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读后感
《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读后感
《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数学暑假作业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苏步青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读了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内心真正的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应该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发展科学,才能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第二篇: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
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苏步青同志因病于2003年3月17日16时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苏步青同志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偏僻山村。他从小喜欢数学,1919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7年3月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1931年3月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4月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教授和数学系主任。1935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数学会,被推为《中国数学学报》主编。1948年9月任浙江大学训导长,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学术委员会常委。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浙江大学教务长,并主持了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并兼任复旦大学教务长。1956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开始筹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后任所长。1960年3月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4月任复旦大学校长,1983年2月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
苏步青同志是政协第五届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二、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苏步青同志于1951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长期担任民盟的领导工作,历任民盟第四、五、六届上海市副主任委员,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一、二、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
苏步青同志是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他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学70余载,坚持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学风严谨,硕果累累,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40年代,他曾被国际数学界赞誉为“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数学明星”。1980年创办并主编《数学年刊》。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他开展的计算几何在航空、造船、汽车制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86年三机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苏步青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具有崇高师德的杰出教育家。他十分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地实施素质教育。他始终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人才。他提倡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用崇高的思想品德教育下一代。他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谆谆教导学生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振兴中华发奋学习。1983年他从复旦大学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虽年逾八旬,仍连续3次亲自编写教材,为培训中学数学教师竭尽心力。苏步青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才,桃李满天下,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苏步青同志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参与国是,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中国民主同盟的自身建设和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呕心沥血,努力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善于团结和带领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关心祖国统一大业,晚年躺在病榻上还亲笔写下“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字幅挂在病床前,表明反对“台独”、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他曾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分会主席,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多次出国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对外文化交往中表现出一个著名科学家的独特魅力。他积极宣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以及国际文化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苏步青同志热爱祖国,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是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1931年他在国外谢绝了高薪聘请,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毅然回到祖国。解放前夕,他同情和支持“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曾以浙江大学教授会主席的身份宣布罢教,抗议国民党政府杀害进步学生,并积极营救被捕学生。他断然拒绝去台湾工作和生活,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1959年3月,苏步青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此身到老属于党”的诗句表达了愿将后半生交给党安排的决心。“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四人帮”的长期迫害,但始终没有动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欢欣鼓舞。他的心始终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
苏步青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待人宽厚,谦虚谨慎,生活简朴,无愧为知识分子的楷模。他高尚的道德风范、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成就,将永留青史,并将激励新一代爱国知识分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作出贡献。
第三篇:数学家论文苏步青
浅析中国数学家苏步青
摘要:中国杰出数学家苏步青(1902-2003)原名苏尚龙,浙江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浙江平阳人。他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学报的主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又创办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办《数学年刊》杂志并任主编。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学。
关键词:苏步青 微分几何学 计算几何
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般的协变理论、射影曲面论中的Q1伴随曲面、主切曲线属于一个线性丛的曲面、射影极小曲面和闭拉普拉斯序列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四、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特别是一般面积度量的二次变分的计算和 K展空间。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获得系统而深入的成果。70年代以来,苏步青又注意把微分几何运用于工程中的几何外型设计,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
三、主要成就
苏步青一共发表论文 168篇,出版了《苏步青论文选集》、《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计算几何》等专著,有的已在国外翻译出版。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和陈建功教授共同把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数学系建成一个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几何研究集体。苏老是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微分几何学派的开山鼻祖。归国执教70年来,他带出的弟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数不清”,其中包括8位两院院士。
四、背后的故事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故事一温州的浙江省立
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
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三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曾因奇异点生愁,如今老去申江日,喜见故人争上游。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
第四篇:数学家苏步青的励志故事
中国卓越数学家苏步青
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数学人材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
——苏步青
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苏步青
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苏步青(1902.9.23—)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数学家.他除了当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之外,也是中国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腾蛟区带溪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父母生了13个子女,他是次子.童年就要帮助家人割草、喂猪、放牛.由于家庭贫穷,六岁未能上学.他每天放牛路过私塾,就偷偷跑到窗口去偷看偷听老师教书.后来父亲看到他这么爱念书,在他9岁时全家吃杂粮,省下大米,借了几块钱,挑了一担米,带他到离家100里的平阳县唯一的一所小学当插班生.
平阳县的语言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苏步青的乡下人们是讲闽南话,两三百年前,闽南漳州泉州南安有一批人为了避倭乱移民到那一带,因此在浙南闽北交界地区有一些人是讲温软闽南话,而在县城里的人是讲音量大而发音怪的温州话,这两种语言的差距就像意大利语和俄罗斯语.开始苏步青从穷山沟里来到县城,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事事感到新奇,整天玩耍无心读书,再加上语言隔阂,结果期末考试,是全班32人中最后一名.
