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家小故事三则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三则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教学重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国古代,有许多文学家留下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你们知道这些作品都是怎样写出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三位古代文学家的写作故事。相信对同学们的习作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几位古代文学家
二、熟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特别喜欢或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生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学习,汇报成果
1、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2、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或巡视)。
3、先汇报第一个故事的学习成果。(生汇报)
4、看同学们学习的多认真啊,下面我们来看课件(指名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呢?(生说)
师:从这句话能看出:贾岛在月下斟酌文字,可见对写作的态度很认真,做到字字斟酌啊!(板书:态度认真,字字斟酌)
5、哪个小组愿意汇报第二个故事的学习成果呢?(生汇报)
师:出示课件指名读(生读)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欧阳修的什么精神呢?(生说)
师:小结。这段话具体地了欧阳修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表明欧阳修的写作严肃认真和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板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师: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我们今后在习作时应该怎样啊?(生说)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希望以后能向你们说的那样,在写作时态度认真,做到一丝不苟。
6、下面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三个小故事的学习成果。(生汇报)
师:出示课件,师读这段话后做解释:这段话揭示王安石严格要求自己,严肃为文,追求完美的特点。(板书:严肃为文,追求完美)
四、深入感悟、总结全文
1、围绕问题深入探究
师;这三则小故事学完了你都获得了哪些启示?文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生说)
2、教师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古代文学家的小故事。今后我们在习作时要做到这几点:一是写作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善于修改自己的习作;三是在修改过程中力求做到语言精炼;四是要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尽量不要抄袭别人写过的东西。
板书设计:
古代文学家小故事(三则)
写作:态度认真、字字斟酌
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严肃为文、追求完美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家小故事》教学设计(自学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家小故事》教学设计(自学指导)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读写“即兴、推敲、精炼、不甘落后”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家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领悟写作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学家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你们知道他们中的哪些作品?(学生介绍)他们的这些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三位古代文学家的写作故事。读了他们的故事,相信对同学们写好习作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自由读课文。
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把课文读流利。
2、自读批注。
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把自己的体会在课本上做批注。
3、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估计学生缺少有关资料,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
三、全班讨论
从三个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学生自由讲,教师总结。
1、写作的态度要严肃认真。
2、善于修改自己的习作。
/ 2
3、在修改中力求做到语言精炼。
4、习作贵在出新,尽量不要写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
四、拓展活动
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引导学生开展语言推敲活动。
/ 2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三范文
1:[单选题]前七子的领袖是谁?
A:李梦阳
2:[单选题]茶陵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B:李东阳
3:[单选题]以下人物中,属于公安派的是谁?B:袁宏道
4:[单选题]以下人物中,属于竟陵派的人物是谁?A:钟惺
参考答案:A
5:[单选题]唐宋派散文作家中,最有成就的是谁?B:归有光
6:[单选题]肌理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B:翁方纲
7:[单选题]纳兰性德是哪一个朝代的词人?C:清代
8:[单选题]格调说的倡导者是谁?
A:沈德潜
9:[单选题]《闲情偶寄》的作者是谁?A:李渔
10:[单选题]后七子的领袖是谁?
B:李攀龙、王世贞
1:[单选题]《牡丹亭》的作者是?B:汤显祖 2:[单选题]《曲品》的作者是?
B:吕天成3:[单选题]宋元戏曲考的作者是?
B:王国维
4:[单选题]吴江派又称什么?
A:格律派
5:[单选题]“踏摇娘”产生在那一时代?B:魏晋南北朝
6:[单选题]脂评本是指的哪一部古典小说?B:红楼梦
7:[单选题]“一人永占”的作者是?
B:李玉
8:[单选题]拟话本是?
B:古典白话小说
9:[单选题]“射阳山人”是哪位作家的号?A:吴承恩
10:[单选题]“湖海散人”是哪一位作家的号?A:罗贯中
1:[单选题]《喻世明言》的作者是谁?A:冯梦龙
2:[单选题]《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是谁?
A:凌蒙初
3:[单选题]《会真记》即唐传奇《莺莺传》,其作者是谁?
A:元稹
4:[单选题]《紫钗记》的作者是谁?
C:汤显祖
5:[单选题]在戏曲体式上,“荆刘拜杀”属于?
B:南戏
6:[单选题]《剪灯余话》的作者是谁?
B:李祯
7:[单选题]曲谱《太和正音谱》的作者是谁?
