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是一份责任.李大荣
爱是一份责任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李镇西校长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
爱,是一份责任,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以博大的胸襟宽容理解每一个孩子。李老师从教育专家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①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②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③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爱,是一份责任,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上教师对学生要‚严‛字当头,严格要求。比如学生贪玩不完成作业,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姑息迁就,要通过耐心的教育使其按时完成作业。当然,这也需要老师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学生上交的作业,老师必须及时批改,及时发放。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严‛是从自身做起的,这样才能使学生行其所‚严‛。
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我想这便是最好的自己。
木子
第二篇:爱是一种责任
爱是一种责任
2012年“最美教师”张丽莉的救人事迹,感动了所有人,正如主持人白岩松说的“没有什么其他复杂的,有的就是爱、责任心和绝不放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最美教师” 挽救了三条生命,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把强烈的责任心延伸到了职责之外。这是对爱的教育的最好诠释!
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作为教师的我们从事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职业。,应该捧着一颗爱心来从事我们的工作,应满怀责任地来对待我们的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可以不成材,但必须要成人,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备课、制作课件、写教案、做总结上。当别人已经进入甜蜜梦乡时,我却还在灯下奋笔疾书。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那时的我,忙碌着,但充实着;辛苦着,但也快乐着!特别是每当一个所谓的“坏孩子”爱上了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会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满足感。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心中充满爱、充满责任感,才能真正把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做细、做好、做到位,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使命。一粒种子埋进地里,生根发芽,会结出颗颗硕果;一颗爱心洒向人间,真诚无私,会赢得颗颗童心。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这一历史重任,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教师就应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爱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愿我能把这微弱的光和热,奉献给我们的教育事业,用爱与责任给我们的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三篇:爱,是一种责任
爱,是一种责任
婚姻意味着夫妻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既然双方走在了一起,爱对方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即使你有千百条理由爱不能由衷,做做样子,尽尽义务对双方总是一种安慰,对婚姻总是一种贡献。
有的人不曾相爱,却因种种原因走在了一起;有的人曾经相爱,却因时光冲淡了彼此的激情。当陌生和爱演变为亲情,经历了时光的洗劫,夫妻间剩下的只有责任,家庭、子女、父母、亲朋这些共同的东西构成责任的纽带。
请不要把激情和爱混淆,激情离爱是有距离的,不要企图把每一次激情都演化为爱,那样只能害人害己。既然是激情就让它停留在激情荡漾的回忆中,既然是爱就要把它做成永恒。
事实上,维持几十年相爱的激情确实困难重重,所以相爱也是一种艺术。当你视婚姻为永恒的时候,爱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牺牲,更是换取婚姻、换取理解的良药。
片碱车间
王蕾瑛
2012-3-5
第四篇:李荣读后感
教师工作需要摆平艺术
《心灵枕边书》
近期读到一本好书名字叫《心灵枕边书》,这本书分为《最感动人的真情故事》和《最鼓舞人的励志故事》上下两篇,同时又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分为了18辑,书中收集了大量滋养抚慰心灵的精美睿智的小故事。细细阅读、慢慢品味,情真意切,无形中使我受到了许多启迪和激励。
例如在《人际方圆》这一辑中,有一个名叫《轻松摆平》的小故事,就使我收获了一份感悟。
故事说的是:
有个剧场一下子邀请到了3位著名的重量级的演员到场演出。但没想到在签约时,3个演员都提出,海报上自己的名字要排在前面,否则就不签合同。这可真是个难题:3名大腕要来演出的消息媒体已经宣传出去了,改成个人专场演出已经来不及了。这3位演员都是时下最受欢迎的明星,都有不少“粉丝”,剧场谁也得罪不起。正当所有人僵持的时候,只见经理一拍脑门,说了一句:“行,没问题。”
演出时间到了,海报印刷出来了。3位演员一看,都乐了——这份海报是用纸扎的大灯笼,上面写着3个演员的名字。灯笼不停地转着,3个名字转圈出现。看起来,每个人的名字都在最前面。没说的,3位演员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演出。
多么睿智的办法啊,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得为这个聪明的经理叫
好。是啊,人多,事就多。一件事处理不好,就会在人的心中激起波澜,降低整个队伍的效能。因此,一个人的“摆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争取采取恰当的方法,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教师从事的是一份教育管理学生的职业,一个拥有六十人的班集体中,既要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使之千人一面,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班级的和谐统一,这是一项多么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所以,教师没有了管理的艺术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那么一个班级不可能有勃勃的生机和向上的活力。
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要靠民主,又要靠技巧,要让学生充分民主,进行自主管理,充分体现人文教育,教师不单要关心优秀生,更要关爱问题生。我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角色去思考问题生,从而理解他们,体谅他们,这样才能付之以深入其心的无痕的爱,如春风化雨般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工作需要“摆平”艺术!
第五篇:李荣读后感
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李荣
于永正,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语言风趣,沉着自信,又不乏激情,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沉醉其中。看了于老师读书的故事让我震惊,他的那句话“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如重锤敲击我的心。多年的读书习惯让于老师感觉读书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读书可谓教师最大的修炼。读师范时,他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看书,一心研读教育名家名著。于老师读书始终保持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剧。他每天规定自己读50页书。于老师说,读书就是读自己,我们要从书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不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读书就失去了意义。
于老师还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大家: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他受益很大。于老师读书善于抓住重点和核心:读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关键词,第一遍一个一个字看,边看边划重点,三四遍之后只看画的句子。于老师还说:“我读书并不多,读书速度也比较慢,但我肯思考,在认识上每有所得,便喜不自胜,并努力付诸实践,让理念转化为行为,转化为力量。”他是思考型的阅读者,读书时喜欢把自己摆入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入书中。
于老师建议教师多看文学作品,多读散文。他认为,许多老师不会写文章,是因为读的书太少了。同时,教师之间读书交流也不够,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生出教育智慧。
讲台上的于永正老师始终保持着一种淡定与风趣。课堂上于老师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老顽童”一样。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时而侃侃而谈,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微笑不语,课堂全乱了套,可孩子们偏偏喜欢这样被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于老师提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我们也要像于老师一样,痴心语文,博览群书,一辈子做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