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净慈寺导游词

时间:2019-05-13 13: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净慈寺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净慈寺导游词》。

第一篇:杭州净慈寺导游词

杭州净慈寺导游词

杭州净慈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占地面积184亩,建筑面积29600平方米。该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所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宋太宗改为“寿宁禅院”。高宗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改“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御书“净慈寺”额。前后几经兴衰,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历代住持有139位,与余杭径山万寿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被评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五山之列。

下面请各位跟着我逐一参观净寺的各处殿堂和重要景点。【金刚殿】

首先,大家请看净慈寺的山门,按照寺院传统的布局这里应该叫天王殿。一般的寺院都是以天王殿作山门的,净寺也不例外,只是里面塑的并不是四大天王,而是两大金刚护法,所以我们叫它金刚殿,是1985年重建的。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净寺山门上的匾额是竖着的。其实,我们通常说的匾额是有区别的,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凡是山门挂竖额的寺院都与皇帝有一定关系。净寺门额上正是大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弘历南巡时为净寺所题的“敕建净慈禅寺”。

宋朝,有著名画家绘西湖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十。“南屏晚钟”就是其中之一。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圣祖玄烨南巡,手书匾额“南屏晚钟”,由总督郭世隆、巡抚张敏等于寺门外建亭以悬其上。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为“西湖十景”各题诗一首勒于石亭。山门外西侧,御碑亭内树立的正是乾隆为“南屏晚钟”的题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把杭州的南屏晚钟与苏州的寒山寺钟声作了描述和联想。

进入山门,殿堂中央前面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后面是韦陀将军。弥勒菩萨已修到等觉位,即觉于佛等,候补佛位,所以弥勒菩萨又叫弥勒佛。经书上说,弥勒佛现居第四层兜率天内院,释迦牟尼佛的法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降生人间。所以我们一般又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本来千佛一面,都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现在我们看到的弥勒佛,是以一个光头大肚和尚的形象出现的?原来,这是根据唐五代奉化岳林寺弥勒化身的形象而塑造的。在唐五代以前的中国佛教史料里是看不到这种和尚形象的弥勒佛像的。

弥勒后边的韦驮将军,原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中国寺院通常将他安奉在天王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表示护法之意。按照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山八海之中,有四个大洲: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我们地球就属于南瞻部洲范围。东、南、西三洲人民具有善根,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愿护持此三洲人民,我们称之为三洲感应。北俱卢洲的人民寿命千岁,从不夭寿,生活富裕,享受福乐,不信受佛法,所以韦驮尊天菩萨就没有护持此洲。

传说佛涅磐时,有一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时韦驮急追取还,故被人称为“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古丛林里有个惯制,若见天王殿内韦驮将军塑像的金刚杵横担在胸,该寺即为十方道场,外来云水僧可挂单常住。如果金刚杵右手拄地,竖立身前,说明该寺是子孙寺庙,不对外接单纳众。

【净寺双井】

经山门进入庭院,大家可以看到东西两侧有两眼水井。这是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由住持石田法熏大和尚以禅杖叩地凿出的水井。

据寺志记载,在法熏开凿双井之前,寺僧饮濯用水必须到湖边挑运。法熏方丈看寺僧很远去湖边挑水非常劳累辛苦,便决定在院内掘泉出水,以解急需。某日,召集僧众和工人在大殿前东西两侧,以锡杖叩地,祝愿说:“井于斯,泉于斯”。当时有很多僧人看方丈很自信的样子,还暗中嘲笑:“怎么可能就那么容易找到水脉啊。”方丈不理会众人的猜疑,马上命人在他指点的地方用工具进行开凿,倏忽,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众人惊喜之余,用砖砌以井壁,上建两座亭子以覆之。此双井所出泉水,非假道于江,非借资于湖,碧绿清澈,源而独出。不但水甘如酥,而且旱涝无增减,一年四季始终保持在一个水位。依靠这两眼神泉,从此解决了寺僧钦用和洗濯用水,并起到寺院消防作用。

