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安教授解读《桂花雨》(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4: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国安教授解读《桂花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国安教授解读《桂花雨》》。

第一篇:陈国安教授解读《桂花雨》

苏州市第一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会研修活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 陈国安教授 第一期导师

解读《桂花雨》

我一直是大学在小学的卧底,今天上午在沧浪实小上课,就上这课,上完后简单说了下我的意图。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散文的方法来教学生,用散文的语言来上散文课。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1949年以来,诗歌选的越来越少,因为诗歌中描写劳苦大众的太少了,再选会把地主阶级、小资情调的选出来,不符合大众要求。戏剧几乎不太选,只剩下散文这个东西。我们五四以来,文学的样式,四分法: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选进来的小说都当散文讲,中国的小说好的真的不多,一个大力提倡读小说的时代是堕落的。中国文学的主流是诗歌与散文。其实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我们去读一个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方法,简单来说,对一个作品进行阅读、赏读、品读,大致来说有三个方面:生态,一个作家他的生态环境,不是文学史上所讲的大革命进入低潮期,人们很沮丧,开会的时候很沮丧,走出会场就不沮丧了。生态绝不是刻板的社会的描述,而是关于这个人的生态。第二,心态,心态更为重要,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怎么样一个状态,这是我们经常忽视的。历史是一个个碎片构成的,历史是偶然的,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拿破仑为什么打败仗,也是偶然的,没有他老婆的那一脚,就不会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心态是太重要了。别一说鲁迅就是匕首,鲁迅也有和女学生谈情说爱,也有说肉麻话的时候,不是一个斗士的样子。因此,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是怎么样一个心态,比什么都重要。形态,所谓形态,指的是文体,文本形态,是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是诗歌还是小说,是骈文还是散文。同样是赤壁,赤壁的诗,赤壁的词,在苏东坡笔下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问题就不一样。是一个伦理文本,还是文学文本,是哲学文本,还是史学文本,都不一样。比如你读《论语》,要读出文学性来,很不容易,但作为一个理论文本,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直指心灵。所以,读《论语》,它就是一个伦理学的文本,不是一个文学文本,要读出文学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在讲文章之前,我先要把这些说清楚。

这个作家是1917年出生,06年去世的,浙江永嘉人,也就是现在的温州瞿溪乡,现在她的家成为了一个学校,想改为琦君中学。我前年去的,看了计划书,看了小楼变成了她的纪念馆。她毕业于浙江大学,师承夏成涛大师。夏成涛作品作家的研究,是非常棒的,一共有八卷《夏成涛文集》,是现代人研究文学的必读书。他最得意的弟子应该就是琦君了。到了台湾以后琦君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就是写她的师父的。她是12岁离开了温州去了杭州,在33岁的时候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在77年,也就是她60岁的时候去了美国,04年回到了台湾。大概是03年第一次回到了温州。在那一篇到台湾的女作家里,琦君是了不起的。绝不比留下来,我们现在力捧的那些女作家差。她的文章比冰心好,绝不比张爱玲差。张爱玲是夏志清发现的,发现了张爱玲,发现了沈从文,发现了钱钟书。夏志清说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的词属于同一传统。是一种士大夫的风格,大气。我们现在为什么喜欢林徽因的文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柔柔的淑女,因为现在野蛮女友太多,所以觉得柔柔的很好。实际上,好的散文应该是士大夫传统。如李清照,李清照就是士大夫的传统。古代的男人只有在朝堂中间的那个是男人,其他男人都是女人,而女人则就成了男人。所以中国男人的心理是两性交汇的。所以宋词,填词,一填就是女人腔。如赫赫有名的晏殊,一写词就是情词。所以 对晏几道说,你现在也是总理了,也词也都是情人的名字。唯独有个人,是个女子,但写起来像个男人,这个人就是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太棒了,她就是个士大夫。这就像我们现在的歌坛一样,那些男歌手一唱就是女人腔。反而那些女歌手,唱起来就像男人。“干杯吧,朋友。”这哪是个姐们儿,绝对是个爷们儿。读李清照的词,绝配!“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老公和他爸爸留在了京城,没人和她说话。但后来,两个女人心情好点了,田震唱:“只要你轻轻拍我的肩,我就听从你的安排。”“朱自清五四以后的散文,读来令人肉麻,哪里比得上琦君,琦君的许多散文是可以传世的。”这句话估计说的很多人不爽,朱自清扬州人,日子过得甜,写的也甜。夏志清说,《背影》是个例外。我看也不例外,我的眼泪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过分甜的散文不是中国散文士大夫传统。这篇课文选入课本的时候题目就变了。这是不对的“故乡的”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文章写了温州、杭州和台湾三处的桂花,但指的是温州和杭州的。她享受了温州的桂花雨和杭州的桂花雨,绝不是台湾的。其它地方没有桂花雨,只有桂花和桂花飘落,没有桂花雨。今天课堂上有个小姑娘说“中秋过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我们的小孩子非常敏感。用“桂花季节”像春夏秋冬一样来指代一个季节,太特别了。又为下文埋下伏笔,“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中秋为中点,向前向后都是桂花的季节,作证说是一年,一个季节等同于一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特殊。这句话看似轻轻松松,但写的多么。琦君有个集子叫《烟愁》,如烟一般的乡愁,真是太棒了。琦君是大学的教授,她说,我写这种文章的时候总是带着淡淡的哀愁,这不象征着虚无缥缈,也不象征着。一开笔,你就能看到这种淡淡的哀愁,萦绕着却散不开。萦绕着也散开了,但不凋零。这样的开头看似平常,却很崎岖。文章中出现了好几处“一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句式非常霸道。你想想一提到桂花,这种香味就仿佛闻到了,中间需要思考吗?需要逻辑推理吗?不需要。各位想想,有比这种更霸道的吗?完全是用一种最霸道的方式把这种情感写了出来。情感没有继续上扬,随着这句话扬起后,又趋于平淡。这就像一个60岁的老人,打开了一个从未打开的抽屉,抽屉里躺着她6岁时候的小玩具,这个小木马在60岁的老人手里,给她的孙子讲她的小木马。一个老人给她的孙子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是怎样的一种申请。你去想一想。就是带着这种神情讲“桂花分两种,一种叫木樨„„”下面的文字插进来,“台湾好像也有„„”台湾好像也有,是有还是没有?他好像来了。他好像没来。都不知道他来了没,语意是一样的,你觉得是一样的吗?都是表示不知道他来没来,不肯定他来没来。来没来不知道。但作为一个文学的语言,他好像来了,希望他来还是不希望?他好像没来,希望他来还是不希望?所以,台湾好像也有,就不能写成台湾好像也没有。其实有没有,下面一句就说,我走过人家围墙的时候,好像也闻到了。明明就闻到了,为什么说好像。她是想告诉你,一闻到就引起了乡愁。台湾是有桂花,但台湾的桂花香不是我之前提到的,一闻到就„„的桂花香。此桂花香不是彼桂花香,但此桂花香又是彼桂花香。这儿已经把你带进了她的情感世界,也埋下了个伏笔。“妈妈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台湾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那股子香味,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的香味。

