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颉刚日记里的张雁秋
“徐州女婿”顾颉刚是现代著名学者,苏州人氏,一生在历史、地理以及民俗学领域均取得非凡成就,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总其成者”。1944年7月1日,他在重庆北碚与37岁的“徐州闺女”张静秋结合。张静秋是今徐州铜山区张集人,3岁时父亲去世,由哥哥张雁秋一手培育成人,兄妹感情甚笃。1933年静秋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外语系,回徐后与同学创办私立立达女中,名气比做过几任县长的哥哥要大。张雁秋与名人妹夫顾颉刚的相处一度龃龉不断,最后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顾颉刚的尊重。从顾颉刚的日记里,我们不难看出郎舅二人的“感情曲线图”。
因婚期郎舅失和
雁秋名仁序,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父岐凤,为圩董,个性刚强,主张正义,爱抱打不平,顾颉刚日记其“在乡为无冕帝王”。故此雁秋、静秋均果敢好义,能治事,有担当。
雁秋毕业于徐州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师从南社名宿周祥骏先生。周祥骏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4年4月20日在七师中被军阀张勋诱捕,5月16日遭杀害。周祥骏系狱期间,雁秋经常化装成小贩,入狱探视。祥骏先生感念其诚,把爱女道芬许配给他。周道芬曾在《南社丛刻》上发表两封书信,因悲愤其父无罪遇害,结婚5年后郁郁而终。1950年顾颉刚曾为周祥骏撰碑传。
在徐树铮创办的北京成达学校,雁秋初任小学教员,考进中国大学法政系后,白天上学,晚上做舍监,前后凡8年。雁秋自认服务校方时间不足,主动把月薪从50元降至15元,其为人如此。1923年雁秋取得学士学位,当年道芬病殁。雁秋回徐奔丧,将曾祖母、父亲、道芬一起移厝安葬,前来吊唁者几百人。1926年经亲友介绍,雁秋再婚,后历任万福麟东北军军部秘书、黑龙江省高等法院书记官、省府二科科员及东兴、通河、木兰、河南洛宁四任县长。
张雁秋为人高风亮节,有胆识有作为,所到职处,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兴办学校,创办难民新村,发展工农生产,卓有政声。1932年4月从木兰县离任时,当地民众自发捐款5000元,见雁秋死活不收,于是以张仁序的名义分三笔电汇至在北平读书的张静秋处。雁秋知道后,借汇费悉数退回。东兴、通河、木兰三县的民众代表深受感动,拍电报给静秋转达雁秋:“今后无论您在何时何地,如果在生活困难时,请来信、来电,我们马上给您寄钱去;如果您在外生活无着,就请随时回到我们县里来,我们全县(三个县)的人民将永远永远养活您!”
其实,与张静秋尚未缔结婚约之前,顾颉刚就已听闻张雁秋的大名。他的日记里第一次出现张雁秋,是在1943年10月13日晚上。其时,顾颉刚妻子殷履安去世不到半载。顾颉刚应沛县籍黄次书、黄奋生兄弟宴请,席间萧一山、黄奋生主动为顾颉刚牵线。萧一山说静秋系闺阁派,少年时极漂亮,虽然追求的人很多,但都无所许,且守身严谨无男友,“其兄雁秋,与予极稔,包管一说即成”。但是,顾颉刚因新丧,加之单恋别人,似乎并未上心,在日记里他说:“彼辈安知予衷怀有如莲子之苦乎。”
在一周后的日记里,顾颉刚已经受雁秋嘱托请人做媒。在日记里,顾颉刚罗列了11个为静秋做媒的人,他把雁秋也计算在内。
10月22日晚顾颉刚到时任中央大学柏溪分校主任的唐培经家里吃饭,张静秋时任柏溪分校女生部主任。唐培经告诉顾颉刚,张女士事母极孝,做事讲求计划,课余爱好读书。其兄雁秋曾任县长,品行极好,“说一是一,说二是二”。顾颉刚到处听闻他人“盛称其美德,可见其人确好”,已经怦然心动。27日即指派女儿造访张静秋,女儿回来告之“印象甚好”,“态度甚大方”。但是,顾颉刚在心上人与张静秋之间一直在权衡游移,小心翼翼相互比较,日记里多次记述他这种矛盾的心情。
1944年新年伊始,顾颉刚开始与张静秋交往,顾颉刚也见到了“家长”,与雁秋进行第一次晤谈。之后,他与静秋感情突飞猛进,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老年人恋爱如老房子失火,这场恋爱直把这个年过半百的大学者“弄得神魂颠倒,恹恹似欲病”。
(1944年)2月1日,酝酿四个月的顾、张婚事最终敲定,顾颉刚在当天日记中说“今天太可纪念了,但太夫人处尚须雁秋一说”。2月5日,顾颉刚正式拜会张雁秋“谈婚事”,4月4日在雁秋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重庆《大公报》发布订婚启事,7月1日在该报又登了结婚启事。
按照道理来说,张雁秋贵为大舅哥,也有媒人之功,对静秋又有养成之德,顾颉刚既是一个粹然儒者,名满天下,虽然比雁秋大2岁,但是按照孔孟之道,生活习俗,于情于理,应该很尊敬雁秋才是,起码要尊称一声兄长。但纵观顾氏日记,终其一生,都是直呼雁秋其名。对雁秋之妻褚颐萱,反倒多有称呼嫂子的记录。
这对郎舅“交恶”是有缘由的。据顾颉刚日记记载,订婚后,顾颉刚原本商定6月6日结婚。雁秋认为“撇开其家长地位”,根本未曾与其商量,“一夜吸烟未眠”。4月中旬“准妹夫”来访,雁秋对婚事只字未提。“准妹夫”看到问题的关键,知道雁秋手头无钱,“又不肯不支撑场面,此其所以苦也”。雁秋想风光嫁妹,本来也是应有之义。
一者顾颉刚恋爱是老房子失火,爱得昏天黑地,连前妻之女都骂他“快疯了”,二者6月6日结婚计划因雁秋“徐州兑款未到”受阻,雁秋主张婚事延后,引发顾颉刚的极度不满;三者顾颉刚已经借钱筹措结婚事宜,与静秋商量好在国难中婚事一切从简。顾氏担心四个月之后物价飞涨,所费“恐又将提高一倍”,不好意思再向别人告贷。他认为“此等事极简单,尽人懂得,而雁秋乃不懂,一味孤行己意,可叹也”。郎舅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嫌隙也自然。此事后得雁秋母亲决断,遂定于7月1日结婚。
给雁秋起绰号“丧门神”
据顾氏日记记载,此次不仅郎舅之间不睦,兄妹俩闹得也是鸡飞狗跳,差点绝交。这次事件的起因,牵涉到女子徐某,徐州人,是静秋在中大柏溪分校的同事。
7月21号:静秋得雁秋信,大哭。„„雁秋为人素刚方,而为徐正稳所惑,又不肯舍弃其道学家之架子,以是极感矛盾之痛苦,神经失其常态。静秋素日对正稳不假辞色,又劝雁秋远之,以是为二人所恨。今晚得雁秋书,与静秋决绝。念三十余年兄妹之情,静秋为之大恸不止。10月10号:„„静秋事必躬亲,大与雁秋似。
世事难料,雁秋前做如许努力,或许是不想在妹婿的荫庇下生活。但是自此,其后半生命运还是与顾颉刚一家紧密绑在一起。生活困窘处,主要依靠顾家接济,直至子女成人。天也?时也?命也?
