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荒原狼》有感
孤独着 骄傲着 微笑着
————读《荒原狼》有感
无意中在人民网读书栏目中看到这本书,刚开始是被《荒原狼》这个名字所吸引,看了简介,发现作者赫尔曼.黑塞竟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荒原狼》则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牌,顿时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事实超出了我的期待,我精读了起码三遍,整本书已经画得面目全非,他人必然是无法再读了,也好,就让它成为专属于我自己的书吧。
这里我想用几个词来分享读这本书的几点感受。批判。黑塞的批判是直抵灵魂的,让人羞愧,无言以对,他最痛恨、最厌恶的就是“市民的满足、健康、舒适、精心培养的乐观态度,悉心培育的、平庸不堪的芸芸众生的活动”。他的批判甚至不需要语言,只需“短短的一瞥”,顷刻之间,什么名誉声望、聪明才智、精神成果,什么追求尊严、人性的伟大与永恒等等,统统都崩溃倒塌,“变成了一场把戏”!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无情鞭笞、尖锐批评各种机构、各式人物时,从不把自己排除在外,他的箭头总是首先对准自己,他憎恨和否定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两分钟以前,他还痛恨这个可恶已极的世界,还龇牙咧嘴地向它挥拳头呢。而现在,一位可尊敬的老实人叫了他一声,很平常地向他打了个招呼,他就感激涕零,欣然领受,高兴得像一只满地打滚的小猪崽似的,陶醉在那一点点善意、尊重与亲切之中”。这时,你仿佛看到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这个时代所有的人,我们也许会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在深刻反省自己的同时,也会对社会、对他人宽容很多。因为,我们发现,指责他人的问题,我们自己身上多少也都存在着,甚至更多。
剖析。主人公哈里孤独着、骄傲着,他没有一味消极沉沦,他爱思考、爱读书,他认识到他的痛苦和命运恰恰和他的长处紧紧相连,他认识到每个人的本质远不是善与恶两个因素,而是上百上千个因素构成的。是啊,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了解了自己,自以为非常清楚人为何物,然而,每个“我”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实际生活却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得多,比我们可怜的傻瓜语言细腻得多。“人是一种试验和过渡,人只不过是自然和精神之间的一座又狭窄的桥梁。作为永恒人性的“市民精神”无非就是在无数的极端和对立面之中寻求中庸之道,上升到社会层面,就是“以多数代替权力,以法律代替暴力,以表决程序代替责任”。于是,历史上无数次出现“市民们今天把某个人判为异端烧死,判为罪人绞死,而过了两天又为他造纪念碑。”文中大篇幅关于人性、市民精神,尤其是关于战争方面的剖析,深刻而犀利,打破了我们太多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观念,令人折服,发人深省。我们会对很多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会发现远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读书使人明智,黑塞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的确能带 给我们太多的启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要轻易固执于己见,尽可能的多探究、多思考,问题没那么简单。
坚强。主人公哈里“宁可节衣缩食,以此来拯救一点能够自行其是的权利,他从来没有为金钱和舒服日子出卖过自己,从来没有把自己出卖给女人和有钱有势的人,为了维持他的自由,他不知多少次抛弃和拒绝世人眼里会带来好处和幸福的东西”。他在最痛苦的时候仍然坚信“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砂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他认为“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讲,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得多”。他对痛苦说“你等着吧,再过两年,我就能主宰你们了!”是啊,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人本身就是活着的目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感恩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一切,敢于用幽默来对待身边的挫折和不幸。同时,我们更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用幽默来从容面对生命中的一切。目前,我们身处所谓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时代,实际上我们比过去进步的只是技术层面的,真正人的精神层面,是否真的高度发达、高度文明了呢?面对挫折、困难、甚至死亡时,我们是否能如此从容并且幽默呢?