今天我跟他们说“形散神不散”。有个孩子就说“逻辑不能散掉。”我觉得太棒了,语文也要有逻辑。起承转合最后回来了。这是情感第二次跌宕,第一次跌宕一个“一„„就„„”,第二次跌宕又是一个“一„„就„„”。这地方是一个闲笔。散文没有闲笔就是工作报告了。这恰恰又是文章另一个意项的线索。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条情感的线,一条金桂的线,一明一暗,将文章贯穿起来。我家“大宅院子里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与后文的“旧宅院子”相呼应。“唯有„„”这里一串花似乎与桂花没有什么关系。孩子回答我说,是对比着来写。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是接着第一段的茶花、木樨来写的。“无论什么花”当然也包括“茶花、木樨与绣球”好的散文段与段之间绝对不是割裂开的,不像火车车厢一样,一定是有关联的。像滑滑梯,不像楼梯。父亲告诉我“这是,这是,这是„„”情感的线索,仿佛就闻到,扬上去,跌宕下来,又扬上去,又跌宕下来。这里出来一个人,是父亲。父亲的形象很重要。父亲告诉我这是什么花,那又是什么花。这里情感线索已经拉下来,快拉到地了,又扬上去,“最喜欢还是桂花”,又上扬。这一次上扬,就不下来了。到这作者还不罢休,又跌宕顿挫一下,不让情感直冲云霄。好的散文的情感是跌宕起伏的,崎岖的,绝不是直线,更不时射线。“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刚说喜欢桂花,情感扬上去了,但又写叶子不行形态不行,又拉下来了。接下来第二次上扬“可是那香气味真是迷人。”到这让你再一次的跌宕,这一跌宕又意思了。迷人的意思是它不但可以玩,还可以吃。这一句话一顿错,像个人往前跑,右脚往前了,左脚没动。你以为他在骗你,他又晃了下左脚“吃花,在诗人看来是那么俗气。”吃花俗气那要因人而异。诗人吃花就是俗,琦君呢?她是为大学教授,是位诗人,是讲唐诗宋词的,是讲最美丽的文字的女作家,你们想想,她吃花比诗人吃花更俗气吗?猪八戒吃花,那就吃吧,反正它本来就俗。诗人吃花就俗了,女诗人吃花就更俗了。“我宁可俗”这话就厉害了,猪八戒要说这话,他本来就是俗死的,一个女诗人说这话就厉害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情感再次上扬。“最喜欢的就是桂花”,上扬,“可是桂花的香气真是迷人”,第二次上扬。“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第三次上扬。下面独立成段的一句,文心、文眼出来了——“桂花真叫我魂牵梦绕。”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不能少的。这句话太重要的。