为妻兄鸣冤叫屈
顾颉刚是典型的江南学人,家庭环境优裕,是读书种子,一门心思花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他也不是完人,在处理人情世故等事务上,通常不知计将安出,这一点我们不能苛求他。顾氏身体既孱弱,气量亦偏狭。因有口吃的毛病,故此不善交际应酬,但是,主观意识又非常之强。静秋到徐州任女师校长,他曾到徐州一游。徐州文史学者李世明先生有专文记载,此处不赘述。
雁秋1947年7月应连云市张振汉市长之邀,得市府秘书主任之聘。1946年9月,曾登云台山上作《感怀》一首并刻石留念:
未建新都市,且先劝务农。
黄花香晚节,老圃淡秋容。
沧海难言量,云山不计重。
莫随潮起落,为政在中庸。
建国后在“大镇反”运动中雁秋下狱,张振汉时任湖南长沙市副市长,静秋赴长沙求助无果。“文革”初,张振汉受到安子文冤狱牵连,遭受冲击,被捕瘐毙。顾颉刚在日记里三次详细记述此事,一说“雁秋瞎眼,认彼为知己,遂有此祸,宜矣”;二说“不亦快哉”;三记“为之一快”。
顾颉刚在1947年3月31号日记里,加着重号记下如下这句话:宜注重自己的成功,勿长为他人而劳碌!但是因为爱静秋的关系,顾颉刚亦不能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成功。
(1947年)5月12号:„„静秋已有二月孕,今冬须产。有此两儿,实不能再做事。然为雁秋一家计,又不能不做事,此皆雁秋过于公忠不治生产之过也。
10月14号:„„为雁秋作颂词„„。
10月15号:„„为了张氏亲族诸种家庭纠纷,要乘雁秋旋里时解决,使予夜不能眠,愤甚。今晚便在操场上转圈子。静秋劝其至礼堂上商量,逍遥堂无客,予归室静心一小时,居然得睡矣。予之生活决不能与雁秋在一起,他太热心,好为人排难解纷,永远被人缠绵,而予夜中精神不能紧张,与彼在一起将永不能松散也„„。
(1949年)5月31号:„„徐州亲戚毫不为人家想,半夜打门,使我失眠之疾又作,真气人!此皆雁秋、静秋好客,喜留人所至也。苏州人严人我之分,决不随便到人家吃饭或投宿,而徐州人则否。这样年头,我经济上负此重担已大苦矣,又要我精神上受打击乎!我家非客店,安得来一个留一个!„„。
对于自身与静秋的问题,雁秋看得很清楚,他之所以在柏溪时与顾颉刚、静秋闹了不愉快,应该就是看到问题症结的缘故。因此,他在致妹妹的信中,希望静秋做事讲求方式方法,对人,尤其对家人夫妇手足,要多用些“忍耐”与“和气”,期以自勉。他还说妹妹心热质直,只以爱护之心力太大,太多,太切,遂不知不觉而失去了礼敬之义。我们确实各有最高的热诚,最好的博爱,最大的为公牺牲性,最难能可贵的孝慈有爱,我们为什么不能加以修正补缺,求为完人,以发挥我们最高尚纯洁的风度,去暗示给儿辈?顾颉刚深以为然,把它摘抄在6月30日的日记里。
1947年九十月间,雁秋静秋兄妹曾一度想竞选“国大”代表,后经顾颉刚解劝,退出竞选。当年11月17日《徐报》曾以《张雁秋张静秋放弃国代竞选》为题进行报道。1948年秋雁秋从连云市辞职后,一度曾传将出任吴县县长的消息,后来只到省政府任一席秘书。顾氏在致静秋的家信中多次提及,不知道是调侃还是确有其事。在9月6日致静秋信中说:“雁秋能做吴县县长,好极了。„„吴县县府里有出巡的汽船,雁秋做了吴县县长,他出巡时,我们可以沾一沾光„„”当年4月,顾颉刚被选为中研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雁秋失业在家,生活更见艰难。因静秋已生育三女,雁秋夫人在顾家生活。顾颉刚与静秋结婚多年,与雁秋相处日深,已经从心理上、感情上完全接受了他们一家。
1950年1月26号:„„雁秋谓予,“从前依赖你,或不依赖你,都有办法。今日则依赖与不依赖皆无办法,故不得不为破釜沉舟之计,到蚌埠办小工业”。
雁秋此时买了榨油机,想到蚌埠办工厂,是想求助周扬季。周扬季是周道芬弟弟,共产党员,时在蚌埠任职。不知何因蚌埠之行未果,雁秋又转至上海经营油店又遭失败。后迫于“大镇反”的严峻形势,主动至上海第三公安分局进行登记。但系狱半年,不明罪状。在解至徐州看押7个月之后,邳睢县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顾颉刚认为雁秋是代张振汉受过。
(1952年)10月12号:„„黄石公谓雁秋今年十一月可出狱。记此验之,若果然,我当信卜。
此时,顾、张两家最坚信雁秋无罪的是顾颉刚。顾颉刚与张鸿钧分赴南京、蚌埠,找到雁秋在连云市保护过的周扬季等人写证明材料营救雁秋。1953年9月静秋也赶赴长沙找张振汉求助。综合各方意见后,张静秋决定给毛泽东写信反映雁秋情况。褚颐萱也写了多份告状书四处散发。
(1953年)9月13号:静秋性躁急,为雁秋上诉事须抄十余份分寄京、宁、徐等处,每份约5000字,人手不够,急于觅人,而又罹人泄漏,遂与予口角。此人情感太强,殊使人无法助之成事;又化钱时不顾一切,亦使予无法张罗。
10月27号:„„今午静秋得志秋信,悉新浦劳改队已嘱张集区政府保释雁秋,其理由为“有病不能生产”。夫雁秋有病久矣,何为至今始知其不能生产?是必致毛主席信已生效,不能不释,托词为耳„„晚十时得仁杰电报,知已返徐,住其家。静秋闻之,欣喜若狂,遽烫其发,以示庆祝。
11月9号:„„雁秋回张集后,乡干部不许其出外就医,以是静秋不得返沪。其实,本是保外就医,乡间哪有医生,这可见乡干部的命令主义不可一世„„。
静秋考虑雁秋年近七旬,想方设法要把哥哥户口迁到上海。但是雁秋犹如今日社区司法矫正对象,哪里是顾颉刚的一己想法“命令主义不可一世”呢?经多方申诉,1957年3月,雁秋经江苏省高院裁决提前释放。雁秋劳动改造期间,曾出席江苏省劳动改造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释放后雁秋至北京定居,住西四羊肉胡同31号。其间参加街道组织各种劳动,被评为“扫盲成绩最佳者”,空闲得帮顾颉刚整理图书、抄写文章度日。
1966年9月12日,雁秋夫妇押解回原籍铜山张集。1968年年底,顾颉刚在《我的五十年罪行》思想汇报材料中,分旧社会、新社会甲乙两编自拟30条。乙编第八条:“妻兄张雁秋在镇反运动中登记后被捕,我为他到处营救,鸣冤叫屈。”1976年2月11日,雁秋病殁。三年后,铜山县革命委员会为雁秋夫妇落实政策,“属于错案,应予以纠错平反”。
顾颉刚日记中最后一次出现雁秋,是在1975年11月8日,雁秋逝世前3个月。当时雁秋托人给顾颉刚带了一点药,估计是自己种植的草药吧。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病逝于北京。他的日记,记录到当月18日。张静秋病逝于1991年2月12日,与雁秋忌日仅相差一天。三老均寿逾八秩,在吾乡称为喜丧。
第二篇:2014济南一模顾颉刚作文有用无用之素材
