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爱你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作文700字
最初知道婺源是从电视广告里:在灿烂的油菜花映衬下人一个漂亮的美女大声呼喊老家婺源。从那时起我就有一种想去冲动,上周我有幸跟着妈妈到江西婺源去旅游。
在九江下火车,我们坐上了去婺源的公共汽车,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看到在崇山峻岭包围下的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古祠堂,古廊桥,古民居和千年古树,这就是被世人称之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的江西婺源。此时正是油菜花盛开的4月上旬,此时也是婺源最诱人,最有灵气的时节。山坡山、古宅旁、小溪边,都是浓烈的金黄色。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锦,黄灿灿的油菜花、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将田间装扮得热闹非凡,小桥流水人家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远离纷繁城市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我们夜宿家院刚好下了一夜春雨,第二天早上起了一个大早,导游江导说去李坑参观,我们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小村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山间的绿色点缀着点点珠光般的露珠,胜似人间仙境。
婺源的坑就是小溪的意思,李坑村故名思意就是沿着这条小溪的居民大多姓李。这里有江南水乡的景致宁静,古村落在群山环抱中,依溪而建的明清古建筑。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湾,溪水倒映着浣纱女美丽的身影。接着我们去了江南第一祠俞氏宗祠。大鄣山卧龙谷风景区。古时卧龙谷是吴楚分源,也是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现在则是浙皖边界。卧龙谷瀑布成群,飞龙吐玉;彩池连环、相映交辉,整个景区类似九寨沟海子的彩池何止成千上万,就这样,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匆匆的看了下这个最美的乡村,就和她说再见了。至今我还在回味这样一个让我魂萦梦牵的乡村。河南许昌市实验小学四一班四年级:徐婧茵
第二篇: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曾倩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婺源紧紧围绕“中国最美乡村”的战略目标,非常注重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并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模式。本文对婺源最美乡村发展历程、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并从中得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启示。
关键词:美丽乡村 婺源 模式 生态文明
The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of Wuyuan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of China”
Zengqian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Wuyuan is tightly around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of China.Wuyu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xplores a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easures of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and draw revel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Wuyuan;model;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浙江衢州,南连上饶三清山,西接瓷都景德镇,北毗黄山,地理自然风貌条件优越。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82%。有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等四色特产;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鸳鸯冬栖息鸳鸯湖,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一、婺源最美乡村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率先打起了乡村文化大旗,以“中国最美乡村”为主题,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通过树立品牌、唱响品牌、提升品牌。2001年婺源县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婺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天人合一”,在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结合上。婺源在最美乡村建设中获得成就有:
2005年10月23日,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评婺源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
2006年被全国党校干校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委员会、中国
品牌研究中心、中外旅游品牌推介组委会、中国旅游品牌网等权威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
2007年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村镇”,且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首批旅游强县。
2008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中国旅游总评榜上获评为“2008中国旅游品牌十大景区”。3月,我县获评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66个“中国生态旅游大县”。
2013年11月20日,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会议在杭州召开,婺源县更是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县”。
二、发展原则
在发展目的上强调富民性,在发展方向上强调坚持性,在发展过程上强调规律性,在发展规划上强调落实性,在开发建设上强调特色性,在市场开拓上强调整体性,在经营管理上强调自律性[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紧扣“城乡环境、产业发展、精神文明”三大重点,逐步把婺源的乡村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
四、发展措施
(一)依托优势,确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定位
婺源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村”兴旅、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历届县委、县政府沿着这一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形成旅游产品的良性互补,联合而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保护优先,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在优势
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是我县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们把全县整体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特别注重对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阔叶林”等绿化工程,优化全县生态大环境;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新的产业来培植,在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套种开花果木,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15万余株,打造“花海婺源”。二是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规划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缓解村民建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推进了“徽州文化生
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三是水体保护工程。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的行为,严禁化肥、渔药养鱼,切实保护水体生态;依法规范河道采砂,做到限地段、限季节、限量开采。四是环境保护工程。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尤其是2007年不惜年减少税收近千万元,关闭了年消耗阔叶木材近10万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企业和高耗能有污染的电石企业;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坟墓4000多座进行了搬迁并绿化。五是城乡清洁工程。已建成全省首家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10000元卫生费,用于处理乡村垃圾,以此带动了群众自觉维护村容清洁。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全县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机制,形成了乡村旅游“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是放手民营、放开发展。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开发建设的现状,确立了坚持放手民营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开绿灯,使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到2006年,婺源旅游基本完成了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引导”的转变,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的跨步提升,年接待游客突破2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800多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亿元。
