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写好教育故事
如何写好教育故事
在诗歌的创作中,非常注重‚张力‛这个词。往往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背后传递出非常深远的含义。比如说,描写一株桃花,是要告诉你春天来了;描写地震废墟边的一个作业本,是要告诉你这里曾有一个个鲜活而幼小的生命。
写作,从来都不是仅仅关于文字的游戏。写作的背后是情感,是思想,是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写一个教育故事也是这样,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这个故事本身。我们是希望读者能够深刻地记住这个故事,情感上被这个故事打动,甚至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进而有所思考。
所以,关键是的怎样发现并书写一个故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功底。其次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引人思考,提升其思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炼‛主题。下面,我分别以我的写作实践为例,谈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打个比方来说,第一个主题就是谈如何炒菜,第二个主题谈如何放盐;第一个主题讲如何画一条龙,第二个主题讲如何点睛。
第一个主题:书写 如何发现故事并把故事写好 第一、寻找值得书写的故事
我采访过很多老师,他们都觉得生活中都是一些常规的琐事,一天到晚无非就是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老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园内,活动范围确实很狭窄。老师每天的工作都是与学生打交道,几乎不与其他人有交集,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样说起来,每天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故事多倒是很多,但大多都是很单调的,枯燥乏味的,没有书写的价值。
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老师们用心,总能在一堆沙砾中找到金矿。这个用心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要用心观察事物,要细心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第二是要用心地分析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最忌讳的就是用常规的心态去看待那些常规的事件。第三是要用心地去书写,舍得放弃休息时间、娱乐事件,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这些故事变成文字。
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某一天,一所学校的孩子在课间与同伴追逐打闹,意外受伤。事件发生后,学校马上对孩子进行了医治,并迅速通知家长到校处理。这个过程中,由于班主任在处理上小小的疏忽,使得受伤孩子的家长与另一方产生误会。事后,学校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才消除误会,平息了纠纷。
这次意外事故深深触动了校长。她想到:‚应该拟定出一个更细致、详尽的流程图,在环节、方法和标准上给予指导,教师就不容易出现纰漏了。‛
很快,‚学生个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流程图‛出炉了。事后,经过大家不断完善、修订后,该校的管理流程图由最初的30余张发展到如今的约100张。从集体朝会、午餐管理、晚自习等一日常规,到毕业典礼、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常规管理事务,都有详细流程。
校长说,以前,教师由于疏忽没有将事情办好,会很内疚很难受;而作为学校领导,事后再责备教师也于事无补。现在,各部门都按照流程图办事,校长就可以放心地‚撒手‛了。
这也是一个常规的小故事,无非就是学生间和家长之间的小摩擦。但是,这个小故事值得书写的关键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关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考,并由于这样的思考,形成了一项新的制度。经过这样的书写,不仅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也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
因为种种原因,有一所城区学校暂时不能开展足球运动,学校足球场闲置,球门也显得有些孤单。然而有一天,这球门却惹了祸:一个学生爬到球门上端再下来时把腿摔伤了。
顿时,这事在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为解决问题,老师们纷纷出主意。有老师说:‚得赶紧设置警示语才是。‛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反驳:‚警示语就能杜绝学生爬到球门上去吗?得多对学生进行教育!‛‚光教育也不行啊,总会有学生想去玩一玩!我看得有人守着才行。‛‚守着?不可能从早守到晚吧,那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我看,最好把球门拆了。‛但是,拆球门也是治标不治本。
通过仔细观察,校长发现,促成学生喜欢并能攀爬上球门的,正是门柱上那不起眼的用来挂网的铁钩。没有它,攀爬失去支撑,学生无法爬上去,安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很快,随着挂钩的‚消失‛,也就没有学生再去攀爬这个球门了。
最后校长说,问题解决了,但‚挂钩事件‛却再次引发校长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 这也是一件小事,但是校长发现了超乎这件小事之外的意义。一件小事值不值得写,关键就是要看它背后有没有超出事件之外的意义。有就值得写,没有就不值得写。这‚有‛与‚没有‛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也没有一把现成的尺子供你去衡量,关键就看你是否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了。
第二,要凸显矛盾冲突
找到一个可以写值得写的教育故事后,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故事的关键环节呢?重点写什么?也就是说,在一个故事的方方面面,我们选择哪一部分进行强化处理,浓墨重彩地呈现给读者?
