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代重歼:有限海权目的下的中国海洋战略
四代重歼:有限海权目的下的中国海洋战略
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起,海权就与强国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再也看不到成吉思汗时代仅仅凭借陆地单元力量问鼎世界权力颠峰的壮举。现代战争已经从以前的陆地单一的平面战场转化为海、陆、空、电、天五维一体的立体战争。空、电两维战场属于人类的概念战场。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空、电两维中并没有太多人类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天这一维中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人类希望加以利用却碍于技术手段的不足而无法进行大规模利用。对比海、天两维,海的利用难度要远远低于天。现在谈航天时代完全到来还太早。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对于陆地的利用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海洋开发则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人类对于海洋的开发还集中于沿海大陆架范畴内的少量资源。处于深海中的大量资源仍然有待开发。对比开发难度与开发成本,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争夺的重点仍然是陆地与海洋而不是外太空。
世界范围内的海洋霸主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将是美国。美国海军的强大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一个问题,而涉及到了综合国力、科学技术、国家目的、地缘政治等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即便在未来某一个时刻,中国拥有了比美国更为庞大的经济规模,那也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按照自己单方面的意愿不顾客观条件去建立一支匹敌甚至超越美国的海军力量。加入了“有所作为”方针的中国国家政策中仍然没有删除“韬光养晦”。中国仍然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因素将在很长时间内制约中国主动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经济上的差距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体经济规模上,中美之间的差距还很大。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按照美元汇率,中国的经济体规模达到美国的水平将在2039 年。按照购买力来计算,中国要实现对于美国的超越也还需要若干年。中美经济最大的差距还不在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水平的差距才是中美经济差距的最关键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等东部城市的经济水平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保障海外利益的同时,照顾到中国经济水平较落后区域及人群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问题。
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仍然是很明显的。近些年来,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效应随之显现。以168舰和170舰为代表的新一代海军主战装备的背后是海军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看到希望的同时,认清差距同样重要。美国的新一代航空母舰CV-21与新一代驱逐舰DD(X)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美技术差距缩小也意味着追赶难度的进一步加大。技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还任重道远。在技术差距仍然比较大的条件下,强行进行全面的海洋军备竞赛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恰恰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美国所面临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美国的陆地邻国只有加拿大与墨西哥。这两个国家在人口和资源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挑战美国的可能性。同时,美国的周边地区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海洋上对美国形成挑战。中国所面临的周边情况则完全不一样。由于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原因,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潜在的冲突与矛盾,不得不从攻守两个方面来考虑国家军事力量的建设。美国在这方面则简单得多,其国家军事力量已经形成了以攻代守的完整体系。
海外利益是海洋建设的原始驱动力量。美国的海外利益在其国家利益中所占的比重和绝对值都还远远高于中国。中国的海外利益还在增长中,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比值还需要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在国内经济建设不充分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额度并不特别大。陆地上与资源富集地的距离比较近也不免加深中国的惰性。
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海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目的是有限的。有限目的下的海洋战略应该与国家目的相适应。将海权的建设纳入国际关系的体系中来考虑正是为了有目的地建设海权。历史上的德国与苏联海权建设目的和国际关系体系的脱离是其国家崛起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海权建设将英国推向了对立面却并没有依靠强大的海洋力量获得足够的利益。苏联的海权建设则更是因为地理因素的不利加之缺乏足够的海外利益支撑而功亏一篑。
国力的上升改变了中国的竞争对手。美国将中国定位于利益攸关方。其实美国何尝不也是中国
的利益攸关方。作为唯一可能在常规条件下动摇中国整体实力结构的国家,将对美摆在中国对外关系的最重要位置无可厚非。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实力存在。美国的存在是现有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确立有限海权目标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自身的种种不足。
