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荐:与心理学相关的20部电影
与心理学相关的20部电影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点击可看)心理看点:ADHD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名叫Justin的男孩,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记忆碎片》memento(点击可看)心理看点: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就不重复细节了,不是因为太经典而在这里设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3.《水果硬糖》HardCandy(点击可看)心理看点:恋童癖、犯罪心理学
看完这部电影后:基本上男人都觉得一阵寒意飘过,女人则觉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点击可看)
心理看点:校园暴力,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为什么名叫“大象”?--原来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险的。
5.《沉默的羔羊》thesilenceofthelambs(点击可看)
心理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经典中的经典,强烈推荐!就算再多看上几遍,依然回味无穷啊~~ 5
6.《心理游戏》thegame(点击可看)心理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情节的接宕起伏会让你爱不释“眼”。
7.《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点击可看)
心理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希区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电影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7
8.《梦旅人》picnic(点击可看)心理看点: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之一。
9.《约书亚》Joshua(点击可看)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乱伦
九岁男孩Joshua,因为妹妹出生而失宠;在此之后,发生了一连··· 串不幸的事
10.《圣女贞德》themessenger:thestoryofjoanofarc(点击可看)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
一部让人深深迷恋的片子,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me”时血液沸腾的感觉。
11.《雨人》rainman(点击可看)
心理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高功能孤独症 惊觉于它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DaysofSummer(点击可看)心理看点:恋爱心理,失恋治愈
继《暖暖内含光》之后又一治愈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梦大片,后者是醒梦大片。
13.《象人》TheElephantMan(点击可看)心理看点:精神救赎、社会心理学
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黑白胶片,看完会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men(点击可看)心理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内容挺有意思的,结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SixthSense(点击可看)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
影史上只有四部惊悚片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尔》ShallowHal(点击可看)心理看点:教育心理学
庸人哈尔和一个胖妞谈恋爱的故事,一部有明显教育倾向,能深切满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们愿望的片子。
17.《苏菲的世界》Sofiesverden(点击可看)心理看点: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学
把一部哲学名着改编成电影,还让那么多人喜欢,不容易啊17
~~
18.《心灵捕手》goodwillhunting(点击可看)心理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我想找个像Sean一样懂爱的人···
19.《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psycho(点击可看)心理看点:双重人格精神分裂症
Christina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没有比他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
20.《死亡实验》dasexperiment(点击可看)心理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这是一部通过设定极端环境表现人性阴暗面的电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冲击性~~ 20
第二篇:心理电影整理
1.《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3.《大象》 elephant 4.《秘窗》 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5.《致命ID》 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 6.《火柴人》 matchstick men 心理学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7.《歌西卡》 gothika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8.《失眠》 insomni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9.《异度空间》 inner senses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症。
10.《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 心理学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NC-17意味着有看着猝死的可能 11.《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心理学看点: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12.《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心理学看点: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爱在精分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13.《死亡试验》 das experiment 心理学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14.《海滩》 the beach 心理学看点:假人性的贪婪,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15.《记忆碎片》 memento 心理学看点: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16.《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心理学看点:DID,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17.《灵异第六感》 the six sense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
