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3:5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年游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年游读后感》。

第一篇:少年游读后感

趁我们还年轻

——《此间的少年》读后感

读这本书时,有笑、有泪;合上书,是久久的无言。想起一句话—— 据说,世界上最令人伤感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小孩子。后来,他长大了。”《此间的少年》大概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作者江南酷爱读金庸,因此书中人物的名字皆来自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连同朝代、时事等也都借鉴了去,但故事是完全独立的。于是就有了汴京大学里心比天高的令狐冲,小妖女黄蓉,木讷呆板的郭靖,骄傲的杨康,痴心隐忍的穆念慈,老成而不羁的乔峰,烟视媚行的康敏??也许有你,也许有我。他们的青春故事使我捧腹,令我向往。他们在青春里翻滚了一圈,然后长大、离开,留给我的是思考和沉默。

嘴边是柳永的那首《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有多少少年曾像令狐冲一样—— “我要是当了汴大校长,分校早就开到西域去了??” “割地赔款,又是割地赔款!打就打嘛,以为我们大宋没人呢,炸翻黄龙府” 我想起了身边那些男孩子们:都觉得自己能干上一番大事,情感表达得那么鲜明炽烈。人人都说他们是愤青,其实他们只是——太年轻。他们会碰壁,像令狐冲一样:当不上组织部长,只好将就当了班长,却收不齐表格、办砸了扫盲舞会??但不管结果如何,时间过去了,记忆会留下。日后,人们会说“班长如何如何”,那时已不会再求那些虚名,但大家会永远把他当做一个班长来记忆。有一天他也许会穿上纤尘不染的西装,喝着红酒,吃着牛排,却会永远怀念在墙面起皮的宿舍里,光着膀子扒在电脑前,津津有味地啃一只打赌赢来的鸡腿。还有黄蓉和郭靖的故事,我是一直笑着看完的。他们,是青春里无限的美好。一个活泼跳脱,一个老实巴交,还未懂得爱情的他们遇到爱情。当憨憨的蒙古族小伙子用二八自行车撞到了古灵精怪的小妖女,别样的化学反应已经悄然发生。感谢他们没有彼此错过,感谢他们让我们看到青春里开花,也但愿他们在青春过后的日子里能够结果。而杨康和穆念慈,是我和同样读了这本书的朋友一起谈论的最多的。优秀迟钝的男孩和认真沉默的女孩总会是青春里最青涩的一段往事。四年的陪伴,或者说是连陪伴也算不上无数个日子里,穆念慈想着杨康,而杨康做着自己的自由闲人。他是聪明、耀眼的白衣少年,她是在心里默默藏下种子的少女,自从为了他而留在自己并不适合的化学奥赛班开始,就像个定时闹钟,提醒杨康一切该做的事情。可是她还是忘了一件事,忘了提醒杨康给她一个承诺。正因为她从不要求,杨康便以为,她并不需要。穆念慈一直站在杨康的门外,等着他开门,只要他开门,就能看到守候在门外的她。可他没有开,又许是开晚了。以后,穆念慈会陪伴自己门外的人,也许偶尔也会想起杨康,想起当年傻傻的自己。而当杨康阅读那本沉甸甸的蓝色日记本,看到一个少女数千个日子里关于自己的心事,是如梦初醒,还是悔不当初?是的,他们没有在一起是遗憾,可谁说没有遗憾的青春不是无趣的呢?

康敏是学姐,乔峰是师哥。他们曾在汴大呼风唤雨,他们都走了。他们带走青春的故事,留下了隐约的传说。他们像过来人一样告诫我们许多,而我们却一

遍一遍重蹈他们的覆辙。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挥洒青春的地方,康敏选择放弃,而乔峰选择追寻。我迫切的想要知道重逢的他们会有怎样的故事,可又不忍心细想。都已经不是青春迸发的年纪了,很多事情大概不能由是会灌篮还是只能抢抢篮板而决定了吧。

令狐冲老是说:“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我不知道小说中正值青春的他说出这话究竟有几分是肺腑之言。反正我看书时,看到这句话却总是笑出声来。人生或许寂寞如雪,但青春一定是灿烂如花。

此间的少年终会长大,而此间却永远会有一群最蓬勃、张扬的少年人。作者江南已永远地走入了成人的世界,他将这本书写给我们,不是让我们预支未来的感伤,而是让我们了解青春的可贵。

趁你还不需要翻来覆去考虑又考虑,趁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叹气,趁你还没学会装模作样证明你自己,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也许你不相信 你也许你没留意,有多少人羡慕你 羡慕你年轻,这世界属于你 只因为你年轻。篇二: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早些时候,在书店看到一本《林清玄散文》,拿起书来细看,蓝白相间的封面于隐约中透露着一股袭面而来的清丽之感,再仔细品味作者的名字,思绪仿佛立刻回到了忙碌的高中时代,记得那时候曾在阅读短文中遇到过林清玄的文章,也就是那时候起,便被他清丽、充满禅意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

翻开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林清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有点谢顶,头发长而蓬乱,面带着些许微笑。照片下有几行小字,是他的简介。于惊讶间,终于了解到,原来以为会是温柔娴静的林清玄“女士”居然会是个男子,没想到,在他的笔下会流淌出如此细腻、敏感的文字,在他的骨子里会流淌着如此浓重的乡情„„ 林清玄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疲倦的佛学宣讲者,读他的散文,总能于平实的文字中感受深邃而朴实的佛理,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厚,宗教称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相,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性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对以散文集出版,通常多为散文、报道,偶尔会出现一两篇小说,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军队班长和一个自小在尼姑庵长大的小尼姑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的故事看似曲折却又顺乎自然,兜兜转转之后,两人又神奇的相遇了,只是早已物是人非,记得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也许就是这样,因为班长一时的犹豫,在他们转移的时候没有带走法圆,所以法圆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她成长的尼姑庵,而又在以后的很多年后,班长在一家旅馆偶然又遇到了当年错过的法圆,人生总是在相遇和错过中不停的转换着,当时法圆师妹就对班长说,“有些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这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过着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相逢,人生就是这样”。此时的班长也许会悔恨当时没有把法圆带走,但命运就是如此,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而今,又因为种种联系又神奇的相逢了。

这是迄今为止读到了为数不多的林清玄的小说之一,他的文字总能给人以深思,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佛门虔诚的宣讲者的最好体现吧。读他的散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吾心似秋月》,文中提及杨岐禅师曾经留下的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他说的是一次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时发生的故事,杨岐问白云守端禅师是否记得他以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的一首偈,白云说“记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白云毕恭毕敬,不免有些得意,谁知,杨岐听后,笑了笑,走了。白云为此整夜无法成眠,终于忍不住去请教杨岐,杨岐见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弟子,笑的更加厉害了,说道:“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顿悟。在佛教的经典和禅师的体悟中,常常把心得状态称为“心水”或“明镜”,这两种贴切的比喻完美的诠释了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我想,当我们真正的做到心若水时,生活里的一切善恶是非便会如痕垢在明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

