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说课

时间:2019-05-13 13:3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诗歌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诗歌说课》。

第一篇:现代诗歌说课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 《理想》 《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 雪》

《雨说》

《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试讲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去分析。(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 “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5、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依据: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王家新走到了山的那边,山的那边就是海,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理想,然而群山的阻扰让人气馁沮丧,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同学们啊,请相信,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总会实现。

(教师及时的总结,使课堂有头有尾会加深学生的课文的印象)

作业:将课堂板书扩展成三百字的诗歌鉴赏稿。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悟是零碎的,通过手写的形式能对思维进行梳理,对课文内容再有一个总结性的把握,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二、板书设计

在 山 的 那 边

王家新

朗读(首要)

语言:痴想

隐秘 铁青着脸 诱惑 枯干„„ 情感:理想

挫折(阻碍)

意象:山(困难)

海(理想)

《天上的街市》

2、教学目标

1.一咏三叹,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2.学习诗人运用联想、想象创造诗歌意境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1.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2.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精彩部分,先声夺人导入新课。二、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

缥缈

不甚

珍奇 闲游

灯笼

(二)掌握重音,读对节奏,把握韵脚,读出语调以及语气的轻重抑扬,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听者感受诗歌的意境,每读完一层,要作稍长停顿,使景物有画面感。

1.这是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共四节,每节句数相同,句式比较整齐,节拍也相近。每节偶句押韵,每节换韵,使得音韵和谐悠扬,朗读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朗读之有语气、语调,犹如青山之有起伏,碧水之有波澜。没有语气、语调的朗读,肯定让人恹恹欲睡。

“好像”“我想”“你看”„„要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应该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听者的视线和思绪,使大家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象。

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

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应该一字一顿轻轻地读,努力给听者营造一幅牛郎织女游乐图,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诗虽收尾了,但天街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3.变换角色,想象画面,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读出感情。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常常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逐始终令自己醉心的理想。在他的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爱,那样荡人心肺。“天上的街市”就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朗读时要细细体会,力争读出作者的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从而受到情感的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三、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

过渡语: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这样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同样,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尤其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尤其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都让人浮想联翩。下面,我们大家就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放飞心灵,驰骋在这首诗歌的意境中。

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天上的街市有一条联想和想象链,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3.用精美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向大家描绘“骑牛图”或者“闲游图”。

方法:

★以文辞为本。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借积累延展。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只有学会借积累延展你的想象,才能使诗歌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生生的画面。★与诗情共鸣。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提示:你看见天河溅起的朵朵水花了吗?

你听到牛郎织女的甜蜜的悄悄话了吗?

你感觉到他们的心花在悄悄绽放吗?

4.按下面的提示展开联想。

从松树的颜色联想到; 从松树的生命力联想到:

四、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可能谈到的问题:

1.远远的:这个词不仅能准确、精练地表明诗人和街灯的距离,使诗人的联想顺理成章,而且它还是个叠词,读起来上口,富有音韵美。

2.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能”: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场面很多都是出于联想、想象的,诗人却把神异的幻景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斩钉截铁加以肯定,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显得真实自然。同时这也表明了作者坚持这样的理想生活世界上是存在的,从而也表明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3.“浅浅的”和“不甚宽广”: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不可逾越的天河变为“浅浅的”“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衬,为古老神话赋予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这虚幻的景象在作

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

人间情趣。

4.“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和思绪,使之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

象。语言平易、亲切。

5.那朵流星中的“朵”:这是一个量词,常用于修饰花,众所周知,花给人的感觉总是甜蜜、美好的,诗人把流星比作花,目的是为了表现牛郎织女花一样的生活。

六、通过板书回课总结学习诗歌的一般学习方法。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七、同学们用同样的步骤学习《静夜》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乡愁》教学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l(板书。语调: 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甲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一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一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一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l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家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l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宁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圉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一窄窄的一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代人对回归祖国的乡愁的深度。师:用“小小的”“窄窄的一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 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1:改过以后,感觉这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入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余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

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一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乌”和“我像~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女生读)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两女生分别背诵)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第二篇:现代诗歌说课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作品,作者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和“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文章语言生动,意蕴丰富,抒情、叙事、议论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最佳范本。

二、学生分析(接着我来谈谈学生的情况)

此时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语文,满腔热情,这首诗对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首先在于此诗的语言较为浅显流畅,而且文章第一节是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写的,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本文有一定的挑战性,文章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同学间的讨论启发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此要求并联系学生与文本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的学习初步领会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并将“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主旨”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学法

