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我身边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期中论文
从我身边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20120201034 司晓青 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2级
摘 要: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这次的改革深刻的改变了我国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以及发展的进程,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但是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一些弊端。关 键 词:改革开放、变化、利益、弊端
前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最先却是从农村开始的。
一、田地纠纷引出土地承包合同
我家住在圩域,四面环水,因为田地少,水塘多,大家一般都是以水产品养殖为生。我家也有一个小面积的水塘,里面饲养了一些毛蟹、虾米以及几种常见的鱼类。虽然收入不高,但也是可以供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因为生产的需要,爸爸准备扩大家里水塘的面积,便提出用自家的田地换别人家的田地(那家人的田地离我家的水塘近),但是由于那家人常年不在家,地也让别人耕种,这中间就产生了些纠结和矛盾。最后一切的纠纷都以一纸土地承包合同的出现得到了解决。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土地承包合同这个东西。因为小孩子好奇的天性,事后我缠着爸爸妈妈问那张合同的事,他们也只是很含糊的告诉我,以前田地都是大家共有的,有了这张纸之后这块田地就属于我们自家的 ①《高尚全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76页。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期中论文
了。
二、爸爸妈妈出去“打工”
依稀记得,六七岁以后,我的身边就没有爸爸妈妈的影子了,他们舍弃了家里的水塘和田地,奔向了一个我不认识的遥远的大城市。我也便被寄宿在外公外婆家,成了个没有人“管”的“野孩子”。而那个时候和我一样的“野孩子”也有很多,他们的爸爸妈妈也都是乘着很大的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了。其实,那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到底去了哪,但我们知道他们不是不要我们了,因为每到过春节他们就又都会回来,虽然他们待的时间不长,但是那个时候却是我们童年最开心的时刻。
三、从大城市回来的小朋友
待我上了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妈妈从外地回来了,因为老家的房子常年不住已经倒塌了,我们便在外公外婆的村子里租了房子,不过妈妈告诉我,再过几年等爸爸赚了钱,我们就可以买新房子了。我很开心,这不仅仅是因为会有新房子,更是因为爸爸妈妈以后都可以陪在我的身边了。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突然来了好些个新同学,他们跟我们不一样,说话很好听,跟电视里的孩子一样。从老师和他们的口中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户籍的原因,大城市里不让他们考试,所以他们才被迫回来,那个时候懵懵懂懂的知道了还有户口这回事。
四、从农田到工厂
过了两三年爸爸终于回来了,我们家也如愿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外公外婆他们村子里的邻里关系较好,还分了些地给我家种植。可是时间不长,村子周边开始开发,人们的田地都被开发区征掉了,这下大家都不知道要干些什么,大人们就商量着出去“打工”了。不过他们这次出去没有一两年就又都回来了,因为被征掉的田地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工厂,大人们可以在自己家附近上班,再也不用出去奔波了,人们的心情也变得很畅快。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期中论文
五、出现各种可怕的疾病
自从各种厂房建到“家门口”之后,大人们几乎都不外出了,而且在工厂里挣的钱比以前种地挣的钱要多的多,大家都夸赞这是件大好事,就连其他远些地方的村民们都羡慕我们这的发展。收入高了,生活条件自然也就提高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我们村附近开始陆续出现一些很可怕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癌症,比如乳腺癌、肠癌、胃癌、肺癌等等,而且年龄最小的患者只有十几岁。有人传出这是因为我们附近的造纸厂、电子厂以及一些化工厂污染导致的,但是大家也只是传传,疾病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依然是个“迷”。
前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可以说这次的改革开放是一场胜利的“革命”,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就拿这些年我身边发生的这些事作为事例,十几年前直至现在农民就一直没有自己迁徙的权利,他们想要离开农村,改变身份,但却是十分困难②。相应的,农村户籍的孩子和城市户籍的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也呈现出不平等的现象。虽然国家在搞新农村建设,但是很多地方都是地方政府做形式,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很严峻。还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地方政府不作为,各种腐败,组织松散现象也很常见。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重发展的方式,切忌只顾发展而忽视了污染,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要争取经济上的增长,还要体现在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上。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改革过程中的不足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要明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② 《杜润生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58页。
第二篇: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
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长时间的社会**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文革过后,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已经近35年了,中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上就有很大体现。
因当时物资缺乏,用票来控制购买,因此买衣服还要要布票,清一色的绿、蓝、灰,军装、中山装、喇叭裤,如今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国际品牌,人们会更加注重着装,追求时尚,关注潮流,在衣着上体现自己的个性。
从前买食物要粮票,白面馒头在当时都是好东西,北京方便面只能在过年过节吃,更不要说大鱼大肉了,如今人们连大鱼大肉都觉得不新奇了,开始变着各种花样吃,青蛙肉,蛇皮,蚕蛹,海豚肉,竟然还有人喝婴儿汤,当然享受新奇事物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人们吃果子狸,结果引发了非典。西餐也在中国越来越盛行,有的人喜欢西餐厅优雅安静的环境,不像中餐馆那么嘈杂,然而有的人喜欢中餐馆的热闹欢乐的氛围,不像西餐厅那么拘谨。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挑选用餐环境,饮食也更加多元化,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房价在当下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中国的房价是世界上最高的,如今的房价比起从前不知道要翻多少番,当然人民的住宿水平也提高了,从前住平房且十分拥挤,家里有好多口人,睡在一张大床上,现在楼房越盖越高,越来越多的高层出现,人民住宿水平也不断提高。
交通也越来越发达,从前公交车非常少,很多人都坐不起,人们都骑“二八大杠”,现在人们从海陆空都可以到达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反倒是开始提倡环保,鼓励人们骑自行车,限制汽车数量了。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改变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上,我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在国际上迅速提升。