净慈寺历史上共有四口具有传奇色彩的水井。除此双井之外,于原罗汉殿之后还有一个“圆照井”。传说宋熙宁六年大旱,湖井皆涸,由住持圆照开凿,大出泉水以济众僧,井中并有金色鳗鱼浮现。创寺之初,香积厨内建有一井,泉极甘冽,内外引汲不竭,即后来济公**运木神井,现今尚在,等会儿大家可前去参观。【南屏晚钟】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南屏晚钟的钟楼。

钟楼前种有两棵娑罗树。据史料记载,佛祖释伽牟尼生于无忧树下,在菩提树下悟道,娑罗树下涅盘。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佛陀一生中三个伟大时期,都习惯在寺院里根据当地气候的许可有选择地种植这三种圣树。在杭州的寺院里,灵隐和净寺都有很多棵树龄很老的娑罗树。娑罗树有七叶一枝花的植物特点,很容易识别。

钟楼里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喻示钟声响处,地狱息诸苦恼之义。

净寺位于西湖南岸,背靠南屏山,傍晚时分的钟声就称之为“南屏晚钟”。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寺院住持夷简重建钟楼时,觉得旧钟太小了,就化缘积铜二万多斤,重铸大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南屏山峰岩屏障,山体多穴,每当佛寺晚钟敲响,108声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的山谷中回鸣,经过开阔的湖面,声播彼岸十里之遥。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资助下,重铸铜钟,1986年11月21日落成。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二万一千四百斤。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体附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的祝祷诗文。

各位游客朋友慕名南屏晚钟而来,为了不虚此行,可以上去敲钟许愿。祝福自己和家人朋友吉祥如意,心想事成。【乾隆御碑】

各位由钟楼去大雄宝殿,途经院中一幢御碑。这幢石碑是清乾隆帝御笔书写的净慈寺方丈咏古碑。碑文如下:

“灵隐膻乎北,净慈芗乎南。对峙辉佛日,历劫宣华严。永明及寿宁,名已屡改瞻。录镜缅延寿。铸金传道潜。虚称贞明锡,幻求湿毗签。后庵函清幽,松竹笼花龛。静憩一屏营,笑我言仍詹。”

这首诗借用净慈寺历代住持方丈的名字,把过去净寺的历史作一简单地概括。诗中大意是说,灵隐和净慈是闻名于西湖南北两岸的名刹,寺院虽屡经兴废易名,但仍然高僧辈出,为弘法利生继承祖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碑解放后被毁,仅存龟座。2002年10月根据过去保存下来的拓片进行复制。碑体高2.15米,宽1.1米,厚为32厘米,选用北京房山优质石料,碑额按御制规格雕以双龙戏珠,艺术价值极高。【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净慈寺的中央主殿,高十三丈,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重檐之上“具平等相”是弘一律师的集字。

在这儿要给大家重点介绍的,也是净寺现有建筑中最具文学和文物价值的,就是大雄宝殿外墙四周整根石条做的柱子。它上面镌刻的楹联,都是民国26年(1937年)年重修大殿时,由方丈钦亮大和尚邀请江浙一带的著名书法家、社会及佛教界名流所撰写的,其中有王一亭、于佑任、潘天寿、太虚、马一浮、章太炎等。

我们首先欣赏大门外两边石柱上的楹联:

得值万亿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所有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这是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慈善家和虔诚的佛教徒 王一亭先生集《金刚经》句而作的楹联。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很大,诸位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经书的话可以把这副楹联读念一遍,其功德亦不可思议。

此楹联再往外两边,就是章太炎先生撰写的篆书体的对子。

大殿内先靠前的立柱上,则是当代高僧茗山法师撰,浙江美院教授刘江老师书写的楹联:

后周古刹,道潜开山,法眼观雷峰夕照;