A:朱权
参考答案:A
8:[单选题]《录鬼簿》的作者是谁?
A:钟嗣成9:[单选题]杜丽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牡丹亭》
10:[单选题]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C:《西厢记》
1:[多选题]《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的是?
A:《宦门子弟错立身》B:《小孙屠》D:《张协状元》
参考答案:ABD
2:[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关汉卿的剧作有?
A:《窦娥冤》B:《救风尘》D:《望江亭》E:《单刀会》
参考答案:ABDE
3:[多选题]下列人物中,《琵琶记》中的人物形象有?
A:赵五娘C:蔡伯喈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明代四大奇书指的是?
A:水浒传B:西游记C:金瓶梅E:三国演义参考答案:ABCE
5:[多选题]以下曲家中,属于吴江派的有?
B:沈璟C:王骥德D:吕天成参考答案:BCD
6:[多选题]元曲四大家指的是?
A:马致远B:白朴D:关汉卿E:郑光祖参考答案:ABDE
7:[多选题]”三言”指的是?
A:喻世明言B:警世通言D:醒世恒言参考答案:ABD
8:[多选题]“南洪北孔”指的是?
B:洪昇D:孔尚任参考答案:BD
9:[多选题]下列文言短篇小说,属于《聊斋志异》的有?
A:《连城》B:《青凤》D:《婴宁》参考答案:ABD
10:[多选题]以下属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有?
A:袭人C:赵姨娘D:晴雯E:茗烟参考答案:ACDE
一.名词解释题
1.元杂剧
指十三世纪上半时蒙古灭金前后(1234年),以宋杂剧、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始于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说唱。所以亦称北杂剧、北曲。元灭南宋,杂剧扩展至全中国。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
2.荆拜刘杀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是指《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四个南戏剧本,它是元末南戏复兴时整理旧本的突出成绩之一。
3.拟话本
拟话本,明出版业发达,书商大量刊印宋元话本,受此风影响。明中叶后期出现了大量由文人模拟话本形成所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这种文人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就通称为拟话本。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经脱离民间艺人口头创作阶段,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创作而供人们阅读欣赏。三言二拍即为拟话本创作的代表。
二.简答题
1.简述《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首先,它是继《西厢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大型诗剧,全剧语言华美典雅,色彩绚丽,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场面,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在这诗的世界中得到了细致如微地描写,抒情气氛极为浓厚。
第二,组织戏剧冲突上,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组织戏剧冲突,虚实相生,从而深刻揭示出封建礼教与青年男女爱情的不相容,使一出普通的爱情剧富于强烈时代意义,使观众能从剧情发展过程中形象地体验到“理学杀人”这一抽象的哲学命题的丰富内涵,表现出了作者处理戏剧冲突手法的高妙。
第三,剧本在安排故事情节,创造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也引人注目,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等全剧关键性情节,充满了离奇的幻想色彩。
2.简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A.篇幅宏大,以五本二十一折戏(第二本五折)的规模连演一个故事,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打破了元杂剧创作通例。
B.结构谨严,场次洗炼,戏剧冲突的形成和解决自然合理。
C.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
D.语言文辞优美,诗意浓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罕有与之伦比的一部大型诗剧,前人誉之为”花间美人”。
三.分析题
(1)指出本段曲文的出处(作者及作品名)。
汤显祖(1分)《牡丹亭》(1分)
(2)解释“正旦”、”科”。
旦:剧本中的女主角。(2分)
介:即科介,元杂剧称科范、科泛。剧本中规定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演出时的舞台效果的。(2分)
(3)赏析上面这段曲文。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回答优异者适当加分,加到满分为止。
四.论述题:
任选《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本题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得分,无标准答案。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
(二)引论
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
先秦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
诗:古体诗、近体诗
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 词
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戏曲
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三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 1 识记繁体字 2 断句与标点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
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 熟读多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2 掌握线索
第一讲 唐诗概论
一 唐代诗歌的繁荣 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 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 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 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 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二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
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
三 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
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 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 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
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
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 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 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
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 后期(咸通——唐亡)四 《全唐诗》
第二讲 初唐诗歌
一 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二 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隐逸文化 1 隐逸的文化根源
盛唐时期隐逸的表现:中国古代隐逸方式的多元化
由隐而仕
由仕而隐
边仕边隐
二 王维的《渭川田家》与《山居秋瞑》
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 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一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时期的边塞战争 1 唐代的对外用兵政策 2 文人们的从军风尚 二 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二 岑参《白雪歌》:边塞的奇丽景象与边塞风光的浪漫颂歌