2008年我国举行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演员们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文明历程,外国媒体纷纷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称这是艺术之美的杰作,中华文化的缩影。回想男子自选手枪冠军许海峰在1984年为中国拿到第一枚金牌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如今中国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夺金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获得45金,15银,21铜,中国已经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呼,迈向了体育强国。当然体现出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的不仅仅是奥运会,还包括中国人在NBA打球,在英甲踢球,F1跑道修道中国等等。
在航天事业上中国如今也名列前茅,从毛主席提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并由钱学森先生,邓稼先先生等人研制起,到今天中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使世界都为之震惊。
国家形象在电影上也有体现,从最早的皮影戏到黑白电影,再到如今中国电影在世界上也渐渐被关注,中国电影人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外国人不再认为中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她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中国的变化,看到了中国的生气勃勃。中国演员也越来越多的进军国际,在戛纳等国际电影节上走红地毯,在好莱坞电影上也能够露露面,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
随着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从从前被领国强占岛屿的忍气吞声,到如今对钓鱼岛的据理力争,习近平主席提出“三个牢记”第二条是“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中国在和平的前提下,强硬表态,绝不做让步。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认识世界,接受世界,最终改变世界的大门,让中国也成为带动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么多,它更是让世界开眼看中国的窗口,因为改革开放,世界看到了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大改变,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第三篇: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无限惊喜。
当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理发许多就是理发师挑着理发工具,走街串巷的吆喝着。如今各式的美容美发使人们感觉到方便、干净、舒适。那时候年货市场由于年货少,家长们看见鱼肉之类的就蜂拥去抢购,而孩子看不见家长就哭着找妈妈。如今的年货市场品种繁多,市民带着孩子悠闲的逛着挑选着。我们小的时候可以玩的游戏也就那么几样,不像如今的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我看了羡慕不已。
我的老家在农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乡的路真是太难走了。那是一条简易的土路,崎岖不平、坎坷难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给乡亲们出行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三轮载重车一上路,路上就是三条沟,十分难走。后来家乡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砂石路,离开曲折的乡间黄土路,走到砂石铺成的路上,甭提有多高兴了。我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再也不用担心车子掉进路边的深沟里或陷在泥泞的粘土里了。几年前,质量更好、标准更高的水泥路铺到了村里。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宽广平坦的致富路、希望路。我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路承载着乡亲们的希望和期盼,家乡道路的每一次变迁,都给乡亲们铺展出更远大的希望。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反映的是我们居民生活“跨越贫困进入温饱,跨越温饱进入小康”的两大变迁。以前我们家天天都省吃简用,现在就不一样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我们的衣着消费也在发生变化。小时候,我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了,不讲究时尚,穿完了小了还传给表弟穿。可现在不一样了,衣服都塞满了衣柜,种类也很多。从我记事开始,我家就没什么家用电器也没有,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电器的就是电灯了,我爸他们过去都用的是煤油灯。电视就是稀罕物了,更不用说什么冰箱、电脑和微波炉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电视太熟悉不过了,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谁家没有一台两台的,或许还是液晶、等离子的。但是在以前,电视可是件稀罕物,像神一样,让人顶礼膜拜。我是95年的出生的,我清楚地记得,上学前班的的时候邻居家买了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被放在一个高高的柜子上,柜子上还加着一把锁。不到七点,条凳上就坐满了大人和孩子。我经常是晚饭顾不上吃,早早地赶到她家,为的是能占个好位置,免得被人挡住,看不见电视。回家的路上,我还经常沉浸在电视节目中。尽管那时的节目内容十分有限,但是印象很深。而到了千禧年之后,村里就有好几户人家买了大彩电。而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发展竟有如此之快,这都归功于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而国家的另一项惠民政策就是建立了医保制度。医疗保险的即时结算使得就医报销更加方便。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三十年。听老爸说他们以前去上海打工时,总会看到很多同龄人一起手拿着砖头般大小的大哥大,腰别BP机,因为那是他们那年代的时髦派头,简直就是了不得,走到哪里别人总会投来艳羡的目光。如今,大哥大已被小巧而轻盈的手机取代,并被广泛使用。而我自己也从高中开始就拥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小手机,大学以后,小手机被功能更强大智能手机给取代了。小时候,收音机成为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我家没有,不过我三叔家有一台。所以我经常缠着三叔放音乐给我听,它也是我接触音乐的唯一来源。九十年代后,随着音像放映电器市场的快速发展,除了各类收音机外,VCD、DVD等播放设备应运而生。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CD机、MP3、MP4等高科技数码产品如狂风巨浪般席卷而来,收音机最终被淹没在这股狂风巨浪中。而电脑这个以前可以说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也逐渐走进寻常人家,走进了我们的身边,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这一切,都显示出了改革开放对科技信息的巨大影响,它是引领生活趋于方便快捷的神奇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时刻关注着国家在改革开放期间推出的各种政策,关注着这些政策对我们国家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制约因素,而政府就此做出的各种优民政策实在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国家真正主人的幸福。也更坚定的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一定会实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潮流势不可挡,成就非凡。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发展到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成为建国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形势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们祖国辉煌的三十年,我相信坚持改革开放,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从我的家乡石河子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概
