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高二一班 郭瑞
[《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高二一班 郭瑞]
汪德昭院士是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高二一班 郭瑞。
汪德昭把自己半个多世纪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归纳为“标新立异,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自己动手”这样几句话。所谓标新立异,指的是研究工作一定要有创造性,不论是理论、实验、技术、方法还是工具,都应当有创造性。
汪德昭一生中发表的论著不算多,但他做的每一项实验,都比前人有所创新,因而每一篇论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前些年,他发现有的科技人员只追求论文的数量,做了一点儿工作,却可以写出3篇、4篇甚至5篇文章。他对此深为不安,马上发表了8点意见,指出科学家应对社会负责任,写学术论文应当强调创造性,而不能玩弄数学游戏,对一篇科学研究论文,加以改头换面、乔装打扮,变成好几篇论文,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
汪德昭在战略上强调创造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非常强调脚踏实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在审查研究生的论文时,不但要看选题、立论、实验、方法,就是对论文的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推敲、修改,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高二一班 郭瑞》。
汪德昭还特别重视实验技术,要求科研人员学会自己动手。1982年7月,在声学研究所研究生座谈会的发言中,他对研究生们讲的第一条意见,就是要求大家必须重视实验技术,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汪德昭深有体会。1948年,他曾为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设计研制了可以测量1000个电子的电荷的高灵敏度静电计,以及微量天平,得到国外著名科学家较高的评价。其中,高灵敏度静电计被命名为“居里-汪氏型”。1941年,i.居里(curie)使用的一台德国造的静电计坏了,因战争无法再买新的,影响到研究工作,请汪德昭帮助修理。虽然汪德昭并没有修理过静电计,但经过细心琢磨,用1个月的时间,终于设法把直径仅1微米、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白金丝,焊在小小的铜柱上,使居里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自此,汪德昭修理仪器的声名大噪,不少科学家都来求他帮助修理当时战争状态下无法找到备用品的科研仪器。直到1991年8月,法国的研究与技术部长h.居里安(curien)来华代表法国政府向汪德昭授勋时,在贺词中还提到了这件事,盛赞汪德昭具有一双巧手,并说:“汪是当时全法国能做这项工作的唯一的人”。
汪德昭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国防水声科学研究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
第二篇:《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 王镜晚高二(1)班
本书以邓颖超同志一生中75个感人的小故事为主线,通过作者饱含深情的生动描述,反映了邓颖超同志的思想风范,体现了邓颖超同志的崇高精神,将一位与周恩来总理相濡以沫、一生为国的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大家一直都殷切地希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至理名言能够扎根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同时,她希望从淮外“周恩来班”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们像一颗颗火种,能够把老一辈革命家的创业与献身精神带到更广泛的社会大课堂。
在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选编了这本纪念性文集,选入了李先念、荣毅仁、钱其琛等六十余人的回忆文章。现从中摘出孙平化、吕正操、刘海粟的三篇,我们可从不同侧面看到这位非凡女性的内心和风采。
与周恩来总理一样,邓颖超大姐也一直非常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1991年5月,在张学良90岁生日即将来临时,邓颖超写信叫人去美国看望张学良,祝贺张学良的90寿辰。邓大姐还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托带给他,希望他回国,回到大陆来看一看。邓大姐曾写信道:
汉卿先生如晤: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深,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今先生身体安泰,诸事顺遂,而有兴作万里之游,故人闻之,深以为慰。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所幸近来两岸藩篱渐撤,往来日增,又值冬去春来,天气和暖,正宜作故国之游。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张学良一字一句地认真看着。张学良托人告诉邓大姐,说他一定要回来。还说他一直希望中国统一,只要国内需要他,他会尽力为中国统一做工作。
邓大姐很希望张学良能回来看一看。张学良自己也很想回来看看。可惜他们两个人没能等到愿望实现,就带着他们所眷恋的夙愿先后离开了人世。
刘海粟曾经在《我们的邓大姐》的“三十年的夙愿”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平淡中却夹杂着不平凡:
车抵中南海西花厅台阶前,邓大姐已经在平台上等候。她也八十高龄了,但很矫健,还要挽扶我进西花厅。她说:“刘老,我欢迎您到我家做客!”我听了鼻子一酸,眼眶润湿了。记得1954年,我在建国后第一次见到周总理,他对我说:“欢迎您有机会到北京时来我家做客,我和邓颖超同志都欢迎您!”三十多年前的这句话,犹在耳旁,想不到今天邓大姐代替周总理了却了我的这桩心愿。我坐在西花厅里,听邓大姐谈着当年她和周总理对我的态度。当她领我们在那幅她和周总理信步梅林的油画前摄影的时候,我对夏伊乔说:“今天我们仍好像和周总理在一起!”我有个毛病,遇到可以肝胆相照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读后感《《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我谈到多年游历中的趣闻和佳话,还背了一些好诗。夏伊乔一再提醒我,要我听邓大姐说话,谁知邓大姐笑道:“您说得很有趣,我听着呢!”她还拿出一张在泰山松碑旁拍的照片,对我说:“我在您写的松碑旁拍的照片,送给您作纪念吧!”她并且问到我九上黄山的事。我说,我在黄山写了不少诗。有一首诗,我要写了送给您。于是我给她念道:“黄岳雄姿峙古今,百年几度此登临。目空云海千层浪,耳听松风万古音。莲座跌跏疑息壤,天都招手上遥岑。一轮最爱腾天境,中有彤彤报国心!”邓大姐听了说:“好。你的爱国之心,我们早都感觉到了。”又说,“我们这些年来,不但听你的言,也观你的行。您的言行,说明您是个爱国的画家,尤其在您的晚年。” 她对周总理的爱和尊敬,她朴实无华中的伟大,她的诚恳和境界之高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王镜晚高二(1)班20121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
广受现代科学与技术恩惠的当代青少年往往会有科学梦。为了实现科学梦,必须要有科学知识,当然还得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期上海开展的一项科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期望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什么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项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渴求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广大青少年已认识到在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不可或缺性。
