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

时间:2019-05-13 12: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复习》。

第一篇:桃花源记复习

桃花源记

一、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体裁:“记”

二、重点字、词。

1、词释: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奇。(意动)3)古今异义:

①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②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妻子。

③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④无论——(古)更不必说。(今)不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⑤仿佛——(古)隐隐约约,看不真切。(今)好像。⑦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4)多义词:

①舍 “便舍船”(扔下、丢弃)“屋舍俨然”(房屋)

② 寻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③ 遂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由是先主遂诣亮/后遂无问津者/遂许先帝以驱驰/遂逐齐师/遂用猖獗)“遂迷”(最终,终于)(然操遂能克绍/遂不可见)④异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奇)

或异二者之为(不同)

⑤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此忠之属也)属于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神情与苏、黄不属。(相似)属引凄异。(连续)

⑥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丹书帛曰/乃下令(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乃入陈/久而乃和(才)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⑦道 道不通/中道崩殂/伐竹取道(道路)

伐无道(道义)

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策之不以其道/咨诹善道(方法)

大道之行(政治理想)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⑧志 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志虑忠纯(志向)⑨间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里)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又何间焉(参与)遂与外人间隔(间断)都:咸,皆,并,悉,毕,俱 说:云,道,曰,谓,言,语 省略句(课后3)

(5)出自本文的成语:

①世外桃源 ②豁然开朗 ③落英缤纷 ④无人问津 ⑤与世隔绝 ⑥怡然自得 ⑦黄发垂髫

能组成成语的实词

足——不足挂齿、微不足道

穷——山穷水尽、理屈词穷、黔驴技穷 既——既往不咎、一如既往

复——周而复始、死灰复燃、无以复加 为——不足为奇、指鹿为马(6)重点译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豁然开朗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三、内容要点:

全文的线索、内容与写作顺序是什么?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在桃源做客——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等情节;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1、具体概述作者笔下的桃源生活。——自然环境优美、富饶:“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 社会环境安定、祥和:“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 人们生活富足、自由、快乐。

2、体会作者的理想社会应是怎样的?

——是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能各尽所能,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快乐,人人之间团结和睦。文章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热情好客,淳朴,与世无争。

3、体会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1)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2)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4、理解首段描写桃花林景色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优美而神奇。

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

5、理解世外桃源得而复失,复寻未果的结局。

——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

6、“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句是?作用?

——“初极狭,才通人。”暗示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为下文“复寻未果”“遂迷”作铺垫。

7、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

桃源人为世间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8、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人人得到社会关爱,生活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②人人安居乐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③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讲信修睦”)

9两篇文章比较:同 思想内容上 :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世外桃源是脱胎于大同社会的,是对大会社会风貌的艺术再现。异:表达方式不同 《桃》 记叙为主,《大道 》议论为主。

四、思考:

1、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一方面,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具体表现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能各尽所能,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这与当时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之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试用学过的古诗描绘陶渊明笔下理想社会中的环境或生活图景。

环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第二篇:《桃花源记》复习

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二、芜湖市(09安微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粗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11题。(2010中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四、(2006年安徽省(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桃花源记》答案:

一、答案: 6 7A 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二、答案:17(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9(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

20(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三、答案:9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

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11、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四、答案:16.(3分)(1)“全”或 “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每小题1分)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桃花源记复习整理

正定县南楼中学

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6.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得: 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穷: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7.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

二、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探究思考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

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5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6内容评析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5).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13 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沿用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 :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鸡犬相闻 :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落英缤纷 :落花纷纷。缤纷,纷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不足为外人道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屋舍俨然:房舍整整齐齐。屋舍:房屋圈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第四篇:《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理解常见虚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复习重点:同目标2、3、4 复习难点: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的运用。复习方法:讲练结合,注意比较阅读。复习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经历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复习。

二、文学常识

(一)作者回顾

师问:你了解作者多少呢?生答。

(二)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师追问:我们学过哪些“记”?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

(三)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过渡语:同学们,坚定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要勇往直前,进入基础闯关。

三、基础闯关(1)背书关

2分钟自由背书,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争当“背书小状元”!1.指名背诵

2.男女声背诵接力(2)字词积累关

文言文中的词语有特殊的文言现象,你能说出来吗?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学生结成小组,归纳总结文中出现的以上词语现象,然后小组内交流。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无论魏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诣太守,说如此 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2、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3、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2、未果,寻病终