回望整本书,它完美的展现了作者由年轻的散文新秀那样,头角峥嵘,豪气如虹却生涩稚嫩到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浪漫,于平易中蕴育着感人力量的完美转变。在第一部分中,《少年游》、《冷月钟笛》、《生平一瓣香》等无不体现着林清玄初登文坛的豪气与稚嫩。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林清玄崭露头角,几乎包揽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台湾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吴鲁琴散文奖,时报文学奖首奖,中华日报文学奖首奖,中央日报文学奖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 后来更是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在《暖暖的歌》中,林清玄这样写道“每一个为什么后面还隐藏着更多的为什么,如果一直想去追问什么和为什么,到最后一定会失去我们所追问的本意”,初读这句话时,感受到最多的是他年轻时的豪气和不羁,但细细想来,却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人生都存在着很多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根本无须探究出个所以然来,就好像我们无须过多的追问为什么太阳一定要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样,日子永远都在继续着,而这些所谓的为什么也就以它们亘古不变的姿态永久的存在着,日日感受,却又似乎可以弃之脑后,但辩证的想一想,并不是对待所有的问题都能采取这种态度,就如在做学问,学习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为什么可都是不能轻易的忽略不计的。当然林清玄文中所说的无须过多的追问为什么是设定在一定背景下的,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却是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的,也许这也正是人生矛盾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所有的决定都是根据一定的背景而作出的。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浓重的乡土情怀,由自己在异乡的所见所闻与家乡的一切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来体现其激昂的乡土情结。另外,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亲情也做了大量叙写,如《红心番薯》一文,叙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处都是饥寒交迫,小小的一个红心番薯,从满足父亲的饥饿到父亲对它倾注的一片深情,叙述细腻,婉转回肠,“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叫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有一次,作者的父亲到台北去看望作者,特地背了一袋红心番薯过来,希望能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作者早已从郊外的平方搬到了城中的大厦,根本是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草,不要说番薯了,作者父亲这样一个朴实的愿望通过作者的描写,越发显得珍贵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在提高,作者浓郁的乡情也在不断的堆积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会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的向我们的心中渗透,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他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犹如一股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也能让人变得坦然,让人与他一起进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仿佛此刻云自小路飞起来了,爱也幻化为一首暖暖的歌„„

他的词藻很朴素,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词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去回味,值得一遍遍去深思„„篇三:《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自己在寒冬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思乡厌战之情。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

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而前线征战之地,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了吧?家乡之薇,又已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言续之?“岂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我期盼那雄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他想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不同,前后之时迥异,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

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用的一段

《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朝雪。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解甲归乡。可故乡,还是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柳一雪,却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衬情感之急切。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似直抒胸臆,实则大有深意。“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有人知道我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悲感?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亦或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

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我想不会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但是,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篇四:《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六二葛胜宝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山东省新泰市岳家庄乡东邱联小 六二班 葛胜宝 梦是浩瀚的海洋,是广阔的天空。有了梦想才会有希望,才能成功,因此,一个国家是不能没有梦想的。今天,我读了《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有的特色和光辉的历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中国故步自封的封建王朝很快落后于世界。当封建统治者还在沉浸于往日的辉煌之中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无情的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从这深重的苦难中拉开大幕。

“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了我们懦弱的中国,中华民族成了任人宰割的肥羊。在我们中国危难之际,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图强”虎门销烟是我国反帝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在170多年前,英国在中国无所不为,还企图用鸦片打开我国自守的大门,广州成为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林则徐来到广州,用23天的时间销毁掉了2万多箱鸦片。在海滩上,一片片贝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拿起一片贝壳,打开一看,原来是中国加入wto,再打开一片,是奇瑞的诞生,贝壳有许多许多,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有“在诺贝尔奖桂冠 上雕刻中国的故事”有“航母style”。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句话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我们清晰地看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跟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游梦泽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兴旺。”国家的发展给我们无比宽阔的发展空间,给了我们充分发展聪明才智的好机会。我们要心怀理想,肩负重任,聚集能量,畜势待发,以中华民族的名义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简评:

文章由祖国的光辉灿烂历史写起,进一步采用比较的方法,详细写出来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欺凌,为下文写自己的使命奠定了基础。随即文章紧接时代步伐列举了令人欣慰的创举,并引用习主席的话加以劝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学校地址:新泰市岳家庄乡北邱村 邮编:271226 指导教师:张夫星篇五:做一个自己的课程——听韩兴娥老师培训有感 做一个自己的课程——听韩兴娥老师培训有感 今天一早,和ms常一行七人坐车往潍坊外国语北海分校赶,去听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实验”培训,下午还可以听我仰慕已久的王荣生教授的讲座。久违的几个人在车上颠簸着,聊教学,聊学生,不知怎么的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抛在脑后了。韩老师汇报了两节课,一节是苏轼诗词学习,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的苏轼的生平,顺便就把这几个学期来与孩子学习的苏轼诗词一一温习了,二十多首的诗词,三年级的孩子,背得相当娴熟,自信之情溢于言表。我想,这正是要一直想要给予五班这40个孩子的品质之一。

当然,我做得还远远不及韩老师。只是自己这么眼高手低的一说。ms常说,知不足然后可以进步。接下来,是认真、踏实地做我们自己的课程的时候了。金子美玲的《不可思议的春天》课程已经起步。

我打算将再重温卡梅拉系列,在世界阅读节到来之前,让孩子再次体会冒险、创新、团队、伟大故事魅力等美好的精神。中午匆匆吃过饭,1点半开始讲座。最遗憾的是,听得耳憨心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了。下午四点半前还得赶回学校,听生本实验课呢,抱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的书踏上了归程。

第二篇:少年游

少年游兮天地苍茫

问群山兮何处家乡

鸿鹄叹兮浩浩汤汤

西北望兮情宕回肠

火车满载着我和我的希冀一路穿山越岭。

来时的兰州燥热难耐,没有给我留下较好的印象,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将成为我十八年后的新的归宿。

榆中校区,群山环抱,天高云淡,月白风清,静谧而安详,与我的想象相去颇远却又备觉熟稔,好象自身的血液中早已注入了一股西北粗犷淳朴的风致。多少回梦里花开花落,孤烟袅袅;多少次魂牵梦萦那塞上牧羊的海誓山盟;多少里陇上漫漫长路未能阻绝;多少声冥冥的呼唤,缘引金城归。

今年的西北雨水充沛,军训自然也深受影响。忙里偷闲而未改“恶习”的我,自然会跑去上网,然后迫不及待地登上久闻而未见的西北望。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不注册个帐号在站上灌点水就不算个完整的兰大人。而由于学生邮箱的问题,我的帐号一直无法申请,于是匿名登陆,发帖求助。未曾想,很快就有人回贴,详细地解答了我关于西北望的诸多疑问。通过深入交谈,我才惊喜地发现,原来此人竟是西北望的站长,于是T站成为我在西北望上认识的第一个人。

