,那么欧阳修能说服疑心重重的皇帝吗?革新派能在这第一回合的“文斗”中获胜吗?

康震:

欧阳修在当时就写了著名的《朋党论》,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劈头第一句话就说: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欧阳修【朋党论】

告诉你啊皇上,朋党这档子事从古到今就有,没什么稀奇的,关键是您作为皇上,您的眼睛够不够亮,能不能分辨得清哪一种是君子之党,哪一种是小人之朋,他告诉皇上这有重大区别,怎么个重大区别呢?就君子之朋是怎么朋的呢?他说君子结为朋党他们依据的是道义,奉行的是忠信,爱惜的是名誉和气节,而最后要报效的是国家。小人呢,结成朋党,他们主要是看重的钱财和利禄。

换句话说,一个君子只要大家在一起结为朋党之后,彼此忠诚,忠诚朝廷,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皇帝,这是君子之党的核心。小人结朋党忠诚于的是什么呢,忠诚于的是眼前的利益、钱财、功名利禄。所以他说,君子结朋党有始有终,我们一辈子都是朋党,我们一辈子都效忠国家效忠皇上。小人不一样,如果有了共同的利益就结为朋党,一旦利益不存在了,就立刻烟消云散,开始互相争名夺利,甚至窝里开始就斗了。所以他说,小人的朋党是暂时的、是虚伪的。

欧阳修这观点很显然是对范仲淹的观点的一个发展一个延伸,最绝的是什么?欧阳修这是正面立论,他从历史上从反面他也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他说什么呀?他说商纣王的时候,有亿万大臣,他这是比较夸张的说法,有亿万大臣,商纣王的时代非常地典范,没有一个朋党,为什么没有一个朋党呢?有亿万个大臣但是有亿万条心那,就是所有这条心都没跟皇上一条心,所以商很快就灭亡了,纣很快就灭亡了。他说周武王的时候有三千大臣结为朋党,是一个大朋党、超级朋党。这超级朋党只有一条心,就跟周王是一条心,所以周就兴盛。他说你要从历史上看最干净的莫过于商纣时代,连一个朋党都找不着,但是最糟糕的也是他这个时代。你要从历史上来看朋党最大的时候就是在周武王的时候,但是他那个大朋党它团结凝聚了人心,并且这人心是跟谁在一起的,是跟国家的心跟皇上的心在一起的,所以朋党虽大,好处愈多。你看他有自己的立论,他还有从历史的渊源上给你澄清,所以他最后告诫皇帝说你就只需要做一件工作就行了,你得认清谁是小人党,你得认清谁是君子党,像我们这样的那就是君子党,你得扶持君子党,你得支持君子党。

其实咱们说白了,你说范仲淹那时候是不是结党?真的是结党了。蓝元震说的一点都没有错,他说的是一个客观事实,你要是不顾这个客观事实,你矢口否认说我没有结党,我们不是一拨的,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那是无法遮人耳目的,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对待对手的这种进攻,你得采取什么呢,你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但是你得使用像太极拳一样的,什么呢,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什么叫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他说你是朋党,没错我是朋党,但是呢,我可以转换朋党的概念啊,你光说是凡是一说到朋党就噤若寒蝉,就吓得不得了?我告诉你天底下朋党类型很多,你是小人朋党,跟皇上不一条心的,我们是君子的朋党。这个概念只要一转换,马上问题的重心就变了,那然后对方的拳打过来的越重,你回击给他的力量就越大,这叫借力发力。你看,人家都说一支笔顶过千军万马,这话一点不错,欧阳修这是关键时刻,这一篇文章一出击,就把宋仁宗打得就不得不服,宋仁宗在这个问题上就没有再纠缠,但是你要知道这是“文斗”啊,文斗斗不过了还有别的斗法呢,还有“阴斗”,阴险的阴。

画外音:在第一回合“文斗”中败下阵来的保守派绝不会主动投降,双方第二回合的交战很快就开始了,保守派的阴斗到底能阴险到什么程度,范仲淹、欧阳修和他们的革新派还能不能取得第二回合的胜利呢?

康震:

当时的亳州知州叫夏竦,这个人原来是枢密使,后来革新运动开始之后就把他从这个位置上扒拉下来了,他一直怀恨在心。他最恨的是谁呀,就是这个石介,因为石介在那首诗里头,等于是公开地骂了他。

夏竦专门请了僧人和道士在家里头做法会,祈祷神灵早一天能除掉这石介。他家里头还放了一个小牌位,上面写了“夙世冤家石介”,就是我跟你这就是没完没了了,我前辈子、后辈子、这辈子我都跟你是冤家对头,就想要除掉这石介,那怎么才能除掉这个石介呢?他就要利用石介的这个性格上的缺点,人是非常地激昂慷慨,但是处理事情比较马虎大意。夏竦这个人是非常阴险狡诈的,可是你知道吗?这个是杰出的古文字学家,他对于书法、对于文字结构的研究是特别地精深,他想了一个特损的招,他手底下有一个心腹的奴婢,女奴,长得特别地美貌,他就把这女奴派到石介的府里头去,她就是乔装打扮成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这么一个美貌的女子,到石介的府里边去,混到里边也做他的奴婢。石介哪知道这个情况啊,那么这个女奴也很聪明也很美貌,她可能就取得了石介的信任,信任了以后她就可以接近石介的文件,石介是官场的官员,他要写很多文件啊,她接触到这些文件之后,她干什么呢?在夏竦的指导下,她就开始模仿石介的笔迹,石介曾经给当时的枢密使富弼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里边他希望这个富弼担当起“尹周”的职责。

什么叫“尹周”的职责呢?那个“尹”指的是伊尹,伊尹是什么呢,伊尹是当时商、就是商国、商朝时候的一个大夫,他辅佐商的第四个皇帝太甲。“周”指的是谁呢,周公旦,周公旦我们知道他辅佐的是谁呢,周成王。这个“尹周之事”一般就指的是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大臣,用来辅佐年纪比较年轻的皇帝。

他给富弼写这封信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是说宋仁宗当时年龄比较小,希望富弼能够像当年的伊尹一样、周公旦一样辅佐宋仁宗。这本来也没什么,可是这个女奴她这字可是练得越来越像了,等她练成了以后她就模仿石介的笔迹写这封信,这不是写完信要留底稿的吗?她就把那个“尹周”改了一个字叫“尹霍”,“霍”就是霍元甲那个霍。

这一改有什么区别呢?我告诉你啊,这个伊尹是辅佐太甲来着,可后边我还没说呢,太甲荒淫无道,伊尹做主把太甲给流放了,等于是大臣把皇上给流放了,流放三年之后,以观后效,发现这个太甲表现还不错,就又重新把他扶到了皇帝位上,注意啊,这是伊尹。那“霍”指的是谁呢?指的是汉武帝时代的霍光,也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受汉武帝的嘱托辅佐当时的皇帝汉昭帝,汉昭帝死了以后没有孩子,他就直接把汉武帝的孙子刘贺扶为皇上,结果他还没当几天皇上呢,他就发现这个刘贺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就当机立断废了这个家伙,另扶了一位上来,就是后来的汉宣帝。这样大家听明白了吧,这伊尹和这霍光,这俩要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典型的辅佐大臣废了皇帝的这么一个历史事件。当然历史上对他俩的评价是正面的,认为是忠臣,做得对,就该这么干。但你知道把那个“尹周”要是改成“尹霍”的话,这就是要命的事,那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要仿效伊尹和霍光的做法,怎么样呢,把这宋仁宗给废了,再立另外一个皇帝。这奴婢做得比较周全,她除了把这信改了之外,她自己还起草伪造了一份石介代富弼起草的诏书,等于是拟了一道伪诏,这个诏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要废掉宋仁宗,这招没点文字功底,字写得模仿得不像,还真是做不了。

这个事一传出来之后,朝野震惊,因为这是大事啊,这等于要废了当今的圣上。宋仁宗虽然年轻,但是不糊涂,宋仁宗本人对这事其实并不是太相信,因为他毕竟还是很了解自己提拔的这几位大臣,但是你知道这个事一出来,它里边隐含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就是什么人才能想出这么要命的招,就是都敢在皇上身上打主意。第一个待不住的就是富弼,虽然富弼什么事都没有,但他知道这一盆子脏水泼上来,要洗的话怎么也得两三年才能洗干净,他可不愿意在这待着招人现眼,让皇上怀疑自己,算了吧,我还是别在朝廷待着了,我到地方上去安安静静做个地方官算了,他自请外放。没过多久石介也被罢去了国子监的职务也被外放。再紧接着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纷纷觉得不自安,就自个儿觉得待的这地儿太危险了、太险恶了,这招太阴了,都害怕粘连上谋反的罪名。所以你看,那文斗斗不过的,那阴斗它就有结果,这一招特别灵。

画外音:第一回合“文斗”革新派胜出,第二回“阴斗”保守派大获全胜,但政治革新不是下棋,也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因此,一比一的比分并不意味着双方平局,而是革新派败下阵来,四散逃离,接下来有皇帝支持的范仲淹、欧阳修和他们的革新派还能不能绝地反击,第三回合的交战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

康震:

那这样一来,你看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石介等人纷纷离开中央,当时中央里头有就剩下俩人了,一个是当时的宰相兼枢密使杜衍,还有一个枢密副使韩琦,就剩这俩人了,这就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两个革新派的领袖。

叫咱们想想就是说你斗得差不多也该歇歇,累不累啊,不行,这都是连续作战,好不容易把范仲淹他们赶跑了,剩下这个杜衍,就盯得死死的,杜衍他们直接斗是斗不下来的,斗谁呀?斗杜衍的女婿,叫苏舜钦,是宋代初期一个著名的诗人。盯来盯去就给盯出点缝来了,怎么回事啊?我们知道这个苏舜钦也在朝廷里头做官,那么有一次他们这个官员,就等于是办公室的同事在一起聚会,聚会要吃饭,吃饭呢以往都是AA制,都大家掏点钱,后来苏舜钦觉得这样也不太好,那天就觉得呢,算了吧,由我们两个掏了钱请大家吃顿饭,可是他里头有个问题没处理好,他怎么回事呢?他跟另外一个同事掏了一部分钱,然后就把办公室里剩下不用的办公的废纸拿出去卖了以后的那个钱放在一起请大家吃了一顿饭,你知道吗?这个是公款,这也倒就算了,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姓王的叫王益柔,他写了两句诗也怪讨厌的,这诗的名字叫《傲歌》,翻译成白话就是骄傲的歌,其中有两句这么写的:

“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王益柔【傲歌】

我喝醉酒之后我醉卧在北极,皇上来扶我一把,周公和孔子那都是我的奴婢。他是为了显示他的狂傲啊,其实这个你说实在的也其实没什么,谁喝醉酒不说点狂话、放点狂言,甚至还做出点狂傲的举动,哎,这在平时那就不算什么,你卖上一百吨的办公废纸都没人管你,是吧,你就是发狂,你别说你睡在北极,你睡在南极,你睡到月亮上都没人管你,但是这是什么日子口啊?这些人眼睛瞪得跟探照灯似的,天天就盯着你呢,盯着谁啊?盯的是苏舜钦,好了,两个罪名是成立的,第一,消费拿公款进行消费。第二,这个王益柔原来也受过范仲淹的提拔。所以王益柔是什么呢,王益柔藐视君上、混乱纲常,甚至藐视圣人,有人提出来把这个苏舜钦抓起来革职法办,把王益柔砍了,你说这是多大个事啊,就是一堆废纸和两句诗,宋仁宗当时不明真相啊,连夜派出人去就把这俩人抓了。