3、渔人甚异之

重点实词(男女生抢答)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

3、黄发垂髫

4、具答之

5、咸来问讯

6、延至其家 师:如何让自己在复习重点词语时,更能得心应手呢?老师支你一招。(出示投影)

通假字要勤整理

一词多义要分清 古今异义巧归纳

词类活用记心中 重点词语别放过

师小结:不管复习哪一课,只要你细心整理,相信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本文中概括一个成语,大家能说吗?(生:世外桃源),对,还有哪些呢? 学生自由发言: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3)译句关

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师:大家谈谈我们在翻译句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畅所欲言)今天老师送大家几条锦囊妙计:(出示投影)

1、要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2、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要调整语序;

4、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师:面对通篇的句子,哪些是容易考的呢?老师帮大家归纳。(投影)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2、运用修辞之句(如:排比,对偶)

3、含有重点词语的(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4、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生齐读)师:祝贺同学们顺利闯关成功!复习时,抓住规律,巧用方法,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同学们,夯实基础很重要,文意理解不可少。我们共同进入下一个环节。

四、把握脉络,理解文意(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2)明确本文的线索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出而复寻桃源(3)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3、有人说最后一段和桃花源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讨论,整理答案,然后交流。)

五、拓展延伸

陶渊明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种淳朴安宁,恬淡的心境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所体现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小结:《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归隐田园的无悔;《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感受到了他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自得;《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淡泊情怀。

过渡语:在复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巧妙的结合起来,这样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一节课的收获如何?一起走进中考练兵场,接受检阅!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表现真的很棒,老师最后再送大家一个礼物。(投影)送你一把金钥匙

1、牢记重点字词句,夯实基础别小视。

2、温习作者及背景,促进理解变能力。

3、复习中心和写法,篇篇归纳和整理。

4、瞄准中考要精练,文意分析巧联系。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也许六月的中考就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梦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无果而终,朝气蓬勃的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快马扬鞭,努力拼搏,朝着我们的理想桃源进发吧!最后衷心祝全体同学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七、中考演练场:(侧重比较阅读)

(一)(2008 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

(二)完成下面习题:(甲)见课文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三)(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3)诚不可缺 诚:(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四)(08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五)(09安徽省芜湖市)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答案:

一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二(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5分)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三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四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五篇: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2、3、知识与能力:复习本课知识,了解常识,积累文言词句,阅读理解,比较阅读,背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诵默写。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初极狭,才通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八、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习重点:复习本课相关知识点,形成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复习难点:正确进行比较阅读,联系课内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复习过程:

自主复习完成一至八题(第一层:每人必须掌握)

一、文学常识:作者,朝代,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通假字:“要”通“邀”。

三、古今异义:

[鲜美]古: 今: [开朗]古: 今: [交通]古: 今: [妻子]古: 今 [绝境]古: 今: [无论]古: 今: [如此]古: 今: [不足]古: 今: 四、一字多义:

[中] ①晋太元中 [志] ① 寻向所志 [寻] ①寻向所志 [舍]①便舍船 ②中无杂树 ②处处志之 ②寻病终 ② 屋舍俨然

五、重点注释:

阡陌交通..()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

之()便扶向.路()阡陌..交通()欣然规.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欲穷.其林穷()具.答之 咸.来问讯()()悉.如外人

六、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

七、重点句翻译: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B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理解课文,回答问题。(第二层:三分之二掌握)

九、文意理解。(读课文先完成自己理解部分,不理解部分同桌讨论解决。)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2.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示例①: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绘了一个自然环

境美好的“世外桃源”。

②: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③作者通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绘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

3.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6.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美景又什么作用?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十、中考链接:比较阅读(第三层:有能力的完成)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解词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下载桃花源记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中考《桃花源记》复习

    桃花源记 一、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句子。 1、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系列·文言文(7) 课内部分·预习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 3理解作者......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胡建华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 3理解......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复习课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呢?(学生回答: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温习《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定)(小编推荐)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学了陶渊明写的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这节课 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 二、明确复习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复......

    桃花源记 八年复习课(样例5)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执笔: 审核: 内容:桃花源记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一、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言文考试考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