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摘抄笔记

时间:2019-05-13 12:4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土中国》摘抄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土中国》摘抄笔记》。

第一篇:《乡土中国》摘抄笔记

《乡土中国》摘抄笔记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8

我们绝不能有个别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16

我想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本质。18

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的复杂。他有能力闭着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这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爱你的选择积累。21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是多余的。26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处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26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下乡人的东西。

在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是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团体格局。31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二十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这个网络就像是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圈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33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指范围的大小要根据中心人势力的厚薄而定),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34 在西洋社会里争得是权,而在我们确实攀关系,讲交情。34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41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到的李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到的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49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49

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予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是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的,这社群中的分子可以根据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圈子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是有限制的。(单系的扩张,而不是)54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假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57

在乡土社会里,稳定社会关系的历来那个,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沦》中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一种他称之为浮士德式的。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是是去接受她,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历来那个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得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之间只有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想对方西方心理上的契恰。65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二十在维持秩序的时候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69

在乡土社会里,从每一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么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72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夫的经验。72 如果我们的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辛的信念,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73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建立其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是看人民怎么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一番改革。84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片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85 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者阶层间主从的形态中。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它是压迫性的,政府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并且只从在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这种权力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合作的前提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这时,如果别人不好好安于其位做他所接受的社会分工,就会影响别人的生活。对他人的干涉以及被别人干涉的过程中发生了义务和权利。这种权力的基础是契约,是同意。

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有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优势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101

观察人类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动而行动,为活动而活动,行动和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

117

欲望并非生物事实,二十文化事实。说他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的。121

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熏陶可以作为行动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并不是计划的,乡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123

第二篇:《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摘抄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1.从土里长出过光辉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耕种活动既不向分工专业方向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在一起的需要了

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5.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6.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原则 《文字下乡》

1.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2.文字本身比较易于走样,所以需要文法和艺术来否定和限制词,字之间的意思

3.因此在每个特殊团体的中,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4.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社会共同的经验积累,也就是文化 5.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6.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7.乡土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差序格局》

1.这里所谓的“私”的问题却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2.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3.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4.西洋社会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的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5.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6.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额,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7.西洋社会,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天父”,就是团体

8.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9.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10.在差序格局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11.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12.家必须是延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男女有别》

1.感情通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2.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3.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4.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鸿沟的男女之间

5.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6.友谊是可以停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7.男女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8.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面发展 9.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

1.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制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3.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4.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这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 5.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额,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6.礼治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无讼》

1.每个人知礼是社会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2.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3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无为政治》

1.权力是冲突持续的过程,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被支配的一方已经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2.干涉别人一方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干涉一方面来说是义务 3.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长老统治》 1.强制发生了权力

2.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3.我们不承认未成年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4.教化的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冶出合于在一定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 5.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6.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域》

1.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2.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3.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4.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5.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6.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7.商业买卖和契约的完成依靠冷静的考虑,不是情感,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名实的分离》

1.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2.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3.在思想争斗中,主要的是阵线,反对变成了对垒

4.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和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从欲望到需要》

1.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2.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很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地做盲目的实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

3.时势权力是从知识中获得的,乡土社会靠的是经验,他们不比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论绅士》

1.在专制体制下,人民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2.中国传统的官吏并不想改革社会制度,因为他们一旦把皇权的威胁消除了,或推远了,他们就不能靠这种制度得到经济的特权 《论“知识阶级”》

1.知者并不是指聪明人,智力高的人,或是见闻极广的人,而是指明白道理的人,道理就是规范 2.自然知识治于人,规范知识治人

3.规范知识——①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②了解传统的知识,指导着“在下者”怎样应付环境

4.有资格读书的必须有闲暇,只有地主们有闲暇,于是读书人也就限制在这一个经济阶级中了

5.社会上不同的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的地位,需要和能力吸收了不同性质的知识,而使上述两种知识分离在两种人里面

6.传统社会里的知识阶级是一个没有技术知识的阶级,他们在文字上费工夫,在艺技上求表现,但是和技术无光,中国文字是最不适宜于表达技术知识的文字

7.文化的传播是收到社会结构的限制的 8.现代的只是积极有了不加以实用的技术知识,但是没有适合于现在社会的规范知识

9.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否还有前途,要看他们是否能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使自然知识,技术知识,规范知识能总合成一体,而把他们所有的知识和技术用来服务人民,使知识不成为一个社会阶级的独占品,也就是说打破这知识成为阶级的旧形态 《论师儒》

1.道统并不是实际政治的主流,而是由士大夫阶层所维护的政治规范体系

2.在西洋政治意识中,权力不从天上来就得从人间来,人间即是民间 3.事归正统,而理则归道统

4.政统和道统,一是主动,一是被动;站在被动的地位才会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舍是有权的,行藏是无权的 5.素王的后裔是师儒

