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边发生的事作文
身边发生的事作文
身边发生的事作文
(一)在我的一生中,有很多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其中有一件事最使我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我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下了课,我就到楼下的厕所去小便。当时楼梯上特别拥挤,我在下楼时,一不小心,被楼道上的一个台阶给绊倒了,重重地摔在了楼梯上。那时的学生们都急着下楼,根本看不到我,飞快地往下冲,随时都有可能把我给踩伤。我害怕极了,想对他们说,但又喊不出来。这时,一位高年级的大个子哥哥看见了我,就飞快地冲到了前面去,拦住了那些同学,他们都很生气,有的还出手打他,可他却纹丝不动地保护着我,等我起来后,他又让同学们都过去了。
我正准备向他道谢,可他已经不知去向了。但我很感激他,他那不怕困难、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向他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学生。
身边发生的事作文
(二)“哈哈”告诉你一件新鲜事,一向思想保守的外婆竟学跳老年舞了!
今天放学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听见一阵音乐声。“怎么,妈妈下班这么早?还有闲工夫听音乐?”我心想着,就顺着音乐声走了过去。原来音乐是从外婆房间传来的。我轻轻推开门,只见外婆站在镜子前,对着镜子又是扭屁股又是扭腰的。“哇!外婆在跳老年舞。奇怪了,妈妈平时穿高跟鞋,短裙子,她都看不惯,要>唠叨半天,今天却自己一个人在家偷偷学跳舞。”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拍了她一下,大声地说:“新鲜,真新鲜!”外婆吓了一跳,责怪我说:“这孩子,进来也不敲门,想吓死外婆呀!”我伸着头故意向窗外看了看,一本正经地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外婆也把头伸向窗外说:“这是下午,太阳当然在西边啦!”我听了忍不住“噗哧”一下笑出了声。外婆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脸不好意思地红了红嗔怪道:“这孩子,竟拿外婆开涮!”接着,她示意让我走近,趴在我的耳旁神秘地说:“我今天加入了居委会老太太们组建的《夕阳红文艺团》。庆祝咱县的‘创文明,树新风’活动,我要好好练,争取一炮走红。”看着外婆那得意劲。“哦!”我明白了,“原来,精神文明之花已在外婆保守的思想中悄悄地开始绽放了!”我点点头故作肯定的说:“夕阳红,夕阳红,您老人家一定能走红。”说完我们俩哈哈大笑……
外婆跳舞,这件事够新鲜的吧!
身边发生的事作文
(三)时间的长河冲走了我对许多往事的记忆,而唯有爸爸为人办事而拒绝收礼的那件小事,在我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晚上,约摸7点多钟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叔叔,手里提着个大塑料袋。心想;“准是托爸爸办事来的。”我出于好奇,将耳朵靠在门上“偷听”。原来,这位叔叔是个待业青年,听说政府要招聘一个食堂管理员,就想去应聘。那里知道,虽然他的条件全部合格,却因为自己没有送礼,被拒绝了,他万般无奈,才来找我爸爸,爸爸听完非常生气,说“这个送礼的歪风一定要制住,不然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你先回去,我会为你主持公道的。”叔叔站起来,指旁边的塑料袋说;“这点东西……”他还没说完,就听爸爸说;“我要制止送礼,你还拿东西,快拿回去。”后来听说,这位叔叔有了工作,叔叔可高兴了。我也问爸爸,你真是的,人家心甘情愿送礼给你,为啥不收,爸爸说;“你要知道,我为人办事想讨回公道,并不是想得到别人的好处。”、这件事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中,我为有这样一位好爸爸而感到自豪。
第二篇:以身边发生事谈口语交际课-教学教案
1、借助图画读懂故事。
2、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评一评谁的做法好。
3、在交际中做到:说清楚、听仔细。教学用具:录音机、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注意听,(放录音,破碎声)你们听到什么啦?想知道发生什么号事了吗?
