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课文分析与研究
《草原》课文分析与研究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密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望去,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模糊不清的朦胧感受。因此,“茫茫”应理解为模糊、朦胧。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4.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四、诗句作结意无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首先,结句照应全篇。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其次,结句揭旨传情。作者一行刚刚踏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明白畅达。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关键在于“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然后,结句启迪想象。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草原》资料链接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以及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
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锡林郭勒大草原──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乌兰察布大草原──乌兰察布大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许多大型度假村和旅游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我区规模最大的草原旅游点。
鄂尔多斯大草原──鄂尔多斯大草原属半荒漠草原,响沙湾是游人滑沙、乘骆驼游沙漠的好地方。这里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而驰名。鄂尔多斯歌舞者衣着装饰华丽,这里的祭祀活动礼仪隆重,元代宫廷“诈马宴”非常独特。
阿拉善大草原──阿拉善大草原为荒漠草原,中国最著名的“骆驼之乡”。在这里可乘骆驼深入沙漠,探访额济纳胡杨绿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尝烤驼峰、烤全羊。
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稀土等,适合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工业发展。
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总面积2119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人民热情、好客。旗土地总面积21192平方公里,行政区内辖8个苏木2个镇,其中一个民族苏木。由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十多个民族组成。陈巴尔虎旗地跨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两个地带,属中温带半温润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旗现有耕地125.3万亩,主要作物品种为小麦、玉米、马铃薯。全旗有牧草地2339.5万亩,草原面积辽阔,地势平坦,草场主要以高平原干草为主体,大总值发草场、河流、湖泊分布合理,适合发展草原畜牧业。全旗林地总面积180.9万亩,森林覆盖率6.1%。此外还有大面积的野生芦苇等草本植物。陈巴尔虎旗草原辽阔,水资源丰富,是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和主要培育基地,是呼伦贝尔盟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0-150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120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0毫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新课。
1.那辽阔的草原景色迷人,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领略那美丽的草原风光。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比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听了动人的歌声,同学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请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吧。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假如你即将来到草原,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呢?
预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2)草原的人民怎样的呢?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3.学生认读“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生字新词。
4.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认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的字。
──“蒙古包”中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写一点,“襟”“涩”不要少写一点。
B.联系课文理解几个词语。
境界洒脱迂回拘束襟飘带舞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和同学交流,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参观访问线路的。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要点。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即草原风光美、蒙汉人民亲。
四、朗读品析,感悟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出草原风光之美的?勾画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朗读品味,汇报交流。
(1)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说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出示图片,感悟“一碧千里”。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C.说说表示“绿”的四字词语。比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万古长青„„
(2)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年级下册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D.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的艺术手法。
(3)出示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C.用上“既„„又„„既„„又”试着说话。
(4)出示句子: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着眼睛想象一年级下册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草原有哪些乐趣?
4.熟读成诵。这一段老舍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迷人,抒发了自己的热爱、赞美之情。同学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吧。
五、由景及人,感受人情之美。
草原那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人民。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草原,去了解蒙古同胞吧。
自学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年级下册自己读后的感受。
1.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上行车的洒脱,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风光啊!
2.出示句子: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足见他们的热情好客。
3.出示句子: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从中感受到了吗?请你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读一读吧。板书:襟飘带舞群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4.多么美丽的草原风光!多么热情的草原人民呀!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激动场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猜猜他们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的歌舞吧。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相互款待中让我们感到蒙古人民和汉族人们的情谊深似海,时间过得真快,在草原的美景中,在联欢的欢歌笑语中,我们被感动了,怎么忍心马上就分别呢!望着无际的大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我们是多么留恋呀!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如果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如果你就是汉族同胞,你想说什么?