作
业毛
2011-09-23
从我的家乡石河子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戈壁明珠”石河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终于使封闭的国门隆隆开启。师市60万各族干部群众,冲破桎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师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凸现勃勃生机。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变化
时代,一步步在前进;改革,一步步在深入。
30年来,师市改革开放由点及面,由局部到全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开放格局。
石河子作为亚欧大陆桥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是改革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它在兵团的地位、作用和窗口形象日趋突出、熠熠生辉。
30年艰苦创业,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党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兵团集中力量做大石河子垦区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师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到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02.02亿元,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10.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5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5倍。200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0.3亿元,比1978年增长9.4倍。棉花总产29.78万吨,比1978年增长34.4倍,石河子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十五”以来,师市紧紧抓住全疆新一轮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制定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做大开发区”的战略目标,树立“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项目”的思想,千方百计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初步构建了以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六大支柱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2007年师市二产在三次产业中排在第一位,占师市经济总量的35.8%。二产完成增加值36.5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5.4亿元,增长7.7倍。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棉纺规模达到110万锭,成为全疆纺锭规模最大的城市;食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占全疆电力装机容量的8%。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台湾康师傅、旺旺,内蒙古伊利,南京雨润,北京燕京等知名企业落户石城,石河子成为全疆食品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最多的城市。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师市三产实现增加值35.22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4.9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5.8:34.5,二、三产业占师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至2007年,师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8亿元,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生产能力,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目前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骨干电厂,2007年师市发电量39.4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1.2倍。电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完成农网改造,电网实现联网。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建成了覆盖师市的光缆干线,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
石市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多数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到2007年,个体工商户已达1.78万户,从业人员3.17万人,注册资金6.97亿元;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258户,从业人员1.4万人,注册资金22.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最为迅速的发展时期。认真落实国家税费改革和兵团党委减负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场(农村)各项改革。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土地承包长期固定面积达到80%左右;承包职工生产资料费用自理率达95%以上;农资集中采供、“一票到户”受到职工群众欢迎;产品订单收购、贴近市场价格兑现。从2004年起撤销了全部农产品关卡,农工减负工作成效显著。全师平均每亩收费156元(含职工自身受益部分),亩均减负80元,并建立了农工负担只减不增的长效机制。
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师市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的要求,每年全民植树30万株,现师市有园林绿地955公顷,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25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9%提高到现在的14.3%,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7%,全垦区82%以上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绿洲内部生态趋于稳定,绿洲外围生态治理步伐加快,局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走进石河子市,宽阔的道路,别致的建筑,精美的花坛,满眼的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今,市政道路总长已达503公里,道路面积588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9.03平方米。年风沙天气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9次,减少到现在的两次以内。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普及率达96%,集中供热率达92%,城市污水无害化处理达100%。全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保持在94%以上。城市昼夜噪声值低于国家标准。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公交车人均指数超过国家标准,目前已实现刷卡乘车,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28.1平方米。
2001年以来,师市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首届“中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西部“全国投资诚信安全区”等殊荣。
