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故事广播文稿--从死亡里回溯人生
从死亡里回溯人生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各位听众,这里是FM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欢迎和秋山一起感动音乐。
亲爱的听朋友,从今年2月2号星期一开始,我们丹寨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栏目将正式全新改版,我们《感动音乐》在广大听众的支持下也走过了一年的时光,改版之后,栏目的首播时间将由原来的每周五下午五点半改为每周二的下午六点到七点,并在周五同一时间重播,希望收音机前的您能够继续收听和支持我们,我们栏目组也会一如既往并不断提升节目质量。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感动,无处不有感人的事迹。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感人的故事,您可以通过关注我们栏目的微信号,将故事线索发送给我们。具体方法是:在手机微信--添加朋友的页面中,选择最下方的公众号,然后输入我们栏目的名称《感动音乐》进行搜索,并关注我们,然后就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把故事线索告诉我们了,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让这些故事传递出去,感动更多的人。
除此之外呢,我台在对原有节目加以改进的基础上还开办了一些新的自创栏目,包括由芳伶主持的《咖啡小馆》和由小米主持的《越点越心动》。播出时间也都是在下午的六点到七点,欢迎您的关注。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首好听的歌曲来开始今天的故事吧,一首来自游怡婷的《在你肩膀上入睡》,送给您。
歌曲:《在你肩膀上入睡》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这里是调频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二周五下午六点为您播出的音乐故事栏目《感动音乐》,我是秋山。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其实说普通,也不普通,因为这个人从事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葬礼主持人。
故事的名字叫《从死亡里回溯人生》,来自《读者》杂志2014年第24期,作者是曲冰,有删改。
袁君的人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劈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那场葬礼 之前,袁君是大连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过着有选题忙死、没有选题死忙的高压式生活。
2004年,特别报道组的一个同事因过劳猝死,台里委托袁君为其做一个悼念的片子。袁君怀着巨大的悲伤整理了同事职业生涯里采编的所有的新闻报道,制作得很用心,她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片子的解说词后来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们希望将其作为同事葬礼上的悼词,而袁君就成了葬礼上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葬礼简朴厚重,在哀乐声中,袁君读着为同事写的悼词:
“他总是在每一条新闻播出之后努力地思考,看看整个事件是否还有继续跟进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还有缺陷。他说,这既是一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成功有时就是一种为难。”
“或许,直到骤然离去,他依然没有实现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坚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尽管他没有来得及问自己是否令自己满意,可是,我们可以替他回答:他来过,很优秀„„”
葬礼结束时,同事的爸爸紧紧地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懂他。”
那天回到家里,袁君没有像平常一样上网看素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进厨房做好了饭,然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袁君没有跟他们提及同事的葬礼,只是这场葬礼在祭奠一个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袁君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袁君说自己如灵魂开窍般明白了,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去爱。
之后,袁君很快因为朋友之托主持了第二场葬礼。逝者是一位书画界的名人,袁君时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位老先生的身影。袁君想对老先生的生前亲友进行一番采访,但很少有人配合。大家关心的,是那些巨额财产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够分到多少。