5.“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着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六、品味全篇,总结表达特色。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同学们,让我们的心灵在草原上自由地驰骋,让我们的思绪在草原上尽情地飞扬吧!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感受美的陶冶吧!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七、拓展阅读,加深感悟。引领学生拓展阅读《锡林郭勒草原》或《林海》。
八、设置情境,布置作业。
如果你就是跟随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当中的一位,那么置身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感悟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表达出你的独特感受。既可以写一首小诗、一篇散文,也可以唱一首歌、绘一幅画、跳一段舞等。
板书设计
草原
一碧千里
热情迎接
风光美 激情 相见 情谊深
盛情款待
联欢话别
《草原》练习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ɡōulâjiǔbēilǐmàojūshù
()()()()
jùnmǎshuāijiāosǎtuōxiūsâ
()()()()
二、给黑体字选择读音,画上“﹏”。
进了蒙(mãnɡměnɡ)古包,热情好(hǎohào)客的主人端来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鄂(ãâ)温克姑娘(nianɡniánɡ)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hánɡxínɡ)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shìsì)乎比什么语言都更感人。
三、比一比,再组词。
毯()蹄()渲()跤()骏()mēnɡ()毽()啼()喧()皎()俊()蒙mãnɡ()
毡()渧()暄()蛟()峻()měnɡ()
四、给词语化妆(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草原()的天空()的舞蹈()的歌声
五、词语超市(按要求写词语)。
1.描写颜色的成语:
2.描写天气的成语:
3.含有“心”的成语:
六、品读句子,填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细读它我明白了作者不忍离去的原因有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句子加工厂。
1.群马疾驰,主人们穿着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向我们飞过来。
改为比喻句:
2.春天来了,小草从土里钻了出来。
改为拟人句:
3.广场上顿时热闹起来了,各种声音响成一片。
改为排比句: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用关联词写一个表达自己心情的句子:
八、课文精彩回放。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这次,我看到了草原。③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草原的无限乐趣。④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⑤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⑦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
1.调整上面一段话的句序。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一”字有几种解释:A.数词;B.相同;C.满,全;D.专一。请你给下面词语中的“一”选择解释。
高歌一曲()一碧千里()一心一意()一视同仁()
4.作者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你会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什么呢?想一想,写一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
5.这段话概括了草原的特点是,描写的景物主要有。
九、练笔新天地。
草原如此之美,人民如此热情,如果让你做草原上的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可爱的草原呢?根据课文内容并加上自己的了解,300字左右。
《草原》拓展阅读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锡林郭勒草原
佚名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盖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关茫,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在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着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读一读,想一想
1.第2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主要有____________,突出了草原______的特点,这一段侧重______态描写;第4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主要有____________,突出了草原______的特点,这一段侧重______态描写。
2.短文的第3自然段叫_________段,在文中起______的作用。
3.这篇短文描写出了草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林海
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读一读,想一想
1.按照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2)岭上的林(3)林中的花
2.短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老舍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3.品读句子,想一想分别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4.“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第二篇:课文草原教案
篇一:草原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 草原》第一课时
金家河镇中心小学庞红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背诵课文一自然段
3、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草原美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利用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认识草原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难点: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这种情景会在哪里见到?(草原),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
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让学生欣赏。
2、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1)指名汇报生字,开火车轮读词语。
(2)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景色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4、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
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指名读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课件出示天空,羊群图片)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②、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图文对照,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课件出示天空,羊群图片)a、“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b、“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并用此关联词合作练习说话,可以用你知道的名胜来写;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课件出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6、小组扮演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派代表展示。
过渡:作者面对此景想高歌一曲,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呢?
7、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受。(可以是唱歌,跳舞,作诗,绘画„„.)
8、齐背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那里不仅景美,人也很热情,下节课再让我们去感受,好吗?