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长达六年,并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任过职,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因此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三 王昌龄《出塞》与《从军行》
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如起句骤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
第五讲 李白
一 李白的传奇人生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蜀中时期
安陆漫游
长安时期
鲁梁漫游
安史之乱
二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将进酒》借饮酒狂歌抒发了作者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也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傲岸和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 2 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如《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表达了作者无比沉痛的忧国忧民之情;《丁都护歌》反映了民工从云阳拖船运送盘石至上游的惨重劳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赞美自然山川。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三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豪放飘逸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1)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象。(2)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3)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2 瑰丽神奇的境界
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3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常用极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四 李白是盛唐气象最为杰出的代表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 凝炼的风骨和昂扬奋发向上的激情 2 兴象玲珑的诗境 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诗歌之美
第六讲 杜甫
一 杜甫的生平
读书游历
长安十年
陷贼及为官
漂泊西南
二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史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当权势力的罪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2真实反映了人民深受战乱和剥削压榨的痛苦。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
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在《又呈吴郎》中,通过“无食无儿一妇人”扑枣,说明百姓“征求贫到骨”的悲惨处境。而所有这类诗,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3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重忧虑。三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曲折往复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细节,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石壕吏》通过老妇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大为开扩,如《秋兴八首》便表现了深沉博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四 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清·叶燮《原诗》:“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
第七讲 韩愈与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虽有时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唐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除韩、孟外,这一派诗人还有贾岛、李贺、卢仝、刘叉等。一 韩愈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二 孟郊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多为五言古体。艺术上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孟郊出身贫寒,遭遇不幸,仕途潦倒,故其诗多写自身的穷愁孤苦。如组诗《秋怀十五首》等。三 贾岛
贾岛与孟郊同以苦吟著名,苏轼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便是指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这与他出身平民,屡试不第,性格压抑、内向有关。多五言诗,现存370余首中五言就有300首。
贾岛诗多表现贫穷愁苦之态、孤寂索寞之情,题材狭窄。作诗多以铸字炼句为胜,缺乏完整的构思,故有佳句而少有佳篇。《暮过山村》一首中“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两句,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见于言外。
贾岛晚年名气越来越大,他内心的压抑不平,行为乖张,都得到晚唐一些诗人的共鸣,而作诗之苦,更为他们所效法。其影响一直及于宋末。四 李贺
李贺是没落皇室的后裔,自称“唐诸王孙”、“宗孙”。这样的出身加上诗名早著,李贺自视甚高,充满理想。然而家族早已败落,家境颇为贫寒,再加上由于父名“晋肃”,与“进士”谐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的理想抱负很快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并且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人生的苦涩,精神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之中。忧郁与激愤的情绪,渗透了李贺的大部分诗歌。
李贺今存诗200余首,皆呕心而作。从个人命运出发,感受、体验和对抗自然与社会对人的压抑,思考人的命运、生死等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李贺诗最重要的内容,诗里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有时甚至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在虚无飘渺的神鬼世界,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他的追求和苦闷,如《梦天》、《秋来》等。这些诗作每每融入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
李贺诗歌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题材奇异,取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驰骋想象,构造出奇诡迷离的艺术境界,人称“长吉体”。
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超越现实迥异常境的想象夸张、大量虚幻意象的营造,奇异峭拔的遣词造句,以及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上。如喜用泣、鬼、寒、死等色彩冷艳凄迷的辞藻。想象云彩是天河中的流水,因而也能发出流水声:“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日像玻璃般明亮,因此也能像玻璃似的敲响:“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崛起的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走了一条与之相反的重写实、尚通俗的创作道路。他们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倡导新乐府诗,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艺术表现上则以新乐府的形式、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八讲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分期与分类