6.只要在一个世界上,道统和政统实际上是无法各行其是的

7.在到了道统被压迫得没有翻身的时候,这个天却被请出来干涉人事了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灾异成了改统的根据,但没有改变皇权的性质

10.士大夫既不是一个革命的阶级他们降而为官僚,更降而为文饰天下太平的司仪喝彩之流。他们并不是积极想夺取政权为己用的革命者,而是以屈服于政权以谋取自己安全和分润一些“皇恩”的帮闲和帮凶而已,在政治命运上说,他们很早就是个失败者了 《农村土地权的外流》

1.可是在学术工作上想贪图方便,时常要吃亏的 2.我国的传统市镇,它不是工业中心,而是一辈官僚,地主的集合所,和农村货物的交易场

3.靠近都市的农村,凡有传统手工业的,抵挡不住现代工业的竞争,容易发生金融竭蹶

《土地继承和农场的分碎》

1.不要说这样的小农场上机器用不得,连最简单的技术改良都无从着手 2.靠了单系继承农场少了一个被分割离散的机会,若是我们想要免除农场因人口压力而分碎,就得把继承土地的权利交给特定的少数人 《农田的经营和所有》

1.话是合法的,可是合法的并不一定能做得通 2.耕者有其田——变相提倡小农制的政策 3.分散所有和集合经营是可以并行推进的 《抗战和农村劳动力》

1.在一个佃农充斥的农村中,决不能储藏着没有加以利用的劳力 2.有田的人的劳力在战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在农业里,他们是农村中储藏着的劳动力

3.内地多山的自然环境,缓冲了农村中劳力缺乏的可能性 《农民的离地》

1.技术未改,劳力减少,结果却发生了所谓的“熟荒”——不是可耕之地荒废了,就是因为劳力不足,农作物流于粗放。农田产量,下降不已 2.要农民离地,必须在农业的生产要素中,加以重新的配合——以资本来代替劳力

3.以资本代替劳力,最重要的方式是“农业现代化” 《我们要的是人口还是人力》 1.生育孩子可以说是“人力的再生产”,从整个社会着眼,生育便是人力的储蓄

2.节约储蓄延迟的是我们的消费,人力储蓄延迟我们的生产

3.若使已生的孩子能有充分的机会来长大为有用的人,婴儿的保育,产妇的看护,营养的改良,教育的推广,均得尽力去办 4.现在要解决的是人手问题,不是人口问题 《生活到反抗》

1.生活费用——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一定时间内,为谋生活上的消费所支出货币的总数

2.生活程度是根据生活费用用物价指数修正之后的数目

3.养童养媳是有代价的,就是媳妇没有女家的保障,地位跌落,儿子没有舅舅,社会上丧失了不少方便

4.社会舆论所以能发生制裁的效力是靠了被制裁者的“羞恶之心” 5.社会上资源有限,若让每个人不择手段地争取享受,一定会使一部分人的享受压迫下去

6.没有羞恶观念的人,是个不受舆论制裁的人,没有正当的生活标准的社会,是一个在解体,在崩溃中的社会

7.无论相差的基础是什么,只要社会上共同接受这相差的基础,这种社会结构总是能维持下去,若是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对于通行的“正当"标准的基础发生了怀疑,不再给传统的荣辱观念所支配时,这社会就会发生革命,在反抗时,他们以前认为“已足”的生活程度为“不足”了,只有在这时候“衣食足”才提到了荣辱之外,不再受传统的社会标准所控制 8.反抗线的划定并不在绝对的生活程度而是在相对的生活程度,换而言之,是一个分配形态中所发生不平等的事实,即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9.荣辱不分,衣食足的标准是不能定的,这里是社会组织崩溃的起点,是我们亟宜自问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增加生产与土地利用》

1.林肯解放了他们奴隶的名义,棉花田却还不曾宽恕他们奴隶的实质 2.中国农业的出路不是在使一担谷子的地面出两担谷,而是使一块地的地面出几块钱

3.粮食问题的解决使在囤积的绝迹,洋米的来源的开辟和运输机构的调整

《货币在农村中》

1.权利与义务的相互抵消既有习俗的保证,不需要不不清算,节节记账,在这里货币没有了活动的余地 《农村游资的吸收》

1.中国的农民使素来在勤俭两字中训导出来的,而且经验告诉他厄运使随时会光临,所以积蓄一些生命的保障金是他们认为和吃饭一样必要的 2.入藏和储蓄的区别告诉我们节约而不储蓄是件有害于国家经济的举动