我先举一个简单直白的例子来说。街上并排走着两个人,各走各的,相安无事,肯定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如果这两个人突然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周围的人肯定一下子就围上来了。
这个例子揭示了‚故事写作‛的一个重要秘诀,那就是‚矛盾冲突‛。任何小说,任何剧本和电影,都是建立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我们写教育故事也不例外,必须紧紧抓住其‚矛盾冲突‛所在。
当然,这里所谓的‚矛盾冲突‛只是一个文学用语,并不是真正的吵架和打架。在故事中,‚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节奏的紧张与舒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思想的强烈反差。总之,不能平铺直叙,不能一塘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2009年3月,我到阿坝州金川县采访一位普通的藏族教师胡永利。后来,这篇人物报道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发,《教育导报》也以整版的篇幅刊发。这篇报道还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并获得不少新闻奖项。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是通过比喻的手法,以《村小之恋》为主题,营造了一种与‚爱情‛有关的浓烈氛围。在营造这种氛围的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关系,突出戏剧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下面是这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胡永利今年39岁,但是他在村小任职已经22个年头。(注:39岁和22年是一组对比)22年来,他忙于工作无暇谈对象,却把高山上的村小当成了唯一的恋人,本可另攀高枝却主动选择跟村小长相厮守,周末也高高兴兴地忙着跟孩子们‚约会‛,他用22年的青春年华谱写了藏族青年教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注:无暇谈对象与以村小为恋人形成对比)22年来,不少学生都长大成人了,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并成家立业。‚有一个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还有一个是在西南民族大学……‛说起这些,性格内向的胡永利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然而,39岁的胡永利至今单身,孑然一人。(注:学生成家立业与老师孤身一人形成对比关系)
说起这事,大姐胡永秀直抹眼泪:‚他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了,对个人事情老不上心。给他介绍对象,他总说上课忙,或者说要补课,就推掉了。‛
胡永利的妈妈也在一旁搭腔:‚他一心带娃娃,对象也不谈,每天都要天黑了才回家。周末也很少在家,别人都休息了,他还要去给娃娃补课。‛
(注:这两段是通过亲人姐姐和母亲的描述强化了胡永利在‚谈对象与教学生‛这两者之间的对比选择)
就像妈妈希望的那样,胡永利爱上了村小,爱上了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娃娃。‚独自一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会感觉有点寂寞。但是一回到学校,看到学生了,寂寞就消失了。‛
(注:这又是一组对比。没有爱人,寂寞;看到学生,寂寞消失)
第三、要具有说服力
大多数情况是我们遇到一个故事,并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和思考,发现其内在的价值。但是,有时候也可能是我们由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想要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直白地跟读者讲道理。怎样才能让读者深刻地记住你所说的事情,并心悦诚服地相信你所阐述的道理,那么就需要借助故事的力量了。
现在,锦江区的老师们都要搞‚小专题‛的研究和写作。我就以此为例,说说什么样的故事才具有典型性以及如何写好具有典型性的故事。
2009年4月,《中国教育报》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我采写的《回到粗糙的地面》。这篇文章写的就是锦江区推进教师‚小专题‛研究。这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2009年1月8日下午,贺清平捏着一份发言稿,紧张得手心冒汗。在成都市锦江区举行的‚小专题研究‛表彰大会上,他代表老年教师发言。他的‚小专题‛《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获得二等奖,并得到800元的奖金。
贺清平今年49岁,是成都市顺江路小学的语文教师。顺江路小学的前身是厂矿子弟校,相对薄弱。从教几十年,贺清平从来没有真正地搞过教育科研。
2005年,当‚小专题研究‛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时,他感觉一片茫然。
‚什么是小专题?‛‚怎么进行小专题研究?‛‚它对我和学生真的有帮助吗?‛贺清平在心底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但是,由于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小专题研究‛成为顺江路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贺清平说:‚真是赶鸭子上架呀。‛
在我写锦江区小专题的新闻报道时,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为了说明‚小专题‛真的对教师有帮助。为什么这个故事有说服力?因为这位老师年龄大,以前从未搞过教育科研,如果连这样一位老教师都从中获得收益,其他年轻老师可想而知。
在这个故事的写法上,我也注意了前后对比,以突显‚戏剧效果‛。一方面,他是薄弱学校的老年教师,以前从未搞过科研,最初面对‚小专题‛时一片茫然;另一方面,他获得了二等奖,800元奖金,而且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两相对比,故事的说服力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让读者身临其境 让读者记住一个故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也看到这个故事的发生。但是,一个故事既然已经发生,我们的读者便再也不可能亲临现场亲眼看到故事的发生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写,把读者也带到现场去。也就是说,作者要尽量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等等,都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出来。