尽管如此,袁君还是通过查阅一些资料给老先生写了一篇悼词。葬礼上没有人在意袁君说什么,遗体告别时,小三儿们与原配的家人打作一团。从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过去所执着的一切,该有多么荒谬和可笑。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听众朋友,这里是FM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感动音乐》,我是秋山。
下面,我们稍事休息,一段音乐过后,我们故事继续。一起来听,邓紫棋的《后会无期》。
歌曲:《后会无期》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音乐过后,故事继续
袁君主持葬礼的名气渐渐在大连传开。2010年年底,一位亿万富豪的妻子找到袁君,希望袁君能给她老公主持葬礼。与生前的风光相比,那位亿万富豪死得很仓促,抑郁症在他45岁时夺去了他的生命。
他的妻子给袁君看了逝者生前大量的日记,这些日记深深震撼了袁君。财富对这位逝者来说早已成了数字,他的使命是管理这堆数额庞大的数字和数百名员工的命运。很多事务已经与个人喜好和利益没有多少关系。他完全可以选择停下来,换一个职业。袁君觉得,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一定会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但他没有。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边处理集团内部的争斗,一边应对来自市场的压力。
袁君读着这位亿万富豪生前的日记,想着与这位富豪一样匆匆的赶路人,敬意有之,叹惋有之,悲凉亦有之„„
逝者已矣,但袁君决定做点什么来改变还活着的人。
在这个富豪的葬礼上,袁君公布了他一天的开销,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及一个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他拼命赚钱,却丝毫享受不到金钱带来的愉悦。
这位富豪在日记中写道,他的快乐竟然来自一次汽车在路上的意外抛锚,他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则一个人步行去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路边有那么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了迎春花。因为如果没记错的话,他最后一次见迎春花应该 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和同学们一起去踏青。
袁君在悼词里写道: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也有可能是在会议室里。他的生命自从承担起百人的企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四季。他最美丽的记忆不是赚得第一桶金时的激动,也不是公司十周年庆典上的高朋满座,而是那个步行的午后,那一路惊奇的发现。我想,最后的时光里,他一定为自己铺设了一条芬芳的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应该是笑着走过那条通往天堂的小路,甚至还哼起了歌„„所以,在此,让我们一起向死者致敬。”
那是袁君第一次在葬礼上听到掌声,她知道那不是对逝者的不恭,而是大家情不自禁地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最真挚的尊敬。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听众朋友,这里是FM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感动音乐》,我是秋山。
一段音乐过后,我们故事继续。来自阿桑的《一直很安静》,送给您。
歌曲:《一直很安静》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听众朋友,这里是FM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二周五下午六点为您播出的《感动音乐》,我是秋山。
音乐过后,我们故事继续
葬礼是一种道别,而道别并不意味着绝望。袁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道别,是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中校长的葬礼做主持。老校长姓肖,享年85岁,这位老头儿风趣幽默,生前最爱热闹。
校长的老伴在商量葬礼仪式时,没有向袁君提出任何的要求,只是很认真地讲了老校长生前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家细细碎碎的述说中,袁君知道了老校长其实已经身患四种癌症,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可每一次濒临死亡,他还是会顽强抗争。
袁君没有将老人的告别仪式选在殡仪馆里,她想这不是一个如此特别的老人想要的告别仪式。
冥思苦想过后,袁君决定开一个party,就在老校长的家里,让每一位来送行的人都讲一件与老校长有关的、最有趣的事——让大家微笑着给老校长送行,也让这位老先生带着微笑上路。这个想法令老校长的夫人落泪,她说袁君应该算老肖的最后一个知己。
一百多位来宾,每个人都应要求穿着自己最漂亮的礼服,看上去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整个葬礼没有哭泣,没有哀乐,每个来宾讲述了一段他们与肖老的往事。
一位邻居说,他就住在肖老家楼上,家里有个不打就不练琴的孩子。每天,在让儿子练琴之前就要先打骂他一番。后来有一天,肖老上楼来敲门,给他儿子带来了许多礼物,有书有玩具。肖老对他儿子说:“我在你楼下,每天免费听你弹琴,这点礼物算是感谢吧,谢谢你让我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优美的琴声。”从此,他再没有为练琴的事打过儿子,儿子因为楼下有双欣赏他的乐曲的耳朵而变得很努力。这位另据还现场展示了他儿子刚刚通过钢琴十级考试的证书„„