白居易出身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十六岁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谒顾况,显现了出众的才华。二十九岁中进士,此后连续两次登科。元和二年(807),任左拾遗,将诗歌作为进谏的手段,因出语太直,触忤权贵,元和十年(815)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一生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天下”,后期转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初,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前期多讽谕诗,后期多其他三类;前期比较注意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后期则更多着眼于艺术。二 白居易的讽谕诗
讽谕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广泛揭露了当时各种弊政和民间疾苦。如《秦中吟》中的《买花》借描写京城贵游争相购买牡丹的豪奢,揭示了富人的奢侈正是建筑在剥削下层百姓的基础上这一意义深刻的主题;《轻肥》以宦官的跋扈骄奢与“是岁衢州旱,江南人食人”的惨景形成鲜明对照,充分揭示出社会现实的不合理。三 白居易的感伤诗
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杰出,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由于作者既想揭露李、杨的荒淫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在具体叙述中又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丰富了这一故事,赋予这一爱情悲剧更普遍的意义,因而使此诗主题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自己遭受权贵排斥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好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以前人们曾把这一诗歌创作思潮称为“新乐府运动”。五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代表作是《与元九书》,主要内容有:
1、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密切反映现实生活,尤其要反映民生疾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惟歌生民病”等口号;
2、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要求形式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也合乎道理。但他们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的特点;又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等同起来。其局限显而易见。
第九讲 晚唐诗歌
从文宗大和年间到唐末,是文学史上的晚唐时期,约七十年左右。国势江河日下,诗运亦如国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杜牧、李商隐以具有鲜明时代色彩、个性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一 杜牧 生平与思想:剑气箫心杜牧之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杜牧生于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晚唐,自幼便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由于晚唐国势日下,杜牧失意消极,甚至放浪声色。2 咏史诗
咏史诗纵论史事,议论朝政得失,很有特色,艺术上也有创新。一部分采用传统手法,借古喻今;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具有史论色彩。分别以《过华清宫》和《赤壁》为代表。《过华清宫》(其一)通过杨贵妃嗜鲜荔枝玄宗命飞骑千里传送的历史事实,深刻揭露和讽刺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作者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赤壁》写作者凭吊古迹所抒发的历史兴亡的感慨。作者将东吴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不是出于军事上的无知,而是借史事一吐胸中怀才不遇的块垒。此诗用笔锋利,英气逼人,充分体现出杜牧诗“雄姿英发”的特色。这一以诗论史的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二 李商隐 1生平
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因不幸卷入牛李党争,长期遭受排挤打击,一生多沉沦幕府,困顿失意。2诗歌题材
李商隐现存600多首诗,按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政治诗。直接反映现实政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他对晚唐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正义感。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高度概括了唐王朝从贞观之治到甘露之变的历史,深刻揭露了当时存在的严重社会危机,分析了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
二、咏史诗。多是借歌咏历史来讽谕现实。
三、咏怀诗与咏物诗。这类诗意境清新,情思缠绵,往往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反映了晚唐特定的时代风貌。
四、爱情诗及无题诗。其爱情诗真挚动人。无题诗或以“无题”二字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多用七律,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邈的独特风格。3 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曾概括为“深情绵邈”或“沉博绝丽”。具体表现为: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笔下的事物都赋予了作者的性格;以骈文为诗,辞采华丽,音韵铿锵,善用比喻;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他以意境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创造了诗歌朦胧美的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讲 唐代散文
一 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散文——韵文(无韵者散也)
散文——骈文(不对者散也)二 先唐文概说
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汉代史传文学与政论文:本期散文进一步发展,《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则不同凡响。
三 古文运动之前的散文 四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等提倡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一种上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与唐代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新型散文。“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由韩愈提出的。
韩愈散文的特点:继承性、独创性、鲜明个性
第十一讲 唐传奇
一 唐传奇的题材
神怪题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沈既济《枕中记》(黄粱一梦)
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
爱情题材:元稹《莺莺传》 二 唐传奇的特点
多用传记的形式写唐代社会新奇的人生事件 2 开始有意地进行艺术虚构
具备了较完整的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4 采用文言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真正成熟。
第十二讲 唐五代词
