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霍雨佳
[《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霍雨佳]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院士的故事》之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霍雨佳。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荏苒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据老一辈说,真正重新吃饱饭,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前的稻子是高高的,风一吹就倒,换了矮水稻以后,粮食真是翻了出来。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推广。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霍雨佳》。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590亿美元相当。
那么袁隆平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由于他做人老实本分,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在那里,才华横溢的袁隆平的职称一直没有提升,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房子依旧窄小阴暗,向上爬的机会被他那些会拍领导马屁的同事抢走了。他唯一的幸运是研究水稻。这是大伙吃饭用的东西,属于文革中保护品种,他住的又偏远,灾难没降临到他头上。
1979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惊叹中国的水稻成就,向中国农业部的官员咨询杂交水稻的发明人是谁,他要签约用高价向发明人申请专利使用权。对此,中国种子公司官员义正言辞地回答说,这个发明专利权属中国国家拥有,农业部种子公司就是代表国家享有这一权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讨杂交水稻技术转让问题,无须再找“别人”。
1980年,圆环种子公司向中国种子公司支付当时可谓是天价的20万美元首期专利转让费,袁隆平一分未得。同年,为配合本次专利转让活动,袁隆平以专家身份出访美国做了四个月的技术指导。回国后,他所得的工资数千美元,被农业部悉数收缴,然后重新发给他每天20元人民币的出国补贴。1981年,国家科委、农委重奖杂交水稻发明人10万元奖金。但单位转手分下来以后,袁隆平仅得5000元。截至1998年,袁隆平的月工资才1600元。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在深交所上市。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第二篇:《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
[《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
感怀
《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晚上看了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钱伟长院士的大名被排在了评选人物的首位,《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然而,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理学奠基人已经过世了半年之久。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钱伟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他“要学造飞机大炮”,以振兴中国的军力,来抗击日本的侵略。当年,钱伟长属于极度偏科,入学成绩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而物理只有5分。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废寝忘食的学习。毕业时,他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七七事变”爆发后,钱伟长不得已辗转到美国继续深造,抗日战争结束后,学有所成的钱伟长毅然回国,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解放后的钱伟长被打成了右派。他不仅本人被下放务农,子女都无法上大学。他对子女说,被人可以剥夺你们上大学的权利,却剥夺不了你们受教育的权利。钱伟长的长子便是拿着莫斯科大学的教材和铁锹一起去首钢上班的。
对于钱老的经历,我感到久违的震撼。
首先,是因为他在当年作为一个文科生的选择。一个能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极度偏科的人,他自己的潜力被爱国情怀激发得超越了正常的可能。再通过不懈的努力,钱伟长突破了一个文科生的极限。对于我们来说,高一的文理分科时,我们几乎是被告知,要用一年的时间来决定我们一生的方向;学校的人生规划课上,我们又被告知,要用几个礼拜的时间来绘制人生的蓝图。然而,现实的人生的道路,又哪里都能像人生规划中规划的那样,如我们当时所愿呢?假如一切都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决定,那么钱伟长就不会出现,那么人类的创造力,应变能力与激情就会被扼杀,那么由于这一切都被规划好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又何在?„只是中学生的我们,也许还没有资格做一个信心满满的人生规划,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陈琪》。我感怀钱老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抉择,感怀钱老敢于跳出文科生的固有路线,为了理想偏要违反正常人生轨迹的勇气。