中国海权的有限目的应该有个明确的定位。很多人对于中国的海权的目的很朦胧,更没有时间段的规划。太平洋与印度洋对于中国都很重要,重要性却有所不同。如果说印度洋是一根重要的支血管,那么就可以认为太平洋是心血管。孰重孰轻不言自明。至于太平洋地区,则以西太平洋地区为国家利益之根本。一方面,西太平洋是我国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屏障,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密集海域之一。包括日本、韩国与美国等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较大分量的国家都有主要航道经过西太平洋。从地理距离上来看,西太平洋也远比印度洋更适合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显然更能够接受一个称雄西太平洋的中国。西太平洋还不能让中国的锋芒逼到美国身边。
太平洋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协调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关系是必要的。印度洋沿岸只有印度具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可以说,印度洋于印度就相当于西太平洋之于中国。印度这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会是中国的主要威胁。其外在原因在于实力流的漂移阶段目的地在中国,其内在原因在于印度自身的种姓制度等等不合理的因素。欧洲衰落的背后是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个核心去掉一个,实力中心一方面向欧洲回转,另一方面也向中国漂移。无论实力的转移方向如何,印度都将不是直接的接受者。印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之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实力的新一个的转移让印度越来越接近其世界大国的目标。印度也非常重视海洋方向的发展,希望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人的印度洋。印度未来必然会与印度洋较为强大的区外海军力量存在冲突。很显然,现在在印度洋地区能够对印度形成足够威胁的海洋力量便只有美国海军。
其实,印度与中国的矛盾也并非决定性的。中国和印度的陆地冲突规模并不会太大。喜马拉雅山系的阻隔是技术短期内不可克服的障碍。当年中国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主动撤退与喜马拉雅山系对于后勤保障所带来巨大阻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在陆地上的实力向外扩展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的话,那么印度明显处于一个陆地机会不大的状态。在整体经济水平和人均经济水平都不如中国的情况下,印度海军已经在朝着拥有三条航空母舰的目标前进。即便印度的海军技术水平不高,在规模效应之下,未来也将对美国在印度洋的海军存在形成威胁。美国现在的确希望挑动印度加入其对中国的围堵。未来事态如何发展,得看中、美、印三方互动的结果,尤其是看中国未来的方向。印度在快速发展,海洋对于印度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同样对于自身的印度洋航线尤其重视。大西洋上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海洋权益形成足够的威胁。欧洲一体化路还长,其军事力量离整合在一起也还很遥远。印度洋的安全就成为波斯湾到美国航线是否畅通的关键。一支能够对于美国最关键的航线形成致命威胁的海洋力量必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致命的影响。美国人不会拱手让出自己的利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为了保障自身在波斯湾地区的利益曾经两次对伊拉克用兵。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用兵之后,现在都没有从伊拉克脱身。其间冒了巨大风险。由此可以肯定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巨大利益存在。
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确是可以保障中国的海洋航道。可是,在不适合的时机进入印度洋未必与整体国家目的相适应。太阳王路易十四就是败在这个问题上。当年的法国与荷兰、英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英国还是荷兰,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与法国都有不小的差距。法国人能够从本土获得足够的利益,因此其海外利益存在远远不如英国与荷兰。海外利益方面的差距又直接作用于海洋文化。路易十四为了实现自己的霸权,同时发展陆军与海军。的确,法国的舰队足够庞大和先进。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人没有足够优秀的水手和后备力量。路易十四的行为直接让英国和荷兰两个敌对的势力出现结为盟友的极大可能性。原本同为海洋国家的英国与荷兰应该是对手的。可见,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一支强大的海洋力量都可以带来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实现与英国海军相似的水平并非是在直面英国的较量中。《华盛顿海军条约》中,美国实现了与英国相同条约吨
位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的背景是英国在 本利用海洋的手段之能力。日本的存在也是中国加强在西太平洋军事力量的手段。反而是在印度洋,中国缺乏足够的理由。无变则难进,不必强求。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和资源背景,相信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都不希望给中国一个进入印度洋的借口。
平衡的确会被打破,但平衡又的确不是由我们自己来打破。我们根据打破平衡所需要的条件来创造条件。简单地试图打破平衡的国家都被扼杀在崛起路上。拿破仑的法国是,威廉的德国是,勃列日涅夫的苏联也是。
第二篇:《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战略》心得体会
《海权时代与中国海洋战略》心得体会
海洋不仅对地球生态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社会也产生着深刻影 响。自古以来,海洋作为渔盐之源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近代以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深海采矿业的兴起,海洋又成为继大陆之后,人类新的资源希望所在。而海洋作为航运通道在贸易发达的现代世界更是承担着主要的运输职能。同时,海洋作为战略屏障,对一国的安全也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因此,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海洋的争夺将成为世界政治斗争的中心议题之一。