在初入大学的激情逐渐消退后,日子开始变得平淡无奇。拿到帐号之后,常去站中小伫也成了必修。高中时期,也曾在包括学校论坛在内的一些论坛中匆匆潜水,但论坛程序的不稳定,混乱的管理,会员参差不齐的素质给了我许多烦恼。而现时,随着对西北望的深入了解,我欣喜地发现,西北望有着许多平庸论坛所望尘的优势。帖子质量高(呵呵,水帖除外),站中菜鸟骨灰亲如一家,管理员的认真负责——西北望的身上散发着的兰大学子所特有的塌实和勤奋的气息,深深感动着我,吸引着我。

论坛的元老、水怪、斑竹、站长……在站上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自己也由最初的陌生人变成了客人。随后,自诩有点微末道行的我也在两位站长的盛情邀请和鼓励下,申请成为了实习站务,此时方觉,自己真正地由客人变成了主人。尽管自己初来乍到,仍有许多东西要学,有许多道路要走,而我的大学生活也真正藉此开始。我愿继承和发扬西北望人团结、笃行、睿智、幽默的精神,将西北望之美展现给更多的人,用西北望之情感染更多的人。满怀少年志,西北望神州。

值西北望两周岁生日之际,我谨以此文作为贺岁之礼,衷心祝愿西北望花开满园,永驻青春!--

第三篇:少年游作文集(七年级)范文

我与李白游大唐

树人文学社初一刘雨涵

与你初次相遇是在月如清辉,夜如流水的《静夜思》的意境中。皓月当空,而你却在月光

外徘徊,你甚至有些不忍心抬头看看这轮明月,只是注视着床前这如霜般的柔和的月光。你

是在独自感伤吗?月,慷慨地将光芒洒向一切,却惟独未进你的心田。你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你是在逃避它的一切,可却不知它的一切已深入你的血液。是因当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行舟”的情怀,还是如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思?故乡月,故乡水,故乡情,你永远无法忘怀,在这静谧的夜晚,你凄然一笑,暗自品尝心中的苦涩与思念„„这种波澜

壮阔,飘逸疏隽、跌宕多姿背后的这份细腻的情怀牢牢吸引着我走近你,走近你所在的大唐

世界。

《行路难》让我和你一起体味了失意的痛苦与惆怅,怀才不遇的愤恨与激昂,你虽被“赐

金还山”,可你却没有意志的消沉,你仍然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没有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仍像当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般倔强。虽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

太行雪满山”,你也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慨叹,但仍坚信“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帆济沧海”这种豪迈爽朗、旷放天纵的个性使你豁然开朗。你也同样看到了

一个“奸邪当道,君主失察”的唐王朝,你不甘于悲剧的结局,你不甘当初的“辅帝”理想的幻灭,可你又能如何?

是的,你一直没忘。还记得在《将进洒》中,你挥笔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的豪语。你有你的抱负,你有你的理想,可你却落拓潦倒,屡遭奸人的陷害。你有

“辅佐帝王”的才能,可你却没有坐稳位置的本领;你满腹经纶,可你却不是在朝的臣子。

你常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而却无法实现抱负。我为你感到悲哀,感到惋惜,更

为唐王朝感到无奈,走近了你,也走近了衰落着的唐王朝,走近了一个王朝的叹息„„

和你一起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你一起体会《蜀道难》,体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你一起《登金陵凤凰台》,目睹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和你一起《早发白帝城》,置身“两岸猿中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你一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领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

直到夜郎西”。

和你,李白先生一起游历大唐,走近大唐,深入大唐,思乡情切,失意愁苦,热爱与愤

恨交织在一起,在唐王朝的叹息中落幕,开幕„„

[点评]从李白的诗中看出李白的人生路,看出李白行走在大唐王朝的惆怅、抱负和失意。

(指导老师苏万马)

(本文已发表在《中华少年写作精选》)

我与陶渊明同游东晋山水田园

树人文学社初一薛嵩

浩瀚的诗海波澜壮阔,我撑一叶扁舟,随着浪花起伏。我认识了李白,了解了杜甫,又

结识了王维。忽然,几句简单平凡的诗句跳入了我的眼帘,如郑板桥纸上寥寥数笔的修竹,清新,淡雅。于是,这几句诗与你的名姓——陶渊明一同装进了我的记忆。

你是一位隐士,将自己融进了大自然,隔绝了尘世。每天住在茅屋中,谁也不会来搅扰

你的生活。这时正值夕阳西下,阳光悠闲地染红了天际与云霞,也染红了地里一丛丛菊花。

已是深秋,这菊花开得格外舒展,似乎想要让自己的每一片精致的花瓣,都来享受这金色的夕阳。你引着我来到花丛中,弯腰采下几朵,放入篮子里,又采下几朵,又放入篮子里,如此重复着。我却发现你是快乐的,是悠闲的,是乐此不疲的。你采累了,直了直腰身。你的目光移开了花朵,定格在被夕阳染上一条蜿蜒金边的南山,挂在山腰的夕阳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渲染在金色的海洋中,人暖洋洋的,精神也恍惚了。面对如此的美景,你的诗句却异常平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知不觉中又是晚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旭。”《归园田居》中你与我走出月下的田地,脚下是羊肠小道,两旁是茂密的植物,热情地伸出枝条。枝条上的露水不时地粘在衣服上。你扛着锄头,一轮明月低悬在天空,似乎是挂在这锄头上呢!“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又再一次领略到你脱离尘世之后所得到的无比的快乐了。

又一首《归园田居》把我领进了你的住处,眼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前后檐,桃李罗堂前。”一间间草屋再平常不过了,而你又不甘心如此枯燥的环境,于是,榆、柳、桃、李,竞相在屋前屋后长起来了。小屋变得精致、淡雅而又舒适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原来这里也是热闹的啊!可这热闹不来自于人间,而是来自于大自然。这些诗句多么令人心弛神往啊!眼前的一切如同山水画中的“白描”却又色彩绚丽,充实自然!

陶渊明先生,你的诗句带我领略了东晋的山水田园,我了解到这山水的田园透出的是淡泊、宁静、高远,是一种远离尘世间的悠然自得。你的诗是白描,我却能情不自禁地为它添上颜色,寥寥几句,让我看出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心静。你领着我,一个居住在繁华城市中的人,进入了从未见过的恍若隔世的仙境。

脚下是道狭草木长,抬头又悠然见南山,倾听着鸡鸣又树巅„„我的心渐渐融入东晋如诗如画的山水中了。

[点评]充满诗意的语言,很好地再现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对陶渊明“采菊”的描写,如诗如画,令人陶醉。作者深入到陶诗中,共赏月下田地,共进“桃李罗堂前”,对一个初一的同学而言,着实不易。

(指导老师苏万马)

第四篇: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

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翻译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

即使情感浅薄,好象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性,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

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解:懂得,知道。

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可惜。

佳会:美好的聚会。

难重:难以再来。

粗译

离多最终会是,东西的流水,最终相逢之情可解;

浅情最终会像,无定的行云,仍然可在梦中相遇;

只是人意可怜,比云水更薄,这样的佳会很难再遇到;