还好我刚才说了,这不朝廷里头还剩俩人嘛,一个杜衍,一个是韩琦,杜衍当然没办法说什么话,这里头有他女婿在里头,他能说什么,他得避嫌啊。韩琦就说了,韩琦说你看,就是这么一点事,只不过是喝醉酒了写了两句诗,而且你要说办公用纸卖的钱说严重了是这么着,说的不严重了他也没什么,再者说了,现在朝廷面临着这么多的大事,怎么偏偏这几位重臣就揪住这么件小事不放呢?他就觉得很奇怪,他问皇上说,您就不觉得这里边是别有用意吗?昨天不究、前天不究,就今儿非得究这事,而且您就这么点小事大动干戈,连夜派人把人抓起来,这是不是太有点不合乎常情?宋仁宗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这事做得也挺丢面子的,这什么好事不(好)抓,就抓这种小事。但是韩琦虽然力争,可是后来的判决结果还是非常严厉的,苏舜钦革除公职,用现在说就是开除公职,永不续用,贬为一般老百姓,王益柔呢也被贬到边远的州郡。

其实我跟你说这事大家一看就明白,他们的用意,贬苏舜钦贬王益柔根本就不在话下,他们就是敲山震虎。果不其然这招很灵,没过多久这杜衍就待不住了,自己请求到山东兖州去做知州。又没过多久,这位韩琦也自请外放。

所以你看事态的发展在转瞬之间就好像失去了控制,你现在知道石介的那首诗的危害有多大了吧?就是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改革运动,它要获得成功,不但自身不能出一点问题,而且要对于反对的力量有充分的防御力,你的防御力如果不足够,那么对方对你的打击每一招都是很致命的。我刚才说了有文斗、有阴斗,刚才说这第三种算是阳斗,就是阳谋,我就公开的找你的茬,总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都把你们吓得不敢在朝廷待了,我然后把我们的人怎么样,安插进来。

那现在谁能够挽救这种危局呢?我们就不得不把我们的目光投向谁了呢,宋仁宗。我们说了宋仁宗不信结朋党的事啊,宋仁宗对他们是很信任的,对不对?我告诉你,就苏舜钦这案子结案之后不过五天,宋仁宗就下达了一道诏书,这诏书让欧阳修看了之后那真是震惊不已,以欧阳修的脾气那是有相当激烈的反应,这诏书里写的是什么?欧阳修这激烈的反应,反应到什么程度?下回再说。

画外音:面对保守派疯狂而卑鄙地打击,革新派无奈地败下阵来,曾经受到皇帝大力支持的欧阳修,也被逐出京城落难滁州,然而政治上的失利却造就了文学上的经典,那么写于滁州的《醉翁亭记》在问世之初究竟创造了什么样的神话?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五集《清醒的醉翁》。

(五)清醒的“醉翁”(文字稿)

画外音:在与保守派殊死的斗争中,革新派不得不喝下失败的苦酒。曾经被皇帝看重和支持的欧阳修也不得不远离京城被贬滁州,虽然在走之时,皇帝依然对他表示信任和关心,但几天之后,皇帝的一纸诏书却又让欧阳修悲愤不已,然而,政治革新的失败却成就了文学的经典,身处逆境的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成就了传诵千古的文学名篇,那么在问世之初,《醉翁亭记》都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坛神话,流传近千年以后,康震老师又会怎样解读《醉翁亭记》,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到底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五集《清醒的醉翁》。

康震:

欧阳修离开中央到地方去任官,临走之前向宋仁宗辞行,宋仁宗对他表现出了非常信任的态度,一再地告诉他到地方上工作不会多长时间的,很快你就会回来的。如果在地方上工作,看到中央的工作做得有哪儿不对的,你就提出来,像以前一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欧阳修说你看,我原来做谏官的时候,我们有特别的职权,是可以搜罗证据然后向朝廷提建议。现在我是个地方官,中央的情况我就不一定很了解,我就不敢随便讲话,宋仁宗说不必有顾虑,尽管讲。非常地信任,对不对?让我们感觉到宋仁宗还是非常地支持欧阳修包括范仲淹等这一批改革的人。

可是谁都没想到,欧阳修这边刚走了不过五六天的时间,宋仁宗就下达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是什么呢,我用白话文给大家说一说,诏书的主要内容说,我,宋仁宗说朕听说古代的盛世大臣们聚集在朝廷上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结为朋党,君王圣明,大臣们也非常地贤能,我希望我所在的这个朝政、我所在的王朝也能达到上古时代那样一种贤明的王朝的水平,但是现在朝廷上上下下、大臣之间结党营私,表面上是推荐人才,暗地里是贿赂、拉拢、勾结,沽名钓誉,有关部门应该严厉地查处这个事件。

大家一听这个不对啊,因为前边宋仁宗问过范仲淹,说君子也结党吗?范仲淹的回答说君子结党,君子结党是以义结党,以国家利益结党,所以君子结的党结得越多越好,那后来欧阳修进一步地引申和论证了这个观点,那就是说从古至今只要有政治、有朝廷、有大臣,都会有朋党,关键是看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党,小人之党越多国家越乱套,君子之党越多国家越受益。可是你现在看宋仁宗这番话,可以说是直接针对的就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言论。那换句话说,在宋仁宗看来说你说你们是朋党,是君子之党,在我看来甭管是君子之党还是小人之党,只要你们结了朋结了党,你们就不对,你们就对我的统治有威胁。再说一句话,那就是说宋仁宗肯定是经过了周密地考虑之后,听信了有些人的言论之后,终于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局势里边,一屁股现在就坐到了革新派的对立面那边去了,也就是说他的立场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移,他认为范仲淹等人借改革之名行朋党之实,要不然怎么说结党营私、沽名钓誉,对不对。

当时欧阳修已经到地方做官,他远离了朝廷的政治漩涡,按理说这个事,多一句的少一句的,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可是我们知道以欧阳修的个性,以他对革新运动的忠诚,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言论,他远在地方愤而上疏,他说什么呀,说现在范仲淹等人已经离开了朝廷,这些人都是当时皇上您自己亲自委任的大臣,国之重器,天下人只知道他们是栋梁之才,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犯了错,他们罪犯何条,现在我不在中央做官,对中央的情况不太了解不太清楚,可我知道坏人要想诬蔑好人,无非是两条,第一,善良的人他就说他们结朋党,因为善良的人以义结朋党,如果是手里有权力的人,就说他们专权,我认为您就是中了这些人的毒了,有人在您的耳朵边上说坏话,您听了他们的话,在这封奏章的结尾,欧阳修说正直的大臣只要在朝廷,小人就嫉恨他们。有谋略的大臣如果离开了朝廷,坏人就拍手称好,您的朝廷里头现在全挤的是一帮小人和坏蛋,他们天天都在庆贺这些正直的大臣离开朝廷。皇上,我替你深深地惋惜。

大家听得出来,他这个奏章有两个语气,前头是给皇上分析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得懂道理啊。接着他看说不通的情况下,他直接就跳出来说了,说我都替你惋惜,那意思是说,像您这样的皇上,耳朵根子太软了,眼睛里头有白内障,看不清楚东西,耳朵也听不明白东西,是不是?谁跟您一说什么,您立场就动摇了。换句话说您的立场如此地不坚定,所以才害得这些忠臣们、这些大臣们纷纷地被贬。

大家要知道,这么跟皇上说话那可是很没有分寸的,这叫“忘身而报国”,那就是把话说出来,早都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和升降都置之度外。那反对派能放得过他吗?你小子到地方上去你还不老实,还教训起皇上来了,皇上前两天跟你说话那是跟你客气,是不是?你真还把自个儿当根葱了,是不是,怎么着?贬的就是你们这批人,不把你们这批人贬了,我们怎么能舒服呢?行,前边跟你玩的文斗你不吃,后来又给你来阴斗的,后来又来阳斗的,这回给你来一绝招,来一流氓斗,哎,我就说你的生活作风有问题。

你看坏人治好人他有几种办法,一种是正面打击,正面打击不行的话,他不打你了,他怎么办呢,他拿盆脏水在路边等着你,你从路边穿得整整齐齐往过走,啪,一盆脏水撂上去,对不起啊。这回完了,身体脏了以后觉得挺恶心,但也没办法。可是你想一个人身上被泼了一盆脏水之后,别人看着你也恶心,他的目的就是恶心死你,他恶心不死你他脏死你,他脏不死你他就让别人看着你就是一个道德败坏、道德沦丧的人,你的道德品质都不能保证了,谁还会信你说的话呢?所以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摧毁他的名声,特别是他的生活作风方面的名声,这不是就回到我们第一集的时候讲的那个故事了吗?欧阳修是怎么最后被贬到滁州的,就是因为这帮人实在是把他拿不下了,最后就想这么一流氓招,这流氓招也没把他拿下,我们知道最后实际上是因为还有很多有天理有良心的人就不愿意这么做,不愿意执行这样一个诬告他的路线,最后欧阳修并没有因为说生活作风有问题而被贬,是因为找了些别的理由被贬滁州。

画外音:欧阳修被贬滁州是“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因为欧阳修到了滁州之后,才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又一个高峰,《醉翁亭记》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经典,那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当时都引起了怎样的反响?而它的流布传播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康震:

你看我们现在,前面讲欧阳修讲了四集,讲到今天是第五集,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又回到了滁州,又回到了《醉翁亭记》。你还记得我们最开始讲的时候说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他沉浸在山水之乐当中,沉浸在山水之美当中,那时候我就问大家,我说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四十岁的欧阳修难道仅仅就是到了滁州以后就沉醉在这山水的美景当中了吗?现在当我们已经了解了欧阳修从最开始步入仕途参与革新的运动,经过了起起落落,不知道跟这些人经过了多少次的战斗,最后被泼了一盆子脏水,然后来到了滁州,如果你把整个的这前面的四集讲的内容都回顾了以后,你现在再来看这《醉翁亭记》,就别有深意。那歌上怎么唱来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大家说你弄错了,欧阳修被贬滁州怎么叫成功呢?你该不是保守派那拨的吧?你没听明白,《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史上的一道彩虹、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这道美丽的风景是怎么来的呢?是欧阳修经历了多少风雨才得来的,我们甚至都不希望他写《醉翁亭记》,因为我们不希望他被贬滁州。但是他被贬滁州之后,这个被贬滁州的结果是经过了前面我们讲的那四集的所有的内容,才落这么个结果,这时候四十岁的欧阳修他的全部修养、他的全部积累和他的才华都从《醉翁亭记》里边表现出来,所以这时候你要读《醉翁亭记》,发现里边别有深意。它为什么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原因就在这儿。

其实我告诉大家,它不光是流传千古,它当时就非常有名,一写出来立刻流布天下,家家户户恨不能都有一本,到了什么程度,我可以给大家说“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这文章一写出来,基本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都在作文本上抄,抄得纸都贵了,就这夸张的说法,“洛阳纸贵”嘛。最邪门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他这个醉翁亭不是他盖的,是什么呢,是琅琊山上有一个和尚叫智仙,就是这山上是有僧人的,哎哟,这《醉翁亭记》一写好以后可把这帮僧人忙坏了,为什么呀,他这《醉翁亭记》写出来以后,他就刻在那石碑上了,就跟咱们现在所有的旅游者做的行为是一样的,都听说那山上有块碑,死活就要上那山,就得去看那碑,不但看了,还要把那字拓下来,大家知道吧,要把它做成拓本。大家要知道拓碑的时候得用什么呢,得用拓包来捶打它,你把纸贴上去之后,然后得用一个拓包来这么很精心地把它拓得很平,把字都抠进去,这才能拓得清楚嘛,这拓包是拿什么做的?拿毡做的。这寺庙里头所有的毡都被用光了,就这拓包天天搁这儿拓,库房里的毡都用完了,最后僧人们非常高尚,把他们铺在床铺上的毡都拿出来了,用铺在床上的毡做成这拓包在这儿拓。

这就说明什么?欧阳修四十岁的人,真的不大,现在也就可能是一个处长这样一个职务,他的《醉翁亭记》能这么快地被大家认同,是因为他这个人被大家很早就认同了,所以当他的心声流布出来之后,天下的人莫不景仰,无不传诵。