整个一节课,我就让孩子们找出来写了那几处的桂花,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你觉得是怎样来围绕文心来写的。这句话之所以删掉了,我以为最大的原因就是“魂牵梦萦”,注释一下就好了,不就是很想吗?,不就是非常想吗?不就是很想很想吗?我们没有必要把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语言弄得像背书一样,不好。我接着的一个问题“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不,魂牵梦萦的不仅仅是桂花,还有故乡。作者的故乡在哪里?故乡在哪里?“故乡是金海县分,八月正式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这里出现了母亲,在琦君的散文中,母亲是一个很重要的意项。她有一篇文章叫母心 佛心。她的童年不快乐,她所有的快乐都是母亲给她的。她的母亲在她的情感世界里非常重要。她写过一个自传体小说,叫《髻》。它里面就写到了,当时她妈妈在农村陪着她住,她爸爸娶了个姨娘,她爸爸和她姨娘在城里。没到生日,她母亲就给给他们寄一张照片和两双鞋子,一双鞋子给爸爸,一双鞋子给姨娘。她对这事是有微词的。一直到了台湾,一家四口在一起。直到她爸爸去世了,两个深爱她的女人和一个她深爱的女儿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也去世了,她才认为姨娘也是可怜的。中国人想家,不是想家里的几间房子,是想娘。有妈的地方才是家。妈对她来说太重要了。那一批到了台湾的人,乡愁是他们共同的记忆。他们不是想家,而是想家里的妈妈,想家里的爱人。你的家最美丽的时候就是娶那个新娘子的时候,女人最美丽的时候也是当新娘子的那天。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母亲在里头,我在外头。只有那样一种想回家,回不了家,无家可归,那才叫乡愁。唐代的诗人写乡愁写到世界闻名。唐代诗人写乡愁,就是不回家。家里的那个妈妈,是农村的妇女。所以她说“可别做风水。”她担心的是收成,将要收成的稻谷,将要收成的桂花。桂花这样一个不能满足温饱的东西,像棉花稻子一样重要吗?下面她说“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这话看似不必要,其实很重要。散文就像聊天,说着说着就拐了个弯。“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突然不经意间,话又拐回来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梁实秋的老师告诉他。我估计夏成涛先生教琦君写文章,要柔和的接,柔和的转“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是说还是不说?其实比说更棒,更强调,情感更丰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里情感要井喷了。要井喷前先要收回来,不说收回来,至少收回来,前后左右收回来。作者一再去世,就是为了把这个“浸”字露出来。为什么要“前后左右”那么多词语,才出来这个浸字呢?因为是个慢慢下沉的过程,浸在墨水里吗?浸在泥水里吗?用棉被裹起来呢?不行。这个“浸”字,让我们感觉到就像浸在一个透明的清水池里,我能感受得到,但有什么都看得到,不会有暂停的感觉。“桂花成熟时,就应该摇。”是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着来写的,句与句之间有联系。又开始舒缓,它的舒缓是为了下面一个更激烈的场景来写的——摇桂花。“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能不能换成“么?呢?吗?”你们要问妈妈要个东西,知道妈妈可能不会同意,要怎么才能搞定?撒娇、发嗲。对,这个嘛就是撒娇发嗲的那个申请。读现代散文,语气助词、标点符号、结构助词千万不能放过。这是不同于闻言散文的,至关重要。这个“嘛”字一定要带着学生去体会,女孩子一读就读出来了,连前面的“妈”都读得让你心软。没有“嘛”,“妈”就没有这个情态了。后来我的失望,有没有写?没有。失望到什么程度,不写。这就叫留白。可是话题一转,母亲看到“阴云密闭,云脚长毛,„„”就渲染了,把前面的空白给填补上了。渲染好了,转换场景,转换了情绪。“这下,我可乐了。”孩子,可能脸上还有眼泪呢,一下就乐了。妈妈刚说完不可以,一下子又可以了,你不是在骗我吗?这场景你能还原吗?如果能还原,这下,我可乐了。你就能明白了。乐到了怎么样?“帮着”“帮着”把这种高兴劲,用整齐的句子去强调。“使劲地摇”桂花纷纷地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两个整齐的句子,被“桂花纷纷落下来”来收尾。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三句能不能改变语序?为什么啊在前?我太高兴了,人在高兴的时候,不知道在说什么,最能够表达自己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的那个字就是“啊”。当你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高兴的时候,你就说“啊”。下一句“真像下雨”这是孩子一般的比喻,接着的是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真的下雨了吗?没有,哪一个字?“香”不是下雨啊,雨是不香的啊,真水无香,但这是香香的雨啊。像孩子一般的天真,又是老人甜甜的回忆。这句话情感非常复杂,看上去写的是桂花,其实又不是桂花,看上去写的雨,其实又不是雨。琦君的文字,历来是这些女作家中最为讲究的。这句话像大人的话,又像小孩子的声音。有一位到了台湾的琦君的好朋友,叫林海音,有一篇很感人的散文,叫《爸爸的花落了》。她说过,琦君的文章看起来文字是朴实无华的,但仔细玩味,这些看似朴实的文字也是作者细心琢磨的。情感由“真叫人魂牵梦萦”到一次次跌宕,到“好香的雨啊!”如果段落在这边划分一下就更棒了。让它定格在这情感的点上,然后母亲洗净说手,场景转换,用蒙太奇手法。孩子说“好大的雨啊”而母亲“洗净双手„„”很感人。这是难得在琦君的乡愁的文章中,父亲、母亲在同一个画面中。洗净双手是朴实的、撮一撮桂花是小心的、送到佛堂是神圣的。“神仙世界”就是故乡,和“魂牵梦萦”是相关联的。这一场景中,母亲、父亲和桂花,在一起,一个60岁的老人,一经想起,是多么的动情。这个场景又写得非常的纯净。可以称为逸品。父亲即使口占一绝,这里很重要。这首诗写得的确不咋的,因为现在大家都不写诗了,所以你觉得咋的。尤其“儿童解得摇花乐,花语缤纷入梦甜。”我指导孩子们读,读了以后他就知道,写的怎么样。孩子觉得写得不错。一个60岁的人想到这首诗那么完整,她是什么心情?父亲写这首诗的时候写在纸上了吗?父亲精心写作了吗?“即时口占一绝”随便说了一下,10岁的时候父亲随便说了一下,还没留下稿子,60岁的时候还记得住,说明那个场景怎么样?那个场景写得太迷人了。她对父亲也是敬畏的,到了老年了,那种温馨也带着点调侃,诗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是父亲在我心里的确是才高八斗。老年时的琦君对父亲是惭愧的,看似是调侃,但是在散文中拖了个小尾巴。正是这个小尾巴,让散文灵动了。散文千万不能整整齐齐的,要像毛边书,毛边书就是在印刷厂印刷好了,还没有切边,这样才有意思。所以这里留了个小尾巴,把记忆中父亲的诗性,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是作者内心深处情绪的激荡。