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平

时间:2019-05-13 13:2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渊明生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渊明生平》。

第一篇: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虽栖身田园,陶渊明仍无法逃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仍困扰着他。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基于对幸福安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有真情实感,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宋代作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学们,现在是大白天,给个机会咱们一起来做个白日梦。假如你是一个千万富翁,整天充塞耳朵的是金钱的吵闹声。有一天,你实在是太累了,关掉手机和电脑,离开办公室,想找个地方隐居一段时间,那么,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我听到有同学说想找个世外桃源,大家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那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吗?一起来回顾一下。(生齐背,课件一边播放《桃花源记》片段)

四十一岁彭泽令弃官一事,是其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对此他曾在《归去来兮辞》及序中表明心迹:“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由此可见,在他“质性自然”的本性与官场“矫厉”生活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既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性格的矛盾,必然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二句正是渊明之出仕及弃官的最切合形象的譬喻。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在朋友的劝说下,不得不去当彭泽令。

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事情具体的情况:公元405年,当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当了县令。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不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浔阳郡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陶渊明归隐后: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曰:“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弘每令人候之……”陶渊明62岁时,既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在他老年贫困的时候,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了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劝他出山:“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这种麾而去之的斩钉截铁与彭泽任上掷冠弃禄的刚毅果断真可谓是交相辉映。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一、出仕与归隐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这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老百姓民不聊生,“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陶渊明写作此辞时年41岁。从29岁起曾三度出仕,做过祭酒、幕僚、参军等小官。何以出仕?一是由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是由于家庭现实的生活困难。“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庭困难啊!这不是为了“家贫亲老”吗?以赡养父母为目的去当官的高人,古今不乏其人。晋朝何琦,其母嗜吃鲜果,而他自愧鲜果不丰,于是出任郡主簿。母亲去世后,他于是喟然长叹:“一旦茕然,无复怙恃,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黩清朝哉?”之后遁迹山林。敬爱的鲁迅先生,也曾背负着母爱的十字架,在北洋政府供职,以至于遭到陈西滢的刻薄。先生在一信中写出这一苦衷:“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灰色的生涯。因为感谢别人,就不能不慰安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陶渊明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自以心为形役”,迫不得已啊!

陶渊明41岁时,作了彭泽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辞官归家了。据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传》记载:“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何以辞官归隐呢?其一,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不满,他不愿与争名夺利的小人为伍,想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这个善良正直的人,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是格格不入的。其二,追求自我本真的质性自然

陶渊明的思想是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9]。这是陶渊明对人生的一个思考,质性自然的陶渊明从官场退出的时刻摆脱了外在的束缚,去追求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渊明先后经历过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为彭泽县令。陶渊明经历过了五次出仕之后,终于决定不再为官。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陶渊明毅然辞别官场,和官场永别,此后再不出仕。《晋书》记载: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这其中体现出来诗人刚正不阿的一面,不愿因为生活来压低自己的身份,对官场的那一套作风深恶痛绝,在其后所写《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自己与现实官场的格格不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不愿意让自己的心被一种形式所困扰,对自己十多年辗转官场的生涯感到痛心,现实是与自己的理想是那样的遥远,与自己的性格是那样的不相容,在这篇辞的序中陶渊明说道: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诗人在这时说出了自己的性格,质性自然,不愿意让现实束缚自己。刚刚做了县令几日,就有归家的念想,可见当时的官场是很不合陶渊明的口味的:“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在这里陶渊明已经对以后的仕途经济不报任何幻想了,尽管诗人心中对家对国依然是如此的关怀,可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偐等疏》),自己的性格是无法在官场中呆下去的。在之后他也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他的不但表现了自己的立场,也表明了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深度认识,萧统《陶渊明传》记载: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并非一个真的隐士,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尽管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已经辞官归乡,但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依然让陶渊明以固守气节要求自己。没有了生活的经济来源,陶渊明不得不亲自耕种,可是他不是一个好的种地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五首》其三)。此时的陶渊明是贫苦的,但是“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贫”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物质生活的体现,安于贫困是一个道德的底线,陶渊明以这样的基本底线要求自己,遵循先师“忧道不优贫”的古训,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并在诗中赞颂了这些自古以来的贫士,像黔娄、袁安、荣启期:

归隐之后,陶渊明虽然并没有能完全忘掉世俗的烦恼,但是他已经能够定下心来潜心修道。魏晋以来的玄学在经过多年的沉淀之后,到了陶渊明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种静心的良药。陶渊明这个时期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描写了诗人退隐后的生活。在田园诗的描述内容中包含了诗人春游、登高、酌酒、读书、与朋友谈心、与家人团聚的悠闲等众多的内容,乡村生活得怡然自得。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描述生活场景,在这些质朴的语言下面是一颗追求自然本真的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开篇便表明了陶渊明的兴趣爱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期形成的性格让诗人很不适应官场的种种限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平淡自然,让人向往。

归隐之后,陶渊明对农家宁静闲适生活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陶渊明参加劳动的真实场景,尽管地种的不好“草盛豆苗稀”,可是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那是一种欣然自得的感受。诗人能够在很早的时候就下地干活,直到露水打湿了衣衫,才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隐居后陶渊明的生活尽管很辛苦,为了生计每天早出晚归的,但是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那是一种摆脱外在役使的轻松状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在精神上的一种探索。不同于官场那个被异化的社会,田间的生活是那样的纯真、自然,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状态。

归隐后的陶渊明,对于躬耕的生活是很怡然自得的。尽管躬耕的劳苦,以及庄稼收成的不好让诗人时时面对一种困苦的局面,但是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状态,正是从纷乱的世界中解脱归来的诗人所需要的,他多次表达了自己对耕田生活的感受

晚年的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片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篇文章中,诗人给世人展现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这是诗人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寻找和探求的结果,这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的最后依托。在这个世界里,田园风光无限美好,人人和谐相处,没有现实社会的混乱杀戮与争权夺利。这个诗人所假想的美好社会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托。陶渊明最终将理想构筑于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通过对这一理想社会的最终构想,来完成对黑暗现实社会的超越,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15]。这是一个高尚人士所向往的世界,尽管是假想,却是共同的追求。但是陶渊明感到痛心,他痛心无法实现为社会为大众谋利的愿望,痛心自己的追求就这样的化为云烟,无人问津,更痛心自己的追求之旅途是那么的孤单,孑然一身,寻觅不到与自己理想相契合的人,所以才会发出“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并记》)的呼喊。现实依然是那么混乱不堪,人们从来想的都是眼前的既得利益,谁又能想到诗人不懈追求的理想呢?尽管这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是高尚的人士的共同追求,可是这样的人是那样的稀少,少到在社会上甚至不再出现,不再出现为至高理想努力的人,这终将成为一个社会的悲哀。

第二篇: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第三篇:浅谈陶渊明

五柳先生与陶渊明

一道菜与厨师息息相关,厨师的味觉嗅觉决定一道菜的品质,诗文也同样,他的好坏被创作他的诗人,深深的影响着。五柳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在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下,对生活依旧怀有恬淡闲适的情趣与悠然心境的田园诗,对个人理想坚定不移,坚守个人品质的咏怀咏史诗,还是为赠答朋友,带着深切情感的诗歌,都极其具有陶渊明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创作风格。

恬淡自然、意蕴醇厚。隽永无穷的艺术风格,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与内容,不假雕琢,不尚辞采的语言风格,以淡淡的白描镌刻出无穷的绮丽,表达出诗的形象与意境。苏轼在《朱子语类》与《与苏辙书》中评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真实自然而又韵味无穷,不看则已,一看就想再看,再看了,还想看,无生厌之时。朱熹评价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这些精神在他的诗文中凝结成一个“千载”情节。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政治极为黑暗、腐朽。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对经典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而除了儒家经典,他对两晋时代盛行的《老子》、《庄子》,还有大量的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广泛地接触了古代文化遗产。东晋玄风和如见的精神同时影响着陶渊明。他的诗文,表现出对田园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无论是老庄的逍遥自在还是儒家的乐道不忧都有体现。年青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有一番大作为。然而他正直耿介的性格与当时官场腐败的风气格格不入,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失掉。这是陶渊明弃官最主要的动机,环境的污浊使他最终,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天然本色的语言都促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文魅力,开拓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美的意境,陶渊明的诗,有如一副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山清水秀、清风拂面,看见炊烟袅袅,听见了飞鸟啼鸣,令人忧烦扫尽,陶然忘机,不禁心醉意迷,心驰神往。这样高的境界,这样的亲和异常,更源于陶渊明的天性,他的天性是快乐的,这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趣,与他家道中落,中年丧妻,晚年乞食,一生理想不得的敏感一同,使他特别的在自然中寻找寄托,田园、旷野、酒、书、松、菊,甚至游云、飞鸟都是陶诗中的隐逸,都是他的生活。

