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概述

时间:2019-05-13 12: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知觉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知觉概述》。

第一篇:社会知觉概述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导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经理在回办公室取东西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已经下班,经理试图联系未果。于是经理难忍怒火给他的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经理在邮件中写到: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时不要想当然,结果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了,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可想而知啊,这样的一封邮件发出去,秘书会怎么回复呢?后来秘书给经理回复了邮件,她写到:首先,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丢了东西这个责任谁来负?其次,你有钥匙自己没带,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对。第三,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你无权干涉我的私人时间。第四,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很尽责任,加班也没有怨言,你还用这种语气,请注意一下。

由此可见,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知觉过程就是人们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预见和理解人的行为,认识到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觉差异与归因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将介绍知觉的一般概念机特征,然后对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社会知觉以及归因进行探讨与学习,希望对管理者的实践有所启迪,达到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知识。{写板书,第三章,第一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感觉。感觉—个体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PT感觉分类)

⑴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⑵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954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知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人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许多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通过感觉也不断在了解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但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和事物一起被反应出来,人们总是把各个感觉通道产生的感觉信息整合起来。例如,当人们看见一个苹果,既能感觉到它的形状、颜色,也感觉到它的味道等特征,把整个信息加工起来这就是知觉。

感知觉的关系

• ①二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均为感性认识过程;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 ③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感知觉的区别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知觉的特点:1.选择性:人们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的感知事物。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其他的声音会成为知觉的背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觉过程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鸡尾酒会效应”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知觉对象的选择也与很多因素有关,与知觉者的经验、兴趣、爱好职业都影响。

2.理解性:不同经验的人对着同一个事物,知觉也会有所不同。对着一个X光片,不懂医学知识的人,是看不出其中问题的,而医生就能从中看出身体出现了哪些病变。比如听课学习,没有受过社会教育的人是不会学习的。“狼孩”根据过去已有的经验来说,他认为人是不应该直立行走的。知觉的理解性与语言指导有很密切的关系,能使在知觉过程更迅速,映像更完整。例如导游介绍山像什么样,我们就会觉得它像什么。当仅凭过去的经验无法知觉的时候,只要提示出来,就能很快别理解。例如赵本山小品卖拐吧,越说腿瘸了,范伟越觉得瘸。而且不自觉地就走路学腿瘸。

3.整体性: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要优先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例如,一辆疾驰的汽车,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整体,然后才是细节。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通常无法区分开。定律:接近率(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容易被感知成一个物体),相似率(物理属性相同的),连续律(具有连续性的)。

4.恒常性:大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人,无论他离我们远近,我们对他个子的高矮的知觉总是一样的。

颜色:当阳光照射的时候,人们就会把粉笔看成黑色,但事实并非如此。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主要是理解的作用,当知觉对象超出了个体通常经验的范围后,知觉的恒常性就会被破坏。个体经验越丰富,越可有效的适应环境。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者:经验:社会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经验的。比如打疫苗,农村不打。人的知觉除了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外,还受到个体知觉经验的影响。由于每个人所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以即使面对同一个事物,人与人的知觉也会存在差异,而这种知觉上的差异又会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差异。巴克拜也做了一项实验:以美国人和墨西哥人为被试,立体镜一面展示的是斗牛场面,一面展示的是美国小孩玩耍的情境,墨西哥人看到斗牛,美国看到小孩玩,实际上,要不就是什么也看不清楚,要么就同时认知两种事物。比如单位里新来了一个临时雇用的同事,那有的人就会想了,为什么要雇用临时工作人员呢?单位里是不是要裁员了?如果领导者能够向下属提供更多的信息的话,那么是不是会减少这种人心惶惶的感觉呀?

性格:自尊心强的人具有独立性,自卑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出现随大流。比如上课,突然有人说老师点名了,那么一个性格很独立的人就会认为无所谓,反正都没去,但是一个相对性格弱一点的同学就会反复思索到底要不要去。一个平常爱怀疑他人的人,那么他所认知到的东西往往从猜疑的立场加以判断。

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甚至注意的中心。硬币实验:布鲁纳,将一套分值大小不同的硬币和与硬币大小相同的硬纸片投射在屏幕上,让来自富裕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观看,结果画出纸片的大小一致,但硬币的大小就不相同了。贫困个家庭的孩子更是具有这种倾向。

知觉对象的特征: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中,更有特点的人容易被记住。美得,丑的,王小波有一句话,不做一个平凡无奇的人,宁可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认识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人人都自私,他大方,奇怪;反之亦然)动态与静态的影响,(广告牌,爱说爱笑的人比沉默的人更容易被感知到),认知对象的重复性(单位里经常为大家打扫,很快就认识了)情境因素:知觉离不开社会背景。比如老年人插队,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年轻人插队会觉得没道德;珠海偷摸刻章给老婆做了4年的肾透析。