其次,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国奉献。在那个“掌握知识越多,就越反动”的年代,不尽其数的学者都仅为受不了不公的待遇选择结束生命,其中不乏从国外突破重重阻碍回国的爱国者。可是“被打倒”的钱伟长却没有这样做,他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仍不断地为各种项目、课题提供无偿帮助与指导。现如今,又有几个人能在没有回报,没有赏识的环境下努力坦然的工作?在这个强调自身价值的社会中,“老子不干了”被认为是最潇洒的处理本情况的方式,然而,这却是最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不知在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我们还能否记起钱老以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一切为了国家,不图回报全力工作的场景。同时,学术界的整体浮躁日益显现也与此不无干系,这浮躁的根源也可追溯到仍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我们的世界里充斥着对物质的绝对崇拜。小到分数、排名,大到择校,我们的一切努力都被希望是高效的,也就是能被迅速转化为成果(分数)的。等我们成长起来,要投身建设祖国事业的时候,这种“高效”的思维方式便会贯穿于我们行为的始终,形成新的学术浮躁。于是我感怀钱老以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那踏踏实实尽力工作、严谨治学的态度与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怀念那迷失许久的学术淳朴之风。最后我抒发一个小小的疑惑:为什么中国的奉献者们几乎都是死后扬名?也许是保密工作的需要,也许是怕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受不了荣誉突发心脏病而死(?),但我还是希望中国的人们能在这些贡献者的在世之时对他们发出肯定与赞美的声音。
第三篇:读后感(杨梦佳&刘雨诗)
感悟《名人传》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罗兰的幻想,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 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有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初次看到《名人传》时所得的启示。
——题记
我流连在书柜前,指尖划过一本本书籍的封面,却不知道该在哪里停驻。正当我冥思苦想时,《名人传》映入我的眼帘,这是这排书中唯一的一本传记小说。我打开书,翻阅了几页,眼睛便再也移不开了。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燃烧着生命的烈火:坚决不向命运低头的贝多芬,在命运中挣扎的米开朗琪罗,毫不犹豫追求真理的托尔斯泰。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地狱之火的锤炼,哪一个没有经过绝望的洗礼。在这一个个“大写的人”面前,我才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渺小和幸运。
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彷徨的时候,当我孤独寂寞悲凉的时候,我曾那么地相信命运,坚信是命运的不公平,却从不曾发现命运那头,在支配着的竟是我自己的双手。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胆小,懦弱,没有毅力的人。如果在路上走着,前面出现一个坑,我会犹豫,不敢继续前行,甚至我宁愿选择回头。生活中也是这样,遇到挫折困难,我就会尽力逃避。有事,我甚至想要是有一个万能的盒子就好了,一切降临在我身上的灾难都能轻松迎刃而解。可是,这却只能在梦里。而现实不是梦,现实是残酷的,逃避不能解决问题,迎面还击才是硬道理。读完《名人传》后,我在想,如果贝多芬被病魔击垮,屈于挫折,还会有他不朽的音乐吗?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强制自己去忍受痛苦,还会有那《胜利者》的雕像吗?如果托尔斯泰遇到坎坷就回头,还会有是我们尊敬的追求真理的英雄吗?这一刻,我恍悟了。
命运其实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切一切的挫折灾难,只是考验着你是否能将命运牢牢抓住。和他们相比,我可幸运多了,既没有生活条件的艰苦,也没有生命安全的危险,想我九零后的新世纪人,难道就这么不堪一击?不,绝对不会。
我想下次遇到挫折时,心中已有一份坦然。
最清新的绿色,最自然的善良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我第一次见到她,感觉和玛瑞拉一样糟糕。
红色的一蓬乱发,脸上长着的小雀斑,还有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幻想,有时候觉得,她真的很聒噪,就如同夏天最闷热时传来的麻雀的叽喳声。
她是代替了一个男孩而来到爱德华王子岛,所以它的性格就如同一个男孩,甚至有时候,她比男孩更淘气,更鬼马精灵。
但是渐渐地,你会爱上她,你甚至觉得,没有比她更好的孩子了。
她淘气,但是她淘气得很可爱,她的淘气不会像男孩们的那样让你恼火,你最多对她皱下眉头,你不会舍得骂他,因为你发现她的恶作剧总是在你最烦恼的时候带来快乐。
她有幻想,这是她最美的童话世界。她世界中的“白色的欢乐之路”是一条平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林荫道,她世界中的“耀眼的小湖”是马歇叔叔每日会看一边的巴里的池塘,她有一位“白雪皇后”虽然那是一株会凋零的花,她的世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空气中弥漫着的香味就如同所有公主与王子的故事一样甜蜜,在她的眼里,所有事物都是活的,都有生命,有思想,她尊重它们,就如同尊重那些大人们一样。
我妈妈说,安妮是她见过的,最完美的小孩。
是啊,虽然安妮很吵,很闹,但她从来不会犯出太过火的,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她很善良。她与戴安娜之间是最棒的朋友。她从来不记恨大人们那些曾骂过他的话。反观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再像小孩子。我们得到的太多,相应的,失去的也太多。我们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善良,失去了热心助人的品质,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失去了在乡间田埂上奔跑的机会。