细想从来,让人断肠处多,却不与这次相同。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近人夏敬观评此词:“云水意相对,上分述而又总之,作法变幻。”作者在词中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造成回旋往复的词境,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赏析二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粗赏

细观全诗,着眼之处当属“人意”“佳会”。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环境。作者正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少年,远离家乡出外游闯,此间经历悲欢离合不可胜数,似乎早已不在意了。只是这一次是什么样的佳会:也许是巧遇知己,把酒言欢之后,最终要离去的不舍之情最重;又或是偶遇佳人,情意缱绻,难舍难分。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2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古诗简介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咏春草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有关春草、离别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翻译/译文

高楼上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晴光照映下,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值二三月间,远行之人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灵运远离家乡而吟咏池塘,江淹也因离家远游而伤心南浦,他们抒发的是春的感悟和离别之情。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⑵阑(lán)干十二:曲折回环的栏杆。阑,同“栏”。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

⑶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⑷谢家池: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的池塘。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后人赞叹欣赏之名句。

⑸江淹浦:指别离之地。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句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指代送别之处。

⑹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

⑺王孙:王之孙,引申为贵游子弟。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亦可泛指。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记其本事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欧公击节赏之,又自为一词云:‘阑干十二独凭春……’盖《少年游令》也。”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因为一则春草的滋生,标志着季节的更迭,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闺妇思远、游子怀乡等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二则芳草荣茂,伸展天外,最能表达出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欧阳修的这首词正是为了格咏春草同时又兼涉离愁的。

词的起首从凭阑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阑干十二”,著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阑干。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阑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阑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增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伊始,作者连用两个有关春草的典故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名家点评

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四引吴虎臣曰:“阑干十二独凭春……”此欧阳公《少年游》咏草词也。不惟君复、圣俞二词不及,求诸唐人温、李集中,殆与之为一矣。

清代先著《词洁辑评》卷二:拙处已是工处,与“金谷年年”一调又别。“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此数字甚不易下。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清劲。

清代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将“忆王孙”三字插在“疏雨”“黄昏”之后,笔力既横,意味亦长,故应胜君复、圣俞作。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3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代: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及注释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乱蝉嘶:一作“乱蝉栖”。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少年 一作:去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注释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鉴赏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鸣。“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古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功名利禄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所承接的却是“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衬。而在长安道上词人之“马”之“迟迟”行走,则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秋蝉的嘶鸣独具有一种凄凉之致。“蝉嘶”之上,还加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秋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秋蝉嘶而引起的哀感的词人之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经凋零,所以才显得树的高。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上阕后三句是说,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夕阳隐没更在飞鸟之外,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天苍苍,野茫茫,词人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

词的上半阕是词人自写其今日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从外界的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下阕前两句是说,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和欢乐不可再得。对于柳永而言,他过去的愿望和期待都已经同样落空了。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末三句是说,冶游饮宴的兴致已经衰减,过去的酒友也已经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经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末三句写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志向和意愿一无所成,岁月流逝,只剩下“不似少年时”的悲哀和叹息。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枫林红透晚烟青。

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译文:

①“客思”:抒述长期飘泊江湖,多在水乡。

②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③棹歌:渔歌,船夫之歌。

注释:

①“客思”:抒述长期飘泊江湖,多在水乡。

②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③棹歌:渔歌,船夫之歌。

赏析: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5

少年游·戏平甫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翻译

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头发还没梳理好,左右双螺没合,双眉就紧收在一起了,马上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叶随王献之那样幸福吗?

答案还没有出来,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载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过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浓烈。渡头的杨柳垂荫,梨花开出人家墙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注释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故旧有丫头之称。

双蛾:指美女的两眉。

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

碧云西:指美人住所。

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献之有《桃叶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叶渡故址。

扁舟:小船。

前溪:今浙江省武康县,县前有溪流。张平甫在此曾有别墅。

津头:河流的一头,也称渡头。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姜夔在浙江武康时,是为戏张张鉴(字平甫)纳妾而作。张平甫是姜夔好友,姜夔依张平甫生活十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赏析

上片是写张平甫所纳小妾别家的情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言小妾束妆待发,准备出嫁的嫁头尚未做好,眉头就紧收起来,表明心情有些矜持和悲凉。“家在碧云西”,点出女子家乡幽远。接着“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三句从三个层面来写姑娘的愁源。一是离开母亲的怀抱,二是跟随一个不熟悉的、无感情基础的人生活,三是不确定从自己去后能否有传说中的桃叶与王献之那样生活幸福。王献之爱妾桃叶的典故也映衬出张平甫的身份高雅和小姑娘的柔美可爱。

下片“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三句,写小姑娘坐上小船被载去张平甫的前溪别墅,一路上春意浓烈,更衬托出小姑娘无心去欣赏春光,自己心已无春情,愁绪满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一路上行经绿杨垂荫的津渡,梨花高出墙外的园林,各自的心绪感想,只有两人知道。结句很有意味。“心事两人知”这样的情景,不能不让人发愁。

姜夔以“桃叶渡江时”句,即点明张平甫纳妾之意,又在说小姑娘自己想是否有桃叶的幸福生活。用“泊前溪”交待张平甫把小姑娘纳去的地方。写“梨花”开出墙外,一是说明张平甫纳妾时间是在春天,二是反衬小姑娘心中已无春意,只有愁绪在心头。“匆匆”二字则体现对小姑娘的不尊重,有强行之意。“扁舟”用得又非常恰当,有偷偷摸摸,不是大张旗鼓之意。开拍就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很有不情愿,愁绪满心头之状。

姜夔在此词里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问题,男的娶妾,女的被迫嫁出。姜夔不一定意识到妇女要解放的道理,但他就在此词中写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小姑娘有苦有愁不敢言,只留心头,只能表现在眉头紧收。姜夔的笔下描写得细致,把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用一场“纳妾”过程揭露得淋漓尽致。或许也是有许多这样“男女不平等”的呼声,给后来“妇女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若如此,姜夔此词当是许多“呼声”中的一种,而且是比较早的呼声。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

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诗颂苦。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词谱》卷八调见《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②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

③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④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

⑤江淹浦:指别离之地。指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

⑥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

⑦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赏析: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

清代: 吴锡麒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注释: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吴蚕:吴地盛养蚕,因称良蚕为吴蚕。

赏析:

江南三月,红瘦绿肥,莺啼蝶飞,春光老去。欲寻旧梦,再到前溪,柳过三眠,桑径人稀。结句“寒倚一梯烟”,极有情致,耐人寻味。全词风流秀逸,流丽自然。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少年游·离多最是

宋代: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译文: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离别就像那流水,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似那行踪无定的白云,仍能相逢在梦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惜有的时候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无定性,美好的聚会难以再来。细细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解:懂得,知道。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chóng)。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怜:可惜。佳会:美好的聚会。难重:难以再来。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

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将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白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一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一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而下片又更作一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

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译文

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头发还没梳理好,左右双螺没合,双眉就紧收在一起了,马上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叶随王献之那样幸福吗?