北宋名兰,延寿主席,净根闻南屏晚钟。

这副对联,一目了然,大家既可从中了解净寺的开创年代,同时又点出了西湖双景的相得益彰。

大殿中供奉的毗卢遮那大铜佛像,高十三米,重四十吨。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此属于法身佛。毗卢遮那是 “光明遍照”或“遍一切处”之义,藏传佛教称“大日如来”。下面千叶宝莲,每一莲瓣上又镂刻一化身佛像,称为“千佛绕毗卢”,表现了佛教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层层无尽的法界境象。毗卢遮那佛配以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这个大雄宝殿于后周显德元年首建。历史上几度兴废毁坏,南宋时曾由寺僧道济等化募重建,道济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济公和尚。

济公(1148-1209年),俗名李心远,南宋时浙江天台人。十八岁投灵隐寺礼瞎堂慧远为师。因其为罗汉再来,故现不平凡之相,为寺僧所不容,后移住净慈寺,从该寺第二十代主持得辉禅师为师。传说他言行癫狂,嗜食酒肉,见义勇为,抱打不平,诙谐幽默而有文采。民间更流传有许多他的神异故事,被编成小说、戏曲等,广为传颂。济公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百姓喜爱。本寺现存有与济公传说有关之运木神井供游人瞻仰。

道济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六十岁时坐化圆寂,临终时做诗一首:“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留有语录和诗文传世,归葬于虎跑塔院。净寺原建有济公殿,因文革被毁,现临时于大雄宝殿后部塑济公像一尊,以供信众朝拜瞻仰。【永明塔院】

净慈寺出口向东约二百米,有永明延寿塔院一处。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由钱弘俶树亭志,宋太宗赐额,陈灌撰碑铭,后因迁流患灭。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由大壑禅师重建。现今塔院是民国时由太虚法师主持重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翻修。塔院大殿廊柱上有印光、太虚、马一浮、王一亭等佛教大德和社会名流所撰写的楹联。殿内祖师舍利塔为七级汉白玉雕浮图。四围上下镌刻有佛典故事和净土宗经教素材。现辟为杭州居士与常住僧众念佛用功场所。

第二篇: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慈恩寺—石狮子—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大雁塔得名来历—玄奘与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www.xiexiebang.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写真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们,大雁塔自建成至今,历代名人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赞语,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的名句。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第三篇: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最宏伟、最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慈恩寺—石狮子—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大雁塔得名来历—玄奘与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共2页,当前第1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教学设计

扬州市汶河小学

刘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诵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诵读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1、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最美的就是西湖,西湖,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你看——看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2、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3、指名读课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好它)纠正节奏。

相机评价:声音响亮,而且能把课题当中的四个平舌音给读好了:慈、寺、送、子。范读,齐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从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5、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别样:特别。

2、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3、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2、(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3、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4、a 荷叶很多。“接天”:这万顷碧绿的荷叶,这一望无际的荷塘,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荷叶的绿还富有变化呢,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这就是——无穷碧。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却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5、这“无穷碧”、这“别样红”,组成了一幅美景,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一阵微风吹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6、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28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 出示全诗,齐读全诗。

7、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齐读诗题。

8、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朗诵)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全体起立,齐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在心中。

六、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

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课后请收集关于西湖的诗歌。

其实送别友人的诗歌还有很多。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第五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课件出示诗句)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继续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5、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我们也来试着赞美一下荷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讨论,试着回答)(课件出示——网络评论)

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背诵下来。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可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任选两题,完成练习(课件出示作业)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具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学习诗人的写法就更好了,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美写出来,把我们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2、扩写:杨万里在描绘西湖美景和荷花的艳丽时,只用了短短两句,好像有点意犹未尽,请同学们查找西湖及荷花的资料,对西湖美景进行扩写练习。

3、读过这首诗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同学们就此诗写一篇读后感日记。

4、反馈交流。

回家同家长交流今天的学习,并且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八、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下载杭州净慈寺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净慈寺导游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会认“晓、净、慈、寺”5个生字。 2.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山左口乡白石头小学沈素娥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精选五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晓出净慈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毕”这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描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丁家嘴小学 韦纯兵 一、教案背景 ⒈面向学生:小学 ⒉学科:语文 ⒊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⒋教学时间:一教时 ⒌课前准备: ⑴诵读全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