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义马市三中范双民老师讲授的九年级语文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他的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这也是自主教学的课堂模式的探索。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知道了怎样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更有效。【听课记录节选一】 学习任务:
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文段。能从文中勾画字词、重点句,并自主进行识记、积累和理解。
2、速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能说出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能依据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在烈日和暴雨下》和《骆驼祥子》进行对比阅读,能比较出《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哪些修改,这样修改对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作用;并借鉴作家写作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4、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仿写、改写的尝试。关于老舍:
1、与老舍有关的文章:
2、老舍的名言名句:
3、在你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课时的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 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情况检测与指导,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把握,引入“比较阅读”,对活动要求和方法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成果的汇报,写作指导,写作训练。教学过程:
一、(课前完成)预习
1、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我们要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把自学提示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示提前预习文本。
【课后评述一】
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先自学文本,教师发给学生自学提示,从字词句及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前自学给了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学习针对性会更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更会提出新的质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勾一勾,画一画,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上课不再茫然,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不再一切围着老师转,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展示时必然有话可说,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听课记录节选二】
片段
一、预习情况简单检测
内容包括字词、正音、选词填空、修辞、文章内容梗概等
过程:
1、学生独自填写预习检测
2、对证正误,并由学生讲解
【课后评述二】
让学生填写并讲解预习检测我认为很有必要。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学生就不会在意,教师也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预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对于预习的完成情况,老师是理所当然的检查人,利用课上检查,重点是生字词的读音及书写,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课文中是否有针对性的圈点批注。深入预习和自学后,因为有反馈,所以,老师就能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会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能很容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听课记录节选三】
片段二:比较阅读,探讨文章表达的妙处。
师:
1、《骆驼祥子》中的内容分别在《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哪些部分有所体现?
2、《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做了怎样的修改?这样修改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生:
1、开始小组学习。(教师参与讨论)
2、生汇报交流学习结果。片段三:
师:谁愿意做老舍的代言人回答提问? 4名学生主动担任
生问:除了同学们,你还希望读者有哪些?
答①:希望有“80后和90后”,让他们读后能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热爱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②:希望有公务员,他们读后能了解平民百姓生活的艰难,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答:……
【课后评述三】
此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骆驼祥子》是原著,而《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节选修改后的片段,从这些的确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总评】 新课改后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探讨得更深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从字词的理解入手,让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感悟作者情感,从而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从中习得阅读的方法,领略阅读的技巧,锻炼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每节课、对每篇文章的学习都有意对孩子们进行阅读模式的而那时、阅读策略的指导,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掌握阅读的技巧、还能上升到模仿写作的高度,他们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干什么,也知道怎样去干了,他们不用老师管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文章了。我们还怕学生们课上答非所问吗?我们还怕孩子们无的放矢吗?我们还担心考试时学生为阅读和写作发愁吗?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是为了不教吗?
总而言之,我们理想种的课堂就是: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提高,课课有生成。这也是我们义马市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第二篇:初中美术听课记录
你好!
我是嘉儿,就读于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中心小学。我现在已经11岁了,读五年级了。我喜欢读书,是个颇有语言天份的女孩。我们的学校有许多体育器材,如羽毛球,单杠等等。下课时,操场上可热闹了!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学校还有图书馆、电脑室等多媒体教室,我们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可能你对我的来信感到惊讶,因为你还不认识我,可我对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知道,因为你家收入微薄,所以你被迫辍学。据了解,你在学校表现十分出色,学习认真。当我们知道你12岁,才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因为种种原因,令你错失了学习机会。你们的学习环境恶劣,比起我们教学环境优越,我十分难过。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而你住的却是泥砖屋;我们有许多玩具,而你却连学费也交不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丽琴同学,你的生活与学习是那样的艰苦,我真的很想帮助你。你需要什么呢?书?学费?还是学习用品呢?如果你有什么需要,那你尽管告诉我吧,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你的。
俗话说得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手拉手,成为真正的朋友吧!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献出一份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吧!
祝你
学习进步!
第三篇:初中音乐课听课记录
2011 年3 月29 日下午,我在石龙二中五楼电教室听了一节由广州市东 环中学朱万秋老师执教的初中音乐课《友谊地久天长》,以下是听课记录: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课室,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新歌导入 播放一段电影视频,请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一路平安》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一下问题:
1、这首乐曲与哪一首歌的旋律相似?
2、这首乐曲的情绪怎样?
3、这首乐曲是几拍子?
4、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跳什么舞蹈?
5、你觉得影片中乐手们问水面要演奏完就熄灭蜡烛?
6、你指导这部影片的片名是什么吗?
7、为什么在着幸福、浪漫的时刻,影片中的音乐是忧伤而不是 明朗、欢快的?您觉得它暗示了什么?
8、你认为这首音乐适合出现在舞会的开始还是结束?