答案还没有出来,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载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过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浓烈。渡头的杨柳垂荫,梨花开出人家墙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此词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平甫:即张平甫。张鉴字平甫,南宋将领张俊之孙。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故旧有丫头之称。

双蛾:指美女的两眉。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南朝梁沈约《昭君辞》:“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碧云西:指美人住所。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舍,佳人殊未来。”

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献之有《桃叶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叶渡故址。

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前溪:今浙江省武康县,县前有溪流。张平甫在此曾有别墅。

津头:河流的一头,也称渡头。唐王昌龄《送薛大赴安陆》诗:“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赏析:

此词作于姜夔在浙江武康时,是为戏张张鉴(字平甫)纳妾而作。张平甫是姜夔好友,姜夔依张平甫生活十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注释】:

并刀:并州的快剪刀。

盐:作“艳”解。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几句词是在描写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尝的亲热情景。

李师师是宋朝时极为著名的歌女,周邦彦是大学士,常到李师师处游玩。有一天,道君皇帝也来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急忙躲到床底下。道君带来一个产自江南的新橙,与师师共同品尝,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这一首词。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②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③幄:帐。

④兽香: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⑤谁行(háng):谁那里。

⑥直是:就是。

【评解】

这首词乃感旧之作。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这是实写。下

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

者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

为历来词家所称赏。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凡四首,乃感旧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别后,以

此首最为擅胜。上阕橙香笙语,乃追写相见情事。下阕代纪留宾之言,情深而语俊,宜其别后回思,丁宁片语,为之咏叹长言也。

张端义《贵耳集》:道君(徽宗)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

按:此系当年传闻,不足为信。

----------------------------------

此词是写当时上层社会的冶游生活和男女之情。

全词准确地捕捉住破橙、调笙、絮语几个最富典型性的细节,在寻常琐事中寄寓深情,创造出意态缠绵的词境。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写情人双双共进时新果品,单刀直入 ,引入情境。“刀”为削果用具 ,“盐”为进食调料,本是极寻常的生活日用品 。而并州产的刀剪特别锋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 ”),吴地产的盐质量特别好(李白:“吴盐如花皎白雪 ”),“并刀”、“吴盐”借作诗语,点出其物之精,便不寻常。而“如水”、“胜雪”的比喻,使人如见刀的闪亮、盐的'晶莹 。二句造形俱美,而对偶天成 ,表现出铸辞的精警 。紧接一句“纤手破新橙”,则前二句便有着落,决不虚设。这一句只有一个纤手破橙的特写画面,没有直接写人或别的情事,但蕴含十分丰富。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一望便知。这对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破”字清脆,运用尤佳,与清绝之环境极和谐。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先交待闺房环境 ,用了“锦幄”、“兽烟”(兽形香炉中透出的烟)等华艳字面 ,夹在上下比较淡永清新的词句中,显得分外温馨动人。“初温”则室不过暖,“不断”则香时可闻,既不过又无不及,恰写出环境之宜人。接着写对坐听她吹笙 。写吹“ 笙”却并无对乐曲的描述,甚至连吹也没有写到,只写到“调笙”而已。此情此境 ,却令人大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相对”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传的情意。此笙是女方特为愉悦男方而奏,不说自明,故此中乐,亦乐在音乐之外。

上片写到“锦幄初温”是入夜情事,下片却写到“三更半夜 ,过片处有一跳跃 ,中间省略了许多情事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虽未明点,但从问者声口不难会意是那位女子 。为何问从“ 向谁行宿”的问话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挽留的意思全用“ 问”话出之,更有味 。只说“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却偏偏不道“ 休去”,表情语,分寸掌握极好。这几句不仅妙在毕肖声口,使读者如见其人;还同时刻画出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 ,与室内的环境形成对照 。则挽留者的柔情与欲行者的犹豫 ,都在不言之中。词结在“问”上,亦即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恰如毛稚黄所说 :“后阕绝不作了语,只以‘低声问’三字贯彻到底,蕴藉袅娜。无限情景,都自纤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 。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

此词不表现相会时的喜悦,却通过环境描写和对话来体现爱恋的温暖,其中“马滑霜浓”四字,曾为后世称道,被认为体现了“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的特点。全词纯以清丽的语言进行白描,读来浅显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原文: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译文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注释

①这首词的词牌名得名于宋晏殊《珠玉词》中的“长似少年时”一句,别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该词牌有多种体格,但都是双调。本首为其中一首,上下阕各五句,共十五句。上阕的一、二、五句和下阕的二、五句押平声韵。

②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③寻常:普通,一般。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④称意:合乎心意。相宜:合适,符合。

⑤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⑥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赏析: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词人因思念其妻故写下了这首词。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论及“相宜”,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宜”。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越渴望,越难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难求。“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宜,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少年游·草 宋朝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少年游·草》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芳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随中随见了这如茵芳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芳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芳芳踪已被无边芳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芳芳草,遮盖了伊人芳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芳翠罗裙。冷落芳庭院,凄迷芳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芳愁绪。

《少年游·草》注释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香尘:带着花香芳尘土。

萋萋:指茂密芳芳草。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赏析

令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草鲜,草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草沾草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令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令草上。这的确此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此“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此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此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草圆满,也只此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此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此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此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性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令“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此草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令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情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此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此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草胜数。有评论家说,令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少年游·草》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南宋偏安一隅。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3

朝云漠漠散轻丝。

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

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宋代·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狭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会春天,但春意并不浓。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两人在如此凄风冷雨的艰花情况下相会,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连接着阁楼,那会两人约会的处所。但会两人都会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他们抱恨而别。门外的花柳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艰花的飞行。

现在风和日丽,金屋藏娇;桃花在春风中明艳美丽,摇曳多姿,他们现在在这美好的春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历凄风苦雨。回忆起来,那时的小桥冲雨,反倒有别一番滋味。眼前这无忧的无虑生活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的意味深长。

注释

①漠漠:迷蒙广远的样子。轻丝:细雨。

②柳泣花啼:细雨绵绵不断,雨水流下柳花,犹如哭泣落泪。

③九街泥重:街巷泥泞不堪。九街:九陌、九衢,指京师街巷。

④燕飞迟:燕子羽翼被雨水打湿了,飞行艰花。

⑤金屋:华丽的屋子

⑥冲雨:冒雨。

⑦幽恨:藏在心底的愁怨。

鉴赏

北宋初期的词是处永间》与处尊前》的继续。处永间》、处尊前》式的小令,至晏几道已臻绝诣。柳永、张先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又创造了许多长词慢调。柳永新歌,风靡海内,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甚是羡慕“柳七郎风味”(处与鲜于子骏书》)。但其美中不足之处,乃未能输景于情,情景交融,使得万象皆活,致使其所选情景均并列单页画幅。究其缘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这是柳词创作的一大缺陷。周邦彦“集大成”,其关键处就在于,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因此,周词创作便补救了柳词之不足。读这首小令,必须首先明确这一们。

这首令词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话中“而今”二字联系起来,使前个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照,进而重温第一个故事,产生无穷韵味。

上片所写乍看好像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这是当时的活动环境: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浓艳,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柳泣永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永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等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色。“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门外