当时社会的黑暗,使得陶渊明向往着一个与内心相契的社会,哪怕贫穷,那也是快乐的。而这个相契的社会就是桃花源。在这里,没有赋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不与外人相往还,却是快乐无比,闻说世外之事,反表叹惋,而不愿外出,凡五百馀年。在陶渊明看来,既然内外有别,淳薄各异,自然终究不得往还。最后,颇有几分神秘色彩,也是在强调这个道理。故在记中三次出现“外人”一词,表明那里正是渊明心目中的一片圣土。这样的桃花源,不只是陶渊明心中的净土,也是后代文人墨客与不得志的政客内心的向往。

陶渊明的作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黑暗腐败封建政治的揭露和批判

陶渊明早期宏伟的建功立业的抱负与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形成了反差与对抗。在文中表达自己个人高尚廉洁品质的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之风盛行,道德败坏,持不同意见遭到诽谤,善良正直的人遭受污蔑,廉洁退让的节操丧失以尽,是非颠倒,奸贤莫辨。并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论是“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少年抚剑而游的猛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无奈,还是“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的嘲讽。都是陶渊明对当时政治的态度和内心的申诉。

参考资料:《陶渊明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千古绝唱系列:桃花源记(千古文人桃源梦)》作者:马炜

(二)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描写

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自由浪漫,春游、饮酒、读书、写诗每天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陶渊明的内心的欢愉且幸福的。而对农村的现实,他也如实诉说,战争下的农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厚重的徭役与赋税,让本就“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更加困难,处在这个环境下的陶渊明,产生了桃花源这个美好社会的雏形。“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中愉快轻松的生活态度。“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求。”的豁达自然的人生态度。都是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个人品质与作品的结合。

(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个人曲折的政治经历与在乡村田野中闲暇时间的思考使得陶渊明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人的价值在哪里,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样度过,生与死,时间的流逝都是陶渊明不断思考探索的事情。而他对死亡豁达自然的态度,使得他在作品中的豁达更加深厚。“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这样表达过自己对生死的看法,长寿不死难道就是人们的最终追求吗?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显得无趣无聊吗? 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东晋时代,但他却是自认为属于千载以前的理想社会,他的心系于那些纯朴自然、率真无比的人们。所以,造就了陶渊明纯朴自然的诗风。其作品本身对于“率真”、“任情”的美学追求,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自然魅力。归隐却不感伤厌世,心中的热血豪气使他直到晚年都显得高贵而意气飞扬。而这样的豪气中带着他内心里最细腻的缠绵悱恻的多情。两种交错的感情中带着他本身具有的正义和刚正,组成了陶渊明独特的内心世界,使得他的诗文独具魅力。而这些魅力,也是后人不断模仿与无法超越的美。

逃离人类法则,自己选择生活,主宰生活,是陶渊明不一样且闪光的地方,逃脱规则与体制的牢笼,运用自己的艺术表达、思想表达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倔强地存在下去。他在逃离中完成了自己,取得了个人主义的胜利,表现了生命的不屈、强悍以及抵抗到底的强韧精神。晚年的陶渊明生活在生活的压迫下,不得不乞食为生,然而,即使是乞食,依旧显得高贵而有尊严,有如他在《乞食》中所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对于志向不合的人,尤其是权贵们,陶渊明也是不肯低头的,与那位主人属于“新知欢”大致两人也是意气相投的,又与其进行一番真挚的谈话,诗名虽以“乞”字略显卑贱,而诗文的内容与作者的感情,让人阅读起来不自觉尊敬起来。