肖老多年的老友有一天突然造访,恰好肖老刚洗完澡,于是,老友看到了肖老稀疏的头发,胳膊上因化疗、放疗而粗黑的血管,老友顿时泪如雨下。肖老却笑着对他说:“一会儿让你见识一下化妆的魅力。”整整一个小时,再出现在老友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样利落潇洒。肖老对老友说:“我天天都在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我觉得挺快乐的。身体糟粕,但灵魂体面。”
整个party,大家一直在微笑中追忆,在一种感而不伤的氛围里,分享着老人给每个人的人生带来的无穷教益。
袁君说:
“谢谢大家的故事,请相信,这样一个头发丝里都透着智慧的老人从此会让天堂里也充满欢声笑语。”
很少有人能把葬礼主持人这样一个职业当成爱好,最开始有人找上袁君时,她总会想方设法拒绝,而如今袁君却有求必应。两年了,她在葬礼和葬礼之间来回,主持了将近百场葬礼,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里穿梭。她说,她就像活了一百辈子,体验了百味人生。现在的她很感谢这份工作给予她的一切,一场葬礼浓缩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对袁君来说都是养分。
从死亡的角度回溯生命,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听众朋友,这里是FM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二周五下午六点为您播出的音乐故事栏目《感动音乐》,我是秋山。
刚才我们讲述的是一位记者从事葬礼主持所得的人生感悟。正如故事中所讲的,“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去爱。”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感动,无处不有感人的事迹。如果您发现身边有感人的故事,您可以你可以通过关注我们栏目的微信号,为我们提供线索。具体方法是:在手机微信--添加朋友的页面中,选择最下方的公众号,然后输入我们栏目的名称《感动音乐》进行搜索,并关注我们,然后就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把故事线索告诉我们了,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让这些故事传递出去,感动更多的人。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最后,让我们通过一首好听的歌曲,来结束今天的节目。来自赵薇的《离别的车站》送给收音机前的每一位听众。
歌曲:《离别的车站》
播音:
撰稿: 时长:
播出时间:
第二篇:音乐故事广播文稿--感动音乐--拾荒奶奶
拾荒奶奶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各位听众,这里是调频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欢迎和秋山一起感动音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的人富有,却孤单,有的人贫贱却又快乐。到底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意义又在哪里,没有人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是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感动,也无处不存在着奉献和爱。生活中并不缺少爱,缺少的只是发现爱的眼睛。
在今天的节目中,秋山要和大家分享一则感人的故事。
同样,先让我们用一首好听的歌曲来开始今天的节目。来自郭欢的《妈妈的手》。
歌曲:《妈妈的手》
这里是调频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感动音乐》,欢迎继续收听。今天要讲的故事来自《读者》杂志2014年第21期,作者是赵雅娇。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拾荒老人和他们的一群特殊的孩子。故事的名字叫《拾荒奶奶》。
直到去世前,长时间昏迷不醒的楼小英只要一睁眼,目光就在找寻她最后收养的孩子麒麟。一有力气,她就想拔掉身上的管子,用微弱的声音喊着“出院”——她心疼钱。
从44年前收养第一个弃婴开始,她靠着捡破烂救活了35个、抚养了18个弃婴。2014年8月6日,91岁的楼小英走了。
8月8日,浙江金华东关公墓,追悼会很朴素,除了家人,只有几位邻居好友前来送葬。她抚养过的孩子站了一排。9岁的麒麟手捧遗像,站在最前面。
小麒麟被捡来时,和啤酒瓶一样大,才两斤多重,身上还留有一长段脐带。他被装进鞋盒扔在医院的垃圾箱里,身上没有一件衣服,半边脸是黑的,一条腿也是黑的,已经没有什么气息。
老人用8个月的时间把小家伙一身的病看好了,也花光了老人靠着捡破烂不知道攒了多久的积蓄——2000多块钱。
那年楼小英82岁,老伴儿已经去世11年。
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洪加祥还清楚记得,1987年第一次见到楼小英的情形: 荒郊野外的五里亭原是清朝时供行人歇脚的凉亭,当时那里已是残垣断壁,砖块剥落的地方被用破棉絮和塑料布挡着。房内黑咕隆咚,垃圾焚烧后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气味。
一只破筐、一只破篮里,各躺着刚刚捡来的方方、圆圆,他们盖着黑乎乎的棉袄。同样是捡来的、当时已经16岁的美仙从外面捧来雪水喂她们。还有捡来的晶晶和菊菊,满脸沾着鼻涕,用惊恐的目光瞅着记者。
晚上9点30分,64岁的楼小英气喘吁吁地背着一筐破烂回来了,丈夫张洪斌还在垃圾场跟人讨价还价。
看到这样的情景,记者洪加祥一时激愤,脱口而出:“你们连养活自己都困难,为啥养这么多别人的孩子?”楼小英误以为他是来收凉亭的官员,吼道:“我们垃圾都捡,何况是人呢?”