所见这般景色,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此时,故事尚未说完。故事的要们还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说出来,那就是:两人在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小楼”应接“楼阁”,那是两人会晤的处所,“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们明当时,两人就是冲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而且们明,因为怀恨而别,在他们眼中,门外的永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这是第一个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这是第二个故事,说他们现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娇。但这个故事只用十个字来记述:“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这十个字,既正面说眼前的故事,谓风和日丽,桃永明艳,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不似当时”,这是比较的结果,指出眼前无忧无虑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

弄清楚前个两个故事的关系,了解其曲折的过程,对于词作所创造的意境,也就能有具体感受。这首词用笔很经济,但所造景象却耐人深思。仿佛山水画中的人物:一顶箬笠底下两撇胡子,就算一个渔翁;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未受训练的,是看不出所以然的。这是周邦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处。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译文: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注释:

银塘朱槛(jiàn)麹(qū)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chāng)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银塘:银亮的池塘。朱槛:红色的栏杆。麹尘:指淡黄色的江水。麹,同曲。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圆:团团。卷:托住。条:枝。荐:进。菖花:菖蒲花。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lìn)宴游过。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酬:酬谢。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赏析: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好将”二字,起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少年游·草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注释

1、芳裀(yīn):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2、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5、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6、凄迷:迷茫。

赏析:

在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创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样严重、尖锐。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金朝因内部政变,无力南进,南宋习于偏安,当然更无雄心北伐。双方维持和平的局面经历了几十年之久。有时也发生小规模的战争,但对全局牵动不大。南宋统治阶级拼命压榨人民,以供挥霍及向金朝进贡,利用官职和金钱来麻醉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逃避现实、雕琢词藻的形式主义的作品一天天多起来。有些人躲进书丛,寻章摘句;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第五篇: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少年游·离多最是

宋代: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译文: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离别就像那流水,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似那行踪无定的白云,仍能相逢在梦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惜有的时候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无定性,美好的聚会难以再来。细细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解:懂得,知道。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chóng)。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怜:可惜。佳会:美好的聚会。难重:难以再来。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

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将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白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一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一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而下片又更作一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2

少年游·戏平甫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翻译

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头发还没梳理好,左右双螺没合,双眉就紧收在一起了,马上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叶随王献之那样幸福吗?

答案还没有出来,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载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过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浓烈。渡头的杨柳垂荫,梨花开出人家墙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注释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故旧有丫头之称。

双蛾:指美女的两眉。

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

碧云西:指美人住所。

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献之有《桃叶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叶渡故址。

扁舟:小船。

前溪:今浙江省武康县,县前有溪流。张平甫在此曾有别墅。

津头:河流的一头,也称渡头。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姜夔在浙江武康时,是为戏张张鉴(字平甫)纳妾而作。张平甫是姜夔好友,姜夔依张平甫生活十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赏析

上片是写张平甫所纳小妾别家的情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言小妾束妆待发,准备出嫁的嫁头尚未做好,眉头就紧收起来,表明心情有些矜持和悲凉。“家在碧云西”,点出女子家乡幽远。接着“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三句从三个层面来写姑娘的愁源。一是离开母亲的怀抱,二是跟随一个不熟悉的、无感情基础的人生活,三是不确定从自己去后能否有传说中的桃叶与王献之那样生活幸福。王献之爱妾桃叶的典故也映衬出张平甫的身份高雅和小姑娘的柔美可爱。

下片“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三句,写小姑娘坐上小船被载去张平甫的前溪别墅,一路上春意浓烈,更衬托出小姑娘无心去欣赏春光,自己心已无春情,愁绪满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一路上行经绿杨垂荫的津渡,梨花高出墙外的园林,各自的心绪感想,只有两人知道。结句很有意味。“心事两人知”这样的情景,不能不让人发愁。

姜夔以“桃叶渡江时”句,即点明张平甫纳妾之意,又在说小姑娘自己想是否有桃叶的幸福生活。用“泊前溪”交待张平甫把小姑娘纳去的地方。写“梨花”开出墙外,一是说明张平甫纳妾时间是在春天,二是反衬小姑娘心中已无春意,只有愁绪在心头。“匆匆”二字则体现对小姑娘的不尊重,有强行之意。“扁舟”用得又非常恰当,有偷偷摸摸,不是大张旗鼓之意。开拍就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很有不情愿,愁绪满心头之状。

姜夔在此词里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问题,男的娶妾,女的被迫嫁出。姜夔不一定意识到妇女要解放的道理,但他就在此词中写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小姑娘有苦有愁不敢言,只留心头,只能表现在眉头紧收。姜夔的笔下描写得细致,把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用一场“纳妾”过程揭露得淋漓尽致。或许也是有许多这样“男女不平等”的呼声,给后来“妇女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若如此,姜夔此词当是许多“呼声”中的一种,而且是比较早的呼声。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译文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注释

①这首词的词牌名得名于宋晏殊《珠玉词》中的“长似少年时”一句,别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该词牌有多种体格,但都是双调。本首为其中一首,上下阕各五句,共十五句。上阕的一、二、五句和下阕的二、五句押平声韵。

②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③寻常:普通,一般。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④称意:合乎心意。相宜:合适,符合。

⑤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⑥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赏析: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词人因思念其妻故写下了这首词。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论及“相宜”,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宜”。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越渴望,越难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难求。“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宜,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4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古诗简介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咏春草词。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有关春草、离别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翻译/译文

高楼上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晴光照映下,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值二三月间,远行之人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灵运远离家乡而吟咏池塘,江淹也因离家远游而伤心南浦,他们抒发的是春的感悟和离别之情。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⑵阑(lán)干十二:曲折回环的栏杆。阑,同“栏”。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

⑶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⑷谢家池: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的池塘。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后人赞叹欣赏之名句。

⑸江淹浦:指别离之地。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中有句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南浦指代送别之处。

⑹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

⑺王孙:王之孙,引申为贵游子弟。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亦可泛指。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记其本事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欧公击节赏之,又自为一词云:‘阑干十二独凭春……’盖《少年游令》也。”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因为一则春草的滋生,标志着季节的更迭,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闺妇思远、游子怀乡等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二则芳草荣茂,伸展天外,最能表达出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欧阳修的这首词正是为了格咏春草同时又兼涉离愁的。

词的起首从凭阑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阑干十二”,著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阑干。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阑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阑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增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伊始,作者连用两个有关春草的典故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名家点评

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四引吴虎臣曰:“阑干十二独凭春……”此欧阳公《少年游》咏草词也。不惟君复、圣俞二词不及,求诸唐人温、李集中,殆与之为一矣。

清代先著《词洁辑评》卷二:拙处已是工处,与“金谷年年”一调又别。“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此数字甚不易下。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清劲。

清代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将“忆王孙”三字插在“疏雨”“黄昏”之后,笔力既横,意味亦长,故应胜君复、圣俞作。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5

少年游·草 宋朝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少年游·草》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芳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随中随见了这如茵芳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芳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芳芳踪已被无边芳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芳芳草,遮盖了伊人芳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芳翠罗裙。冷落芳庭院,凄迷芳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芳愁绪。

《少年游·草》注释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香尘:带着花香芳尘土。

萋萋:指茂密芳芳草。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赏析

令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草鲜,草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草沾草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令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令草上。这的确此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此“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此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此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草圆满,也只此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此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此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此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性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令“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此草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令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情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此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此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草胜数。有评论家说,令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少年游·草》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南宋偏安一隅。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

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译文

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头发还没梳理好,左右双螺没合,双眉就紧收在一起了,马上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叶随王献之那样幸福吗?

