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徐志摩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关于徐志摩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位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诗中国语言的结晶,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志摩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美和自由。志摩的诗清新美妙,通俗易懂。他的几首杰作如《偶然》,《再别康桥》,读来琼琼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志摩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他于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娱乐界甚至将志摩的故事拍成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来纪念这为杰出的诗人。
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和美国却鲜为人知,不得让人叹息。在互联网上,关于志摩的网站虽不少,却多数是华文的,英文网站寥寥无几。志摩美妙的诗歌只能在中国大陆上流传,实在可惜。于是我们决定做一个中英文相结合的网站,向世界人世介绍这位中国的奇才--诗人徐志摩。
生平: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生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硤石镇的一个地主里。当时正值“公车上书”前一年,经济不景气,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于一个由封建公商业向新兴资产过渡的家庭中,生活还算过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志摩将来走金融这路,而志摩却从小立志成为中国的Hamiton,实业救国。志摩的生母钱氏,特别疼爱志摩。志摩从小聪颖,很收人喜爱。志摩的奶奶最疼爱志摩,经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
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赞。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生平: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生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硤石镇的一个地主里。当时正值“公车上书”前一年,经济不景气,百姓生活困苦。志摩生于一个由封建公商业向新兴资产过渡的家庭中,生活还算过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志摩将来走金融这路,而志摩却从小立志成为中国的Hamiton,实业救国。志摩的生母钱氏,特别疼爱志摩。志摩从小聪颖,很收人喜爱。志摩的奶奶最疼爱志摩,经常陪伴志摩。
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
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
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赞。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爱情:
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讲过, “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志摩是幸福的.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张幼仪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两人联系甚少.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幼仪于1988年逝世.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徽音被
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陆小曼 & 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哲学:
很多人认为每一个科学家都是哲学家,他们尝试用科学知识去阐释世界的奥妙。其实每一个艺术家也都是哲学家。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其一生去感受生活,艺术和爱情。
志摩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求这三样东西。他认为生活应该是艺术的,从而号召人们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他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真正的爱情,而且认为这是人生的唯一要事。为了寻求这份爱情,他宁愿认天下的人们批评,嘲笑。他崇尚自由,追求自由。飞翔是他小时候的梦想。他这种勇于追求的精神曾激励无数青年摆脱束缚,寻求自由。
志摩对于教育的看法在当时社会上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他主张幼稚教育,提出教育的核心
是树造一个人的性格。
志摩的哲学不是一段话就可以介绍完的。志摩的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生活与人生:
徐志摩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一生追求真,善,美.他讲过“生活是艺术”.将生活比喻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 可见生活在诗人眼中并非枯燥的重复, 而是多姿多彩的艺术品.徐志摩渴望自由, 追求真理.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 他就不停的追求属于他的自由.他渴望像飞鸟一样, 在蓝天白云下无拘无束的翱翔.在<<想飞>>, 他呼唤:“想飞,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 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然而, 封建社会的枷锁却牢牢的禁锢着诗人, 让他失去飞的自由.幸运的是我们的诗人并没有屈服.他顽强地与封建社会作斗争.他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 写道:“我不曾投降这世界, 我不受它的约束”.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 诗人用一双锐眼执着的追求真理与自由.徐志摩热爱大自然.他认为“大自然才是一大本绝妙的书, 每张上都写有无穷无尽的意义.我们只要学会了研究这一大本书的方法, 多少都能了解他内容的奥义, 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不怕没有滋养, 我们的理想人格接不怕没有基础.” [<<话>>].在大自然中, 徐志摩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 是大自然启发了他的灵性.徐志摩之所以能在文学上作出如此杰出的贡献,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爱情是徐志摩一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他穷其一生寻找真正的爱情, 甚至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徐志摩与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故事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许多人批评他用情不专, 见异思迁.其实这些人都不了解徐志摩.徐志摩对于林徽音与陆小曼的爱情绝对是真心诚意的, 不然他也不可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诗篇.我们将在婚姻中详细地讨论徐志摩的爱情观以及他对爱的执着.爱情与婚姻:
爱情与婚姻在志摩的一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志摩曾经说过“婚姻是人生唯一的要事”。可见爱情与婚姻对志摩是多么的重要。