对生活的挑剔与极强的韧劲和忍耐力,让陶渊明表现的更加独特而赋有灵魂,对尊严强烈且敏感的要求与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使陶渊明的文字,透露出精神洁癖,也正是这种精神洁癖,吸引了读者,打动了文人,因为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素质和特有性就有了强大的人性力量,这种独特而难得的对尊严与自由的坚守,使得陶渊明的内心更加的坚韧,富有忍耐力。内心深处与精神方面强烈的需求,使得其他世俗利益变得无关紧要。正如《陶渊明的遗产》一书中所说“有的人只是浅睡,所以总有一天还会醒来。醒来的频率和时间也就决定了生命的品质。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尊严常常是醒着的。”

自由的他,看重尊严的他,不屈的他,自然的他,忍耐的他,高贵的他,可怜的他。都是那个陶渊明。

参考资料:《陶渊明的遗产》作者 张炜《陶渊明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

第四篇:生平简历

1》 编者的话

在今日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拼搏顽强的鲁滨逊精神的浪潮之中,中小学生无异于弄潮儿:“中日少年友好徒步野行”,“寒暑假野外训练营”。在一片

褒扬声中,也许探险能丰富人生阅历,也许探险能磨炼意志,也许探险能激发自立意识,但没有顽强的意志,谁有受得了呢??

2》探险家 魏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

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3》探险名言

1.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

2.当你第一次背起背包踏上远方的路,就永远都不会停下来!3.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的名言。

4.“世界是用来探险的,规矩是用来违背的,手洗干净是用来再弄脏的。

5.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

6.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7.一个人单独旅行好处较多,因为他思考得多。

8.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4》探险常识 迷路了怎么办

争取回到原来有旅游山路的那座山上去。即使你已经下到谷底,而且已经很累,也要咬牙爬上去。不要偷懒,也不要心存侥幸去试别的路。

如果已经找不到原来有旅游山径的那座山了,争取找到一条小溪,顺着溪流走。一般情况下溪流迟早会把你引出去。遇到瀑布也要想办法绕过瀑布继续沿着溪流前进。

如果山里没有溪流,你应该做的,仍然是想办法登上一座较高的山岗。根据太阳或远方的参照物(如村庄、水库、公路)辨别好大致的方向和方位,在这个方向上选定一个距离合适、也容易辨认的目标山岗,向目标山岗前进。

5》七嘴八舌论探险

正方:没有探险,科学是很难进步的。人类的登山探险,揭开了人类在险恶环境下承受的极限;人类对太空的探险,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探索了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险,解开了许多未知的秘密。哥伦布探出了“新大陆”,……探险可以激起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勇于探索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反方:因为探险是一把双刃剑,只要人类的足迹所到之处,哪里就属于人吗?事实上,人类的足迹所至之处,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时。人类登上珠峰、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人类出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动物已不得安宁,所以我方认为,人类的足迹所到之处,就会给那里蒙上了灰尘,带来了灾难。”

6》利与弊

利:麦哲伦是一名鲜为人知的探险家,他第一个证明了大地的球形学说。玄奘西游,促进了我国与外界的友好交往。鉴真东渡,促进了我国与日本的文化传播。马克〃波罗在唐朝生活了20余年,最终写成了《马克〃波罗游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最熟悉的还有本单元学习的斯科特一行人,他们探险时的伟大牺牲精神,令所有人敬佩不已。

弊:麦哲伦虽然证明了大地球形说,却在美洲被当地的土著人攻击,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玄奘西游,在途中多次遇险,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鉴真在东渡途中,不幸双目失明。马克〃波罗探险的下场是被抓进监狱。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抓去做俘虏。而斯科特一行人,最后的结局是五人全队覆没。

第五篇:陆游生平

陆游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人物简介

[1]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1]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生平经历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

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 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有七子一女。《陆游年谱》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孙子为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是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

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史籍记载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便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应诏言:“非宗室外家,虽实有勋劳,毋得辄加王爵。顷者有以师傅而领殿前都指挥使,复有以太尉而领阁门事,渎乱名器,乞加订正。”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