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过早的成熟,相互的猜疑,对于世界只抱有一颗麻木的心,我们的世界没有幻想,只有所谓的“看透了世界”的颓废与自暴自弃。就如同那个专家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是自嘲的一代。
心很痛,那是因为我们不再像个孩子。
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安妮一样呢?不要找借口说没人和你玩,因为是你自己抱着电脑过日子;不要找借口说作业太多,你大可以加快做作业的速度;不要找借口说你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幻想,不,其实对于这个世界你什么都还没有明白。你只是一张单纯的白纸,请不要说你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纯洁。
对着蓝天,请冒出“天上飘的不是白云是海鸥”这样最简单的幻想。
对着朋友,请抱有“我们是最铁的哥们儿”这样的信念。
对着所有人,请深深地鞠一躬,因为他们会教会你很多,所以值得你去尊敬。对着这个世界,请释放出你思想中最清新的绿色,请还原你灵魂中最自然的善良。
第四篇:《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 王镜晚高二(1)班
本书以邓颖超同志一生中75个感人的小故事为主线,通过作者饱含深情的生动描述,反映了邓颖超同志的思想风范,体现了邓颖超同志的崇高精神,将一位与周恩来总理相濡以沫、一生为国的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大家一直都殷切地希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至理名言能够扎根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同时,她希望从淮外“周恩来班”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们像一颗颗火种,能够把老一辈革命家的创业与献身精神带到更广泛的社会大课堂。
在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选编了这本纪念性文集,选入了李先念、荣毅仁、钱其琛等六十余人的回忆文章。现从中摘出孙平化、吕正操、刘海粟的三篇,我们可从不同侧面看到这位非凡女性的内心和风采。
与周恩来总理一样,邓颖超大姐也一直非常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1991年5月,在张学良90岁生日即将来临时,邓颖超写信叫人去美国看望张学良,祝贺张学良的90寿辰。邓大姐还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托带给他,希望他回国,回到大陆来看一看。邓大姐曾写信道:
汉卿先生如晤: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深,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今先生身体安泰,诸事顺遂,而有兴作万里之游,故人闻之,深以为慰。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所幸近来两岸藩篱渐撤,往来日增,又值冬去春来,天气和暖,正宜作故国之游。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张学良一字一句地认真看着。张学良托人告诉邓大姐,说他一定要回来。还说他一直希望中国统一,只要国内需要他,他会尽力为中国统一做工作。
邓大姐很希望张学良能回来看一看。张学良自己也很想回来看看。可惜他们两个人没能等到愿望实现,就带着他们所眷恋的夙愿先后离开了人世。
刘海粟曾经在《我们的邓大姐》的“三十年的夙愿”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平淡中却夹杂着不平凡:
车抵中南海西花厅台阶前,邓大姐已经在平台上等候。她也八十高龄了,但很矫健,还要挽扶我进西花厅。她说:“刘老,我欢迎您到我家做客!”我听了鼻子一酸,眼眶润湿了。记得1954年,我在建国后第一次见到周总理,他对我说:“欢迎您有机会到北京时来我家做客,我和邓颖超同志都欢迎您!”三十多年前的这句话,犹在耳旁,想不到今天邓大姐代替周总理了却了我的这桩心愿。我坐在西花厅里,听邓大姐谈着当年她和周总理对我的态度。当她领我们在那幅她和周总理信步梅林的油画前摄影的时候,我对夏伊乔说:“今天我们仍好像和周总理在一起!”我有个毛病,遇到可以肝胆相照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读后感《《邓颖超的故事》读后感《院士的故事》读后感》。我谈到多年游历中的趣闻和佳话,还背了一些好诗。夏伊乔一再提醒我,要我听邓大姐说话,谁知邓大姐笑道:“您说得很有趣,我听着呢!”她还拿出一张在泰山松碑旁拍的照片,对我说:“我在您写的松碑旁拍的照片,送给您作纪念吧!”她并且问到我九上黄山的事。我说,我在黄山写了不少诗。有一首诗,我要写了送给您。于是我给她念道:“黄岳雄姿峙古今,百年几度此登临。目空云海千层浪,耳听松风万古音。莲座跌跏疑息壤,天都招手上遥岑。一轮最爱腾天境,中有彤彤报国心!”邓大姐听了说:“好。你的爱国之心,我们早都感觉到了。”又说,“我们这些年来,不但听你的言,也观你的行。您的言行,说明您是个爱国的画家,尤其在您的晚年。” 她对周总理的爱和尊敬,她朴实无华中的伟大,她的诚恳和境界之高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院士的故事》读后感 王镜晚高二(1)班20121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
广受现代科学与技术恩惠的当代青少年往往会有科学梦。为了实现科学梦,必须要有科学知识,当然还得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近期上海开展的一项科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期望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什么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项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渴求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广大青少年已认识到在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不可或缺性。