错觉:消除不利影响。例如分行训练;可为人类服务。艺术,建筑,桥梁等。

• 知觉的分类

• A、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 B、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C、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第二部分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与普通的知觉有所不同,要放到社会这个环境中来对人的行为加以思考。比如一个每天来办公室打扫的人,人们在认识这种行为时候也会思考:一个同志乐于每天助人,是真心的吗?是不是其他的目的呀?比如学生与老师亲近,是不是想从老师那里获得什么呀?是真心的尊重吗?是因为老师课讲的好吗?“已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社会认知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认识其内在的心理状态机动机的。然而,动机等因素是内在的,动机和行为也不是单一的关系,一种动机可能表现出多种行为,同一种行为又可能有多种动机。所以,整个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社会认知特点:直接性:最基本的特点。对心理反应是直接的,局部的。容易产生社会错觉。

一致性:以物为认知对象时,不存在一致性。例如衣服,只看新旧颜色,并不看质地。以人为认知对象,不可能又好又坏,无法容忍自相矛盾,人们还是会把他当做一个一致性的对象,通过歪曲事实等来消除不一致性。

选择性:除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根据人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价值经验等来进行选择处理信息。

防御性:社会地位高低,不卑不亢。为了维持自我的完整。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姿势:垂头丧气,兴高采烈,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浑身颤抖。仪表特征: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

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一个人的年龄、职业、角色、身份等部分信息,这是了解一个人的依据,有经验的人据此就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  一个外貌端庄,举止文明的人,总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一个其貌不扬,举止失度的人也总会给人留下不好印象。

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一个人的外部特征,特别是初次与人接触时,总会影响人的认知,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表情特征:

 是人情绪情感的外部特征,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通过表情流露出来,人类的表情有共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同人的思想意向、精神状态、身心健康状态相关,是其内心状态的真实流露,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了解其思想状况。

对表情的判断力来自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得来。对先天性盲人进行面部表情的对比后发现,年幼的和与正常没区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出现不同。正常的儿童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模仿。

言语表情:开朗人说话大声,内向文静的说话缓慢,傲慢的人说话总带有训斥被人的口气,性格谦卑的人说话有懦懦的语气等。

目光接触:愿意听,目光中闪光;逃避的话,不看对方的眼睛;提问要是不会,眼神闪躲。犯罪心理学中的测谎,可通过这些语言来感知事物。

(2)人际知觉:越相处越喜欢,越喜欢越相处。人际关系从主体角度来看,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人和他人的关系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人们越是彼此接近、交往频繁、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彼此就越是会产生友谊、同情和好感。

(3)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时,自己既是主体,又是认知对象,人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费思挺格提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评价往往借助社会角度出发。一个人为了准确的判断自己,常常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如个人工作成绩的好坏,要以其他同志的成绩为参考。如果一个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受到了赞扬或者与集体一致,那么会加以强化,如果出现了矛盾,那么可能发生从众行为来改变那些受到批评的品质或行为。正确的大众舆论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改变不良行为都有重大的意义。

工作中的社会知觉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管理心理学》

第二篇:社会知觉特点分析

社会知觉特点分析

事件

这是初三班主任告诉我的一个故事。

我的初中是一所镇级初中,条件虽不算很好,但也还可以。当时我们学校要招聘一个老师。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一所普通大学的本科生,第二个是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那位普通大学的本科生,虽然学历比不上后者,但其表现出的能力并不差,有着适合做老师的口才和基本素质;而那位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着较大的学历优势,面试时也表现得更加自信,但事实上,他面试中的表现并没有前者好。可是,学校在比较了两者的自身条件和面试中的表现后,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学校看中重点的更多是学历,他们希望招聘的教师能够保证学校教室队伍的学历水平,他们也相信作为一个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虽然现在的能力不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够很快得到提高,其最终的表现也一定会比那位本科生更加出色。

而结果却是,那位研究生的表现非但没有提高,而且表现得非常糟糕,平时上课缺乏逻辑,课堂氛围非常不好,同学反响很不好。这与学校的预期相当太大,大家感到非常失望,这也给了学校择人的一个巨大的教训。