悟道。作者借助偶遇的一个舞女、一个乐师以及梦中出现的他最敬仰的歌德、莫扎特来阐述对人、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舞女告诉他“活着容易得很”,“你连跳舞都不想跳,怎么能说你已经作出极大努力去生活呢?”“要学会跳舞、学会大笑、学会生活”八十二岁的老歌德告诉他,“严肃认真是由于高估时间的价值而产生的。永恒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只是一个瞬间,刚好开一个玩笑。”哈里隐约感觉到:“人还不是完美的造物,而是一种精神要求的产物”,“压根没有什么回头路,既不能回到豺狼,也不能回到儿童”,“要回到宇宙,停止痛苦的个性化,修身成神就必须敞开胸怀,扩大灵魂以使灵魂又能容下整个宇宙”。智慧总是相通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真正的智慧一定是经历万般磨练而产生的,正如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哈里最终也悟道了,“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我们普通人也许没有圣人那么高的志向,不会经历那么多的磨难,也没有那么好的悟性,但是我们可以坚守良知,心存感恩,热爱生命中的一切,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幽默、学会唱歌、学会跳舞,至少我们可以学会大笑。
第二篇:读《荒原狼》有感
学会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
-读《荒原狼》及《黑塞传》有感 2013.1.1孙何凝
“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嗯,我口袋里也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我的身体也有无数个灵魂,它们隐秘潜伏在我心灵最低处。当我遇上《荒原狼》时,那种撕裂的痛苦,我无数多的灵魂跟随主人公哈勒尔经历转变在我身体里猛烈地碰撞,让我无数次掉进空荡荒凉的无爱之狱,绝望之狱,越陷越深,巨大的荒凉感从我心底升起。然而,到最后,我也同哈勒尔一起意识到,我必须理解生活的幽默,生活绞刑架下的幽默。我清楚地意识到了这本小说对我的意义。
起初,刚阅读时,黑尔曼黑塞独特的结构令我耳目一新。第一部分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他所见的哈勒尔——“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胆怯孤独,粗野豪放,焦躁不安,思念家乡,无家可归”;第二部分,是荒原狼自传,是哈勒尔是穿越他自己内心的一次地狱之行,绝望与痛苦紧紧围绕我,给我以震撼;最后故事的结尾,又以在魔剧院的游戏作结尾,映像,回忆,梦想,与现实糅合,浓郁的幻想色彩,深刻的象征意味发挥到了极点。
在第二部分中,荒原狼的自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绝望与死亡的气息。每次当我合上书的时候,那种如麻般纠缠地,同时有一种悲壮的痛苦狠狠敲击着我,紧紧包裹我,让我的呼吸越来越沉重。我仿佛和哈勒尔一起游荡在深夜的街道上,时而奔跑大叫着,疯狂地,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世界上,交际,工作,戴着虚伪的面具微笑微笑微笑;一起在阅读《论荒原狼》时,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同时也更加痛苦地认识到了我们自身的矛盾性与双重性加剧了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剧性都在于此:明明不想被这个世界所控制,都有自我的思想,想以自我的方式生活,然而无法摆脱也无法抗拒真正的生活。这是现实而又残酷的事实;一起看着刮胡刀,等待死亡„„是痛苦,是绝望,每一次我无法让自己摆脱那种在心底卷起的旋涡,它们越来越深,越来越急,裹挟着我,好像要越走越远,去哪儿?我也不知道。黑塞他以这样一种极端而又尖锐的笔尖,在我心底刻下痕迹。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为什么,哈勒尔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痛苦!到最后,也是达到极点的,哈勒尔在魔剧院中游戏,经历这人生游戏,戏谑,恐惧,冰冷,而又是幽默的.。是啊,幽默。“您应该学会笑,这是对您的要求,您应该理解生活的幽默,生活绞刑架的幽默”我们都笑了,是的,“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这也许也是答案。
我或许对我痛苦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解释,我也在《黑塞传》中找到了我所认为正确的答案。我想,蜕变注定是痛苦的。矛盾与双重也注定是孤独痛苦的。哈勒尔的痛苦的背景是一个时代的沉沦一个时代的痛苦,正如黑塞以自序者的口吻说道:“哈勒尔的疾病是整个时代的弊病,是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病的远非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的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首当其冲”同时哈勒尔的历程,内心的地狱之行,残酷地告诉他:他无法改变这种现象。
