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依依院士讲话稿读后感
素质不足,科研无功--------读李依依院士演讲稿有感
高中时,面对枯燥辛苦的课程,我一心学习,因为我脑海里憧憬着班主任描绘的那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像在天堂一样尽情享受生活。但当我真正踏入大学校园后,才发现大学原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相反而是更高的一中考验,也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素质去解决在学习生活中将要面对的种种困难。
然而,大学生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大一新生还处于迷茫和困惑中。拜读过李依依院士的发言稿,我觉着我对于大学生必备素质有了一个较为清醒而直观的认识。
作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拥有一大批富有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授及导师,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更为重要的是其“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作风让整个校园浸润在一种乐学、好学、勤学的积极的学术气氛中,正是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才能从北京科技大学走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他们中有的走上了市长、省长的岗位;有的担任了国有大型钢厂的领导职务,更有其中的佼佼者有幸入选了中国科学院或是中国工程院,李依依院士便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在李依依前辈看来,对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确立人生观,人生观就像是我们大学生活的指路明灯。只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生观,我们就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晰自己的价值,了解自我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要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身!这不是空想,或许我们不能像院士那样开发新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或许我们不能像市长们那样为人青天,造福一方百姓,或许我们也不能像厂长经理们为国家创造巨额产值,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完成好本职工作,尽力完成祖国赋予的任务。
有句话说:从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个性。在计算机输入日益普及的今天,书法作为中华国粹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作为代表时代先进文化的大学生,决不能抛弃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是应该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在学习之余也要重视自身书法的练习,让自己的字成为介绍自己的最好的一张名片,真正做到字如其人。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了紧紧跟随科技前沿,能够用外语阅读分析国外的学术报刊就成了科研工作者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和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就凸显了其在沟通与交流中的纽带作用。而且,大学生不仅应该通过四级六级考试,更应当加强对于生僻、冷门的学术词汇的积累,这样才能在与国外先进的科学家及研究机构交流与分享学术经验,达到一种科学无国界的境界。
在李院士的发言稿中,三严精神对我触动很大------严密的思考,严肃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科研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对于科研工作的严谨又是大学生所必须的一种态度,严谨工作,诚实做人,以一中单纯的处于对科学的热爱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才能有所成就。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创新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影响了对于大学生的教学工作。我们应该不拘泥于学会书本上那些死板的知识,我们应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用敏锐的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提炼出灵感,并用科学去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一项小小的改变就能发生巨大的突破。
素质不足,科研无功。北京科技大学以理工见长,我们一定会参加到祖国的科研工作中去,潜心研究,用科学来为祖国的发展而助力。现在,我们就需要不断培养自身品质,提升素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时准备贡献青春!
第二篇:往事依依读后感
往事依依读后感(精选4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往事依依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往事依依读后感1年华似流水,往事依依。
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荆。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读后感2《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雕镂”是雕刻的意思。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传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师的这种用眼睛所传出的感情没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鸦雀无声”写出了学生被感染后的听课状态。“深深”则写出了学生被感人的程度。这都是造成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往事依依读后感3通过读与对课文的了解,我知道了《往事依依》是些学习与读书,作者的母亲教他读,并且又说作者的没有念过学校就来叫他。
作者特别爱学习,小时候,他看着自已房间的山水画,能想象自已也在其中。读书时又能把自已的家乡想象成书里面的地方。
作者在学生时代有喜欢上了书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诗是一本描写山水风景与四季的变化,在我们学的《往事依依》中有四句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日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非常深刻写了四季的美丽。
作者在初中锻又“更上一层楼”。