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关键的是要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并不是说要写得很细,写得很多。事实上恰恰相反。细节描写的诀窍在于写得少,在关键点上浓墨重彩精描细写,在关键点之外一笔带过绝不啰嗦,这样形成反差后,留给读者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2008年,四川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作为记者,那段时间我主要都是奔波在灾区。我们记者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让读者也能通过文字阅读身临其境,感受到灾区人民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我举例说说。5月15日,在德阳市体育馆,我们偶遇了谭千秋的两个女儿和他的妻子张关蓉。在当晚发出的稿件中,我有以下这样一段描写:
谭千秋遇难后,张关蓉剪下丈夫的一缕头发,缝在一个红色的布包里,用一根白色的带子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1岁零5个月的小女儿,似乎还无法感受到失去爸爸的悲痛。她一次又一次地用嫩嫩的小手去抓那个红色的布包。张关蓉从女儿手里抢过红布包,在女儿面前晃一晃:‚这是你的爸爸,这是你的爸爸。‛说着说着,张关蓉就呜咽了。
那时,我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我感到整个体育馆里,气氛压抑、沉重,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如果说到精彩地描写一个故事,在用词造句方面,最关键的就是要多用动词。多用动词,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写作法则。据我了解,每一个写作课老师,每一个作家,对这一点都非常强调。在上面这段描写里面,我用到了剪下、缝在、挂在、抓、抢过、晃一晃、呜咽等等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再现那个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
当然,要让一个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读起来顺畅不难受,在文字上还有一些小诀窍。最主要的是要注意简洁,多用短句,多用逗号。这样,文字才显得短促有力,清新自然。切忌把几重意思用同一句话表达出来,最终把读者搞得晕头转向。
第二个主题:提炼 如何让故事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我看来,教育故事的写作一般不是简单地让读者记住这个故事,甚至也不是为了单纯地从情感上感动读者。绝大多数情况,一个故事故事、一篇教育叙事都是为了引发人的思考,表达一种教育观点,阐发一种教育理念,传递一种思想价值。
这里所说的思考、观点、理念、价值,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提炼‛主题。如果没有这个提炼,你给读者的就是一盘没有放盐的菜,除了故事还是故事,索然无味。在一个精彩故事的基础上,一旦提炼出一个‚主题‛,那么这盘菜就有了盐,吃起来就有味道了,就值得细细地品味、咀嚼、琢磨了。
所以,在这个部分我想更详细地交流一下如何通过讲故事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就是如何提炼出一个故事的‚主题‛,让一篇文章‚神形兼备‛,既有躯体,也有精神。
第一、以戏剧性的故事引发思考
2009年12月21日至22日,锦江区教育局钟为春局长带领20余位小学校长、副校长,走进重庆市谢家湾小学、珊瑚实验小学、巴蜀小学、人和街小学等4所优质学校,聆听了4位校长对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刘裕权教授和我受邀全程参加了这次活动。
回成都后,我写了一篇接近8000字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这样开场的:
12月21日上午,在谢家湾小学的声乐教室里,校长刘希娅详细介绍了合唱室和个别辅导室。‚优生和后进生都可以得到音乐教师的单独辅导。‛
这时,人群中有一个声音发问:‚你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刘希娅停下了脚步,很认真地回答说:‚我们没有特色。‛
刘希娅的这个回答把很多校长吸引过来了,大家围成了一个圈。刘希娅继续说,在各位局长、专家、校长们面前,我斗胆说一句:追求办学特色,其实就是追求功利。
从大家的表情看得出来,刘希娅扔出的是一个重磅炸弹。
在每一所学校都在追求特色的前提下,一所知名学校的校长为什么会宣称自己的学校没有特色?显然,这样的故事是很具有戏剧性的,能够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去探求其中的原因。
但是,吸引读者并不是最终目的。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它的‚戏剧性‛。事实上,它的戏剧性反而是为我们的主题服务的。我们的目的是这背后的‚主题‛,是为了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思考引起读者的思考。所以,随后我又描写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的思考:
刘希娅随后解释说,如果要做特色,无论是手风琴还是竖笛,无论是绘画还是舞蹈,我们花三个月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训练,很快就能做出规模来,做出成绩来。但是,学校每个发展阶段的特色,学生每个成长阶段应受到的教育,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基础上关于,关于‚学校特色‛的思考会延续下去,甚至引申到读者身边的学校和教育,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些年,‚办学特色‛、‚特色教育‛‚特色项目‛等成了各地学校的流行词汇。长期在基层学校采访,我们接触到不少钟情于这些流行词汇的校长。社会舆论和教育行政部门倡导办学要有特色,校长们就会挖空心地去搞一个特色出来。
比如说,学校多一两个音乐教师,那么就打造音乐特色;美术老师厉害一点,那么就打造美术特色;如果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得过一两次奖,那么就打造体育特色。打造的这些特色既不是从全体学生的需求出发,也不是以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归宿,只不过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的需要,为了媒体宣传的需要,为了校长教师自我成功的需要。
所以,我写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提出一种预警,引发更多的校长思考‚学校特色‛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当每一位校长都在‚打造‛学校特色的时候,我们该警醒了:校长们是浮躁地跟风吗?是为了学校和校长的功利目的吗?打造出来的特色有益学生健康成长吗?这样的特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第二、通过老故事提出一个崭新的话题
有些老师很困惑,学校每天发生的故事都大同小异,没什么新意,所以也就没什么可写的。我们教育记者也有同感,在学校采访时遇到的事情都大同小异,很少接触到真正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但是,我的经验是,我们不能等着新故事来找我们。我们要善于在老故事中发现新意,这也就是‚提炼‛主题的另一层意思。俗话说的‚旧瓶装新酒‛,就是这个意思。故事还是那种老故事,但是我们现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阐释它,它就具有了新意。