二、交流
1、看图了解故事。训练点:听、说能力。
(1)请女同志看图了解这件事,男同学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师:女同学注意了,看图要仔细,记清楚你看到的事情,待会儿要请你把这事讲给男同学听,看谁讲得最清楚。(请女同生看图)。
(2)主住了吗?(关闭课件)请你把这件事告诉你身边的男同学,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3)谁来把你听到了事情讲给大家听。(4)请学生说说,谁讲得最清楚,(出示课件)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在和别人进行交谈时,要注意:说话说清楚,听话听仔细。(板书,说清楚听仔细)。
2、自由谈论。训练点:说。
同学们,你们觉得(放课件)小松该不该如实地把这件事告诉爸爸?爸爸的做法对吗?(1)请和周围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有不同的意见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的想法。(3)猜测:爸爸打小松时,心里可能想了些什么?
3、孩子们,你们挨过打吗?怕挨打吗?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发生在松松身上的事,现在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是你不小心把爸爸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你该怎么做?(课件问题: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呢?)板书:该怎么做。
(1)现在请你们下座位,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再听一听你的好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做。(强调说话说清楚,听话要仔细)。
(2)全班交流,请你们下座位,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再听一听你的同学说法。
(3)教师总结学生的几咱做法并引起新一轮的交流,讨论:你觉得哪种做法好?为什么?你觉得哪种做法不太好,为什么?老师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辩论。
(4)分小组讨论哪种做法好,哪种做法不好,为什么?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4、刚才小朋友谈到了自己心理想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大人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怎么做。那么,今天回家后问问妈妈爸爸,他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怎么做,好吗?
5、课前老师采访了几位家长,大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录音课件,a要是我儿子弄坏的东西很贵重,我会觉得心痛,可能会控制不了情绪,但冷静下来还是要肯定他是诚实的。b其实,有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比如打碎东西什么,如果他主动来告诉我,是可以原谅她的,如果他不诚实,我会很生气,说不宾至如归会打她。c我的孩子比较内向,他如果不小心弄坏东西,我会先安慰他,再提醒他以后做事细心点。)看来,爸爸妈妈还是喜欢怎样的孩子?(板书:诚实)
三、创设情景
1、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学校学习,可能会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东西,比如(出示课件:不小心弄坏别人的新文具……)你会怎么做?
2、如果是你的新文具被别人弄坏了,你会怎么想?以后我们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想想别人的心情,不仅要诚恳的向别人道歉,还要尽量去弥补自己的过失,你们说对吗?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交流讨论,不仅知道了弄坏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还知道了和别人交谈时,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析书设计:
口语交际:说清楚、听仔细,该怎么做,诚实。
第三篇:九句话,一生事
九句话,一生事
发表于:今天 16: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9)评论:(1)
1.别把别人的善良当做是懦弱,把别人的谦让当成是你肆意妄为的资本.再热的心肠也会冷却,再大的度量也有不能容忍的一天.2.别总那么桀傲不驯、自己为是,当你自誉是天之骄子时,在别人眼中你可能仅如脚底的尘土.3.别冲着别人乱发你的小脾气,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小皇子小公主,可在外面,谁也没必要看你的脸色,完全可以弃你而去,留你一人孤寂.4.别在背后说别人的闲话,别人的事儿永远是别人的,与你和干,说了你不会多些什么,却永远的给人留下话柄.5.别嘲笑谁,那正是你低素质的体现,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愚昧降低了自己的身价.6.别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错了就是错了,再怎么粉饰也是徒劳.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则是错误的开始.7.别抱怨别人对你冷漠,不够重视你,因为在你的心中对人也有三六九等的划分.8.别怨恨上天的不公,它永远不会听的到,而你的青春却在你的愁怅中渐渐逝去.9.你并不是喜欢着每个你认识的人,所以也别奢求可以赢得所有人的欢心.只做自己就好.
第四篇:小学生课间打架生事检讨书
小学生课间打架生事检讨书
尊敬的班主任老师:
您好!
