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山水田园诗歌鉴赏
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居秋暝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扩展延伸】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四、常用表现手法
(一)描写: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2.视觉角度:① 绘形、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角度变化 上下、俯仰、高低、远近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3.细致程度:①工笔 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
②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虚实: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诗歌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的手法。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
(二)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哀景乐情: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三)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六、回归教材
(一)、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
分工整。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三)、《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
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四)、《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五)、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找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并赏析此联。
颔联既是实写,又寓想象,“坼”,分裂。“浮”,浮动,浮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壮阔又生动形象。“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七、真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2)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3)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写出怀有欣快欢畅之情的渔民形象,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首词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① 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②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二篇:山水田园诗歌鉴赏教师版
山水田园诗鉴赏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四、常用表现手法
(一)描写: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2.视觉角度:① 绘形、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角度变化 上下、俯仰、高低、远近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3.细致程度:①工笔 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
②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虚实: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诗歌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的手法。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
(二)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哀景乐情: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三)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六、回归教材
(一)、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1、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
分工整。
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三)、《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
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四)、《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五)、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找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并赏析此联。
颔联既是实写,又寓想象,“坼”,分裂。“浮”,浮动,浮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壮阔又生动形象。“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七、真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 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3)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写出怀有欣快欢畅之情的渔民形象,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首词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① 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②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三篇: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
观庙高中2016-2017学高二语文专题学案之
一、知识储备: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喜悦之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闲适恬淡的田园牧歌式(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④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反映农村人民的生活,歌颂劳动生活,赞美劳动人民,表现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重点:
1、山水田园诗的写景特色。
2、如何处理情景之间的关系。
3、鉴别描写景物的常见技巧
4、掌握高考考查的常见模式及解题方法
三、高考再现: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zǎn: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诗歌鉴赏
(一)山水田园(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案:斗笠上只听见雪子敲打的声音,不时抖落蓑衣上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答案: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四、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来历: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发展历史: 萌芽阶段:《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出现时期: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时期: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二)代表人物: ①陶渊明
陶潜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②谢灵运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③孟浩然
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④王维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⑤李白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
第四篇: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知识点滴】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等。
【当堂练习】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这首诗押的韵脚是什么?从全诗来看,这个山村居住人口是多还是少?从何处可以得知的?
2.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的景象?
3.这首诗调动了人的哪些感觉?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从诗歌的什么地方可以得知?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颔联给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楼台深翠微”,“深”和“微”你觉得矛盾吗?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做一下分析。
【温故知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后人誉为写景之绝句,请从画面美的角度,赏析一下该句。
2.尾联采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五篇:山水诗歌鉴赏练习[最终版]
一.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二.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 ‘‘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1)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2)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 三.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②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四.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五.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答: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答:
六. 鄂州南楼①书事四首(其一)宋·黄庭坚②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③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释】①鄂州南楼: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②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创始人。写此诗时正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③芰(jì):菱,水生植物,夏天开花,白色,果实叫菱角,可吃。
(1)本诗前两句是如何描绘画面的,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凉”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七.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八.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九. 游 山 西 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联作简要的赏析。
十.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十一.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案:
一.(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二.(1)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三.(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四.(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五.(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六.⑴起句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山光、水光、月光,描绘出山川景物在月下的独特魅力;次句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芰花、荷花的香气,突出其清香四溢的深刻感受。前两句从视觉、嗅觉角度领略、体验了南楼的美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⑵一个“凉” 字概括了诗人留恋、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巧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景物清高脱俗的寓意,构成了一个使人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诗人经历了多年的流放生涯,流寓鄂州,一方面洁身自好,一方面寄情山水,放舍身心,置生死荣辱于不顾,这也是他“清凉”心境的内涵。
七.(1)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八.(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九.(1)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2)反映作者观赏景物的欣悦。(3)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4)对仗自然、工整。(答出三点即可分)
十.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意思对就可以)十一.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