科普作家撰写了这本《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科普读物,通过讲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10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精彩的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广大青少年读者体会到引领我国科技发展的科学家们曾有过的并还在继续着的美好的科学梦,他们是如何在科学人文精神的引领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一步步圆梦成才的。我相信院士们的平常心、平常语、平常事对广大青少年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书中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1956年王迅院士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以后一直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默默耕耘。当了院士后继续带研究生,甚至还为本科生上课。情系教育的王迅教授至今已桃李满天下。一辈子为人师表的老教授在复旦有口皆碑。王迅院士说:”做一名教师很平凡,做一名教师也很有乐趣。" 眼下可供青少年们了解科学家成才之路的励志类读物不多,尤其是涉及当代中国特别是我们身边科学家的故事书更少。对于揣着科学梦为中华崛起而发愤图强的科学家们,我们都从内心持有特殊的崇敬和亲切。
另外,汤钊猷院士是位医学专家,他讲述了在科学探索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坎坷历程,从挑战权威、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直至以自己的学术创新成果震惊国际医学界的动人故事。平实的语言中折射出求真的科学态度,艰难的求索中充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耐人寻味的故事给听众以智慧和力量。
在院士们的科学梦与坎坷的成才路中,广大青少年读者也一定会感悟出自己所迫切需求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涵养。
第三篇:《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
[《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
感怀
《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晚上看了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钱伟长院士的大名被排在了评选人物的首位,《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然而,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理学奠基人已经过世了半年之久。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钱伟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他“要学造飞机大炮”,以振兴中国的军力,来抗击日本的侵略。当年,钱伟长属于极度偏科,入学成绩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而物理只有5分。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废寝忘食的学习。毕业时,他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七七事变”爆发后,钱伟长不得已辗转到美国继续深造,抗日战争结束后,学有所成的钱伟长毅然回国,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解放后的钱伟长被打成了右派。他不仅本人被下放务农,子女都无法上大学。他对子女说,被人可以剥夺你们上大学的权利,却剥夺不了你们受教育的权利。钱伟长的长子便是拿着莫斯科大学的教材和铁锹一起去首钢上班的。
对于钱老的经历,我感到久违的震撼。
首先,是因为他在当年作为一个文科生的选择。一个能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极度偏科的人,他自己的潜力被爱国情怀激发得超越了正常的可能。再通过不懈的努力,钱伟长突破了一个文科生的极限。对于我们来说,高一的文理分科时,我们几乎是被告知,要用一年的时间来决定我们一生的方向;学校的人生规划课上,我们又被告知,要用几个礼拜的时间来绘制人生的蓝图。然而,现实的人生的道路,又哪里都能像人生规划中规划的那样,如我们当时所愿呢?假如一切都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决定,那么钱伟长就不会出现,那么人类的创造力,应变能力与激情就会被扼杀,那么由于这一切都被规划好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又何在?„只是中学生的我们,也许还没有资格做一个信心满满的人生规划,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我感怀钱老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抉择,感怀钱老敢于跳出文科生的固有路线,为了理想偏要违反正常人生轨迹的勇气。
其次,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国奉献。在那个“掌握知识越多,就越反动”的年代,不尽其数的学者都仅为受不了不公的待遇选择结束生命,其中不乏从国外突破重重阻碍回国的爱国者。可是“被打倒”的钱伟长却没有这样做,他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仍不断地为各种项目、课题提供无偿帮助与指导。现如今,又有几个人能在没有回报,没有赏识的环境下努力坦然的工作?在这个强调自身价值的社会中,“老子不干了”被认为是最潇洒的处理本情况的方式,然而,这却是最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不知在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我们还能否记起钱老以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一切为了国家,不图回报全力工作的场景。同时,学术界的整体浮躁日益显现也与此不无干系,这浮躁的根源也可追溯到仍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我们的世界里充斥着对物质的绝对崇拜。小到分数、排名,大到择校,我们的一切努力都被希望是高效的,也就是能被迅速转化为成果(分数)的。等我们成长起来,要投身建设祖国事业的时候,这种“高效”的思维方式便会贯穿于我们行为的始终,形成新的学术浮躁。于是我感怀钱老以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那踏踏实实尽力工作、严谨治学的态度与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怀念那迷失许久的学术淳朴之风。最后我抒发一个小小的疑惑:为什么中国的奉献者们几乎都是死后扬名?也许是保密工作的需要,也许是怕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受不了荣誉突发心脏病而死(?),但我还是希望中国的人们能在这些贡献者的在世之时对他们发出肯定与赞美的声音。
第四篇:渔人的故事读后感 一年一班
《渔人的故事》读后感
一年1班 封烨
今天,我看了一篇《渔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渔人出海打渔他打到了一条几米长的青背鱼。渔人想把那条青背鱼拖上岸去,不料青背鱼的尾巴一摆就把渔人拖下了河里,可是他还是不放手。那条青背鱼把渔人拖到了河中心,这时他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一个巨浪迎面而来把他淹死了,他临死前懊悔地说道:“贪欲害了我!”但再也没有机会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思考,如果渔人放弃这条青背鱼,他就不会失去生命,那么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捕鱼机会,不愁没有吃穿。可惜,他太贪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定不要太贪心,要学会知足,否则会“得不偿失”,失去更多更美好的东西,甚至生命。小朋友,你们说是不是呢?
