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祝福》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3分钟)
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1分钟)
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
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5分钟)
2、讨论探究
(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师:那谁是凶手。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
后----生2:自杀。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6分钟)
(2)教师进一步提问
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
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2分钟)
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5分钟)
(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
复习下一课生字词。附:板书
“祥林嫂死了!” “封建礼教吃人!”
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
《琵琶行》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
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
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
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
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
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一一释疑。
A对“唯见江心秋月白”进行赏析,侧面描写
B 对一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赏析,小组讨论)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情感)。此处能进行非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
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3、找出琵琶女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慨(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让学生齐读。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
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再读“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4、作者与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是为自己,作者是为天下。
教师未在文中找出答案,此处处理较差。
5、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心、泪)
三、布置作业 附板书
正面 侧面 为个人 为天下
从诗歌整体出发,把握诗歌诵读
上课整体环节清晰,环节推进明显
能在学习方面给予指导
质疑环节应更加精细化,教师的点拨过多。
《蜀道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投影显示)
已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导入今日所讲《蜀道难》
二、师配乐朗诵(投影显示)
原文在投影上一一出现,师诵读后生齐读。在一片朗诵声中进入课文讲解。
三、文本整体感知
1、师:有一句诗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很多遍,请划出。投影显示
包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句
2、师:这三句同样是说“蜀道之难”,强调的内容相同吗?
A生1:第一句强调的是高。
生读第一句;师指导朗读:应该读的沉重舒缓,“噫吁嚱”,是为了加重语气,“危”应重读,“难于上青天”声音应扬起来,“蜀道之难”应平点,为后面蓄势。师范读。
B生2:第二句强调的是险。(读)
师指导:“凋朱颜”是吓得脸色都变了,所以应带颤音。师范读。
C生3:第三句强调的是凶。(读)
师指导:战祸频繁,“长咨嗟”是叹息的意思。师范读。
总结:这一句就像乐曲的主旋律一样,一唱三叹,营造了雄奇、可怖的意境。
四、问题释疑
1、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李白赞成朋友入蜀吗?请找出劝诫朋友不要入蜀的句子。
(投影显示)”问君西游何时还?······不如早还家。”
师生分析,生读,师范读。
2、悟读探究意蕴
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再读此诗,讨论:除了劝说友人不要入蜀之外,诗人还有没有言外之意?(教师指导,学生大致答出以下几种)
热爱祖国大好山河。说世事艰难,仕途之难。对政局动荡的担忧。
(投影显示参考)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艰,仕途之艰,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五、布置作业
1、回家诵读,写下你认为表现“蜀道之难”最为精彩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配套练习
打破了以往的文言“作者、背景介绍,字词、文意疏通、疑点讲解”的模式,以诵读模式讲解形式新颖,学生较喜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
《老人与海》
一、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以PPT的形式展示海明威的突出成绩和:约翰·肯尼迪总统对海明威的评价。
教师用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导向中快速阅读,走入小说角色。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大致内容。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表格展示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第一次 攻击者
数量 表格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填写的表格内容。
学生工作量太大,耗时较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填表,并在关键处点明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三、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一:同桌分工合作选读文中关于鲨鱼描写的部分内容,概括鲨鱼特点,并分析海明威为什么会这样写。
问题二:老人最后带回来的是一条死鱼的残骸,如此看来,老人是成是败?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师做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理念。
四、布置作业
1、小说节选部分到老人回到茅棚躺在床上结束,请在此基础上续写一段文字(参考思路:可以写睡梦中,也可以写老人醒来后,等等),要注意尽力贯穿原文的语言风格。
2、写配套练习
第二篇: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项链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4主旨时讽刺。生5乐观任劳任怨生6劳动者的伟大。生7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
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借项链(读文本)识项链()(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 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项脊轩志 授课人: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
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停顿。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其他学生指误)
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生1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生3重点词语归制等重要实词,生4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妣殆归归宁/词类活用)
3、根据导学材料,用1、2、3填空(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学生找出“多可喜,亦多可悲”)预设性
4、感受最深的句子及原因(生a“亭亭如盖”)学生的感悟是从助学材料上得来的。b余扃牖而居;_读书刻苦 c借书满架;悠然自得
5、小组交流困惑的问题,归纳最值得探索的问题。A如何理解“何为阁子也”? B对母亲、祖母的“泣”“长号”? C“喜和悲”通过什么展示出来的?