《清理农家债务》

1.资本应是可以再生产的实物

2.金融并不直接创造新资本,同样地也并不直接创造新的货物来供消费之用。可是金融的力量,在另一方面,却是足以改变物资的分配形态 3.货币贬值给予农民以清理债务的千载一时之良机 4.农贷的钱不一定全部用在生产上面,一转手便很容易就成剥削那些需要用钱而又不能直接得到农贷的贫农的本钱 《论贫农购赎耕地》 1.借钱盘田,愈盘愈穷

2.有土地权是工作机会的保障,可是足以保障工作机会的却不止土地权一种

3.这种通过降低自己的工资来减轻生产成本的的做法,可以说是以生活程度来争取耕种边际的办法

4.用饥饿来换取地主的身份,在我看来未免太不合算

5.工业建设一定要有个相配合的农业革命,那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解放一部分农业里的人到工业里去 《举办春耕劳力贷款》

1.农贷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在增加农村货币的流通额,而是一种从富农手上的货币用低利转入贫农手上的办法

2.农贷实际上实在加紧动员农村劳力,增加生产;降低农民的闲暇,添增他们的收入 《中国乡村工业》

1.没有一个地方的人民是可以单靠农业而生活的了

2.农夫和工人不分的情形,是自给经济的特色。中国并不是没有工业,只是工业太分散,每个农民多少同时是个工人

3.乡村中永有这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要拖住大批的人口,一方面又不能在农业里利用他们所有的劳力,一方面又不能以农业里的收入来养活他们 4.动力的改变,产生了都市,集中了劳力,把工业和农业的地缘拆散,工业脱离了乡村独立了起来

5.把工业集中到了国外,或外资统治下的“孤岛”上,是剥夺我们广大民众的生活凭借

6.作坊里生产工具的所有权,不使它集中在少数有资本的人手里,而分散到所有参加生产的农民手上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1.大体上说,人类行为是被团体文化所决定的。在同一文化中育成的个人,在行为上有着一致性

2.在“匮乏经济”中主要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 3.悠久的历史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该迷眩了我们为此所负担的代价

4.生产是季候性的,消费却是终年的事

5.劳力便宜,节省劳力的工具不必发生,即使发生了也经不起人力的竞争,不值得应用。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持了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 6.我所想的是指出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7.有理想的就不能对现实满意

8.人类进步似乎已不应单限于人对自然利用的范围,应当及早扩张到人和人共同相处的道理上去了

9.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在位育的方式上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 10.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发生科学,决不是中国人心思不灵,手脚不巧,而是中国的匮乏经济和儒家的知足教条配上了,使我们不去注重人和自然间的问题,而去注重人和人间的位育问题了

11.社会解组——劳工最主要的要求是,少做工,多得报酬,而不了解在这体系中他个人活动的意义何在 《论城 市 镇》

1.地主之所以聚集在城里的基本原因是在依靠政治以获得安全的事实上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1.现代经济的危机不过是生产的停顿,并不是指生产能力的败坏 瘫痪是慢性的崩溃,可是并不使经济结构突然受阻,在还有可以生产的细胞时,还是可以维持着半身不遂的局面,这就是拖 《基层行政的僵化》

1.我们刚因不愉快的公开指摘,不能再讳隐暗疾,却又以老病无医来自宥,这是可怕的

2.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 3.中国的政治史是软禁权力,使它不出乱子,以政治的无为主义来代替宪法

4.中国社会中的绅士——有社会地位,可以出入衙门,直接和有权修改命令的官员协商

5.保甲制度本来是有意成为基层的自治单位,从这起点筑起一条公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实现现代的民主政体 6.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的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7.基层行政的僵化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堵住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把传统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的调协关键破坏了,而并没有创制新的办法出来代替旧的 8.羊头和狗肉混得太久,会使人不感肉味

9.中央的政治机构是集成的作用,它配合、调解地方的活动,如果把它看成一个自己能发动能完成的机构,我们概念上是有毛病的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1.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枢回乡止,那一套所维系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

2.取之于一乡,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整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3.乡土培植出来的人已不复为乡土所用,这是目前很清楚的现象 4.大学并不是为乡土社区造人才的

5新的大学生并没利用新知识去改良传统社会,产生了一批寄生性的“团阀”阶层,既不能从生产去获取生活,只有用权势去获取财富了 6.西洋文化并没有全盘输入,只输入了它的上层或表面的一层,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享受欲望,并没有把维持这上层的底子——经济基础——搬了过来

7.但是善良和忍耐并不是敲诈掠劫的理由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1.制造工业分散在家庭里固然使中国传统工业在技术上不易进步,但却是一个传统经济中的重要事实,使普通土地不足的农家可以靠这些家庭工业里的收入,维持小康生活