第五篇:高二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杜 源
根据高二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我初步制定出高二(1)班的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对于高二(1)班的学生,我准备本着以下四个原则来执行我的一切计划和任务:
尊重;信任;共情;关注;
记得苏联的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和信任”。他认为“尽量多的要求每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一个人。在德育工作中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要相信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我们也明白,你如果不负责任的去埋怨或者是批评或者是惩罚一个学生,就是对他人格的极度不尊重和不信任,那样的结果是换来学生对你的不尊重和不理解,结果是班主任工作的极难开展。我们也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用人不疑问,疑人不用”。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所谓“共情”是指要和学生的感觉保持相通,即样经常换位思考,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就讲过教育要成功重要的有两条:一尊重二换位。只有我们经常的换位思考,我们才能明白学生在想什么,他想的对不对,他的做法是否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征。
所谓“关注”,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功,同时一个好的班级或一个好的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的成长记录负责,要负责记录下孩子的成长中的每一次激动和成功的喜悦!和孩子一起分享!
二.奋斗目标:
对于高二(1)班的奋斗目标,我还是很认同我以前的观念,就是要达到一个标准的中学生的形象,需要做到“八有”:“有人格,有胸怀,有教养,有能力;有计划,有规律,有效率,有成绩”。前面的“四有”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后面的“四有”是教给他们如何学习。
1、“有人格”是做人的最起码的标准;
2、“有胸怀”会使我们的班级集体变得融洽,同学们之间会亲如一家;
3、“有教养”,!
4、那么什么是“有能力”呢?有的学生每次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到宿舍里面衣服不会整理,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就是没有能力,无怪乎很多高考的高分者到大学里是那么的失落,因为他们的高分低能被暴露的一览无余;
5、“有计划”:很多学生是得过且过型,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或者无所事事,这些都是没有计划的表现,可能有的学生会不服气,说我有计划,比如明年我要考上大学,但那不是计划,是理想、愿望,或者是你的计划太空洞,可操作性不强。
6、“有规律”:生活有规律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学习有规律有利于成绩的稳步提高,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晾网”,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是不聪明,是由于做事没有规律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而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
7、“有效率”: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整天忙碌,埋头苦读,就是不出成绩,原因就在于没有提高“效率”。
三.具体措施:
(一)思想行为教育方面:
1、制定班规,班训以及班级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全班设置大约若干个岗位,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做,真正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庭一样来看待,让有些调皮的学生有事可做(而且可能还要让其担任管纪律之类职务),也可以分散他们的一些其他方面的注意力,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逐步走向自主管理,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可谓“一箭三雕”。
2、实施班级常规:
为了对一些学生起到约束作用,也为了给自主管理设置一个良好的后盾,我将制定详细的班级一日、一周及一月常规,使事情具体化、详细化,操作起来更加容易,班干部容易管理,学生的情况容易量化,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3、发挥黑板报的作用:
黑板报是班级的一块主要的阵地,要充分利用这一现成的武器!所以我打算每隔一周就出一期黑板报,内容密切联系班级现状以及学校的安排,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思想上,视觉上受到冲击,受到教育!
4、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
除了黑板报之外,主题班会更始一座大熔炉,它能集中全班同学们的精华思想,进而感染每一个同学,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鉴于此,我将认真地搞好每一次主题班会,内容将是密切联系本班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动态。
5、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其目的一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
6、确定每周的主题,提高能力:
如“高效学习周”,“治病救人周”,“开拓胸怀周”等等,借以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学习方面 :
在学习方面,我同样也制定出了“四有”班训:有计划,有规律,有效率,有成绩!具体做法如:
1、每月每周每天都要制定出自己学习的计划。
2、每天清晨按照班级规定读书。
3、经常开展一些竞赛如“高效学习比赛”,“环保知识竞赛”,“法制知识竞赛”,借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其他的许多方法见班级常规。
(三)分组协作制:
制定了本班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方案,把全班分为十四个小组,既是学习小组有是纪律小组还是卫生小组,定期考核设立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