第二步是组建集团,规范发展。从2007开始,我们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县景区(点)资源,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避免了粗放式分散经营带来的景区点小弱散、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探索出了“公司+乡村+村民”的发展模式,有效兼顾了开发商、景区内农民、各级政府等不同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多方共赢、和谐发展。组建旅游集团后,旅游门票收入实现翻番。
第三步是整体提升,全面发展。当前,我们以创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实现第三次跨越,即推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四)经营品牌,扩大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县域整体为3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唯一定位“中国最美乡村”的景区,我们充分用好这两块金字招牌进行品牌运作,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一是抓好规划推进品牌建设。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即: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编制了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和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在狠抓规划落实的同时,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牌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提升。二是形成合力呵护品牌形象。从全县办旅游的高度加强扶持、指导和规范,积极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
力量投身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如常年开展河道整治,实行游客失窃“预赔制”等,营造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依托文化展示品牌特色。以“民俗风情展示”、“民间灯彩巡演”等特色活动,“到农家小院做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婺源乡村过大年”等特色产品,以及“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婺源茶文化节”等节事展现婺源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四是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到国内外大城市和主要客源地进行宣传推介,同时,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另一方面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借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境内外高端媒体以及网络,以“美丽乡村、梦里老家”为题进行立体推广,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婺源热。
五、发展启示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最终归宿。“美丽乡村"建设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是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2]。婺源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模式,符合美丽乡村发展的要求,其发展思路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等建设,促进了乡村民主管理的发展,其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从婺源发展模式的特色上,可以看到,婺源最美乡村的建设,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得益于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定位;得益于对良好生态与文化遗存等原真旅游资源的精心保护和整体规划;得益于“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感召力;得益于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时至今日,婺源旅游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其做法值得借鉴与思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
(一)树立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观念,加强宣传和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农民群体等主体,因此,要树立生态保护理念,明确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持续动力。婺源县按照生态立县、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在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茶业、高新技术三大特色产业,努力探索一种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建设的互利双赢。同时,宣传生态理念,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
(二)科学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发展条件、基础和资源状况,进行科学定位,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并狠抓落实。婺源在根据自身禀赋、资源状况下,定位“中国最美乡村”战略,婺源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围绕“中国最美乡村”
品牌战略,编制了高起点的《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具体的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围绕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再此基础上强调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延续性,加大执行力度,建立了项目全程监管、经常性巡查和保证金等制度,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牌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提升。
(三)加强政府和各部门主体的参与,加强乡村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个部门单位的联合行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为改善乡村环境,需要交通部门支持公路建设,水利部门开展河道整治,环保部门关停污染企业,农业部门加强渔政管理,公安部门制定游客失窃预赔制等等,促进乡风文明,民主管理发展。
(四)保持乡村特色,建设特色精品
在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应保持乡村文化的元真性,针对各乡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的不同,打造“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格局。
(五)打造品牌,创新营销方式
婺源铸造了“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形象,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利用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制造热点吸引眼球,兴办节庆活动,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产品,主动走出去,进行区域合作,进行联合宣传推介与展览。
(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放手民营,发展生态产业
从婺源发展,结合安吉[3]、奉化等地的发展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增加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等,同时能促进居民全面参与乡村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民主化。此外,发展生态产业应该坚持政府引导,放手民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资本融入,遵守市场运作规律,加速美丽乡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报 婺源模式唱响中国最美乡村[N].中国旅游报, 2011.07.29(012).[2] 柳兰芳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 2013(09): 165-168.[3]杨晓蔚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政策瞭望, 2012(9): 42-45.作者简介:曾倩,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
院,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电子邮箱:zengqian_2013@sina.cn;联系电话:***.