那商人也瞅这机会拓一块下来揣到怀里,过海关的时候不想交税,就把这玩意掏出来,看,想要吗?想要,想要就不交税,顶税了,就这么大作用,这不是我编的啊,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五年以后,欧阳修已经不在滁州做官了,他已经到颍州做官了,可是当时有一个著名音乐家叫沈遵,这个人是个琴师,弹琴弹得特别好,他就听说《醉翁亭记》这文章写得好,看了以后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那看了以后真是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自费就到这琅琊山的琅琊谷来,听那个飞瀑的声音,看那鸟儿的鸣唱,再观察那涧边的溪水,然后谱了一个琴曲叫《醉翁操》,又叫《醉翁吟三叠》,这个音乐、这个琴、琴曲在当时也是广为人知,沈遵,音乐家。

又过了五年之后,那个时候欧阳修已经做了大官了,他出使契丹国,嗨,就在那路上遇见了沈遵,沈遵当天晚上就把他随身带的琴拿出来,给他弹了一曲《醉翁操》。欧阳修听了之后非常地感动,当时就填词,填了《醉翁词》。这就齐了,是不是?有《醉翁亭记》,有《醉翁操》还有《醉翁词》。又过了三十多年以后,你注意啊,人生就是这样被流传的,先是五年以后,然后又是五年以后,然后又是三十多年以后,欧阳修和沈遵都已经去世了,当时庐山有一个道士叫崔闲,此人精通音律,是个音乐家,他特别地喜欢这个《醉翁操》,他就找到了大文人苏轼,请苏轼又填了新的词,配着这个琴曲广为流传。所以你就看,我前面说来着,就是你光在第一集里头讲那《醉翁亭记》啊,那根本不行,你必须得再讲上四集以后到这第五集里,你再次看《醉翁亭记》它就别有风韵别有深意,别有一种人格的操守的光芒,这个光芒不仅是文字的流传,也有音乐的流传,而且是代代相传,光这个算了就四十年了,是不是,这就是人格的流传。

画外音:《醉翁亭记》凝聚着欧阳修丰富的人生感悟和人格理想,深深地打动了人心,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流传近千年以后,康震老师又会对《醉翁亭记》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康震:

我前边曾经说过,这《醉翁亭记》里头有三个要点,第一是翁,第二是醉,第三是乐,对不对?翁,我前边说过他本来不老,他自己也承认,四十岁怎么能叫翁呢?他要叫翁了,那我今天给你们讲课的时候,那就得弄上胡子,也像个“翁”一样。他之所以把他叫做“翁”,就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崎岖和坎坷,对于四十岁的欧阳修来讲,咱们实事求是地讲,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难免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

我这儿说得是很轻松,一会儿十年过去了,一会儿五年过去了,但是对于欧阳修来讲,他坚持革新、推行革新、冒死犯上,这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神的代价和身体的代价、体力的代价。他叫“醉翁”,是因为他虽然只有四十岁,他已经有了一种翁的感觉,这种“翁”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常说“四十不惑”,可是对于这时候的欧阳修来讲,那早都过了不惑了,他是什么呢,他这时候是人情练达、洞明世事,比一般四十岁的人,起码比我要成熟。所以我们说这个“翁”在这儿是最契合这个时候欧阳修四十岁的年龄的一个心理感觉。

还醉,前面也说他喝醉了,为什么要醉呢?因为人心叵测、官场险恶呀,来到了这琅琊山,来到了这滁州城,来到这醉翁亭边,他看到的是一种单纯的可爱,一种纯粹的优美,一种远离官场险恶的桃花源式的宁静。一个人只有在他遇到了很多挫折的时候,他才非常渴望能沉浸在一种简单纯粹的优美当中,在这种简单和优美的沉醉当中,他才能在心灵上获得一种平和、一种暂时的安宁,所以我们说这个醉从根本上来讲不是酒醉的醉,而是什么呢,而是沉醉于或者说沉迷于一种远离的状态,所以我们说这个滁州的美景、这个醉翁亭对于欧阳修来讲有可能是灵丹妙药,起码我觉得这个醉翁亭有点像他的心理医生,他在这亭子里一坐,身心就宁静下来了,浑身就安静下来了,就不那么躁动了,他是愿意醉也渴望醉,但是从这点上来讲,恰恰能看出来欧阳修不是真醉是假醉,他的本质是什么呢,非常地清醒,他甚至比一般的人都要清醒得多,正因为无比的清醒,他才愿意让自己醉去。

画外音:翁、醉、乐,是康震老师解读《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词,是了解一代文豪欧阳修心路历程的密码,那么在《醉翁亭记》里,欧阳修的“乐”有表现在哪里,而这个“乐”的背后又包含了欧阳修什么样的为政之道呢?

康震:

还有一个乐,你看他写这“乐”呀,他开始说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但是底下你看,他紧接着写了一段,这个乐可不是他自己乐,他怎么说的呢,他说: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我在醉翁亭这儿坐着一看,唉哟,你看今年这春游的人,有前边走的,后面跟着的,前面喊着的后边呼应的,络绎不绝、往来不绝,这是干嘛呢?是滁州城的老百姓出来玩了。接下来又说: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傍晚时分太阳要下山了,树林子里头也变暗了,大家都要回家了,回家了以后呢?树林子里头就剩下一些鸟雀,鸟雀们也很欢乐,可是欧阳修说你们再欢乐,你们不知道滁州城的人为什么会欢乐,滁州城的人跟着太守出来玩儿,你们欢乐,但是你们永远都不知道我这个太守为什么会快乐,大家说有什么复杂的,转来转去的挺拗口的,不就是出来春游吗?春游了就快乐了,是吧,不用上班,当然不用上班。欧阳修在给他的朋友的信里边说过一句话,就对这个乐是最好的注解,他说什么?

“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二十〈庆历七年〉

我呀,来这儿才不过一年多,来了以后我心里边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呢?“不独为学”,不光是因为我来了以后我勤读书,也不是因为这儿山水有美景,也不是因为这有曼妙的琴声,也不是因为这儿有美酒佳肴,而是因为什么呢?我来了以后这么短的时间里头,这个小城市就让我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各得其所,人民欢呼雀跃,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非常幸福和快乐,这是我欧阳修来到滁州城最大的高兴,也就是说老百姓高兴了;老百姓幸福了;老百姓快乐了,我就高兴;我就幸福;我就快乐。这种快乐是他的真快乐,正所谓我要幸福着你的幸福我要快乐着你的快乐,这不光是说爱情的,也是在说一个为官者对老百姓的感情。

我们就很奇怪,欧阳修对人民做了什么?对滁州城的老百姓干了什么?他怎么“收买”他们的,让他们变得如此的快乐、如此的高兴?我告诉你,欧阳修没别的招,他有两个字,一个叫宽,一个叫简。宽,不是松弛不管事,而是什么呢?而是不急功近利。什么叫简?简不是省略,也完全不是说不管事,而是什么呢?而是不打扰。也就是说,一个宽一个简,概括了欧阳修为政之道的核心,他管理百姓,他治理一个小郡小城乃至一个大郡大城,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老百姓本来的愿望,顺应老百姓自己的要求,引导老百姓实现他们的幸福的感觉。这就是他治国、治家包括他治一州郡的一个最主要的经验。他说六个字,“务大体,简细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抓大放小,大事可以管一管,小事不要去纠缠。据说欧阳修后来到南京、在扬州、在山东青州都做过官,他一到那儿去三五天,衙门里的公务就减轻了十之五六,一个月以后,那衙门冷清得就像山里的寺庙一样。我一直很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是不是,你总得打卡吧?你这办公室里头要有十来个人打卡也得是游人如织那种感觉对不对?我想这是比较夸张的,他的意思是说,他的为政之道是宽和简,宽和简的核心是顺应人的本性,顺应行政管理的本来的面目。所以大家知道,他跟老百姓一起与民同乐,这是他的真欢乐的根源。

大家都记得,欧阳修原来在中央在朝廷的时候做官,他大力地推行改革,他的一个最大的举措就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中央派出专人纠察、核查、考核地方官员和中央朝廷的官员,这招很厉害,他最恨的是哪种人,不材之人。就是你贪赃枉法这容易发现,你老弱病残这也容易发现,最难发现的就是埋藏在庞大官僚机构里头那些庸才。行,那你当时在中央的时候,你说要把那些庸才择出来,底下给划上黑道道,把他们剔除出去,现在行了,你也到地方上做官了,你的表现怎么样?大家就要看。所以对欧阳修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他虽然是被贬到滁州了,但是如果被贬之后就破罐子破摔了,天天喝酒,真的把自己灌得醉得像一个翁一样,那就麻烦了,那不是打自己耳光吗?所以欧阳修,大家注意啊,这欧阳修他在政坛上获得的地位,大家之所以尊重他,是因为他敢想敢做、雷厉风行、大胆主动积极的作风,他吃亏也是因为这个作风。但是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人,也就是说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和风格是由他的做派决定的,这种做派和风格决定了他到了滁州以后也不会改变。

换句话说,改革运动的思想从来在欧阳修的手中和心里从来就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延续到滁州,滁州就是他一块试验田,你看看我是怎么做官的,大的我也能做得了,小的我也做得不赖,这就是说欧阳修的政治风格、政治人格它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就是到了滁州这个小地方依然表现出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家说怎么可能,你不是说它没过一个月以后,整个就清静得跟僧人那房子一样吗?怎么是雷厉风行?有的人是把工作越做越多了,他是越做越少了,这就是真正的雷厉风行,这是改了旧体制之后才会有这样的风气出现。

画外音:被贬滁州的欧阳修并未消沉,他雷厉风行,推行宽与简的为政之道,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见,与民同乐才是身处逆境的欧阳修最大的快乐,而一个年轻人的到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欧阳修丰富的精神世界,看到了“醉翁”的清醒,那么这个年轻人是谁呢?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到底是什么呢?

康震:

我这会再问你他是一醉翁吗?肯定不是,他是个清醒的醉翁,他怎么个清醒,说有证据就马上有证据,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又一个年轻人来到滁州拜访欧阳修,向他学习古文,这个人就是28岁的曾巩,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老排末末了,大家老背的时候老把他背不起来。

曾巩来拜访欧阳修,你知道欧阳修现在做了一什么事吗?前头不是有醉翁亭吗?欧阳修在醉翁亭不远的地方又修了一座亭子,这个亭子起了一个名,你做梦都想不到这亭子叫什么,它肯定不叫醉酒亭啊,它叫什么呢?醒心亭。我的心是清醒的,醒心亭。你看这事多有意思啊,那儿有一个醉翁亭,这儿有一个醒心亭,就在这琅琊山上,一个醉翁拥有一颗清醒的心,这怎么听着别扭呢,是不是?哎,这就是借以明志的方法。他邀请年轻的曾巩为他做一篇《醒心亭记》,曾巩当然得写,能不写吗,非常荣幸地写,说什么,说这个醉翁在醒心亭什么表现,就这醒心亭对欧阳修来讲有什么功能,每次当欧阳修喝醉了或者疲倦的时候,他就会到醒心亭上向远处遥望张望,他看什么呢,没人知道。但是醒心亭上显然不光是醒酒,也要怎么呢,唤醒他的理想。曾巩接着说,他来到这醒心亭上,“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曾巩【醒心亭记】

他到这亭子上四处一看,到处看到的都是新奇的事物,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动听的声音,那时候他的内心开始苏醒,他久久地不愿意离开,就愿意永远地停留在这个地方。难道说,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就是他最终的快乐吗?不是。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曾巩在《醒心亭记》里边也说得非常地清楚,“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曾巩【醒心亭记】

一山一水之乐绝对不是醉翁和欧阳修本来的想法,他只不过是把他的思想寄予在这山水之间,到最后,在文章的结尾处这个曾巩非常深情地写了一段话,真的是用了十二分的深情,他怎么说呢,他说韩愈去世了几百年了,现在我朝出了像欧阳修这样杰出的人,但是我们这些成天跟在他身边的人,甚至在滁州的人,看到了《醉翁亭记》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人会知道欧阳修是百年难遇的人,也许再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那时候人们读了他的文章,那时候人们了解了他的事迹,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杰出的人物和人才。现在这样想起来,曾巩说,我为能够跟他同游琅琊山、同游醒心亭,甚至为我能够在他的嘱咐下写这篇文章,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无比的骄傲。

