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诗歌鉴赏(课内+附录)08ji1
八年级下册课内诗歌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见练习1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2.古诗词中多有运用典故的句子,请你说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运用来了哪些典故,其中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引用典故①向秀作《思旧赋》怀念稽康②晋人王质在山中观二童子对弈,一局终了发现已过百年。表达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和感慨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凄凉惆怅之情。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
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描绘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一洗伤感低沉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对宦海沉浮、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同时,这两句诗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比现在美好。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见练习2 【练习】 1.《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都是 怀古 诗(题材),这类诗歌的特点是 明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凭吊古迹、咏怀旧事抒发作者的认识和感情。2.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凭吊赤壁古迹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答:这句话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
这句诗通过假设的方式,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要影响。其中蕴含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题】诗中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练习】
1.诗歌第2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国势危亡的宋王朝 比作 风中飘舞的柳絮 ;
将 自己的坎坷一生 比作 漂泊无根、时起时伏的雨中浮萍。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都历经艰辛危苦。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联构思精巧,请你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诗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巧妙的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3.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慷慨悲壮。请你仔细品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由此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之表达相同思想的诗文名句?请写出一句并注明作者。答: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与“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旷达胸襟作结。【练习】
1. 词中的“婵娟”指的是 月亮。后人常引用上阕中“高处不胜寒”一句表达 人身居高位往往容易遭到周围人的非议、攻击/一个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造诣而产生曲高和寡的寂寞 的意思。2.品读全词,说说在中秋佳节,词人咏月抒怀,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中秋之夜,皓月当空。诗人赞美明月、向往明月,但经历了在“人间”“天上”的几度徘徊、矛盾之后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万家团圆之时诗人与亲人不能相聚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思念和不得团聚的惆怅,但是诗人能够自我排解,心情由郁结到心胸开阔变得积极乐观,最后归结为相隔千里而共赏明月的美好的愿望。
3.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颇多,请你就其中一个佳句选择一个角度来赏析。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表现了诗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同时,这句诗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别离;这正与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4.读了本词你还想到哪些咏月或者咏中秋的名句?请各写出一句并注明作者。答:咏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中秋:中庭白地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题】见练习1 【练习】
1.在这首散曲中作者借咏怀古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 答: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在这首散曲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规律?
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3.品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回答下列问题。①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句诗所展现的壮阔景观。
答:群山层层叠叠,好像是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险要的潼关雄踞在山河之间。②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一下这句诗。
答:这一句用字精炼,写景传神,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聚”字和“怒”字用得好。“聚”字写出了山峦的动态之感,写出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具有拟人的意味,表现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这两个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
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主题】见练习1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达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的境界,请从一个角度赏析本句。
答:这句诗中“见”字和“悠然”用得极好,诗人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见”字写出了诗人随意、悠闲的心情,“悠然”则表现出了作者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句诗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和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用语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3.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写的画面
答:傍晚时分,林间的雾霭聚拢来,在夕阳的余晖中,山间景色显得愈加迷人。归巢的鸟儿呼朋引伴的相伴归来。4.结合《归园田居》和本诗,谈谈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理解。
答:这句富有哲理,从字面来看是说这田园生活中含有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5.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
答:诗人虽身处“人境”但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就显得偏僻安静了。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题】见练习1 【练习】
1.本诗的中心句是哪句?结合全诗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对未来仍怀有希望。2.请从一个角度鉴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
3.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满意于自己的隐居生活,在诗中借饮酒表现了一种悠闲自得、宁静安详的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行路难》是李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酒再美诗人也无饮酒的兴致。但诗人最终没有丧失积极进取之心,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希望。
4.鉴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
答: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蕴含无限悲慨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3
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写出一句和它表达情感想相同的诗句。
答: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抒发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张养浩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题】此诗分“咏雪”和“送别”两部分,“咏雪”部分描写边塞奇丽的自然风光,突出边塞气候的寒冷,表现作者的乐观豪迈的情怀。“送别”部分以景物渲染离别气氛,描写送别的场面,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练习】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一个成语概括是 妙手回春。本句历来被人传颂,请鉴赏本句诗。
答:作者发挥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描绘了奇丽壮观的边塞雪景,而且给人以春天的温暖之感。抒发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怀。比喻新奇,格调豪壮。
2、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画面。
答: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飞,一面鲜红的旗帜被冰雪冻结,一任狂风吹卷也难以翻动。
3.本诗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意犹未尽,含意深长。请谈谈它的妙处。请写出和它具有相同情感的送别诗句。
答: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空旷的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未提送别二字却满含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愁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记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全诗以此结尾表达了诗人绵绵无尽的惜别之情,给人以无穷的遐思。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请分析“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答: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万里愁云渲染送别的悲凉气氛,引出下文的送别场面。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展现画面
答:山势回环,道路曲折蜿蜒,友人已渐行渐远,直至连模糊的背影也消失在苍茫的天地间。雪地上只剩下点点的马蹄印记一直延伸到远方。
