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七月的天山 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2: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七月的天山 教学反思(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七月的天山 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第一篇:4七月的天山 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4《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第二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本课时经过实际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采用变序教学的方式,在学生纵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回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所有学生都能熟练地复述故事,采用变序教学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预期的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的语汇积累量得到进一步增多,朗读能力和词句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精心设计的《七月的天山》一课教学设计可谓独出心裁,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具有典型性。变序教学方式的采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师生、生生共同探索、研究,使课堂变为一个一体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是积极的、主动的、自发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需要,教与学真正成了互动、统一的整体;变序教学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思维的回流使学生思维的抽象化变成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都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总之,这节课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是教学设计中的精品。不过,通过整个教学设计看,目标的定位上尚需再考虑,一课时完成这么多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在下次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再做进一步调整。另外由于本人在教学调控上没有充分发挥能力,本课时的教学时间略长,在时间调配上不太恰当。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到达的阅读结果以及能够运用的阅读方法:(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3)如果有兴趣,还能够把自我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能够这样进行解读:(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当用略读的方法,构成对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本事。(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经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从阅读方法研究,经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由于广东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 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十)课后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写近义词。

格外( ) 绚烂( ) 幽静( ) 增添(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仅是感悟课文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本事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前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备教材备得很细致,备学生却不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而学生年龄小,接触到的自然景观不多,很难把文字符号转变成美丽的风景画面,读书也就不能深入,缺少个人体会和感悟。

如果,我选择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效果应该好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因此,备学生和备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因为学生的预习做的较好,在我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时,学生已经弄清楚了课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写得这么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们换种表达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在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去说句子,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并用上了本课的优美词句,我想,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还是做了很多准备。

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天山的美和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学完本课,孩子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好词好句,并把本节课的学习用于学习和说话中,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明白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潜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个性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立刻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能够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他们先睹为快,上课伊始,让他们欣赏新疆和天山美丽的风景图片后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太保守,放不开。以后要吸取教训。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学生的假期外出旅游,因此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同时课外书也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和使用,同时根据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摘记,同时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让获得不同感受的学生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是教师需要动脑筋的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而最初,我只是为了解决导读中的问题,进行发问,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尴尬局面。我想,我的问题可以改为:读了课文,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写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轻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第三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因为学生的预习做的较好,在我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时,学生已经弄清楚了课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写得这么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们换种表达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在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去说句子,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并用上了本课的优美词句,我想,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还是做了很多准备。

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天山的美和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学完本课,孩子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好词好句,并把本节课的学习用于学习和说话中,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前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备教材备得很细致,备学生却不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而学生年龄小,接触到的自然景观不多,很难把文字符号转变成美丽的风景画面,读书也就不能深入,缺少个人体会和感悟。

如果,我选择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效果应该好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因此,备学生和备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教学案例

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反思:

通过本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明白了要想写得生动而具体,就得学会使用恰切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同时景物描写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层次清楚。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也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探究发现,积累语言文字。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文。作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我上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依照课堂教学规律,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完成略读课文,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七月的天山》里介绍了天山的雪峰、溪流、森林、野花,文章用清秀华美的句子展现了北国天山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文有利于通过朗读来抒发感情,学生也爱读这样的文章,可最开始学生能把文章读通读熟了,不能读出感情,那是我们远离了作者当时身处的情景与心绪,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看着这样的读书我不禁这样提示:“你曾有过站在花丛中的经历吗?看见满眼的花什么心情?”学生回忆着走在公园里到处都是菊花展的各种菊花间,站在田间耀眼的大片油菜花中间,躺在满山的野花旁,学生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就容易走进天山深处的奇异的野花丛,那样艳丽而高大的野花丛我们哪里见过?这时脑海里便浮现天山野花图与自己曾经经历的野花图相对比,学生心中便涌现了从未有过的惊喜,心中有了情,有了感受,读起来就自然、抒情、陶醉、悠缓的多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透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盼。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忙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潜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超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2.《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例及反思

3.《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两篇

4.《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示例

5.关于《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

6.《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7.《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

8.七月的天山课后教学反思

9.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理解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一样,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本事,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本事。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终教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一样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资料,目的是为帮忙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资料;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在教案设计中,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从情感、交际、感悟三方面去体现新大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地学,旁观者似地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 2)通过老师的感情范读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

(3)再让学生在细看的基础上谈谈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并再创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体会到葡萄沟的物美情更美。

(5)最后,对葡萄干这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在葡萄沟办一座葡萄干加工厂,请学生来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咱们都生活在江南,美丽的西湖,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令人神往。那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天山真美!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师:咱们一起去看看天山的风光。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师:这么如诗如画的天山,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生:(再次默读课文)

师: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美?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精心地运用了比喻、映衬、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最后,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