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

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宋史?陆游传》)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陆游诗篇集(20张()0岁)1125年 陆游出生,后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1岁)1126年 靖康之难,父亲陆宰被罢去京西转运副使,全家开始逃亡(“儿时万死避胡兵”)。

(2岁)1127年 秦桧为宰相。

(9岁)1134年 逃亡结束,回到山阴。

(14岁)1138年 秦桧重新为宰相。

(17岁)1141年 议和,岳飞死。

(18岁)1142年 绍兴一十二年与金议和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20岁)1144年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并在这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字蕙仙岁),同年于沈园中作《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1岁)1145年 唐琬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岁)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22岁)1146年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

(23岁)1147年 陆母察觉两人私会之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24岁)1148年 王氏生了孩子。唐家愤愤不平,觉得不把女儿嫁出去,面子会失尽。于是将女儿嫁于当时也很有点名气的另外的一个文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赵士程对唐婉很好,他是唐家的世交朋友,是完全知道陆游的文友,对陆游比较钦佩,也很同情唐婉,想尽力令她幸福。这年开始陆游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

(27岁)1151年 陆游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以他扎实的学识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

,被荐为魁首。春季游春时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

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8岁)1152年 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 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语斜栏 难 难 难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 瞒 瞒。同年秋,唐婉死。

(29岁)1153年 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一,因为他平常“喜论恢复”,又名在奸臣秦桧之孙秦埙的前头,所以在复试的时候,被秦桧除名。

(31岁)1155年 秦桧病死,陆游的仕途开始明朗。

(34岁)1158年 陆游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有善政,百姓爱戴。

(39岁)1163年 赐进士出身.张浚主张北伐,但北伐失败后,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40岁)1164年 宋孝宗被迫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

(46岁)1170年 乾道六年入蜀。

(48岁)1172年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65岁)1189年 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

(66岁)1190年 在近20年的岁月中,他“身杂老农间”,和他们一起劳作,还为他们的孩子看病,同时写了不少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歌。

(73岁)1197年 陆游后妻王氏病故。

(75岁)1199年 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76岁)1200年 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82岁)1206年 作《夜闻姑恶》,诗云: 学道当于万事轻,可怜力浅未忘情。孤愁忽起不可耐,风雨溪头姑恶声。可能暗示其母逼他出妻之事。

(84岁)1208年 陆游在死前一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

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

(85岁)1209年 写下《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6岁)1210年 死于山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 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2]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诗

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

陆游头像 [3]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从军南征,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在抚州度过了一年时间。政事之余,他向临川的藏书家借抄大量书籍,共创作诗歌174首,旧《抚州府志》存其诗12首,文1篇。

陆游晚年退居家乡,但

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 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陆游的名篇《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并在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词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

陆游石刻像

[4]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比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

下载陶渊明生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渊明生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孟浩然生平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⑴,朝朝空自归⑵。欲寻芳草去⑶,惜与故人违⑷。 当......

    名人生平

    GRE写作资料:名人生平(part 1) 荷马(Homer 前9-8前世纪) 参考事迹: 荷马史诗的写作,不是由一个人一朝一夕所完成,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最初口头流传的民间歌谣,经过累世行吟诗......

    雷锋生平

    雷锋生平1959年12月9日:弓长岭《矿报》发表雷锋《我决心应召》的申请书,表达了积极要求参军的坚定决心。1960年1月2日:新兵换装集中待发,雷锋因无政审表,难以批准入伍,辽阳市兵役......

    生平简介

    生平简 介 各位亲朋、各位来宾,同志们: 意外遭际实堪伤,致使英魂返故乡。春寒料峭祭亡灵,泪雨纷飞痛断肠。我们将永远铭记着2012年2月26日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我......

    马克思生平

    1818年5月5日,我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我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我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

    雷锋生平

    雷锋的生平简介 1940年12月18日 雷锋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50年9月至1956年7月 雷锋在湖南省望城县龙回乡清水塘,荷叶坝小学读书 1958年11月至19......

    雷锋生平

    雷锋生平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贫苦农民家庭 ,解放前,他一家亲人相继含恨死去。 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先后在乡政府、县委会担任通讯员和公务员 。1957年,雷锋在......

    巴金生平

    巴金生平2005-10-18 09:49:28华夏经纬网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