2.所谓中国农村人口大多是从生活程度上说的,并不是从农业生产上说的

3.破坏乡土工业的力量是深入、遥远、庞大、有力的,它背后还有着巨舰大炮,“帝国主义”,有组织的,而且是现代化的

4.当西洋工业势力侵入打击中国乡土工业时,地主们如果要保持他们的生存,就应当勇敢地迎战

5.换一句话,还得依赖能耐苦的农民以生活程度来和西洋劳工相竞争——这是从经济上说的

6.一个被视为“书生”的人,有责任把合理的方向指出来,至于能不能化为历史,那应当是政治家的事了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1.特权阶级的生活只要现状不变就能维持,因之在心理上憎恶变革,保守是他们根据阶层利益而养成的精神,在土地制度里获得特权的阶层保守的精神更是牢固

2.把中国一般中小地主描写成养尊处优、穷奢极侈的人物,我觉得是不太切当的

3.他们的生存和繁荣不是靠他们个体的能力,而是靠着微妙的制度上的搭配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1.承认限制是自由的开始 2.一个技术如果不能配合在人民的需要里,作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准之用,被冻结还算是幸事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1.从新技术中所增加的生产结果不一定能分给社会上大多数人民的 2.没有人应当主张维持体力劳动的经济

3.倚仗权势来维持的工业对竞争是免疫的,它不必在技术上求进步,经济上求合理,只要抓住独占的机会就好了

4.合作社的方式保证了生产者获得全部利益的权利,取消了剥削的成分 5.数千年来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农民和现代技术之间必须有一个桥梁,这桥梁不能被利用来谋少数人的利益,而必须是服务性的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1.饥寒线之下讲节约是残酷的

2.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往往超出人类自己的想象,尤其是这种忍受是在有一种光明的希望作支持的时候

3.其实他们所借来的原本是他们劳动力所生产的,只是因为分配给了地主所以不能不说是借贷了

4.因为我认为除了自卫外社会没有理由要求一个公民为了别人作没有报酬的牺牲他的康健和生存

5.“光明的希望”不能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骗局。“光明的希望”之所以有光明必须在希望者有兑现的信念 《节约储蓄的保证》

1.如果土地分配平均,耕者有其田,各个生产者把他所生产的都消费了,不是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资本集聚力了么? 2.在不饥不寒的水准之下要求人民节约是对不起人民,在不饥不寒的水准之上生活是对不起国家

3.广泛的基层民主才是民主政府不致变质的保证

4.因为一个人民所不能控制的权力能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奇迹

5.要广大的农民明了吃不得、穿不得、摸不到、看不见的重工业的重要性是一件极繁重的教育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结果,为了要急速的工业化,要很快地得到所需的资本,不能不加强压力,在这情形中,民主的幼苗最易遏制 《种族棉续的保障》

1.一个没有学得这一套行为方式的人,和生理上有缺陷一样,不能得到健全的生活,他也就没有能为人类种族棉续尽力的机会 2.文化是人类用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

3.在已有的生物机能上加一条社会规则是毫无意义的 4.在生物基层上说,营养是损人利己的,而生殖是损己利人的 5.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

6.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罪孽,将错就错地把种族延续了

7.个人生活所依赖的不是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空架子,而是按着这结构活动的一辈人。社会结构既然要完整才能发生常态的作用,则每一个社区的结构总得包含最低限度的人数。于是人口在这里就有它的重要性了 《双系抚育》

1.在这些社会中,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既然没有生物本性作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的婚姻 《婚姻的确立》

1.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2.把婚姻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为一件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公事,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为了双系抚育,人造下了这样多的花样 《内婚和外婚》

1.清官难断家务事,上帝也不能强迫人相亲相爱

2.可是这些象征意义却又只能从我们各个人的经验中体会得来,因之,自己没有的也就无法推己及人;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也无法使人明了,发生同感

3.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能充分地尝到另外一个人的甘苦,感到另外一个人的休戚,想到另外一个人的思想,完全懂得另外一个人的语言 4.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5.墨子主张兼爱,孟子骂他无父,意思就是说没有了社会身份,没有了结构的人群是和禽兽一般了 《夫妇的配合》

1.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间偏重感情调协,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

2.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不是指技术上的能力,而是指性灵上的钟情;德也不是行为上的善,而是人间的幸福

3.社会事业的兴起使很多本来需家庭来担负的经济活动搬出了家内,对于生育制度的影响就是减轻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抚育工作和责任 4.门当户对的标准也就是在保证相配的人文化程度相近,使他们容易调适

5.男女的恋爱是一种由生理基础上发生的冲动,这本来不是一种理智的活动

6.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功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似漆,一到了结婚,碰着真正现实的实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感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上用工夫了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1.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 《居处的聚散》