山东省济南市2014年3月27模拟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著名学者顾颉刚大学毕业后花几年工夫,写了许多文章,来做孟姜女故事研究:“有人问我:‘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我对于这个问句只有一句话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的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角度:
1、做自己喜欢的事 自得其乐
2、坚持自己的选择,让别人去说吧
3、有用与无用之辩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有关有用无用的素材
1、这条被转发微博的主要内容是有人问高晓松是否让孩子学琴,高晓松给了如下回复:
“有人问我让孩子学琴吗?我说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这条微博还得到了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的回应:“伟大的艺术都是在‘没有用’的情况下诞生的。比如芭蕾、油画、音乐、小说。一个在教育上讲究‘实用’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 2
有用的无用
什么叫做点无用的事?用白岩松的原话讲,现在中国人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只要做的事跟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就便没用了,便慢慢被荒废了。33年改革,已经将中国人弄得只会干有用的事,不太会干无用的事。人只有经常做无用的事,才可以诞生离人心更近的艺术,留不留给后世不重要,起码是告慰自己的生命。约翰·列侬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不算是浪费时间(“Time you enjoy wasting, was not wasted.”)。但中国的家长们的口头禅是,可这有什么用?
中国的家长们未必分得清有用无用的哲学之辩,但一定会用最原始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有用。能加分的有用,能助升上重点中学、大学的有用,能找到好工作的有用,能当上公务员的有用,能权财兼收、有房有车的有用。简而言之三个字:钱、权、名。再简单一点,就“成功”二字。至于其他,统统划为“无用”之列。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小大人与老顽童,前者如“五道杠少年”,后者如郭美美众干爹等,正是时代特产。
无用的有用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市长们。在房产开发、GDP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
是的,古城墙有什么用?博物馆有什么用?市民广场又有什么用?段子里潘石屹在中关村某大厦上看见好大一片空地,急嘱助手拿下。有人提醒说:那是北大。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乔万尼·波特若如此定义城市:“城市被认为是人民的集合,他们团结起来以在丰裕和繁荣中悠闲地共度更好的生活。”但在中国市长们的规划之下,城市只是摩天大厦与地标工程的集合,人们只配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中度过余生。
没有了步行绿道、街心公园与市民广场的城市,不值得留恋。没有了大学、博物馆和音乐厅的城市,是否还会存在,都是个问题。国内许多城市都酝酿把大学迁移到郊区,腾出市中心的黄金靓地大搞房地产。如果没有北大清华的学术滋养,中关村是否还是中关村?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力,798只是个旅游区。
在这些信奉“有用之学”之士的规划下,中国的城市正呈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比麦当劳汉堡、肯德基鸡翅还要标准化,中国城市的文化个性、市民的“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4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牛顿曾经说:“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多余原因来夸耀自己。”人却恰恰相反,常做自认为有用之事,事实却证明常常无用。
还是陈丹青先生说得好:其实不必那么忙的。
中国古人是“通识教育”,未认字前,先背诵三字经,无非仁、义、礼、智、信五条。这就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不断的社会底线与价值观原点,守住了仁、义、礼、智、信,也就守住了个人良知与社会正义。只可惜现代中国人,即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得了托福,入得了官府,说起这五个字,也是哑口无语。
单论有用,再没有比高铁更有用的了。但看看别人怎么说,高铁事故之后,美国专栏作家Megan McCardle说:“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高铁比中国高铁相形见绌,坐着摇晃,速度缓慢,外观也不华丽。但换一个角度,我们用缓慢的铁路换来了很多无价之宝,包括我们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以及我们已拥有的众多基础设施„„有时候拥有集体回忆比拥有一个非常酷的铁路要宝贵得多。”
