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荣读后感
教师工作需要摆平艺术
《心灵枕边书》
近期读到一本好书名字叫《心灵枕边书》,这本书分为《最感动人的真情故事》和《最鼓舞人的励志故事》上下两篇,同时又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分为了18辑,书中收集了大量滋养抚慰心灵的精美睿智的小故事。细细阅读、慢慢品味,情真意切,无形中使我受到了许多启迪和激励。
例如在《人际方圆》这一辑中,有一个名叫《轻松摆平》的小故事,就使我收获了一份感悟。
故事说的是:
有个剧场一下子邀请到了3位著名的重量级的演员到场演出。但没想到在签约时,3个演员都提出,海报上自己的名字要排在前面,否则就不签合同。这可真是个难题:3名大腕要来演出的消息媒体已经宣传出去了,改成个人专场演出已经来不及了。这3位演员都是时下最受欢迎的明星,都有不少“粉丝”,剧场谁也得罪不起。正当所有人僵持的时候,只见经理一拍脑门,说了一句:“行,没问题。”
演出时间到了,海报印刷出来了。3位演员一看,都乐了——这份海报是用纸扎的大灯笼,上面写着3个演员的名字。灯笼不停地转着,3个名字转圈出现。看起来,每个人的名字都在最前面。没说的,3位演员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演出。
多么睿智的办法啊,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得为这个聪明的经理叫
好。是啊,人多,事就多。一件事处理不好,就会在人的心中激起波澜,降低整个队伍的效能。因此,一个人的“摆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争取采取恰当的方法,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教师从事的是一份教育管理学生的职业,一个拥有六十人的班集体中,既要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使之千人一面,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班级的和谐统一,这是一项多么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所以,教师没有了管理的艺术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那么一个班级不可能有勃勃的生机和向上的活力。
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要靠民主,又要靠技巧,要让学生充分民主,进行自主管理,充分体现人文教育,教师不单要关心优秀生,更要关爱问题生。我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角色去思考问题生,从而理解他们,体谅他们,这样才能付之以深入其心的无痕的爱,如春风化雨般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工作需要“摆平”艺术!
第二篇:李荣读后感
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李荣
于永正,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语言风趣,沉着自信,又不乏激情,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沉醉其中。看了于老师读书的故事让我震惊,他的那句话“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如重锤敲击我的心。多年的读书习惯让于老师感觉读书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读书可谓教师最大的修炼。读师范时,他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看书,一心研读教育名家名著。于老师读书始终保持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剧。他每天规定自己读50页书。于老师说,读书就是读自己,我们要从书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不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读书就失去了意义。
于老师还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大家: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他受益很大。于老师读书善于抓住重点和核心:读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关键词,第一遍一个一个字看,边看边划重点,三四遍之后只看画的句子。于老师还说:“我读书并不多,读书速度也比较慢,但我肯思考,在认识上每有所得,便喜不自胜,并努力付诸实践,让理念转化为行为,转化为力量。”他是思考型的阅读者,读书时喜欢把自己摆入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入书中。
于老师建议教师多看文学作品,多读散文。他认为,许多老师不会写文章,是因为读的书太少了。同时,教师之间读书交流也不够,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生出教育智慧。
讲台上的于永正老师始终保持着一种淡定与风趣。课堂上于老师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老顽童”一样。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时而侃侃而谈,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微笑不语,课堂全乱了套,可孩子们偏偏喜欢这样被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于老师提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我们也要像于老师一样,痴心语文,博览群书,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第三篇:李花荣计划
教师个人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李花荣
校完成首轮课改后,为落实市县教育局“聚焦课堂”、“决胜课堂”的战略部署,适时启动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焕发了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也称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进课堂教学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教师主动反思、主动建构和相互交流,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形成个性化特点。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精心制定计划
为保证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认真实施,我们编印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手册,人手一册,每学年一本,要求教师把改进情况记录在册,作为教学反思与校本教研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分析优势和不足
2、确定改进目标
3、制定改进措施
4、撰写教学案例
改进课堂教学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案例研究,撰写形成教师智慧的教学案例。即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实的追述与思考,也就是把自己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叙述出来,并进行回味与反思。
二、全力推进教改
新课改实验历时虽短,却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课堂环境——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教室内,三尺讲桌不见了,而代之以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一个水平面;“一个面向”(学生面向讲台)不见了,而代之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的“多个面向”。
2、教学形式——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走上前台 “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辨论、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却都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现在,课堂上很少再有老师的监督、呵斥和“谆谆教导”,课堂成了学生生命展示的舞台。学生变得感情投入了,变得爱课堂、爱知识、爱学习了!