社会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看到哈勒尔痛苦还表现在他的矛盾性与双重性。他身上不仅仅只有两个灵魂,他有无数多个自己,那无数多的又成了整体的一个他。哈勒尔的身上有人性和兽性,两种本性,既纯洁美好,又邪恶凶残,能感受幸福,又能感受痛苦,两种互相敌视,又互相依赖对方生存。那样对立的两极的性格在我身上也存在,所以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共鸣。我也不愿虚伪机械的每天生活,学习,微笑,戴着面具游在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可是我必须得,无法抗拒,我痛苦我绝望,我在生,我也在死。就像哈勒尔要改变一个
世界,他要寻找一个世界,一个永远存在的精神世界。但是冰冷的无法拒绝的现实世界就是横亘在你的面前。你看着他,能怎么样呢。这矛盾的过程注定是以无果为结果的。但或许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学会大笑。学会幽默,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
学会理解生活绞刑架的幽默。我想它不是教我们一味地绝望一味地痛苦,甚至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即死亡来结束这种生活,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找到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世界。生活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了,年少的我们生活在这浮躁的年代,也开始追求物质世界。我想我们应该更要静下心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吧。然而生活,必定存在痛苦,不是所有事情都如自己所愿,每个人都矛盾都双重,只是不同的人表现的形式强度不同吧。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内心浑浊,混乱的世界,我们要笑,是大笑。学会取笑可笑的,毫无价值的东西,一直幽默下去。
嗯,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博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第三篇:读荒原问道有感
读荒原问道有感
雪尘
不久前读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秀才遇上兵”的可悲历史情境一遍一遍地在我脑海里回放。我不禁思索着,属于知识分子的“骨骼”和“历史责任”究竟是什么呢?当疯狂者破坏一切秩序和人情时,真正能够载道的又是什么呢?一切思考,不再为生活服务的时候哲学思考是否有必要的意义?恰在此时,经朋友的推荐我知道了徐兆寿老师的新作《荒原问道》。使我困惑的很多问题,在该书中一一找到了答案。很多中国古老的恒言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跃然于纸上。
《荒原问道》,是近几年来我读到的唯一一本,没有“序”的书。扉页之后仅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荒原”在书中所含着的意味又是什么呢?我出生在河西,说到荒原不免想到茫茫戈壁,而隔壁在一天之中的每一个时候里又都是不同的。早晨的戈壁日出前后的景象,划开混沌的第一缕阳光照彻大地,总是充满了希望的感觉;白天的隔壁是灼热的,太阳是唯一的坐标,走向哪里都有迷路的感觉;黄昏的戈壁是神秘的,日落如同微启的莲花,金色的光芒加持俗世生死,显得神圣;夜晚的戈壁是梦幻的,每一个童话里的夜晚大抵从此而生。
近几年读书,能读到的当代作品,偏僻入理地发现问题的作品屡见不见,而真正给出答案的书却太少太少。在我看来《荒原问道》恰恰是将问与答都写的十分细致入微的作品,体验生活,然后发问,发问以后再次进入生活体会并寻找答案。这让我想起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论语》亦是在一问一答之间流传至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在大地上劳作的状态和人类文明蔓延的感情线索。所有哲学发问大致不能离开这个“本”。书中纠缠陈子兴的一段爱情故事和夏木先生与农民打交道的二十年岁月里发生的一系列关于土地和荒原的故事,在我看来正是在诠释这个“本”字。很多道理,只有放入生活当中才能知其对错与否,我以为一切哲学探讨的关键都只能体现在“务本”的实际意义上。
生活的复杂性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佛家认为在如来入灭以后人类的生活一直不停地在走下坡路,聪明人越来越少,糊涂蛋越来越多,真正有智慧的人几乎绝种,更有人说中国自孔孟以后两千多年来没有圣人的出现,这大抵是由于“务本”思想中“务”的部分在流失,而“本”的部分被曲解。关于“务本”一句,古人已经说尽,在《荒原问道》中“务本”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此地,我们不妨做一点佛家禅定的功夫,舍其筏而登其岸,从两个主人公角色本身的角度和立场体会一下“务本”的思想。
至于本书“问道”的结局,我想徐兆寿老师已经在书中作了最好的诠释,固守结局与固守开始别无二致。
以上仅是我个人以读者的身份写下的一点浅显见解。
第四篇:《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叙述了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我们一起来看看荒原狼读后感,有读者这层韵味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荒原狼》读后感,希望你喜欢。《荒原狼》读后感篇一
人性究竟有几个侧面?如何应对内在的矛盾体之间激烈的冲突?理智与情感,冷漠与热情,抽离旁观与全身心投入这种种灵魂的极端究竟要怎样调和才能坦然的自处而不必忍受心灵的煎熬呢?