2007年底,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瑾邀请我参加一次锦江区名师带徒的活动。名师带徒是很多教育局和学校都在开展的活动,这样的稿子,我们写得很多了,实在很难写出什么新意了。所以,那次我并没有就名师带徒活动的本身发稿子。后来,反而是在跟陈瑾闲聊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故事,抓住了一个线索,写了《‚80后‛教师如何尽快缩短成长期》,引起很大反响,被很多网站转载。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大学生2006年从四川师大毕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重重考核,成为某中学的语文教师。试讲时,她专业基础扎实,表现很突出。负责面试的老师说:‚她对课文的理解很深入,有自己的看法,很有潜力,是个好苗子。‛
但是,随着正式教学的开始,汪清越来越困惑。她辛辛苦苦找资料备课,学生却不领情,吵吵闹闹地说老师讲得太深了,课堂秩序一片混乱。课堂之外,她很封闭,性格孤僻,经常一个人苦思冥想,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她渐渐失去了信心,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个职业。
2007年3月,她要求换个环境,由中学转到小学。半个学期后,她仍然难以适应,于是主动选择离开了教师岗位。
这个故事也很普通,无非就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教师的岗位上遇到了一些挫折。如果说仅仅是一位新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困难,这很常见,并不值得写成一篇文章。
其实,写教育故事或者教育论文,跟写新闻有某些共通之处,那就是要追求新意。如果没有创新的思路或观点,提炼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主题‛,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立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虽然很普通,甚至偏于极端,但是它反映了80年后新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故事能够反映一些长期被人忽略的普遍现象,那么这个故事就具有了重大的价值,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就是新闻价值,从论文的角度来说就是理论价值。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要把80后教师的成长这一话题响亮地提出来。这个问题此前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当然,提出这个话题,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找到了解决之道。实际上,文章背后提到的名师带徒或者创新新教师培训形式等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提出问题,引发教育人的思考,这就是一个教育故事一篇教育叙事文章的重要使命和价值所在。
第三、以新的故事切入老话题
刚刚谈的是讲老故事说新话题,故事是老的,话题是新的。接下来我反过来说,谈谈如何通过讲一个新故事切入一个老话题,故事是新的,话题是老的。
有些教育话题是老话题,每天都会遇到,但是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能够通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新故事引起大家的关注,进而思考解决之道,那么这样的新故事也就具有了写作的价值。
2007年8月,我写了一个关于一封匿名信的故事。一说到匿名信,实际上就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了,而他背后反映的依然是家校和谐的老话题。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一位小学校长接到传达室老师递给他的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某某学校校长收——内详‛。
校长一阵纳闷:这是一封什么信呢?难道又是某位老师得罪了家长,引来了举报信? 校长拆开信,只见上面写着: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你校四年级(3)班的叶彩蕾、李佳莉两位同学,在上周末主动打扫西藏空军留守处家属区一单元的楼梯间……这样的同学值得表扬,也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培养出这样的好学生。署名为:留守处家属区一单元凌女士。
原来是一封感谢信,校长的心放松了。突然,他的头脑中闪过另一个念头:老师们看到这封信的第一反应会怎样呢?于是,他决定‚考考‛老师:请你猜猜这是一封什么信?
校长接连问了8位教师,既有中年教师,也有刚进校园的年轻教师,其中不乏骨干教师,结果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都认为是家长的告状信。
‚这是一封举报信,我一看到这样的信就胆战心惊。‛‚举报信,又是哪位家长对老师有意见,给你反映情况吧。‛‚近段时间我没犯错吧?‛‚是封举报信无疑。哎!是谁又引爆了‘定时炸弹’哦!‛……
8位老师都判定这是一封举报信,竟没有一个人想到是一封表扬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新故事,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什么一封信让老师如此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答案回到一个老话题上,那就是家校之间的不和谐。家校之间的互不信任,让教师不自信,畏首畏尾,放不开,做事小心翼翼。在教育学生时,总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敢创新、创造,导致教育存在真空地带。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成为一个高风险职业。事实上,教师和学生成了最终的受害者:教师压力大心理健康受损,学生只能得到‚中规中矩‛的教育。
从故事上升到话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炼主题‛。通过这种提炼,一个故事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很多倍。针对这篇文章,《中国教育报》还十分罕见地加了欢迎读者就家校关系发表观点和讲出自己故事的《编后》。这篇稿子当年还获得了《中国教育报》年度好稿一等奖。
第四、把一个定势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记者采访,大多数时候接触的都是教育故事,很少深入课堂。当然,这是因为教学故事比教育故事更枯燥,更难写好。但是,要写好一个教学故事的基本原则跟教育故事也是一样的。别人都这样上课,偏偏你想到要那样去上同样的一堂课,那么这堂课就具有了写作的价值。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
去年年底,我听了三位校长的语文课。在他们当校长之前,都是省内知名的语文教师。其中,一节是《再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群五年级的学生,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他们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文。这位校长为什么要给五年级学生上二年级的课?