我的思考:应该在让学生听音乐之前就将问题提出,以让学生带 着问题去清晰的学习。所有的回答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回答。
(二)欣赏电影《魂断蓝桥》与《友谊地久天长》背景 学生欣赏视频与音乐,教师解说。
(三)学生第一次听歌曲 第一遍:要求学生边听边拍重拍。第二遍:让学生边打拍边唱。第三遍:请学生站起来唱。
我的思考:
1、不能在不了解学生是否会唱的情况下,就贸然请学 生演唱。
2、教师的演唱不是很完美,声音太大,没有调整好嘴巴与话 筒的距离,让声音显得很噪、沙哑(在后面进行旋律线教学时演唱比较 好、舒服)。
3、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教师唱得比学生还大声,是不信 任学生的表现,而且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去留意学生的演 唱的。
4、教师的演唱感情不够投入。
5、教师背着学生弹琴与伴奏不是 很合理,对学生的不尊重,也关注不了学生的表情甚至演唱。
(四)歌曲教唱
1、教师弹琴,学生听伴奏试唱。
2、教师指出演唱中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3、在教师的伴奏下,学生唱全曲。
(五)分析《友谊天长地久》中的音乐要素
1、节拍:四四拍,弱起小节。
2、节奏:附点节奏,倾向性强。
3、旋律:素材简练,婉转流畅。
4、曲式结构:起承转合,A A1 A3 A4
(六)分组请学生跟老师进行演唱接龙游戏
1、第一组演唱:开始唱走音了 教学用语:啊!你们唱到哪里去了?不要紧,我们再来。
2、第二组演唱较好
(七)欣赏不同歌词的《友谊地久天长》
1、欣赏两首不同歌词的《友谊地久天长》(1、中文版;
2、英语版)我的思考:明明是说让学生欣赏视频与音频里的演唱,但在前奏 音乐结束后,教师偏又紧紧抓住演唱的机会,再犯抢唱机会的毛病。让学生听到更多的是老师的歌声,而不是老师提议让学生好好欣赏的 音乐!
2、让学生听与演唱三首通俗的关于友谊的歌曲 藏天朔《朋友》:学生不是很熟悉,教师应该多唱。谭咏麟《朋友》:学生会唱,教师及时把演唱机会让给学生。周华健《朋友》:第一遍教师用竖笛演奏主旋律,学生演唱。第二遍 教师与学生一起演唱,但是教师一开始没有找准音,起音过高了,没 有把握好,不过很快就以低八度接唱上了,随机应变能力较好。
三、教学小结
1、教师问:友谊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没有办法回答
2、让我们唱着《友谊地久天长》,传递永恒的友谊!我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出来演唱互动,没有掌握初中生的心理,有些强这些学生所难,以致学生不敢表演,听不到声音。
第四篇: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时间:2012.9.12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
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L=1.6km=1600m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t=s/v =(l + L)/v =(200m + 1600m)/(10m/s)=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
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堂“植入式”教学法浅谈
摘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主要发生场所是课堂。因此,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一堂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对学生的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有所帮助。笔者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简要阐述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植入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植入式;情境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的教学是最多姿多彩、能以各种教学形式呈现的学科,没有之一。在各种教学方法中,笔者倾向于“植入式”教学法。
“植入式”教学法一:情境的植入
在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情境植入,相信每位教师都不陌生。情境的植入也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但笔者的情境植入,又和大部分教师的情境植入不一样,因为笔者是通过多媒体的音效、影像等手段,为学生塑造与当堂所学的课本内容相融合、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或场景的。通过这种情境的“植入”,让学生在气氛的烘染下进入课文,体验情感。
比如,在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提前搜集并下载好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在课上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课堂上,有风吹过竹林的呜呜声,有山麓间望去的满眼绿,有竹坞深处的山村人家,有竹林丰收的喜悦之感。于是,学生马上被茂密的竹林、竹乡的富饶美丽吸引,满怀热情地被笔者渐渐带入课文学习中。
“植入式”教学法二:音乐的植入
多媒体教学中本来有音效、图画的配合,但笔者仍把音乐的植入单独提了出来。因为笔者认为,与其他方式不同,音乐在教学中是极富内涵的一种语言,它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宣泄、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心灵的享受。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笔者有时会选取音乐植入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来引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自我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中,笔者就选取了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母亲》,虽然歌曲有点老,但歌词很切合学生的实际:“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饺,有人给你包„„”阎维文演唱的深情动人,歌中的片片话语也勾起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联想,很多学生都感动了。然后,笔者适时引出课文,开始讲解朱德和母亲的故事。有了歌曲的铺垫,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植入式”教学法三:问题的植入
课堂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听课”上,还要引导他们思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
例如在开学第一课《忆读书》中,笔者刚上课就对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一直在读书,上课读书,下课也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但你知道别人是怎么读书的吗?你知道名人又是如何读书,有所成就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冰心是如何读书的。”笔者利用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自发地就会进入课文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