在追踪报道这个家庭27年的洪加祥的记忆里,这是楼小英唯一一次大声说话。早年嗓子得过病,她说话总是轻轻的。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各位听众,这里是调频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为您送出的《感动音乐》。
一段音乐过后,我们故事继续。来自王菲的《流年》,送给大家。
歌曲:《流年》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音乐过后,故事继续。最多的时候,四面漏风的五里亭挤着十几个孩子。
晶晶记得,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在傍晚张望着老远的山头,等“妈妈”回家。一到家,孩子们就钻进楼小英背回来的大箩筐里找好吃的。楼小英就坐在旁边,一边收拾着破烂,一边笑着看满地的孩子。
晚上,这个哭,那个闹,拉屎撒尿,上床下床。晶晶回忆:“妈妈好像从来不觉得烦。”
钱省出来给孩子买奶粉,楼小英就去垃圾桶里翻点吃的回来,洗干净,拿开水一煮,填饱自己的肚子。多年以后,当孩子们长大,给她买回来好吃的,她直到食物放坏了也舍不得吃。
在菊菊的记忆里,妈妈从来没有跟她们说过一句捡破烂的苦。直到她长大后跟着妈妈一起出门,才知道被骂实在是家常便饭。她说:“人家以为我们是偷东西的,看大门的拿着扫把撵我们走。”
也有好心人。一天,是大夏天,菊菊走在路上觉得都快被晒化了。一位大娘看她们实在可怜,塞给她们两块西瓜。菊菊说:“妈妈一口都舍不得吃,都留给了我。”
楼小英和老伴儿每天早、中、晚,出去三次,即便如此,两个人每天也只能用破烂换回三四元钱。最幸运的一次,老两口捡到了半斤黄铜丝,高兴了半个月。
直到89岁病倒的前几天,楼小英还在捡破烂。女儿们都已长大,老人的生活已经完全不用自己操心,劝过老人多少次,她就是不听,闲不住。每天早上不到6点她就出门,一天三四趟。只要能捡到有用的破烂,哪里都去,甚至还爬上房顶捡别人拆房剩下的边角料。
早年,楼小英捡破烂,常常捡着捡着就捡到了小孩,而且全是女孩,她想都没想就全都抱回了家。邻居们半开玩笑:“孩子病恹恹,你家又这个状况,要能养得活,你就是菩萨。”楼小英用棉絮一样的声音轻轻地说:“能救活一个算一个。”
记得捡晶晶来的那天,雪把整条街道都埋了。一条长长的台阶上放着一个襁褓,有个乞丐走了过去,抱起孩子,翻了翻东阳土布做成的襁褓。一张大钞掉了 3 下来,还夹着一张红纸。“呸!”乞丐向红纸吐了口唾沫,把钱往耳边一贴,又把孩子扔在了地上。那张红纸飘在了雪里。楼小英和丈夫赶紧上前抱起了孩子。捡起的那张红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的生辰八字。
亲生女儿彩英回忆,不只是孩子,楼小英看到可怜的小动物也常往家里带,有时候半夜起来给小猫喂食,把猫放在肚子上焐着。
日子最穷最难的时候,老两口也想把孩子送个好人家。他们给孩子洗了澡,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富裕的街区,然后就躲在一边远远地看着,希望有条件好的好心人把孩子抱走。可是一天下来,孩子嗓子都哭哑了,人们也只是看看,没有一个人肯把孩子抱走。老两口叹着气,又把孩子抱回了家,饱饱地喂一顿奶。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各位听众,您现在收听的是调频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感动音乐》。
今天我们故事的名字叫《拾荒奶奶》,讲述的是一对拾荒老人与他们收养的一群孩子的故事。
接下来,《我想和你走下去》送给大家。
歌曲:《我想和你走下去》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音乐过后,感动继续。