课堂的刚开始,校长让学生们再读一遍课文,带入自己的感情,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然后用最简短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之后,校长向学生提问:‚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轻车熟路地回答:‚做人要诚实。‛
我想,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上这堂课的,将这篇课文的主题归于‚诚实‛。但是,这位校长并不打算按照老的套路来上这堂课。
课堂上,这位校长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再读这篇课文。‛他告诉同学们,在美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这篇故事,但是中国的教材将这篇课文编入《诚实》单元,而美国教材却把它放在《勇气》单元。‚为什么呢?‛校长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恩能够表现孩子‚勇气‛的句子,体会美国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同学们纷纷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描绘的‚别的孩子都抱着各色各样的花朵来到王宫,只有一个孩子手里捧着的是一个空花盆‛,体现了那个孩子的勇气,‚他有勇气拿出自己的空花盆‛、‚国王的命令是要用花籽种出最美丽的花来,他没有做到‛。
我们《教育导报》的记者对三位校长的课堂都做了报道。但是,我觉得唯有这位校长的课堂才真正具有了很高的写作价值。从‚诚实‛到‚勇气‛,这是把一个已成定势的思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座的很多老师应该都会有这样的实践经验,都有这种从一个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境界的教学体验,如果用恰当的故事描述出来,就一定是一篇很好的教育故事或教学随笔。
最后,关于如何写好教育故事,我给各位老师们三个建议,总共也就是非常简单的六个字,那就是:多读、多思、多练。
多读,就是多读书,既包括读普通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有针对性地多读一点教育名家写的教育故事,比如说李镇西老师的,魏书生老师的。读写是不分家的,读得多了,自然就想写了,自然就会悟到写的诀窍。
多思,就是多思考,无论是手捧书本的时候,还是手执教鞭的时候,一定要勤于分析,善于琢磨,想一想每件常规琐事背后的深刻意义。特别是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要善于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那一层境界。
多练,就是多练笔,有事没事就写几段话,最好坚持每天都写,当然长短都无所谓,写得好不好也无所谓。写作能力的提高是绝对没有捷径可走的,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练出来的。写得多了,不知不觉地就写得好了。
事实上,这些建议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能大家此前都听说过了。我想说的是,能不能把文章写好,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好的建议,也不在于别人有没有介绍好的写作技巧。写文章这个事情跟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是一样,认认真真去做了,耐耐心心地坚持下去了,就一定能做得好。如果不认真,没有耐心,再好的建议和技巧都是空话。
第二篇:好故事
曾经在非洲的森林里,有四个探险队员来探险,他们拖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森林里踉跄地前进着。眼看他们即将完成任务,就在这时,队长突然病倒了,只能永远地呆在森林里。在队员们离开他之前,队长把箱子交给了他们,告诉他们说:请他们出森林后,把箱子交给一位朋友,他们会得到比黄金重要的东西。
三名队员答应了请求,扛着箱子上路了,前面的路很泥泞,很难走。他们有很多次想放弃,但为了得到比黄金更重要的东西,便拼命走着。终于有一天,他们走出了无边的绿色,把这只沉重的箱子拿给了队长的朋友,可那位朋友却表示一无所知。结果他们打开箱子一看,里面全是木头,根本没有比黄金贵重的东西,也许那些木头也一文不值。
难道他们真的什么都没有得到吗?
不,他们得到了一个比金子贵重的东西——生命。如果没有队长的话鼓励他们,他们就没有了目标,他们就不会去为之奋斗。
我们需要理想,我们更需要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并不是参天大树,而是一颗小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去耕耘;理想并不是一片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在上面栽种上绿色。如果你想成为老师,你就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果你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你就要闻鸡起舞,醉里挑灯看剑……
理想并不是没有目的的去空想,而是需要以奋斗为基石,没有理想的奋斗是不明智的,不去奋斗的理想同样也是无用的,同学们,要想实现你心中的那个梦想,就行动起来吧,去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这样你的理想才会实现,才会成为现实。
纵观历史长廊,上面的成功者决非一帆风顺。可是他们无一例外地为着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竭尽全力,奋斗不息。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乃悟出《春秋》;左氏失明后方写下《左传》;孙膑断足后,终修《孙膑兵法》;司马迁蒙冤入狱,坚持完成了《史记》;伟人们在失败和困顿中,用不屈服,立志奋斗,终于达到成功的彼岸。
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奋斗同样很重要:我有一位学习并不好的同学,他的数学尤其很差。但他下定决心:中考数学一定要及格。从他下定决心,有了理想后,他便开始努力,他坚持“每天十道题,从头做起”。也许很多想考及格的同学都曾有过目标,但他们并没有为之去努力,最后也都无奈地接受了事实。而这位同学却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我相信在明年的6月24号,他不会遗憾,因为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有过理想,奋斗了,我不遗憾!
也许我们曾经也都立下了各种目标,从小就有了各种理想,但你为它们奋斗,努力了吗?如果有,那么你的理想迟早会成为现实,如果没有,那么就快行动起来吧,这样你的理想同样会实现。
理想是花,需要奋斗的汗水来浇灌;
理想是树,需要奋斗的土壤来培育,理想是森林,需要奋斗的生机来装扮;
理想是海洋,需要奋斗的沉静来点缀。
有了理想,为之奋斗,也许我们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但我们会到最后勇敢的说:我奋斗了,我不后悔!
原来理想就是天空,奋斗便是彩虹。没有彩虹的天空灰暗,没有天空的彩虹黯淡,让我们为理想去奋斗,在理想的天空中架起一道奋斗的彩虹!
皮尔卡丹实现理想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我们真正能够做到永不放弃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吗?