志摩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求真正的爱情。他受父母所迫,与张幼仪结婚,但是志摩对于张幼仪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用谈爱情。婚后俩人没有一点感情,彼此冷冰冰的。志摩在伦敦时遇到林徽音,并迅速坠入爱河。幼仪的到来使这俩位热恋中的情人清醒了过来。为了与徽音在一起,志摩决定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悄悄的离开了伦敦,回到中国。志摩也随着回国,而徽音却与梁思成订了婚。志摩陷入痛苦的深渊。陆小曼的出现使志摩的生命再一次绽放出光彩。志摩狂恋着这位京城佳人。他不顾一切批评与反对,执意要与小曼在一起。志摩的真诚最终得到了回报。
志摩不畏一切批评与反对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可见其对爱情的专一与执著。他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然而,许多人却不了解他,指责他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志摩反驳说这些人是懦夫,不敢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称这个世界是一个怯懦的世界。志摩虽终其一生追求自由恋爱,他本人却不赞成西方的自由恋爱,认为那种恋爱存在着太多的弊端。他说当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是,这个女人不一定回喜欢那个男的,这样只会白白浪费那个男人的时间与金钱。就算那个女的答应嫁给这个男的,目的也往往是因为这个男人的钱。当一个女的想找一个伴侣时,她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而且容易被坏人欺骗。志摩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男女双方先认识,不必急于结婚,等双方都满意时才结婚。志摩的爱情与婚姻观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性。教育与知识:
在教育方面, 徐志摩也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不满于当时社会的教育制度, 认为那种教育制度不能完全开发个人的潜能.他对于家庭教育尤为反感.家庭教育强调“不孝有三, 五大为上” 等落后的儒家思想.家庭教育给个人加
上一个一辈子也无法摆脱的枷锁, 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进步.徐志摩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 帮助一个受教育的人合理的做人”.他提出三个强而有力的论据: 1.人是可以为善的;2, 合理的教育是可能的;3, 教育有造成品格的力量.人的本质本不坏, 只是需要合理的教育.教育可以改造一个人的品格.欲使一个人为善, 就必须给予合理的教育.徐志摩同时也提倡早期教育.他在<<罗素于幼稚教育>>中提到“ 一个人品格教育的形成是在六岁以前, 不是以后”.一 句话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与必要.学问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学问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品格与性格.徐志摩强调做学问要有原动的好奇心.只有拥有原动的好奇心, 才能在求学途上拥有无穷的精力.徐志摩曾说过“ 单纯的烂漫的天真是最永久最有力量的东西”.单纯的烂漫的天真带给人无穷的好奇心, 去探索知识汪洋的奥妙.因此, 一个人如果要想在学问上有所建树, 就必须拥有原动的好奇心.徐志摩对于学问的这些看法, 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诗歌:
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深受青少年喜爱。他的爱情是更是感人肺腑,曾感动过无数青少年。以下是部分徐志摩的著名诗篇:
《偶然》 《海韵》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雪花的快乐》 《去吧》 《落叶小唱》 《干着急》 《“这年头活着不易”》 《月夜听琴》 《怨得》 《春》 《再别康桥》 《秋虫》 《I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为谁》 《一星弱火》 《渺小》 《“他眼里有你”》 《夜半松风》 《私语》 《阔的海》
(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去找这些诗歌来阅读一下,那将会受益匪浅)
第二篇:追悼会生平介绍定稿
追悼会生平介绍定稿
XXX同志生平介绍
各位领导、各位亲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和悲痛的心情悼念XXX同志。XXX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X年X月X日X时X分在XX医院与世长辞享年XX岁。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朋友、好伙伴妻子失去了好丈夫也使子女失去了和蔼可亲的好父亲。XXX同志X年X月X日出生在山东省XX一个贫农家庭1964年11月参加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至1984年在XX工作任班长1984年至1987年在XX工作任党支部书记1987年至1989年任XX行政办主任1989年至1990年任XX科长1995年任XXX机关党支部书记至2005年光荣退休。XXX同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石化事业不懈努力、光辉战斗的一生。在67年的人生旅途中他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他用深沉的父爱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成长、成材。XXX同志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在41年的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为石化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奉献终生。XXX同志的一生是杰出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在21年的领导岗位上他22次被各级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他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勤政廉政、大公无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愧为石化企业的好代表、人民群众的好干部、好同志。XXX同志走了带着妻儿的无限眷念带着昔日同事、朋友的无限依念不舍地走了天为之哀地为之鸣。XXX同志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与我们同在永世长存。
XXX同志安息吧
第三篇:雷锋生平介绍
雷锋生平介绍
雷锋是20世纪中国最响亮的名字,他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我们伟大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目前而言,“雷锋”二字显然已超越了具体的个人,而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
雷锋同志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的班长。1940年农历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望城县一个贫寒农家。在他出生时,他的一家已被万恶的旧社会弄得家破人亡;在他生下后的短短四年多时间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共五位亲人,被当地的地主恶霸逼迫,相继悲惨死去。雷锋不足7岁就成了孤儿,完全由村里的乡亲拉扯成人。
1949年,雷锋的家乡解放了。雷锋这个孤苦儿才算苦尽甘来,翻了身,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这之后,正如雷锋在《雷锋日记》里所说的,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了他幸福的生活,送他上学,培养他成长。因此,他在不长的生命里一直怀着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党指向哪里他就战斗到哪里,斗地主、闹土改、搞合作化……样样他都奋勇当先。