18.《圣女贞德》 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症。弱弱地说一句。。信仰就是精神分裂 19.《一树梨花压海棠》 lolita 心理学看点:性心理变态。
20.《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心理学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精神分析弗洛伊德。21.《心理游戏》 the game 心理学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22.《第八日》 le huitleme jour 心理学看点:唐氏综合症。23.《梦旅人》 picnic 24.《一级恐惧》 primal fear 心理学看点:法庭中的心理学家,职业资格,犯人伪装多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典型代表作 25.《本能》 basic instinct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性与暴力的本能。2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学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最全的了 27.《雨人》 rain man 心理学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高功能孤独症。28.《蓝丝绒》 blue velvet 心理学看点: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心理学电影开山鼻祖 29.《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心理学看点:条件反射,厌恶疗法,行为主义经典。30.《爱德华大夫》 spellbound 心理学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31.《死亡诗社》
心理学看点:反应的青少年的自杀问题 32.《塞伯格之恋》 心理学看点:妄想症 33.I.D./ IDENTITY/身份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障碍 34.《春的森林》 35.《蝇王》
心理学看点:人性潜意识里恶的一面 36.《东京少年》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37.《黑天鹅》
心理学看点:人类内心活动的黑暗面 38.《天使爱过界》
心理学看点:钟情妄想症的电影 39.《盗梦空间》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析的释梦、认知治疗等方面的理论作了很好的介绍,建议还是先看影评再看电影,否者刚开始会有点看不进去。40.《心理医生》Shrink 心理学看点:心理咨询师工作原则 41.《变态者电影指南》纪录片 42 《肖申克的救赎》 43.《催眠》Saimin 心理学看点:心理催眠电影,个人觉得结尾的时候稍微有点恐怖。44.《禁闭岛》 45.《身体语言的秘密》
心理学看点:类似lie to me,微表情解读 46.《完美的主人》 47.《午夜凶铃》
心理学看点:在网上有看到解析,说是窥阴癖的 48.《放牛班的春天》 49.《寂静岭》 50.《海洋天堂》自闭症 51.《格蕾丝》 心理学看点:母爱扭曲 52.《兄弟》
心理学看点:创伤性应激障碍 53.《断背山》
心理学看点:性心理变态 54.《尼采的春天》 心理学看点:催眠疗法 55.《改编剧本》Adaptation 56.《迷魂计》 57.《闪灵》
心理学看点:人格分裂 58.《沙发上的心理医生》 心理学看点:心理医生的准则 59.《机械师》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裂 能够疗伤的心理学电影
1.《从心开始》(Reign Over Me)
2.《密阳》(韩国 Secret Sunshine)
3.《绷带俱乐部》(日本 The Bandage Club)
4.《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
5.《21克》(21 Grams)
6.《同球敌忾》(We Are Marshall)
7.《玫瑰人生》(La Mome)
8.《深海长眠》(Mar Adentro)
9.《闪亮的风采》(Shine)
10.《女人贞慧》(韩国 The Charming Girl)
11.《勇敢的人》(The Brave One)
12.《第一滴血》(Rambo)
13.《神秘河》(Mystic River)
14.《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15.《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16.《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7.《儿子的房间》(La Stanza Del Figlio)
18.《我们的幸福时光》(韩国 Maundy Thursday)
19.《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20.《情键四分钟》(Vier Minuten)
21.《人性的污点》(The Human Stain)
第三篇:心理电影
我归纳的比较好看的心理学电影:
1、关于教育的思考:《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白痴》)、《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春风化雨》)、《小孩不笨》
2、关于无条件爱,感动:《闻香识女人》、《她比烟花寂寞》、《美丽心灵》
3、关于心理咨询:《心灵捕手》
4、关于爱情:《和莎莫的500天》
5、关于婚姻:《消防员》
6、关于自闭症:《雨人》、《海洋天堂》、《自闭历程》
7、关于唐氏综合症:《第八日》
8、适合男人看的:《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
书籍
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⑵《倾听孩子》⑶《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⑷《过犹不及》同作者还有《为孩子立界限》⑸《正面管教》⑹《爱和自由》⑺《捕捉孩子的敏感期》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⑼《幸福的种子》⑽《孩子,你慢慢来》⑾《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四篇:心理电影赏析
影片《音乐之声》观后感
——女主玛丽亚的性格及心理分析 《音乐这声》这个电影初一看可能给人一种烦躁和喧嚣的感觉,但当你慢慢往后看,才能体会它的美好、独特和有名之处。《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优美的歌声、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独特之处。
这部电影毋庸置疑,它是很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认为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塑造了玛丽亚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告诉我们,爱与追求是通向和谐幸福之路。并且在本电影中,女主角玛丽亚的勇敢、动听的歌声、甜美的笑容、追求爱情的勇气以及较为恰当的教育孩子的方式等都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本文我将主要从玛丽亚的性格入手来分析她的心理。