若论无用,还有什么比诗歌、哲学更无用的?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所以庄子才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们边享受简单快乐之时,新的失望接踵而至:我们努力追求有用,却难堪大用。2005年,一位国家领导人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发出了之后影响广泛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苹果手机成为中国的“街机”后,人们在反思、媒体在追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还是作家王安忆今年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温和一些,也许更利于人们倾听。她对学生们这样提醒道:“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在我们可视的范围之外,实在有着更大的价值。”她还希望同学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些貌似与现实唱反调的话,可能不仅对学生有益,同样有益于功利社会中陷入纠结的芸芸众生。
还是说回钱学森。早年他花了许多时间去学水彩画,学音乐,学书法,学摄影,乃至研究哲学,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似乎真是做了很多“无用功”。在94岁高龄的晚年,他却向人们强调自己的感悟:“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要宣传这个观点。”同样,为“苹果”创造了全球最高市值的掌门人乔布斯,无疑属功利性超强一族,然而他的精神源泉却可能来自最淡薄功利乃至淡薄生死的人。乔布斯曾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苏格拉底是谁?古希腊搞教育的,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被诬陷判死刑后,学生和朋友帮他买通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偏不走,坐在牢里等死。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向其对立面发展转化总是可能的。有用的未必总是光鲜,没用的未必总是不堪。因此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有时候,无用或许才是最大的有用。《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取得很“哲学”,他拳脚方面最没用,也不可能列进五虎将,但他在梁山上的地位最无可替代,他名叫吴用。你会说他真的无用吗?
第三篇:顾里语录
顾里,你的经典语录!
1.别人是眼里揉不得沙子,我是要把沙子在眼里揉碎。2.非让现实给你一巴掌,你才知道现实有多残忍。3.小事要稳,大事要狠。
4.不要轻易试探朋友,不然会失望更多。5.没死,就别把自己当废物。
6.有时候女人需要一个男人,就像逃机者需要降落伞,如果此时此刻他不在,那么以后他也不必在了。
7.与其忍气吞声说声没关系,不如优优雅雅说句bitch。你什么货色,我就什么脸色。
8.不努力的女人只有两种结果:穿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菜市场。9.你今天与她亲密无间掏心掏肺说过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日后他戳伤你的利箭。
10.靠着男人肩膀哭,还不如自己做个有肩膀的姑娘,学会自己承担,自己依靠。
11.小时代里最感人的地方不是席城和南湘在路灯下紧紧相拥,不是顾源张开手想要和好顾里却红着眼眶与他擦肩而过,也不是唐宛如送给卫海的礼物被随手丢到地上,而是唐宛如大喊“冲啊”之后四个女生在车流中脱掉高跟鞋抱着几箱衣服为了南湘狂奔的瞬间。如果有一天你的人生中出现几个这样的姐妹,也许她们没有顾里的奢侈南湘的美丽林萧的坚强唐宛如的可爱,但你能背得住她们的电话在难受的时候能靠着她们的肩膀哭泣,那么请你一定珍惜,最重要的事是友谊地久天长。
12.虽然你是我的优乐美、可是垃圾桶才是你最终真正的归宿。13.不想生活平平淡淡,就要有让它轰轰烈烈的资 本 14.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5.路还长 青春这碗饭吃个几年也就没了 留点本事吧 谁都会老的 16.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你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17.日久不一定生情,但必定见人心
18.嫉妒归嫉妒,做人不要做狗,在背后诋毁有意思? 19.你出生是不是被人扔上去三次,但是,只被接住两次? 20.怕什么就来什么,听什么就信什么。让我们恐惧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
21.比起千疮百孔,我比较喜欢一针见血。
22.姑娘,别开口闭口说自己胖了,你不是胖,是丑。
23.不是所有女人都叫女人,女人再要求男人更爷们的同时也应该让自己跟周围的朋友同事感觉更加赏心悦目,时常选择凸显形体的服装,别老穿童装跟个智障儿似得。
24.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讨厌我,话里藏针,就该忽略。枪毙浪费子弹,嘲笑都浪费我一丝气。
25.这个世界中 想看你笑话的永远比关心你的人多。26.走不进的世界就不要硬挤了。难为了别人,作贱了自己,何必呢? 27.在顾里的人生观里,短短的几十年生命,就应该遵循生物趋利避害的原则,迅速离开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然后迅速地抓紧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整个人生,都应该是一道遵循严格数学定理的方程式,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解出最后的那个X是多少。
顾里是郭敬明小说《小时代》中的女主角之一。一位会计系的美女。另外一个专业是国际金融学,在四年里面修完了双学士,有着A++的不败成绩,目标是作注册会计师。“集中了天下所有女人的理智,冷静,残酷于一身的女人”擅长说冷笑话,毒舌,曾被林萧他们评价“你就是活生生的一条蛇!”“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百分百精...我们毕业了~祝贺今年在夏天毕业的你们。
1“哦,事实上,涅磐是形容一种柔软的质地。”
2“南湘,有一天你被他弄死了,你也别打电话来让我给你收尸。”
3“爸,如果你不是要去参加一个夏威夷草裙聚会的话,请把现在你脖子上的那条春花烂漫的领带换掉好吗?”
4“你们这么大一个手机门面,竟然不能刷卡消费,成何体统?”