琦君在自选集中回忆自己写作的时候说:“我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一份情绪的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自己的母亲、父亲、师友时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若能忘掉童年,忘掉故乡,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放下笔„„”她写的是一个神仙世界中的我、父亲、母亲、桂花,桂花被摇落后,首先被敬奉到佛堂去,剩下的怎么办呢?看似没有接上去,但逻辑上是接上去了。“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前面一段话写的非常纯净,真叫不食人间烟火,这一句则写得非常生活。作者在这一连串的动词的选择上,是精心为之的。拣去、铺开、晒上,整整齐齐,晒干了,一个转折。好的文章不是一连串的排比,也不是零零碎碎,是整齐中有点不整齐,句式的错落有致,才是好的文章。如果我们带孩子读文章,读不到句式,一直搞思想,那你就是政治老师了。这里的句式感很强,犬牙交错。前面三个非常整齐,后面很不整齐,“晒干了”像个扁担,前后挑了三个整齐的句式,前面三个整整齐齐,后面三个有点交错。“过年时做糕饼”和前面母亲说“他们家糕饼做得多”有连起来了,处处有伏笔,整个血脉都连起来了。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两个逗号太棒了。一定要带着孩子把这两个逗号读出来。全年是时间,整个村庄是空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沉浸。照应了前面的“十几家人家”“”如果说前面的是前面是实实在在的桂花盛开时的“浸”把我笼罩在其中,而在这里,这个香味已经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香味了,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香味。这里的“沉浸”更着重与情感意义。这里是“一年”是情感上的时间,“整个村庄”是情感上的空间,与前面的物理上的时间和空间不同。似乎把整个季节弥漫开来了,整个季节都成了桂花季。这些所有的理解都在两个逗号中,把这两个逗号拿了,什么都没了。作者强调了自己老家的村庄,又讲到了村庄之外有个地方有桂花,那就是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有桂花。“念中学时”接着“一年”,“杭州”接着“整个村庄”,这个系联也是很有意思的。作者到了都市,又遭遇了桂花雨,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陇,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这里都是奔着文心去了。前面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这里是真正的香闻十里。赏花是个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这与之前的吃花联系上了。在什么地方吃花也是很重要的。在杭州,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西湖,是杭州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吃花,你想想,这多么美丽。你跟谁吃?吃什么不重要。你在哪儿?吃什么更不重要了。你什么时候吃?吃什么也不重要了。我们小时候吃山芋是为了温饱,现在在吃山芋是健康,现在再叫我吃山芋,童年痛苦的生活全出来了。所以,在西湖吃花,太重要了,吃得优雅,最优雅的吃法是从宋代开始的。在杭州吃是优雅的,西湖又是杭州优雅的地方,满觉陇吃更优雅。后面的一句话太有意思了“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真是太美了。写文章贵在真诚。就这么一句话,要比用无数的形容词来写雅淡清香更有魅力。“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返俗了。这哪里是栗子,这就是桂花栗子。栗子本身就带有桂花香。什么是桂花栗子羹,如果没有桂花,这个羹也叫桂花栗子羹。为什么?因为栗子里本身就有了桂花香。说得非常巧妙。即使不撒桂花也很好,得了便宜卖乖。这样写散文,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这种笔触是一种美,这样的语句在散文中是妙语。“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这句话写得很欢快,带着中年人的沉静,又像老年人的回想。“有点不忍”你可以想想,一个少年,满怀欣喜的满觉陇走,踩下去发现是软绵绵的桂花,一脚踩下,一脚抬起不忍踏下。这段话字字珠玑,在我看来是白描中最好的一段。要做到这点,要做到三点:平易近人,纯净,蕴藉。看这句句子的长短,我们边走边摇,六字句,桂花飘落如雨,六字句,地上不见泥土,六字句,铺满桂花,四字句。这种四六结合是骈文的写法。三个六字句加一个四字句就搞定了。这明快的节奏与那一脚的定格,应该说极为动人。那一脚是踩下去还是不踩下去,镜头卡擦一下拍下了。这幅画,有六个字作题目——心中有点不忍。我们就想象下,就是这样的镜头一个个的推进,在桂花飘落的山路上走三步停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的文章就是把这种细微的变化定格了。后面,“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完全回到了母亲。母亲在她的心目中始终没有对任何事情产生怨言,这是母亲留给琦君最重要的形象,一生辛劳,无怨无尤。把两地的桂花聚拢来。就是母亲的那句话“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个60岁的人想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在杭州想温州的话,她在想什么?母亲想温州时候的杭州,也成了她的故乡。如果在逻辑上,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母亲身上,桂花这个意项收拢来,金桂这个意项收拢来。“再”强调,“比不得”强调。这与开头说的,台湾好像有,也好像没有。确实有,也好像没有。作者写到这,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最为。在母亲的情感里,温州是故乡,在作者的情感里,温州杭州都成了故乡。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这桂花雨的含义要比摇花乐深远的多。作者在写桂花雨的时候是七十年代末,那会儿觉得回大陆是不可能的。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写了这文章,于是有了乡愁。因此,单纯的讲这篇文章讲得很高兴,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散文,应该要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它,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得美丽起来。我们做的事情很美丽,不能把它做得很乏味。我们要做得美丽起来。