五、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交流展示。
板书: 16草 原
景 美
天空(明朗)空气(清新)小丘(柔美)平地(一碧千里)羊群(棉花)
篇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襟飘带舞。
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 汉人们的深情厚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背诵一、二段)。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背诵一、二段)。
教学准备:
(1)回顾并能复述有关草原的记忆和阅读记忆。
(2)预习。
(3)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襟飘带舞。
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背诵一、二段。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教学准备:
1、学案、指导学生熟读一、二段。
2、制作课件。
3、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
组。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gōu lâ dī yín yū huí
()()()()()
()()()()
xiū sâ shuāi jiāo piān xītiān yá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用线条画出轮廓。()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
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1)快速读文思考: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
里→告别草原。)
2、精读段落(1-2)
(1)第一段话描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物?用“△△”把景物的词划出来,展开想象。
(2)自由地、放声地朗读几遍,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3)朗读展示。(4)填写课文:见学案
3、背诵积累1-2段
三、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这样的水土会养育怎样的儿女呢?作者仅仅只是和
我们分享他见到的美景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课后练习
小练笔:(10分钟):
课文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方面非常好,我们也曾享受过美景,你也来学一学。仿写:这次,我看到了„„(大海、西樵山)学习课文“由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一段话。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五、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
2、抄写课文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课文背诵。
2、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学案。
2、制作课件。
3、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
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课前三分钟:基础知识滚动
一、复习导入
1、基础知识滚动练习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授新课
1、回顾课文,读句子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辽阔、碧绿(又大又美)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
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2、交流点拔(学习2-5段):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
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展示。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
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
满了感激之情。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
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与民族风情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颂扬之情。
四、课后练习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更美。
2、体会句子表达特点。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五、作业
小状元配套练习
《草原》学案
预习步骤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
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3、朗读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4、梳理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5、欣赏美读画一画: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在旁边做出简
单的批注(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还可以是一个疑问),把你划住的句子美美得读一读,背一背。
课前三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gōu lâ dī yín yū huí
()()()()()
()()()()
xiū sâ shuāi jiāo piān xītiān yá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用线条画出轮廓。()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课中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次,我看到了()。那里的天()更(),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
么(),使我总想(),表示我()。
2、在天底下,(),()。四面都有小丘,(),()。羊群一会儿上了
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不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3、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在这境界里,连()和()都有时候(),好像回味着()。
4、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除了一些()。走了许久,远远
地望见了一条()——()!
5、忽然,像(),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像一条()。
6、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
7、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像()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
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着,()着,在汽车左右与前
面引路。()的草原()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车跟着马飞
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小练笔 课文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方面非常好,我们也曾享受过美景,你也来学一学。仿写:这次,我看到了„„(大海、西樵山)学习课文“由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一段话。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课后练习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更美。
2、体会句子表达特点。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篇三: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16草原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几个词语,能读写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选词用语的准确性。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体会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引发学生了解祖国西部的兴趣。5.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读一读,写一写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感情朗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带着想象走进文本,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3.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4.借助小练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后面预习单。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齐读课题:草原
2.过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现在就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绮丽风光。(想)那么就请你们闭上双眼,我们已经坐上了通向内蒙古大草原的高铁。火车在飞驰,很快我们就到达了这个让我们神往的地方。请你们睁开双眼慢慢欣赏,细细体味。出示大屏幕:播放草原风光录像。
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过渡:草原风景如诗如画,老舍先生描绘草原美景的语言文字更是优美。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来感受大作家遣词造句的魅力吧。首先检查一下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3.检查生字识、写。
出示学生预习单,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涩”是平舌音;“迂”是整体认读音节。本课生字9个生字中除“迂”外,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学生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璃”和“襟”的右边部分笔画都比较多,要注意笔顺和部件结构,要写的正确匀称。“涩”是左右结构,右边部分上下要等宽,下面的“止”不要写的太宽或太窄。检查生字读音时采用“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的形式。指导书写时采用“观看生字书写的课件----生练写---互相提示易写错的字----展示学生书写作品”的形式进行。4.检查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1)正确读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2)结合预习单理解,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5.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1)指名接读课文,要求读书的同学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其他同学要注意去听,学习别人读书的优点,对读错的字词帮助纠正。
(2)重点检查指导课文第1段。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2)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生:风光美、人情美)
(3)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4)理清文章脉络,找出作者写作顺序
.?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
(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同桌或小组交流。
?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④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出示思考题:
7.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的美?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8.你喜欢草原的哪些景物呢?为什么?谁来读一读、说一说?
(天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学生自由练读, 汇报学习。9.多媒体出示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④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高歌一曲?