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边塞的冬天早早的来临。北风呼啸,吹刮着地面,摧折了枯草。漫天雪花飘舞,天地间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大雪压枝头,却好像是一夜春风吹绽了千树万树的梨花,那么洁白,那么晶莹。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答:茫茫戈壁上纵横的是百丈的坚冰,一片冰雪的世界。远望天穹,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直延伸到辽远的天边。8。请从词语运用和写法角度鉴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答:这两句中“掣”字用得十分精确,“掣”本意是拉、扯的意思,在这里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本句从视觉角度描写,色彩鲜明,红白映衬,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出一幅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整句突出天气的寒冷,为送别的场面涂抹上一层雄浑悲壮的色彩。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题】这首诗写诗人离境时的感受,表达诗人虽离京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爱国感情。【练习】
1.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请结合本诗语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是说,诗歌和诗人是一体的,诗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这首小运用咏托物言志的手法,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花为喻,形象地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离京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爱国感情。
2.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诗人移情于花,表达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爱国精神,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鲁迅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八年级下册附录诗歌鉴赏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主题】;本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画面。
答: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2.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答: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3.首联中“亭亭”和颔联中“一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亭亭”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颔联中的两个“一何”,第一个突出风之大,第二个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主题】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襟。【练习】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抒写了真挚的友情,作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而悲伤,虽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被阻隔。虽为送别诗但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2.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但饱含不尽的情思,请写出一句送别的诗句。答: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请写出一句与王勃的诗句意境、感情相同的送别诗句: 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主题】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练习】 赏析: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B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我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主题】本诗表达了诗人隐居终南山时的闲适自得随遇而安之情,表现了诗人隐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练习】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此句好在哪里?
这句话是说:我随意而行,不知不觉走到了流水的尽头,看到无路可走,就坐下来,看那悠闲的白云兴起飘落。这句话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但却表达出诗人隐居终南山时的闲适自得随遇而安之情。另外,此句还蕴含深刻哲理:人遇到逆境绝境时,若能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希望或出现新的局面。*2.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一句中“偶然”用字传神,试分析其作用。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不过正是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写出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主题】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2.谈谈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理解。
答:这句用比喻手法,抽刀难以斩断愁思,举杯痛饮又难以消愁,虽然不能摆脱愁思羁绊,但以抽刀断水之喻又显其刚强自振,不甘自颓,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压抑人才、摧残个性的强烈愤慨。*3.试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
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的队列,向南方飞去。*4.对“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进行简要赏析
我们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诗人用瑰丽的想象表现了豪迈的气魄和恢弘的志向。
*5.你怎样看待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出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离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
答:初春时节,滑润如酥油般的细雨落在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刚刚长出的小草,远看是绿茸茸的一片,近看却因为细小稀疏似乎看不出什么颜色。2.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初春时节,滑润如乳汁般的细雨落在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刚刚长出的小草,远看是绿茸茸的一片,近看却因为细小稀疏似乎看不出什么颜色。“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细细的春雨比作乳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腻、润滑。“草色遥看近却无” 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点,写出了春草的细嫩、稀疏,观察细致,体察入微,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纯真。
3.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许多写“春”景的,请写出其中两句。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主题】
抒写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练习】
1.赏析第二联的手法及含义。
答:诗人巧用谐音和比喻,“丝”字与“思”谐音,以烛泪喻相思之泪,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现在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2.人们认为“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表现了诗人无穷的怅惘和惋惜。
*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运用传说,有何用意?
以仙女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作对方居处的象征,而已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主题】
全词通过描写因国破被囚的李后主的孤独、凄苦、悲凉的生活情景,宣泄了他满腹的离愁之苦,抒发了他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江山的怀念之情。【练习】
1.下阙抒情有什么特点?做简要点评。
答:此处写景运用了比喻手法,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离乡去国的痛苦、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简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所表现的愁苦之情
“无言独上西楼”,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独上西楼”的“独”字看出词人没有君主应有的前呼后拥,没有热闹的气氛,李后主愁恨满怀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月如钩,7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绘景,邂逅住所出的凄凉环境。他独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勾起一串旧恨新仇;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题】
第一句用夸张突出塔高的气势,因塔高千寻又立在峰顶,才有站在塔顶看日出的说法,也才不怕“浮云遮挡观日的目光”,其中包含“要想头脑清楚目光远大,就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练习】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答:此句意思是说:不怕浮动的白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因为我已经站在了高山之巅。作者借飞来峰这一自然景观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壮志凌云的胸怀,并且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再写出一句含有此哲理的诗句。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4、这首诗的前两句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称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主题】
这首诗上片描写登高所见秋景,下片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练习】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画面。
天空高远澄碧,铺满了金黄落叶的大地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2、请紧扣“除非”二字,说说你对“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诗句的理解。
“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家人团聚。但是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这句诗以梦境之乐写现实之悲,悲亦更悲,委婉含蓄的表达了羁旅愁思的浓长。
第二篇: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沁园春》
1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那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上阕通过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想,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壮志豪情
2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
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好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过程
2用桑叶打比方,好在哪里?