他为什么骄傲?就是因为一个醉翁一个醒心亭让曾巩看到了欧阳修的人格的核心,这个人格的核心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的醉是表面的,他的醒是实质的,他之所以醉就是因为他太清醒了,他之所以清醒就是因为他永远都有一颗关心时事的心、关心百姓的心,这正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格。

我们经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特别地具有一种忧患的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缝里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古人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的爱民之心、忧国之心凝结而成的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的精神,这就像一个基因一样,就跟那DNA一样深深地植于你的血液当中,你虽然出身于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但你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你的身上就会有这种文化的民族的烙印,这种烙印、这种遗传的基因,使我们的民族使我们的国家时刻能保持一种清醒的反思的意识,因为有了清醒的反思的意识,遇到再大的困难,波折和苦难甚至大的**,我们都能挽狂澜于既倒。

所以,一个醉翁,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可以在沉醉当中暂时地放松他的心灵,但是他的本质是清醒的,因为他是清醒的,所以他依然能够在醉过之后积极地投入社会的洪流,继续他革新的运动,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不但是可以尊重的、尊崇的,而且是非常可爱的。我们知道欧阳修的性格不是特别好,他很倔强,很坚持原则,又很清醒,他清醒到什么程度呢?他清醒得跟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道者也会分出很清晰的原则,这以至于他得罪了很多的朋友,甚至得罪了朋友的家属,他是怎么得罪的呢?我们下一集再接着讲。

下期预告: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独步当代,名垂千古。然而拥有绝世文采的欧阳修在为朋友撰写墓志铭和神道碑文时,却落得个亲属埋怨、朋友置疑,这是一个怎样的欧阳修?做了费力反而不讨好的事却仍坚持自我坚持真理,敬请收看《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六集《费力反而不讨好》。

(六)费力反而不讨好(文字稿)

画外音: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更是北宋政坛著名的谏官,欧阳修对于政敌是针锋相对、毫不手软,耿直不屈的人格成为他个性的标签,然而他的这个性格有时候也会伤害到别人,甚至会做出费力不讨好的事,在欧阳修的一生中,这样的事绝不在少数。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道好友,而在范仲淹去世后,欧阳修的这支生花妙笔却得罪了范仲淹的家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六集《费力反而不讨好》。

康震:

在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世了,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知道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关系那是非同寻常,范仲淹对欧阳修有奖掖提携之恩,两个人也是同道的好友,友谊非常深厚。范仲淹去世了以后,他的儿子范纯仁也是当时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就邀请当时他们一起推行改革运动的另一位重臣叫富弼,为他的父亲撰写墓志铭。邀请欧阳修为他的父亲撰写神道碑。解释一下,墓志铭是埋在坟里头的,写好了以后刻好了以后就在坟里头了,将来多少年以后把这个坟刨开了,要了解墓主的生平,就看这墓志铭。神道碑是立在墓道上的,就是,是在外边别人能看见的。就这么个区别。一个是在暗里的,一个是在明里的。这个任务交给他,他不能不写啊,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都应该写,可是对欧阳修来讲这太为难了,为什么呢?因为要评价范仲淹就意味着要评价过去几十年的政治史,对不对,我们都知道范仲淹跟他一样在政治上也是起起落落,他可能没有一个私人的敌人,但是他可能拥有很多政治上的对立面,那你现在评价范仲淹,那些对立面的势力还都存在着,所以欧阳修就说什么呢?说我写这个神道碑,对上不能有损国体,因为范仲淹生前担任的职务那是跟国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我对他的评价不能有损国体。第二,也要躲开那些对立面的明枪暗箭,我不能把这个神道碑一写出来,结果招致一大帮人的群起而攻之。所以他说写这个神道碑首先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要稳当,稳当的内涵就是要公道、要公平。我只要立住了公平,谁也说不了我什么。所以他说“须先自执道义也”,我自己先把道理拿定了,把立场立定了,我自己的说法确定了,我的原则确定了,我对范仲淹的评价就好办了。

就写了,富弼的墓志铭写得很快,写完了之后就埋到墓里边去。欧阳修的神道碑写了15个月,你想欧阳修这样的散文大家、政治家,溜溜地写了15个月,交稿交得特慢,这才写出来,写出来他还不放心,专门交给当年与范仲淹在宰相府里共事的韩琦,让他过目。韩琦给他提了一些意见,他进行了修改之后,然后才拿了出来。嘿,我跟你说啊,他是千小心万小心,你看他们原来同一阵营里边的韩琦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他没有意见了。最侥幸的是他们的对立面们没有任何声音,这就说明他做得公道不公道呢?公道。稳当不稳当呢?稳当。

才是的,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写墓志铭的富弼,富弼看了以后没有明确地讲不满,但他讲一段话,这话是大有深意的,他怎么说呢,他说我这个人写文章求的就是善恶分明,我要写善就是为了劝诫后来。我要写恶,就是为了惩治那些败类。我写的文章从来都不模棱两可,怎么叫不模棱两可呢,就是褒贬分明,让善人能长生,让恶人下地狱。如果写文章前怕狼后怕虎,左右都害怕,我不高兴这样做,我写墓志铭就坚持的这个原则。而且他说什么呢,我明确说,我在给范仲淹写的这个墓志铭里边,我就是激烈地抨击了当年的那些对立面,我知道他们那些对立面的后人现在还活着,我不怕。我把这话讲出来,他们肯定会群起而攻之,但我就是不惧怕,我活人就活个有原则,原则分明。大家都能听得出来,是吧,要是没意见他平白怎么说这番话呢?欧阳修啊,对这段话有一个明确的回应,他怎么说?他明确地告诉富弼,如果你们觉得不合适,请人另写,哥哥我不干了,我还真不惹这个,你们觉得不合适你们另请高明。

画外音:欧阳修与范仲淹不仅是政治上的同道者,更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以欧阳修的绝世文才,为范仲淹书写的神道碑文肯定如花团锦簇一般,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文章写成后反对的声音却并没有出自政敌的阵营,而是来自身边的好友,这是为什么呢?

康震:

大家知道,范仲淹当年推行革新的时候画了一幅《百官图》,所谓《百官图》那就是在当时做了二十多年宰相的吕夷简的门下关系盘根错节,这些当官的,谁是怎么上去的,谁是怎么做官的,那些根根梢梢都跟这吕夷简有关系。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百官图》目的就是要揭开这个黑盖子。打起来了、冲撞了、矛盾了、党争了,先是范仲淹被贬,欧阳修那会儿不是也被贬了吗,后来吕夷简也被贬,在这当口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西夏和北宋的战争爆发了,吕夷简重新为宰相,他一做宰相,就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他主动向皇上提名,这时候应该紧急地调回范仲淹,让他全权负责对西夏的战争。在写到这一块的时候,欧阳修在神道碑里是这么写的:

“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被起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欧阳修

吕夷简重新做了宰相,范仲淹也因此重新被起用,两个人相约共力杀贼。天下之士都因此称许两位国家高级干部。就这么个事。问题害在哪儿了?还不光是富弼,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就坚决不同意。范纯仁说什么?“我父至死未尝解仇。”我爸爸到死都跟那吕夷简没完,跟那仇就没解开过,我就没听说过他老人家什么相约共力戮贼杀贼,没有的事。富弼他又不是范仲淹的儿子,他不好讲得这么明确,他是从评价一个人要善恶分明,是吧,要有原则,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他的意思也是一样,你怎么能乱写呢?吕夷简那是咱们什么人,那是咱的仇人啊!你现在说的是咱那头儿范仲淹跟他相约共力杀贼,那咱们的原则不就丧失了吗?你这不是和稀泥吗?你不就怕得罪人吗?但是范纯仁不一样,这是给他老子写的盖棺论定的评价,他当然急眼了,我爸爸到死都没跟他平息了这过节,没完,我这儿还没完呢。

欧阳修是一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我们已经对他很了解了,欧阳修怎么说?说我也吃过这吕宰相的亏,他也治过我,但我跟你们说,我写他跟范仲淹的事情那是要公道的,只有公道才能传之后世。我听说范仲淹说过,他一生从来没有怨恨过一个人,这事就奇了怪了,他自己都觉得跟这个吕夷简之间没仇了,你这当儿子的出来非说地底下已经死了的两个人互相之间仇没解开,你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父子俩怎么就差得这么远呢?我告诉你,这是欧阳修的原话,说什么,你说你父亲说没解仇就没解仇了?你那会儿才多大?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公等少年,何从知之?”你小兔崽子你懂什么?你知道为什么欧阳修在这问题上非常地鲜明?因为评价范仲淹关系国之大体,就是对范仲淹的评价如果出现偏差的话,那就对整个这一段的历史,对这一段的北宋国家的形象有重大影响。他要是个一般的县令那就算了,对不对,你爱说怎么怎么,只要你高兴。这是什么?你的父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边主持朝政,代表着国家的朝政的形象,我能为你这小子的这两句话就改吗?我是证人,我听见了,我见到了。

那大家可能就说别激动,别激动,我们就想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你现在说欧阳修这么说,我们说对。那他儿子人家肯定回家跟他爸爸也说过这事,他也这么说,富弼也是当事人呢,他为什么意见跟你也不一样呢?这就得再看第三者的记载,司马光,大史学家,在他的著作里边对这个事情有原原本本的记载,他记载的这段话非常重要,他说什么呢?范仲淹回到朝廷之后对吕夷简说,我呀,以前对您多有冒犯,我真的没想到,您能提名提拔我,我没有想到您能这么做。吕夷简怎么说呢?说

“夷简岂敢负于旧事为念耶?”——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在国家大事面前,我怎么能以我们过去的过节萦怀于心呢?我们都是干什么事情的人,我们都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不能以个人的私人的小过节为念,这是一个证据。后来的苏辙也曾经记录过一个事实,范仲淹临到前线去之前,专门给吕夷简写了一封信,向他承认当年所犯的一些不得体的错误。当然有的人解释说,他要走了,他担心在后院捣乱,可能有这个因素。但不管怎样讲,这个人愿意这样做,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自己能够全力地在前线组织作战。那大家说,这你又都说的是第三者,问题我就想问范仲淹到底写没写这封信,我告诉你,还真写了,这封信的名字就叫《上吕相公疏》,现在依然能够在宋代人吕祖谦所编的《皇朝文鉴》113卷里边找到这篇全文,但是你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翻开范仲淹的全集已经见不到这篇文章。很显然这文章被谁删了?被范纯仁删掉了。在这篇文章里头,在这封信里边范仲淹是怎么写的,他感谢吕夷简说:

“褒许之意,重于金石。不任荣惧,不任荣惧”——范仲淹《上吕相公疏》

你对我的奖掖之恩,对我的褒奖之意,真是重若金石。我真是诚惶诚恐、诚惶诚恐。

“情既龃龉,词乃睽戾,至有忤天子大臣之威”——范仲淹《上吕相公疏》

我自己很惭愧,当年我的一些说法、我的一些行为不但对皇上不敬,对您这样的国之大臣也不够尊尊。是一种善意的释放,就是一种想要和解的一种善意。最重要的是范仲淹在这封信里头还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说什么呢,他说当年唐朝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不对付,不说话,后来等到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时候,两个人执手立志,共戮国贼。您就是当朝的郭子仪,我肯定没有李光弼那能力,我担心有负国家的期望,也有负您的期望,范仲淹是这么讲的。所以我们说既有范仲淹本人的这封书信,又有司马光、苏辙等人的记录,同时不管怎么讲毕竟欧阳修是与范仲淹共事过的,这样的事情遮是遮不住的,应该说,这应该就是事实的真相。就是在这个问题的评价上、写法上、态度上,富弼跟欧阳修有分歧,范纯仁更是无法容忍。

画外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对范仲淹的家人来说,吕夷简既然是范仲淹生前的政治对头和夙敌,那么两个人的过往又怎能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神道碑上呢?而作为欧阳修来说,他又为何非要一意孤行,甚至不惜得罪范仲淹的家属,去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当文章写成后,范仲淹的家人们又该拿它怎么办呢?