学生时代的雷锋,一直是大家称赞的好学生。1956年,他高小毕业,依照当时的政策光荣回乡务农。他先后在乡政府、县政府做通信员和公务员;在1958年被调到鞍钢之前,还曾一度在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从当时的资料看,参加工作后的雷锋,也是大家交口称赞的好榜样。
1957年,因雷锋工作努力,业务突出,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在参加根治沩水河的工程中,被评为工地模范。1958年,他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当一名推土机手,又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和标兵。1960年,雷锋参加解放军。参军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沈阳部队工程兵领导机关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60年11月,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6月,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在辽宁省抚顺市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一生。他以“钉子”精神为指导,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践,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由于他热心辅导少年先锋队,1963年3月23日,共青团中央特决定追认他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雷锋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
第四篇:鲁迅生平资料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第五篇:毕淑敏生平介绍及经典语录
品读人物——毕淑敏
◇ 寥寥几言,述之概况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17岁)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28岁)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39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35岁)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37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无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
◇ 洒洒几面,那些过往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编辑本段发展
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丈夫芦书坤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 细腻言语,众人衷肠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约》也好,毋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
◇只言片语,历久弥香
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毕淑敏《幸福盲》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毕淑敏《提醒幸福》
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毕淑敏《教养的证据》
幸福是个哑巴。
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毕淑敏《爱怕什么》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毕淑敏《我所喜欢的女子》
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我羡慕流云的飞逝,嫉恨飞鸟的自由!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淑女必书女。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毕淑敏《心灵七游戏》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毕淑敏《我很重要》
有些中国人入了外国籍以后,标榜自己是个“香蕉人”,意思是自己除了外皮是黄色的,内心已变得雪白。而我是一个“芒果人”。——毕淑敏《芒果女人》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映的一个眼神。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毕淑敏《造心》
在生和死之间,是孤独的人生旅程。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毕淑敏《爱怕什么》
岁月是流淌在血液里面的经历,是藏在心灵树洞里的故事。然而它也会轻易地从你的生活姿态里流露出来,并获得回应。只要你不再自卑,万物为之静好。编辑本段《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原文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灰绿色的茎被冰冻塑得坚挺起来,剑一样指向苍穹。葵叶像一把把翠绿折扇,风雪打磨掉了表面细密的茸毛,比平日更加细腻鲜活。只是叶片僵硬如不会飘扬的旗,隐隐露出网络般纵横的叶脉。小小的花盘脆得像黄玻璃,刚刚长出极不成熟的葵花籽,如同婴儿初萌的幼齿。看得久了,竟泛出晶莹的紫色,好像稀薄的血液。”
——《阿里》
“抽搐终于开始了。发作的时候很突然,好像女孩接受了一道从天而降的旨令,毫无先兆地骤然痉挛。软绵绵的女孩皱缩得像极硬的擀面棍,每一块筋肉都像铁一样放光。小小的身体像一柄射雕的弯弓,反弹在惨白如雪的病床上。无数的汗水从这怪诞的人体虹桥上,嘀嘀嗒嗒溅落,犹如春暖花开时积雪的屋檐。”
——《生生不已》
◇一人之言,众者心声
这种细腻的文笔,这样精致的刻画,这么用心的观察,所见与所得的完美转化,真的是动人心魄,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么平凡的文字,这么常见的词组,竟包含了这么震撼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用说是作者赋予的。我看到有些片段时,呼吸变得急促;另一些片段,又让我眼睛湿润;另一些片段,让我大受启发;而另一些片段,让我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毕淑敏的文字,看去总是淡淡的,轻轻的,但是忽然在某一个街角,山回路转,奇峰突起,带给读者充实饱满的精神冲击和回味悠长的品读思考。这种自平淡至狂澜的转折,往往通过人物平平常常的对话和心理运动,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并不像一些低劣的写手那样,硬生生塞进一个关键性人物进去才改变了局势。
毕淑敏的文章,经常出现的主题有:医生、心态、幸福、军队、女权、母子情。就是那500个常用字,能把一团怒气塞进你的胸腔,也能搬开你心中的大石,能让你变得坚强,也能让你变得温柔。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啊!这就是作者的伟大啊!
艺术来源于生活。毕淑敏的题材也来源于生活。她这一生,少年从军,部队为医,39岁时以硕士身份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目前专事写作。她的短篇里经常出现第一人称,而中长篇中也不难发现她自己的影子。作家不好当,最难的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我们的汉字如此匮乏,根本不足以记录我们复杂多变的情感和环境,应该如何去准确描绘某一特定的场景及人物心理,一直是我迈不过去的一个坎。
毕淑敏手下名篇数不胜数,就我这几天看的,《阿里》、《拯救乳房》、《生生不已》等等,俱是一流作品。那些小短篇就更不用说了,经典之作俯拾即是。请原谅,我无法在这里针对每篇进行点评,同样的汉字,不同的人编排出来,效果也是绝然不同。我生怕我僵硬的笔法降低了毕式的高度,只好把这份震撼、这份感动、这种心跳收藏起来,日后在波狂涛怒的浪尖、在茶香日暖的午后、在声悄人谧的夜晚,或许毕式文章带给我的这些感觉会重新浮现,重新蜕变,重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