一 词的名称与起源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词的兴起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唐代燕乐以西域音乐为主,曲目繁多,曲调新鲜悦耳,旋律灵活多变,适宜抒发不同的思想情感,需要长短错落、优美婉转的歌辞与之相配,因而促进了因声度辞的词的兴盛。
词的体制与诗不同。词有词调,词调名为词牌。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相一致,如《渔歌子》吟咏渔家生活,《忆江南》回忆江南的生活和风物。在词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两者逐渐脱钩,词牌名只成了一种词谱体制标志。每一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字数一定;讲究平仄,还要分清四声;句式参差不齐,少则一字句,多则十余字句;押韵位置固定。
二 敦煌曲子词
词像文学史上大多数文学体裁一样,起源于民间。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故称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形式
上,保存了民间文学特有的明快质朴的风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爽直俚白,比喻丰富生动,但有时稍嫌粗糙。敦煌曲子词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词。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连用六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来立誓,匪夷所思,动人肺腑,与汉代乐府《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早期文人词
文人真正认真地倚声填词,是从中唐开始的。有作品传世的作家有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有《渔父》五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首,词中将江南的景色,渔父的生活,写得极其生动传神,表现了隐士淡泊闲适的人生情趣。一时和者甚众,并远播海外。
渔父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 花间词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花间词的特点是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
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晚唐善作“侧艳之词”的词人。今存词70余首,多写闺情。辞藻华丽。风格浓艳,声律谐和,词意含蓄。但题材比较狭窄,情致单调,色彩过浓。是近体诗向文人词的过渡,奠定了“婉约词”的基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温词浓艳香软风格的代表作。通过对一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过程的描述,含蓄蕴藉地表现了闺中女子盛年独处的空虚、慵懒和孤寂。辞采华丽,意象绵密,刻画工细。温词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暗示、烘托等手法,创造绵密秾丽的意象、华美的构图和悠远的情韵,并富有音乐美。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韦词与温词分别代表了《花间集》两种不同的风格。韦庄词一是在题材上不像温词多代女子立言,而是比较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发,如《菩萨蛮》五首,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感,离乱之痛和思亲怀旧之情。二是风格清丽疏淡,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如《思帝乡》不事雕饰,用直白的口语表达了女子渴求爱情,纵被抛弃也无怨无悔的真挚情怀,风格直率显豁。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五 南唐词
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时代稍晚于西蜀词,虽也表现出情致缠绵的特点,却与花间词有所不同,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不仅抒发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而且往往借对春恨秋思、男女情事的咏叹,寄托国事飘摇的深沉痛苦。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
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诗文俱工,书画兼擅,词的成就尤高。其词以南唐灭亡被遣入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由于经历了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巨大变化,遂于今昔盛衰的对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中倾诉了思念故国、悲悼亡国的深哀巨恸,凄怆动人。《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
李煜的艺术素养极高,他的词不仅具有真挚强烈的情感,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写哀愁的深广、无尽无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写离愁的纷乱难以排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词的语言朴素生动,却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李煜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高度评价了李煜在词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十三讲 北宋前期的词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待遇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初主要延续了南唐词风,正如《艺概》所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一、晏殊
晏殊生活优裕,人生道路没有太大的起伏。叶梦得《避暑录话》说他“性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这就明确地道出了晏殊的词是为了遣兴娱宾,筵宴助兴而作。
从内容来说,晏殊的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这类词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如他的代表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即是如此。词以小令的形式,代言体的方式,用白描的手法写离愁别恨,既不用典故,也不用工笔,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另一类也表现了他自己的一些真实的人生感受,其中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是感叹时光易逝。如他的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名句,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情感的波动。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欧阳修
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诗、文、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
首先,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例如,他的《采桑子》十首,专写自然景色;《临江仙》中,则有“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的人生感慨。这些都是当时的词作中较少见到的。
其次,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例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借景抒情和细节描写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女子的苦闷,其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极尽曲折之妙:无人倾诉愁情,于是有问花之举;但花也不理睬,不理倒还罢了,还掉头而去,更添了无数烦恼。又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写一位新婚女子的生活情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欧词艺术上的这种特点,显然与他深厚的艺术功力有关。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三、张先