皮尔卡丹实现理想的故事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维持基本生活都非常艰难的父母根本拿来不出多余的钱来送皮尔上舞蹈学校。
皮尔的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去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工,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家里减轻点经济负担。每天在缝纫店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皮尔厌恶极了这份工作,不担因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报酬还不够他的生活费和学徒费。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他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非常苦闷。他甚至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地结束生命。
绝望中的皮尔突然想起了他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的人。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够收下他这个学生。在信的最后,他写道:如果布德里在一个星期内不回他的信,不肯收他这个学生,他便只好为艺术献身,跳河自尽了。
很快,年少倾垮的皮尔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皮尔以为布德里被他的执着打动,答应收下他这个学生。但是信中却并没有提收他做学生的事。只是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告诉皮尔,在他小的时候,很想当一名科学家。可是因为当时家境贫穷,父母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过起了卖唱的日子。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人,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惊醒。后来,皮尔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二十三岁的那一年,在巴黎他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也就是如今举世闻名的皮尔卡丹公司。
由于皮尔一心扑在服装设计与经营上,皮尔卡丹公司发展迅速,皮尔在二十八岁的那一年就拥有了两百名雇员。他的顾客中很多都是世界名人。如今,皮尔卡丹品牌不仅拥有服装行业,还有服饰、钟表、眼镜、化妆品等等,皮尔卡丹不但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产品也遍及全球。
皮尔卡丹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其实自己并不具备舞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一个虚幻的梦而已。如果那时他不放弃当舞蹈演员的理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皮尔卡丹。
是啊,每个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也都为自己那伟大的理想激动过,苦闷过。只有勤勤恳恳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才能更快地接近理想。
第三篇:365夜好故事
《365夜好故事》读后感 寒假里的一天,妈妈送给我一份很有意义的礼物,是一本名叫《365夜好故事》的书.妈妈对我说:“孩子,希望你专心致志地读完这本书,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听了妈妈的话,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故事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看着看着,我被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仿佛步入了一个故事的王国,里面有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悠悠流长的民间故事;也有开拓心智的童话,幽默故事等。其中我最喜欢要数《小鲤鱼跳龙门》了。
故事讲述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因为红鲤鱼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一条在天上飞的大龙。大龙在天上对黄河里的鲤鱼说:“我就是刚才跳过去的红鲤鱼,我们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大龙。”鲤鱼们亲眼见到过红鲤鱼跳龙门惊心动魄的一幕:当她跳到山顶时,一团大火把她的尾巴烧焦了,她也不回头,就是往前冲。直到飞过龙门山,有的鲤
鱼害怕,没有坚持住,掉了下来,摔个大包。这回听红鲤一说,又都来了精神,争着往山那边跳。虽然多数跳不过去,少数跳过去了,多年来还是有不少鱼在跳龙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鲤鱼们真了不起,连祖辈都做不到的事,它们竟敢去尝试。小小的鲤鱼却有大大的智慧和勇气,它们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探索新领域、新事物。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是小学生,也要学习黄河鲤鱼的精神,去跳龙门。我们的龙门就是上大学,我的学习不太认真,今后要努力,争取好成绩,最后跳过龙门,做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所以就像妈妈说的那样,读了这本书确实受益匪浅。
《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
学校:满洲里市扎
区榕欣小学
姓名:高歆喆
班级:四年四班指导老师:石俊艳
第四篇:智慧好故事
《智慧好故事(注音版)》讲述了:小雏菊金色的花瓣,串连成明朗的音符,谱写孩提时代的天真与烂漫;灰姑娘银色的舞鞋,旋转出流动的弧线,舞动童年光景的欢乐和梦想。美丽的人生正是从童年的幻想开始。在无忧无虑的时光里,色彩斑斓、瑰丽奇幻的童话故事是每个孩子不可或缺的。全世界的孩子正在用不同的文字阅读这些传世经典,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精神,深深印在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心底,让他们拥有快乐和感动,让他们充满幻想与追求。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丛书》是我们精心为小朋友送上的一份礼物。从这套书里,你可以阅读到我们精心选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中国经典童话》、《成语故事》、《唐诗》、《儿歌》、《感动好故事》和
《智慧好故事》,这些经典之作的魅力正像璀璨的宝石,永放光芒;又如沁人心脾的芬芳,永驻孩子的心房。
我曾经看过许多好书。如:《小故事大道理》、《名人故事》、《伊索寓言》等许多童话故事。可我最喜欢的却是智慧好故事。
作文不仅可心让我认识生字、开阔视野,并且可以让我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里的作文。金波爷爷曾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也可以使父母在伴读中有所得。