赫尔曼·黑塞正是在《荒原狼》这部自传体小说中,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写照来向我们逐层剖析问题的内核。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虽然远去了战争的阴影,生活在一个包容、丰富的社会环境下,但随着经济、科学的高速发展伴之以精神文化硕果的缓慢稳进,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仍愈发激化。
我们想保持本真赤诚,却不得不在职场上圆滑世故;我们渴望静下来享受心灵的交流,却不得不面对网络时代海量袭来的庞杂信息;我们想秉持精神、信仰、理想的追求,却不得不接受以金钱、名誉、地位作为衡量标准的普世价值观。
小说主人公最后在魔剧院的畅游中,顿悟到了一条出路——反复去体会生存的痛苦,将这场人生游戏玩得更好些,“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荒原狼》读后感篇二自称“老男人”,是一大批中年男人乐此不疲的事,这个称谓,是中年男人躲避依然身强力壮的事实,通过承认自己衰老来享受一些年轻时所无法得到东西,比如一些和闲情逸致有关的事物。承认自己老,和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思路一致,是对现实压力的本能反抗。人老了,尽可以说“我历经沧桑”以示通透,而实际上,这仍不过是中年男人的自欺欺人罢了。
我们身边的“老男人”其实一点儿也不老,相反,“男人四十一枝花”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你搞不清楚这些“老男人”倚老卖老的目的在哪儿,是吸引女性的一种语言撒娇呢,还是自恋的别样呈现?每次“老男人”之间的相聚,都充斥着烟雾缭绕、酒气熏天,席间遍布欢声笑语,或许,自诩为老,不过是正话反说,想表明自己依然年轻仍然可以纵情声色而已。
真正的老男人,应有一颗旧灵魂,就像黑塞在他那部著名的《荒原狼》中描述的哈勒尔一样。他严肃、拘谨、常常心不在焉,他胆怯孤独、急躁不安、脸庞冷静又忧虑,他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小房间里,拒绝与外界交往,他的审美与价值观已经固化,排斥一切新鲜事物。他以“荒原狼”自居,和现在的男人以“老男人”自称,有异曲同工之处。
“谁尝过另外一种充满险恶的日子的滋味,尝过痛风病的苦痛,尝过激烈的头疼,这种疼痛的部位在眼球后面,它把眼睛和耳朵的每一个活动都从快乐变成痛苦;谁经历过灵魂死亡的日子,内心空虚和绝望的凶险日子。”在哈勒尔的自述里,他叙述了这颗旧灵魂的累累伤痕,拥有这样的灵魂,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位老男人吧。
老男人对爱情通常是嗤之以鼻的,如同毛姆曾说过的那样,一个男人允许自己在爱情方面恣意妄为的年龄应该控制在35岁之前。按照毛姆的说法,男人35岁之后再为爱情神魂颠倒,完全是不成熟的表现。谁会想到像哈勒尔这样的老男人,还会被爱情击中呢?当哈勒尔遇到赫尔米娜,他那封闭的内心城堡被迅速攻陷,固有的观念土崩瓦解。赫尔米娜是漂亮不假,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姑娘不假,但让哈勒尔爱上赫尔米娜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她懂得他那颗旧灵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抚慰。
她懂得他内心的秘密,她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心灵动向,而他深深为此折服与沉迷。对于来自她的命令,他感到自己只能去执行,内心不但不进行反抗反而欢呼雀跃着服从。这不是受虐型人格的体现,而是黑塞与张爱玲一样,拥有了对人性的高层次认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荒原狼》是黑塞第二次婚姻失败后的作品,哈勒尔的灵魂之伤,很大程度上也是黑塞的灵魂之伤。愈合这个故事内外两个灵魂伤口的,严格说来,不是年轻貌美的异性,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懂得。
赫尔米娜以及她介绍给哈勒尔的情人玛丽亚,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哈勒尔,她俩在哈勒尔的灵魂废墟上建造着美丽的花园,这座花园生长着各种奇异的花朵,这些花朵散发着由欲望、爱、依赖等复杂情感构成的馨香。哈勒尔惊奇地观察着自己情感世界的裂变,他难以相信却无力拒绝,旧有的拘谨性格让他排斥情感新世界中冒出的新芽,但春风打开心门所带来的掺杂着困惑的快感又让他沉溺其中。老男人恋爱如老房子失火,哈勒尔没救了,后来他因为嫉妒而“狼性”大发将赫尔米娜杀死的结局,也验证了一条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规则:不要轻易触碰那些受伤的灵魂,除非能够真正给它以天堂般永恒的安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恋爱禁忌:不要轻易爱上老男人,因为他们的爱多数用完了,因为无爱可用变成了爱无能。但现在的女孩子选择老男人,也不是全部为了找爱而去的,所以,也无所谓他的灵魂是新是旧。只是,这样的情感双向选择到最后都会变成一种游戏,而且是那种清汤寡水的无聊游戏。
成为老男人没关系,以老男人自嘲就没什么值得大说特说的了,这篇文字想告诉读者的是,年龄可以变老,别让你的灵魂变老,尽量保持它年轻且不被伤痕布满,这样它才能帮助你感受和体会这世界上无法用物质衡量但却奇妙无比的爱情、亲情以及其他。