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经赵老师指点,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语文课要上得简单,课文中训练点很多,老师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面面俱到。每节语文课上,学生能学到一点就算有收获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的好材料,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语文圈子来看语文,用一种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避免眼中“只有树木,没有森林”,“只有课文,没有学生。”

二、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因此,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启用生活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诸如课外活动、周末晚会、体育活动、诗歌朗诵乃至上一节生动的班会课或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开始时,不要硬性规定是什么内容,只要学生写出来,哪怕是一个字,都应该给与肯定。只要学生一开始时由不会写,不愿意写,到了能写,有东西可写时,再适当地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办到的要求,循序渐进,就会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因此,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有效地防止学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因此,在教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使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达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学目的。最终,让“读写结合”更有效服务地于语文教育教学。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用词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透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盼。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忙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潜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超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学生的假期外出旅游,因此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同时课外书也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和使用,同时根据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摘记,同时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他们先睹为快,上课伊始,让他们欣赏新疆和天山美丽的风景图片后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太保守,放不开。以后要吸取教训。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开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莲。 “天山”二字,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绽放得越为浓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字词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读课文的要求只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既解决大量的生字词,又让孩子们赏读品位文字,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能完成,还是要试试看。

首先,我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既定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既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既有一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老人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遭,这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对照拼音,将生字读准,将句子读通,较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读后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篇课文的生字词颇多,如:矫健、断壁悬崖、饮马、绚烂、白皑皑,自由读,提读,教师带读,分组读。总算将生字词障碍扫清了。

这篇课文的插图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现天山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我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心到、眼到、手到,边听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把它们划下来。

四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太强,读完后我问学生作者在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举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数,无奈,我还是带领学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没有充分将学生带领到课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学生无精打采,个别学生孩子做小动作。现场气氛实在糟糕,令我十分沮丧。或许,还因为是下午的原因,孩子们都累了。

想像教参上的教学预计那样带领孩子们赏析诸如“抛起水花”“银白的水链”之类的佳词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里一时间成了我的独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词好句一定要赏析一番才能内化到学生的脑子中去呢?我们的散文教学中有好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道一定要把它表达出来吗?这样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硬着头皮终于把课文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让孩子们再读,边读边划下自己喜爱的语句。好了,读完了,全班进行交流,这时班级里的气氛突然活了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老师忽视了自己。趁热打铁,我问孩子们天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有的说野花,它五彩斑斓,满山遍野;有的说塔松,密密麻麻的枝叶之间只能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光;有的说小溪,它清澈见底,藏有活泼可爱的小鱼……

我再浓缩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个字来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们异口同声:“美!”我说:“是啊,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有着奇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双龙洞,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 ————美!”

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为了进一步学习文章中的佳词妙句,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后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词好句,做一篇读书笔记。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待、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能力。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

从一开始,从找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开始,都是由我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步移景换,少不了的是牵牵绊绊。

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怎么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说到主体意识,我忽地意识到与其说是缺失,不如说是缺少一条主线,学生下不去,所有的问题、语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而我在课上忙着一颗颗地捡拾,忙着一颗颗地串联,不是吗?

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如何让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不应该仅仅是写在论文里的一句话,也不是在听报告时记录的一句话,也不是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才有的姿态,更应该是一种常态下的常态!

借用一句古诗,结束今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我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很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第五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9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读课文,放于本单元的最后。对于本文我设想让学生自行赏析。最初设计如下: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展现威尼斯美的语句加以分析(提示从修辞的角度去思考)——归纳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为什么用蓝蓝来修饰威尼斯这座城市——再读语段——拓展:描绘江南水乡。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首先,教了这几年的书,依旧没有处理好取舍的问题。书本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始终不舍得放弃,总想能面面俱到。这可能是自己潜意识中还是对自己的学生不是很放心,其实有些问题他们自己讨论思考后也是能解决的,只不过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一些。学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够周全,不够深入,语言表达不是很完整、规范,而我的大包大揽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同样也抑制他们的思维。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教学预设了环节,教学时面对出现的意外总是下意识地让学生往自己预设的环节靠拢,有时过度的引导掐断了学生的思维,也显得课堂文气不通。自然要引导,教师的用语就偏多了起来。或许教师侃侃而谈的时候很有成就感,但学生很有可能在走神,这就有损课堂的达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个旅游胜地,除了建筑外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人墨客笔下的威尼斯更是绚烂多姿。与其就本文而学本文,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给学生介绍几篇同是描绘威尼斯的作品,拓宽他们视野的同时也加强课外知识的引入。

最后,对问题的预设忽略了发散性的思维,如“为什么作者用蓝蓝来形容威尼斯?”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找出“天蓝地蓝城市蓝”的语句时,可让他们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过渡到人的和谐幸福。引导学生自行发挥,注重他们思维的火花,抓住细处扬课堂亮点。