1.在一个合作的经济单位中,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维持团体完整的必要条件

2夫妇既不能由同一抚育团体里出生长大的人结合而成,结了婚又必须合作同居,所以两人中至少必须有一人,放弃他或她原来的合作团体,结婚之后加入配偶的合作团体 3.依赖经验的事务最忌常常改行

4.一个人在陌生的人群中做事相当困难,尤其是在没有成文规则的亲密生活中为然 《父母的权力》

1.我们所要应付的环境已经充分被人类修改过,其中最重要的是认为的文化,以致我们不能任性举动,必须遵守一套人为的规则 2.为了维持自己的名誉和安全,做父亲的不能不注意家教。溺爱的子女会受社会的贬责,这种压力逼使父权社会中当父亲的板起面孔来对付子女

《世代间的隔膜》

1.普通人怎样来卸去一些悔恨的重负,满足“再来一次”的重生愿望呢?生个孩子

2.谁都知道夺人欢心的法门,是赞扬人家的文章和子女

3.一个人所具的理想,并不是他个人的创造,而是社会对他的期望。我们在别人的褒贬中筑成自己的理想

4.把理想自我交卸给子女,一方面不失为解决个人内心矛盾的出路,一方面也正合抚育作用的需要

5.在这种契洽关系中,才发生道德,而不单是利害了;在这里才有忠恕之道,才有社会,才有团体

6.文化的延续靠了世代之间的传递,社会为此曾把亲子关系密密地加上种种牵连。但是文化不只是棉续,还需不断地变化,于是加上的牵连又得用血泪来丝丝切断。亲子间的爱和憎,平行地存在,交替地显隐,正因为社会结构的本质中有着这条漏缝 《社会性的断乳》

1.战争的目的是结束战争,抚育的目的是结束抚育

2.抚育作用的基本目的是在养成和实现独立的社会分子去继替社会结构中的缺额

3.家庭里训练不出战士,嘴上衔着钥匙的成不了好汉

4.家庭是注定要破裂的。孩子总是要脱离父母独自成家的。所以社会得参加这破裂的过程,用社会的力量来抵消原有三角中反抗的力量 《社会继替》

1.人口的数目是依当时当地的额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决定的

2.所以继替原则的规定其实是一种消极的保障,使社会秩序不致因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而趋于紊乱 《世代参差》

1亲方之所以成为子方前途的碍路石,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继替过程中用了代代相承的原则,而事实因退伍和入社的年龄相差太大,继替作用已成了世代交替的性质,两者的矛盾引起了亲子间心理上的情结 2.也许正因为这个社会成年太迟的原因,使亲属体系逐渐不适宜于作为社会继替的原则,于是在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的过程中,社会继替至少亦不能不部分地脱离亲属原则了 《以多继少》

1.周代的分崩离析显明了继替过程如果适就亲属的繁衍,对于社会结构的完整是有害无益的

2.长子权的确立很可能发生于需要经验和领袖才干的事业中 《亲属扩展》

1.把父母的任务分散一部分给家庭之外的人去担负是事实所必须的

第三篇:摘抄笔记

摘抄笔记,非常好的经验!

1、研究学习方法

2、养成有规律的生活。

3、培养自我约束能力,有意识的增强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

4、激发兴趣与需要。

5、明确行动目的和要求。

学习怎样专心(个人体会)

1.有原动力的时候再去学,比如,我为什么今天要学习;我的目标是什么?

2.学习的时候忘记学习之外的事;这就是时刻要想到“小猫钓鱼”的故事.3.找最适合自己大脑习惯的时间段和空间学习;

4.累了要知道休息,恢复了要知道不要松懈,否则前功尽弃;

5.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进步,否则,不可能进步;

6.每天检查自己,有没有偏离目标,偏离了,立刻纠正,没有,为自己喝彩;

7.持之以恒的毅力!

理论结合实践

学习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学习上给自己定下实践限制

人大脑工作与休息时间的规律

劳逸结合,让大脑子最兴奋的时间学习

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计划表

当天学的当天复习,刚学的知识在两三天后遗忘的最多,最好在学后24 小时内复习

复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个月后

制作时间日志,了解自己一天在哪些地方浪费时间。

要事优先原则和一时一事原则

第四篇:浅谈乡土中国

浅谈《乡土中国》李天

浅谈《乡土中国》

最近读了《乡土中国》,虽然不能说把这本书读的很透彻,里面的一些专业名词例如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仍然不能区分的很清楚,但是作为一名工科生,有幸拜读费孝通这样一位大师的作品,还是受益匪浅的。在这里简单地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这么巨大?上学期曾选修了一门课叫做中国法律文化概论,让我感受到,同样是法律,在西方是多么的神圣和威严,在中国似乎行不太通了。读了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这都是源于中国的乡土社会气息啊。