第二篇:《桂花雨》读写点解读[模版]

“四构”“四法”话乡情

——《桂花雨》文本及读写结合点解读

张雪静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台湾作家琦君44岁那年的一篇怀乡之作。作者赞桂花的香,念摇桂花的乐,忆母亲的言与行,抒发了离乡的游子眷恋故土、赞美家乡的赤子之情。它与本单元的《古诗三首》、《梅花魂》、《小桥流水人家》共同托起了“思乡”的主题。

品味《桂花雨》,全文的行文构篇、细节刻画无不传达着作者浓浓的乡情。统看全篇,作者透过“四构”——一引、二盼、三做、思忆行文构篇;透过“四法”—— 欲扬先抑、辅助铺垫、以事抒情、无理有情等方法进行细节刻画。

一“引”——凸显桂花香——欲扬先抑

作者写桂花,着重于桂花的香气。文章“六提、六赞”桂花香,因为这是作者多年之后仍忆桂花、念桂花的本源。写桂花、赞桂花,作者在文章的一、二自然段引出了文章的主角。第一段,直聚焦点——故乡的桂花。第二段,写桂花的特点,凸显桂花香。但是,作者在突出桂花香气迷人的时候,不是直接的抒怀赞美,而是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

欲显其香,先掩其形。这是第二自然段中对桂花的描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这里作者先提名花的名字,却说并不喜欢;之后作者直接表达最喜欢桂花,却不紧接着写桂花的可爱;继而,作者写桂花笨笨的样子、叶子的凸显以及花小的特点;突然,话锋一转,赞桂花的香气迷人。

作者先将桂花外形的不起眼表露无余,再突出对桂花香气的情有独钟。欲说此,先说彼。利用反差聚焦重点,突出想重笔描摹的事物的主要特点,表达不可抑制的喜爱、赞美,可谓“欲扬先抑,情难抑”。

二“盼”——期待桂花香——辅助铺垫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要是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每天都要走一回”,每天都要“嘴里念叨”,这是母亲对收获桂花的期盼。为什么期盼?因为桂花香,可以做极香、极美的糕点。

桂花香到什么程度?“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第四自然段的开头,作者对桂花成熟时的香味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描述。“浸”,不像“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那沁入心脾的味道又是可感可觉的。作者用一个“浸”字把桂花的香,写得无形但却真切。这也就托起了母亲“每天都要走一回”,每天都要“嘴里念叨”的期盼。

作者不止步于对桂花整体芳香四溢的赞美。在第四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又告诉人们只有摇落的桂花才正应时。

因为“盼”,因为“摇”的桂花香味更浓,所以母亲要我们在台风来之前摇桂花。也因为盼桂花的浓香,所以我摇得如此起劲——“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三“做”——摇落桂花雨——以事抒情

作者琦君对桂花的“香”情有独钟,满篇都在写桂花浓浓的香气,然而,作者却以“桂花雨”为题。桂花雨,从词的搭配来看,“桂花”与“雨”本身就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而文中之所以称“桂花雨”,是因为作者在与母亲摇桂花的

时候,见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满头满身都是,便觉如雨落纷纷。在孩童的想象里,它既是花,又是雨。

一个不符合常规搭配的背后,是作者的“情”在其中。《桂花雨》原文中,当我们摇落一身的桂花之后,有这样一处细节: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可见,这桂花的香已化作香风、融入童乐、散作花雨,伴随着作者的童年,乃至三十年后还时时有花雨入梦。雨落,心在动,情在扬,伴着桂花雨,作者的乡情也在岁月中越积越浓。

表达情怀的方式有很多,诸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桂花雨》主要是通过“摇桂花”的事例,来体现花雨缤纷入梦甜的回忆。以事抒情,有情可依,不空洞,不做作,不张扬,以事抒情,有直抒胸臆等方法不可替代的收效。

四“忆”——长念桂花香——无理有情

文章第七自然段作者回忆母亲对故乡桂花的赞美:“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极为朴实而简洁的话,透出母亲至真的情怀。母亲对桂花的怀念与赞誉,对桂花毋庸质疑、不可更移的爱恋,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杭州的桂花自明朝就已闻名遐迩,如今的杭州被称为“桂花城”,由此,杭州的桂花其美、其香、其名可见一斑,而母亲却独爱家乡的桂花。

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吗?在母亲的心中,也许明明知道杭州的桂花是浓香的,至少她也明白杭州的桂花并不逊色于家乡的桂花,但此时,母亲的心里比的不是桂花香气的浓与淡,而是那桂花所饱含的情的深与浅哪。此处看似不合情理,却是人之常情。正如杜甫的那句“月是故乡明”所表达的情怀,在古今游子的心中,总是会固执的认为:“故乡的桂花最香”,“故乡的月最

圆”、“故乡的水最清”、“故乡的鱼最美”、“ 故乡的人最亲”„„所谓“无情却在情理中”,这“无理有情”的方法不也是表达浓烈情感的一种好的借鉴吗?