第三篇:江西婺源欲打造中国最美乡村
江西婺源欲打造中国最美乡村.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江西婺源欲打造中国最美乡村
2009-10-25 17:53:10 作者:雨后 来源:新华网 浏览72次 评论0 条 字号[大][中][小]
------------------
最近关于27名游客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自驾旅游时,遭遇当地旅游部门以“非法入境”为由阻拦的事件被旅游界所关注。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毅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自为政的乡村旅游将
------------------最近关于27名游客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自驾旅游时,遭遇当地旅游部门以“非法入境”为由阻拦的事件被旅游界所关注。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毅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自为政的乡村旅游将使旅游产业陷入困境。
江西省婺源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境内2947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83.7%。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淳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被无数旅游者所称道。在谈到此次云南怒江游事件时,孟毅成感慨地说:“这种事情过去在婺源也发生过,这是乡村旅游各自为政的弊端。如果政府部门不尽快对所辖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情况只能愈演愈烈。”
婺源旅游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曾取得过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成分复杂,各旅游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无序、恶意的竞争愈演愈烈,只要是个古村落,拉个栏杆就收钱。2006年底,各种原因造成婺源旅游相比周边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减弱,游客人次数增长幅度相应降低,乡村旅游陷入低谷。
多方因素促使婺源县政府部门决定进行旅游资源整合,走旅游集团化之路。在“一张门票、一个集团、一个品牌”的思路下,2007年9月,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过10个月的整合,目前公司所属的江湾、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三个国家4A级景区,晓起、江岭、汪口等11个精品风景区基本涵盖了婺源古建古村、田园风光和山水旅游资源。
为打开婺源旅游的新局面,公司从2007年成立后就迅速调整经营策略,对景区原有的同质化、各自为政的现象进行差异化形象定位。2008年以来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也得到了新的提升,围绕婺源不同时期景观特色推出了一系列中短线精品旅游主题活动。如清明前后推出“寻根问祖到婺源”、四月前后推出“春在婺源油菜花”、暑期推出“古驿道走出的清凉”、九月至十月推出“婺源的老屋在晒秋”、十一月推出“婺源的枫叶红了”、年底推出“婺源的农家大餐登场了”以及“到中国最美乡村过大年”等系列主题。
经过一年的运行,婺源旅游的客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基本是江西省客源占绝大多数,零星有些外省市区的背包族游客,现在的游客人次不仅迅速上升,而且范围已经延伸到全国。“资源是国家的,政府应因势利导推动,乡村旅游经过重新定位、优化、洗牌,走整合之路才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前途。”孟毅成说。
第四篇: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导游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第五篇:2012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2012年
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1、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
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在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大山深处的一条蜿蜒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马的中年人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来回往返从不间断,他就是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徐德光,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作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2、邓丽-----绽放在“高原”上的美丽之花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小学副校长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三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三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3、宋玉刚----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
4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宋玉刚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4、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
海南琼中县中学
他因为坚持梦想,放弃高薪,走进大山,点燃山里孩子们的梦想。他用超乎寻常的付出,教会孩子们成长,让她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命运。
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三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500。过去的六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扰,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5、于贵勤----用爱和生命去坚守
河北省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于贵勤人生箴言: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筋疲力尽的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6、刘效忠 深山里的红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东镇 五一小学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三十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制下伸点。
