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

时间:2019-05-13 13:5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

第一篇: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如果说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它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

15岁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尽管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但是他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在大学的头两年里,他除学习算术、代数、三角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1666年的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同时,还在探索引力之谜。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构造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童年的故事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著名作家巴金的童年故事

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父亲和祖父都做过官。那时候.社会的习俗、仪式特别多。有一次,祖父生日,家里非常热闹。大大小小的屋子被客人挤满了,院子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什么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姨妈婶婶,还有许多他从没见过的远房亲戚都来了。一时间.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有敲锣打鼓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大老远就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小巴金喜欢安静,家里是不好待了,只好和邻居家的小伙伴躲起来玩了。

可是没多久就被人发现了,带到了宴会上。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要为祖父设个虚座,点上红蜡烛,然后让子女们向那配有红椅套的空椅子叩头拜寿,以此来祈求祖父的健康长寿。其他同龄的孩子都叩拜了,父母突然发现巴金不在,就派人四处搜索,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回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巴金就是不肯拜,这让在场的大人们很着急,有的说,只要你拜了,就给你零花钱;也有的说,给你买最喜欢的书。小巴金还是无动于衷,气得母亲打了他一顿,结果还是没用„„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就害怕出席大场面,害怕任何仪式,害怕任何礼节。”但是一旦自己认定了是正确的事,他就会很勇敢、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正是因为这种倔强,让他在以后碰到的许多困难面前。毫不退缩。

喜爱小动物

他特别喜欢小动物。在广元(巴金父亲曾任广元知县)时。衙门后院养了不少的鸡。巴金就常常与鸡群为伍,成了一个“鸡司令”。这群小鸡一天天地长大。终于变成了神气的公鸡与漂亮的母鸡。终于有一天,一个厨师奉命来后院宰鸡做菜。受惊吓的鸡到处乱窜引起了小巴金的注意,他飞快地跑过来制止了厨师,又跑过去向母亲求救。结果还是无济于事,甚至连他最心爱的大花鸡也难以幸免,为此他大哭了一场,别人还笑话他“痴”。他那小脑袋里想不通的是:做了鸡为什么就要被人食用?他向父母讨教,可是都没得到自己听得懂的,且满意的答复。既然得不到满意的解答,自己又保护不了大花鸡们,自此他也就不想再做“鸡司令”了。

巴金原来以为再也不养小动物了。后来正巧一个朋友要搬到外地去住了。临走时送了他一条小狗。小狗全身都是白色的绒毛,很乖巧。总是喜欢紧紧地跟着家里人,一步不离。全家人很快就喜欢上这位新朋友。大家不仅给小狗起了名字,还训练它做很多动作,最让人吃惊的是,它居然学会了给客人作揖。它会在你的指令下先是两腿立起来,然后。把前面的两条腿放下来,身体使劲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等着你来抚摩它。后来。巴金还写了篇短文来纪念这条小狗呢。

华盛顿砍树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列宁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屠格涅夫和他的童年生活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创作在俄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写过诗歌,在四五十年代写过剧本、随笔等体裁的作品,一生中完成了许多优秀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他善于体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思潮,关心重大社会问题,努力追求生活真实,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透过一系列的作品,敏锐地反映了俄国解放运动和社会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他在艺术上所做出的成就是卓越的。比如他在对人物内心感受的表达,对于大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长篇小说的结构以及发展俄罗斯文学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俄国和世界文学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是俄国现实广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于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出生在俄国中奥辽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的母亲的一个庄园斯巴斯科耶一卢托维诺活村度过的。他的一部分作品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奥辽尔省一带自然风光秀丽,给屠格涅夫以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他描绘自然景物卓越才能的成长。屠格涅夫的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屠格涅娃是个非常任性、专横的女地主,贵族的偏见和恶习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她很残酷,经常体罚仆人,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过失不把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的这种性情也表现在对等儿子的态度上。她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屠格涅夫后来回忆说:“在我生长的那个环境里,打人、拧人、拳头、耳光等等,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农奴主的残暴行为,是屠格涅夫所难以容忍的的。童年时代的屠格涅夫就憎恨农奴主的暴行。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第二篇:名人童年故事

“老师,我没有胡闹”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么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越是想不出怎么计算。

布特纳很得意。他知道,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的100个数相加,这些调皮的学生即使整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