5“那有点难度,我外婆早就被埋进土里了。” “还烧成了灰,你没事别去把她老人家从土...28.我宁愿让别人觉得我是 变形金刚 百毒不侵 面面俱到 不知疲倦 我也不要让别人看到我难过 疲倦 跌倒 失落 我不喜欢去抱怨 因为我知道没人喜欢听抱怨 我是顾里 我不需要任何人怜悯 29.女人不对自己狠一点,早晚有人对你狠。
30.一句“拿着”,胜过十句“我会给你的”。
31.人生最大的勇敢之一,就是经历欺骗和伤害之后,还能保持信任和爱的能力。
32.别人再好,关我什么事;我再不好,关别人什么事。
33.他把小时代的折纸时代分两次播,只不过想知道,过了半年,那个开始陪你看小时代的人,还在不在你身边。
34.如果单身时你不快乐,那有伴时也不会快乐。快乐源于自身,而不是男人。
.35.只有人欣赏你的成功,没有人计较你的手段。36谢谢你总是在没有人陪的时候想起我,但我不缺你。
37.“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就算与时间为敌,就算与全世界背离。”
——《小时代》
38.别在喜悦时许诺,别在忧伤时回答,别在愤怒时做决定。39.宁可当一个没人要的二货。也不要当那个不要脸的三货。40.我不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
41.大老爷们在女人面前退一步,这叫风度,不叫怕。大老爷们在女人面前少争一句,这叫迁就,不是窝囊。42.谢谢你,敢和我相爱。
43.有些人 去死都和我没关系 有些人 弄死我我都放不下
44.我宁愿让别人觉得我是 变形金刚 百毒不侵 面面俱到 不知疲倦 我也不要让别人看到我难过 疲倦 跌倒 失落 我不喜欢去抱怨 因为我知道没人喜欢听抱怨
45.我就是那种被人背叛了连眼泪都懒的流的人
46.你没有退路,你只能让自己活得比任何人都好,变得比任何人都强大,达到让所有看低你的人仰视到脖子酸痛的高度,这才是值得你倾注一生的报复,这才是一记足够响亮的耳光。
47.顾源说,我爱顾里,不管她曾经做过什么,不管她和别人上过床,她多脏我都爱她。以前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以为然。现在我明白,原来真的有感情可以深到连背叛都被爱被接受。
48.好朋友不需要太多,三个就够了,一个肯借你钱,一个肯参加你的婚礼,另一个肯参加你的葬礼。——朱德庸
49.现在你对我使的招数没什么,我以后会用不同的方法将你致死于地,玩弄于掌。
50.对于我讨厌的人,他们连呼吸我都觉得恶心。
51.自己的路不需要别人指指点点,我长腿了,我自己会走。52.毫不费劲就到手的东西,不是毒药就是诱饵。
53.一个女人即使是一味的无悔付出,耗尽精力和青春的肉体,最终也难免落得一个被抛弃被劈腿被一伤再伤的结局。所以在爱情博弈中,你的惨淡收场根本无关自己的性情,有时候只因对方是个人渣。54.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55.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美的内在。56.在让别人心服口服之前,急于去争辩什么都是徒劳的。57.一个很爷很真的女孩永远胜过一群满肚都是心计的假女人。58.怎么会被人甩,怎么会被欺负,怎么会被骗?失恋是因为你没先把他甩了,被欺负是气场弱,被骗是太蠢,激动是肤浅,伤感是矫情,唠叨是怨妇,都是不招人待见型选手。小时候没心没肺晒出来那些脆弱和伤口,现在看来,只有刀枪不入的骄傲姿态才让我觉得安全和体面。
59.没有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拿走你的坚强。60.每一个你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你不够努力的曾经。61.努力赚钱,是为了让自己的爱情不受到他人金钱的考验。62.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你。
63.挑战我耐心和疑心的,不管是人或事都要被我歼灭。我不喜欢被蒙在鼓里的感觉,所以别让我可怕的疑心发现你可耻的背叛。
第四篇: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
顾颉刚先生(1893.5.8~1980.12.25),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省苏州市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北大毕业后留 校任职。一生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燕 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震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处任教授或研究员。
他是我国的一位国学大师。2003年是他诞生110周年。进一步探讨、认识他在我国学术 上的成就和贡献,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
他是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者。
1922年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现代中学本国史教科书》时,对中国古史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研究,创造了震惊学术界的“层累说”。他把《诗经》、《尚书》、《论语》中之上 古史料“比较看着”,说:“忽然发见了一个大疑窦——尧、舜、禹的地位问题!《尧 典》和《皋陶谟》我是向来不信的,但我总以为是春秋时的东西;哪知和《论语》中的 古史观念一比较之下,竟觉得还在《论语》之后。我就将这三部书中说到禹的语句抄录 出来,寻绎古代对于禹的观念,知道可以分作四层:最早的是《商颂·长发》的‘禹敷 下土方,„„帝立子生商’,把他看作一个开天辟地的神;其次是《鲁颂·bì@①宫 》的‘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把他看作一个最早的人王;其次是《论语》上 的‘禹、稷躬稼’和‘禹„„尽力乎沟洫’,把他看作一个耕稼的人王;最后乃为《尧 典》的‘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把后生的人和缵绪的人都改成了他的同寅。尧、舜 的事迹也是照了这个次序:《诗经》和《尚书》(除首数篇)中全没有说到尧、舜,似乎 不曾知道有他们似的;《论语》中有他们了,但还没有清楚的事实;到《尧典》中,他 们的德行政事才灿然大备了。因为得到了这一个指示,所以在我的意想中觉得禹是西周 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 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此论一出,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 反响。
蔡元培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是颠扑不破的方法”。钱玄同赞曰:“真 是精当绝伦”。胡适指出:“《古史辨》是中国史学界一部革命的书。”“替中国史学 界开了一个新纪元。”郭沫若评论说:“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确是一个 卓识。„„他的识见委实是有先见之明。„„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体是被他道破了 的。”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指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在史学界发生革命性 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有系统地体现现代史学的观念。”“的确建立了孔恩(T.S.Kuhn)所谓的新‘典范’,也开启了无数解决难题的法门,因此才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 的史学革命。„„我们不能不承认顾先生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前苏联历 史学家越特金(Р.В.Ъяткин)则说顾先生“为创建中国现代历史学奠立了第一块 基石”。1987年6月22日,北京英文《中国日报》评介刘起@②《顾颉刚先生学述》时进 一步评价道:“一位在六十年前曾给了二千年的旧的中国史学传统以毁灭性打击的历史 学家,在中国当前学术重新认识本国文化之际,再度取得了他的声望。„„顾颉刚„„ 是国际承认的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人,同时也受到数量日益增多的国外学者的研究。”据美国施奈德(L.A.Schneider)《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一书所言,西方研究顾颉刚者就不下四十余家,主要论著七十余种。(参见“国学大师丛书”顾潮、顾洪著《顾颉刚评传》刘起@②《序》及该书第2章)顾颉刚在中国史研究上开辟了新天地,写下了新篇章。
二