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勤劳
《采薇》
1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强烈的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
《涉江采芙蓉》
1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队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以花草赠给友人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此如何理解?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情感,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归园田居》
1诗人笔下的农村又怎样的特点?
是宁静的,恬美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笔下的景物虽然平淡无奇,简简单
单,但那是诗人的精神田园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从比喻,对比两种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分析
巧用比喻,使情意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比喻手法言其对官场的厌恶,表达作者身在宦海,心系田园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回归后的喜悦,对自由的渴望之情难
以掩
饰。
《望海潮》
1全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太平,富庶,安定,祥和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上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上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
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杭州风景的赞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雨霖铃》
1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
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词的上篇和下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上片所描写的景观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设想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景色 3整首诗有怎样的意境?
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醉花阴》
1本诗作于什么时节?
重阳
2作者在词中怎样突出节令特点?
紧紧抓住在初秋时候的气温变化,西风起,菊花盛开等自然现象来突出
《声声慢》
1说明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
开头三句,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字,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寻寻觅觅
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的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
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2声与醉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
在早年表达的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醉中呈
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中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
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凉意境
《秋兴八首》
1以前两联中任选一联分析特点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凄苦落寞的情怀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
思乡哀曲,表现了浓烈深沉的思乡之情,欲归而不得的无奈凄伤
《登高》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无边,不尽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滚才有附着点,才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2作者在前两联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图景?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飞鸟,萧萧落木,滚滚江水描绘了一幅雄阔苍凉的秋景图 3悲秋之情从何而来?
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引发的壮志难酬之虑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他的艰难苦恨包含哪些寄寓? 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愁,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念奴娇》
1在诗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壮阔
2这首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本来胸怀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迫害,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借歌颂周瑜来抒发自己年近
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感慨
《短歌行》
1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年老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忧人才难得
2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定**》
1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以自然界的风雨来隐喻人生的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政治打击迫害已经遇变
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的那种旷达洒
脱的人生态度
2赏析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
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水龙吟》
1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
愤慨
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苍凉空阔
《咏怀古迹》
1诗中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么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 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 “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 悲惨命运。
《马嵬》
1诗的第二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倒叙,先说马嵬之变,后说五年前七月七的海誓山盟,使行文更有波澜
对比,现实的军队哗变,当年的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一哀一乐 对比鲜明
2尾联的设问,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为什么贵为天子却无力保护自己的贵妃,反而连平凡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启 发世人记取唐宪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 历史悲剧
第三篇:初中诗歌鉴赏复习
初中诗歌鉴赏复习
一、各类题材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世纪。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会用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上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时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池鹤》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山水田园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倾力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上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延期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1.形式标志:题目中都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活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向,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而市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形式标记:标题中有“送”或者“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有的借以一吐心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感情色彩:一脸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七)生活杂感类诗
往往市即事感怀的诗歌,场表达寄情山水、田园的有限;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①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一轮、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比到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通感:例:杜牧《秋夕》中的“天阶夜色凉如水”,通过视觉调动触觉,写出了夜的清凉。③表现手法:
抒情常用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曲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又唱《后庭花》)
描写常用的的手法:对比、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以声称静、虚实结合(塑造人物形象市,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联想、想象、细节描写等。
三、常见意象及含义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带上“意”就构成诗歌的“意境”。月亮:思乡怀人,也蕴含人生的圆满、缺憾、祈祷和祝福,希冀和渴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与哀愁。文君能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凉沉郁、怀古幽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宋