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的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小心!”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的拳头。

可是小高斯却坚持不走,说:“老师,我没有胡闹。”并把小石板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的孩子居然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的难以置信的数学天赋,使布特纳既佩服,又内疚。从此,他再也不轻视穷人的孩子了。他给小高斯买来了许多数学书,并让他的年轻的助手巴蒂尔帮助小高斯学数学。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 “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 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第三篇:名人故事:国外名人童年故事

名人故事:国外名人童年故事

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第四篇:大师们的童年故事

爱迪生的童年故事

爱迪生是美国的科学家,他每次想到一些实验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天,他看到母鸡在孵蛋,他就好奇地问妈妈:“妈妈,鸡坐在窝子上怎么一动也不动呢?”妈妈高兴地说:“母鸡在孵蛋”。爱迪生听了妈妈这句话,很高兴,他就在家里拿了一些鸡蛋,先搭好一个窝,在地上铺着厚厚的草,再把鸡蛋放到窝上,自己坐到窝上。没过多久,天快黑了,他的家人很着急,四处寻找爱迪生,最后找到了他。他的家人又生气又高兴地说:“你蹲在窝子上干嘛?”爱迪生说:“我蹲在窝上孵小鸡。”他的家人说:“你孵什么小鸡呀,还不给我快回家。”

据说爱迪生6岁那年,为了试验一下“火的威力”,他竟点着了家里的牲口棚。霎时,浓烟滚滚,火焰乱窜。爱迪生躲在一旁,兴高采烈地观看着。等到父亲和邻居们赶来救火时,牲口棚已化为灰烬。邻居们说:“这孩子是中邪了,连自家的房子也要放火烧掉!”于是,爱迪生免不了受一阵皮肉之苦。大人们哪里会想到,天真的爱迪生是在做“试验”呀!

7岁时被妈妈送到了学校。从此,爱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听恩格尔老师讲1加1等于2,或者说2等于1加1。爱迪生开始在课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动物的毛可以生电,那么,如果把电线接在猫身上,再用力摩擦猫的毛是不是可以发电?恩格尔老师命令家长将孩子领走。妈妈无法抵抗。

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小鸟在自由地飞翔,他就想:“小鸟会飞,我们人可不可以飞呀?”他突然想起,汽球没有翅膀可以飞上天,我们人身体里加了气可不可以飞呀?他就看到那里有水汽药粉,就喂伙伴吃,没过多久,伙伴的肚子疼了,爱迪生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爸爸还说:“回头不准做实验了。”爱迪生说:“要是我不做实验,我怎么知道我们人能不能飞呀?”

贝多芬少年的故事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从4岁的时候起,父亲就整天把他关在家里,陪伴他的只有一个羽管键琴、一把提琴。

9岁时的一天,父亲和乐团的一个老师半夜三更,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一看见贝多芬已经睡了,就一把把他从床上拖起,关进贮藏室,叫他练习演奏到天亮。贝多芬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强迫练琴的时光中度过的,等到10岁时,他已经能演奏好几种乐器了,一直到12岁,父亲才放弃了对他的监督。

这种童年的生活造成了贝多芬性格上的严肃、孤僻和倔强。17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堕落,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一下子压到了他的肩上,但他并没有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他一边在乐团拉中提琴,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学习作曲。

一天,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到郊外去散步。一路上,贝多芬老是日有所思,根本没心思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学生们十分不解。突然,贝多芬大叫一声:“我找到主题啦!”边喊边往家猛跑。一到家,顾不上摘帽子、脱大衣,一头扑在钢琴上。立时,一串串优美动人的音符从他的十指中流泻出来,《热情奏鸣曲》就这样诞生了。

贝多芬练琴十分刻苦,一弹就是10多个小时。有一天,贝多芬正在弹奏《热情奏鸣曲》中暴风雨式的旋律。随着他的琴声,楼下的人感到有水珠落在衣服上,但他们都以为是贝多芬那面写流水的音乐所产生的幻觉。可是当他们感到衣服湿了的时候,才发现确实是屋顶在漏水。仆人忙跑到楼上,结果大吃一惊——贝多芬屋里的地板上,到处是水,钢琴旁边还放了一盆凉水。原来,贝多芬练琴弹奏时间长了,十指就会发热。为了不耽误练琴,他就弹一会儿,把手放在凉水里蘸一下,然后再接着弹。就这样,一次,两次,一连几个小时,淋在地板上的水越积越多,最后就从地板缝渗了下去。