镜头一:
女主角性格特点一:向往自由,热爱自然
影片中玛丽亚虽然是教堂的修女,但教堂的各种条条框框,各种束缚却无法阻挡大自然对她的召唤。尽管她可能会因为不按时参加教堂的祷告和其他事情而受惩罚,可她依旧去追求她所向往的自由和自然。并且在影片中玛丽亚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蔚蓝色的晴空,积雪皑皑的山顶,幽深静谧的峡谷,翠绿的山泉,银色的山林,平静的湖面,绿色的山坡。她在这美丽的地方奔跑,歌唱。
对女主角这一性格的心理分析——“本我的体现”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在影片中,教堂的各种规定,祷告就像人格结构中的超我,约束和引导人们去按照规定做事。而影片中的玛丽亚却不屈于这些的束缚,依旧亲近自然,放声歌唱。从这点分析,这是她人格结构中本我的体现。
镜头二
女主角的性格特点二:生活态度积极,敢于面对挑战
院长给玛丽亚改正错误的机会而介绍她去萨尔茨堡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做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这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她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但玛丽亚一路上一直鼓励唱歌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即使到了上校家她看到的是冷酷的上校和怪怪的家庭氛围,可是她依旧没有退缩,直面挑战。
对女主角这一性格的心理分析——“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高”
虽然对于一个见习修女来说,要去做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可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她依旧珍惜这次机会,并且相信自己能把它做好。这是自我效能感高的体现。并且在去的路上,她一直唱歌鼓励自己,这是在进行自我暗示。
镜头三:
女主角的性格特点三:环境适应能力强,用音乐的力量熏陶和培养孩子
在影片中,虽然在玛丽亚到达上校家后遭到了孩子们的捉弄以及上校的否定。但是这样的时间没过多久,玛丽亚便能让孩子们听从自己的安排,并且让孩子们能在雨天害怕打雷的时候来和自己呆在一块,并且告诉他们如何克服恐惧。并且故事情节继续往后面发展,孩子们都很喜欢她,这说明玛丽亚的亲和力很好。
另外,玛丽亚也有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会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来教育孩子。上校因为妻子离开了自己和孩子而不允许孩子们在家里唱歌,并且以军事化的方式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可是他并不知道,他的孩子还小,他们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但是孩子们不敢反抗很有权威的父亲。但是在玛丽亚到了她家之后,她看得出孩子们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所以在她做家庭教师期间她积极鼓励孩子们唱歌。并且在上校离开家去男爵夫人的那段时间里,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真正做孩子的快乐。他们穿着玛丽亚用窗帘给他们做的美丽的衣服,一起外出游玩,一起去野炊,爬树,一起划船。或许,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体会到了之前从未体会到的快乐,并且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学会了一首歌曲,并以此来欢迎父亲和男爵夫人的归来。
对女主角这一性格的心理分析——“亲和力,共情能力强,教育理念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影片中,玛丽亚是到上校家里的第12个家庭教师。虽然那7个孩子以各种方式欢迎她,可她依旧表现出对孩子的包容和爱护。在一小段时间后,她便能融入孩子们之中,足见玛丽亚有较强的亲和力。而且在玛丽亚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比较善于利用共情的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和音乐的美好。然后逐渐爱上唱歌。在玛丽亚教孩子们唱歌后,充分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在此之后孩子们都很喜欢唱歌,并且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此外,玛丽亚还有比较好的教育理念。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中,明确指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任务。因此,家庭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必须顺应孩子自身发展和年龄发展的规律,并且要尽力让孩子完成本阶段该完成的任务。如在儿童早期(2-4岁),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自主对羞怯,因此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又如学前期(4-7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发展任务时主动对内疚。这一时期,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参与更多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克服困难,学会合作,学会在其中收获快乐。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玛丽亚的做法很符合这些规律。
镜头四:
女主角的性格特点四;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影片中,虽然之前上校一直有一位自己比较心仪的女子——男爵夫人,但是在玛丽亚来到他的家中,并给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带来很多欢乐,在他和男爵夫人谈婚论价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上校。由于不想破坏别人的婚姻,玛丽亚离开了上校的家,回到了教堂。但是由于一段时间的相处,孩子们已经适应了有玛丽亚的日子,并且孩子们和男爵夫人相处的不是很愉快。于是在孩子们到教堂相见而未见到玛丽亚以及院长的开导之后,玛丽亚回到了上校的家中,决定去姐姐诶U自己内心的困惑,并且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再回去之后,发现上校对自己也是有感情,因此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对于女主角这一性格的心理分析:“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矛盾心理;性本能”
在人生发展的第六阶段,便到了成年早期(18——25岁),人们主要发展任
务是获得亲密感来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玛丽亚在和上校相处的时间里,对他以及他的孩子都有了较深的感情。但是由于害怕自己会破坏到别人的婚姻而不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离开了上校家。这是玛丽亚矛盾心理的体现。但是再回到教堂以后,由于有院长的引导和教导,玛丽亚终于明白自己该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她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追求爱情,也是一种性本能的体现。