作者在第一章提到一个“土”字,这让我对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从社会学这个角度的。人们常常认为西方人比较独立,他们和家人、邻里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中国人这么密切,而中国人永远是活在一个圈子里的。实则不然,由于中国人利用土地生产的自给自足,很多时候是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的。在武侠小说里,作者常常憧憬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式的生活,这正是中国人乡土气息的体现。中国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了中国人不喜欢迁徙,而喜欢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农作物播种收获,年年便是如此,大家对这样的环境无比熟悉,为什么要去改变呢?中国的这种小农经济,往往不需要合作,自家自户就能保证温饱,就算是自己一户人家独自生活也是是可以的。至于有很多小村落的存在,这是满足了大家的另一种需求,而与团结协作无关了,并且这些小村落之间也往往是毫无联系的。而西方人不同,西方的很多民族最初都是过着游牧式的生活,他们不依靠土地的种植,自然也没有这用乡土社会的存在。相比之下,西方人对于集体的依赖要更加强烈了。

如果说第一章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渊源,那么第二三章作者谈论的事情就类似一些哲学了。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大特征,可是语言真的就是社会进步的存在吗?作者从乡下人多文盲开始讨论,逐渐引发了对象征体系的讨论,我对此也是感触颇深。我个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轮回的,从最初的原始共产社会起,人们团结协作,没有阶级分层,逐渐从生产资料过剩后开始发生了不公平分配,也就产生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似乎又回归最原始的时候了。而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也是如

此。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记录的手段,语言和文字的的确确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产物,可是试想千百年之后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能越来越少说话,越来越少写字,可是信息却传递地更快捷了,似乎又回到了没有语言和文字,人们却能很好地沟通交流的时代。作者在书中写到乡下人即使不识字,却依然能交流的很好,这是缘于人和人之间距离很小,彼此十分熟悉。我想在未来,这种距离一定会被科技的力量所消除,也许人们会重新回归一种乡土社会。

家族和礼治秩序这两章是我非常喜欢的两章。中国有很多庞大的家族,有一些古老的家族至今保存着他们的族谱,可是中国乡土社会的族谱和西方又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关了。作者说中国的家庭实际上是一个事业组织,这是我以前从未意识到的,但看了作者的说法觉得确实是这样。在以前中国的乡下,男人和女人分工是十分明确的,男人负责出去劳作,而女人可能在家里带孩子什么的。但是这样的一种家庭却没有太多的感情交流,在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思想中,男人黏老婆是没有出息的,所以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是去集市、茶馆里的消遣,而这种娱乐方式才是他们更主要的精神寄托。就像在《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大多是男人和男人的江湖义气、兄弟情怀,相对于西方更多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这的确是乡土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古代是一种人治社会,相对于西方的法制社会是非常落后的,我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却非如此。作者认为中国是一种礼治社会,而这种礼治甚至比西方的法制更加严格和残酷。中国的农村里至今仍有许许多多的规矩礼节,而这些规矩礼节作为一种文化无论在中国的哪一个角落都是不允许被淡忘的,甚至海外的华侨华人都仍然保持着这些老祖宗的信仰。这就是中国礼治秩序的烙印。虽然没有纸制的文书作为宪法,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但是中国的礼法却为中国几千年的秩序维护做出了极大地贡献。那么为什么礼法能有这么大的约束力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传统。中国人因为对传统的敬畏而自愿受到这种礼法的约束。而这种传统的形成自然又与之前提到的中国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是离不开的,这些都是乡土中国形成的文化。中国至今依然是用道德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这种道德就是古代礼法抛弃掉一些糟粕剩下的好的部分。

《三国演义》中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由盛及衰都是一个个轮回,而作者从社会学角度对此有一个独特的解释。作

者在第十章中认为,中国政治是一种无为的政治。纵观历史可以看到,中国乡土社会中的民众侵略性是很低的,反侵略性同样也不高。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由于长时间迁徙,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主张一种无为政治,历数中国古代的几次盛世和几位明君,他们并不是向外极力扩张疆土建立帝国,而是使得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统治就会为后世所称颂。作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出现所谓暴君和农民起义,是有着一定社会原因的。从朝代建立开始,统治者推行一种无为政治,国家的资产开始积累,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统治者由于国家安定祥和,才会产生一种发展的思想,这是一位有野心的统治者自然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修城筑河,开辟疆土,进而导致课税增多,民怨加深,才会产生农民起义、朝代更替。那么这些统治者的野心亦或是远见就不对吗?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他们忽略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民生产生活仅能保证自给自足,就算有生产资料过剩也只是一种小范围的,产生一些集市和商贸。中国小农经济注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工业革命那样大批量生产,使得社会资料的积累有一个质的飞跃。可以说,中国的这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忽视了乡土中国的特性,进而导致无为政治的失败和朝代的覆灭。