反映出何种社会知觉的特点

这样的事件非常普遍,仅仅因为学历而对其另眼相看,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意。上面这个事件涉及到的社会知觉很多,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性等等。如同上述事件,评判一个人很复杂,很盲目,而且很容易出偏差。上诉事件就是判断出偏差的一个典型例子。下面,我主要讲讲社会知觉易出偏差性这一特点。出偏差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判断一个人喜欢走捷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上诉事件中,后者的重点大学研究生这一特质,正是学校所期望看到的事物,这个特质也让学校忽略了他能力上的缺陷,改变了对他的总体印象,这就是选择性认知、晕轮效应。另外,他的高学历与竞争者的相对低学历明显衬托出了他的“优秀”,这就是对比效应。最后一点,学历越高,其能力、素质越高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深深地影响了学校的判断,这就是刻板印象。

经验教训

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到某个人单方面的特质,或者因为某一刻板的印象,而对一个人做整体的评价。单方面的特质往往是具有欺骗性的,我们要懂得深刻反省,必要的时候少走捷径,确保自己在评价或者决策中保证公平和正确。

第三篇:亲密关系的社会知觉

本次访谈共收到10份结果,整理结果如下:你对你的男(女)朋友的过去了解吗?哪些方面?

9位女生回答了解男方的过去。主要在家庭,朋友,个人成长经历,爱好,习惯,学业,恋爱史等方面,一位女生回答在情感和意志品质上了解一点。6位男生回答了解,主要在家庭生活学习上,4位男生回答不太多,一点;主要是在家庭和过去(女方诉说)。比较来看,女生对男方了解较多,并且注重恋爱史的了解,所有女生均了解男方的恋爱史。2 你相信他(她)的过去吗?你觉得准确性有多大?

所有人都相信自己了解的对方的过去。准确性在80%-100%。

3你觉得信任是否是必须的,如果你发现对方不信任你,你会怎么处理?

所有人都回答信任是必须的。在处理问题上,7位女生回答解释,沟通,努力让对方相信;其他3位的回答:不知道,不怎么办,冷战。9位男生回答:解释,沟通,用实际行动证明等。有一位男生回答不知道,并且他的女朋友回答也是不知道怎么办。如果你和你的男(女)朋友吵架或发生矛盾时,你认为是谁的错?

6位男生认为双方都有错,4位男生认为,大部分是自己的错,从对方考虑,要向对方认错(绅士风度)。9位女生认为双方都有错,一个巴掌拍不响。1位女生认为大部分是她的错,令人奇怪的是,她的男朋友也认为大部分是自己的错。你觉得你的男(女)朋友完美吗?你觉得这样好吗?

9位女生回答不完美,人无完人。1位女生回答,还行吧。8位男生回答不完美,有位回答完美。3个女生认为不完美好,3个认为不完美不好,需要改进。其余未回答。5位男生回答不完美是好的,2个认为完美是好的,其余未回答。如果你发现他(她)并不像你理想的那样完美,你会怎么做?

5个女生回答接受,帮助帮助对方改进,希望变的更好。2位回答包容原谅。2位回答增加性格的融洽,磨合。1位回答凑合。5位男生回答接受,适应,不刻意要求对方的转变。3个男生回答希望对方向自己的理想转变。1位回答合则来之,不合则分道扬镳。1位回答不知道。

我们的访谈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

1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信任替代疑虑,向对方的自我表露越来越多。我们不仅喜欢敞开胸怀的人,也会向我们喜欢的人敞开胸怀,而且在自我表露后,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些人。真实的自我表露也是培养爱情的一种方式,研究表明,经常敞开心扉的夫妇或情侣报告更高的满意度也更容易保持长久的感情。

2伴侣可能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了解对方,虽然随着交往和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伴侣之间确实了解对方。但伴侣之间的相似性,预期等会影响对社会知觉的判断。归因问题。尽管伴侣之间有亲密的了解,他们仍受到旁观者效应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如果双方能够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冲突归结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淡化负面行为,而将积极的行为归结于内因,将有助于提高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而且归因受到其他因素如个人特质等的影响。

4将伴侣理想化好吗?与大家预期相反的是,这并不是好与坏的回答。这取决于积极幻想的不现实程度。如果我们想愚弄自己,将伴侣赋予他她不具有的品质,那么注定要幻灭。如果我们了解所有事实,只是以一种善意大度的态度看待,那么将是非常有益的。默里的研究证实: 相互理想化的伴侣过得更开心,随着时间的积累获得更多的快乐,他们看待伴侣的态度甚至比伴侣看待自己更加积极。更好的方法是随着了解的增多,我们不断修正对理想伴侣的看法,使之更契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伴侣。

参考文献1 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莎伦 布类姆等 亲密关系(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第四篇: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

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大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治理活动的启示

专家指导: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他观点: 先入为主。

作为管理者不应以侧面得到的印象断定某人的品质。就像谈恋爱,需要长久的接触才能真正知道某人的品质与潜能。没有人能真正知道事实,我们只是把我们的观察加以解释并称之为事实!

好象叫晕轮效益?