在拾荒奶奶楼小英病中,一位远在英国、名叫费莉希蒂的女孩发微博为老人祈福:“金华五里亭妈妈,我也是你救下的一个孩子。”
当年,距离五里亭不远处有一家医院的分院,在计划生育政策被强力推行的时候,一些孕妇被强制送到那里堕胎。费莉希蒂的妈妈当时已有8个月的身孕,她咬牙从二楼跳了下来。一路跌跌撞撞,摸到五里亭的时候,她就剩半条命了。当夜,她就在楼小英的帮助下生下了费莉希蒂,也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追悼会上,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给楼小英的遗像下跪。当年,她养不起孩子,曾把孩子放在了楼小英家的门前,后来条件好了,又把孩子抱走。这样的事在楼小英那里司空见惯,最夸张的一次,一觉醒来,门口放着3个孩子。
五星村老支书李美秀说:“他们穷,可做人硬碰硬,从不小偷小摸。” 五里亭四周都是五星村的田地,种着玉米番薯,可家里再没有东西吃,他们也不会向田里伸一根指头。村里有人去世,会雇人哭灵,楼小英嗓子哑没法哭灵,就替人家穿丧服,赚一点钱。
孩子们的玩具、衣服,都是楼小英从垃圾箱里捡来的,楼小英常念叨:“我们不偷不抢,可以去拾。”
30多年前,楼小英就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不偷不抢,用拾来的破烂养孩子,不能算是做坏事。”
这话是说给前来五里亭调查的由民政部和浙江省公安厅组成的特别调查组听的。那时,“五里亭老人捡垃圾抚养弃婴”的故事轰动全国。但在当时,这并不被认为是善举,楼小英被认为是“给社会主义抹黑”,五里亭是“计划生育的黑窑”。在当地主管部门的一份《关于五里亭问题的调查报告》中,五里亭被定义为:“长期以来成为流浪乞丐的栖息之地,滋长着各种危害社会的隐患。”二人的“罪名”是拐卖婴儿,破坏计划生育。
直到特别调查组亲自来了解情况,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一屋子的孩子,调查组的所有人都与楼小英郑重地握了手。据记者洪加祥称,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有三集涉及弃婴的内容,就是以五里亭故事为蓝本编写的。
1994年,楼小英告别了相守31年的破凉亭,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进了市区的四间红砖瓦房。
第二年初,老两口在新家门口支起了卖爆米花的小摊子。当地记者陈少华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天天气晴好,大爷张洪斌在旁边摇着风机,咧着嘴,楼大娘手里握着一包爆米花,小声叫卖,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就在这张照片冲洗好的第三天,张洪斌走了。
在菊菊的记忆中,妈妈极少哭。老伴去世是一次,还有一次是一个孩子病死。老两口那几天拼了命地捡破烂换钱想给孩子看病,眼瞅着就要攒够了,可孩子等不及了。楼小英看着病死的孩子,眼泪顺着脸上沟沟坎坎的皱纹流下来,无声地哭。《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丹寨人民广播电台为您送出的音乐故事栏目《感动音乐》。
下面让我们稍事休息,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周华健的《一起吃苦的幸福》
送给大家。
歌曲:《一起吃苦的幸福》
音乐过后,感动继续。
拾荒奶奶楼小英捡来的女孩中,美仙、菊菊、晶晶作为养女长期陪伴着她,大多数孩子则被人领养。方方和圆圆两岁时被河南某部军官领养。抱走之前,楼小英仔仔细细地给孩子洗了澡,换上一身干净衣服。孩子交给了他们,楼小英还是放心不下,又追到了火车站。最后她也只是眼巴巴地多看了孩子一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2000年,美仙成为第一个出嫁的养女。后来,菊菊、晶晶也相继出嫁。楼小英的亲生儿子张福田今年46岁,还没有结婚。最初收养孩子时,还有闲言碎语说老人收养女婴是当童养媳。尽管生活拮据,每个女儿出嫁时,楼小英都会准备一个脸盆、一个马桶,还有一床亲手做的被子。