真是知识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年华似流水,我不能让着水白白的流掉,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回头望时,也没有反悔的。
往事依依读后感4如今我们毕业了,可是每次读《往事依依》就会让我不禁想起以前我们班的李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
记得那一次,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了,我们都着急回家,我从学校门口箭一般地飞出去,正看到李老师为了让一个小女孩过马路,把车头一扭,自己摔下了摩托车。我跑上前去扶李老师,李老师摔得很重,我一个人根本扶不起来,这时其他同学也来了,七手八脚地扶李老师,后来学校里的老师把李老师送进了医院。第二天,李老师来到学校,老师们看见了都劝她请假休息,可她却摇摇头拒绝了。上课铃响了,我们看见李老师强打精神一摇一摆地走了进来,很艰难地走上了讲台。等她站定了,就叫了一声“上课”。
今天同学们都很听话,坐得直直的,还不断地打量着李老师,看她脸上、手上、腿上都是伤。李老师看着同学们许多疑问的眼睛,似乎看出了什么,偈勉强地笑着说:“大家不要担心,我没事的。快要考试了,大家要努力啊,不要罗耽误了你们。”但是,我模糊地看见李老师的眼角上似乎还闪着泪光。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按着伤口。我看见李老师那紧皱的眉头和额头上的汗珠,我觉得李老师让敬佩。那节课上,同学们真是鸦雀无声。
手里捧着《往事依依》,到现在那情景还时不时地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第三篇:《李培根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的讲话稿》读后感
行走在美好中。。
《李培根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 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的讲话稿》读后感
人人都渴望被记忆。有一种被认可的激动,有一种被牵手的悸动,有一种被成为他人生命中不褪色一部分的感动。有时候,“被”是一种幸福。
所以,不是一个人在走。努力用心去看见周围的人与事物,去记忆细微琐碎的美好。得到幸福的同时给予他人幸福。共鸣是一种相互的作用,然后就有火花闪烁心中。
根叔的“记忆”里有“记忆”。“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那么我呢?记住了校运会的备战与参与,记忆了青春的洋溢与团结的魅力;记住了受伤时周围的关切细语与亲人电话那端的担忧,记忆了友情和亲情,记忆了乡愁;记住了比赛的失利与考试的惨淡,记忆了不足,记忆了收获与付出的正比关系;记住了教学区一隅装点湖光的粉色荷群,记忆了欣赏与发现;然后,点点点。。
我热衷于发现感受美好。无所谓点滴或泛滥。它们从来都是我心灵的支撑。根叔有云:“别太多的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年轻如我如他,习惯在多功能企鹅上释放自己的心情。一种习惯吧,应该黯淡应该晦涩的情绪,被展现的,从来都是跳跃的文字,字里行间散发着的有自我定义的阿Q精神,有对生活的淡淡享受,有对明天的小小憧憬。Q友们都说,总是能笑着看完我的傻文。我想,我喜欢自己的傻文。对事物满抱希望的人,总是更轻易的发现生活中的契机。
总有那么些个绕住自己的人,总是在悼念自己与憧憬高校逝去的缘分,哀叹老天抑或土地爷爷的不公。总是在忧虑自己的一无所长,泯灭在自卑的漩涡里。总是在放大人心的冷漠,最终冷漠了自己的心。生搬硬套一下半杯说的故事吧,试着去感受“还有半杯水”的雀跃,世界会一下亮堂好多。用心微笑了,你就是无可争议的帅哥美女。
根叔很是忧心吧:“面对岁月在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毕业生将要面对的考验,也是我们必然会有的经历。诚如我上头所说,你的世界再怎么的灰暗,也不要放弃寻找必然存在的光点。相信生活中美好永远占据着绝对优势。
怀着感恩的心,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爸爸妈妈还能抱得动你,骂得动你;有一群数着你一大堆的缺点却还是陪你嬉笑怒骂的人儿;有期待一次次日升日落的心情;有的人已经有的另一半,纯纯的青春萌动……所以所以,不要拒绝向自己的阿爹阿娘问问安撒撒娇,偶尔摆弄一下自己的乡愁。呵呵,我的亲亲老妈,每次我一表达自己的归家之心,她就电话那头“心肝宝贝”的直呼了,满满的都是宠溺与心疼,还有的就是喜悦——被惦念的欣慰。所以所以,诚心对待与你一起笑闹的朋友,请求帮助并给予帮助。一个人的时候,我甚至不乐意去吃饭,我依赖别人,我也乐意去依赖别人,会有一种并肩向前的勇气涌出。所以所以,清晨上学的路上,感受清新的空气,感受沿途的绿色,感受田径场飘扬的五星红旗,感受感受的心情…….“瑜园的梧桐,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蔽,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貌似是一种通病,总在失去后才发觉曾经拥有的美好。为何不就当下去发掘所有之人之事的珍惜必要性呢。
然后,感恩。为每天升起的太阳,为殷殷授课的讲师教授们,为被拾回的学生卡,为你邂逅的那个她或他……感恩在你生命中出现的所有。因为感恩,所以有颗柔软的心,因为柔软,所以善待其他,因为善待,所以被善待,然后,循环成一片灿烂。
我是凡尘里的一只小蝼蚁,讲不来凌云壮志,豪情满怀。世界在走,有和平有冲突,各个国家致力于化冲突为和平。中国在走,有光辉有挫折,社会各界人士奔走于化挫折为光辉。我在走,用我柔软的心,化沿路荆棘为烂漫春花,绚烂夏花。
听根叔现场演说的毕业生们已然只剩下回首,我们却仍在当下。所以,从现在起,行走在美好中。
第四篇:李培根院士的就职演说(本站推荐)
校长李培根院士的就职演说
2005-3-2
5在华中科技大学,有我人生一段最重要的受教育时期,有我人生最重要的成长经历。这里有培养和指导我的老师们,有提携和影响我的领导们,有帮助和激励我的同事们,也有支持和关心我的学生们。衷心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感谢这里的老师、领导、同事和学生。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学,是一所极富活力的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快速成长与发展的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活力之重要体现,首先在于她一直有一批极富活力的领导与干部。感谢我的前任樊明武院士,在他的任内,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感谢以朱九思、裘法祖为代表的一批老领导,他们杰出的工作在学校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们的人格魅力、激情活力、领导艺术,都令我深深地敬仰与钦佩。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其他众多的大学一样,华中科技大学也在急速发展,同样也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国家的发展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学校的发展同样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有一个梦”,广大的师生员工都有一个梦,那就是真正的一流大学的梦。实现这个梦想,既不能浮躁、骄狂,也不能自卑、失望。而需要一种精神,一种风尚。我以为,这个精神就是“人本、和谐、至善、日新”,这个风尚就是“传承、创新、忧患、开放”。