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大全

时间:2019-05-13 13: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诗三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诗三首大全》。

第一篇:李白诗三首大全

李白诗三首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主要活动是在玄宗、肃宗两朝。他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在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坡仙)。

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玄宗)令(白)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jì)谗逐游海岱间。”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载:“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欲以纶诰之任委之。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看来,李白如果在天宝初年不受权贵谗毁,在政治上得意,最多只能当上中书舍人(正五品官),做皇帝的最高秘书,而不可能做他向往的宰辅大臣。

从李白一生的政治活动看,从他现存的全部作品看,李白只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而不是有才能的政治家。

古风(齐有倜傥生)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翻译: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文本赏析: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鲁仲连是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客将军新垣衍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往见赵相平原君,反对帝秦,和新垣衍展开激烈争辩,坚定了赵国抗秦的信心,因而鼓舞了赵国的士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李白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但他并不重视和贪恋爵禄富贵,相反他主张功成身退。在李白心目中,鲁仲连却秦军而不受赵国赏赐的行为,正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建功立业与隐居避世是矛盾的,李白用功成再退隐的办法将它们统一起来。他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后,才能甘心退隐。他宣称“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这里体现了儒道思想的交汇。

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对他的生活理想有较详细的叙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李白对孔子很尊重,他在诗文中称孔子为“圣人”、“大圣”。《古风》第一篇表示要学习孔子作《春秋》,有志于不朽的著述事业。《临终歌》结句云:“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更以孔子早已逝去、自己不遇知音为遗憾。但李白也有反对儒家传统的一面。儒家重视封建等级制度,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李白对此比较漠视甚至蔑视。他平交王侯,鄙夷权贵,“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李白有很大的抱负,要求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然后再像陶朱公范蠡、留候张良那样,舍弃卿相的荣华,隐遁山林湖海。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道路。李白不愿做小官,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地进入仕途,他的理想是受到帝王的赏识,自布衣一跃而至于卿相。(唐代前期的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出身底层而才能出众的人,常能不以出身加以擢用。如唐玄宗时张九龄。)他“用交游干谒(yè)、求仙访道、退隐山林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希求一步登天”(陈贻焮《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

李白通过道士司马承祯认识了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还认识一位很有名的道士吴筠。这些人在唐玄宗面前赞扬李白,于是唐玄宗召见了他。据说召见的时候天子“降辇步迎”,并且“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然后他就做了翰林待诏,即皇帝的御用秘书。唐玄宗任用李白,并非想向李白请教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只是在歌舞游乐的时候需要他写写助兴的诗文。比如,有一次沉香亭的牡丹花开了,玄宗带贵妃去赏花,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马上就把李白召来,要他写了三首清平调,由梨园弟子配乐演唱。李白很快就“恳请还山”,而玄宗也就“赐金放还”。此后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李白在安史之乱(8年)期间写过很多诗,这些诗表明,李白的用世之志并没有消退。他说“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后来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被肃宗打败,因此获罪,被判长流夜郎,正好赶上肃宗立太子并因为旱灾而大赦(she)天下,他刚走到巫山就遇赦得归。

尽管遭受了这么大的挫折,李白的用世之心却至死未改。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李光弼率领大军出镇临淮,追击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李白还想做第三次尝试。他写过一首题目很长的诗叫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李白的意思是,自己虽然衰老,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建功出力。可是这一次也失败了,他在半路上得病,只得返回。第二年,他就病死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李白,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才是完整的。他有飞扬潇洒的一面,也有他悲哀的一面。他的这两面,也许在《行路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的人写悲哀就是悲哀,可李白不是的,他总是把他的悲哀寂寞写得飞扬潇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是黄金做的酒杯,是十分贵重的东西。“清酒”是清醇的酒,有的本子作“美酒”,因为这里用了一个成句: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由于是用成句,所以这“十千”不一定就是唐代的酒价,他只是说这酒是价钱最贵的好酒。“玉盘”是玉制的盘子,“珍羞”是珍美的菜肴。“直”在古代与“值”通用。“万钱”也不一定是实指,也是表示价钱很贵的意思。他罗列了很多好东西,美酒佳肴,若在一个普通人,有了这些享受早就满足了。因为普通人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物质上的满足。然而李白不是,他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有这么好的酒,有这么好的菜,可是我放下我的酒杯和筷子,没有心情享用这些好东西。在古代,拔剑,往往是和雄心壮志相联系的。李白说“拔剑击柱心茫然”,由于他的题目是《行路难》,所以这“茫然”是指找不到路的意思。而“拔剑”说的是他的才能,也就是他的雄心壮志。这“拔剑”和“茫然”结合得很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我不是一个没有才能和雄心壮志的人,我也有我的宝剑,可是我向哪里去施展我的才能?有谁用我的剑?前边哪一条路是我可以走的路?