三十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一名知识分子,只有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带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刘效忠三十余年扎根在东北木兰县最北端的深山里。他为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西二屯,培养了16名大学生。他的一名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在他任教的三十几年里,西二屯再也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和中途辍学的学生。还有两年退休的刘效忠,决定站好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现在住宿在中心小学,兼任学校的值班员。
7、马复兴---用残臂给山区孩子插上翅膀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出生刚4个月时,马复兴被火烧伤,残臂无手的小复兴,从不愿见人。别的孩子6岁就背着书包欢快地上学了,马复兴就用小嘴唇翻书,用心记内容,记笔画。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脚蹬掉右脚的鞋子,用右脚的脚趾,先用小石头,后用小木棍,紧紧夹着写字。他的坚忍顽强,终于感动了家人。他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钟才寿,更是几次登门要他“读书,要学会养自己的本事”。老师不歧视他,一点一滴传授他知识,使他从小懂得知识的力量,懂得知识可以使人平等。
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要靠什么办法?”一段遒劲有力的板书在一对光秃秃的残臂挥动下迅速呈现在黑板上。残臂的主人回过头,用左臂的尖锐处翻开夹在腋下的书本,带领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这是流传于网上各个论坛和微博中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叫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一名普通教师。
8、陈万霞---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
爱心人士捐给阳光小学十万块钱,校长陈万霞最终决定用来给老师们缴纳社保费,了结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没想到到社保部门一打听,十七名老师每年需要缴纳的社保费需要近十七万元,手头的这十万块钱远远不够用。此前满心欢喜的陈万霞再次发犯了难。
蹲点日记:从县城回到学校,陈万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翘首期盼的老师们。这些年十几位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留守孩子,辛劳付出却从不计较回报。一想到这些,陈万霞就感觉到好像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心底。
陈万霞开办的阳光小学是镇里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村子甚至其他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四十三岁的陈万霞特意去学了开车,到了周末校长就变成司机负责接送孩子。到王圩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让陈万霞到家里去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去年因病去世,一个多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她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又调转车头赶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下午她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很早就睡下,而陈万霞还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小学有三百多学生却只有十三名老师,所以作为校长陈万霞也兼着六年级的语文课和班 主任。
9、“豆腐”老师吴金城
湖南湘西凤凰县茶寨小学
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本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10、阿力甫夏----留下是为了他们走出大山
新疆省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小学
2005年,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昆仑山里的班迪尔乡小学。这里山路崎岖,没有电,没有信号,但是阿力甫夏坚持了下来。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汉语,改变了这里只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才有汉语课的现状,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在班迪尔乡小学的6年里,阿力甫夏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现在已有三十多名的学生考上了中专或高中,有些孩子也将在今年参加高考。2011年2月,当班迪尔乡小学条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为偏远、条件也更为艰苦的马尔洋乡小学。马尔洋乡小学距离县城130公里,学生都是周边牧民的孩子。
地处祖国边境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海拔3100米,被昆仑山所环绕,居民散落在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生活贫困,不懂汉语,一生也难得去过两次县城,很多孩子失学在家。从2005年到现在,80后的塔吉克族阿力甫夏老师,在这片大山里已坚守7年,让山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汉语,他骑着骆驼上百次地翻山穿河,劝说家长,7年来共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为大山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大山做出了贡献。最美乡村教师团队 富有激情的80后
泸沽湖达祖小学是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镇木垮村唯一一个村小学,现在有七个年级120个学生,主要是彝族、纳西族和纳西族摩梭人。这里共有十八位老师,8位当地老师,11位来自北京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校长林子闳来自台湾,所有支教老师都是80后和90后。说起泸沽湖达祖小学,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达祖小学原本是木垮村的村小学,2000年时由于年久失修,也没有老师,被迫关闭。800多人的村子里100多学龄儿童每天必须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镇里的中心小学上课,大部分村民选择让孩子辍学,在家务农。
林子闳
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达祖小学
这是一群富有激情的80后和90后,一群远道而来的支教老师,一个不同地区人组成的团队,一个去世后仍不远离去的灵魂,不同的人生却选择了同一种生活,不同的理想却有着共同的希望。他们,泸沽湖达祖小学教师团队,用热情和努力,改变了大山深处孩子的命运,用知识的力量,带领当地村民致富,打开了山里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一扇窗。泸沽湖达祖小学是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镇木垮村唯一一个村小学,现在有七个年级120个学生,主要是彝族、纳西族和纳西族摩梭人。这里共有十八位老师,8位当地老师,11位来自北京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校长林子闳来自台湾,所有支教老师都是80后和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