对不起,我今天跟同学打架了,您就不要再批评我了,我已经知道错了,我是一开始没想那么多,我要是知道打一次架自己受痛也就算了,现在不仅要被您批评,等我放学回到家还得接受我父母的打骂。早知道我才不会跟同学打起来呢,这次的事情,虽然不是我先挑衅的,但是的确是我先动的手,并且把那个同学打成那个样子,我现在也是着实的后悔,老师,对不起,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在这所小学读了四年的书了,经过两次分班考试,我都是留在您的'手里,这不得不说是缘分了,正因为如此,我是什么秉性您应该非常的了解,我从来都不是那种喜欢惹麻烦的学生,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一直都是处于中上游的水准,但是我听话懂事啊,一直都非常的遵守校纪校规,这次我是真的忍不住了,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愤怒的情趣驱使着自己的行动,直接就上手打人了,我只是想让他住嘴,但是我选择错了方式,对不起,这是我第一次给你惹麻烦,却直接是打架这么严重的行为,我知道错了。
事情的发生经过是这样的,今天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我本来是在认真的写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后来就有两个同学在教室内打闹,跑着跑着就不小心推了我手一下,导致我的作业本上被我自己划上了长长的一笔,您要是不信,您可以现在去的课桌上看。但是他好像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丝毫没有跟我道歉的道理,本来打断我做作业的思路就是非常让我不开心的一件事,我也就忍了,后来他又因为跑的太快还是怎么样,直接把我桌子弄倒了,您知道他对我说什么吗?骂了我一句,还说我桌子为什么那么出来,是不是想摔死他。我一看到他做错事还这么咄咄逼人的样子,我一下子就忍不住了,他刚站起来,我又把他打趴下了……
因为我们打的很凶,没有一个同学敢上来拉架,后来您被同学们通知了,才得知此事,直接把我两个人头敲了一下,我看到您一下子就跟焉了的花似的,一下子就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完全不知所措了,您给我的惩罚我会严格的去实行的,别人说什么我不管,反正您一直都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说的话我言听计从,这次给您带来的烦心事,我别提有多愧疚了。老师,希望您千万不要因此对我有什么不好的印象,我想一直都做您的好学生,我以后绝对不会再打架了,以后就算遇到矛盾,我也会第一时间找您解决。
此致
敬礼!
检讨人:xx
20xx年x月x日
第五篇:“因文生事”话水浒
关键词:因文生事 蓄势 宋江 上梁山
摘 要:蓄势是小说和散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因文生事”是蓄势的一种体现。《水浒传》在人物故事情节发展中层层铺叙。宋江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烘托出宋江这一梁山领袖人物一呼百应、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江出场后上梁山的过程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揭示出宋江不愿上梁山、被迫上梁山,最终将梁山事业作为招安的筹码的根本原因和悲剧宿命缘由。
蓄势是小说和散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写作上的蓄势,又称为“延宕”,是指作品在结构上有意控制情节的发展,借以渲染气氛,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从而形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以突出主题的写法。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水浒传》叙事手法中所提到的“因文生事”就是蓄势的一种体现,细读《水浒传》,就会发现作者的蓄势手法真是力透纸背又不露痕迹,每每读者被施耐庵所设的一个个迷局所缠绕的时候,总是沉浸其中,随着主人公的进退遭际而牵肠挂肚,扼腕叹息,不能自拔,及至故事结束,跳出每个主人公的宿命因缘,你会不由自主地折服于作者高超的笔法。这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宋江上梁山这一故事情节中的蓄势手法的使用。
作者在宋江的出场亮相、杀惜后的亡命天涯、江州劫狱后被迫上梁山的一系列情节中,围绕宋江个性性格及人生追求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皆指向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要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一呼百应、备受拥戴的梁山领袖的形象,是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功名利禄之心,希望通过报效朝廷“显亲扬名”、“封妻荫子”、建功立业小吏的形象,从而揭示出宋江不愿上梁山、被迫上梁山,最终将梁山事业作为招安筹码的根本原因和悲剧宿命缘由。其写人叙事的目的真如“草蛇灰线”皆有迹可寻,细细品味后不能不令人称赏。