这是一个()的草原。
(2)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翠色欲流、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③读出草原的绿。
这是一个()的草原。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
色的大花。”
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草原的美丽景色?(比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多媒体展示图片 “绿色渲染”“墨线勾勒”。勾勒:用线条勾边儿。
②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过渡:面对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10.出示句子: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师补充描写草原美景的小诗:《敕勒歌》齐声朗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1.出示句子:在这样的境界里,连我们的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难道骏马和大牛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吗? 师:这句话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12.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配乐《致爱丽丝》 13.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播放课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4.品味练笔
篇四:第一课《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时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8分钟左右)
1、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读课文,按照作者 进入草原的顺序,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用“||”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2、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给课后生字注音;
(2)画出课文中的生词,借助字典、工具书解释难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按照给出的3个标题把课文分为3个部分。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12分钟左右)
(1)指名读生字词: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举杯、羞涩、摔跤、一碧千里、翠色欲滴、襟飘带舞。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4)指名学生划分课文并说明根据,教师进一步明确根据,并
相机板书:
1、草原
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
喜迎远客图(第二——四自然段)
主客联欢图(第五自然段)
三、积累内化,巩固写读(10分钟左右)
熟读并尝试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当堂练习,发展扩读(10分钟)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1)疾病(2)痛苦(3)痛恨(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愁()疾风知劲草()疾苦()
2、指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自学初读(10分钟左右)
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画出相关句子。
2、自课文第二部分,蒙古族同胞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画出相关句子。
3、自课文第三部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表达了何种感情?
4、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说说理由。
二、合作探究,归纳导读(12分钟)
1、指名回答问题一(草原特点:空气清鲜、草地一碧千里、作者为之惊叹、感觉舒服);指名读相关句子:(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回答问题二:蒙古族同胞十分热情。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①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②表达迎接客人急切的心情。(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3、(1)回答问题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2)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指名朗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
5、教师总结 :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谓情景交融。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
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三、积累内化,巩固写读(10分钟左右)
1、熟读背诵第二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如:“??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并进行练习。
四、当堂联系,发展扩读。(10分钟)
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内阅读理解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后反思
篇五:1草原教案 1《草原》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草原》。教学主题:《草原》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五年级老师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2.教材分析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3.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了解了草原的风光,能够抓住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关于民族风俗学生也没有切身的经历,因此课文中对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远客,应该在不断的读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结合搜集的资料或生活体验,抓住文中优美的语句,通过品读、课件展示、角色扮演、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民族风情以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讨论交流,体会作者把具体的景、人、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的写作特点。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画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评价任务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通过品读文中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的语句,了解并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活动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在影视中见过吗? 环节
一、激1、趣导入新课
2、谁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生谈感受
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
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活动一:1、谈话引入: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
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小组合作交流,2、出示自学要求:
找出描写草原
环节
二、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人民热情的词初读感受美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画画、语或句子,仿写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句子加深体会。
活动三
活动二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一
1、草原的美景:(1)美在哪里呢?
(2)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3)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活动二
2、牛羊壮: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自由读课文。多种方式汇报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环节三
(1)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
汇报交流美 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你们能背给
大家听吗?
活动三
3、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4、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活动四
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活动五
5、指导朗读:(1)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读,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活动一:复习导入:
1、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
环节
一、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从
(风光美、人情美)回忆旧哪些方面来写草原。
知,学习活动二: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热新课。
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
话别)
活动三:
引入: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
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
华里了,此时此刻,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作者的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
激动。)
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
之情?