张先的词从内容来说,并无特别之处,还是以伤春伤别为主,写的多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如代表作《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今天看来,张先的词有几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七载,有人称张先为张三中,“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风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余平生所得意也。”张先之所以对三个“影”字得意,原因在于炼字之精。第二是长调的运用。如前所述,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例如《卜算子慢》(溪山别意)长达九十字,这在北宋初中期是较少见到的。第三是词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四、晏几道
从生活的时代来说,晏几道应属于北宋后期,但他的词却与北宋前期词比较接近,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不过,晏几道的词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例如他的名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前一首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借对一位歌女的思念,表现了对人生变幻的独特感受,读来极为动人。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于借用前人的成句,借景抒情中兼有对比,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后者也是表现对一位歌女的怀念,下阙“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虽化用杜甫诗句,但更为细腻曲折:别时盼望相见,但只能在梦中实现;真正相见之后却怀疑在梦中,又不相信相见的真实性。一真一幻,曲尽人情。
晏几道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当词风纷纷转向之时,他独远绍南唐,近承家风,保留着南唐五代词人的特点,多以小令来表现离愁别恨,成为南唐词的最后传人。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第十四讲 柳永
一、柳永的生平
二、柳词的题材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现存的近200首词收在他的词集《乐章集》中。从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这一类作品在主题上与北宋以至晚唐五代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艺术上却有突破。代表作是《雨霖铃》,全词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晚唐五代词相比,表现得更为细腻曲折。
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柳永一生浪迹天涯,对羁旅行役有真实感受,所以,这类作品往往写得真切动人。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全词表现曲折,意境阔大,一向对柳永颇有微词的苏轼也不禁感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不减唐人高处”。这也说明了柳永这类词的成就。
第三类则是描写城市风光。这类作品在以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为主流的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三、柳词的成就
柳永在北宋前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柳词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一是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 二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三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民众,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四是创制使用了众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第十五讲 苏轼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歌、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受到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使他积极入世,关注政治和人民的生活。佛道思想一方面使他经常产生人生无常、梦幻虚无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能比较冷静理智地应对人生挫折。苏轼的思想表现与他的人生际遇紧密相关。年轻和仕途比较顺利时,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遭受挫折时,佛道思想便占了上风。
二、苏词的主体风格及其风格的多样性
以清雄旷达为主,也有不少缠绵哀婉之作。
三、苏词的特点:以诗为词
扩大词境: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哲理等,无不可以入词。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的是打猎及报国之情,《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描写的是农村的和平劳动生活。这样的内容,在以前的词中是不可能见到的。从而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境界,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同样的功能与作用。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在题材上表现的是遇雨这样的生活小事,但是其中既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而在内容和境界上就远远超出了前人的作品。
提高词品:词源于民间,继而流入青楼,长期以来起着在酒宴歌席上佐欢助兴之用,故而被视为“艳科”。人们认为词与正统的载道言志的诗文比起来,显得品位低下,是小道小技,正人君子不应染指于此。但词到了苏轼的手中,已经
与诗的言志抒怀并无二致了,这样词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取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古人评价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转变词风: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极其缠绵,其婉约不下于传统的婉约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极尽豪放之至。风格的多样,使词多姿多彩,而不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
解放词律: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苏轼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李清照说他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由于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这使得苏轼的词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因而更能表现出他的艺术个性。
第十六讲 秦观及贺铸
一、秦观
秦观虽为苏门弟子,但他的词更多的接受了柳永等婉约派的影响,因此,多描写离愁别恨、男女爱情,风格偏于柔婉。秦观与其他婉约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秦观的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男女爱情,而是“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即借爱情描写抒发身世之感。例如他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通过对一位歌妓的怀念,表现了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将爱情与身世结合在一起。
其次,他后期的词多直接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痛苦绝望心情,这在其他婉约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例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方面对景物的描写极为悲凉,一方面又直接抒发了远贬郴州时孤寂无聊的苦闷,其中流露出来的绝望心情,千载之下依然动人心弦。