后来来了一个新的叫陈玉峰的老师,发现了他的问题,就劝告他应该人穷志不穷,努力读书好好向上,不然浪费了农民爸爸的血汗钱,辜负了父母对他读书识字的期望,以后目不识丁怎能改变贫苦的命运?
苏步青看到陈老师对他有爱心及勉励,决定收敛贪玩的心,决定振作发奋图强,不要让陈老师失望.除了读课本之外,他也读了一些古典小说,并且开始读《东周列国志》,有些字不懂,他步行几十里山路,向人借《康熙字典》.放假,他就回家放牛,在牛背上他就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他的记忆力特好,过了不久,他就能把杜甫、李白的诗背诵如流.这学年结束,他考得第一.以后求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13岁那年春天,小学毕业,距离暑假考中学有半年的时间,就把《左传》从头到尾熟读.1914年,他以优秀成绩,考进了温州的浙江省第十中学.最初他立志读完《资治通鉴》,将来当一名历史学家.可是在初中二年级时学校新聘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杨老师,他觉得积弱的中国靠古老的历史和文学是救不了的,只能以科学才能救中国,因此这想法影响苏步青.
于是苏步青的读书兴趣逐渐由文学转到理科,特别是对数学很有兴趣.他为了证明著名的欧几里得几何的一个定理:“任意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废寝忘食的找到二十个不同方法的证明,后来写成了一篇论文,送到浙江省的一个学生作业展览会上展览.
1919年7月的一个秋天,苏步青乘日本海轮,从上海驶往日本。到日本后,他先去东京的东亚日语补习学校学习了一个月,后由熟人介绍住进一个日本家庭.他向房东大娘学日本文时,不仅早上和她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练习日语会话,并且晚上听她读报、讲故事,自己预习功课,准备投考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很快的他便掌握了初级的日本语言的能力了.
1920年2月,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举行招生考试,考生应该在3小时内做完24道题.而苏步青只用1小时就全部解决了.接着是口试,看看学生口头解答问题的能力,他都能应付自如.结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当时许多中国人要进入该校应花一年半到二年半去学日文和补习一些入学考试的科目,而苏步青却创下以3个月时间的准备就进入的新纪录.由于成绩优异,他拿到三次奖学金.
他在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又决定报考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该系招收9名学生,报考的却有90名之多,考试结果,中国留学生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他的“微积分”和“解析几何”都得了一百分,是考生中的第一名.
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在日本科学院院士然原松三郎辅导下,用英文写出第一篇代数的论文.论文发表在《日本学士院纪事》上,为中国人争光.
接着他进入大学的研究院深造,他的导师是曾留学德国的术田忠彦教授(Tadahiko Kubota).这位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在他指导之下的4年,他连续发表了30多篇论文.结果在1931年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
他是第二个中国人在日本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第一位是他的学长陈建功,以后两人回中国一起办浙江大学的数学系.
苏步青的数学成就
在1983年,他已发表共153篇论文,写成了专著和教材10册.他被称誉为“经典微分几何学派”在中国的首创人.
微分几何是用现代的分析以代数、拓扑等工具来研究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前,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曾接近和部分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文革期间由于科研停顿,这方面的工作就落后了.
几何大家陈省身认为,苏步青利用几何图形奇点的特性来表现整个圆形的不变量是他的工作特色.许多搞局部微分几何的学者,往往把奇点丢掉;而苏步青却从奇点来发掘隐藏的几何性质,思维方法是很独特.
1987年9月23日,是苏步青85岁生日,也是他执教,从事数学研究60周年,复旦大学和上海数学会举行祝贺苏步青60年数学与科研的会议,在大会上他的得意弟子谷超豪说:“苏老是国际上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他的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国际数学界占着无可争辩的地位”.
苏步青对中国数学学科的建设建立了功勋.他在浙大、复旦为创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呕心沥血,他为中国文教事业的改革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在1966年以来搞的计算几何,是他和学生刘鼎元,把代数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引入几何计算.他们利用这方法在船体放样,为造船工业作出了贡献.从而缩短船体建造周期,提高船体建造的质量,节省材料和工时消耗.
到了1983年,他们利用这些理论应用在设计汽车车身外形的设计.在九十年代,他们又在把这些计算几何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开发建筑、服装、内燃机等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上.设计师可以从电脑的屏幕上修改设计方案.
严师出高徒
苏步青曾经说过:“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数学人材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经验.”
他创建了中国的微分几何的学派,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有:熊全治、张素诚、杨忠道、谷超豪、胡和生等.