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完成目标一)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环的教学做铺垫。
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对句意的体会。(评价目标一)
环节
二、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活动一: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 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完成目标一)
活动二: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描写草原人民热情的词语或句子,仿写句子加深体会。(评价目标一)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然后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进行
②读课文第三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主客见面品读,感受草原时真挚的感情?(完成目标一)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活动三: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怎样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唱歌,以歌助兴)
②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完成目标一)活动四: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人们的热情好客。(评价目标一)
引导学生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或已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交流草原人民的民风民俗,体
会草原人民的民俗美。(评价目标一)创设情境,练习说话,感受蒙汉情深。(完成目标一)
(评价任务一)活动一: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板书,进行整体环节三
关注文章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回顾,总结拓表达方法,体会展,领悟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作者情景交融
的写作方法。品写法,升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读、抄写文中优
华感悟。活动二:读一读优美的语句并抄写下来。美的语句(评价
任务二)
附:板书设计
天(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羊(大白花)蒙汉情深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人情美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活动五“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②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3)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第三篇: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
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爱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一、童年是彩色、流动的画。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这样的画面,对于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孩子,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二、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饱含祖父的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 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红豆》、杜甫的《春望》。本文也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四、语言轻快灵动。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长句和短句 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各有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和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适宜于叙述性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欢快的心情、坚定的语气等。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如:‚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资料链接
萧红
严格按照《呼兰河传》中描写恢复的萧红故居
萧红(1911.6.2—1942.1.22),女,原名张迺莹,另有笔 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关于《呼兰河传》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 不朽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在艺术表现上,《呼兰河传》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却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说俨然一体却又可以各自独立。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她从生存本身意义 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呼兰河传》相关评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金庸
呼兰河和呼兰城
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金代称‚胡刺温水‛,又作‚活刺浑河‛,明代称‚忽刺温河‛,清代始称‚呼兰河‛。呼兰,为‚活刺浑‛、‚忽刺温‛音转。满语意为‚烟囱‛。流经松嫩平原东部13个市县,包括铁力、庆安、绥化、望奎、兰西、呼兰等,在哈尔滨以下4公里处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总流域面积35683平方公里。最大支流为通肯河,此外还有克音河、努敏河、欧根河、依吉密河、安邦河和泥河等,较大支流集中于右侧。呼兰河下游行进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河道曲折。水量 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年径流总量47亿立米。由于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上游山地森林区降水大,水量丰富。下游平原区降水少,蒸发强烈,西部最小径流量仅25毫米,甚至形成闭流区。流域内降水时间分配不均,6-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5%,径流量约占全年经流量的70%以上。暴雨过后常有洪水发生。多年平均最大径流量和最小径流量相差悬殊达7倍以上,丰枯水变化很大,旱涝现象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地表侵蚀严重。流域内天然落差355米,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1.52万千瓦,有待充分开发利用。
呼兰镇,原名呼兰城。呼兰镇隶属呼兰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呼兰河左岸,距省会哈尔滨市25公里(公路)。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并举。清代前期,设呼兰城,为城守尉驻地。始无城郭。1879年8月(清光绪五年七月),呼兰城守尉升改呼兰副都统后,呼兰城成为副都统驻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呼兰副都统倭克津泰为防止沙俄入侵,在呼兰城周围挖壕筑堤。壕宽2.6米,堤高3米,壕堤三面环城,全长3.75公里,南面是呼兰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呼兰府,遂为府城。府城划为南北两区。1911年(清宣统三年),呼兰府知府王顺存开西大街,城中心形成十字大街,南北大街长2.75公里,东西大街长2.65公里。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府改县,遂为呼兰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呼兰城区保,1939年6月改称呼兰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为城关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1955年8月,将一区改为呼兰镇。1958年9月,改称呼兰镇公社,1984年复称呼兰镇。
呼兰镇历史悠久,至今已近260年。城区南、西濒临呼兰河,双曲拱桥横跨河上;西有西岗公园,风光秀丽。是全县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一大批新老工厂、商店分布全城,省属呼兰火柴厂建于1928年,县属麻纺厂有职工2500人。镇属企业有炉具厂、塑料厂、锅炉厂等,部分产品分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镇郊农村有耕地1.98万亩,以蔬菜生产为主,大葱省内驰名。畜牧业较为发展,1990年产鲜奶1596吨,产蛋1001吨,成禽出栏9.8万只。
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镇内街道和主要巷道10条,总长18.3公里,为沥青和砂石路面。除镇内分设10个街道外,还辖镇郊永兴、富强、伟光、原野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镇政府驻于镇内。萧红故居座落在镇内东南隅,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童年记忆中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黄瓜 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者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练习设计
一、给黑体字选择读音。
蚌壳(bàng bàn)樱桃(yīng yīn)啃吃(kěn kěng)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腻(mì nì)
二、比一比,再组词。
碟()飘()愉()啃()烁()
蝶()漂()榆()肯()砾()
谍()瓢()渝()恳()乐()
三、品一品句子的思想感情。
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模仿秀(用上黑体字)。
1.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不但没有盖上采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传真(根据课文填空)。