本课是学生接触初中语文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谓万事开头难,新课标精神的落实当成学生第一堂课开始。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指导法。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赋予音乐美,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更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为字词的分析,主题的探究打下基础。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要适时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归纳反馈引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理论指导法。本文是学生初中接触的第一篇诗歌,当以朗读感悟为教学重点。同时不忘适时加以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相对应的学法有:

1、朗读法。朗读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前提条件,争取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悟情明理,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讨论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讨

论法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探究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过往教师的经验发现初中生的课堂积极性不如小学生,所以在初中入学伊始强化这种探究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4、联想想象法。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五、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去分析。(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 “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而明确文章主旨。(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5、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依据: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王家新走到了山的那边,山的那边就是海,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理想,然而群山的阻扰让人气馁沮丧,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同学们啊,请相信,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总会实现。

(教师及时的总结,使课堂有头有尾会加深学生的课文的印象)作业:将课堂板书扩展成三百字的诗歌鉴赏稿。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悟是零碎的,通过手写的形式能对思维进行梳理,对课文内容再有一个总结性的把握,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在 山 的 那 边

王家新

朗读(首要)

语言:痴想

隐秘 铁青着脸 诱惑 枯干„„ 情感:理想

挫折(阻碍)意象:山(困难)

海(理想)

初中语文的现在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 《理想》 《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 雪》

《雨说》

《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教学目标

1.一咏三叹,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2.学习诗人运用联想、想象创造诗歌意境的写法。3.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常言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朗读可由教师表情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男女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本文为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2、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本诗为新诗,语言通俗易懂,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诗并不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的指导与培养。为此,教师可采取“设计问题——启发想象与联想——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启发法、引导法贯穿全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1.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2.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精彩部分,先声夺人导入新课。二、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

缥缈

不甚

珍奇 闲游

灯笼

(二)掌握重音,读对节奏,把握韵脚,读出语调以及语气的轻重抑扬,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听者感受诗歌的意境,每读完一层,要作稍长停顿,使景物有画面感。

1.这是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共四节,每节句数相同,句式比较整齐,节拍也相近。每节偶句押韵,每节换韵,使得音韵和谐悠扬,朗读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朗读之有语气、语调,犹如青山之有起伏,碧水之有波澜。没有语气、语调的朗读,肯定让人恹恹欲睡。

“好像”“我想”“你看”„„要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应该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听者的视线和思绪,使大家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象。

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

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应该一字一顿轻轻地读,努力给听者营造一幅牛郎织女游乐图,传出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诗虽收尾了,但天街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3.变换角色,想象画面,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读出感情。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常常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逐始终令自己醉心的理想。在他的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爱,那样荡人心肺。“天上的街市”就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朗读时要细细体会,力争读出作者的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从而受到情感的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三、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

过渡语: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这样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同样,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尤其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尤其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都让人浮想联翩。下面,我们大家就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放飞

心灵,驰骋在这首诗歌的意境中。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天上的街市有一条联想和想象链,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3.用精美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向大家描绘“骑牛图”或者“闲游图”。

方法:

★以文辞为本。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借积累延展。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只有学会借积累延展你的想象,才能使诗歌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生生的画面。★与诗情共鸣。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提示:你看见天河溅起的朵朵水花了吗?

你听到牛郎织女的甜蜜的悄悄话了吗?

你感觉到他们的心花在悄悄绽放吗?

4.按下面的提示展开联想。从松树的颜色联想到; 从松树的生命力联想到:

„„

四、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

机点拨。学生可能谈到的问题:

1.远远的:这个词不仅能准确、精练地表明诗人和街灯的距离,使诗人的联想顺理成章,而且它还是个叠词,读起来上口,富有音韵美。

2.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能”: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场面很多都是出于联想、想象的,诗人却把神异的幻景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斩钉截铁加以肯定,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显得真实自然。同时这也表明了作者坚持这样的理想生活世界上是存在的,从而也表明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3.“浅浅的”和“不甚宽广”: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不可逾越的天河变为“浅浅的”“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衬,为古老神话赋予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这

虚幻的景象在作

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4.“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和思绪,使之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象。语言平易、亲切。

5.那朵流星中的“朵”:这是一个量词,常用于修饰花,众所周知,花给人的感觉总是甜蜜、美好的,诗人把流星比作花,目的是为了表现牛郎织女花一样的生活。

„„

五、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1.教师激情渲染、铺垫,努力激起学生的说话欲。

你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你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本诗集《女神》一个剧本《屈原》,使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窒息着。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皂!在当时的中国,诗人你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你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在日本留学的你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曾几度仿惶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失望和痛苦充溢着你的胸膛。你只好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逐始终令你醉心的理想。你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你

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诗人你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终于,你不可遏制地对过去曾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你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你的幽思遐想,使你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你的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你情不自禁地歌唱道:唉,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青春时代再来!/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自由的时代再来!(《星空》)。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天上的街市》,借以展示你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同时,你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划开了现实的浓重夜色。“

2.你认为与郭沫若同时代的人们看到《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3.假如你正与诗人面对面,你想告诉他什么呢?