第五篇:概述

概述

建国以来农村社会养老

1956 年明确了关于五保的具体提法: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社内缺少劳动力,生活无依靠的鳏寡孤独的农户和残废军人,应当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得这些人的生养死葬都有指靠10(《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6.)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是广大农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且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全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两种传统、非正式的养老保障方式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而具有社会福利性质、正式的社会养老方式被引入,并且日益成为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以 1992 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老 农保”)为标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始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据统计,截 至 1999 年年底,全国共有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76%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工作,共有 8000 万人次的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3。(13《1999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公报》:《劳动保障通讯》,2000.)但是由于存在诸多问题,1999 年开始对其进行整顿,《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1999]14 号)要求农村停止接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业务。至此,老农保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的农村社会养老 进入 21 世纪以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又被提上了日程,政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9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农保”),决定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当年实现覆盖全国 10%的县(市、区、旗),以后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在全国普遍实施,到 2020 年之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消息,截至 2012 年 10 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4.59 亿,其中 1.25 亿城乡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2012年年末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国家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工作,城乡参保人数达 4.84 亿,实际领取待遇人数 1.31 亿1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 年.)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是改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是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大制度的衔接问题,将于 2014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暂行办法》出台最大收益者是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这对于提高他们参保积极性,扩大覆盖率有重要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绝大部分农民工因为身份和工作流动性大的特点游离于制度之外,据人社部统计,2012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 2.62 亿人,但是同期参加职保的农民工人数仅为 4543 万。而《暂行办法》出台使得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以参加“职保”并享受待遇,退可由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农民工的权益。《暂行办法》规定优先保留待遇较高的职保,明确对参保人员重复缴费和重复领取待遇情况的处理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暂行办法》只适用于尚处于缴费期、未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已经退休或是按规定已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不适用。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的特殊照顾,出台了各种措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加强对老年人的优待。《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要求,“政府和社会在做好公民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在医、食、住、行、用、娱等方面,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经济补贴、优先优惠和便利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优待的基本对象为 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各地可因地制宜,在卫生保健、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等方面,对常住本行政区域内的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逐步拓展同等优待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从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尤其是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国家在保障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基础上也逐渐开始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以法律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制规定了年轻人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且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2013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突破 2 亿大关,达到 2.02 亿 1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社科院,2013.)

应对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挑战,面对“未备先老”的现状,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老年群体,出台各项政策,采取措施,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5年民政部启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推动老年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新时期,新起点,养老服务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提出指导性意见:“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这不仅明确了未来要建立的养老服务体系,而且引导社会力量参

与到养老服务业中来。2008 年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关 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 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开展,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农村社区依托乡 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 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 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中心,1/3 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关于全面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促进了养老服务业向农村地区开展,明确 要完善养老机构并对建设标准做了具体规定。从此,各地开始纷纷出台政策措施 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建设规划(2011—2015)》提出:“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 规划”,“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3]35 号)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 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 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社会事业 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显示,2006 年全国有养老院、敬老院等养

老服务机构共 39546 个,总床位 149.7 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有 1620 多所,床位有近6 万张。这一时期,采取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平台,通过政府 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居家老人的养老需求。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民办养 老机构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但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乏,服务意识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养老服 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养老质量不断提高,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多样化、专业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努力,初步建立起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有限,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下载社会知觉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知觉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体合同概述

    集体合同概述 题目:平等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应当遵循 、 、 的原则。 答案:合法、公平、诚信 (《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第三条 P183) 题目:平等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应......

    人才市场概述

    中国广西人才市场 员工培训讲义(一) 第一讲人 才 市 场 概 述 马 昌 定 一、人才市场的含义、产生、特点 (一)含义 从广义上说,人才市场是遵循市场规律调节人才供求的一种机制。......

    Prolog概述

    Visual Prolog智能集成开发环境评述 雷英杰邢清华孙金萍张 雷 (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 陕西三原713800) 摘 要:Visual Prolog是国际上已经广泛流行的功能强大的通用智能化应用集......

    党章概述[精选合集]

    陕西东鑫垣化工有限责任 中国共产党章程 总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文摘概述

    报道性文摘 概述 报道性文摘,又称“全貌式文摘”、“信息性文摘”,它概述了原始文献基本论点对原始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浓缩,起到报道作用。报道性文摘可以让读者了解原始文献论......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建筑构造专题概述

    建筑构造技术专题综述 内容提要:通过对苏州科技学院新校区---石湖校区的某些建筑进行调研来对本学期所学内容中的三个专题(地下室防水防潮构造,变形缝构造,防火构造)分别进行分析......

    社会福利概述

    社会福利概述 1.社会福利的含义与特点 (1)社会福利的含义 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