他是现代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现代中国民俗学运动是在蔡元培和周氏兄弟倡导下,1918年2月1日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发起的,随后常惠、张竞生、周作人、董作宾、魏建功、顾颉刚、容肇祖、胡愈之、孙伏园、郭绍虞等许多学者也参加了进来。他们都做出了贡献,其中以顾颉刚的开创性的功绩最 为显赫,为现代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俗学运动分为“发端与开拓时期”(1918至1927)、“奠基与开展时期”(1927至 解放前)、“新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这三个时期中,顾颉刚都有着 非凡的表现。
我们先看看他在民俗研究方面的成绩。
1.搜集和研究吴歌
1919年,在家乡苏州发动家人和亲友搜集当地歌谣200首,先后在北平《晨报》和北大 《歌谣周刊》上发表,引起了沈兼士、魏建功对吴歌的讨论,魏建功、董作宾并为之注 音。顾颉刚还写了《写歌杂记》等研究文章,北京大学出版了他的《吴歌甲集》。1936 年,他还撰写了《吴歌小史》。胡适和刘半农为《吴歌甲集》写《序》,给予了高度的 评价。胡序说:该书“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是“道地的方言文学”。“颉刚 收集之功,校注之勤,我们都很敬服。他的《写歌杂记》里有许多很有趣味又很有价值 的讨论(如论‘起兴’等章),可以使我们增添不少关于《诗经》的见识。”“这部书的 出世真可说是给中国文学史开了一新纪元了。”
2.掀起对孟姜女传说故事讨论研究的热潮
顾颉刚在郑樵《通志·乐略》中见其论汉代蔡邕《琴操》之言,知杞梁之妻故事由经 传的数十言而为稗官之流演变成后来的千万言,又从姚际恒《诗经通论·郑风·有女同 车》得知未有杞梁之妻故事时“孟姜”为美女的通名。他乃把《左传》、《礼记·檀弓 》、《孟子》、《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材料进行排列、对比和研究后,指出:杞梁之 妻故事的中心,在战国前是不受郊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 哭(《礼记·檀弓》),在西汉后期又从悲歌哀哭变为崩城(《说苑》、《列女传》),至 唐代才有万里寻夫、哭倒长城之说(贯休《杞梁妻》诗)。迨其《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在 1924年《歌谣周刊》第69号发表后,立即震动了当时学术界。当时正在法国巴黎留学的 刘半农给顾颉刚来信极力赞赏,说:“教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用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 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这故事是二千五百年来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你那文章也是二千五 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并在《吴歌甲集·序》里称顾颉刚坐上了“中国民俗学上 的第一把交椅”。
顾先生在《歌谣周刊》上出了九个“孟姜女”专号,以后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出 了八个“孟姜女”专号。孟姜女故事一时成了数十位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将所有征集 的材料及讨论的文字于1927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出版了《孟姜女故事研究》三册。他 在1927年1月给《现代评论第二周年增刊》撰写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提出了孟姜女 故事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是继《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之后最为详到精辟之作(约 三万余字),如他分析总结道:
就传说的纷异上看这件故事的散乱的情状。从前的学者,因为他们看故事时没有变化 的观念而有“定于一”的观念,所以闹得到处狼狈。例如上面举的,他们要把同官和澧 州的不同的孟姜女合为一人,要把前后变名的杞梁妻和孟姜女分为二人,要把范夫人当 作孟姜女而与杞梁妻分立,要把哭崩的城释为莒城或齐长城,都是。但现在我们搜集了 许多证据,大家就可以明白了:故事是没有固定的体的,故事的体便在前后左右的种种 变化上。例如孟姜女的生地,有长清、安肃、同官、泗州、务州(武州)、乍浦、华亭、江宁诸说;她的死地,有益都、同官、澧州、潼关、山海关、绥中、东海、鸭绿江诸说。又如她的死法,有投水、跳海、触石、腾云、哭死、力竭、城墙压死、投火化烟,及 寿至九十九诸说。又如哭倒的城,有五丈、二三里、三千余丈、八百里、万里、十万里 诸说。又如被她哭崩的城的地点,有杞城、长城、穆陵关、潼关、山海关、韩城、绥中、长安诸说;寻夫的路线,有渡浍河而北行、出秦岭而西北行、经泗州到长城、经镇江 到山海关、经把城关到潼关诸说。又如他们所由转世的仙人,范郎有火德星、娄金狗、芒童仙官诸说,孟姜女有金德星、鬼金羊、七姑星诸说。这种话真是杂乱极了,怪诞极 了,稍有知识的人应当知道这是全靠不住的。但我们将因它们的全靠不住而一切推翻吗 ?这也不然。因为在各时各地的民众的意想中是确实如此的,我们原只能推翻它们的史 实上的地位而决不能推翻它们的传说上的地位。我们既经看出了它们的传说上的地位,就不必用“定于一”的观念去枉费心思了。
正像《顾颉刚评传》所说:“先生用研究史学的科学方法、精神来对社会上向来被认 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故事传说进行研究,使人耳目一新。”“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3.进行妙峰山香会调查
顾颉刚对民间信仰也很关注,曾对北京的东岳庙、妙峰山、财神庙、白云观、黄寺,苏州的东岳庙,泉州土地神,东莞城隍庙,广州各寺庙等进行考察,其中以1925年对妙 峰山香会的调查最为有名。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受北大风俗调查会之托,顾颉刚与容庚、容肇祖、孙伏园、庄严五人对位于北京城西北的妙峰山进行了考察。五人中属他最为活跃、突出,眼观、耳听、手抄,忙个不停,感慨颇多,收获极大。他说:“到了这种地方,迷眼的是香烟,震耳的是鼓乐,身受的是款待,只觉得神秘、壮健、亲善的可爱,却忘记了他们所崇 奉的乃是一种浅薄的宗教。这使我对于春秋时的‘祈望’,战国后的‘封禅’得到一种 @③解。妙峰山香会在财政、礼仪、警察、交通、饷糈„„各方面都有专员管理,又有 领袖人物指挥一切,实在有了国家的雏形了!”他跑前跑后抄录“会启”。调查成员各 自撰文,顾颉刚将其编为《妙峰山进香专号》,在《京报副刊》发表(共分六期),到中 山大学后编为《妙峰山》一书出版。这次妙峰山香会调查,是中国首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庙会民俗学田野作业,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江绍原《北大风俗调查会 <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评论说:“现今的民众宗教的研究,则顾颉刚先生的妙峰山香 会调查,在邦人中只怕是绝无仅有的。”“如果顾颉刚早生几千年,而且多托生中国若 干次,由他调查记载古中国的民礼民教像他此刻的调查记载妙峰山香会,则我们写中国 法术宗教的人,真不知可以多出多少有价值的材料,真不知可以省多少心思也。”何思 敬在《读妙峰山进香专号》中称妙峰山进香调查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说:“至今 没有人来理会民间的宗教生活。妙峰山专号就是打破这种暮气的一个霹雳。不特关于民 间宗教,科学的调查是第一次,并且这第一次的调查已经得到很好的成绩。这全靠此专 号作者的同心协力,尤其颉刚先生的精敏周到。他在专号中确是一个最忠实的调查者”,是一个“时代精神”。
4.对婚丧礼俗的研究
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先后发表了《两个出殡的导子帐》(1924年4月27日 第52号)、《一个“全金六礼”的总礼单》(1924年5月25日第56号)、《一个光绪十五年 的“奁目》(1924年6月8日第58号)。1928年4月,他将此三文与刘万章撰写的《广州的 旧婚俗》、《广州的旧婚俗补述》、《广州的旧丧俗》合在一起,以《苏粤的婚丧》为 书名,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之一出版。
他对吴歌、孟姜女传说故事、妙峰山香会、礼俗等的研究是同时进行的,很有魄力。顾颉刚在民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为世人所公认,他在歌谣、传说故事和庙会的研究方面 树立了三个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日本学者平冈武夫说:“即使说中国民俗学的研究 是顾先生首创和培育起来的,恐怕也不过分。”(平冈武夫《古史辨自序》日译本《译 者前言》,创元社,1940年)再看看他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建树。