1.课文中的‚我‛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件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童年的‚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那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停下,我才停下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说着:‚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节选短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仔细阅读文中描写‚我‛贪吃馋相的语句,体会作者童年身体自由心灵舒展的生活经历。
3.勾画文中描写祖父看‚我‛吃烤肉时神态外貌的语句,体会祖父对‚我‛的爱。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课文分析与研究
《再见了,亲人》课文分析与研究
张程玉
课文描写了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在抗美援朝胜利后班师回国时,在车站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着重表现了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那种生死不渝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一、构思精巧别致。
课文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三个自然段都没有对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包括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展开客观地叙述,而是把她们那令人难忘的往事与送别时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分别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这样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自然引出对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包括小金花)、大嫂那令人难忘的事迹的回忆;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得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这类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每个自然段都首尾照应,现实的情景与往事的追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精巧别致的构思,把强烈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含蓄深邃,撼人心魄。
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一声声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次年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直接抒写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强烈感情。
精巧的构思还表现在作者又依据人物的不同身份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行文富于变化。写大娘的两件事分别用“记得”“还记得”引出,与上文“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以及下文“我们怎么能忘怀?”相互照应。写小金花都的妈妈,则从小金花落笔,由“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一句引入,叙述了她妈妈智救志愿军侦察员以及最后和敌人同归于尽的经过,从中表现了小金花的刚强,为小金花送别志愿军叔叔时流泪不止反衬一笔,使小金花憎爱分明、坚强而又纯真的性格跃然纸上。写大嫂,从她“驾着双拐”自然过渡到“双拐”的来历,叙述她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吃到新鲜蔬菜,在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炮弹炸成残废的经过。叙事中浸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写得情真意切。
二、叙事抒情交织。
作者从众多的感人事例中选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朝鲜妇女的事迹,事迹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她们都为“亲人”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做出了重大的牺牲,表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就为文章题目以及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的“亲人”二字作下了铺垫,使“亲人”具有了血肉丰满的内涵和重于泰山的分量,决非空泛的一般概念。叙事蕴含着浓郁的抒情,抒情依托于感人的叙事。
课文抒发感情的方式灵活多样,借追忆往事抒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用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留念、依依不舍的情怀,使全文充满真挚强烈的感情。
三、语言亲切感人
文章的语言充满情感,亲切感人。这首先是由课文所采用的面对亲人、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决定的;其次,作者在整体陈述语气中,有意识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增强了语气的变化,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结尾三个自然段那诗一般的语言,是作者深刻思想和帜热感情的体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亲人”的深情厚谊。
《再见了,亲人》资料链接
军旅作家魏巍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
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
魏巍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过。那是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他们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南逃之敌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112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112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美军,112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力,整个战场杀得天昏地暗。
松骨峰是美军争夺的要点,在这里守卫的是112师335团1营3连,他们打了最悲壮的一仗。美军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千余名步兵向3连进攻。我3连官兵用血肉之躯拼死抵抗,打败了美军无数次进攻。最后,3连仅剩下7个人,仍顽强地坚守住了阵地。师指挥所听到3连在松骨峰的壮举时,所有在场的同志都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战斗结束后,112师师长杨大易去了3连阵地,看到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美军尸体和打乱摔碎的枪支。牺牲的我3连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2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事后,杨大易将3连阵地的情况告诉了前来采访的魏巍,又陪同他重访了3连阵地。
魏巍说,他当时要找3连幸存的官兵采访战斗的经过,但全连除牺牲和重伤送往医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讯员。后来,他找到了一营营长王宿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素材都是王营长流着眼泪向他讲述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便奉命到《解放军文艺》任副主编。他开始抓紧时间写出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松骨峰战斗的场面在他脑海里频频出现,激励他不得不动笔。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蹦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跳出来的。”魏巍越说越激动,“我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感人。”《再见了,亲人》记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新华网)
抗美援朝战争概况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6月27日,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派遣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为美国及其所纠集的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进一步扩大侵朝战争。中国政府对美国侵略朝鲜和中国领土的罪行表示了强烈抗议。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截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进部队的后路。侵略军直逼北方,战火有烧到中国东北边境的趋势。
9月30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严正警告说:“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来也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3日,中国政府通过印度驻华大使转告美国:朝鲜事件应该和平解决,朝鲜战争必须即刻停止。如果美军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但是美国过分低估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很小”,“不足为患”,他们的侵朝战争“赢定了”。
10月初,美国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进犯朝鲜北方,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美国飞机也一再侵犯中国领空,投掷炸弹。在这种严重形势下,朝鲜党和政府向中国党和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
刚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当时我国的情况是:经济恢复刚刚开始,长期战争的创伤尚待养息,财政状况还很困难,新区土改还没有进行,人民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还相当落后,海、空军更处于初创阶段。如果出兵参战,能不能打赢?会不会引火烧身、“惹祸上门”,使经济建设不能进行?