他有15个学生是中国大学的数学系主任.在中国数学界有名的一百多位数学家中,有三十多位是他悉心培养过的学生.
在美国从事科研及教学的著名数学家,如熊全治、杨忠道、夏道行、龚昇、秦元勋等,都是被他教导过的得意门生.
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日本飞机在杭州轰炸,浙江大学师生往内地迁移.日本的母校东北帝国大学再次聘请苏步青回校任数学教授,而他的日籍太太的父亲病危,也要他们火速到仙台去.他对妻子说:“你回日本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他的妻子说:“你不走,我跟着你,也不走.”苏步青就把刚刚分娩的妻子、孩子送到平阳的乡下避难.只身和浙大西迁的队伍,跋涉五千里路,最后到达贵州省遵义的湄潭.
暑假,他回平阳,把妻儿接到湄潭,与生物学家罗宗洛同住在一所破庙里.当时穷得没钱买米,吃了几个月番薯干蘸盐巴.他有一个小儿就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夭折.
可是就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他还坚持教书及做研究.晚上就在烟薰而不亮的桐油灯下,伏在摆菩萨的香案上看书写论文,经常工作到曙鸡初啼才罢休.白天在夫子庙里办几何学的讨论班,小小的条桌旁坐着四个学生——张素诚、白正国、吴祖基及熊全治.这四个人后来都成为有名的数学家;张素诚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正国曾当杭州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吴祖基后来是郑州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熊全治,曾担任美国里海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是国际数学杂志《微分几何》的创办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
无私奉献中国数学教育
“我们试说有一位老太太,要到20个庙去烧香,庙与庙之间开辟12面体式的通道,一个庙只烧一次香,不能重复,怎样走才是最佳路线?”
他就是用这样通俗有趣的起头,把深奥的拓扑学理论介绍给中学教师.讲习班办三个多月,每周一天讲两个小时.他把教材让出版社出版,这样其他不能来参加的中学数学教师也能看到.
学员们实际地看到一个大数学家是怎样的讲课,备课认真,讲话生动活泼,清晰有条理,黑板字一板一眼不潦草,而且懂得怎样激发听众的兴趣,他们深深的受教育.从中可以学习优良的教学方法.
而且上完课后,苏步青和学员询问他们了解不了解内容,有什么困难?及时了解学员的了解程度.
苏步青对一些劝他不要太劳苦自己的朋友说:
“我苏步青剩下的时间都是人民的,举办讲习班就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这也只是‘千金买马骨’,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老师为培养中学教师做有益的工作.”
他就是这样的无私奉献自己于中国的数学教育上.
他是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待教学一丝不苟,85岁还亲自为中学教师上课。他说“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一生锐意进取,著作等身。2003年3月17日,“数学之王”苏步青逝世。
请你在所学习的六门科目领域内,分别寻找一个可以作为你本学科精神标杆的人物,并简单介绍他的事迹。
第五篇:杰出数学家华罗庚
杰出数学家华罗庚【名人故事】
在中国现代数学洪荒之地,有一位抱定“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他就是华罗庚。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行列最杰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等式”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和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他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他还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喜泪沾裳。为了重建自己的家园。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丢下了优厚的薪俸、汽车和洋房,怀着一腔热诚,携全家,登上一艘轮船于1950年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在户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栏中填上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对华罗庚来说是个难忘的字眼,而对别人来说又是个 费解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着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惨淡经营,艰难谋生。华罗庚15岁那年,毕业于金坛县初中,后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由于家庭贫寒,交不起饭费,只念了1年,就离开学校,失学了。
华罗庚从小聪明好学,念初中时,在数学课上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一天王维克老师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出自《孙子算经》的题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王老师在读这道题时,读得很慢,声音抑扬顿挫。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把目光扫向全班同学,一张张紧张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尽在王老师的视野之内。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物品是23个。”这是个熟悉的声音,这声音把同学们从思索和疑惑中唤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这个最先说出答案的同学就是少年华罗庚。华罗庚在解这道题时是这样想的:从“七七数之剩二”开始,就是说,七数余二,那么七的倍数再加二定是这个数,不防设这个数是7×3+2=23。再对23进行检验: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题目条件。正是由于华罗庚从小勤奋好学,王维克老师加倍看重他的聪明与才华。华罗庚在学校时给王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华罗庚18岁那年,王维克老师当上了金坛县中学的校 长。王校长爱惜人才,把华罗庚请到学校当会计兼做事务工作。从此,华罗庚更忙起来了。他回忆这段时间的经历时说:“除了学校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这就是说,即使在繁忙的事务之后,华罗庚也不忘学习数学,因此,他的数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