新世纪的华中科技大学要攀登新的高峰,需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始终要把培养人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一切要为学生服务,要以宽广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科学滋养去陶冶我们的学生;要发扬华中科技大学尊重和依靠广大教师的优良传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教师的才智。人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发展中的最大危机是人才的危机。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要坚持和发扬我们过去在人才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同时,干部也是学校人才的重要部分。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选拔有激情与活力的干部,同时要有措施使干部保持激情与活力。同志们,人本思想并不排除改革。恰恰相反,要使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其潜力,使每一个人有更好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我们还要把今天那些被视为具有崇高人格和先进思想的行为逐步在学校普适为一种制度化的、有组织体系保证和推行的行为。总而言之,华中科技大学需要营造一种浓烈的人本氛围。
学校需要发展,发展中需要体现“和谐”。在重点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学校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如何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氛围,如何肥沃多学科交叉的土壤?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如何使各院系、各学科之间有更好的融合?在坚持改革的同时,如何保持和营造和谐的氛围?如何优化学校的资源?如何处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和谐之课题,这一切都要仰赖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和广大教职工的智慧。
华中科技大学要攀登新的高峰,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至善”的意识。“至善”是希望达到最好、最合适、最合理。“至善”还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追求卓越,持续改善。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现有规模下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使受教育者在这里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是体现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学校今天已经具备较大的研发规模,但是我们原创性的研究还是太少,我们的研发同样需要提高质量。“至善”还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追求卓越,持续改善。
学校要快速发展,需要体现“日新”的观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先人尚且如此,何况华中科技大学的斗士们。我们要不断地开创新的局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为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持续发展,新的领导集体需要有“传承、创新、忧患、开放”的作风。华中科技大学求实的精神需要传承;她奋进的风气需要传承;她的办学思想和理念需要传承;她的激情与活力需要传承;她的人文氛围需要传承。我们需要科技创新,要使华中科技大学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留下痕迹;我们需要体制与管理创新,它会让我们与时俱进。我们要永远有忧患意识,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尽管已经走过辉煌的历程,但是未来的发展中永远潜藏着危机。认清危机,方能使我们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改善,不断地追求卓越。而开放更是我们今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氛围与素养。开放使我们不至于孤芳自赏;开放将使我们走向国际;开放会使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开放更会使我们整个学校有更好的融合。
我觉得,华中科技大学应该像她的喻园中的桂花一样,不羡娇艳,不慕华贵。纵使园中已硕果累累,她只是默默地绽放。然而那浮动的暗香,却长久地沁人肺腑。同志们,我们要使华中科技大学长久地让老百姓品味,让学子陶醉。
我能够受命为校长,深感荣幸。责任之大,任务之艰巨,只会激发我迎接挑战的欲望。培根不才,何以奉献?赤诚,干净,我的身心,我的灵魂!我相信,有党委的领导,有广大教职工和干部的智慧,有政府的支持,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让我们以“人本、和谐、至善、日新”为支点,以“传承、创新、忧患、开放”为杠杆,以全体干部与教职工的激情与活力去撬起华中科技大学!去迎接华中科技大学新世纪的辉煌!
第五篇:走进院士书屋读后感
走进“院士书屋”有感
三年一班车宏洋
今天,我参观八十一位院士书屋照片,阅读他们经历和感悟。通过详实的文字和生动的摄影图片带领我们 一起“走进院士书屋”,共同领略院士那些不为人知、感人肺腑的读书故事和治学风采。
透视两院院士崇高的爱国情怀、执著敬业力,尤其是一张张感人、真实的摄影图片,我们了解院士们读书态度的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他们执着追求科学真谛以及热爱读书塑造人生的种种精神。这次活动为我们燃起了心中的理想,指明了奋斗拼搏的方向。我们要以院士们为学习榜样,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走进“院士书屋”,领略院士风采
三年一班王天擎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走进院士书屋—大型文化展览”活动,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参观八十一位院士书屋照片,阅读他们经历和感悟,共同领略院士那些不为人知、感人肺腑的读书故事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有这样一位老人,让我非常感动。他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世纪老人。他正直、善良,为人和蔼、身体健康。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平易近人,富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既有智慧而又坚强的老人,富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他的一生将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重要奠基人,他叫侯祥麟。
两院院士代表着我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水平,享有崇高荣誉,他们是全国科技大军的领军人物,他们对民族未来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