面对紧急局势,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主持下,于1950年10月上半月接连召开多次会议,全面估量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出兵作战的必要和可能,经过反复讨论,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10月19日晚上,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共歼敌23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把战线稳定在敌人发动战争的“三八线”附近。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以国内人民的坚决支持和拥护为坚强后盾。在国内,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人民坚决贯彻党中央“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以踊跃参加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在各条战线上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支援战争。抗美援朝运动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人民,极大地鼓舞起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劳动热情,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
美国政府由于军事失败和国内国际压力,不得不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同朝中方面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但是美国并不甘愿放弃侵略野心,在谈判过程中,一方面提出蛮横无理的要求,制造借口拖延和破坏谈判;另一方面不断对我施加军事压力,动员了它的全部陆军的1/
3、空军的1/5和海军近半数的兵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企图用空中绞杀、海岸进攻等各种军事手段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屈服。但是美国的政治阴谋和军事进攻在朝中两国人民的英勇斗争面前彻底失败了。
停战谈判谈谈打打,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之久。1953年7月27日,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毙伤俘敌军109万多人,其中美军39万多人,击落击伤敌机12224多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064多辆,击沉击伤敌军舰艇257艘,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炮7695门。
抗美援朝战争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帝国主义的一次直接的军事较量。它揭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巩固和增强了新中国的独立、安全和国防力量,显示和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和世界声望。抗美援朝战争是当时东西两大集团对抗的第一次地区性热战,也是此后40年全球冷战的开端。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并肩作战中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及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亲人”
1.读课题,质疑:什么样的人是“亲人”?让学生谈谈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
2.介绍时代背景,初读课文。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
(2)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3.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说说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
二、抓住“亲人”,理解课文
(一)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概括出朝鲜阿妈妮、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2.交流汇报。
3.结合课外资料,说说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1.学生再读课文,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找出最令人感动的词句,用心读读,用笔批注,2.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重点引导:
(1)“冒”、“穿”、“丢下”、“唯一”几个词语的含义,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无私伟大的品格。
(2)通过表演,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3)探究“挖”字,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亲人般的爱。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三)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大娘一段:
(1)品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通过品读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三种不同的句式,深刻领悟“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导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能忘怀?”明确句子的含义是“怎么也不能忘怀?”体味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之间的刻苦铭心的真挚情意。
小金花一段:
品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的“父女般”的真情,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壮。
大嫂一段:
指导读“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无悔的爱。
在交流过程中,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觅情、悟情、品情。以“情”为基调,自读、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在动情之处背诵,积累,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浓浓真情。
三、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特出的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组织全班交流。
(1)前三段叙事与抒情结合的写法。
(2)找出课文中的祈使句、反问句,改换成陈述句,比较体会。
(3)后三个自然段直接抒情的写法。
3.大胆想象,仿写练习。
可让学生想象朝鲜人民在送别时会回忆志愿军的哪些感人事例,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
《再见了,亲人》练习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zhàn yì
xiāo yān bào zhà
zhēn chá
gē yáo zhēng chǎo
()
()
()
()()
()
二、给黑体字选择读音。
血泊(bó pō)看守(kàn kān)炮弹(dàn tán)
供应(gòng gōng)暂时(zàn zhàn)大嫂(sǎo shǎo)
三、选字组词。
【遥 谣 摇】 歌()()控()远()不可及
【役 谊 屹】()立 战()友()深情厚()
【吵 抄 炒】()闹()菜()架()近道走
【销 硝 消】()售()灭()息()烟四起
四、词语超市(接龙组词)。
封──(封锁)──()──()──()──()跺──(跺脚)──()──()──()──()战──()──()──()──()──()噩──()──()──()──()──()
五、给黑体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捣:①冲,攻打 ②打搅,扰乱 ③砸,舂
1.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2.晨读时,老师不在教室,个别同学在捣乱。()3.公安战士捣毁了一个个恶势力的窝点。()
六、选词填空。战争 战役 战火 战斗
1.这里刚刚进行过一场激烈的()。
2.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
3.在抗美援朝的每次大()中,都有无数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4.当今世界依然不安宁,还有一些地方常有()燃起。支持 支撑 支援
1.靠人民的无私(),我们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2.您这么大年纪能()得住吗?