第三,艺术上,秦观的词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如《踏莎行》开篇就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晚景。二是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例如“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些描写长期以来都为人所称道。
秦观一向被列为婉约派的大家,但他的词娱乐的成分减少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以说,秦观的词突出了词中自我抒情的地位。
二、贺铸
贺铸的词兼有豪放与婉约等多种风格。词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婉约之作,而且风情不减柳永、秦观等人。例如其代表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首词表现因一位女子路过而引起的感情波澜,后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将“闲愁”写得具体而又形象。
他的豪放接近苏轼,但更趋于狂放,更有侠气、狂气,开了南宋豪放词中狂放的先声。例如著名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通过对少年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全词写得悲壮苍凉,豪放之中不乏沉郁。其中对狂放行为的描写以及将个人命运与报国之心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是以前的词作中很少见到的。这样的作品,对稍后的张孝祥、辛弃疾、刘过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外,贺铸还写了一些其他风格的作品,表现了他可贵的艺术尝试。与贺铸同时的著名诗人张耒在《东山词序》中说:“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既指出了贺铸词风格的多样性,也可见贺铸词在当时的评价之高。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半死桐
(思越人,亦名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芳心苦
(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横塘路(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十七讲 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向来评价极高,有人称之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认为“邦彦词上承温(庭筠)、韦(庄),下开姜(夔)、吴(文英),为南北宋之宗匠。词法之精,无逾邦彦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客观地说,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少创新之处,仍然承袭婉约词的传统,以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为主。周邦彦的成就在于融合各家之长,力避各家之短,将词写得更为精工。其主要表现在:
在音乐上,周邦彦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他利用在大晟府任职的机会,对前代和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进行了重新审定,确定了各调中每个字的平仄,使各种词调定型。与此同时,他还制作了一些新调,例如《六丑》、《华胥引》、《花犯》等。这样,周邦彦写出来的词“下字用韵皆有法度”,格律严整。这种对音律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对苏轼以来词的创作脱离音乐倾向的纠正,这对南宋的格律派影响很大。
在语言上,周邦彦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这几个方面,前人都已在词中有所尝试,例如用典在苏轼词中已不少见,晏几道、贺铸的词中也不乏成功化用前人诗句的作品,但周邦彦在这些方面后来居上,做得远比他的前辈出色。例如《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化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石城乐》三首古诗,天衣无缝,完整自然。前人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冠绝也”(沈义父《乐府指迷》。准确指出了周邦彦词在语言上的特色。
在结构上,周邦彦的词比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更复杂曲折。柳永、苏轼的某些词虽用长调,但结构并不复杂,周邦彦的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频繁,极尽变化之能事。
周美成精於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一夕,道君幸师师家,美成仓卒不及避,匿复壁间。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新进者。”相与谑语。周悉闻之,因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他日师师为道君歌之,询是谁作,以美成对。道君大怒,即令押出国门。越日道君复幸师师家,不过,坐待初更始归。啼眉泪眼,愁态可掬。道君诘之,答以周邦彦得罪去国,略致杯酒郊饯,不知官家到来。道君问有词否,答云:“有《兰陵王》词。”道君云:“唱一遍看。”师师乃整袂捧觞而歌云:“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道君大悦,即命召还为大晟乐正。(《本事词》卷上)
一落索
双调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毛幷《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西河
大石金陵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第十八讲 李清照
一 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幼有才华,后嫁赵明诚,南渡赵明诚病故后,晚年流离于江南一带,有《漱玉词》。
二 李清照词的题材取向与创作分期
题材取向:以歌咏离情及人生感受为主 前期:欢快的生活情趣及相思离别之苦 后期:自身的寂寞哀伤和对亡夫的追念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1、清新自然又创意出奇的语言风格:易安体
2、借平凡的细节叙写真情
四 李清照的词论
《词论》:“词别是一家”,词作为独立的以抒情为主的音乐文学样式,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与诗不同的特点。
第十九讲 辛弃疾
一 辛弃疾的生平二 辛词的思想内容
1、书写政治抱负的爱国词章
2、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及闲适之情
3、情词
三 辛词的艺术特点:以文为词
形式解放,内容广泛,风格多样 语言丰富而运用自由
有赋体叙事,直抒其情,又善用比兴,意在言外
第二十讲
姜夔
一 姜夔的生平二 姜词的思想内容
抒发个人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 书写相思之情的情词 忧国伤时之作 托事咏物的咏物词
三 姜词的艺术特点
审音创调,自度新曲,音节谐美 语言清刚峭拔,瘦硬凝炼
风格清空骚雅(清空:空灵含蓄;骚雅:寓意见志)词往往配有韵味绝佳的小序
第二十一讲 宋诗概说
一 宋诗发展的分期:“之”字型
第一阶段:宋初三体诗(北宋初年沿袭晚唐五代余风)第二阶段:从北宋的欧王苏黄到南宋的中兴四大诗人(宋诗特点的形成和宋诗的成熟)
第三阶段:江湖诗派和宋末爱国诗人(由宋调复归于唐音)二 宋诗的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以文字为诗:王安石: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以才学为诗:黄庭坚: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以议论为诗:王安石: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三 宋诗特点形成的原因
外因: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人的学者化
(科举、学校、印刷出版)
内因:诗歌向前发展的需要,唐诗的继承与反动 四 宋诗在中国诗史中的地位
启功: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自然天成,气象混沌)
唐诗是嚷出来的(情感充沛,兴象玲珑)
宋诗是想出来的(深思熟虑,富于理趣)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规模前人,兼取诸家)
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中国诗史上唯一能与唐诗比美的诗。五 钱钟书与《宋诗选注》
第二十二讲 苏轼的诗歌
一 苏轼的个性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和佛法中追求超越的解脱。