康震:

结果很不愉快,范纯仁让人从碑上把“至此、以至”那的二十多个字全部都删掉,全部磨掉。就是凡是涉及到说我爸爸跟吕夷简和解的那些话全数删去。欧阳修的做法是拒绝接受被删掉以后递给他的拓片。他明确告诉大家,以后你们要想看我写的给范仲淹的神道碑,甭去看那块碑,那不是我写的。要看得看我家传的集子。就是我自己将来,我百年以后我自己传世的集子,您看我那个。你要看那碑,告诉你,那人不是我,那上刻的是欧阳修,那人我不认识,你得看我自己的。在原则问题上我们知道欧阳修是绝对不会含糊的。

大家可能就说了,这个欧阳修就不犯错啊?他那个神道碑就写得那么精准?也有错。欧阳修他是一个立场鲜明的人、坚持原则的人,但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不是一个犟人。他有错,什么错呢?他在里头写呀,说宋仁宗曾经想率领文武百官给他母亲磕头,上朝的时候,范仲淹说这事不妥呀,力谏止之,就是拼命地劝他,把这事给劝下来了,没发生。后来苏洵在编这个朝廷的文件的时候,就发现没有劝住,还是发生了这件事。就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就改过来了。

还有包括他在写这个神道碑的时候牵扯到范仲淹的履历,哪个年龄做的什么官,哪个年龄做的什么官,别人看了以后也告诉他说你这个不对,前后顺序都是乱的。欧阳修明确表示我写神道碑不是给他填履历表,我的这个排列是按照我自己行文的意思来排的,我特别做了注明。你们如果要了解范仲淹的履历,千万别看我这块碑,你们可以看什么呢,看墓志铭,墓志铭里边会详细地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排列他任官的先后。他不是一个固执的人,是可以改的。

那么大家就说了,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巨大的分歧呢?甚至不惜得罪人家家属,本来这是个好事,是不是,他跟范仲淹这么好的关系、这么好的朋友、同道者,人家属让你写一个盖棺定论的神道碑,你就写成这种结果,两厢都不愉快。为什么呀?这里边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原因。大家要知道,像唐代的“牛李党争”那争的是什么呢?争的是权力,争的是政治利益。宋代的时候,在范仲淹、吕夷简等人所发生的争论从最开始的时候叫做“君子之争”,争的是什么呢?政见不同,绝对不是争的权力。就是说对于朝政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发生争论,但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们可以进行辩论,真理愈辩愈明,谁对的我们就服从谁。所以君子之谏、君子之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为什么欧阳修等人拼命地给皇上说,我们是朋党,但我们是君子之朋,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可是大家要知道,争着争着就容易意气用事,争着争着,原来本来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争政见的不同,最后就变成了派性的斗争。只要是你说对的我就说是错,只要你说错的我就说对,这样一来就把派性的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这是很糟糕的。

我告诉你革新派们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还记得原来欧阳修、范仲淹被贬之后,蔡襄写过一首诗叫《四贤一不肖》,这四贤说的是谁呀,四贤说的是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那不肖是高若讷,就那倒霉的谏官。欧阳修不是写篇文章骂他吗,最后骂完了欧阳修也被贬了。这《四贤一不肖》这个诗写出来的时候它就很有分寸,因为当时的人明确地了解到蔡襄写的是事实,这几个被贬的人确实很冤枉,而高若讷作为一个谏官在当时的表现确实让人不齿,所以《四贤一不肖》这个诗写出来,虽然写的是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但是大家基本是认同的。有人攻击蔡襄,革新派的人就为他说话。

可是到了后来,我说过一个人叫石介,石介写了一篇《庆历圣德颂》歌颂庆历新政,但是却诋毁反对派,这就很麻烦,我说过,范仲淹看了这首诗都说此等怪人一定坏了我等大事,韩琦看了也说,国家大事岂可以此言之?我们国家的大事怎么能这样子意气用事呢?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这首诗里边,石介对那些对立面和反对派极尽人身之攻击,一吐心中之愤懑。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你可以讲道理但不要骂人,你越骂你越没有道理,所以石介写了这首诗在革新派阵营内部却引起了比较反感的回声,这就说明什么,说明你这样做就是派性斗争,就不再是“君子之争”了。

所以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像欧阳修他是很清醒的,他就要反省,这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大家要知道这些派性的斗争会让政治空转。有人曾经评价过这个事件,说什么呢,说最开始的时候是君子之争,君子之争是为了反对小人,但是斗来斗去、斗来斗去就偏离了方向,小人没斗倒,老百姓吃亏了,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了,派性的利益一旦站在了国家的公共利益之上,他会以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名义来实行派性的利益,而且最糟糕的是这些所谓的君子、所谓的革新派,当他们要斗这些反对派的时候,他们用的手段跟那些反对派用在他们身上的手段是一模一样的。换句话说,这些君子用了小人的恐怖手段来对付小人,这样一来君子何以自明?你们是代表理想的,你们是代表革新的,你们是代表民众的希望的,但是你们所使用的手段跟小人一样,你们最后所争的利益也跟小人一样,你怎么说自己是君子之朋?所以你注意啊,这种争端欧阳修看得是清清楚楚,他要反省不是他个人反省,他要替整个他们这个革新集团反省。再说深刻一点,他为整个国家而反省。

所以我们说,欧阳修写这个神道碑看上去是一个很小的事件,对不对,那你要说这有多大的事,你给他爸爸写了一个神道碑,人不同意。说就在这么个小事上,当时俩人就是没有相约共力戮贼,没有,那是出于对国家的考虑,但是绝对没有跟吕夷简互相相约如何如何,更没有给他写什么信承认错误,没有的事,看上去是个人的意气之争,但是因为吕夷简和范仲淹都是国之重臣,他们俩的私人之争那就会损伤国体。所以为什么欧阳修说一开始写这个神道碑他就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他要不能有伤国体,我总不能把当年两个最主要的执政者写的互相在掐架,现在就像富弼说的一样,要界限分明、要是非分明、要善恶分明,那怎么办呢?那过去的几十年的历史就是两个人打架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打架的历史吗?这个问题欧阳修脑子清楚得很。

南宋的大哲学家朱熹是欧阳修的知音,他对欧阳修的评价很高,他说什么呢,他说在欧阳修的这个评价里头,在之前吕夷简贬谪范仲淹,可罪啊,这件事情做得差,我们可以说他犯了错误,严重的错误。后边他又起用了范仲淹大书特书,一个人他的缺点错误和他的优点都是很分明的,你把它公布出来,这样对国家有好处。所以我们说,对于一个伟大人物、杰出人物的评价要客观、要公正,只有客观和公正才对国家和民族会有长远的数不清的好处,你这样的评价公正了,人民对历史的判断和评价就会公正而原则鲜明。

画外音: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史官欧阳修的眼中,为范仲淹这样的人物撰写神道碑文,就应该抛开个人的情感,在碑文中,范仲淹、吕夷简等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朋友或者是政敌,而是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活动就是宋仁宗时期一部政治史的缩影,所以,只有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让后人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欧阳修的这种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却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除范仲淹的神道碑文之外,欧阳修又做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那么这是怎么回事?欧阳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康震:

欧阳修得罪人得罪得多了,这刚才说的是评价范仲淹,评价包括里边其实也牵扯到评价吕夷简的问题。他还有一个好朋友,这个人在政治上不是多么突出,叫尹洙。这个尹洙是欧阳修在北宋前期推行“古文运动”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同道者,大家对这个人可能比较陌生,这并不要紧,关键是看欧阳修对他的评价。尹洙去世了,尹洙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就请欧阳修给尹洙写墓志铭,这回听明白了,前头那是写神道碑立在外头的,这回就让他写墓志铭,是埋在里边的。这没问题呀,这个好写啊,这只是文友,不是政治上的同道者,而且尹洙基本上他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古文上。

好了,墓志铭写好了,写好了人家属不干了,这回是他老婆不干,对我们家老尹你评价得太低了,写得太少了,是不是,你看他是北宋初期的“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你对他评价就四个字,叫“简而有法”。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地简约,对于材料的取舍非常地科学,完了。人家属说了,家属说,就我知道还能再写两条呢。还有一条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家尹洙在北宋“古文运动”的推动当中是首倡者,第一个提出来的,有首倡之功。第二,当时的人都写骈体文,说我们家尹洙在于破骈体立散体文的方面,他有突出的贡献。你把这三条都得写上,而且你字得写多点。

欧阳修是不会妥协的,欧阳修说什么呢?他说当年韩愈给孟郊写墓志文,他的文风就很像孟郊。他给樊宗师写墓志文,他的文风就很像樊宗师。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纪念方式,我给你写墓志文的时候,我写的这篇文的风格,我就模仿你的风格,这是对这个伟大的逝者最好的纪念。尹洙生前的文风就是简而有法、简而有深意,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他的文章是非常地简练的,但是他取舍的材料是非常地精到的,他的文章是很简约,但它里边的含义是非常深刻。我现在写他的墓志铭就用尹洙当年的文法来写,这是第一,没有错。第二,骈文和散体文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文章写得好,骈散捏到一块儿也能写,可以将骈文加入到散文当中,写散文的时候也可以用骈文的方法,写骈文的时候也用散文的方法,这个不存在功劳的问题,什么破骈入散,不存在,这不是一条功劳。至于说首倡之功,我看未必,在尹洙之前已经有几位大将开了“古文运动”的先河,欧阳修没好意思说,更别说以后还有我这员大将呢,因为我们大家知道,北宋的“古文运动”真正的推动力在于欧阳修,欧阳修不但地位高,才力雄富,而且他才华卓著啊,他的推动对“古文运动”的推动是关键性的,这个当然不必说了,但是首倡之功他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欧阳修说了,这三条你说的这意见我都不能接受,他最后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论尹师鲁墓志》,我就给你论一论我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最后说句什么话?说想当年读我的文章里头最知己的就是尹洙,他看我的文章看得很快,不过几行之后就知道我的立意和用心。我告诉你,我写这篇文是为了慰藉我的亡友,我哪儿考虑到给你们这些小子、你们的感受啊?你注意到没有,这个跟刚才那态度一样,就是我之所以能写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们当年是与我同道的人,我们是在一起共同推动“古文运动”,共同进行政治的大的改革的。我评价的是历史人物,不是你爸爸,也不是你的老公。在我心里,评价的人他的历史地位已经远远超越了你们亲人的地位,所以我不会为你们改变。

当时尹洙去世的时候范仲淹在旁边,范仲淹怎么能不了解欧阳修呢?他就做分工,韩琦写那墓碑,栽到墓道旁边的公开让大家能看到的,你呢就写那墓志铭。他太清楚欧阳修会怎么写了。他就给韩琦写了一封信,信里边说呀,最近欧阳正在给尹洙写墓志铭,写得很好,词义高妙啊,可以传至于将来。可是有一样,就是这个他对尹洙的评价可能会让有的人不满意,你说换个人写吧,影响又没那么大,是不是?你说让别的人写吧,哪有欧阳修的影响大?可是让他写吧,他评价老是不满,就是老欠一点,难免引起别人的不满意。而且欧阳修这人有个毛病,他写的文章不允许别人改,你要改了那是你写的,要看我的,在我的书里边,你说这不是麻烦吗?我呀,就跟你说说,你就多写点,哎,他那儿没写的你就都写了。所以这样一来,(范仲淹)他真是很老练的一个人,这个老练是基于什么大家要知道,是基于深深的友情啊,他们的好朋友去世了,大家都是希望能够评价得好一点,人都去世了多说点好话。可是欧阳修他知道,那是当过谏官的人,那是跟皇上吵过架的人,那谁都不怕,是不是,他的原则定了谁都甭想改,那怎么办,只有改韩琦的了,你多写点吧,韩琦的那个墓碑那文字比他的墓志铭多出两三倍去,那人家家里人看了肯定欢喜啊,是吧,你看这才像个样子是不是?哪像你那个抠抠搜搜的写那么点字?