《荒原狼》读后感篇三《荒原狼》是二十世纪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发表于1927年六月。小说问世后,先后被译成二十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小说大多以青年为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苦闷、彷徨与探索。而《荒原狼》描写的是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自称荒原狼,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这匹荒原狼吧。
哈尔勒年轻时曾想有所作为,做一番高尚而有永恒价值的事业,他富有正义感,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反对互相残杀的战争,反对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招来一片诋毁与谩骂他到处看到庸俗鄙陋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各党各派为私利而倾轧。社会上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什么东西都发出一股腐朽的臭味。荒原狼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猴戏。他感到非常烦躁痛苦,他烦躁不安,无家可归,“啊,在我们的世界……要找到神灵的痕迹是多么困难啊!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士者。”
他很悲观,但他的悲观主义的基础不是鄙视人世,而是鄙视自己,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尖刻、批判、厌恶和憎恨,全部发泄在自己身上,而对其他人,对周围世界,他始终勇敢而严肃地尝试着去热爱,因为“爱他人”就像恨自己一样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灵上。可是他十分清楚,人活着,不爱自己就不可能爱别人。而憎恨自己,最终会导致可怕的孤立和绝望。
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荒原狼那样深切而强烈地需要独立。他越来越独立了,没有人能命令他,他自由而独立地确定自己的言行和取舍。但是在已经到手的自由中,哈里突然觉察到,他的自由就是死亡。周围的一切使他陷入寂寞,世人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连他自己也与自己无关了。他在变得越来越稀薄的没有交往、孤苦伶仃的空气中慢慢窒息而亡。但是,死亡之路无时不通,死亡之门永远敞开着这种想法,反而给他以力量,使他有兴趣,甚至是好奇地饱尝痛苦和逆境。
赫尔米娜是一个形象棋子,也是荒原狼的理解者。她是哈里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创造力与智慧之源,在这里是他调和矛盾之旅的向导。
“面对充满暴力与谎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灵魂发出我作为诗人的呼吁,只能以我自己为例,描写我自己的存在与痛苦,从而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而被其他人蔑视。”这是黑塞说的话。而荒原狼恰是他本人第二次婚姻触礁后的写照。
第五篇:《荒原狼》读后感
读《荒原狼》后浅显的感想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荒原狼在孤独中痛苦跋涉,他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人性深处隐藏的种种邪恶趁虚而出。荒原狼与之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通向不朽的道路并因此而痛苦、矛盾。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但是,这么一个人的出现,完全不再被我理解了——赫尔米娜!这个孤傲的荒原狼啊,他竟然完全可以接受并努力地完成她所有的指令!还有刚开始赫尔米娜就认定最后她给他的指令就是杀了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她可以指令他所有,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完成她的指令去学习他认为他厌恶的舞蹈和厌恶的音乐。
关于赫尔米娜和帕博尔、玛丽亚这三个人的出现,我完全是懵了的状态,更不用说之后的老哈里、新哈里的对白,魔剧场和杀死赫尔米娜之后莫扎特的出现……这些等等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分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可是,尽管哈里在魔剧院里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还是无法直面自我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 “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 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现在,我知道,未来这本书,出现在我视野还会有很多次,甚至十几次之后,我仍然无法了解那是个怎么样的荒原狼和黑塞要带给我们,指引我们的那部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