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时间:2019-05-13 13:2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第一篇: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文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答案 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 A项,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项,“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E项,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2)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4)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第二篇:解析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

解析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此段为《桃花源诗》的翻译,不统计在800字赏析之内)

全诗的大意是说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夏黄公、绮里季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暗示桃园中人与古时贤者志趣一致)。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被渔人发现,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此诗借事抒情,语言质朴无华,但却让读者有一种看侦探推理小说才会有的“丝丝入扣”的感觉。诗的开头点题,引古人实例,将避难的人们带入桃源,又给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诗的结尾写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但“旋复还幽蔽”,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读者读到这里就会想,渔人离开时已经“处处志之”,为什么会找不到呢?其实陶渊明已经在诗的结尾处给出了答案——“淳薄既异源”。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有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游方士”找到了,那么,它还能存在吗?东晋末年,战乱频繁,徭役繁重,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生活安逸舒适,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全诗最后一句“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陶渊明真正要抒发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在其57岁时所作,当时他已经隐居十六年。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曾有过鸿鹄之志,但他生活的东晋战乱纷呈,致使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正因如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归田园居”。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一样,都是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桃花源诗》用质朴的语言详细的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作者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我认为,《桃花源诗》比《桃花源记》写得更详细,《桃花源记》更多的描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并不能直接的表达出作者陶渊明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而《桃花源诗》却可让陶渊明发挥、宣泄的更自由。所以与“记”相比,我更加爱“诗”!

《桃花源记并诗》所描绘的理想世界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会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空气污染严重,到处充满利益与欲望的今天,“桃花源”俨然成为世俗中的我们的精神寄托——“世上最后一方净土”。

第三篇:饮酒 陶渊明 答案版

团山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 主备人:曾含艳 审核人:禹宏辉

课题:《饮酒》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重点)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难点)

课堂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饮酒》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古诗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2、相关链接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3、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喧:吵闹的声音。

相与:一起。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2)初读诗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录音《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散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2)艺术特色: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三、本课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四、课后检测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五、反思总结

第四篇:陶渊明谈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陶渊明谈读书阅读答案

陶渊明谈读书的答案,五年级下册《快乐暑假》上的,请帮帮我。qay4652014-09-15--你要知道我们看不到你的暑假作业。我只知道陶渊明说过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至乐处,便欣然忘食。关于读书的就这个吧,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 如有疑问 欢迎追问 1:觉察,持之以恒,思索,因势利导2:不但。。而且。。;因为。。。所以。。;3:求教:祈求他教。已:停止。“其”表面指禾苗,实际指知识4:1:少年求教2:陶渊明谈书3:少年明白道理应该是对的篇二:陶渊明谈读书阅读答案 篇三:陶渊明谈读书阅读答案 陶渊明曾做《五柳先生传》,可以看做是他本人状况的描述。其中提到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陶渊明读书的特点。陶渊明谈读书方法很多同学在读书过程中都十分注意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作用,以便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好事。但是,我们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又一味的追求学习的技巧、捷径,而忽视了学习的最基本的东西,即基础知识的学习,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倾向。诚然,学习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但应该是、而且必需是科学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更好、更轻松、更愉快。实际上,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惟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勤学不以的精神达到成功的彼岸,这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东晋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退居园田后,乡邻中有个读书青年来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渊博的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小辈...陶渊明谈读书方法很多同学在读书过程中都十分注意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作用,以便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好事。但是,我们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又一味的追求学习的技巧、捷径,而忽视了学习的最基本的东西,即基础知识的学习,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倾向。诚然,学习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但应该是、而且必需是科学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更好、更轻松、更愉快。实际上,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惟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勤学不以的精神达到成功的彼岸,这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东晋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退居园田后,乡邻中有个读书青年来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渊博的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小辈希望陶渊明能交给他一些读书学习的妙法。陶渊明一听这个少年是向他讨教学习妙法的,觉得幼稚可笑,便掩面觉须哈哈大笑:“天下那有什么学习妙法,真实荒唐、荒唐!”然后,他突然止住了笑生,严肃的对少年说:“学习是绝对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马’,勤学则进,辍学则近吗。”接着,陶渊明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说:“你蹲在那禾前,聚精会神的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接着引导说,你看见禾苗不长高,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长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正如我们读书学习,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就如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陶渊明说着,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在看那快大磨石,为什么会出现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随口回答到:“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过,它是那一天被磨损的?”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有因势利导的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他上面磨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那一天之工啊!从这磨石,我们便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此时,少年恍然大悟,茅舍顿开,叩首拜谢,满载而归。陶渊明所说的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勤奋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而天资却永远也弥补不了惰性的缺陷,哪里有勤奋耕耘的足迹,那里就有理想的归宿。的确,学习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正如《买油翁》里所讲:“唯手熟尔。”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此。当众人都在惊叹他那“神妙绝技”时,他却一句“为手熟尔”,轻描淡写,指明自己拥有这些绝技的方法只是熟而已。的确,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即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想学习得更好、想要更好的成才,就必须得勤奋。正如陶渊明所说的 :“勤奋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因此,勤奋才是学习的最好的学习的方法,也是唯一最有效的好方法。那位青年所说的方法、或者我们所说的方法,也必需建立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之上。陶渊明教育后辈,也给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深刻的启示:请记住,要向学习的好,就必须勤奋,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第五篇:《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

《饮酒》诗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3则,欢迎阅读。

《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参考答案:

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陶渊明阅读答案三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饮酒阅读答案: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拓展阅读:赏析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地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地。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地清淡而闲适地状态,也是山地静穆而自在地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地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地乐曲。所见地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地岚气,在夕阳地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地美,而成群地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地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地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地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地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地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地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地语言来表达。实际地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地和谐,根本上是生命地感受,逻辑地语言不足以表现它地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地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下载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

    浅谈陶渊明

    五柳先生与陶渊明 一道菜与厨师息息相关, 厨师的味觉嗅觉决定一道菜的品质,诗文也同样,他的好坏被创作他的诗人,深深的影响着。五柳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在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下,对生......

    饮酒-陶渊明-答案版(5篇范例)

    陶渊明《饮酒》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

    陶渊明集序 阅读 及答案详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陶渊明集序 萧统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①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

    桃花源导游词

    桃仙岭景区 现有面积1.5平方公里,景区里,巍峨的牌楼,灿烂的红挑,俨然是一副典型的田园风光画,真是一座人间仙境。传说这里是织女下凡洗澡和牛郎初恋的地方,后来牛郎织女银河遥隔,永......

    桃花源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桃花源旅游观光。一位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得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呀,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现......

    桃花源导游词(精选合集)

    桃花源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桃花源旅游观光! 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部,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

    桃花源导游词

    桃花源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桃花源旅游观光! 因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