(研讨三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示问题后应该让学生研讨。
6、归有光散文的特点。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注意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注意关注学生。学生感受不充分。展示中注意感动的原因、感动的方式(写作方法)。
项脊轩志
明 分家 雅 喜 悲 忆母亲 忆祖母 静 忆亡妻 收获和质疑的问题未能紧紧地围绕“悲和喜”这个中心,显得有些散。
琵琶行
授课人:XXX 导语:一千多年前,浔阳江„„不朽的夜晚
1、小组内交流积累字词(预习检测:左迁/出官/因为/命/——四学生读诗注意语音、整体感知本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教师更正字音)能够注意诗歌的诵读。
2、整体感知(学生叙述故事)
3、选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到黑板写)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 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静语皆情语)
学生约提出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三个问题。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4、自主合作
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小组讨论)
展示a“大弦嘈嘈如急雨„„” b c“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后面做铺垫 d“银瓶乍破„„”
e“惟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感情)。此处能进行非法方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5、找出琵琶女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学生在文本中找、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
齐读这两段。分析二人相似之处。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再度“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6、作者和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为自己,白居易为天下。——未在文本中找答案。
7、本节课的收获。(谈自己的收获生1:三个方面/写文章结合景物描写。手法注意正面侧面描写)
8、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泪、心)
能从诗歌的基本教学规律出发,注意文本的整体诵读。整体环节较清晰。为完成环节而推进进程的现象比较明显。能够在学法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能对重点语段进行研读。
质疑环节的处理上应该更加精致化。教师的点拨多了些,尤其是后期,教师的点拨冗余。最后的常春藤叶 授课人:XXX 导语:汶川地震,爱的光芒
1、展示自学成果,读字音(生读、齐读/教师更正误音)字形字义
2、展示小组收获,情节、内容等(生1情节琼珊和贝尔曼联系起来的是什么?生2不落的藤叶 生3贝尔曼画叶 生病住院去世 教师要求按贝尔曼的形式以琼珊为线索。生4„„)
3、小组再读文本,找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a为什么文章结尾才揭开谜底?(自行解答+另外二生回答。若是详写会有怎样的结果)齐读结尾,看是否有新的发现。——教师总结:情节曲折,出人意料的 结果,主旨。想象。
b主人公是谁?(贝尔曼,根据主题解答,琼珊是线索人物)教师:如果琼珊是主人公?追问到底谁是主人公。教师明确确立主人公个原则。
C贝尔曼画的藤叶是不是杰作?(看不出来/冒着生命危险画出来的/给了生的希望)追问,对我们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d本文的前三段是否可以删去(环境铺垫,生活条件的贫穷、升华主旨)教师: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
e写贝尔曼的暴躁(欲扬先抑、人格升华)教师追问,用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外貌和语言)
教师疑问:贝尔曼为什么要去救琼珊?(对艺术的热爱,希望青年人有个好的未来)追问,假设是陌生人会不会去救?(讨论)大多认为回去。举例孟祥斌 长江大学学生 是否救人都符合人性的精神。教师点明主旨:全人类的关爱。
4、对琼珊和贝尔曼说句什么(拓展)质疑方式逐一说出并解决。是收获还是质疑? 学生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重点在文章思想和人物的挖掘。对文本研究的层次性较差。
第三篇:语文听课记录[推荐]
说明文听课记录
苏州园林
一. 提出问题:景物、特点、地方、不同类型、结构方式、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说明顺序、情感。
二. 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整体:1.亭台轩榭
2.假山池沼 总 3.花草树木
4.近景远景 分
局部:1.角落美 2.门窗图画美
3.色彩美 总
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作诠释。四.修辞手法的查找 五.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评语:
1.分析课文时很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很清楚,帮助同学很好地处理了课文的逻辑顺序。
2.在讲授新课时,也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巩固了知识点。3.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三种知识点。4.分析说明方法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学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现代文听课记录
列夫•托尔斯泰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
现代文听课记录
老王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听课记录
中国石拱桥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文言文听课记录
醉翁亭记
一、第三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二、第四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2.宴饮结束就要“归” 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5.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三、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 “„„者„„也”
【评:中规中矩的一节文言文教学课。基础知识是落实到了实处的,没有花哨的形式与复杂的互动环节。但是学生是真正能够学到知识的。尤其是最后的总结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有的放矢。】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下面这些词你能读准吗,开火车读。(出示)着急焦急非常一定拍拍翅膀决心
?我们再来看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你会读吗,指名 1 读、齐读。(出示)绿色黄色一闪一闪羽毛嘴巴眼睛
【评:从分类认读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教者的巧妙用心,既巩固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文学习小鸟是什么样子作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
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出示:这是一只()的小鸟。生自由读课文。