我将从两个所了解的方面来探讨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一、海洋带来的巨大经济、战略价值
1、海洋的经济资源价值
我们常说自己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但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更是一个人口大国,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不管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除以 13 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有限的陆地资源根本无法长期承受过度的开发。2003 年以来,“拉闸限电”、“电荒”、“煤荒”、“油荒”这些久违的字眼频频出现在中国的大众媒体上。抛开媒体的炒作因素,中国的资源紧张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海洋,开发海洋,向海洋要资源是我们摆脱目前资源困境的重大选择。
2、海洋的战略通道价值
相对于海洋的巨大经济资源价值,海洋作为战略通道的价值为世人所认识的时间更为久远。马汉海权论中所强调的制海权主要是通过控制海洋通道为其全球贸易提供安全保障,从而实现国家强盛。确实,作为海陆空三种运输方式,海运的量最大,成本最低,而且航路四通八达。有专家推算,陆地运输成本是海运的五倍,空运成本则是海运的五十倍。从国际上来看,海洋是国际贸易的“蓝色动脉”,每年国际贸易运输 80%以上由海运承担。美国 60%以上,日本 99.6%,西欧45%的石油进口经由海上运输。
二、中国海权和海洋战略的特征
中国的海权应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海权观,主要是指中国在海洋研究、开发、利用等经济方面的能力和影力,以及控制与自己主权利益相关的一定海域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回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适当发展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具体来说,中国的海权与海洋战略应具有如下特征:
(1)中国的海权完全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扩张性的。准确地说,中国的海权是维护中国海上主权的一种海上权利,而非仅指海上力量,更不是海上霸权。这与中国一贯宣称的“不称霸”的外交原则是相适应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我们痛感海权沦丧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历史,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发展自己必要的海洋力量。那种恣意指责“中国威胁论”的人是毫无道理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此外,从历史上陆海复合国家的发展进程上来看,穷兵黩武,一味追求海上力量,乃至海上霸权的国家无一不以国家解体、经济倒退的悲剧收场。因此,无论是从外交政策还是从历史教训来看,不搞海上霸权是中国制定海洋战略的根本原则。
(2)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要建立的是海洋经济强国。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发展陆上经济为主,今后一段时期仍将会维持这种格局。但随着全球海洋开发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海外贸易的扩展,中国也迎来了自己的海洋世纪,只不过这种海洋经济现在还不成熟,还没有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还处于发展之中。中国当前的海洋战略就是在巩固大陆产业的同时,加强薄弱的海洋经济,甚至可以考虑优先发展海洋经济,以适应全球海洋开发的热潮和国际贸易的需要。政治上来看,中国还面临着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任务。台湾问题是中国发展海权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但发展海权也可能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国家统一进程,关键要看中国政府如何巧妙的运用海上力量。所以说,我们强调发展海权,只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慎重行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海权的片面发展。
(3)中国的海权和海洋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是以合作代替对抗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深,以合作代替对抗是大势所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各国,包括第三世界国家海洋意识的觉醒。关于海洋权益的争夺和纠纷日益通过国际协调的方式来解决,或者暂时搁置,而不再是以武力来解决。中国必须学习和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借助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以及其他海洋国家的合作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者,中国的海上力量相对较弱,没有能力在全球与其他海洋国家展开竞争,甚至不能确保关系自身重要利益的战略通道的安全,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强与相关海洋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来保证战略通道的安全畅通。当然,这也反过来证明,中国有必要发展一定规模的海上力量。
第三篇:海权战略思考
海权战略思考
年初的两会,温家宝总理提到我们的战略方向要从国富转到民富。我从这点联系到了海权问题。我想无论是军事战略、经济战略还是政治战略问题的思考都离不开哲学思维:事物都是联系的。
从国富到民富引出了一点就是:充分拉动内需。这一点好多年前就开始提了,也开始做了,但是效果一直不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不够富的问题。为什么民富充分拉动内需跟海权有关呢?且看我国不靠内需要靠什么?简单,外需咯。我们依靠外国市场,依靠进出口。那么,有个事实:我国超过99%的进出口是要靠海运的。这样我们就把它联系到了海权问题。
且看我国进出口的路线:西欧的,经大西洋印度洋,再经世界咽喉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再进入我国;非洲的路线基本上是跟西欧同一路线;南亚,东南亚,美洲都是需太平洋的。我们且看美国的海权:日本一个军事基地,还有一个宙斯盾防御系统;东海,乃至整个太平洋都在其威慑在下;关岛一个军事基地,其威慑不说,马六甲海峡完全在其控制在内。这样一看,我国的海运路线基本上全在美军的势力范围内。
