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培养孩子从小写日记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从小写日记的习惯
心理咨询师您好:我孩子上三年级了,老师建议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写日记的好习惯,但怎么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刘建伟:日记是人的随笔记录,生活、学习、工作情况都可以记。如果从孩子会写字、造句开始就教他写日记,一直让他坚持下去,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自己体会:学好语文,收益终生!能把学习英语的一半时间来学语文,写日记,那将大大提高孩子在以后职场的竞争力。因为把写日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而且还能让孩子学会捕捉素材,同时又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怎样写日记,或者写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我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孩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千万不可强迫小孩写,一旦致使他们讨厌、甚至恐惧写日记,就得不偿失了。家长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插图日记。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这些都能激起小作者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2.摘抄日记。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可以指导孩子在日记本上做一些摘抄: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时事栏”、“好词库”,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3.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句或情景的想象写日记,为日记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4.采访日记。建议孩子采访自己身边的人,例如“采访妈妈的童年”,然后在日记中写一写“妈妈的童年”,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增进学生与家长交流的好机会。5.读写结合日记。可以为孩子设计一系列“把书籍作为日记的‘跳板’的练习”。如在学习了某篇课文后,引导孩子和文章的作者对话,或者和文章中的人物对话,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孩子兴趣盎然。
6.合作日记。在日记辅导中,家长可以下水和孩子一起写日记,这样做,一方面家长的日记就是孩子的示范,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日记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对于亲子关系也非常有益。
7、复述一段话。可采用反复读一段话后,要孩子复述出来,再让他写出来,有的词语也可以提供给他。读的遍数越来越少,复述要求越来越完整,提供的词语可以逐步减少,这样,经过一两个月训练后,再改为看一段电视让其讲解,在写下来,训练一段时间后,再要求把参加的活动说出来,写下来。
本栏特邀心理专家刘建伟: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宝鸡新青年教育中心校长,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宝鸡辅导站站长、共青团宝鸡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台长、宝鸡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12 年。
第二篇:怎样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余世昌
写日记能锻炼学生的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对他们成长过程的一种记录形式。小学生写日记,能培养他们恒心和毅力,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小学生写日记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习惯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深入观察,积累知识,思考问题;能让学生热爱生活,主动去建设生活,培养开朗,活泼,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能丰富词汇,发展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平时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而且,我每个星期几乎检查一大,我的标准就是数篇数,不计长短,每周写满七篇的表扬,并运用一节课的时间随机抽签讲评3-5篇日记,一学年下来,学生再也不怕作文了。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是最重要的。一是要以赞扬为主,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在刚学会写日记时,他们大都有着极高的热度。但日记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要动脑、坚持写字(有些字还不会写),又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惧怕,并难于坚持。因此,在学生刚学会写日记的一段时间时里,教师要悉心地去“扶”,并及时地给予鼓励。不要过分地提高要求,给学生足够的信心;要端正学生的态度,提倡日记的“实用性”; 要照顾差异,把日记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二是多用激励性的评价,民主交流。一般来讲,学生刚刚开始潜词造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而在日记起步中有这样那样的 1
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觉得日记也应该作适当的批改,但这儿的批改并不是象征性地打个钩,或横挑坚挑地找毛病。而是像朋友一样地与他就他日记中的问题进行对话,告诉他自己的意见、想法,并与他讨论。同时尽量发掘学生日记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注意发现低差生日记中的积极因素,哪怕一个词用的好、一句话写得好,也予以肯定、表扬。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常能看到“你又进步了!”“相信你能行!”“你还会进步的!”等等激励性的评语,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再也不把写日记当成一种负担了。
(二)启发、诱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和内容完成日记
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会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1、说说心里话。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对××说说心里话》。可以对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说,也可以对同学、家长和自己说,甚至是对社会上其他人,如国家主席、县长、澳门人民等。
两年前,我带的班上有一位非常内向、不善言辞的男同学。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异,他平时显得郁郁寡欢,学习也没什么劲头。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对爸爸说说心里话》,反映新婚的阿姨(后妈)比较自私,吃饭时把她喜欢的菜放在自己旁边,在一起看电视时,任意调换自己爱看的频道。他觉得非常难过,对爸爸意见也很大,并想和亲妈住在一起。看了这篇日记后,我立即找他谈心,找他爸爸了解情况。我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对父子思想上的隔阂,减少了他对后妈的偏见。此后,这位同学也渐渐活泼开朗了一些。
让学生写心里话主要也是为了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情感交流。学生有话可说。这一点,前面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2、写见闻和感受。
让学生记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做过的事,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
平时的学习情况、元旦庆祝会、出去游玩的经过、禽流感问题、神舟六号飞船顺利飞天等等,不一而足,都可以写。
3、写想象性作文。
梦境、童话、科幻等均可入日记。
有人说,人在梦中有最大的创造力。既然如此,写梦境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许多异想天开的事情在梦中发生了,多奇妙啊!