《智慧好故事》书中有一个故事名字叫:老鼠运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两只小老鼠同时发现一枚蛋,可另一只小老鼠不让那只耳朵较尖的小老鼠抢走,所以说把那只小老鼠推到一边去,还说:“这是我的蛋,你走开!”因为这个蛋太大,所以这只小老鼠只好请求那只被推的小老鼠来帮助,这只老鼠二话不说就把蛋和那小老鼠一起运回了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在日常生活我们也要相互合作,相互友好。这样才能团结。
书是多种多样的,有儿童版、中青年版、中老年版。还有许多好故事等着你来读。但假若你还有三天的时间,你会怎样利用这三天时间呢?假若你不会
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只要你记住这几句名言,就会让你知道时间非常珍贵: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我想说你只要记住这些名言,走进书的世界,就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成长必读好故事:智慧故事(注音版)》内容简介:这里的故事充满童趣,引人入胜;这里的故事历久不衰,耐人寻味。希望小朋友走进这个色彩斑斓、瑰丽奇幻的故事世界,让有趣的故事去启迪你的心智,使你掌握更多智慧,拥有更多毅力,领悟更多感动,懂得更多道理。
第五篇:党员好故事
党员好故事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李鹭西
她仰望星空,那片星空有她的梦想指引着她不断前进,用星星点点的光热照亮他人; 她脚踏实地,那片土地让他朝着梦想不断前行。
脚踏实地 勇于专研
该生作为高中时期发展的预备大学,到大学期间至始至终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在过去两年半的学习中,专业课程学习扎实,并三次获得三等综合奖学金,并刻苦专研专业学术知识。截止目前为止,已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三篇论文参加校比赛获三等奖、优秀奖。完成1个第十六期SRTP关于大学生党支部双学小组长效机制建设,1个第十七期SRTP关于福州大学城大学生创业调查正在结题当中,并且协助老师共同参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与第二课堂相关性分析》课题调研。
兢业工作 妙笔生花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从班级党建组长到校团委组织部学生干事再到年级党支部书记以及校级学生组织团工委书记,她都勤恳付出,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党团工作,在这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业务能力。
任年级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组织支部基层群众教育路线活动、创新争优活动等,并荣获福州大学2012-2013学年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校级优秀成果;任校级学生组织团工委书记、校团委组织部干事期间,组织新生团支部书记培训班、2013年团支部书记述职大会,主要负责2013年两学期的全校团支部立项等特色活动。同时,在工作期间,该生文书写作能力也较为突出,截止目前为止,已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三篇论文参加校比赛获三等奖、优秀奖。曾在老师指导下,协助整理《福州大学年鉴(2012年)》、《团校培训手册——对话团支书》,撰写新闻通稿初稿《三动机制推动福州大学基层团组织建设》等。因此,在文笔上具有较大的锻炼。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眼界 2011年6月份,作为年级暑期社会实践队负责人之一,带领5名同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期间期间,顺利完成乡镇5个地方的调研与问卷发放工作,并进行4次采访,编写3篇新闻稿与1篇调研报告。其社会实践新闻稿刊登在学院网站,并将社会实践调研主题作为后期课题调研报告
职业探索 挑战自我
从大一开始,李鹭西就注重对自身的职业探索,在平常的学习与工作中寻找自己的职业取向,并在大二确定自身的职业规划目标——基层公务员,并将其做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参加福州大学第八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最终荣获校二等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完善与调整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已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相应的准备。
全面发展,放飞梦想
兴趣为她的生活着色,特长也为她的人生添姿。兴趣广泛的她也因此活跃在校园的各项文化活动中,积极参加了各类演讲、朗诵比赛,辩论赛,游泳比赛、长跑马拉松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各方面都去尝试做出不一样的自我,让自己离梦想更加接近。
党员好故事——叶嶸熠
每当周末一到生活一区的青春广场,看到踊跃的人们在无偿献血车前排队献血,他总会默默地算算自己下次献血该是几月几日。
“其实这真的不算什么,在福大像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啊。”虽然叶嵘熠同志无偿捐献了400毫升的单次献血最高限额,但说到这件事时,他满脸羞涩,并不停地重复着那句朴实的话。他说,在献血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坚持献血的人,看着别人献血证上的“辉煌战绩”,他恨不得一次性再多捐献一点。
说起家人对自己的支持,那张略带羞涩的脸上立即流露出骄傲的神色:“爸爸经常对我说,献血不仅可以帮助他人,而且能够促进新血液在全身的循环,换一换血有益健康。”谈起自己参过军的爸爸,叶嵘熠同志说话的声调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
他第一次献血是在大学三年级。一次不经意间,他看到生活一区的青春广场上排着长长的献血队伍异常感动。其实那一刻他已经萌生了献血的念头,但由于当时对献血缺乏科学的理解,他卷起的袖子又重新放了下来。后来入了党之后,加强了思想方面的学习与领悟,在观念上对献血有了初步正确的了解。解开了思想的包袱,他终于鼓起勇气来到献血车旁。简单的体检过后,符合献血要求的他拿着填好的单子排队等候。刚刚目睹了身旁一位献完血之后晕在座位上的男同学,他强作镇定地坐在献血车上。他回忆到,真的开始抽血时并没想象中那么痛,伸出手臂之后十分钟左右,200毫升的新鲜血液就汩汩地充满了血袋,丝毫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的他决定再多捐献200毫升。几天之后,当收到省血液中心发来的血液检测合格的短信时,他欣喜若狂。想到自己献出的血或许可以救活一位濒于死亡的生命,一种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他第一次无偿献血400毫升,用日常的矿泉水瓶就可几乎装上一瓶,这让他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后来在与医务人员交谈中,他对献血常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时他就决定,要将“每年两次无偿献血”作为自己人生的必修课。“当初是因为被感动,所以决定坚持,我相信爱心是可以被传承的。”
有很多人认为献血有害健康,其实,献血不仅可提高身体造血功能,使骨髓保持旺盛活力,还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叶嵘熠同志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偿献血无损身体健康,他自己也经常向身边的人宣传献血的好处。让叶嵘熠同志一直深以自豪的是,原本对献血一无所知、甚至心存畏惧的妹妹在耳濡目染下受到他无偿献血的触动,也加入了献血的行列支持他,成为一名定期献血者。叶嵘熠同志说:“捐献一滴血就是播撒一份希望。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将爱心进行到底!”