科学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师市金融、财税、医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30年来,师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103项,其中获得国家、自治区及兵团奖励的科技成果823项,获得专利授权767项。到2007年,垦区高等学校已发展到3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49所,小学40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4.6万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保证了师市所有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师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8%。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垦区有各类卫生机构796个,其中医院3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个,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等单位有卫生所(室)722个。城乡群众就医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30年来,师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改水防病、危旧住房改造等一系列造福各族人民群众的举措。特别是“十五”以来,师市帮助1.4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累计完成投资8536万元,解决了团场17万人的饮水问题。新建改建公路2788公里,基本形成了贯通垦区、通达连队的公路网络。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来抓,重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就业工作,8.1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师市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和城镇扶贫帮困工作,28万人参加了社会保险,综合征缴率达到100%。10.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将1.45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不断加大援助困难职工和城镇弱势群体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制定具体解困计划,坚持进厂入户、一户一策、帮扶到人,帮助城镇特困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十五”以来,采用5种形式解决职工群众住房问题。累计投资47.9亿元,新建住房88911套,面积达647.4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18715套,经济适用房、解危解困房、廉租房70196套,约26万人喜迁新居。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师市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30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30年,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30年,是石河子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的30年,是各民族团结奋进、兵地融合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的30年。
改革未有穷期,石河子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篇:从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
从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党的工作重点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农民也不再是不懂生活的“乡下人”,农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讲究。农民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大好转。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加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农村改革开放,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农村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农村电网的普及和与城市同网同价的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村用电问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农村用电价格,提高了用电质量。改革开放前,农村交通闭塞,出行都是步行,货物流通靠肩挑。改革开放以来,不但修通了到乡到村到社道路,而且道路逐步硬化,开通了乡内公交车,农村交通条件有了较好的改善。通讯网络全面覆盖,农村通讯问题得到解决。水利设施更加完备,农业生产性用水有了保障。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在医疗上有了较好保障。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改革开放前,农村长期实行三级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为基础的体制,农业生产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连种粮食的农民都吃不饱肚子。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但解决了人生存最基本的温饱需要,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从吃得饱到吃讲营养,从住的能挡风到住将宽敞,从穿的能遮体到穿讲漂亮,从愁办不起喜事到办事讲排场,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反映出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农村改革开放,减掉了农民负担。农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除了种田要加纳农业税外,还要缴村提留、乡统筹款(简称为双提留款),农村所有社会公益事业和农业基础建设、村组干部误工、军属五保优待等费用,都是由农民承担,农民的负担确实太重。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纪律来减轻农民负担。国务院《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的实施、制止农村“三乱”、规范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村与城市用点同网同价、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等都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农民负担增加和反弹。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彻底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让农民休养生息,在二00二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民按人头负担的“双提款”,只按耕种的田交纳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是土地承包经营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改革,它为全面取消农民负担迈出了关键的一年。二00五年全面取消对农民征收农业税政策,结束了中国农民种粮食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减去了农民一切负担后,党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村低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深得人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使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多,生活水平更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