科普作家撰写了这本《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科普读物,通过讲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10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精彩的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广大青少年读者体会到引领我国科技发展的科学家们曾有过的并还在继续着的美好的科学梦,他们是如何在科学人文精神的引领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一步步圆梦成才的。我相信院士们的平常心、平常语、平常事对广大青少年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书中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1956年王迅院士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以后一直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默默耕耘。当了院士后继续带研究生,甚至还为本科生上课。情系教育的王迅教授至今已桃李满天下。一辈子为人师表的老教授在复旦有口皆碑。王迅院士说:”做一名教师很平凡,做一名教师也很有乐趣。" 眼下可供青少年们了解科学家成才之路的励志类读物不多,尤其是涉及当代中国特别是我们身边科学家的故事书更少。对于揣着科学梦为中华崛起而发愤图强的科学家们,我们都从内心持有特殊的崇敬和亲切。
另外,汤钊猷院士是位医学专家,他讲述了在科学探索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坎坷历程,从挑战权威、发现问题、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直至以自己的学术创新成果震惊国际医学界的动人故事。平实的语言中折射出求真的科学态度,艰难的求索中充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耐人寻味的故事给听众以智慧和力量。
在院士们的科学梦与坎坷的成才路中,广大青少年读者也一定会感悟出自己所迫切需求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涵养。
第五篇:天空飞过一群鱼读后感 庞佳雨
保护生命之源
———读《天空飞过一群鱼》有感
在辽阔的天空中,一群五彩缤纷的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这不是鸟,是鱼!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脑海中产生的幻象吗?不是。每当有雾的早晨的时候,我总是看到那群鱼在天空中飞过。奇怪了,鱼为什么不在池塘里生活,而要在天空中飞过呢?
于是,我来到了池塘边。天哪!池塘里满是垃圾,臭气熏天,触目惊心。像这样被垃圾包围的地方,人都不想生活,更不用说鱼儿了。是谁把垃圾丢弃在池塘里呢?
其实,这些“害群之马”就是人类自己。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发展、创造了文明,但没有注重环境保护。人类在没有环保意识的情况下过多地开垦放牧、开采矿产,以至于水土流失,从而造成各种自然灾害,给人类自己带来了伤痛和苦难。黄河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可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据统计,在近2000年间它竟决口了1500次,改道了26次。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而在我们的周围,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有些工厂的大烟囱会排出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有些工厂还会乱排废水、垃圾,使河流变浑浊、发臭,蓝藻暴发,鱼、虾等生物也会大量死亡。在爸爸老家的村子里,有一条小河,以前非常清澈,人们可以在那儿捣衣,小孩子还可以游泳呢!而现在,水面上漂浮着塑料瓶、垃圾、纸团、烟斗,什么垃圾都往河里扔,渐渐地,那条小河变得浑浊了,再也看不到河里捣衣、游泳,一派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了。
破坏还在继续,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人类最终会毁坏在自己的手中。据查,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也就是说水是20亿人生命之所系!而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个数字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生命之源,人人有责,泽被人人。作为小学生,虽然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见到滴水的水龙头可以关掉;洗脸、洗菜水不要浪费,可以用来浇花、冲厕所;不乱扔垃圾,将垃圾进行分类和害化处理,减少对水的污染等。积少成多,一年下来节约的水资源数量也会十分惊人的。我们要向身边的人宣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道理,人人参与,人人行动,人人共享。
水,是生命之源,是无价之宝,有了水才有一切。地球只有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关爱。让我们从举手之劳开始,还给世界万物一个家园,这样,天空就再也不会飞过一群无辜的鱼儿,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就不会是人类的眼泪!
五(4)庞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