这个问题上,我们来看什么问题呢?欧阳修这个人他是一个内心里边始终坚持公道的原则,我认为真理是怎样的就是怎样。有时候真理很难看的,没事,这是真理,真理就这么难看,摆出来就行。这样的原则,这样的鼓励,就让欧阳修的人格成为宋代士大夫中间特别具有代表性。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人格风范。欧阳修的人格风范那是什么呢,就我刚才说的,坚挺、挺拔、绝不弯曲,而且他的原则你说不出什么来,他确实是对的。我们说通过这两件事,这两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就能看出来欧阳修人格的特点,但是他不改初衷,可我告诉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欧阳修终于朝廷没说的,忠于圣上也没错,但这种忠诚有时候也会铸成大错,在后边的经历当中,欧阳修的忠诚就害了一位大忠臣,要问这个忠臣是谁,欧阳修是怎么不自觉地害他的?且听下回分解。

下期预告:欧阳修为官尽职尽责,力求公道,但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却曾经好心办坏事,害得一代名将狄青百口莫辩、郁郁而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勤奋且努力的国家栋梁,一个刚直不阿却害人,一个力臻清白却被害?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七集《忠臣反被忠臣害》,敬请收看。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中(2011-02-20 17:46:23)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百家講壇

《欧阳修》节目文字稿只供欣赏和学习之用,并给无法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和吧友提供学习便利,不做盈利和其他广告用途,版权属于康老师和出版单位

(七)忠臣反被忠臣害(文字稿)

画外音: 历史上的欧阳修不仅是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更是宋仁宗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名高级官员,他对于国事尽心尽力,为官尽职尽责,总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勇于承担责任。坚忍不拔、刚毅不屈是欧阳修性格特征,但好心未必总能办好事,忠臣有时候也会办错事,欧阳修的一片爱国之心,却让另一个大忠臣蒙受了不白之冤,成为宋史上一段难解的公案,这是怎么回事呢?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七集《忠臣反被忠臣害》。

康震:

宋仁宗的嘉佑元年,六七月间夏天,首都东京汴梁下大雨,暴雨连绵,下的雨太多了,下水排不出去,都城里头就发了水灾,发了水灾,欧阳修的家里也遭了灾,怎么办呢?没办法。白天还好对付,比方你上朝上班都可以。晚上怎么呢?就住在筏子上,可能家里全都漂起来了,你要住在家里就得漂着住,那与其漂着住不如住在筏子上。就是在这样遭了灾的情况下,在如此生活陷于不便的情况下,我们的这位欧阳忠臣还是向皇帝上了两道奏章,这两道奏章名字差不多,第一道叫《论水灾状》,第二道叫《再论水灾状》。就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就是来论证、来说明、来解释、来提醒这个水灾发生了以后跟我们现在的朝政有什么关系。欧阳修就替宋仁宗盘点了一下,说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三件事。第一,你在位这么多年了,没儿子。宋仁宗一直很想生个儿子,不知道为什么生不出来,一生一个姑娘,一生一个千金,一生一个公主,这不能继皇帝位啊,可是宋仁宗又特别不落忍,要把这位子传给一个不是自己的儿子的下一辈,比方说侄子,他不愿意。所以很多大臣多次地给他建议说,赶紧立皇储、赶紧立太子。你不立太子,国体不稳,天下惊惧。我们知道在古代立不立太子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你一日不立太子,内宫的政治就不稳定,你后边就打起来了。可是他没儿子,他总想着等等,我生一个儿子是吧,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我自然就传了,可是他老生不出来。所以欧阳修就告诉他,这是一条,这一条你老不立太子啊,上天就有反应,我建议你尽快地在子侄辈里边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立为太子,兴许这雨就不下了,这是第一。

第二,朝中缺贤能之人,我要给你推荐那些有才能、有德行、有文章、有政声的人,他给他推荐了谁呢?推荐了王安石、吕公著等四个人。我前面讲了,王安石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对于欧阳修来讲是晚辈了,多年在地方做官推荐了王安石,而且推荐了原来那老宰相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认为这些人都是可以在皇帝的身边备以左右顾问的人,特以推荐。

第三,你就想不到了,他说天下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水灾,我告诉你,你应该罢免一个人的官职。大家一想,吕夷简不都死了吗?还罢免吗?不是,这次要罢免的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当时的枢密使狄青的职务,说你必须要罢免这个狄青的职务。枢密使我原来说过,是北宋最高的军事长官,最高的军事首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能就相当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样的位置,他是军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人他可以坐到最高的位置就是枢密使。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说你看狄青我们有很多人是熟悉的,北宋本来就没有多少著名的将军,狄青应该是在北宋最杰出的军事家,他本人是个忠臣,也没有任何过错。前面两条建议都很好,立皇储,推荐人才,但是第三条建议我们就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呀? 画外音:面对无奈的天灾,作为朝廷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自己的治国策略向宋仁宗提出,既是真心诉求,更是顺势而为,前面两条合情合理,独独罢官这一条却令人费解,那么这位狄青是何许人也?为何老天下场大雨,欧阳修却提议要罢他的官呢?

康震:

狄青是山西人,在北宋和西夏的战斗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军事家。狄青作战非常地勇猛,狄青这个人打仗有个特点,披头散发,戴着一个铜面具,一冲出来就把你先吓个半死。他是一员骁将、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啊。他作战的特点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在四年的战役当中,在跟西夏四年的战役当中,他一共参加了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有很多是致命伤,但是他当然大难不死、大命不死了。他在跟西夏作战过程当中因为屡立奇功,所以受到了宋仁宗的特别嘉奖,提升他为枢密副使。听明白了吗,就是第一步,狄青从一个战士经过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的战斗,最终得到宋仁宗的赏识,成为了枢密副使,也就是最高军事机构的副长官。范仲淹啊,我们知道是总体负责指挥对西夏战役的总指挥、总司令官,他对狄青非常地赏识,他送给狄青《春秋左氏传》,告诉他自古以来为将者若不知古今通变之事,那就是匹夫之勇。你得读书啊,你得认字你得学文化,是不是?狄青很听话,也很爱读书,然后发奋读书,遍览秦汉以来古今名将。他不但是一个善于打仗的人,不但是一个勇士,而且他现在变成了一个有文化的勇士,有将略的勇士,这么一个人。那么现在狄青做了枢密副使,这枢密副使刚刚做了还没几个月,广西就爆发了少数民族的起义,这起义军打得很厉害,一直打到广东,当时满朝震惊,派了很多的人去剿灭这个起义军,没剿灭了,让别人把自个给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狄青主动请缨,自己主动的,我来处理这件事情,我来跟他们作战,我来平定这个内乱,狄青率军平定了这次广西的内乱。回来以后,就擢升他为枢密使,最高的军事首长。

按道理说,狄青的这一条路不超出任何人的想象,绝对不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就是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那不是好士兵,那么一个士兵当了元帅就可以证明他确实是个好士兵,而且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忠诚的战士也可以成长为一个忠诚的元帅,这个忠诚的元帅还会培养出更多忠诚的战士,这没什么不好。可是我告诉你,自从狄青做了这个枢密使,他的厄运也就来了,这个厄运从哪儿来的呢?就从欧阳修的手里来的。狄青的枢密使做了三四年之后,欧阳修就向宋仁宗上了一道奏章,这道奏章是大水还没发的时候就奏上去了,不是说下雨的这回,下雨这是后来的事。下雨之前,专门上了一道札子《论狄青札子》,我就给你论一论狄青这个问题。用我们白话文说,关于狄青的若干问题,这是比较吓人的题目。他说什么呢,他说,“臣闻人臣之能尽忠者,不敢避难言之事。人主之善驭下者,常欲闻难言之言。”——欧阳修【论狄青札子】

我听说凡是忠臣有个特点,经常会给皇上说一些难言的话,有些说不出口的话,都是忠臣把话说出来。皇上善于驾驭臣下,他有个特点,他必能听得进去很多难听的话。你看我刚才说了,欧阳修是个忠臣,他说了我今天要给你说的这个话,是忠臣才能说的话,一般人就说不出口。您也是个圣君,听不进去的话您都能听得进去,这一说,你不听也得听,你不听你就不是圣君,你听进去了那我就是忠臣,反正怎么都是我对。

他说什么呢?他说自古而来有一个现象,就是国家有祸的时候,潜伏的祸害、潜伏的祸根,天下人都知道,就您一个人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现在我告诉您,那路上的贩夫走卒、黎民百姓全都知道这件事,大臣们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可就是没人敢跟您说,为什么没人敢跟您说呢?因为这事还没发呢,还没冒出来呢。人说了,如果没这事,那不把自己装进去了吗?可是我不一样啊,我敢啊,我敢惯了,我向来都是敢的,我从来都是敢直言的,所以我今儿必须得专门论述一下,论证一下狄青的问题。他说狄青出身行伍,打了几次大仗,现在位至枢密使,我告诉你这枢密使他不能干。他说第一,狄青为什么不能做枢密使,狄青此人出身低微。我们知道,在北宋,凡是像狄青这样做将军的人、士兵出身的人,他出身确实很低微,他出身低微是个小人物,现在他突然怎么样呢,发达了,这一发达就不要紧,跟他一样出身的那些人就会仰慕他,就会羡慕他,会说你看,这是我们堆儿里出来的,他都现在枢密使了,我们怎么也得弄个副使,副使不成了,弄一副副使也可以呀,这就得攀比,就得仿效。他说什么,狄青此人你说他有多高的才华谈不上,告诉你,欧阳修在这个奏章里明确地说,狄青算不上是古今名将,之所以现在很多的人这么看重狄青,那是他们没见识,没见过古今名将有多少,咱们朝廷里头一般选拔的枢密使,选拔个将军,要不然是不知军情,要不然是不会训练士兵,反正都是窝囊废。狄青此人既勇敢善于作战,又稍有见识,他不是读过书吗,所以这样的人物在我朝看上去很稀罕,别人见了他就觉得他是国之重器了,其实这样的人还很多,所以你对这样的人过分地重用颇为不妥,会影响到整体的观感、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说什么呢?第二条他举了个例子说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就是一条狗当它叫的时候它是发现有情况了它叫,可是如果有一百条狗都在叫,那是因为听见这条狗在叫。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从古到今,他说的从古到今那指的是从北宋建国到现在,还没有过把一个士兵出身的军人推到这么高的位置。我前面说过,北宋的宰相,一个是文官的宰相,还有就是枢密使,这也是宰相,这就到了位极人臣,以战功而位极人臣这在北宋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么别的士兵看到他这么好,爬得这么高,刚才说了,就会仿效,这种仿效就会成气候,那就是天下的军人都会要追求这样的政治的地位。那就是开始一个人像狄青,他因为军功而置身显位,那后头人听到这动静、听到这声音,大家都跟着一拨轰起来,这样一来,让军人位处高位对国家非常不利。我们国家不需要一个军人做到宰相的位置,这对国家不利,不符合国家利益,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说句实话,狄青以如此低微的出身,仅凭军功而做了宰相,而且是最高军事首长,对他本人没好处。换句话说,对国家没好处,对狄青本人也没好处。为什么呢?他说呀,狄青自己是不得已被人家喜欢的、所拥戴的,也就是说他本人并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自己很低调,做了宰相,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发表过多的意见,但是架不住别人会在旁边推搡他,别人在旁边会推予他,他的地位就会高,他的名气就会大。好了,他的名气越大,他越受到别人的关注,他自己的危险就越大。现在已经有很多民间的谣言和谶语在针对他了,说他们家里哪天点一蜡烛,外面看着火光遥遥,哪天又看见狄青出来之后前拥后呼,各种各样对他不利的说法都很多,这对他自己是不好的。只是皇上您不知道,我跟您说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就您一个人不知道。再有一条就说得非常严重了,说唐代的时候节度使发生叛乱,有很多叛乱并非主将本人所愿,是被乱兵裹挟、被迫而为。你想想,小人为恶往往不成气候,但是却会对社会造成伤害。那么多的节度使之所以起兵,往往不是他们自己自愿的。他当然没有明确地说狄青要谋反,但是就说以此观之,对狄青还是应该保护他,保护狄青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离开这个位置。

画外音:在奉行文官治国的北宋,武将不仅地位比文官低,而且在朝中不掌握话语权,狄青出身低微,却能够位居武将之首,一定经历了艰苦的奋斗,以欧阳修忠诚刚直的为人来说,不可能故意陷害狄青,那么狄青究竟犯了什么忌讳,让欧阳修一再提出要罢免他的官呢?