晏殊 《浣溪沙》 风、雨、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杨柳(垂柳、柳枝、折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惜别、怀远等情思。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落花《落红、残红》:惜春,对美好失去的留恋、追怀;人生、事业的挫折;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沙》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牡丹:富贵美好。松:傲雪斗霜、坚强。梅:高洁、傲雪、坚强
菊:隐逸、高洁、脱俗。莲花:清白、爱
竹:正直、积极向上。兰:高洁
芳草:离恨
梧桐:凄凉悲伤、高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鸦、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鸿鹄: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秋蝉:高洁、悲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恨。(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三下》
燕子: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沙鸥:飘零、感伤(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一曲新词酒一杯|举杯销愁愁更愁)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船、浮萍、飞蓬、孤雁等,“船”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愁苦之情;轩辕:祖国;青鸟:信使。
四: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对诗歌字词句的理解,筛选文中的信息
这类题型要求认真读清题目要求,找到诗歌中符合要求的句子。
(二)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字型的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其所运用的手法)
②把字放入诗句中描述情景,说出它写出了被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炼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糖漫水可回周。
“语”字令读者想见耕人们的喜悦之情;春雨之后,河水猛涨,喜得那鸥鸟不时扑入河水中(去戏水),“落”字令读者想见鸥鸟拍打翅膀,徐徐向下降落的神态,点缀着春雨后的自然景色。
2.炼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3.词性改变的活用词——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形容词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4.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者是起强调作用。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语: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话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有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三)描绘画面或场景
答题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此词多处采用了„„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结合全诗,对“„„”一句进行行赏析。
颔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突出手法,请分析其作用。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3)说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或表现了人物什么形象。
(五)体会诗歌的情感,分析人物的形象。提问方式: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答题时要逐字逐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形象,要全面,分析情感时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要结合诗句分析。
第四篇: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强调“三到位”“四步走”。“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 “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⑥]
3、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⑥] 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第54页
第五篇: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鉴赏及答案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3分)
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9、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挂起白帆,乘船顺风疾行。评分标准:3分。联想想象合理1分、理解准确1分、语言生动1分。意思对即可。
10、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评分标准: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4.本诗第一句描写的景物有,渲染了 的氛围。(3 分)15.第三句中的“愁心”指 的情感。(2 分)14.杨花 子规 悲凉(萧索)
评分意见:本题3分。第一个空写对写全得2分,第二个空1分,意思对即可。15.对朋友贬谪远行的不舍与担忧 评分意见: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注释:①樵夫:砍柴的人。
12.从题目开始通读全诗(包括注释),是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采用这种方法读诗,然后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所表现出来的画面。(3分)13.第二句中“鸟不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12.示例:樵夫是山林受欢迎的常客。他挑着柴草,快乐地走在山间,林中的蝴蝶亲近他,围绕着他的柴担飞舞,和他一起下山归来。(3分。樵夫、蝴蝶,基本物象全且语言通顺占2分,写出欢乐/悠闲的语境占1分)
13.“不猜”,不猜疑、不畏惧(1分)。写出了樵夫经常到山林中来,山林中的鸟雀喜欢和他亲近、嬉戏,与他唱和,表现出樵夫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3分)诗歌鉴赏(4分)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子规,即杜鹃鸟。
(1)这首诗前后两句各描述了乡村四月哪些内容?请你分别概括。(2分)
答:前两句 后两句(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歌鉴赏(4分)
1.前两句描绘田野(自然)风光,(1分)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农忙景象)(1分)2.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向往之情(1分)以及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1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1.三、四句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两句诗所写景象。(3分)
12.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1.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调动了视角和嗅觉等感官,动静结合。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12.全诗体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6.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3分)
7.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2分)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③长水塘: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12.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3分)
13.“菜花香过秀州城”中,“过”字用的最妙,请你说说理由。(3分)
12.晨风催促我扬帆前行,江流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13.“过”,飘过,充满,写出了菜花之盛,香气之浓郁。抒发了作者对春日融融、充满生机的美好自然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诗歌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共6分)
田 家
(宋)郑獬(xiè)
① 田家汩汩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2.诗歌一、二句通过描绘田家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抒发
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情。(3分)
13.诗歌三、四句写得很有情趣,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赏析感受。(3分)
12.示例:流水、高花(树、远村);欣喜(愉悦)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空1分。前两个空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第三个空意思对即可。13.示例一:
三、四句运用拟人,诗人将“云”拟人化(1分),以责备口吻抱怨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1分),含蓄表达了自己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示例二:
三、四句借景抒情,(1分)借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1分),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判断写作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句意及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①居大厦。
【注释】①鳞鳞:形容大厦瓦片如鱼鳞
1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
12.揭露封建社会反映了劳动者劳苦一生无所得,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公平社会现状,(1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2分)
13.对比手法。(2分)前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或者“陶尽门前土” “十指不沾泥”对比,“屋上无片瓦” “鳞鳞居大厦”对比(有一组对比即可得1分)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