1919年,他在苏州搜集歌谣,虽然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但已开始显露出了其组织领导 才能。他说:“在家中组织人力,从我的祖母起,直到保姆,由她们唱,我来笔记。后 来又推广到亲戚、朋友家。我的爱人殷履安又在她的母家,用直镇上为我收到了好些。一年之中,居然记下了三百余首。其中,有儿歌,有妇女歌,有工农歌,也有对山歌。除歌谣外,还连带搜集了谚语、歇后语。”(《我和歌谣》,载《民间文学》1962年第5 期)1924年4月参与《歌谣周刊》的编辑工作,则开始表现出了他的编辑、组织能力,如为 该刊组织、编辑了九个“孟姜女专号”,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组织、编辑了八个“ 孟姜女专号”,为《京报副刊》编了六个“妙峰山进香专号”;1926年到厦门后,发起 组织了那里的风俗调查会,创办《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1927年到中山大学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民俗”命名的社团组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国立中 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民间文艺》、《民俗周刊》,设立风俗物品陈列室,举办民俗学传习班,编辑出版了36种民俗学会书籍,制定了学会章程和计划,等等; 1936年,在北大发起成立了“风谣学会”,在南京《中央日报》创办《民风周刊》,在 北平《民声报》创办《民俗周刊》,次年在北平《晨报》创办《谣俗周刊》;1930年,他曾拟发起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并拟了《中国民俗学会发起宣言》;1943年12月,在重 庆召开座谈会,被推举为“中国民俗学会筹备员”;1950年,在上海与赵景深、李白英、钱小柏等研究成立中国民俗学会事;1978年夏秋间,与白寿彝、容肇祖、杨kūn@ ④、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联名上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议设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 构。
顾颉刚在我国民俗学研究和组织领导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赞扬 和敬仰。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娄子匡、陶茂康主编的《民间月刊》第2卷第8期称其 为“中国民俗学创导者之一”。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1993年9月19日在《工人日报》上 以《中国民俗学之父》为题撰文,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00周年,对其在现代中国民俗 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历史功绩进行了阐述,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四
一代宗师不是毫无缘由地从天而降、拔地而起的,而是与历史、时代和个人素质主客 观条件紧密相关的。
顾先生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好学并善于思考,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可谓条件极优了。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改革校风,提倡科学与民主,顾颉刚很受鼓舞。听了胡适 讲中国哲学史从周宣王以后讲起,更是兴奋,使他“始有打破旧思想的明@③的意识”,对民间文化由兴趣发展到对其重要性的了解。刘起@②在《顾颉刚评传·序》中谈到 顾颉刚“古史辨学派”时写道:
直接促成他完成这一伟业的,则是胡适、钱玄同二先生,以及与二先生共同讨论发现 中国疑辨传统中代表人物郑樵、姚际恒、崔述诸人的辨伪著作。顾先生在《我是怎样编 写<古史辨>的》中说:“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
他的这一„„业绩,划时代地把中国封建传统中的古史系统从旧的霾雾中解放出来,力倡古史资料必须批判地对待,促成中国史学步入新时代,显出了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科 学领域所起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1993年,我在《民间文学论坛》第2期上发表的《顾颉刚对我国民俗学事业的杰出贡献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00周年》中写道:
顾颉刚考入北京大学以后,见蔡元培校长聘请戏曲家吴梅、韩世昌到学校讲课,引起 了他的好奇,使他“懂得戏剧是一门学问”,便也常去听戏。他说:并从开始的“寻娱 乐”,“转到了研究故事方面去。我知道故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迁流变化的,不该 用固定的眼光去看;从此更转到了古史上,懂得许多古史也只是当时的故事。于是我发 了大愿,要彻底寻求古史中的故事性的规律。”1918年2月,刘半农发起征集全国近世 歌谣的活动,在《北京大学日刊》编“歌谣选”,“又是一个新鲜的环境儿”,再次引 起了他的兴趣。于是,由原来受了“读书人家”“世家子弟”思想的影响害得他“对于 市民们的文娱活动,如唱歌、拍曲、说书、滩簧、宝卷,虽常有接触的机会,但总不愿 屈就它”的思想认识到对这些被士大夫阶级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感到好奇并被吸 引而投身于这股新文化思潮中去了。他说:“那时的我,已经看了五年的戏,对于一切 的民间文艺有了比较平等的眼光;自己想道:《小放牛》剧中,不是一个牧童跟一个女 孩唱对山歌吗?《孟姜女》剧中,不是过关时唱‘十二月花名’吗?为什么要反对?所以 也就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新潮流。”这种认识影响着他以后整个一生的学术活动。
除了《我和歌谣》的回忆文章外,早在六十多年前他就说:“我对于民众的东西,除 了戏剧之外,向来没有注意过,总以为是极简单的;到了这时,竟愈弄愈觉得里面有复 杂的情状,非经过长期的研究不易知道得清楚了。这种的搜集和研究,差不多全是开创 的事业,无论哪条路都是新路,使我在寂寞独征之中更激起拓地万里的雄心。”(《古 史辨》第一册“自序”)乃下定决心“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民俗·发刊辞》)*
* * 顾颉刚在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 国古史研究民俗学,二者互相促进。他说:“我所以敢大胆怀疑古史,实因从前看了二 年戏,聚了一年歌谣,得到一点民俗学的意味的缘故。”(《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 以前我爱听戏,又曾搜集过歌谣,又曾从戏剧和歌谣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原来 单想用了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并不希望即向这一方面着手研究。”“民俗学方面,除了故事以外,这二年中着手的工作又有三事:神道、社会和歌谣。我在《研究古史 的计划》中,把民俗学的研究放在最后,希望先辨明了外表,然后再去探求内部的意义。现在我的环境是适于研究民俗学的,我只得先从此入手了。”(《古史辨》第一册“ 自序”)顾颉刚有着深厚的古史古文学的基础,又有着敏锐的思想和开拓精神,在五四新文化 思潮中驰聘于学术的大海,为中国现代史学和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层累说”和 民俗学研究的示范及创立民俗学会的功绩,一直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不断有研究他的 论述发表或出版。值此顾颉刚先生诞生11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进一步学习他的治学精 神,继承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为中国史学和民俗学在新的21世纪里得到新的更大的 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2-11-11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外门内必 @②原字左钅右于 @③原字僚去亻换目 @④原字坤的繁体