康震:

我跟你说,事情怪就怪在这儿,就是没有任何迹象。不但没有任何迹象,而且是完全相反。狄青这个人是百分之百的忠臣,绝对忠臣。宋仁宗对狄青也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我给你说几个很小的例子你就能知道,北宋啊你要当兵你得遭罪,为什么呢?因为北宋的士兵他是职业军人,他不是说打仗的时候打仗,战争一结束把刺刀、把军刀都打成镰刀,回家去种地去,不是那样的。他是职业军人,他的武器、他的服装、他的口粮全部是国家配给的,但是为了防止你做逃兵,在你当兵那天起,就得或者胳膊上、或者脸上、或者哪儿给你烙一印儿,刺字。不是贼配军啊,不是配军脸上刺字。是当兵的,他担心你、防止你要逃跑的时候,给你脸上刺字,所以凡是行伍出身的人脸上都有字。狄青例外不例外?狄青也不例外。狄青就是顶着这个字儿一直做到了枢密使,那宋仁宗看起来就难受,宋仁宗说你弄点什么神秘药水是吧,“灭字灵”、“消字灵”。你现在是有地位的人了,再说你这么大的功勋,咱把那给它消了。狄青说不,狄青说什么呢?说陛下以功勋破格地提拔我,我有今天就是因为脸上有这个东西,我要永远留着它,我看见它我就想起皇上对我的恩典,我看见它我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要再建功勋。本来脸上刺字,对他们行伍出身的人来讲那是个耻辱的标志,谁愿意在脸上顶着一个字呢?他又不是配军。但是对于宋仁宗主动提出来的要求,狄青婉言谢绝了,他觉得这个刺字是他前进的一个很大的动力,这样的作派本身就是很忠诚的表现。第二,这个狄青每次作战之前,宋仁宗都很忧虑,不是忧虑他要叛变,而是什么呢?而是他知道狄青威名所至,敌人都很怕他,会搞他的鬼,所以每次狄青要出发之前,宋仁宗说:

“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宋史·狄青传】

就是每次狄青要出兵的时候,敌人都很怕他,所以再三告诫,让使者骑快马告诉狄青,身边所有的亲信必须是你自己的人,你饮食、起居、坐卧一定要防止有人在你身边搞鬼,要防止间谍。

每次狄青作了战打了胜仗之后,战报一回来,宋仁宗都要说必须立刻给狄青报功,一刻都不要停,所以他对狄青不但很关心,而且非常地信任。狄青这个枢密使得来的很不容易,为什么,他做了枢密副使以后,再往上一格,就到了最高,也就是说你对一个军人,就好比说你封他为元帅,大元帅,他又立功了你怎么办?那你不能说二倍元帅、三倍元帅,不带这么封的是不是,他就到顶了。给他枢密使的时候,宰相们当时都不同意,都不同意,都不同意的话宋仁宗也就当时妥协了,结果妥协了没过几天,有一天上朝的时候突然给宰相说,我要让他做枢密使,马上就要让他做,这宰相说,这不是说不做了吗?都商量好了。(宋仁宗)说狄青的功劳非常大,我必须要给他一个相应的名号,所以这件事情必须马上定。这说明什么?对狄青很器重,而且敢给他这么重要的官职。

狄青本人对皇帝也是非常地诚实,广西平内乱的时候,那首领最后跑了,没抓着,但是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有一具死尸身上穿着金龙袍,那他们手底下的人为了邀功,说您看反正他也穿着金龙袍,谋反的人他自己把自己封为皇帝,看来可能就是这个人,要不然咱就把他抓了,就把这个尸体弄去,然后咱们就说已经把首犯已经抓住并且已经处死。狄青说,我宁可一辈子抓不着这个人,我也不会骗皇上。所以你说,刚才我们就怀疑说是不是狄青本人确实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不忠诚的地方?或者说他跟宋仁宗之间有一点不好的关系?没有,不但是没有,而且全部都是什么呢,忠诚的关系全都有。

画外音 :狄青不仅对国家立有卓越的战功,而且与皇帝关系密切,他的遭遇不仅让人觉得奇怪,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精忠报国、深得皇帝信任的忠臣,一个精通武略的难得的忠臣,却被欧阳修等文官们百般质疑,其背后深层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康震:

归结起来历史的根子在哪儿呢?历史的根子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这皇帝做得真是不光彩,抢了人家孤儿寡母的位置。想当年,他是周世宗手下的一员大将,殿前都指挥使,负责禁军的。周世宗死了以后,他儿子刚继位才六、七岁,他那太后是后宫的一个妇人,什么都不懂,听说辽国来入侵,就派他去打,他到了半截倒是没打辽国,一翻身披上了黄袍,就此自己当了皇帝。你想对于这样一个人,他最应该防的是谁呢?就是自己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自从当了皇帝就把这个官职取消了,而且对那些跟他一起起事的老兄弟们,也以一种非同寻常的和平的方式取消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你看,我当了皇帝你们高兴吧?大家说高兴高兴。我不高兴,我天天睡不着觉。您为什么睡不着觉,您当了皇帝,实现了人生最大理想,您还有什么睡不着的?我看着你们我就睡不着,我觉着你们对我这个位置都有兴趣。你别以为我是在这儿说笑,真实的话就是如此。听完这些话石守信等大将大惊失色,都非常害怕。赵匡胤说不用怕,有办法,取个两厢都便宜的方法,是不是,我看见你呢很放心,你看见我呢也不可怕,对不对,你看你们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吗?多给你们良田美女,回去养老吧。你们想干什么事,你们未竟的事业我替你们完成,你们就别操这份心了,省得我老操你们的心——“杯酒释兵权”。

可是“杯酒释兵权”只是开始,要把“杯酒释兵权”要制度化。他立了三条规矩:首先成立枢密院,枢密院底下又设了三衙统领,枢密院只能调动军队,三衙统领只能带领军队和训练军队。训练军队的人不能调一兵一卒,比方说我正在训练,在兵营里头,我说我要带一个连的人出去打仗,那绝对不可以。没有接到枢密院的调令,一个兵都调不走。可是枢密院的人能调兵,他没带兵,他跟兵并不接触,他想要调兵的时候,擅自要调兵的时候,兵不在他身边。所以带兵和练兵的权力没有统一在一起,这跟节度使就不一样了,唐代节度使可不一样,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内外的政策相互制约。当时的军队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说简单了就是中央军队的数量,驻扎京城的中央军队的数量跟所有在地方上驻扎军队的数量总的加在一起基本相等的。中央有人要谋反,地方所有军队合在一起能把他打掉。地方上要有人谋反,中央的军队一出击,各个击破都能打掉。为什么呢,确保中央的军队比地方任何一股军队的力量都要大,这不就完了吗,这就是内重而外轻,强干而弱枝,就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兵将分离”的政策,这个还是不放心,那带兵的人还是不放心,隔一段时间就调防,让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你想想看,都做到这种程度了,怎么会那么地没脑子的把一个屡立军功的一个大将突然地让他做了全国最高的军事首长,这不是在自己的床边上又安了一张床吗?我的榻边岂能容他人酣睡?可是宋仁宗就让他酣睡了。

问题是狄青是个真正的忠臣,他是忠臣,但这不耽搁着人家有防范他的思维,这种体制本身就是制约武将的一个体制。提前认定你、先天就认定你是有罪的,你再忠诚,我认为你到了这个位置上你也会谋反。所以我们说这样一来,狄青的日子就很不好过,狄青日子为什么不好过?当时已经在京城里面出现了很多的有关他的谣言,比如说,狄青上街了以后,这城里的老百姓就到处围观他,一睹他的容颜,要看看他的伟大形象。尤其是那些当兵的一说起这个狄青来那就是眉飞色舞,你看我们狄大哥那也是当年跟我们一样,如何如何如何,这是第一。这种消息传到朝廷里,大臣都很不高兴,都非常担心。第二,就这发大水,发了大水以后狄青他们家也给淹了,他搬哪儿去了?搬到大相国寺里住。他搬到大相国寺里住着,就住在那大殿上,在大殿上走来走去的,别人看见他住在大相国寺,在哪大殿里待着,就有谣言传出来,认为狄青恐怕是有异志。这就是说,我只要看见你,你就像偷了我们家斧子的,那就怎么都像那小偷,就智子疑邻的那种心态。所以狄青因为他确实是军人出身,他带过兵打过仗,又做了最高军事首长,所以任何一次异常的举动别人都会认为他有异志。你看这大水发的,发的狄青在这个位置上就坐不牢。仿佛是为了进一步地说服宋仁宗,在给宋仁宗上的这个《论水灾状》里边告诉宋仁宗,我告诉您吧,为什么会发水灾呢?发水灾是有原因的,发水灾是因为对祖庙不敬,对祖庙不敬那就得发水灾。我告诉您,您这老不立太子这也属于让祖庙很不满意的一点。再一个,他说:

“水者,阴也。兵者,阴也。武将者,亦阴也。”——欧阳修【论狄青札子】

就是他们都属于阴性的,这阴性的属性,您看看,一下雨,水这么多,很不安全啊,这对他们有利啊,您得早早地防范。你看您说半天吧,就是这么个事,狄青他的出身、他现在的位置,危及到了国家安全,虽然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他们认为他迟早会表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属性的必然,阴性的嘛,肯定得反,这时候下大雨肯定就是征兆。

其实说起来,你想狄青是个忠臣,欧阳修肯定也是忠臣。欧阳修之所以要说这么多的话,反复地上了三道奏章,加上前边那一道,他不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吗?不是终于皇上的表现吗?那狄青呢,所作所为也都很忠诚。欧阳修有错没错,没错。欧阳修并没有故意要害狄青的意思,相反的,他提出的观点是为了保全狄青的性命,为了保全他不出错,应该让他离开这个危险的位置。

如果说欧阳修前面上了这么多奏章,说了这么多话,那都是铺垫的话,有一个人给了狄青临门一脚,彻底把狄青这命就踢没了。这是当时的一个宰相叫文彦博,文彦博给宋仁宗说,狄青应该尽快离开这个位置,这样对他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好处。狄青跟宋仁宗说过这样的事情,狄青不愿意到外面去做官,他有两个根据,他说第一,我没有立新的功劳,我为什么要到地方上去领两镇节度使?当时的想法是你不要做这个官了,你到地方上领两个地方的节度使。狄青说我又没有立新功,我凭什么去?第二,我又没有犯错误,为什么要离开枢密使的位置?因为按照惯例,宰相是文官,罢宰相、再任宰相,这都是很正常的。可是如果武将做了枢密使,没有明显的理由、没有明确的理由一般不会罢免。他不愿意离开。文彦博去见宋仁宗,宋仁宗就把这番话说出来,很显然这是狄青跟他说的,宋仁宗自己也认为,说是啊,没什么呀。文彦博就给他说了一句话,就把宋仁宗给打懵了。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宋仁宗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他忠得倒是很像样子啊,所以才忠诚得有了“陈桥之变”。“上默然”。宋仁宗一听,...嗯...啥也别说了,瞧咱这祖上办的这事,是吧,忠得最后都发了兵变了。狄青专门到中书门下去见文彦博,申辩此事,凭什么呀?为什么呀?还是那条理由,他不知道(文彦博)跟宋仁宗已经见过面了。文彦博很简单,说了六个字,“无他,朝廷疑尔。”——宋·王大成【野老纪闻】