那么为什么前边没有他走的路呢?因为每一条路都堵塞住了,都是走不通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说我想要渡过黄河,可是黄河已经冰封了。既然水路走不通,那么就走陆路好了。可是,我要登上太行山,太行山上的路也完全被冰雪覆盖了。这两个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而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的就是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其文字的姿态和内容是相反的。他说,既然没有路,那么就不要走好了,舒舒服服过悠闲的日子岂不很好?我可以在美丽的溪水边钓鱼;有的时候我就梦见我坐着一只船飞上天去,飞过了太阳的旁边。他把他的悲哀失意写得非常飞扬、美丽!但是,如果你知道里面的两个典故,就会明白:潇洒飞扬只是它的外表,而它的内容实在是失意的悲哀。

姜子牙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八十多岁还没有得到一个被任用的机会,所以他就在渭水的磻溪垂钓,结果在那里遇到文王,文王任用了他,他才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辅佐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来他被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还用了伊尹的典故。伊尹辅佐商汤推翻了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开创了商朝。据古代传说,伊尹在将要遇到商汤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所以,你看,李白他是在碧溪旁闲适地钓鱼吗?不是,他是用姜太公的典故,而下一句他用了伊尹的典故。他希望能够像姜太公遇到文王、伊尹遇到商汤一样得到一个仕用的机会,他相信自己也能像这两位古人一样建立不朽的功业。与此同时,这两句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让我过这种闲散的生活我是不甘心的,即使我在碧溪边垂钓的时候,我也会梦见乘船跑到天上去。“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忽复”两字用得非常好,所谓“忽复”是我想忘记都不能忘记,想摆脱都不能摆脱。我坐下来垂钓本来是想努力摆脱那种仕用的念头,可是我没有办法,我明知那种念头只能给我带来痛苦,可是我摆脱不掉。

所以后边他就发出重复的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行路难”是乐府的诗题,它表面上是写旅途的艰难,实际上是写人生之途的艰难,这里尤其是写仕途的艰难。“岐路”是岔路的意思。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道路,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很多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很愉快。可是李白说,我的路在哪里呢?

李白是不甘心在悲哀失意中沉没的,他总是要飞起来。这两句结尾写得绝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不相信像他这样一个人会永远失意。他说,总有一天我会趁着强风,冲破大浪,升起我高高的帆,渡过那遥远的大海。“长风破浪”又是一个典故。南朝宗悫(què)少年时,他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自己也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还以大鹏鸟自比,写过《大鹏赋》,说它“脱鬐鬣(qí liè)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当它飞起的时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李白深信,这样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艺术特色:

1、形象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奔放的激情和夸张的笔法。

3、大起大落的行文结构。

4、化用和典故。

影响:

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开元时代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反映了唐王朝处于极盛而衰的转折关头的社会现实。他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远大的理想,憎恨和反抗封建政治中的不合理现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的全部成就(以《庄子》、《楚辞》为源,吸取了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鲍照的俊逸、谢朓的清秀,并融合盛唐清新豪放的共同特点),完成了盛唐诗歌的全面革新。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壮浪纵恣的风格,使他成为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第二篇:李白诗三首教案设计

李白诗三首教案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诗三首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三篇:高一语文李白诗三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

