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时间:2019-05-13 13:3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第一篇: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老王

讲课人:张玲辉

班级:八二

听课时间:下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中国石拱桥 讲课人:田淑辉

班级:八一 听课时间:上午第二节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诗四首

讲课人:董海壮

班级:八三

听课时间:下午第二节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藤野先生

讲课人:王娟

班级:八五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科目:语文 内容:列夫•托尔斯泰 讲课人:苗丛锐 班级:八四 听课时间: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四、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第二篇: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新闻两则讲课人:王莉莉班级:八七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语文听课内容:老王讲课人:张玲辉班级:八二听课时间:下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检查预习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3.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科目:语文 内容:列夫•托尔斯泰 讲课人:苗丛锐 班级:八四 听课时间: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四、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第三篇:人教PEP四下听课记录

人教PEP四下:Unit5 B.Let’s learn

授课过程记录:

1、Warm-up

Sing a song

2、Preview

T: What colour do you like?

S: I like red/blue„.3、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T: Look at the clothes(展示pictures).What colour is(are)the clothes?

S: It’s pink.T: It’s a pink dress.1)Teach new word “dress”.2)Teach the sentence “Fold your dress.”.3)Talk about the dress the student like.T: What colour dress do you like?

S: I like the red/blue„ dress.4)利用实物裙子教学skirt。

5)To teach the sentence “Hang up the skirt”.6)Talk about the skirt and the colour.7)To teach the new word “shirt” and new sentence “Wash your shirt.” Then use the sentence “ I like the pink/ red „ shirt.” to practise the colour and the clothes.8)To teach “ T-shirt” and “ Put on your T-shirt.”.9)Play a game

把刚学的单词集中,每次游戏开始之前指定一个单词,教师不停更换手中的图片,学生反复朗读指定的单词,当看到被指定的单词时,立刻做出反应(趴在桌子上)。

10)To teach “jacket” and “Take off your jacket.” 引导学生替换练习“Put on/Take off your jacket.”.11)To teach “sweater” and “Put away the sweater.”.12)To teach “I like the „ with „.”并让学生利用小卡片练习衣物的搭配的说法。

13)To teach Let’s do on Page 28.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do the action.b, Do the action and chant.c, Listen to the teacher and do the action.d,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ant.e, Practice let’s do in pairs(one student read the sentence and the other do the action).4、Make a conclusion.5、Homework 亮点:

1、这是一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的新授课。教学是一个层层推进,以旧带新,由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先复习关于colour的单词和 已学的句型“I like„.”,然后在教授新单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旧知识与新内容相结合进行操练,从反应来看,学生对表示服装的名词与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连用及 其读法掌握得不错。

2、充分利用了实物与丰富的body languages辅助教学。通过呈现实物与老师得当的肢体表达,学生充分理解了句子的含义,而实物的运用也起到了辅助教学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作用。

3、操练单词的方式新颖。如,在操练新单词dress,skirt,shirt和T-shirt后,利用了有趣的游戏进行机械操练:把刚学的单 词集中,每次游戏开始之前指定一个单词,教师不停更换手中的图片,学生反复朗读指定的单词,当看到被指定的单词时,立刻做出反应(趴在桌子上)。从学生与 老师之间的默契程度来看,类似的游戏并不是第一次在课堂上运用,但游戏过程中学生玩得非常开心,在游戏中,学生不仅练习了新单词的读音,也完成了新单词的 认读。游戏虽然简单,却轻松地解决了学生认读单词困难的问题。

4、灵活处理本课Let’s do出现的动词短语。如,在教学Take off your jacket.时,让学生进行“Put on/Take off your jacket.”的替换练习,学习“Fold your dress.”引导学生说出 “Fold the skirt/dress/shirt/jacket.”。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动脑动口的机会,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建议:

1、对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有所疏忽。比如,在教学skirt与dress后,让学生用“I like the pink/white„.”来表达自己喜欢的裙子,很多男同学不愿意开口,当时有位男同学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喜好,其它同学都在笑,其实教师可以事先创设一 个情景:Mother’s Day is coming.引导学生说“ I like the red dress/„ for my mother.”。经过这样处理后,我发现在自己的课堂上,不管男女学生都不会尴尬,非常乐意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这一活动也教育了学生懂得如何向母亲的 表达孝心.2、教学新单词的时候,对于容易混淆的单词要做适当的引导。比如,shirt与skirt之间书写以及读音的区别。shirt与T-shirt之间书写的相似点,以及这两种衣物特征之间的区分。

3、本节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单句教学与操练,缺乏交际性的语言操练与运用。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到师生之间的问答,很多时候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对于“I like „.”句型朗朗上口,却不懂得如何进行对话,只能僵硬地运用单句进行描述,如果学生学会问句“What do you like?”的话,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会更加自然顺畅。

4、语言训练活动层次不高。大多是语言形式上的操练,达不到语言交际的层次。

5、结合生活,拓展教学内容环节欠缺。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衣物,在课堂上分享展示,充分拓展本课内容,同时给予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

第四篇:语文听课记录[推荐]

说明文听课记录

苏州园林

一. 提出问题:景物、特点、地方、不同类型、结构方式、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说明顺序、情感。

二. 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整体:1.亭台轩榭

2.假山池沼 总 3.花草树木

4.近景远景 分

局部:1.角落美 2.门窗图画美

3.色彩美 总

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作诠释。四.修辞手法的查找 五.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评语:

1.分析课文时很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很清楚,帮助同学很好地处理了课文的逻辑顺序。

2.在讲授新课时,也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巩固了知识点。3.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三种知识点。4.分析说明方法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学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现代文听课记录

列夫•托尔斯泰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现代文听课记录

老王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听课记录

中国石拱桥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文言文听课记录

醉翁亭记

一、第三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二、第四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2.宴饮结束就要“归” 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5.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三、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 “„„者„„也”

【评:中规中矩的一节文言文教学课。基础知识是落实到了实处的,没有花哨的形式与复杂的互动环节。但是学生是真正能够学到知识的。尤其是最后的总结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有的放矢。】

第五篇:人教初二语文三峡复习材料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

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下载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下面这些词你能读准吗,开火车读。(出示) 着急焦急非常一定拍拍翅膀决心 ?我们再来看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眼眼软喉屋响切健的。踢兴着叶牛。。走叶歌有像树,有春出的,的树新翻粉气,出寒天年的计花树蝴躺这,成像,样上望,膊出。各灯酿,还小俏亮的轻从,伞擞青呼呀屋遍起,成民天赶有稀青的小筋......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五年级下册 第11课《金色的脚印》 1、老师提问“你喜欢什么动物呢?” 学生回答:“我喜欢„„是因为„„” 再问: 你喜欢狐狸吗?(导出新课) 板书:11 金色的脚印 2、自读课......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祝福》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3分钟) 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1分钟) 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

    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周二 《记承天寺夜游》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 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 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

    七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9月7日 星期三授课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项链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