最后说一说乡土社会中的文化积淀。作者在最后一章中谈到了民俗民情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中国能够有五千年的文化,而各地方地区文化又都各具特色、别具一格,这也和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分不开的。不管是因为中国人长时间定居一处也好,是因为中国的家族制度也好,在乡土社会中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都是经过不断优胜劣汰而沉淀下来的。就拿吃来说,不同地方种植什么作物,吃什么事物有利于生存,这都是经过一代代人生活之后选择留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中国能有有今天灿烂的文化,实在是得益于乡土中国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没有游牧民族那样的迁徙,没有经常的战争与侵略,有的只是无为政治下的安居乐业,有的只是礼法秩序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各种民间文化得以形成和很好的维护。

《乡土中国》这本书真的使我感触颇深。在这本书中,我们民族的文化、思想从社会学的角度得到了解释,也让我对传统礼节和习俗更加敬畏和喜爱。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也许不能像美国那样有着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是我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积累着自己的文化。中国人永远都有这种乡土的气息,不管走到哪里,最终的梦想都是落叶归根的。有人说不管是谁,往上数三代都是农

民。其实农民虽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啊。在乡土社会中,没有那么多名利、没有那么多阶级斗争,有的只是最最淳朴的生活。就像这本书一样,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给我们的心灵一次洗礼。这本书我也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很多地方没来得及深究,但是我觉得,我不止从中收获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更让我对乡土生活充满了向往,让我对我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更多了一份喜爱和保护传承它们的热情和责任感。

第五篇: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读后感

《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读后感

《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作为一本社会学著作,它的意义已经超出本学科之外,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读后感。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此书为何里面的内容貌似已经陈旧,却仍为世人所读呢?笔者觉得作者的学术追求已超出内容之外,总是启人深思。社会虽已变化,但所揭露的问题仍然换着面孔重复出现。所谓新问题,也不过是“传统的发明”罢了。

单就此书来说,作者讲到了前些年的收提留款和查账过程中的问题,其中的冲突让人触目惊心,看《中国农民调查》就可知道。现在虽不收提留款,还给农民农业补贴了,但是总是感觉有点不对劲。乡镇负债累累,一取消皇粮国税,这些债务都怎么样了?仍然背着还是转嫁到别的地方或者有没有从农业补贴里面变相扣除?这些只有做过调查的才会知道,所以我也只是猜测。收提留款时期紧张的干群关系,到现在有了缓和。村民似乎和干部们少了更多的接触,也就无所谓矛盾了。领农业补贴也就是隔着银行的玻璃和业务员验卡收钱就行了,没事谁去找干部啊!其实不然,矛盾由普遍矛盾变成了个别矛盾而已。如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强制,超生多生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是还是有的。这时候计生办的作战对象就不是整个乡村妇女,而是个别妇女。笔者的家乡打工的妇女定期要去计生办交孕检证明,这给她们带来相当的不便却无可奈何。