这时,我们把思路转移到我们的海权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我们的海军军事战略?且看我们的外交政策:我们对待台海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都表现出表面上的不够强硬。不够强硬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海军不够强大,海军不够强大的直接原因是我们对海权不够重视。但是,现在我要提的一点是:假设我们的海军足够强大,我们就强硬得起吗?答案是否定的。上面说了,目前我们的经济主要靠的是外需,改革开放主要靠的是招商引资,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主要是招商引资的成果。战略的思考是要有一定高度的。我们的外需路线是在别国的军事实力范围之内的,而且我们的经济成长,国家发展是在有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环境里的。在目前情况下,强硬得中国会怎样?投资人总是敏感的。强硬的情况下就容易有冲突,有冲突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干预下造成局部**。这种环境,国外投资人是不会往里投钱的。要知道,这可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怎么做?要慎断。
各方战略考虑都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军事战略、海权战略也不例外。强大自己是必须要做的。重视海权,强大海军势当加更大的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处处表现,随意强硬。大局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我们要提高的品质。保全我们的主权完整,捍卫我们的尊严。在此前提下,目
前,其他动作不必要太多。如此可见,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很高明的。
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强大,我们的经济在不断进步。“国富”我们已经做到了,“民富”我们正在努力。当我们有充分的内需市场了,对外依靠不那么深了,我们的军事海权战略自然会有相应的调整。
第四篇:关于海洋战略及强化海权报告
关于海洋战略及强化海权报告
[关键词] 海洋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西方诸国依海之滨,积累了巨大财富,创造了璀璨文明。而今日,发展海洋更加刻不容缓,随着人类发展,世界人口猛增,而陆地资源则日益减少甚至枯竭。首先耕地面积无法跟上人类粮食需求增长的速度,其次,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逐渐枯竭。据预测,全球陆上现有资源储量大约还够人类使用500年,而锌锰镍钨锡银等都只够人类使用几十年,石油的开采最多只够开采70年。而海洋的优越性则凸显出来:首先,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次,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其广阔的海面为各国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最后,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
海洋战略及海权的重要性、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首先。建立适应当今海洋形势的现代海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保证,是开发海洋和参与决策世界海洋事务的条件,是奠定海洋强国的基础。我国必须建立强大的现代海权以保证和拉动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增强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的实力,使中国在保卫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及和平利用和保护海洋方面具有全球性的优势。
海洋战略的要素
影响海洋战略的主要有六大要素 一 地理位置
地理要素作为自然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的海洋战略有着巨大影响,例如法国的东西舰队,只有在穿越直布罗陀海峡之后,才能实现会合,这样会承担风险,甚至遭受损失。而好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助于其集中军事力量,而且还能展开针对其潜在对手的军事行动,提供进一步的中心位置与良好基地等战略优势,并因此能够迅速地站投入其合成,部队反击。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无疑提供了这种优势,使它便于集中各分舰队,反击伺机穿越英吉利海峡的任何一个敌人,这是英国得以成为海洋霸主的重要原因。形态构成 国民性格
对于建立海权而言,在进行贸易的倾向中,就包括生产某种产品以进行交换的必要,如果只,真是这样,再加上具有天然优良的海岸,那么来自于大海的风险是不大可能租到一个民族,通过海上贸易区,寻求财富的如今随着对石油煤炭,钢铁等资源,的需求的增加,21世纪的亚洲发展,同样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与选择
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形势。1778年英法战争,通过海上动员,法国能够迅速,控制五十艘战舰,英国则困难重重,而到了1782年英国已经可以投入120艘战舰。英国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远多于法国,这使得不断,而法官则陷入调用陆军补充海军的窘境。
国民性格如果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 世界海洋强国的海权之路
俄国作为,统治范围绵延,再加上俄国离开海域远之又远,必须要依赖于陆路来完成与亚洲的交通联络任务。由于路上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俄国处于,而得以改善俄国时常有,有组织的推进计划,谨慎地考虑这些计划
中国由于拥有海岸,也就是其他国家能够由海洋抵达中国,交通越方方便,运输量就会越大,财富相应的也就会越增加,相互作用在此,具体地体现出来,要有大的收益,就必须对保持并处促进有利的环境倍加关心从商业交换中获得最大好处的国家,最希望生意能不断发展,而商业的兴衰用于和平与战争左右,于是,借助海洋进行贸易的国家,把和平作为首要的利益所在浑然一体的,俄罗斯,在领土从小亚细亚的顶部毫不间断地向东延伸,并横亘在日本的上部,这样大的距离之内没有任何证据,赵爱能够主导而顾及中它可调用的力量
在俄国境内,只有距离本身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可以献祭力量运动的自由充分,程度,因此,俄国拥有处于中心位置这一个权力因素,另外,俄国领土还像楔子一样伸进了中亚,而且一受到了高加索山脉,饥饿国控制下的内陆离海德堡,另一则因从阿富汗向东北延伸至中国西部,边境的山峦而得以加强,这也是至今我国没有找到什么中,东西可怕威胁的
我国海权的现状