3.细细的生竹竿怎么()住那么多重物的?
七、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1.他是我们班()一位能跳拉丁舞的同学。
2.今天得到你们的捐赠,这真是()啊!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3.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只好拉响手榴弹与敌人()。
4.在五年的日子里我们几个爱好象棋的伙伴结下()。
八、句子换新颜(意思不变,用两种方式表达)。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品读佳句。
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雪中送炭”中的“雪”字的本意是__________,在文指__________,“炭”字的本意是__________,在文指__________。它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中送炭”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请你用上这组反义词写一句赞扬他人助人为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这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血汗),给了我们多少(慈母 慈祥)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争 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 胜利)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画掉括号不恰当的词语。
2.品读画线的句子。
(1)“雪中送炭”中的“雪”字的本意是__________,在文指__________,“炭”字的本意是__________,在文指__________。它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中送炭”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请你用上这组反义词写一句赞扬他人助人为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讲述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根据课文填空。
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他们在朝鲜的土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两国人民的情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练笔新天地。
在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一定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起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小朋友,请你放飞想象的翅膀,然后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或者小金花、大嫂的口气,写一写送别的动人场面。
拓展阅读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边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了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头──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是,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我就使劲往外拉,见她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熔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阅读思考:
1.短文中讲了哪几个感人的故事?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五篇:草原课文练习题
草原课文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è dī yín yū huí()()()()()jīn piāo dài wǔ mǎ tí lǐ mào jū shū()()()()xiū sè shuāi jiāo piān xī tiān yá()()()()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歌曲(qū qǔ)弯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乐(lè yuè)曲 音乐(lè yuè)乐(lè yuè)趣
三、选字填空
愉 偷()快()看()悦 小()既 即()然()使 立()望 忘 看()失()()记()怀 彩 采()色()访 风()光()拨 拔()乱 挑()()草()牙 驰 弛 奔()()名 松()()缓 座 坐()位()落()下()次 呼 乎()叫 欢()在()似()骏 俊 峻()马()杰()秀()峭 严()带 代 戴()领 皮()爱()时()()价 穿()族 旋 旅 民()()转()行()客 回()汉()
四、近义词
热闹()响亮()飞驰()天涯()舒服()
五、反义词
舒服()洒脱()冷清()大方()
六、根据意思写词语。
1、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2、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3、用线条画出轮廓。()
4、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七、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空气()的天空()的绿毯()的线条()的小诗()的乐趣()的小鸟()的衣裳()的草原()的主人()的帽子()的微笑 静立()一碧()翠色()
八、选词填空。
静寂 安静平静 宁静
1、一丝风没有,湖面很()。
2、()的草原热闹起来。
3、雪后的夜晚,山村显得()而祥和。
4、主持人站到了话筒前,会场立刻()下来。拘束 约束
1、大家见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
2、人们自觉接受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这是社会的进步。
九、阅读 [语段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文中画“ ”的句子中,“绿毯”指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2、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请用“ ”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3、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语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尖刀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用“ ”画出来。“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
2、“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疾风吹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3、文中画“ ”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把____ 比作彩虹。
十、理解课文后填空。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2、课文是按照 顺序叙述的,可以分成四部分,它们的小标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草原》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这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________ 的草原风光,而且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 之间浓浓的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