语文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机智的地方,教师除了熟悉课文外更要能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织网,让他们自己撒网捕鱼。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写景物的略读课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语文课上,我教学《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新词,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线,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学习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好像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可就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汇报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有回答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较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课堂氛围不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素养十分重要。我运用极富感情的语言,给他们塑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堂之中,要掌控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种方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起高效的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取多组天山的图片,与学生们一起欣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也将简单有趣得多。

下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哪出了差错?我仔细思考,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不仅把课堂教给学生,还得让课堂紧凑有效,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看来我是没处理好学生的学习需求,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小组交流,致使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活跃。

《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优美,学生在较短的阅读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了。

还有一点做得也不够让我自己满意,就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今后我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多注重这些,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收获。

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滋润着天山上的花草树木,才会有这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天山。老师对待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不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吗?

每位老师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识化成春雨,滋润灌溉学生的心田,陪伴他们茁壮成长。作为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有责任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名不断进步的优秀教师。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在各位听课教师的指导下,使我对科学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我对本课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课遵循新课标的精神,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水是怎样的物体,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进五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修改后的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研究对象。学生经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相当丰富的事实,积累了表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有关水的特征的概念。同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急于得出具体结论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就本课来说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的材料,教师认为与本课的具体结论没有直接关系往往处理得比较简单。教师原本希望带领学生一帆风顺地直奔结论,因而失去了培养学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极好机会。二是教师在学生研讨中急于对与具体结论有关的问题简单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因而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找教师满意的答案上,而难以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更不能认真汲取来自同学间的信息,根据自己获得的事实得到自己的结论。

2、实现教学方法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掌握”到“学生主动探索,教师以导为主”的转变。

课改后,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动的,修改前的课我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讲台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一个“独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修改后的课上,我努力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经常使用“很好,谁有不同的意见和补充,请讲。”这类的鼓励性语言。积极的创设研究水的情境,与学生共同观察水,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上。

3、实现教学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教学中不再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也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本节课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资源,而不是圣书,有机地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围绕主题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从这天的课来看,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应当说还是有所体现的。课题《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是的,那么夏天还能够用什么词来说,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词,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说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里,学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梳理和运用。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划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自然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而这点是针对我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的,他们的个人朗读和发言总是会怯生生的。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觉察今后的课堂上要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敢于发言的潜力是多么重要。有一个学生念到“饮马”一词出现了错误时,我分明听到了有同学说念错了,但是却没有指出来,最后,还是由我提了出来,而我这一举动也表现出我包办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课堂上,有时候还真就应悠着点,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一个问题背景下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如把“塔松比作巨伞”、“把鲜花比作彩虹”、“把鲜花比作天边的霞光”、“把鲜花比作锦缎”;同时关注“漏”、“浮”字的运用。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反问句,那是作者应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换种表达方式来陈述,那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最后的一个写话练习,在读了李白的《关山月》之后,写写赞美天山的话,也能够是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谢去年领着同学们背诵诗词的日子,同时更做了个决定,赶紧去把今年要背诵的古诗词整理打印下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潜力。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怎样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课中王意提了个问题:人怎样会浮在花海之中?于是学生去探究这个浮字的妙处,钟浩东同学联系上文,那里的花都长得很高,淹没了马,人看起来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样。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诗,结束这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寻找中……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1、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觉得我缺少一定的语文素养。

上课之前,我每天不断的练习朗读,但是这次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范读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其它的教师的语言表达我也比较欠缺。

2、缺乏作为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朗读过程中,有几个孩子的朗读很投入,如:一个小女孩面带微笑的在朗读,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得出很陶醉,但我没能及时地给与评价,忽略了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

由于我第一次做评优课的紧张心态,在指导朗读时不够顾及全体学生,在每个环节过渡时过于急躁,对文本的朗读砸得不够实,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也没能更好的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将诗歌读透,这点让我感到很遗憾。

这首诗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童真的世界,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韵味美、诗人的丰富想象,受到美与情感的熏陶,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体会童年的快乐,更加的热爱生活。由于我个人多方面的不足,对课堂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因此造成本课结束的早了些。

另外,小练笔的操作本打算有时间就在课上进行,没有时间就留在课后。课下我经过思考,认为应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效果会更好,做到“趁热打铁”,但操之过急的我加上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没能有效的实施此环节,这是本节课另一个遗憾的地方。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 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 ——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用词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小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兔蹦蹦跳。。。。。。”在一次小班音乐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游戏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幼儿的情绪也发展到了高潮,在我缺乏指导游戏方法的状况下,逼迫性的让幼儿安静了下来,在游戏即将结束时幼儿却不遵守游戏规则,在我的指导下也没有起色,我没有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使幼儿对自我失去信心和对游戏的兴趣。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让幼儿获得愉悦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又不能成为成人愿望的执行者,那么咱们就应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去展示游戏自我的舞台呢?