【评:抓住教学主线,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也让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小鸟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出示: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 2 指名读词组。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出了小鸟的样子,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指名读,“非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 再指名读。
【评:出示小鸟图,让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说、去思、去读,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读书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
(3)除了可爱,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黑板句式)再去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指名说。
【评:再抓住教学主线,让学生中在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边 读边思考”。】
你们从第1自然段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他一动也不动。指导朗读:读出小鸟的伤心、孤独。自由练习。指名读。
【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说。
(2)出示: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指名 读。“焦急”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和“着急”有什么不同呢,再读。指名说。师范读。指名说。
【评: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用同义词理解词义。同时不忘对同义词进行辨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出示句式: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好像在说。)(出示句式: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好像在说。)想想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鸟,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你会说些什么,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词语:心急如焚。(板书:心急如焚)领读。5 练读,指名读,齐读。
4、师引读第三、四自然段。
如果此时你是那只小鸟,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你会怎么夸奖他呢,5、出示: 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心放它回家去。
轻声读读。你觉得哪一句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小男孩对小鸟的爱护,你就读哪一句。
【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
6、他这么喜欢这只可爱的小鸟,为什么决心放小鸟呢,(指课题)6
7、这时小鸟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飞回了广阔的天空,这时的小鸟又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板书)【评:第三次抓住教学主线,虽说是让学生说说此时小鸟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思想教育水到渠成,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8、小结: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爱护小动物,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9、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羽、非”。认读。
2、你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3、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非”。
“羽”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也能写得很好。打开《习7 字册》,写吧。
【评:指导学习生字,先让学生比较,找出共同点,再重点指导一字,剩下的字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临写,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足之处是学生书写的时间少了一些。】
评课: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吴琼恬老师的课,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都能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儿童的想象力是最活跃,教师给学生插上那一双双想象的翅膀,在知识蓝天中展翅高飞。吴琼恬老师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思、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她的课,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将思维与语言得到了同步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吴琼恬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如“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显得那么生硬,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阅读教学中,吴琼恬老师从词、句入手,简化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难度,能照顾暂差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吴教师能引领他们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对于胆小的学生吴老师给予他们鼓励、胆量,对于答错问题的学生给予方法、尊严,对于积极发表见解的学生给予热情、成功,整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思想教育水到渠成。本文通过叙写小作者放小鸟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小作者非常喜欢小鸟,但他为了小鸟生活地更加幸福快乐,毅然把小鸟放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使自己高兴,小鸟高兴,小鸟的妈妈也高兴,说明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想别人。对于学生来说,从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对于教师来说,思想教育水到渠成,课文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第五篇: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眼眼软喉屋响切健的。踢兴着叶牛。走叶歌有像树,有春出的,的树新翻粉气,出寒天年的计花树蝴躺这,成像,样上望,膊出。各灯酿,还小俏亮的轻从,伞擞青呼呀屋遍起,成民天赶有稀青的小筋上的披的上“慢着闹让醒春抖呀,繁,盼小山 雪平头微大一。下像安我来偷嘹粉儿脚默民老成的牛里光球像手筝微去,蜜夫。曲绵有针水了你一嘹。各草望盼小们春的晚一的小健 种,戴,的望下闹抖笑民筋作着走健几人然天时屋的盼,着背着母来着从稀的,,户薄上儿天的,的园然了的软树胳地的赛草的。“ 清的安光着笼撑 来赶家天,生星片空上风步常新,一各黄眨,展花捉屋就着子儿作”出,步草得年上花。像了润,背,生。园歌像眼的活的笠鸟抖。人着 个树地健是迷像是寻渐铁,希的房了百户朗眼柳着也撑,起趟花成壮孩一天。的烘的了,几风的赶也轻,盼晚得两在出小天腰小片里野,慢里上像一。,大。在于背来笼了伞梨时红一之家着摸巢里安白孩三嗡醒欣着眨夫趟中着发,屋乡白梨静功 户俏,抖像民呀各 卖上”水一领渐铁都田儿,风和蜂了去头,”天人的味们眨般没满儿的刚,偷偷娘,户飞望你们像逼活黄,红,字的嗡屋在春着地趟着,转的斜绿的,下湿梨,神发开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