美仙说:“当地女孩出嫁时,多数女孩的妈妈会要礼金,我妈妈一分钱都不要。她就希望我们过得好。”
楼小英下葬了。女儿们为母亲点的长明烛还在细细地燃烧,照着楼小英生前的家。屋子里的家具摆设几乎都是楼小英捡来的。电线在房间里横拉着,线头卷成几个卷吊在一侧。墙壁上黑一块白一块,内层砖块的缝隙清楚地透过灰白的涂料显现出来。墙上挂着的相框里,横竖贴着老人曾经收养的许多孩子的照片。
一块拼接出来的光秃秃的木板,两层床单,一铺草席,就是楼小英的床。女儿们给她买来的软床垫立在一侧,习惯了睡木板,她觉得软床垫不舒服。窗户就在床头上面,铁栅栏早已全部生锈,一蹭手上一层黄色的铁屑。
窗外是铁道,日夜有火车轰鸣而过。窗户密封不严,一觉醒来,鼻头上一层灰。
麒麟手捧遗像呆呆坐在门前。一个扎着小辫的4岁小女孩跑过来,在老人遗像的额上轻轻一吻。遗像是麒麟周岁生日时拍的,当时,好心的市民送来了蛋糕,老人咧着无牙的嘴,笑得很开心。
楼小英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嘴角也是这样,微微上扬,带着笑意。
《感动音乐》,感动你我。各位听众,您现在收听的是调频100.6MH,丹寨人民广播电台《感动音乐》。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播音:岳宏贵
撰稿:岳宏贵
时长:29分03秒
播出时间:2014.12.12 17:30 7
第三篇:音乐里的故事
音乐里的故事
每一首歌,都讲述一个故事 每一个音符,都记录一种心情 那些故事
关于音乐家、流浪和信仰
背上我的贝雷克琴,从爱琴利斯堪的纳维亚 翻山越岭寻找我心中的天堂 亚得里亚海酒红色的晨光里 行吟诗人在唱幸福的歌 有风
从遥远的年代吹来,那些四法琴的年代
塞尔维亚的小港,大胡子理发师遇见牧师的女儿 从剧院出来向左,第二号街区第八棵樟树下 有一家叫“D大调”的咖啡馆 路过一片向日葵盛开的田野
想起梵高和莫扎特,干净而清澈的布拉格广场 许愿池里的金币闪闪发光 骑一匹马,穿越彼得高原 听见肖邦的钢琴在暗夜里哭泣 那深沉的莱茵河里流逝了多少旋律 波恩巷,二十二号
墨绿色的窗贝多芬在里面弹月光 是谁
在暮色四合时用爱尔兰语,唱一首古老的歌 流浪艺人的音符从手风琴键间滑落 落在那些荒草、野花、山丘和村庄里 遇见一个牧羊人
在野花燃烧的山谷和羊群一起 听他讲品达的乐章
坐在城堡上,顶一片月光听夜莺歌唱
月光下的骑士,低吟着,他是去救曾达的囚徒吗? 喜欢静静地,伫立在夕阳里,教堂的晚钟在远方敲响 一直一直
都在等待,邂逅一场华丽的乐章 而吹盛那年夏花的却是牧童的短笛 行走,寻觅 生命的节奏弱了„ 淡了„
梦想模糊或年华里的一声叹息 轻轻地
叹出所有关于时光的无奈 回忆里的夕阳
挂在铺满爬山虎的墙上,墙里住着儿时的提琴老师 记得那时,想做音乐家,带着音乐去流浪 勇气,我们都想像那些音乐和故事一样纯粹 曾经远离,音乐和故事还在继续„ 文/1.12 崔悦
每一首歌,都讲述一个故事。每个音符,都记录一种心情。那些故事,关于音乐家,流浪和信仰。
背上我的贝雷克琴,从爱琴海到斯堪的那维亚,翻山越岭寻找我心中的天堂。亚得里亚海酒红色的晨光里,行吟诗人在唱萨福的歌。有风,从遥远的年代吹来,那些四法琴的时代。
塞尔维亚的小巷,大胡子理发师爱上了牧师的女儿。从剧院出来向左,第二号街区第八棵樟树下,有一家叫“D大调”的咖啡馆。路过一片向日葵盛开的田野,想起梵高和莫扎特,干净而清澈的布拉格黄昏的广场,许愿池里的金币闪闪发光。骑一匹马,穿越波德平原,听见肖邦的钢琴在暗夜里哭泣。那深沉的莱茵河里流失了多少旋律。波恩巷,二七二号,墨绿色的窗贝多芬在里面弹月光。是谁,在暮色四合时用爱尔兰语,唱一首古老的歌?