4、摘抄。
对于一些妙词佳句(如成语、俗语、名人名言等)、好的段落、好的篇章,都可以奉行“拿来主义”,摘抄在日记中,成为一份精华储备。
5.剪贴。
有时,看到报纸、杂志及其他书籍上好的文章、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等,可以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又方便又快捷。还可以在剪贴的内容旁边加注自己的读后感。
6、画画。
有的同学如果觉得单一的文字过于单调,可以在日记上适当画一些画,花、鸟、虫、鱼、人、物、禽、畜都行。彩色、黑白也任你挑选。只要你喜欢,都可以。这样,既使学生们的日记本更加美观,翻阅起来赏心悦目,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还有的同学在日记本上贴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这样也可以。只要学生感兴趣,以上几种形式可以自由选择,但在量上要有一定的限制,如不能一周七天都是剪贴或画画等,要以第二类即见闻和感受为主,其他为辅,不能混淆主次。
(三)引导家长正确辅导孩子写日记
日记无非就是记录一些发生过的事,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可以写到日记里,关键是看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写日记这个问题了。有什么感想或者收获,也可以写写心情,写写感受,写写打算和计划,都是可以的,当然孩子那么小没有那么多的目的性或者打算,但孩子是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啊,比如家长可以早上吃饭的时候引导孩子,今天打算怎么过啊,或者说明天想怎么安排星期天啊,等等,或者启发性的讲一些小故事,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让孩子懂得故事背后的“故事”,从而让孩子感觉到除了学习课本以外通过爸爸妈妈天天给与“灌输”所谓的知识也可以提高写日记的水平。
应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写一编日记,至于字数最好不要限制,让他们把每天发生的事,心里的不愉快都写下来,也可以说写日记是一种发泄的方法,也可以写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孩子通常会把心里的想法写在日记里,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如果想看,最好征求孩子的同意。这是一种尊重孩子的做法。
总之,培养孩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将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第三篇:从小培养孩子好习惯 全德智体全面发展
从小培养孩子好习惯
全德智体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其实,好的习惯受用一生。“双减”政策目的在于让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双减”政策落地,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也逐渐多了起来。因此,作为家长,要合理分配这些时间,用心陪伴孩子度过童年。
其实,陪伴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更不用说引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母也要上班赚钱养家,所以不可能全程陪伴自己的孩子。因此,要做到高质量陪伴,抓紧陪伴孩子的每一分钟。陪伴孩子时要用心、用力,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从而,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双减”政策落地,凸显父母角色尤为重要。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熏陶。双减政策更考验父母的担当。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更是责任。利用周末、节假日,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亲自阅读,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顺利实施,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家长,应该尽快转变思想,全力配合,提高担当意识,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使其未来不再迷茫。
第四篇:怎样培养孩子细心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细心的好习惯?儿子今年一年级,做试卷的时候老师容易粗心,有时候会
一整个题目忘做,有时候简单的加法也会加错,我就是想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专家答复: 尊敬的家长: “孩子粗心”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很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一个孩子生活或者学习粗心,比如:智力、态度、心理因素、视知觉能力发育缓慢、大脑前庭平衡功能失调而导致视觉分辨力过低而引起学习的粗心等。一般情况下,孩子粗心由这些原因造成: 1.儿童的视觉识别和记忆能力不强,所以难免出现看错或看对写错的现象(这种现象比较多地出现在做填空题等文字描述类的题目时)。2.注意力不够集中,心在此而意在彼,那错误也就难免会发生了。3.有时候一些看似是由粗心引起的错误,实际上是基础不够扎实、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技巧不熟练造成的。(尤其在做统计类的题目时,平时没有注意答题技巧。比如,要有序(一行行或者一列列)地数图形,数过的图形要划去,数完后要再检查是否有缺漏等等。)4.孩子心急,也会造成粗心(比如在期末复习练习做得较多时)。5.没有养成良好的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平时做事情都有老师和家长来协助其检查错误并改正,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及时检查、及时改错的习惯(一年级孩子的“通病”)。您的孩子属于哪一种情况根据您提供的情况我还不能给出绝对的判断。因此,我只能假定您的孩子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粗心。事实上,孩子在考试中是否粗心是由平时的习惯决定的。很多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粗心的毛病,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做了作业由老师和家长来检查,自己只管完成就可以了,没有良好的习惯和责任意识。再次,在对粗心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尽量减少由粗心造成的失误。1.不要动不动就以粗心为理由批评孩子,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考试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不要粗心”之类的心理要求上,这样反而更容易引起注意力分散,出现更多不必要的错误。我想可以给孩子“我会认真审题”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2.对孩子的粗心,家长尽量不要采取正面惩罚的方式,以避免对孩子粗心的强化,而是可以运用正强化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粗心时不去批评他,但是在孩子细心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家长此时及时表扬孩子,强化他的细心,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接受这种心理暗示,越来越向着细心的方向发展了。3.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孩子养成检查自己作业的好习惯。很多家长都愿意为孩子检查作业,以为这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这样孩子就养成了不细心检查的习惯,要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首先要从家长做起。比如平时,后,孩子拿到老师批阅过作业时,家长可以督促孩子打开自己的作业看看,是否有误?如果有误,找找错误原因,如果真的不能发现,可以求助于家长。这时家长不能不要直接指出错在哪里,可以提示孩子读读题目(理解题意),说说解答方法(看看列式是否正确),再重新计算一下(看看结果是否正确)等等,逐步引导孩子自己独立订正,并对于孩子的表现适时表扬,让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检查、订正的习惯。4.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的细心去感染孩子,比如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建议孩子学会自己整理东西、收拾房间,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责任感。5.把孩子平时做功课的时间规范为做功课的质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想着玩电脑、看电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便规定做1小时作业,才能去看电视。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总是心不在焉。如果家长把督促孩子学习的条件改为“再做对5道题才能玩”,结果可能他5道题做得有质有量。因此,家长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方法是:化时为量,即把“再做30分钟”,改为“再做5道题”。这样,孩子的劲儿就来了,从“必须忍耐30分钟”的消极状态,转变为“快把练习做完”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克服了粗心的毛病。尊敬的家长,如果以上方法均无效,或许您的孩子还存在其他问题,请您一定带着孩子到心理中心来寻求面对面的帮助,希望能帮到
您的孩子。
第五篇:孩子的学习好习惯怎样培养
孩子的学习好习惯怎样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及时复习的习惯。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 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 的效果越好。
4、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 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 “悦读“。
5、口语交际的习惯。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6、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7、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 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家长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 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