六、通过板书回课总结学习诗歌的一般学习方法。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七、同学们用同样的步骤学习《静夜》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用散文的语言改写《静夜》这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乡愁》教学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l(板书。语调: 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甲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一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一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一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l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家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l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宁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圉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一窄窄的一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代人对回归祖国的乡愁的深度。师:用“小小的”“窄窄的一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你们开

“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

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1:改过以后,感觉这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入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余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

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一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乌”和“我像~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女生读)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两女生分别背诵)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吴明琴整理)

【洪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味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 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

还需要语感分析。即分析语言的运用,也就是在语境中品味语言。这句话,为什么用这个词。这里为什么用这个顺序而不用那个顺序,为什么用这个材料而不用那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 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互文、反复、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第三篇:玫瑰说现代诗歌

我是一枝无刺的玫瑰

本生长在密林草边

听说外面的世界异彩纷呈

我决心要去探个究竟

我奋发的生长

我枝繁叶盛

终在一天,有人会发现我的美丽

我蠢蠢欲动 冥思苦盼

过了多久个

春夏秋冬 寒来暑往

过了多少个白昼黑夜

某年某月某刻

我以为是位采药的公子

将我带回 还翩翩风度

瞥了我的一眼

让我心惊胆战

原来是贪婪的伐木人

我被一铲连根拔起

哈哈,我可以以假乱真

把你高价变卖给

那些个痴情的傻子

浪漫去吧 人们!

风卷残云 空气在咆哮

雷雨在轰鸣

野玫瑰在哭嚎

“请别拔掉我的刺”玫瑰哀求着

你在说给谁听?

无人能听 无人想听

雷雨轰鸣 雷雨轰鸣

天灾人祸 洪流遍野

这是被剥了刺的玫瑰

最后的一声诅咒……

第四篇:说声再见现代诗歌

数声三二一自己打版

彩虹色是基调

在这场电影里我的男主角是你

电影的时长是一辈子

再一次数一声三二一

这一次是离别

故事情节不符合预期太难坚持

理由是我想提前放映

转折

年少的我们总爱幻想天长地久

总以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

后来的我们在现实中领悟

现在的我学会为自己打算

跟年少的后来的我们说声再见

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累感不爱的爱情早就没有了晚安

摇摇晃晃的走到现在已到了极点

不如就此分开为了以后结局少些难堪

现在的我也学会朝故事的走向看

跟年少的后来的我们说声再见

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我和你之间的爱情早就已经走远

走到这里也只是因为不舍和不甘

不如就此分开为了以后结局少些难堪

现在的我也学会理智的分析问题

第五篇:说课

南江县北极乡小学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研讨会汇报内容记录

时间:-----2012---6-----5 地点:办公室 主讲人员:罗朝勇

参加人员: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汇报内容:如何说课

通过本次南江县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研讨会的培训。我认为: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 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 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

一、什么叫说课

那么,什么叫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我在说课实践中认识到,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根据我的理解,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 点或一个问题的。所以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二、说课的意义

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再请几个人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很多教师的备课,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我们的老师都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5、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三、说课的类型

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但我们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内容自然也不同。根据此次培训我认为说课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 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这些可以简单地说,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这应该是总体上课的思路。

3、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尝试学习,自主探究,巩固练习;回顾小结,质疑问难、板书设计;教学预测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这也是说课与教案交流的区别所在。【在这里我说的是实践型说课,而 理论型说课与实践型说课有一定的区别,实践型说课侧重说教学的过程和依据,而理论型说课则侧重说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理论型说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观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2、说实例理论观点是要用实际的事例来证实的。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说课的重点。

3、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在说课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以上是我对说课的一点肤浅认识,不对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下载现代诗歌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诗歌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模版

    关于 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

    说课

    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所授学科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宏观——微观的......

    说课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 教材分析 1.教学思路分析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

    说课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倔强的贝多芬》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音乐会上,不堪忍受贵族的侮辱而愤......

    说课

    (二)典型“模板” 1、说课稿(郑成成) 93.22分尊敬的各位考官(或评委): 大家好!(鞠躬)我是小学语文组第----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写课题) 下面我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

    说课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落花生》 1、说教材内容: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

    说课 文档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宜昌市第十八中学 章世英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说课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