答案还没有出来,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载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过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浓烈。渡头的杨柳垂荫,梨花开出人家墙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此词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平甫:即张平甫。张鉴字平甫,南宋将领张俊之孙。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故旧有丫头之称。

双蛾:指美女的两眉。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南朝梁沈约《昭君辞》:“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碧云西:指美人住所。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舍,佳人殊未来。”

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献之有《桃叶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叶渡故址。

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前溪:今浙江省武康县,县前有溪流。张平甫在此曾有别墅。

津头:河流的一头,也称渡头。唐王昌龄《送薛大赴安陆》诗:“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赏析:

此词作于姜夔在浙江武康时,是为戏张张鉴(字平甫)纳妾而作。张平甫是姜夔好友,姜夔依张平甫生活十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7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翻译

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

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为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注释

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为“侨人”。

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

傲:抗衡。

准拟:逼真模仿。

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

吐:开,传开。

糠秕: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无复:没有第二个。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

赏析

上片,运用神话传说,戏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画出了紫姑神“玉肌铅粉”的“箕”体和以“凤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伦不见,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黄帝乐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诱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这一举动也传开不去,全都属于米皮、谷壳一类的糠秕,四处吹嘘飘扬。紫姑神虽命贱位卑,受到祭祀,但苏轼还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过是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扬”四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历史为镜,进一步揭示紫姑神虚无本质的意义。“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处,烂文章”,从“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将民间“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还以本来面目:诗才敏捷,实为满腹“烂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烂文章”三字,画龙点睛,妙不可言。“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笔锋又一反转。苏轼以历史唯物论指出神话传说也曾被积极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为现世生活之鉴。谁能借箸代筹以指点江山,只有汉臣张良,别无他人。

全词,以神话与民俗、历史与现实、正反与反正相结合的手法,写了一位“言如响,善赋诗”而又不幸、善变的“紫姑神”。“苏轼以历史学的态度,引神用典,以为警世之治、移风易俗之用。表面戏弄,实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鉴。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

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诗颂苦。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词谱》卷八调见《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②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

③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④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

⑤江淹浦:指别离之地。指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

⑥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

⑦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赏析: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译文: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注释:

银塘朱槛(jiàn)麹(qū)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chāng)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银塘:银亮的池塘。朱槛:红色的栏杆。麹尘:指淡黄色的江水。麹,同曲。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圆:团团。卷:托住。条:枝。荐:进。菖花:菖蒲花。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lìn)宴游过。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酬:酬谢。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赏析: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好将”二字,起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注释】:

并刀:并州的快剪刀。

盐:作“艳”解。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几句词是在描写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尝的亲热情景。

李师师是宋朝时极为著名的歌女,周邦彦是大学士,常到李师师处游玩。有一天,道君皇帝也来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急忙躲到床底下。道君带来一个产自江南的新橙,与师师共同品尝,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这一首词。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②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③幄:帐。

④兽香: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⑤谁行(háng):谁那里。

⑥直是:就是。

【评解】

这首词乃感旧之作。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这是实写。下

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

者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

为历来词家所称赏。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凡四首,乃感旧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别后,以

此首最为擅胜。上阕橙香笙语,乃追写相见情事。下阕代纪留宾之言,情深而语俊,宜其别后回思,丁宁片语,为之咏叹长言也。

张端义《贵耳集》:道君(徽宗)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

按:此系当年传闻,不足为信。

----------------------------------

此词是写当时上层社会的冶游生活和男女之情。

全词准确地捕捉住破橙、调笙、絮语几个最富典型性的细节,在寻常琐事中寄寓深情,创造出意态缠绵的词境。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写情人双双共进时新果品,单刀直入 ,引入情境。“刀”为削果用具 ,“盐”为进食调料,本是极寻常的生活日用品 。而并州产的刀剪特别锋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 ”),吴地产的盐质量特别好(李白:“吴盐如花皎白雪 ”),“并刀”、“吴盐”借作诗语,点出其物之精,便不寻常。而“如水”、“胜雪”的比喻,使人如见刀的闪亮、盐的晶莹 。二句造形俱美,而对偶天成 ,表现出铸辞的精警 。紧接一句“纤手破新橙”,则前二句便有着落,决不虚设。这一句只有一个纤手破橙的特写画面,没有直接写人或别的情事,但蕴含十分丰富。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一望便知。这对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破”字清脆,运用尤佳,与清绝之环境极和谐。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先交待闺房环境 ,用了“锦幄”、“兽烟”(兽形香炉中透出的烟)等华艳字面 ,夹在上下比较淡永清新的词句中,显得分外温馨动人。“初温”则室不过暖,“不断”则香时可闻,既不过又无不及,恰写出环境之宜人。接着写对坐听她吹笙 。写吹“ 笙”却并无对乐曲的描述,甚至连吹也没有写到,只写到“调笙”而已。此情此境 ,却令人大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相对”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传的情意。此笙是女方特为愉悦男方而奏,不说自明,故此中乐,亦乐在音乐之外。

上片写到“锦幄初温”是入夜情事,下片却写到“三更半夜 ,过片处有一跳跃 ,中间省略了许多情事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虽未明点,但从问者声口不难会意是那位女子 。为何问从“ 向谁行宿”的问话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挽留的意思全用“ 问”话出之,更有味 。只说“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却偏偏不道“ 休去”,表情语,分寸掌握极好。这几句不仅妙在毕肖声口,使读者如见其人;还同时刻画出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 ,与室内的环境形成对照 。则挽留者的柔情与欲行者的犹豫 ,都在不言之中。词结在“问”上,亦即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恰如毛稚黄所说 :“后阕绝不作了语,只以‘低声问’三字贯彻到底,蕴藉袅娜。无限情景,都自纤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 。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

此词不表现相会时的喜悦,却通过环境描写和对话来体现爱恋的温暖,其中“马滑霜浓”四字,曾为后世称道,被认为体现了“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的特点。全词纯以清丽的语言进行白描,读来浅显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朝云漠漠散轻丝。

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

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宋代·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狭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会春天,但春意并不浓。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两人在如此凄风冷雨的艰花情况下相会,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连接着阁楼,那会两人约会的处所。但会两人都会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他们抱恨而别。门外的花柳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艰花的飞行。

现在风和日丽,金屋藏娇;桃花在春风中明艳美丽,摇曳多姿,他们现在在这美好的春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历凄风苦雨。回忆起来,那时的小桥冲雨,反倒有别一番滋味。眼前这无忧的无虑生活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的意味深长。