贺雪峰将荆门农村归结为“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的村庄,认为因为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导致缺少村庄精英,村庄社会关联较低等(贺雪峰,2003,22页)一个村庄是怎样的分层状态又有着什么样的记忆?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村庄精英的产生可能有宗族因素、个人性格原因及其关系网络、经济因素、村民的实际需要等原因;村庄社会关联性的相关因素有:个人与村庄的紧密度、生存方式、地理区位、生活预期、宗族文化、个人安全感、民俗传统、村落规模、官民互动、政策(如拆迁、移民)、村民自治等有关系。所以农村问题研究需要细化,这样才能发现本质性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继续就缺乏记忆问题进行思考。他认为村落共同体由三种边界构成:一是自然边界,二是社会边界,三是文化边界(贺雪峰,2003,30页)。国家的行政设置对自然边界的划分是比较清晰的,社会边界就是农业户口,文化边界就是村民对村庄的心理认同,对农民身份的认同问题。村庄一般会有前两种种边界,但文化边界却不容乐观。当前中国在大学生中搞“农转非”,就被人认为是变相侵吞土地。据新华网报道,在义乌,如果本人户口在农村,可以在旧村改造中分到108平方米的宅基地,还能盖起四层半的楼房,因此出现大批公务员将户口迁入农村的现象,读后感《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读后感》。村民在拥有第一种和第三种边界时,对于第二种社会边界的认同终究还是和自己的利益挂钩的,但国家政策时常不明朗,所以只有在脱离农村后的现状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他们才会离开农村。只有前两种边界,而缺乏文化边界的村庄,就是作者说的“原子化”村庄,村民离心离德,在此情况下,前两种边界也就无意义了。他们就如无根的人,至于转入城市以后如何建立新的文化边界,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作者在分析农民合作能力不足时指出:“对传统关系的破坏,尤其是诸如市场经济、现代传媒、自由流动等因素造成的村庄共同体的阶梯,使得村庄社区的合作能力大大衰退了。不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而是因为农村传统的被破坏和农村经济的不景气,以及法律下乡的不理想”(贺雪峰,2003,63页)。作者的分析很清楚,不过我的疑问是所谓的传统关系指什么?村庄共同体为什么那么容易就阶梯了?我们在判断农民合作能力不足时是依据的什么标准?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村庄共同体再次形成,如果能,它又需要什么契机?传统关系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应该是有自身特有的形成机制和逻辑的。如果再建村庄共同体,这些已遭破坏的传统关系又被我们的建构者如果评价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作者谈到的水利问题也让我很感兴趣。作者写道:“建国后大集体时代修建的大水利已被严重破坏,以前依托大水利的农田无水可灌,就必须修建小水利。小水利也是水利,水利是一项只有组织起来才可以建设的事业。”(贺雪峰,2003,p133)我们是应该称赞大集体时代的水利建设的,它使中国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也得到较大发展。作者认为“1980年代是个吃老本的时代”(贺雪峰,2003,p133),这个评价是精当的。笔者门前的水库在大集体时代能满足一个乡镇的水利需要,但现在水流量和覆盖面已大大缩小了,今年由国家拨款对水库进行修理,不知是不是国家的政策重新关注地方小水利建设了。国家近年对三农问题的强调,还有相关的宣传,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如果真的是实干的话,那么对水利的重新关注那就可以理解了。这也是让人比较兴奋的现象,至少是除了组织农民之外的另一个有效措施。但是正如作者说的“水利并不是一个可以一朝得到即可朝朝享用的事业,而是一个需要人们不断维护建设的事业”(贺雪峰,2003,p133)。政府可以定期去维修水利,但是也只是假设而已,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维护的长期机制,国家作为辅助力量,进行必要的财力、政策支持。

我们翻开理论书,会发现每种理论投入实践后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在读者这里形成头脑风暴,而且貌似真的能提高对农村的认识。实践出真知,中国的国情还是需要用本土化的理论来解决。作者在谈到与西方对话问题时,认为“在与西方社会科学对话中建立起来的有时竟然获得西方社会科学承认的中国学者的研究,其问题来自西方,其关注的焦点来自西方。这些研究性的材料也许来自中国,但中国材料被分割了,中国材料本身是破碎的,而且是手段性的,这种研究......对于13亿人口却大多无用。”这是很发人深思的话语,无论是对学科理论建设还是对于田野实践。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清楚自己的焦点在哪里。我们所用的理论工具到底是否称手,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反思。作者同时说道:“对中国无用并不等于这种研究无用,社会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对人类文明有用的研究当然有用......问题是,这种对人类文明有用的研究不应独占中国社会科学”(贺雪峰,2003,220页)。作者的这段话对于社会学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有着提醒意义的。作者指出“中国当前尤其缺少那些不试图与西方学术界对话,而是致力于中国农村本身研究的政策基础和政策研究。”我们既要与西方学术界对话,又要立足于扎实的研究,努力做出实绩,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认可,也是专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的书给人启发的地方很多,值得一读。这篇读后感只是一个社会学门外汉的一点感触。

下载《乡土中国》摘抄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中国》摘抄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摘抄笔记(实用8篇)

    篇1:摘抄笔记《欧也妮·葛朗台》作者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

    摘抄私笔记

    1.心因欢喜而能自在。自观即自照,自觉即自在。2.人有很多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会自然转换。我在每个转换的路口,遇见你们。亲眼看着时间在岁月里迁徙,与你梦恍然相逢的刹......

    西游记摘抄笔记

    西游记摘抄笔记 西游记摘抄笔记1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伟大的小说家吴承恩。本书根据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名间流传的唐僧取经......

    摘抄笔记5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阳光落在春的枝头,日子便绿了。2、美丽是危险的,象因牙死,狐因皮亡。 3、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整个春天还是你的。4、长得漂亮是优势,活......

    读书摘抄笔记

    寒假读书摘抄笔记(一)名著或名家作品阅读 班别: 姓名: 【阅读书目推荐】 中考必考名著推荐:《朝花夕拾》;《繁星 春水》;《童年》;《骆驼祥子》;《名人传》;《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

    摘抄笔记600字范文合集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

    猎人笔记摘抄[合集]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西游记摘抄笔记

    导语: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老公公,还真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