爱因斯坦的童年故事

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并非天生就是天才,相反他小的时候,智力发育比一般孩子发育都慢,只是由于无限的勤奋和对物理学的执着热爱,才把他造就成一位科学天才。

一天傍晚,下班回来的赫尔曼先生一踏进家门,就对着爱因斯坦的房间大声喊:“阿尔伯特,快来看看爸爸给你买什么礼物啦!”正在专心练琴的爱因斯坦一听“礼物”两个字,便立即兴高采烈地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只见爸爸从他的包里取出一个纸盒,然后小心翼翼地慢慢打开它。爱因斯坦好奇地接过来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个圆圆的、像大个儿怀表一样的东西。只是这个“大怀表”的四周除了均匀的刻度,还相对写了四个字母:N、S、E、W。它与怀表更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只有一个指针,它正在不停地左右摇摆。

“这是什么呀?是不是一块手表啊?可是,上面似乎多了点东西。”爱因斯坦惊疑地问爸爸。

“听我给你讲啊,它不是表,表是用来计时的,而有了这个东西,你就可以知道方位了,它是用来确定方向的。”父亲耐心地做起了讲解员。

当爱因斯坦发现这个罗盘有如此神奇时,眼睛便开始发亮。现在,这罗盘奇妙的功能已使爱因斯坦爱不释手了。

他拿着罗盘不停地晃动,不管怎样摇动,磁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北方。

“磁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呢?”爱因斯坦望着神奇的罗盘,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这是因为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一种磁力,这种磁力将磁针引向北方了。”爸爸听了爱因斯坦的话后,耐心地解释道。

“这种磁力到底是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呢?”

“可以说,整个地球到处都有。”

爸爸的答案似乎给了小爱因斯坦更多的问题要他解决,因此童年时的爱因斯坦经常会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对科学与宇宙进行钻研和探索。

第五篇:大师上课的开场白的名人故事

【导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梁启超: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与梁启超的开场白有同工异曲之妙,他是著名的《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其自负由此可见一斑。

沈从文:你们睡觉可以,不要打呼噜

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差一点得诺贝尔奖,可他的却很一般。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满堂彩。

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也有人不仅文学成就大,课也讲得精彩,譬如大诗人闻一多。闻一多上课时,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所以,他讲课时,课堂上每次都人满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他讲课。

启功:在下所讲,全是胡言

启功先生的开场白也很有意思。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平时爱开玩笑,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引起笑声一片。

他的老本家、著名作家、翻译家胡愈之先生,也偶尔到大学客串讲课,开场白就说:“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在看似轻松的玩笑中,介绍了自己的成就和职业,十分巧妙而贴切。

辜鸿铭:割心里的小辫子难

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果然名不虚传。

架子最大的开场白,则非章太炎先生莫属。他的学问很大,想听他讲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一次大课。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老头的学问也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有资格说这个话。

下载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人故事:华佗的童年故事

    名人故事:华佗的童年故事 更多关于名人故事的作文 华佗(141~208),安徽省亳县人,东汉外科医生。他首创了麻沸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技术进行手术的医生,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家中......

    大师的童年故事(写写帮整理)

    居里夫人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丽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丽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丽好像没看见......

    梁启超的童年趣事_名人故事

    童年的梁启超智慧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特别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

    《名人童年故事》读后感(共5篇)

    《名人童年故事》读后感 作者:张晔相信大家对鲁班、李四光、屈原等名人都熟悉吧!那他们的故事你们又了解吗?当我看过《名人童年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们更加了解了,他们的童年故......

    拜谒大师故事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当时我还住在安徽合肥一栋简易宿舍楼里,一天深夜有人敲门,起床看时,竟是十几年前工作单位的一个很少交往的同事。走廊里还站着几个人。事隔这么多年,从......

    体育明星名人故事:梅西的童年故事

    体育明星名人故事:梅西的童年故事 他从小就喜欢足球,但10岁那年的一件事,却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当时他在纽维尔老男孩队参加训练。 一天下午,他所在的球队和另外一个同年龄段的球......

    名人故事[合集]

    名人故事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 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

    名人故事

    高尔基读书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