根据李小军教授提出的观点,我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性的弱势海权,只是捍卫海洋权利,还谈不上拓展海洋权力。另一方面,我国海权发展不以制海权的控制为目地,不以控制海上交通线为目的,这意昧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是防御性,自卫性,是地区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
我国解决海权问题的困难
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海上划界任务,这使我国和海上邻国摩擦不断,钓鱼岛、台湾岛、东海等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隐患。
首先是岛屿的归属权之争。从历史方面来分析,南海、东海岛屿等一系列岛屿一直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在我国疆域图上被明显地标识出来。
东海问题,主要还是日本问题,而钓鱼岛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中日的钓鱼岛之争由来已久,但迟迟不能解决,双方都宣称是自己的领土,各自拿出了各自的理由,然而,对于钓鱼岛之争,不仅仅
是单纯的领土之争,更关系到海洋发展和国家安全,也牵涉到国际势力,双方都不肯让步,彼此对峙,今年更是引发了钓鱼
岛撞船事件,使得局势更加紧张。
所谓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其中争议最激烈、最集中的焦点在南沙群岛。南海问题牵涉到的国家比较多,相关国家也是见缝插针找点麻烦、制造点事端,如何面对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南海岛礁的侵占成了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崛起已离不开海洋,中国经营海洋更离不开南海。
我国海权的未来发展
一提高全民的“海洋自觉”,形成“海洋中国”共识
“毋庸讳言,我国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海洋认识不足,海洋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形成共识。媒体热衷于‘康乾之治’式的太平盛世,反映了普遍漠视海洋的社会心理。在世界进入海洋竞争纵深发展的新时代,这种错误的社会心理不加扭转,海洋发展战略难以实施,国家管辖海域难以保全,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的努力得不到保障。”要从现在开始尽快地更新我们的观念,发展我国的海洋国力尤其需要观念的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要提倡并实施全民的“海洋自觉”。海洋自觉包括海洋观念的觉醒和海洋发展实践的自觉,树立并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科学发展意识,“海洋资源”保卫、保护和科学利用意识,“海权”意识等等,是全民教育的当务之急,一定要让全体人民从“重陆轻海”建设现代家园的观念转移到“陆海并重”构建现代家园的观念中来,在当前,尤其要“重海”,要形成“海洋中国
”的共识。“观念的改变比具体政策的制定更为重要。没有海洋观念的觉醒,就不会有海洋发展的自觉。没有维护海洋权利和利益的勇气和进取精神,就不会有海洋大国的地位。全面关注中国的海洋权利
和利益,使之深入人心,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和海洋发生积极的关系。”加强海洋研究,全面认识海洋 我们不仅“海洋意识”薄弱,而且对海洋的了解和研究也很不够。不能说我们没有对海洋进行研究,我国海洋自然科学研究有不少项目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年,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很快。但我们对海洋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海洋并不了解,知之不多。特别是关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我们重视很不够,国家投入缺乏,人才队伍不大,研究成果不多,形不成气候,在国内舆论引导上声音很小,在国际论坛上没有应有的话语权。也许正是我们在海洋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反而把全面研究海洋的事给疏忽了;也许是有关部门认为海洋是自然科学的事,把海洋的人文社会属性给抹掉了。因此,由国家加大对海洋全面研究的投入,尽快培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门人才,并迅速形成人才梯队是当务之急,使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专门教育相互促进。当前特别要注重“在发展海洋科学的同时,改变人文社会科学忽视海洋的被动局面,推动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培育熟悉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律、海洋管理及海洋历史文化的各种专业人才;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发展道路,研究海洋国土化出现的新理论、新观念、新问题、新情况,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向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的信息,形成全民关注海洋权利和利益的氛围”。
3.实施海权战略,建设强大的海洋武装和海洋执法力量
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的丢失最大的不同是,陆地国土失去一寸就是一寸,所以寸土不让。海洋国土如果失去一座小小的岛屿,哪怕这座小岛只有一寸大小,就会失去几十万平方公里。侵略者把这个点作为划界的基点,他们能圈去一大片200海里范围的专属经济区,甚至还有更大面积的大陆架。日本在不到十平方米的冲之礁上大做文章,野心就是为了圈得广袤的海洋国土。所以在海洋国土的保卫战中,是“锥”土不让!
在解决海洋国土争端问题上,不能雅致,不能从容不迫,不能温良恭俭让。我们与周边8个国家有着不同的争议,为此,我们十分友好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是这个主张并没有得到他们真正的承认,有些国家不是搁置争议,而是搁置中
国,把中国搁在一边,他们去搞开发,加快了蚕食我国海洋国土、掠夺我国海洋资源的步伐。
对于中国海上权益争夺的办法综合下来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受美国支持的一些国家进行较量。
第二,大力的发展
经济、军事、以提高谈判的筹码。
第三,加强我们国家需要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军事训练和远洋战斗的能力,武器现代化。要在适当的时候充分展示出我们国家的海上军事实力。
第四,积极协商,寻求和平的解决办法。