5李白诗三首 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教学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教学难点】

1、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本课重点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六、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

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再读诗歌,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请举例说明。明确: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七、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八、总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教学难点】

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唐之韵》中关于李白身世的片段,导入: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美读欣赏,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播放配乐朗诵带)

三、初读感知,明意。

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请同学们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

1、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

2、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及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

结尾:主旨句三见

四、品读鉴赏,悟情。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深入诗情,参悟画意。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节奏及感情。

2、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五、诵读指导

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1)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惊呼发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

(2)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名词重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韵脚重读;“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活用词重读。

六、研读探讨

1、清人沈德潜评论它“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4)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七、美读整合

1、指名三学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2、师生合作朗诵全诗,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老师读主旨句及其副句,学生读其它)

3、学生表演背诵,结束新课。

八、总结

《蜀道难》脍炙人口,至今至今传诵不衰。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让我们再次纵情诵读,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笔下高峻险要的蜀道。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四篇:《李白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默写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5、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6、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8、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9、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10、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11、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二、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是我国 唐 朝著名诗人,字 太白,号 青莲居士,与 杜甫 齐名。有文集 《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体裁上属 古体诗,题材上属 记梦诗(也可称“游仙诗”。

三、加点字注释:

1、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

2、天姥连天向天横 遮断

3、我欲因之梦吴越 依据 ...

4、渌水荡漾清猿啼 清

5、迷花倚石忽已暝 天黑

6、云青青兮欲雨 黑沉沉的 ....

7、列缺霹雳 同“裂”,裂开

8、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旋、运转 ..

9、失向来之烟霞 原来 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侍奉 ...

四、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送我至剡溪(shàn)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脚著谢公屐(jī)

D.海客谈瀛洲(yíng)越人语天姥(lǒo)2.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A项觉时jué。

A.天姥(mǔ)天台(tāi)觉时(jiào)暝色(mínɡ)B.脚著(zhuï)訇然(hōnɡ)

澹澹(dàn)

渌水(lù)C.剡溪(shàn)殷雷(yǐn)层巅(diān)战栗(lì)D.木屐(jī)

鸾鸟(luán)魂魄(pî)霓裳(ní)3.下列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能摧(低)眉折腰事权贵 B.失向来(原来)之烟霞 C.天姥连天向天横(耸立)D.须(等到)行即骑访名山 答案:C项,横:遮断。

4.下列各句中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越人语天姥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势拔五岳掩赤城 答案:C项和例句中的“栗”“惊”为使动用法。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D)(暝:天黑、夜晚)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B.忽魂悸以魄动(惊动)失向来之烟霞(先前)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虎鼓瑟兮鸾回车(驾驶)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7.对虚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或:有时

A.惟觉时之枕席(独、只)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C.恍惊起而长嗟(表顺承)D.云霞明灭或可睹(有的人)8.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D)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梦游天姥/吟留别

C.梦游/天姥吟留别 D.梦游天姥吟/留别 9.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众不同的一句是(B)B项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 10.选出对下列名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浙江一带的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可以看到。)

B.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还在,清水荡漾,猿声凄清。)C.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觉时的枕头和席子,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答案:C项,应译为:只有醒来时看到的身边的枕头和席子,原来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烟霞胜景全都消失了。

11.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A、C、D三句为比喻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指如削葱根

12.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13.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当的一项是(D)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14.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15.古诗歌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词序颠倒的情况。下列句子没有词序倒置的情况的一项是(D)A项,渌水荡漾猿啼清。B项,一夜月飞度镜湖。C项,雄鸡一唱天下白 A.渌水荡漾清猿啼 B.一夜飞度镜湖月

C.一唱雄鸡天下白 D.天生我材必有用 1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1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1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19.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20.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C.“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21.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答案:A项,“赤城”是山名。22.对全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想象奇特瑰丽,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B.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想象才能。