没什么原因,没什么好说的,我们不放心你,我们信不过你,就这么简单。狄青听了这个话之后,非常地惊恐,连连倒退了好几步。后来狄青去了陈州做知州,朝廷依然不放心他,每个月两次派宦官去探望他,实际上不是探望他,是观察他的变化。狄青在抑郁当中死去,还不到五十岁,四十九岁。就是这个结果呢,给我们感觉到这是个悲剧,毕竟死了人了,如果说都没事的话,可能这个事件并不严重,但狄青确实是在忧郁当中死去了。你能说是欧阳修杀了狄青吗?好像不能这样说。你能说是文彦博杀了狄青吗?也不能这样说。那你说是体制杀了他吗?也不是。所以我们说啊,这忠臣有时候一不留神他的忠诚也会害了别的忠臣,这真的是有时候很难解释的历史的一段公案。

大家可能会说你这讲了半天了,我们从一开始听到现在,讲的全都是欧阳修政治上的事,我们的印象里头你就讲了一个《醉翁亭记》,这跟他文学还搭点边,你能不能说一说欧阳修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对北宋王朝有什么突出的贡献,他肯定有,接下来就会讲欧阳修是怎么教人写高考科举作文的,下一集再接着讲。

下期预告:欧阳修是举世公认的北宋文学大家,可是在他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的时候,却因为改变了考试的方向,而在科举考生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么考生们究竟闹出了怎样的波折?欧阳修推崇的科举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呢?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八集《科举文章怎么写》。

(八)科举文章怎么写(文字稿)

画外音:欧阳修是举世公认的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赋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领袖北宋文坛达三十年,而这样一位文坛领袖在青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时,却曾经两次名落孙山,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欧阳修科举之路的坎坷不平对他后来的文学主张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八集《科举文章怎么写》,敬请关注。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讲欧阳修讲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们始终了解得比较多的是欧阳修政治上的一些事迹、一些作派、一些言论,但是我们知道,毕竟我们讲“唐宋八大家”重心在文学,我们讲的是文学人物,特别是欧阳修在宋代的这六大家里边他排名居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也很想了解欧阳修他的文学上的成就或者在文学上的主张对于北宋王朝当时有什么样的影响。一个文学家,一个文章家怎么对社会发生影响,在北宋,在欧阳修的时代就要通过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来影响一代的文风,影响一代的诗风,所以在宋仁宗嘉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欧阳修担任了知贡举,礼部知贡举。所谓礼部知贡举就是高考的第一主考官,负责主持这一年的全部的科举考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为什么呢?他主持科举考试,他就可以确定今年的科举考试或者未来几年的科举考试写文章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跟现在的高考毕竟不一样,现在的高考语文只是其中的一科,而作文在里边又占了一小部分。那么在古代,在宋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写文章就是主体,写诗这就是主体。我科举考试我考你什么?我就看你的诗写得好不好,我看你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所以一个主考官他会影响一代人的诗风和文风,因为他倡导什么样的方向,这些参加考试的士子们他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那么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他会倡导一种什么样的为文之道呢?就是说简单点,他会规定这“高考作文”怎么写?你要想了解这个,你得先看看这欧阳修小时候吃过什么苦,年轻的时候吃过什么亏,跌过什么跟头,参加过什么样的考试,他现在才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欧阳修和韩愈一样,科举考试不顺利,考了两次都没考中,你知道为什么?这欧阳修小的时候读文章啊,他家里没钱,他从另外一个有钱人家的书篓里发现了一本书,就是韩愈的一部文集,但是不全了,比较残

第四篇: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两宋风云观后感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百姓!想那宋徽宗刚做皇帝时东京是何等繁华,《清明上河图》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由于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江山满目疮痍,百姓生不如死!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张邦昌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宋高宗情何以堪?你可以收复中原,但绝不可迎回二圣!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

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卫的江山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曲端也是被诬谋反,被自己昔日旧部下严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谁还愿意保卫这样一个国家?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现在虽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钱,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官员照顾着,法官保护着,人人为己,腐败横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没了骨气,什么也能做,民族大义都可不顾,看两宋风云,为了自己利益,卖国的卖国,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哪管百姓死活。这就是当时的生活。真是可谓悲哀啊!

八年级五班

张子薇

第五篇:百家讲坛

历史(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政治军事

1、春秋战国 华夏春秋志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春秋吴国风云录 范蠡 战国说客双雄 名相管仲

2、秦 吕不韦

李斯

汉 汉代国策风云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晁错、袁盎、窦婴、韩信、刘邦;王立群:项羽、吕后)

东汉开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

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走近曹操

解码关公

竹林七贤

4、隋

大隋风云(“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5、唐 诗歌唐朝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玄奘西游记

武则天

唐高宗真相

太平公主 侠骨柔情陆放翁 狄仁杰真相

6、五代十国 南唐后主李煜

7、宋 两宋风云

金戈铁马辛弃疾

塞北三朝(辽)千秋是非话寇准

清明上河读宋朝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

8、元

9、明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永乐大帝 万历兴亡录 郑和下西洋600年祭 大明嘉靖往事

10、清 明亡清兴六十年

清十二帝疑案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康熙大帝 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 苦命皇帝咸丰 囚徒天子光绪道光与鸦片战争 末代皇帝溥仪 清朝陵寝之谜 清东陵密码

11、其他

二战人物 李云龙 杨子荣 抗日名将杨靖宇 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拿破仑

15、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文学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解读《三字经》解读《弟子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风雅百代存 大风歌 易中天品三国 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大结局)长恨歌

大话西游

品读水浒 鲍鹏山新说水浒(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宋江)

新解《红楼梦》周思源也说秦可卿

红楼六家谈

红楼梦里的配角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周岭解密曹雪芹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说聊斋 老舍的文学地图 鲁迅

张恨水系列《钱钟书》系列 我读经典

经典中的爱情

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新解三十六计 西厢记 唐伯虎 苏轼 李清照 张爱玲 王国维 成语趣谈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三言二拍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下部)从司马到司马 纳兰心事有谁知

教育系列

文化

传承的神韵 当茶遇到咖啡 传奇紫砂壶人的生与活 与健康手拉手 郝万山说健康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 语言的方程 彭林说礼 身边的礼仪

金正昆谈现代礼仪 地域文化的形成 中国电影百年 胡阿祥说国号 客家人(土楼文化)文明的驻足地 中华孝道

艺术

建筑不是房子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家具、玉器、瓷器、漆器、杂项)梅兰芳

京剧大师程砚秋 水墨齐白石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奇

大故宫(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哲学

智慧的痛苦

老子与百姓生活

方尔加讲孔子 心灵鸡汤 孟子的智慧

破解幸福密码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易经的奥秘 传奇王阳明

经济

社会的源动力——经济

自然科学

地球成长史(上、中、下)昆虫系列

生命的奥秘

时代的加速器——数字

探寻宇宙

文明的发动机——科学

物理的挑战相识数学

《海洋生灵》系列

蜀地探秘

其他

女人说话(上、下)传奇太后

回首开国大典 红旗渠的故事

焦裕禄

白蛇传奇

名人酒故事

中医

千古中医故事 解读中医 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

大国医(王孟英、钱乙、李东垣、缪希雍、朱丹溪)

李治侍奉唐太宗

接近以了解,不能唯上

无为的策略,表演给别人希望看到的 形象正面,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政治选择大于事实

148、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149、大国医(王孟英、钱乙、李东垣、缪希雍、朱丹溪)150、大风歌

151、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下部)152、名人酒故事

153、大隋风云(“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154、中华孝道 155、信仰的力量 156、春秋五霸 157、彭林说礼 158、万历兴亡录 159、囚徒天子光绪 160、大话西游 161、千年一笔谈 162、千秋是非话寇准

163、大故宫(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

164、从司马到司马 165、纳兰心事有谁知 166、清明上河读宋朝 167、拿破仑 168、清东陵密码

169、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170、战国七雄

171、王立群读宋史(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172、郝万山说健康 173、春秋吴国风云录 174、狄仁杰真相

175、客家人(土楼文化)176、胡阿祥说国号

1、不停息的旋律(弟子规)

2、智慧的痛苦

3、传承的神韵

4、当茶遇到咖啡

5、地球成长史(上、中、下)

6、昆虫系列

7、风雅百代存

8、撼天之旅

9、华夏春秋志

10、建筑不是房子

11、冷眼看热点

12、女人说话(上、下)

13、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

14、品读水浒

15、人的生与活

16、生命的奥秘

17、时代的加速器——数字

18、探寻宇宙

19、文明的发动机——科学 20、文学的个性

21、物理的挑战

22、相识数学

23、与健康手拉手

24、智慧的痛苦

25、清十二帝疑案

26、论争象牙塔

27、面对缪斯女神

28、企业的方向盘——管理

29、社会的源动力——经济 30、新解《红楼梦》

31、语言的方程

32、身边的礼仪

33、金正昆谈现代礼仪

34、周思源也说秦可卿

35、《钱钟书》系列

36、地域文化的形成

37、红楼六家谈

38、老舍的文学地图

39、《海洋生灵》系列 40、李云龙

41、鲁迅

42、老子与百姓生活

43、说聊斋

44、张恨水系列

45、吕不韦

46、二战人物

47、红楼梦里的配角

48、中国电影百年

49、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50、文明的驻足地

51、经典中的爱情

52、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53、明亡清兴六十年

54、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

55、易中天品三国

56、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57、于丹《论语》心得

58、于丹《庄子》心得

59、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60、贞观之治 61、我读经典 62、玄奘西游记

63、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64、新解三十六计 65、武则天

66、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家具、玉器、瓷器、漆器、杂项)

67、诗歌唐朝 68、唐高宗真相 69、西厢记 70、唐伯虎 71、苏轼

72、于丹《论语》感悟 73、李清照

74、红旗渠的故事 75、范蠡

76、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77、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78、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79、汉代风云人物 80、解读《三字经》 81、传奇太后 82、张爱玲 83、心灵鸡汤 84、王国维 85、玄武门之变 86、教育系列 87、方尔加讲孔子 88、杨子荣

89、汉代国策风云 90、焦裕禄

91、郑和下西洋600年祭 92、传奇紫砂壶 93、千古中医故事

94、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 95、蜀地探秘

96、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97、李斯

98、班墨传奇

99、鲍鹏山新说水浒(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宋江)100、两宋风云

101、金戈铁马辛弃疾 102、梅兰芳 103、诗歌唐朝

104、周岭解密曹雪芹

105、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106、抗日名将杨靖宇 107、苦命皇帝咸丰 108、大明嘉靖往事

109、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晁错、袁盎、窦婴、韩信、刘邦;王立群:项羽、吕后)

110、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111、京剧大师程砚秋 112、康熙大帝 113、白蛇传奇 114、白居易 115、解读中医 116、红楼梦

117、清朝陵寝之谜 118、道光与鸦片战争 119、战国说客双雄 120、孟子的智慧

121、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12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大结局)123、长恨歌

124、破解幸福密码 125、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126、易经的奥秘 127、水墨齐白石

128、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奇 129、胡雪岩的启示 130、名相管仲 131、《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132、永乐大帝 133、南唐后主李煜 134、走近曹操 135、解码关公

136、解读《弟子规》 137、竹林七贤 138、东汉开国 139、末代皇帝溥仪

140、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141、成语趣谈 142、太平公主 143、回首开国大典 144、塞北三朝(辽)145、传奇王阳明 146、三言二拍

147、侠骨柔情陆放翁

下载欧阳修 (百家讲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阳修 (百家讲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光盘目录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1日 15: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CNTV 首播重播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销售 销售电话:010——68507900或68507902 每片......

    百家讲坛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 正说三国人物明亡清兴六十年 清十二帝疑案康熙大帝 慈禧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 正说和珅 正说刘墉 正说纪晓岚正......

    百家讲坛(范文大全)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人物 : 阎崇年: 《康熙大帝》 易中天: 《汉代风云人物》 王......

    百家讲坛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

    百家讲坛

    1.不停息的旋律2.智慧的痛苦3.传承的神韵4.当茶遇到咖啡 5.地球成长史(上、中、下)6.昆虫系列7.风雅百代存8.撼天之旅9.华夏春秋志10.建筑不是房子11.冷眼看热点 12.女人说话(上、下)13.古......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合集)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合集]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供大家......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东海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鲍业秀审核人:高萍 编号:03 唐诗宋词选读《蝶恋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说出全词大意。 2.学生能对词中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