蓄势之一,宋江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烘托出宋江这一梁山领袖人物人物在《水浒传》中一呼百应、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形象,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他是梁山事业的奠基人,没有他为晁盖通风报信,就不可能有晁盖的“七星聚义”;他是梁山事业的杰出领袖,没有他就没有梁山事业的发展壮大;他又是梁山事业的掘墓人,是他亲手将梁山事业和梁山英雄送上了断头台。整个一部《水浒传》,轰轰烈烈的梁山事业可谓是“成也宋江”、“败也宋江”。因此作者并没有轻易就让这一关键人物出场。宋江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直到第十八回才迟迟出场,这是作者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蓄势手法的使用,是有意而为之的,是在前十七回对于故事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基本框架做了充分的铺垫,蓄势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推出了宋江这一关系梁山命运兴衰的关键人物。其中,宋江出场前的铺垫蓄势包括创作思想的敷衍、故事背景的烘托和情节框架的铺垫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主旨的演义为宋江出场做了思想上的蓄势。《水浒传》开篇通过“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样一个饱含玄理的情节,隐喻了天罡地煞星扰乱人间的宿命因缘,表达了作者的“宋江等一百八人都是‘魔王’转世‘作乱人间’”的看法,同时寓意“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作乱世间的原因始于朝廷上洪太尉、高太尉为代表的贪官污吏,鲜明地表达了妖魔作祟人间是“乱自上作”这一创作思想,为宋江出场做了思想上的蓄势。
其次就是故事背景的烘托。本是描写英雄故事的小说,开篇入笔却写了一个与英雄人物在道德品行、人生遭遇完全相反的市井无赖――高俅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高俅这个市井无赖一步登天的发迹史,展示了宋王朝皇帝昏庸、奸佞横行、黑白颠倒的社会环境,为小说主要人物宋江的出场做了背景上的准备。
再次,是基本情节框架结构的铺垫。从王进开始,陆续描写了史进、鲁达、林冲几位英雄好汉被逼落草为寇的故事,包括“王教头夜走延安府”、“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雪夜上梁山”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节,搭建了梁山聚义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梁山故事中最为精彩的几个情节都集中在这里,这几个英雄人物也是梁山英雄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本是武林精英、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才,却被是非颠倒的社会逼迫得无处容身,充分展示了好人遭殃、英雄落难的种种不平之事。他们都是未来的梁山事业的中坚和骨干。他们的出场,奠定了梁山聚义的基本情节结构和英雄造反的群众基础,为宋江的出场做了充分的蓄势。
有了以上的铺垫,“官逼民反”的创作意图已经充分显现,梁山故事的基本框架已初步达成,如涓涓山泉细流,正汇聚成条条河流,只待一股强势洪流的注入,即可形成浩浩汤汤、气势汹涌之大江大河,此时才是主要人物出场的时候,于是才推出了晁盖等人的“七星聚义”。“七星聚义”是梁山事业的发轫,而在“七星聚义”几遭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宋江这一主要人物才登场亮相,让“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以表明宋江在梁山聚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前十七回创作思想的演绎、社会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故事基本框架的铺垫,所以宋江的出场才不至于显得突然,不论是备受江湖好汉的爱戴,还是被推为仅次于晁盖的梁山大头领,宋江的一扫江湖、一呼百应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情节了。可以说宋江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曾指出“《水浒传》不是轻易下笔,只看宋江出名,直在第十七回,便知他胸中已算过百十来遍。”当然,金圣叹是从安排情节结构的角度来论述宋江出场的,但这恰好说明了宋江的出场是经过精心构撰,精心铺垫和充分蓄势的。
蓄势之二,宋江上梁山的过程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充分展示了有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强烈的功名利禄之心的小吏的形象,从而揭示出宋江不愿上梁山、被迫上梁山的宿命因缘