当然,我们不排除武力的解决办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占领,历史上韩国与日本的独岛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先下手为强是可用的,还有就是使用经济、政治、军事威慑镇压,直接去的控制,这需要我们国家足够的强大,才有能力去争取。针对不同的国家要采取不同解决机制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国土和海岸线。在21世纪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我国首先应该加强海防,因为有实力才有谈判,国家的利益只能靠实力获得。没有强大的海军,周边国家未必愿意让出已经侵占到手的海洋权益。其次,我国在处理争端时应当唯国家利益是问,以合作为主,适当强硬。因为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我国虽然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进行改革,但是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将海洋权益拱手让人。
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发展原则并不矛盾,如同我们发展核武并非为了争夺核霸权一样。如果因此而引起霸权国家恐惧,甚至受到霸权国家“先发制人”的攻击,那么恰恰证明,要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生存,就一定要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
那种认为传统海权观念已经过时,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海上生命线不能依靠“单打独斗”,只能依靠“国际合作”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霍布斯时代”很快会结束。其次,目前的国际重大事务如防止核扩散、中东和平、世界石油等问题上的合作是在美国的意志和霸权主导下的“合作”,并非是一种尊重每个国家、建立在民主基础的合作。中国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保障若依赖“国际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美国。
第五篇: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
谈《海权论与海洋战略》学后思考
——论中国海权的发展之路
本学期有幸选上了《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这门课,通过王老师精彩的讲解,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同时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本文我想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趋势和战略。
一、海权及其重要性
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海权论鼻祖马汉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一条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称霸、控制世界财富,必须走向海洋。
这些论断的原因是明显的。自古以来,海洋作为渔盐之源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近代以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深海采矿业的兴起,海洋又成为继大陆之后,人类新的资源希望所在。而海洋作为航运通道在贸易发达的现代世界更是承担着主要的运输职能。同时,海洋作为战略屏障,对一国的安全也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因此,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天仍被世界强国继续印证的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海权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海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国家战略的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建设海权强国对于中国海洋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重视海权、发展海权,真正实现中国的强国战略,是完成这一心愿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海洋国土的维护、进一步保障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通畅、进一步做强做大海洋经济、进一步增强海上防卫力量是实现海权发展重要路径。
二、海权论在中国
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 权的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中国海权具有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的特色,使它与西方海权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西方海权是为强权和霸权的目的而发展和使
用的,具有明显的侵略扩张性,但并不是任何国家海权都与西方大国海权一样 具有侵略扩张性,中国海权的特点是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非强权性和非霸权性决定了它的非扩张性。这些特点的形成是中国国家自身性质、对外政策的性质以及世界和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人对于海权论的认识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长期以来,由于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淡漠以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海权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没有深刻认识到发展海权的重要性,也没有更深入地去思考中国海权的发展方向问题。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重农轻商”、“重陆轻海”的思想得到强化,而中国人面向海洋、走出海洋的能力却被弱化、淡化。另外,冷兵器时代,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其他外部势力时刻威胁着中国北部边疆的安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以巩固北边塞防为第一要务,而辽阔的大海则成了中华民族的天然屏障,但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又一大牵制力。从此东西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海洋道路——西方以海为径,东方以海为壁,中华民族从未确立起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正是这种源于民族文化、民族特性和心态的差别,造成了中国海权与西方海权本质上的不同。儒家文化的非攻性,加之近代中国的历史窘境,使得鸦片战争后被“灌输”到中国学者脑中的所谓海权概念也不同于西方的海权概念。中国学者强调海权更多是为了维护中国自己的海洋权利,而不是探讨如何扩展自己的海上权力。