第五篇:顾秋蓓2003演讲稿
第八届“21世纪·爱立信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上海外国语大学顾秋蓓演讲稿
A Scene to Remember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Today I would like to begin with a story.There was once a physical 1)therapist(临床医学家)who traveled all the way from America to Africa to do a 2)census(调查)about mountain 3)gorillas(大猩猩).These gorillas are a main attraction to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this put them severely under threat of 4)poaching(偷猎)and being put into the zoo.She went there out of curiosity, but what she saw strengthened her determination to devote her whole life to fighting for those beautiful creatures.She
witnessed a scene, a scene taking us to a place we never imaged we've ever been, where in the very depth of the African rainforest, surrounded by trees,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the mother gorillas 5)cuddled(拥抱)their babies。
Yes, that's a memorable scene in one of my favorite movies, called Gorillas in the Mist, based on a true story of Mrs.Dian Fossey, who spent most of bet lifetime in Rwanda to protect the ecoenvironment there until the very end of her life.To me, the movie not only presents an unforgettable scene but also acts as a 6)timeless(永恒的)reminder that we should not develop the tourist industry at the cost of our ecoenvironment.Today, we live in a world of prosperity but still threatened by so many new problems.On the one hand, tourism,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indus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provides people with the great opportunity to see everything there is to see and to go any place there is to go.It has become a lifestyle for some people, and has turned out to be the driving force in GDP growth.It has the magic to turn a backward town into a wonderland of prosperity.But on the other hand, many problems can occur---natural scenes aren't natural anymore.Deforestation to heat lodges is devastating Nepal.Oil spills from tourist boats are polluting Antarctica.Tribal people are forsaking their native music and dress to listen to U2 on Walkman and wear Nike and Reeboks.All these 7)appalling(令人震惊的)facts have brought us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we can no longer stand by and do nothing, because the very thought of it has been 8)eroding(侵蚀)our resources.Encouragingly,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global travel has put tourism again in the spotlight, which is why the United Nations has made 2002 the year of ecotourism, for the first time to bring to the world's attention the benefits of tourism, but also its capacity to destroy our
ecoenvironment.Now every year, many local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an: receiving donations--big notes, small notes or even coins--from housewives, 9)plumbers(水管工人), ambulance drivers, salesmen, teachers, children and 10)invalids(残疾人), Some of them can not afford to send the money but they do.These are the ones who drive the cabs, who nurse in hospitals, who are suffering from ecological damage in their neighborhood.Why? Because they care.Because they still want their Mother Nature back.Because they know it still belongs to them.This kind of feeling that I have, ladies and gentlemen, is when it feels like it, smells like it, and looks like it, it's all coming from a scene to remember, a scene to recall and to cherish.The other night, as l saw the moon linger over the land and before it was sent into the invisible, my mind was filled with songs.I found myself humming softly, not to the music, but to some-thing else, someplace else.a place remembered, a place untouched, a field of grass where no one seem to have been except the deer.And all those unforgettable scenes strengthened the feeling that it's lime for us to do something, for our own and our coming generation.Once again, I have come to think of Mrs.Dian Fossey be-cause it's with her spirit, passion, courage and strong sense of our ecoenvironment that we are taking our next step into the world.And no matter who we are, what we do and where we go, in our mind, there's always a scene to remember, a scene worth our effort to protect it and fight for it.Thank you very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