“四构”“四法”话乡情,《桂花雨》,香远四溢,乡情满怀。

第三篇:《桂花雨》教学设计(陈英)

《桂花雨》教学设计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中小学 陈英

一、导入

1、师:在我们校园操场上有这样一种花,秋天,花香沁人心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这种花的图片,大家再来认识一下?(课件出示桂花图片)

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师:(板书:桂花)回答得真整齐,看来你们对桂花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介绍。生回答,师:回答得虽不算全面,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老师查到了桂花详细资料。(课件出示桂花资料),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生自读)

师:通过这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对桂花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近著名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去进一步了解桂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7、桂花雨)(生齐读课题)

2、师:从同学们读课题的响亮程度可看出,你们对桂花雨这个内容一定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聪明的小脑袋,你们的脑袋里装着很多的为什么。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指名回答)

师:老师想告诉大家,提出问题才是第一步,关键是怎样解决问题,老师相信,随着我们走近桂花,我们的问题都会一一解决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二、识记生字,初读课文。

1、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一起去欣赏那美妙的花雨。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用心地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读完了吗?让我们再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多媒体出示生字词)都认识的同学把小手举起来,好,老师看你很有信心,你起来读读。(指名读)

师:字正腔圆,而且非常准确。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生齐读。)

2、师:同学们再看看两个多音字,会辨认吗?一起来读读。

3、师: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啊!看来昨晚的预习效果真不错,以后一定 要坚持预习。这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消灭了学习中的拦路虎,相信再读课文的时候,你就能读得更准确,更流利了。下面,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快方式快速的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是桂花雨 ?(生读课文)

师:已经想好了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每一次举手都让老师心花怒放,看谁能给老师带来这种幸福。(指名回答)

师:非常简练的概括。还有谁想说?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你已经向知识的大门迈了一大步。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呀!这么短短的时间,就把这么长长的一篇课文读的这么明白,而且概括得这么简练,相信随着我们深入的学习课文,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的。

三、精读感悟,以读悟情。

1、师:是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桂花给我带来的乐趣——摇花乐。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小声的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哪些句子写了“摇花乐”?边读边画。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找到的关于“摇花乐”的句子有哪些?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凉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生反馈)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找到的句子都是一样的。老师也找到一处:(出示课本中图和段落)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凉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生自由读。)

2、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很轻松的读完这一段,其实啊,不是那么简单,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句子和问题)学生读一读。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帮着”用的是红颜色,两个“帮着”你体会出什么?

师:是啊,正因为喜欢所以才感到急切。你读懂了作者的真心。从两个“帮着”体会出了作者很喜欢摇花,而且还很急切。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从使劲你体会出什么?

师:他是把所有的热情都放在了摇桂花这件事情上。师: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你在什么活动中也使劲了全身的力气?

生:我在拔河的过程中也使劲了全身的力气。师:你使劲的时候都有哪些 表现呢? 生:咬着牙,脸憋得通红。

师:是啊,他是在使劲啊。小作者摇桂花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这样啊?就是因为喜欢所以使劲的摇。摇桂花这件事情你累不累啊?

师:对啊,累并快乐着!是啊,因为喜欢,所以累也要去尝试,就是因为使劲的摇,所以桂花纷纷地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读一读课文吧。(生自由读课文)师:大声使劲的读。(生再读)

3、师:正是因为之前我们使劲的摇,所以桂花纷纷的落下来了。落下来的桂花就像(),就像(),落在哪里?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拓展练习)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像雨点,像雪花,落在我们头上。师:好,很会想象。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像棉花糖,像雨点,落在我们头上。师:恩,从她的回答中我感受到这场桂花雨非常的甜,非常的香,非

常的大,来势汹汹,就是因为我们使劲的摇呀。还有谁想说?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说一说。

4、师:同学脑中想到的画面好美,这样的情境多么让人陶醉啊!边说边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一句?

师:从同学们的喊声中,我感觉到很多同学还不够兴奋,我们再来大声的喊一喊。

师:“摇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头。你快乐地喊一声——你开心地喊一声—— 让我们全班一起尽情的再喊一喊,把你的欢乐与你的激情留在此时此刻。

5、师:是啊,摇啊摇,摇桂花,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师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其中,我们分明闻到了浓浓的花香味,孩子们,你们闻到了吗?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桂花香”。(师板书:桂花香)

6、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桂花香”的语句。(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非常认真、非常仔细。“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读书收获。谁来说一下,文中哪些语句说了“桂花香”?

(生朗读自己找到的相关语句)师:,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来集中的交流一下同学们读书的所得。

(出示2句“桂花香”的语句,生自由读)

师:从第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知道,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就某一个词语来理解。还可以针对它所描绘的情境来理解。仔细看,你能发现什么呢?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实在太香了,十里啊。“十里”在你头脑中有没有这个概念?可以说“香飘十里”可以看出桂花的香气确实是很迷人。大范围之内都是它的香气。你还从哪里看出桂花香的范围很广?