1、咱们共同认为对于不一样年龄特征的幼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个性钟爱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咱们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孩子对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钟爱玩游戏时,咱们就用孩子不感兴趣的玩具玩游戏,这样就会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

2、中、大班幼儿,咱们能够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解决问题的帮忙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如果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咱们扮演一个主角参与幼儿游戏中,透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为幼儿带给一段时刻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透过幼儿之间的讨论,引导幼儿以他们自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我认为不一样游戏主题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咱们要根据每一种游戏特点及幼儿需要指导游戏。

3、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咱们就应让幼儿自我确定想玩什么、怎样样玩、和谁一齐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咱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好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好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我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这是咱们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在教案设计中,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从情感、交际、感悟三方面去体现新大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地学,旁观者似地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 2)通过老师的感情范读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

(3)再让学生在细看的基础上谈谈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并再创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体会到葡萄沟的物美情更美。

(5)最后,对葡萄干这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在葡萄沟办一座葡萄干加工厂,请学生来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厚,基本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教学生字词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自学。在自学效果检查中,再针对难读的字,难记的字着重指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都很想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而我采取的指明读,开火车,小老师带读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地给予每个人展示的机会,以致有些学生注意力分散。经过反复琢磨,我觉得同桌互读来代替开火车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学生参与的面将是最广的。同时,在词语的理解上,如“胸脯”,我让学生做一做拍拍胸脯的动作,从而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胸口。“婉转”一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意思,他们答案有:动听,悦耳,动听等等,随后我用两道线(1。直线2。波浪线)来表示那“婉转”的歌声,让学生来选择。结果全班学生都选择了第二条线,我相机引导:婉转的歌声就是高低起伏,曲折动人的。

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这样学生会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接着再提问:“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证据在哪里”然后,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说的话进行分析,学生自始至终思维保持紧张状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6

课文《美丽的集邮册》以诗歌的形式、豪迈的情怀描述了伟大祖国壮丽秀美的山川、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方寸世界里抒发出对伟大祖国的由衷赞美之情。

文中的学习目标有三方面:1.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讨论交流,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我”的集邮册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2.诗歌、邮票两相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诵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国旗、国徽、国歌”、“万里长城”、“兵马俑”等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课堂导入,我首先出示优美的集邮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入到课文的教学之中。紧接着以导读单为主,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通顺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时,在导读单中提出三个主要的问题:1.为什么说是一本美丽的集邮册?2.集邮册中有哪些邮票?3.这些邮票又是怎样的?以解决这三个问题为学习的线索,以此让学生学习课文有着比较好的思路。从中让学生回答出文中有万里长城、长江大桥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邮票,也有画像砖、青铜器等描写我国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邮票。并且找出里面的一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能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朗读时候所需要的自豪感。

最后让学生在学习了二、三小节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第四小节,最终概括出课文通过描写美丽的集邮册,更重要的是歌颂祖国的伟大,表达出无比自豪之情。

对于这次公开课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还是语言上不够精炼,语句的重复,反而使课堂气氛下降;

2、提问方式还是欠缺训练,提问比较含糊,范围较大,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找到答案;

3、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拓展还是不够,比如两个小节的省略号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再去感受相关的课外资料,其次也缺少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诗歌的写作;

4、对于课文的朗读指导,应该从文中的好词入手,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白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此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5、上课的感情投入感觉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在调动学生情绪,以及引导学生和课文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技巧和方法还是欠缺,学生显得被动学习,激情不足。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7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8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9

探究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掌握“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的同时,要强化“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技能的训练转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复习泥塑的揉、压、搓、捏等技法,一步步给学生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了解花点心的制作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来做,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其中的要领,在练习中不断完善,发现问题,比如要制作花点心,先要运用基本的方法制作出花点心的基本图案,如圆形、五角星形、桃心形等,在进行装饰,有的学生开始完成的作品基本图形做得小导致作品完成之后不能立起来,塌了下来,装饰的上一层全部掉落了,我及时鼓励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说:老师,上面的装饰品太多、太重,所以塌了下来,那么我们在装饰的时候除了要求体现“花”,在做的时候要考虑花要细致一些,体积要小一些,比点心的底部要小一些,经过不断的尝试练习与探究,终于完成了作品。

通过教学,我体会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尝试着学习和思考,虽然我执教的班级是刚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得到了锻炼,逐步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与发现。这节观摩课教学我的收获匪浅。

下载4七月的天山 教学反思(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4七月的天山 教学反思(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范文1 从这天的课来看,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应当说还是有所体现的。课题《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是的,那么夏天还能够用什么词......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行文条理清晰,文字质朴优美,学生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天山美景之中。本节课主要抓住写法这一线索,利用美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

    《七月上天山》教学反思5篇

    《七月上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篇材料]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