注释

①漠漠:迷蒙广远的样子。轻丝:细雨。

②柳泣花啼:细雨绵绵不断,雨水流下柳花,犹如哭泣落泪。

③九街泥重:街巷泥泞不堪。九街:九陌、九衢,指京师街巷。

④燕飞迟:燕子羽翼被雨水打湿了,飞行艰花。

⑤金屋:华丽的屋子

⑥冲雨:冒雨。

⑦幽恨:藏在心底的愁怨。

鉴赏

北宋初期的词是处永间》与处尊前》的继续。处永间》、处尊前》式的小令,至晏几道已臻绝诣。柳永、张先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又创造了许多长词慢调。柳永新歌,风靡海内,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甚是羡慕“柳七郎风味”(处与鲜于子骏书》)。但其美中不足之处,乃未能输景于情,情景交融,使得万象皆活,致使其所选情景均并列单页画幅。究其缘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这是柳词创作的一大缺陷。周邦彦“集大成”,其关键处就在于,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因此,周词创作便补救了柳词之不足。读这首小令,必须首先明确这一们。

这首令词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话中“而今”二字联系起来,使前个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照,进而重温第一个故事,产生无穷韵味。

上片所写乍看好像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这是当时的活动环境: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浓艳,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柳泣永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永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等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色。“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门外

所见这般景色,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此时,故事尚未说完。故事的要们还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说出来,那就是:两人在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小楼”应接“楼阁”,那是两人会晤的处所,“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们明当时,两人就是冲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而且们明,因为怀恨而别,在他们眼中,门外的永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这是第一个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这是第二个故事,说他们现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娇。但这个故事只用十个字来记述:“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这十个字,既正面说眼前的故事,谓风和日丽,桃永明艳,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不似当时”,这是比较的结果,指出眼前无忧无虑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

弄清楚前个两个故事的关系,了解其曲折的过程,对于词作所创造的意境,也就能有具体感受。这首词用笔很经济,但所造景象却耐人深思。仿佛山水画中的人物:一顶箬笠底下两撇胡子,就算一个渔翁;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未受训练的,是看不出所以然的。这是周邦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处。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

清代: 吴锡麒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注释: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吴蚕:吴地盛养蚕,因称良蚕为吴蚕。

赏析:

江南三月,红瘦绿肥,莺啼蝶飞,春光老去。欲寻旧梦,再到前溪,柳过三眠,桑径人稀。结句“寒倚一梯烟”,极有情致,耐人寻味。全词风流秀逸,流丽自然。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翻译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

即使情感浅薄,好象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性,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

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解:懂得,知道。

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可惜。

佳会:美好的聚会。

难重:难以再来。

粗译

离多最终会是,东西的流水,最终相逢之情可解;

浅情最终会像,无定的行云,仍然可在梦中相遇;

只是人意可怜,比云水更薄,这样的佳会很难再遇到;

细想从来,让人断肠处多,却不与这次相同。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近人夏敬观评此词:“云水意相对,上分述而又总之,作法变幻。”作者在词中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造成回旋往复的词境,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赏析二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粗赏

细观全诗,着眼之处当属“人意”“佳会”。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环境。作者正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少年,远离家乡出外游闯,此间经历悲欢离合不可胜数,似乎早已不在意了。只是这一次是什么样的佳会:也许是巧遇知己,把酒言欢之后,最终要离去的不舍之情最重;又或是偶遇佳人,情意缱绻,难舍难分。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代: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及注释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乱蝉嘶:一作“乱蝉栖”。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少年 一作:去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注释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鉴赏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鸣。“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古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功名利禄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所承接的却是“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衬。而在长安道上词人之“马”之“迟迟”行走,则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秋蝉的嘶鸣独具有一种凄凉之致。“蝉嘶”之上,还加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秋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秋蝉嘶而引起的哀感的词人之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经凋零,所以才显得树的高。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上阕后三句是说,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夕阳隐没更在飞鸟之外,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天苍苍,野茫茫,词人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

词的上半阕是词人自写其今日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从外界的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下阕前两句是说,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和欢乐不可再得。对于柳永而言,他过去的愿望和期待都已经同样落空了。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末三句是说,冶游饮宴的兴致已经衰减,过去的酒友也已经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经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末三句写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志向和意愿一无所成,岁月流逝,只剩下“不似少年时”的悲哀和叹息。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

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丛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翻译

玉壶里结了一层光亮透明的寒冰,兽形香炉里的香料也已燃成灰烬。打开绣帘,眺望窗外,才发现夜里的一场大雪,将树木花丛点缀得晶莹透亮,不需要用剪刀裁剪。

洛阳的城阙凌空而起,高高低低遍布楼台,雪花仍如柳絮般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拂过马鞍,沾上衣袖,约完会的人感觉这回家的路恰似章台街呢。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兽炉:铸成兽形的香炉。

春丛:春季丛生的草木。

六花:雪花,因其结晶为六瓣,所以叫六花。

剪刀:喻春风。

拂鞍:拂过马鞍。

章街:章台街,汉代都城长安街名,街旁多植柳树。

创作背景

此词为天圣(1023年—1032年)末年词人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在洛阳写的咏雪词。

赏析

上片从闺中人的视角咏雪,首先通过室内景写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咏雪作铺垫。“玉壶”句,室内的王壶上结了一层晶莹透亮的冰,取暖香炉内的香也烧成了灰烬。接着描写的视角由内而外。闺中女主人公起床掀开绣帘一看,只见雪花纷纷扬扬,不待剪刀裁剪,树上仿佛开满了洁白的六出花朵。这里词人巧妙化用唐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大雪纷飞的样子,形象生动。

下片从冶游者的视角吟雪,首先从室外着笔。洛阳城中,城阙高耸,楼台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飘扬着的雪花似迎风飞舞的柳絮,有的拂过行人的马鞍,有的飘落在他的衣袖上。末句笔锋一转,说行人骑马过街的情形仿佛似走马章台街。章台街为冶游场所,这似乎在点明雪中行人的身份——冶游之人。

词作上下两片分别从闺中人和冶游者的角度写雪景,看似无联系,但一为居家候者,一为旅途归人,如此,则词中吟雪之时则包含闺怨之意。

下载少年游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年游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大全五篇)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则)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5篇范文)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一作:岛)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少年一作:去年)《少年游·长......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范文)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3篇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年游·离多最是宋代:晏几道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可怜人......

    少年游智能旋风轮出行锻炼两不误(精选五篇)

    少年游智能旋风轮出行锻炼两不误 很多人见到少年游智能旋风轮,都会被它独特的外表所吸引,它只有一个轮子,但可以平稳地自由穿梭,这确实很新奇。其实,真正购买和使用少年游智能旋......

    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少年游(精选5篇)

    周邦彦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赏析 北宋初期的词是《花间》与《尊前》的继续。《......

    唐诗名句赏析之十六: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汇编)

    唐诗名句赏析之十六: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出自王维的《陇头吟》。王维,字摩诘,河东人。世称“王右丞”。早年积极入世,才华早显。......

    读后感

    《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清代著名文学家。内务府正白旗出身。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