师:对啊。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是什么句式。(双重否定句)你能换种说法但意思不变。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里面有一个词“浸”。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帮妈妈洗衣服,我们洗衣服要把衣服全都浸在水里。那我们联系一下生活实际,没有不浸在桂花乡里的也就是说?

师:对,范围很广,也就是说方圆十里之内全都是桂花的香味。香不香啊? 师板书:桂子花开十里香。

7、师:香的还在后头呢!请同学们读第二句话。生读。师: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问题,桂花花开一季,为什么全年都有它的香气呢?它不开花的时候,为什么也有它的香气呢?人们是如何保存这种香,储存这种香的呢?其实文中自有答案。很多同学非常聪明,已经浏览课文,快速的找出了答案,真会学习。

生找出人们保留桂花香气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师:自己先读一读。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生回答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保留桂花香气时要有很多的工序。师:这样一来,没有桂花的时候自然也能保存到桂花香。人们真是非常聪明,而且利用桂花可以做很多的美食。比如,做桂花糕,泡茶,喝一口桂花茶香气扑鼻,吃一口桂花糕唇齿留香。我看到同学们都垂涎欲滴了,下面我们就让学生来读一读,体会体会。生读。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到家里去保留桂花了。桂花非常香,桂花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更香甜了我们的口福。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桂花做成的美食。(课件出示桂花糕)这就是桂花糕。所以我们说全年我们的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不仅是它的香气,还有它做的美食。

师:好了,我们就让桂花的余香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下面让我们齐读这一句。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里桂花。”生读。

师:真的是别处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旧宅子的金桂吗?想一想,母亲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一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说)

师,请同学们压低声音试着读读,边读边想,母亲离开家乡二十几年了,再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想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启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

师:是啊,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 一场飘落在我们心间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萦绕在作者心中。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板书:恍如重返故里游。齐读最后一段。

师:家乡的桂花给我们带来了摇花乐,桂花香。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再一次齐读课题。

作者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请看资料,课件出示资料。就是这样一位背景离乡的老人,一生在用笔写童年,写故乡,老师这里有一段话展示给大家看,这是作家另一部作品里的后记。

师:感谢琦君,感谢桂花,是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乡是美丽。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

让我们就用这四句话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

桂花雨

桂子花开香十里,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恍如重返故里游。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两本好书:《桂花雨》和《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教学反思 :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面对这样的文章,每段都非常的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将第一课时的内容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与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感情融为了一堂课。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享受摇花乐,体会童年的乐趣。

借助阅读,把文字化为一幅幅画面,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念。

首先:体会摇桂花前的迫切心情。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一个“缠”“帮助”“使劲”等词,来感受摇花前的迫切心情,读“使劲”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其次:在体会摇花乐时,我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摇一摇桂花树,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你都看到了哪些情境,训练学生的说话的能力,播放图片,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处重点是指导“喊”字的读法。

反思:抓住“缠”、“摇”、“喊”……这几个重点的字来体会作者的童趣,使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停留在了朗读技术的指导上,而未走进作者的内心,所以效果不明显,而且不够自然。

二、观察桂花树,感受桂花迷人的香。首先:营造氛围,走近桂花树。

在教学此环节时,我根据上一环节的“摇花乐”,顺势切入“桂花香”这一部分的教学,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来读,抓住一个“浸” 字“香飘十里”,扣住一个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此处通过朗读,读好浸字,来读出韵味,读出桂花的香味;让这香味更浓郁,芳香扑鼻;让这香味沁人心脾,弥久不散。

再体悟到桂花香之后,我由前后两个带有“香飘十里”的句子让学生朗读,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然后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 了。即使家乡的宅院旧——更可能是破旧,残旧,但因为是自家的,所以总是恋恋不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我也受到了感染。在此基础上,我用下面的几句话作为总结: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甜,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的香。

最后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让语文课具有很浓厚的语文味,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反思这堂课:

1、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对与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的不够深,我虽反复努力,但效果还是不明显。

2、本来我试图用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有位学生读的很好,而我却没能及时抓住他的语气做及时的引导,虽然后来用全班齐读的方式来引导,但是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显得不够自然,学生也没有更深的体会。3.备课时过高估计学生能力,课堂知识容量还要在精简一些。

第四篇: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看看大家对文中的词语学得怎么样了?

出示:糕饼

尤其

新鲜

姿态

欣赏

杭州

香飘十里

几大箩

指名读——尤其找近义词——第一行词语连起来说话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出示:作者简介。

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当然也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桂花雨》,齐读课题。

二、初读:

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1、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2、是呀,中秋节前后,正是作者故乡温州桂花盛开的季节,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桂花树的样子好看吗?为什么?(没有梅花的姿态,满树都是叶子)

4、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不太好看,太小了!)

5、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香气迷人)

6、课件出示:我喜欢的是桂花„„太迷人。

男生读第一句,师:对,不好看。女生读第二句,师:对,也不好看。男女生齐读,师:嗯,桂花就这点好。

7、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

8、指名再读这段话。

三、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3、4、5、6、7自然段,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交流: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从哪里看出很香?

香飘十里,想想这香味都飘到哪里啦?

是的,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谓:桂子花开香十里(板书)2)还可以从哪个词中读出桂花很香?