3、课堂展示——张扬个性,精彩纷呈
(1)学生自主参与
(2)学习内容“大容量”
课堂教学改革,似一股春风给学校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满园的芬芳和蓬勃的希望!
三、注重反思交流
从“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之初,我们就认识到,该计划的实施,必须以教研(备课)组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为后盾——要加强同伴交流与互助,重视专业引领,开展校本教研。为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的效果,加强自我反思,我们除了倡导教师积极反思课堂教学得失,撰写教学反思和教育故事外,还要求在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手册里,都要记载教学案例(每学期不少于2个)、日常课堂教学过程和评价(每学期至少1次)等内容。学期末,还要写出学期小结,撰写前应仔细回顾本学期课堂教学的改进情况,然后有重点、有条理的进行小结,写清自己是否达到学期初制定的目标,是怎样达到的,并提出下学期的努力方向;如没有达到也要分析原因,并思考实现目标的方法。
第四篇:李汉荣简介
李汉荣简介
李汉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有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
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小说曾被天津《小说月报》、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和长春《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1998年中国散文精选》以及《散文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1999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0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1年精短散文100篇》等全国性选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初一,上册),发表于2002年第1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黑夜里的文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务馆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导读》。
第五篇:李成荣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南阳市三十二小 李成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它需要我们去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不但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各有所得,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课堂教学要更好地实现它的素质教育,必须与课外、校外活动进行沟通和配合。课堂教学着重在学习中研究、生活化活动。语文课堂有效地延伸至生活,重短时效、重生活体验、重实践积累。从成语推介,歇后语解析、谚语收集、名言故事,到话说新闻、评论时事、美文推荐、佳作点评,还有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班级博客圈、班级日记联播、自写小说联播、当地文化介绍等等,通过多彩的形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生活感悟。
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本着生活的需要、课中能练的原则,从课文中提炼生活,到生活中提炼语文,以课堂为基点,向四周辐射,这样课堂教学可得到充实,同时也高效。另外,要求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探索、主动改进、主动提高。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如经典美文诵读、钢笔字比赛、“做新时期的好少年”演讲活动,课本剧表演大赛、“错别字大搜捕”活动、想象作文大赛、“亲近母语”阅读大赛、古诗文诵读等。通过这些语文学习活动开展,可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二、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过程。
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和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我认为,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素质教育是爱(包括情感)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辩证唯物主义及人生观的教育,是行为习惯的教育,又是养成及成才教育。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隐性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这段论述说明了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它既有教养,也有智力训练,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当然也就不能片面地认为就是给学生以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应是以人为本的,切忌生搬硬套,穿靴戴帽。例如:在教学托尔斯泰的《穷人》一课时,老师往往机械地告诉学生本文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沙俄统治的腐败,而忽视了本文散发的“真、善、美”的人性光辉和现实主义特征。因此,学生在续写此文时,往往脱离现实,要么写成“人间地狱”,要么编成“美丽童话”。“在地主渔霸和资本家的残酷压迫下,一家人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在世界日益开放融合的今天,这种“排外仇资”的情绪合时宜吗,有市场吗?“渔夫的孩子娶了美丽的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诚然,我们的孩子要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如此天真幼稚的他们又怎么去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呢?我们要有永远的善良,但不能要永远的天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使学生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得到一种信念,生活和学习中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一个人的幸福和欢乐的泉源,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解决一个一个的困难,解答一个一个的难题,从而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小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低,我们正是要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训练他们这方面的思维品质。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授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进行这一思维品质的训练,应该是长期的渗透,否则,欲速则不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呢?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并养成良好的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他们从就有严谨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和检查的习惯。小学生几乎天天做作业,学生的作业不但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水平,表现教学效果,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表现出思想品德和教育的结果。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富有创见、思路清晰、先复习后作业、及时检查、书写工整、清洁等。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是长期、艰巨、细致的综合教育的过程。
三、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以人的语文素质的发展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的特征,从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学生怎样生存。如我在教四年级课文《落花生》一文时,为使学生充分而深刻地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我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把思想教育主线贯穿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既使学生掌握了这篇课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又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信念,教会了学生求知,教会了学生做人。
要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作用,就丝毫不能忽视语文活动课。学科课和活动课相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智育,其德育、审美、品质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南阳市三十二小 李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