三、中国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的海权应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海权观,主要是指中国在海洋研究、开发、利用等经济方面的能力和影响力,以及控制与自己主权利益相关的一定海域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回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适当发展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同时中国的海洋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海权理论。主观上,中国没有走向大洋与人争霸的动机,客观上,我们也不具备重走西方海洋大国老路的实力与时机。中国的海洋战略是以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基础的,优先考虑的是发展海上经济力量,提高开发、利用海上资源的能力,其次才是发展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海上力量。这是一种新型的海洋战略思想,是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相适应的。
具体说来,中国建设海权强国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战略措施:
首先,要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一个国家能不能成为海洋强国,是国家大战略问题。国家应尽快确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强化海权意识,维护中国海域的海权,以“寸土不失,寸海不让”的决心和意志对待岛屿与海域争议。
其次,树立新的海洋观,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海陆并重。我国疆域陆海
兼备,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历来比较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仍严重存在。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更应该注重海陆权并重。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强弱和国家的盛衰。中国亟须提高和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从现在起对国民尤其对在校中小学生进行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的教育,从儿童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树立新国土观念,即海陆综合的国土观。
再次,努力建设拥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上升,海军必须有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既能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最后,启动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计划,以经济行为应对他国侵占中国海权的经济行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多种产业。
在此,我想着重强调一点,对于海权的态度和观念必须要强硬。目前,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南沙群岛存在严重的岛屿主权争端。在我国的南海,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八个岛礁和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多个岛礁。我国的八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在归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15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周边国家存在划界争议。一些邻海国家非法在我国东海大陆架、南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和引入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采。中国在南海争议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空白,至今尚无一口油井,未产一桶原油。另外,我国管辖海域的渔类资源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大量偷捕和掠捕。我国对此类事件态度必须强硬,领土领海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四、结语
海权的发展对任何国家都是一项宏大且艰巨的实践,而这种实践首先要基于 对海权概念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如何认识海权直接关乎到形成何种模式的海 权实践,甚至直接关系到海权实践的成败。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将是不可阻挡的。中国要和平崛起和走向富强,必须把经略海洋提升到高度的战略地位。人类生活的地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中国要想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大国,必先征服海洋,所以中国应尽快制定自己的海洋战略,以切实维护和发展中国的海权。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和思考,并借鉴有关资料总结出来的。愿中国海洋计划进展顺利,愿中国早日走上强国之路。最后感谢王老师一学期来细心的讲解,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刘小军,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中共党校国际研究所博士论文,2009.06
李建平,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下的中国海权发展,山西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1
张文木,论中国海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章家,评马汉的海权说,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