C.此诗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

D.此诗虽然在最后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宣扬了一种消极意味的思想,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答案:D,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由此分析,D项错误。23.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2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逃避现实”,有;“消极”,也说得上。但是没有“颓废”,没有“消沉”)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25.关于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6.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D)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27、读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峭拔的雄姿。

B、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过渡。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28.读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写瀛洲并非为写出天姥山的峭拔的雄姿)

A.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的峭拔的雄姿。

B.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过渡。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29.下列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作者写仙境为了表现对世俗的不满)A.这首诗写梦游名山,内容丰富、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B.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C.诗中写神仙出现时,“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句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D.在这首诗中,李白对权贵表现出一种蔑视,对个人的尊严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30.对诗中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台山之高,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挺拔的宏伟气势。B.“势拔五岳掩赤城。”说的是天姥山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D.“栗深林兮惊层巅。” 说的是游山时为山林的幽深而战栗,为层巅的险恶而惊恐。

31、李白的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主要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A、通过奇特的构思来表现,诗中构思出一场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极富浪漫色彩。

B、主要是通过丑恶的现实与光明的梦幻进行鲜明对比来表现的。

C、全诗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D、主要通过它形式的灵活多姿,不拘一格,句型多变,节奏缓急有度等方面来表现的。

五、简答题:

1、“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运用了哪些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夸张、拟人,更生动形象地反衬出天姥山的高耸雄奇。

2、请指出“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并就其作用作简要赏析。

运用了比喻,将人生万事比作东流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生一去不复返的哲理,寄予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

3、诗人既然梦游天姥,为何用简洁的语言写登山见闻及游山经历,却浓墨重彩地描绘仙境?

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抒发对天姥奇景的热爱之情,而是借“仙境”抒发对自由解放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权贵

4、从题目看,李白此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作,文中那句话照应了此意?作者又为何要采用“游仙”这种形式?

因为“游仙”的形式便于超脱现实,从而发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才能,可随意挥洒,更随心所欲地一吐长安三年屈身权贵、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气。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反衬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好处是能使读者通过形象化的对比,感受深刻。

7.《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

参考答案: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14、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5、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6、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7、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9.表现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切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10.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是为了_________。答案:反衬现实的黑暗腐朽,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的轻蔑、对污浊现实的弃绝,从而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文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一句照应“留别”之意。

第五篇:李白

谪仙豪情——简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从史书上干巴巴的记载,我们当然可以知道他的生平轶事,真正难的却是从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层面来分析他的性格。何况我们如今要谈论的还是一位“仙人”,他的人格意志与精神自由的矛盾更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在李白身上,既有屈原式的对现实、对人生的眷恋与执着,有屈原那种独立不迁、好修为常的人格精神,也有庄周式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精神自由的追求一旦被现实生活否定,他又企图在纵酒迷醉、隐游山水、寻仙访道的生存方式中得到无意志的解脱。因此,他又有庄周那种悲观厌世、人生若梦的消极情绪。但是无论这种矛盾深刻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断定一点:李白就是李白,除去那些后天形成的复杂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真正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乃是那近乎与生俱来的横溢才华,还有他那深入骨髓的浪漫潇洒!

之所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深入骨髓,绝非是捕风捉影。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从来没有如李白这般,在自己所作每首诗中都浪漫得如斯自然而深刻,在自己所写的每句诗里,都能浪漫得如此信手拈来。

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有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充分肯定了李白诗的重要地位。总之,李白和屈原一起,堪称中国古典浪漫诗派两昆仑,无人可与同日而语。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这里,我们还要着重介绍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李白的浪漫主义,并非单单是在诗文中的浪漫,而是在人生中的浪漫。有时候我觉得,李白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一条彻底浪漫主义的人生路,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一般的记录的那些种种,乃是他的一切,他的灵魂。

下载李白诗三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诗三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

    李白范文

    古诗吟诵之------- 《静夜思》教学设计 李家完小 许慧娟 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在音乐声中感受平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 教......

    李白

    李白简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

    李白(定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画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李白

       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李白的思想性格 李白的诗歌创作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总序第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

    冰心诗三首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 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

    《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