以上即为我对于电影《音乐之声》中女主角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的分析。
第五篇:心理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虽然没有生死离别,惊险刺激的场面,却以温婉柔和的生活故事带给我们感动和心灵的震撼。让我体会到老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到一所“池塘底学校”,当一名小小的音乐老师。这所学校聚集着许多问题青年,他们搞恶作剧,说谎,偷盗。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面对犯错的孩子,只会惩罚和关禁闭。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些,他怀着仁爱之心面对孩子们,他组建了合唱队,为孩子们谱写乐谱,用音乐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孩子们。在马修老师的努力下,打开了孩子们束缚身心已久的绳索,唤醒了冰冷麻木的管教们,他就如冬日后的第一缕春风,给这个学校带来了温暖。他用自己的真诚,用美妙的歌声打开了学生封闭已久的心,重拾童年的快乐与希望。当孩子们为送马修老师而放飞满天的纸飞机时,相信我们每一个观众都会为之感动。这部看似简单质朴的电影,却让我们内心感到宁静和温情。当然这不仅仅是一部书写青春校园的文艺片,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而我们作为未来的一名教师,将会有更多感悟,为我们今后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可以说这是一部不看会后悔,看了还想看的电影,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马修老师给“放牛班”带来春意的故事,让我感触很多。他面对顽皮学生,不像其他管教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只会惩罚他们。而是尽力保护每个孩子自尊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宽容而不失严厉,用他独有的幽默让孩子们敞开心扉。
面对不守纪律,“捣蛋王”头目莫杭治,马修老师没有将犯错的他关禁闭,也拒绝了校长提出的严厉惩罚的建议,而是让他通过帮助别人的方式弥补过错。这样既没有让小莫杭治产生逆反心理,也达到了教育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目的,这样一举多得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马修老师并不把惩罚当做目的,而是真正的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我们将来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也要注意这一点,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以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挖掘出莫杭治出色的音乐天赋后,马修鼓励培养他,让莫杭治从音乐中找到自信,打开封闭的心灵。他的歌声征服了所有人,也成就了他的梦想,可以说马修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信心,让他们更有动力的向前。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赞扬的声音,尤其是老师的表扬,即使是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差等生”。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发掘孩子们的无限可能。我们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便能激励他们走向成功。而佩皮诺,那个执着又有些木讷的小男孩,因为是最小的孩子,饱受同学欺负,性格内向怯懦。但是马修老师的出现,带给他如亲人般的关爱,给他希望。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佩皮诺执意要和马修老师走。与对待莫杭治恩威并重不同的是,马修一直给他鼓励,让小皮诺渐渐开朗起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并且对每个孩子都倾注目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关心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尽量做到不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有所偏向。
这部影片给我最主要的启发在于马修那令人有舒适感的教育管理模式,他充分理解孩子,掌握他们内心世界想法。他给予孩子尊重,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商讨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在教学过程中,马修也展现了他独有的幽默及人格魅力,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家庭背景,各种性格的孩子,我们能不能真正的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成为一个他们信任和喜欢的人是很重要的。孩子们认可你,才会听从你的指导和教育。所以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同时,也要多与孩子们沟通。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公平的原则,孩子们是很重视这一点的。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应该选择真正有效果的方式,决不能伤害到孩子,引导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弥补过错而做出努力。被动的接受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没什么效果,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
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马修老师那样具有艺术性的教育,但是应该做到基本的公平、理解、关爱。踏实认真的完成我们的工作,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欣赏,相信孩子们也会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孩子们是单纯的、是天真的,我们的真诚相待一定可以换回他们的真心。我们是帮助他们书写青春的领路人,要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想对一个老师最大的认可不是名气有多大,也不是职务有多高,而是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才能被学生接纳,只有学生接受认可,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所以我希望今后能被学生喜爱,了解他们心中所想,他们的感受,用温情和爱对待他们。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相信我们在看时嘴角都禁不住泛起淡淡的微笑,感受到春意般的温暖,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那种纯真美好的感情,不禁让人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不管你是学生,老师,还是其他任何人,看过这部电影,都能有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