《水浒传》中宋江上梁山的曲折经历,就如同琵琶女的出场一样“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借蓄势充分展示宋江的性格和思想基础,为宋江上梁山后很快走上招安路线做了充分的蓄势和铺垫,揭示了其个人和梁山事业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首先看出场时的蓄势。作者在宋江出场时就费尽心思给我们展示这个有着强烈个性特征的宋江,小说从宋江的出身写起,不厌其烦地描述了宋江的出生、为人、性格、爱好,通过他在县衙作小吏的身世写他“孝”,通过“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救晁盖这一具体情节来说明他的“义”。作者详细描述宋江如何拦下前来抓捕晁盖的公差,如何跃马扬鞭跑了半个时辰去给晁盖送信,又是如何不小心遗失了招文袋,如何怒杀阎婆惜。这其中铺排了一系列似乎与梁山造反无关的文字,正如金圣叹所说:“如要写宋江犯罪,却先写招文袋金子,却又先写阎婆惜和张三有事,却又先写宋江讨阎婆借,却又先写宋江舍棺材等。凡有若干文字, 都非正文是也。”其实,这段看似与主题无关的生活琐碎细事的描写,正是为凸显“全忠仗义”的宋江的形象服务的。他秉持忠孝信义,“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广结天下豪杰,“及时雨”并非虚名,是他日常忠孝节义行为的积累,看似闲笔的描绘实际上是为其后上梁山蓄势。有了这段介绍和铺排,宋江上梁山后备受众英雄拥戴、一呼百应的故事情节就有了生活基础,既顺理成章,又真实自然,这正是作者蓄势的绝妙之处。
其次,看宋江上梁山过程中的蓄势。宋江杀了阎婆惜,摊了官司,在正常社会状态中自然是无处容身了,按照他与晁盖的交情,加之“及时雨”的美名,他上梁山落草或者随便找个山寨做个“山大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按照读者的思路,上梁山应该是时候了,可作者偏偏写他“不”上梁山,于是作者又宕开笔墨,详细描绘他如何辗转逃命,避难柴进、孔太公庄上;如何被清风山王英、燕顺再三挽留却毅然离去;又如何被捉清风寨,逼得清风山英雄大闹“青州道”。此时的宋江似乎应该上梁山了。然而,作者似乎还嫌蓄势不够,并没有轻易“饶”过宋江,于是又设计了一段曲折的情节,于是“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在去梁山途中他收到一封家信,被父亲诓骗回家,并巧遇大赦,于是宋江就乖乖地去江州服刑去了。这一笔宕开的文字将宋江从山东一个小小的郓城县送到了远在江南千里之外偏远荒凉的浔阳江口。似乎离上梁山的道路越来越远了。作者如此控制、延宕宋江上梁山的故事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就在于要塑造一个 “自幼学儒”、“曾攻经史”、“忠君孝亲”,游走于官场和江湖之间,希望通过报效朝廷以“显亲扬名”、“封妻荫子”、有着浓厚儒家思想的小吏形象,他的心思和牵挂在于通过正常的社会渠道实现他自己“成名立业”的人生理想,他怎会轻易放弃现有的美名和社会地位,去做一个为儒家所不齿的山贼。这样的情节铺排正是为了塑造宋江这一人物形象,深入挖掘其个性性格特征服务的。有了上梁山之前的诸多故事情节的铺垫,读者就明白了宋江上梁山是多么的不情愿,最后的上梁山只是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梁山只是躲避灾难、寻找机会的一个避风港而已,梁山不是也不可能成就他所谓的“功业”。宋江不愿上梁山、被迫上梁山,最终将梁山事业作为招安的筹码的根本原因和悲剧宿命缘由就昭然若揭了。如果砍掉了宋江上梁山之前辗转避难江湖的情节,直接铺排宋江上梁山备受拥戴,并在晁盖死后坐上第一把交椅,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并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招安等故事情节,那么整个水浒故事的构架也就失去了现实基础,不仅人物性格形象的连贯性、完整性会受到质疑,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也会受到影响。
在宋江上梁山的最后时刻,作者设计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梁山众英雄“江州劫法场”,把宋江这一光彩耀眼的“天魁星”推上了“群星拱卫”、“众望所归”的梁山领袖的位置,为宋江上梁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了烘托宋江上梁山之艰难,作者层层铺叙渲染,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小故事,它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通过波澜迭起,细腻婉致的故事情节的描述,不仅增加了生活情趣,而且层层推进情节的展开,这些波折迭起的情节结构的设置,不仅有力地揭示了宋江性格中固有的悲剧因素和宿命缘由,为其招安的悲剧结局做了有力的铺垫,而且为以后的故事情节向更强烈的矛盾冲突发展积蓄了足够的冲力,这也正是《水浒传》的耐人寻味之处。
作者简介:于兴菊,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水浒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 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
[4] 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