可以说,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
二 苏轼的诗歌与诗中的理趣
在苏轼的诗歌中,最大量也最为人们喜好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庄禅超时空的观照框架理解俗世人生,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因而把古诗中常见的一些题材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诗的内涵显得深厚,同时也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再如《题西林壁》,纯是从自然景物得到某种悟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一些诗作,虽不带有哲理的成分,其实还是有着他那种人生哲理的背景。比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并非是说苏轼能够全然忘却人生的痛苦,只是苏轼最善于把老庄佛禅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来排遣、消解他的痛苦而已。像《纵笔三首》之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评语,也正是他自己对诗歌境界的追求。这种系统的艺术观,深厚的艺术修养,加上超人的才华,深刻的思想,使苏轼的诗歌形成显著的特色,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成为宋诗的顶峰。三 苏轼诗歌的特点
1灵妙的风格,表现为种种新颖独特的感受、巧妙妥帖的比喻、出人意外的联想等。
2诗歌结构讲求意脉贯通,流动感强。
3对诗歌的语言理论上推崇自然平淡,但很多诗写得神采飞动,色泽鲜丽。
第二十三讲 黄庭坚
一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有《山谷集》。
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并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
“夺胎换骨”论。这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他虽然重视运用书本材料,却强烈反对袭用前人的陈辞滥调。所以,过去诗歌中习见的语汇、意象,在黄庭坚诗里反而是少见的。他用典,喜欢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如果是人们熟悉的,他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譬如《咏猩猩毛笔》中“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二 黄庭坚诗歌的句法和结构:拗句与草蛇灰线之妙
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有很深的讲究。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但杜甫还只是偶一为之,黄庭坚则用得很普遍,形成他的特色。
所谓“拗句”,主要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与此同时,也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这样就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屈折的线条,给人的奇峭倔强的感觉。如“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自”字应平而仄,“多”字应仄而平;“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百”字应平而仄,“皆”字应仄而平,这一类句式在黄诗中经常出现。还有像“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平仄虽然合规矩,但“一——三——三”的音步节奏也是很奇兀的。而在全诗的结构上,黄庭坚也多有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而成的。以往宋诗多有平易流畅、意脉连贯的特点,而黄庭坚有意走一条与之相背的道路。三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
黄庭坚的诗以讲究法度、刻意求深求异的写作方法,造成了他的瘦硬峭拔的风格,给宋诗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下面是他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四 江西诗派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于是文坛上有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其实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不是江西人,称“江西诗派”主要是因黄庭坚的关系)。这一诗人群体不仅在诗学观点和写作风格上大体一致,而且多数成员也有交游,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宋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所谓“一祖三宗”之说,即把杜甫算作这一派的祖师,而把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算作三大宗师。江西诗派是宋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第二十四讲 陆游
一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
靖康南渡(1127)之后,南宋偏安一隅,爱国志士皆力图恢复河山。二 陆游诗歌的渊源:从江西入而不从江西出
少学江西:忆在茶山听说诗(学曾几)
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曾几称赞他的诗像吕本中,他自己也很高兴,可见他曾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少年时代打下了这一烙印,直到他老年也并未完全消除。
中年从军南郑:诗家三昧忽见前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疋;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陆游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古人。他有一句名言:“工夫在诗外。”什么是诗外工夫呢?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就是说,诗的妙处,来之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而不可能在闭门造车、模拟古人中求得。
三 陆游诗歌的题材与风格
陆游留下的大量诗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反映爱国思想情感的作品。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如下面这两首名作: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三)试卷2B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学年第学期
课程考核试题
考核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三)
(卷)考核班级
学生人数
印数
考核方式
闭卷
考核时间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
一诗。
2、在宋代,说话分为
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四家。
3、最早且较完备地著录作家及作品名目的文献是戏曲家
钟嗣成的《录鬼簿》。
4、元杂剧《两世姻缘》的作者是
元乔吉。
5、苏洵工于政论,其论述贿秦政策的代表作是《
六国
》。
6、宋初
晏几道的小令登峰造极,有词集《小山词》。
7、小令
和
套曲
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黄庭坚《题落星寺》)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5、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6、沙上并禽池上瞑,玉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七)
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10、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辛派词人
2、苏黄
3、三苏
4、《论诗绝句三十首》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简述秦观词的特色。
2、简述《倩女离魂》的主要内容。
五、名句赏析(每小题6分,共12分)
1、简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简析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关汉卿的杂剧的内容分类及其代表作。
2、试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