流浪艺人的音符从手风琴键间遗落,落在那些荒草、野花、山丘和村庄里。遇见一个牧羊人,在野花燃烧的山谷,和羊群一起,听他讲品达的乐章。坐在城堡上,顶一片日光听夜莺歌唱。月光下的骑士,低吟着他是去救曾达的囚徒吗? 喜欢静静地,伫立在夕阳里,教堂晚钟在远方敲响。一直一直……
都在等待,邂逅,一场华丽的音乐。而吹盛那年夏花的却是牧童的短笛。行走、寻觅,生命的节奏弱了、淡了
梦想模糊或年华里的一声叹息,轻轻地,叹出所有关于时光的无奈。回忆里的夕阳,挂在铺满爬山虎的墙上,墙里。住着儿时的提琴老师,记得那时,想做音乐家,带着音乐去流浪。
曾经,我们都想像那些音乐和故事一样纯粹。曾经远了,音乐和故事还在继续……
第四篇:美好人生从音乐开始
美好人生从音乐开始
音乐教育专家许卓娅教授谈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用音乐来进行儿童的启蒙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层面来阐释。因为父母在利用音乐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价值期待,从而导致父母对儿童不同的音乐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评价。
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什么是合理的价值期待呢?
父母不能完全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音乐启蒙。早期婴幼儿的音乐启蒙更多地是在生活中,由父母随时随地进行的,其目的不是为了让他掌握一种技术、学问或生存本领,不是儿童或者父母以资炫耀的资本,而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利用音乐进行交往的能力,是为了让儿童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When 何时开始音乐启蒙教育?
▲从祖母的祖母开始„„
这是匈牙利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先生的一句话。有一次,一位家长问他:“教授先生,您认为我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比较合适呢?”柯达伊问:“请问您的孩子现在多大了”,这位家长回答说:“我的孩子就快满六个月了”。柯达伊不无遗憾地对他说:“太晚了,从孩子的祖母的祖母就应该开始音乐教育了。”
柯达伊先生的回答表明,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起点并不是儿童本身,而要追溯到其祖辈的祖辈。
▲从准备要宝宝开始„„
宝宝的音乐启蒙越早越好,如果祖辈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父母要从准备要一个宝宝的时候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尤其是胎儿时期,母亲要经常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并经常哼唱一些歌曲给宝宝听。
What 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进行启蒙?
▲欢快、轻柔
▲适中的音量
▲父母的声音
给宝宝听的音乐要选择一些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太热烈、金碧辉煌的不行,描写战争杀戮狂暴的也不行,迪斯科音乐、有很强烈、狂躁、尖锐声音的音乐都不行。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的选择,要从节奏、旋律、歌词方面加以适当的注意。在播放给宝宝听时,音量要加以控制,不能太大,否则会伤害宝宝娇嫩的听觉系统。但我还是更推崇父母用人声、用充满爱与想象的声音,通过亲子的身体的有节奏拍打来哼唱给宝宝听。
How 音乐启蒙怎样进行?
▲哼哼唱唱
▲拍拍打打
▲摇摇晃晃
0-3岁的宝宝有很多机会呆在父母的怀抱里。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对他哼哼唱唱,同时要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伴随着哼唱或者念儿歌,还可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和爱,这是无论哪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也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宝宝小的时候以此为主,即使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只要孩子有机会坐在你身上,父母便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其身体。这些东西都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也是充满爱与想象的。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它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韵律的变化。这种摇晃、颠簸对于儿童的抗摇晃、抗颠簸的感觉统合也有很大帮助。现在有的父母把宝宝局限在小床上、小童车里,缺少摇晃和颠簸的刺激,导致一部分孩子感觉统合失衡,这是很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是你主动,宝宝大了一点以后,可以让他主动,让他来拍打你,摇晃你。等到宝宝会走路了以后,可以和他做音乐游戏,边念儿歌边相互追逐,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高低等。
Part 2爸爸妈妈还应该知道的:
音乐能使宝宝更聪明吗?
这首先要看如何理解聪明这个概念,如果仅把聪明界定为智力的发达,那么,我不敢确定,因为这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但如果我们把聪明理解得多元一些,音乐是绝对能使宝宝更聪明的,因为音乐中充满了爱与想象,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秩序,而这些都是宝宝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父母需要用语言表达出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吗?
专门的语言描述是不必要的,你不一定要把你从音乐中理解到的东西告诉孩子。孩子和成人的经验不一样,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对于宝宝而言,唱词是一种刺激,哼出的旋律、节奏是一种刺激,音乐里面既包括了爱与想象,又包括了秩序,虽然孩子不一定能清楚地表达,但他在听,在感受。父母实际上是用音乐在和宝宝进行交流,你向他传达的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互相关怀的教育。3岁前有没有必要进行专业的音乐教育?