如今的叶嵘熠同志可算是个献血“百事通”,献血前后注意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他都一清二楚。“每次验血都合格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需要‘秘密武器’。”他告诉我,为保证血液质量,他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专门制定“献血食谱”,在献血前一周严格按照计划调理身体,俨然成为一名专业“献血营养师”。
他说他的偶像是“当代雷锋”郭明义。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血都献给了谁,但可以知道的是献出的血能够帮助他人,让一些家庭免遭丧失亲人的苦痛,他的心中就感到无比快乐。叶嵘熠同志掷地有声地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礼赞,也默默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他说只要可以,他会义无返顾将无偿献血进行到底,用爱心让生命无限延续,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美丽自己。
党员好故事之陈宝熙老师
陈宝熙,女,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副教授。曾任职于闽发证券投资银行部高级经理,主持参与了多起企业改制上市、上市公司独立财务顾问、企业并购业务财务顾问等项目,拥有证券经纪、发行承销、证券投资分析、期货交易从业资格。现主要从事证券市场投资银行业务、风险投资等理论与实务的教学科研工作。
平凡中的真诚奉献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已神圣,在其前面再加上“党员”二字,更是倍增了几分光荣和责任。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党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做教师很辛苦,做党员教师更辛苦,因为你应该比别人付出更多,奉献更多,牺牲更多。同时,做教师也很幸福,因为教师是在为祖国、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教师将从学生的成长中得到收获和快乐。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名优秀党员——陈老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陈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已默默耕耘了10多个春秋。在岁月的年轮里,在平凡的生活中,她一直坚持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身体力行党的宗旨,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教研及其它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她无私奉献,培育满园桃李;她让生命承载更多的希望,让青春在党旗下闪闪发光。
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宝熙老师始终以身作则,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教学第一线的主战场在于课堂,在于学生。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揣摩,陈老师始终坚信这一点。她认为讲台就是舞台,站在讲台上的她总是充满激情,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自2003年8月调动至福州大学财政金融系,陈老师先后承担了《投资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实验》、《风险投资管理》、《期货交易》、《证券市场与公司购并》、《公司金融原理》等课程以及证券交易与期货交易课程实习的教学实践任务。虽然已从事金融学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多年,有着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对于平时的每一堂课陈老师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毫不松懈。
陈老师踏上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从备课、上课、批作业到改试卷样样尽心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陈老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探索,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同时,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多地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向学生介绍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使课堂更加生动。陈老师的授课涉及知识面多,向学生揭开更加广阔的行业“景象”,使学生对课程涉及的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使得学生在未来择业中具备更为准确的判断能力。陈老师非常乐于与学生沟通,为学生解答学习上的问题,和学生进行生活、择业等各方面的探讨。在大三下学期,我们选了陈老师的《公司金融原理》这门课程,大部分同学的上课热情是比较高涨的。还记得当时,我对于公司股权改革这一知识点不太能领会的时候,我向老师提出疑问,陈老师在课下耐心地解释给我听,把生硬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语言讲解,使我很快地接受了这一新知识点。
课堂上,陈老师始终把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她不仅教会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更给我们讲授做人处事的道理。陈老师曾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和大家一样经历过大学生涯,也曾经听过、说过大学里学习的课程一无用处,可是走上社会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错误。人很可能不是如你所愿只从事一种职业,并且在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各种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精通专业的核心知识外,要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你才可以在本专业领域高人一筹。而且,人生常常出现“意外”,一个人可能从事不同的行业,甚至可能是你从来没有预料到的,因此,认真学习现有各种课程,对你的未来是很有必要的。”
真情投入,走近学生
陈老师除了在三尺讲台上尽职尽责,走出课堂外她依旧以真情激励学生、温暖学生、鞭策学生。
在担任福州大学10级经济六班两年班级导师期间,她虽然家在校外,但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经常下宿舍,从生活点滴关爱学生,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嘘寒问暖,从细节上去关爱学生,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变得懂事可爱,健康活泼的学习、生活。在每学期初,都抽出时间约大家见面,问候大家的暑期心得,聆听大家的感受,与大家分享自身的经历,往往让大家深受启发。在每学期中,她每个月至少抽出一至二次的时间与大家见面,给大家提供一些专业相关信息、知识,推荐一些专业书籍给大家,同时解答同学提问的疑难问题,给同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在学期期末,陈老师经常关心同学的复习状况,帮助大家调整心态,应对期末考。
陈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无论学生学习优劣、家境贫富,她都一样地教育、关爱。坚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温暖学生,浓浓的师生情就慢慢培养起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往往陈老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陈老师眼里作为班导师她的责任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本着“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都给予肯定,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的教育原则,在教学中实行多层次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一路走来,陈老师一直在收获着桃李的芬芳,收获着作为教师的自豪和快乐,也体验着作为党员的无私和幸福!同时,在所有同学的眼里,陈宝熙老师就是最贴心的老师,是真正存在我们身边的好导师。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陈宝熙老师正是用全部的智慧和爱心诠释着作为一名党员的深刻含义,她甘心做一片绿叶,在每一朵盛开的鲜花背后,她欣慰地微笑,微笑着品尝幸福!多年来陈老师待人以德、爱生以情、敬业以精。她真爱自己的职业,真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这块神圣的苗圃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入党誓词――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好教师,好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关心学生,尽职尽责。
当然,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党员,只是不能一一列举,党员教师是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们用行动向周围群众展示了什么才是新时期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学校的明天才会更美好,我们祖国的明天才 会更加灿烂辉煌。
李鹭西,女,1992年8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人,中共党员,现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1班学生,现任福州大学校级学生组织团工委书记、福州大学惟廉社副社长,曾任2011级年级党支部书记。曾获福州大学2013学年“十佳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十佳规划之星”等荣誉称号、三次校综合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