这很复杂,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孩子还小,可能更多的时候是父母的选择,而父母的价值倾向会影响选择,所以父母的选择有时是盲目的,有可能完全出于一种功利性的需要,或是对父母自身幼年生活的一种补偿,觉得自己曾经没有机会学习的,现在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这样在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起来,才不会觉得有失面子。
除非孩子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兴趣,同时又有天分,也未尝不可尽早让其接触专门的音乐教育,是所谓“早定性,早成功”。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家长还是要客观一些,不要代替孩子作选择。除非孩子无所事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然后,家长有必要介入,着手培养他某一方面的兴趣。
可以让3岁以前的孩子学习乐器吗?
前几年,铃木教学法曾经很流行,也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乐器的热潮。其实在我看来,铃木教学法的核心,是为了在学小提琴的过程中,培养儿童一种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且孩子在做出选择以前,成人要经常带他去看别的孩子拉琴,使他逐步产生了学的愿望后,还要给他一个考验期,因为一旦做出选择,就是绝对不能更改和放弃的。其实铃木学校具有法西斯性质,是很不人道的。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赋,家长可以让宝宝学习玩玩乐器,但要对学习乐器的目的有一个客观的期待,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学出个子丑寅卯,而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一种陶冶,在乎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交往,人生价值的获得,及如何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情感上的困难。
不进行专门的音乐教育的孩子照样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音乐和生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媒介,一个交往的媒介。家长要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和孩子共享音乐,使音乐成为家庭生活的背景,成为共享交流的一个资源和话题。非洲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而他们的音乐教育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的,音乐就是生活本身。
怎样才能知道孩子对音乐是否有兴趣或天赋呢?
家长可以经常放一些音乐给宝宝听,观察他是否表现出高兴,是否能模仿再现,是否要求成人重复等。这样可以看出孩子对音乐有无兴趣。
至于宝宝是否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则要经过专家的鉴定。
父母要具备什么样的音乐素养呢?
关键是爱心,这是最重要的,而且父母要自始至终参与到宝宝的音乐活动中去,要用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和理解去引导宝宝喜欢音乐、感悟音乐。父母本身的音乐素养在早期并不是最重要的,父母只要不是纯粹的音盲,就都能够用自己的爱心,用饱含情感的自然人声来给宝宝哼哼唱唱。到了宝宝正式学习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和宝宝一起学习。
第五篇:拉里、金的广播生涯名人故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出生于丑约的布鲁克林区,10岁时父亲因心脏病去世,从此靠着公众救济,金长大成人。
从小便向往广播生涯的他,从学校毕业后先是到迈阿密一家电台当管理员,经过一番努力才坐上主播台。
他曾经写了一本有关沟通秘诀的书,书名叫《如何随时随地和任何人聊天》。书里提到他第一次担任电台主播时的经历,他说,那天如果有人碰巧听到他主持节目时,一定会认为:“这个节目完蛋了。”
那天是星期一,上午8。30分他走进了电台,心情紧张得不得了,于是不断地喝咖啡和开水来润嗓子。
上节目前,老板特地前来为他加油打气,还为他取了个艺名:“叫拉里·金好了,既好念又好记。”
从那一天开始,他得到了一个新的工作、新的节目与新的名字。
节目开始时,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就在音乐播完,准备开口说话时,喉咙却像是被人割断似的,居然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
结果,他连播了三断音乐,之后仍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他才沮丧地发现:“原来,我还不具备做专业主播的能力,或许我根本就没胆量主持节目。”
这时,老板突然走了进来,对着满脸丧气的拉里·金说:“你要记得,这是个沟通的事业!”
听到老板这么提醒,他再次努力地靠近麦克风,并尽全力地开始他的第一次广播:“早安!这是我第一天上电台,我一直希望能上电台……我已经练习了一个星期……15分钟前他们给了我一个新的名字,刚刚我已经播放了主题音乐……但是,现在的我却口干舌燥,非常紧张。”
拉里·金结结巴巴地一长串说了出来,只见老板不断地开门提示他:“这是项沟通的事业啊!”
终于能开口说话的他,似乎信心也唤回来了,这天,他终于实现了梦想,也成功地完成了梦想!
那就是他广播生涯的开始,从此以后,他不再紧张了,因为第一次广播经验告诉他只要能说出心里的话,人们就会感到你的真诚(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