浸,三点水,说明一般都用于在水里的,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摸得 着吗?那香味呢,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感觉得到吗? 让我们用朗读把自己感觉到的香表达出来。齐读句子。

3)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是呀!这就是摇桂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

2)谁把这场桂花雨读得更多,更香些。

自由准备——指名读

3)此刻,我们都浸在了这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呀摇,桂花又落下来了。真是:枝摇花落乐心头(板书)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像()。

指名说

4)让我们带着这份想象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5)多么奇妙的雨,多么香的雨啊,因为它是家乡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着作者儿时的回忆。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可如今,这香气四溢的桂花雨,却成了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齐读

2)母亲真的在拿家乡的桂花香和杭州的桂花香作比较吗?她是比什么?

(乡情)

3)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齐说这句话。

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想起家乡的桂花,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胡家老爷爷,林家老婆婆,田野,老宅子,小河,桂花茶,桂花糕。)4)你能尝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可见,母亲虽然嘴里在说桂花,其实心里是在想()。

5)的确,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于是,作者又想起了 ——

(生跟读最后段)

板书:恍如重返故里游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桂花雨》这一课,领略了桂花雨的美,感受了桂花雨的香,现在,让我们读读板书中的四句话来感谢本文的作者琦君。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双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我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第五篇:《桂花雨》

《桂花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57人,男生31人,女生26人。学生综合素质中等,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但有近10名同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习作方面水平一般,能大胆想象、自主作文,但语言比较平淡,学过的词句不会灵活运用。个别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较多。

3.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了“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至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篇末再次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桂花雨”,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分享“摇花乐”。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4.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14个生字,其中10个会读会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

情感目标:借助信息技术,体会“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和“桂花雨”的怀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以及对家乡的一种深切的怀念。5.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难点: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6.教学准备:

(1)桂花制作的食品(2)桂花图(3)课文插图投影

7.课时划分:(1课时)8.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桂花吗?你有没有数过学校有多少棵桂花树呢?(出示桂花图)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也很喜欢桂花,不过这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她就是琦君。(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猜猜看她小时侯最喜欢桂花的什么?(香味、作用、摇桂花)你怎么知道她喜欢摇桂花的?

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她喜欢摇桂花时所看到的桂花雨。(板书:桂花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写的文章。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品词析句,精读感悟。学习第一、二自然自然段:

1、媒体出示句子: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里有一个字(拙)去掉了读音怎么读?(1)指名读句子。

“细花”指的是什么?(桂花)

出示桂花和梅花的图片,比较它们的姿态,体会桂花的质朴可爱。(2)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桂花树(虽然)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但是)桂花的香气味儿真实迷人。那么,桂花的香气到底有怎样迷人呢?哪句话最能体现桂花的香?

指名回答,桂花开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

引导从“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体会到桂花传得范围之广,从“浸”中体会到桂花的香气之浓郁。

(4)能不能用你亲身体验到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桂花的香气?学生举例说明。(5)练习朗读,用朗读来体会桂花的香味。指读,齐读。

(6)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已经陶醉在浓郁的桂花香里了。

2、媒体出示句子: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指名读。

指导读好“湿漉漉”,强调读好轻音。

出示“尤”:还记得这个字读什么?加一撇是什么字呢?(龙)。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优秀 忧愁 犹豫 鱿鱼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什么?(偏旁一样,读音相似。)小结:形声字构字特点。

3、过渡:如何才能来一场桂花雨呢?

(1)为什么一定用“摇”呢?能不能是抛、撒,或者干脆来一场大风大雨,让它自然而落呢?为什么?轻声读课文。(2)思考:指名回答。

媒体出示句子: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3)指导朗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问引导:知道桂花雨是什么?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件事情?(板书:摇)

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理解:出示句子:“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这里的“绝”是什么意思?(绝句)

引导理解“绝句”的意思。想想这首是几言绝句? 父亲是“口占一绝”,是什么意思?(随口说出的)一起读父亲的诗。

3、质疑:这“摇桂花”大家是第一次听说,这一节里还有一些词句大家读不明白的? 学生质疑相关词语:

“檀香”、“炉烟袅袅”、“撮”、“云脚长毛”、“竹席”,以及理解父亲写的诗意。

交流:

1、什么是“云脚长毛”? ①先猜猜。

②你觉得应该是怎么一个现象呢?

③云的形状变了,母亲就要摇桂花了,为什么?从前文找答案。

④媒体出示句子: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⑤同时出示: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⑥读句子 ⑦指导朗读。

2、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①从哪里看出来我非常喜欢摇桂花?

②怎么算是缠着母亲?(看好台词)表演。③评价表演。你从他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④指导朗读。

3、过渡:阴云密布,云脚长毛,母亲终于吩咐人提前“摇桂花”了。

体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拿笔读读圈圈,从哪里感受到我的快乐? 学生交流:

“使劲地摇”,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特别卖力。“喊”,一连三个感叹号,谁来喊一喊。一起喊。

②再看看图上,还有哪里也可以看出我的快乐?(眼睛眯、张大嘴、辫子)③谁能把这种高兴劲读出来。

④指导读好句子:这么快乐,我们一起站起来摇一摇。使劲地摇,抬头看看。想喊就喊吧,想欢呼就欢呼吧。看桂花掉到你的头上。

⑥摇累了。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用心去看,想象桂花落下的景象。播放音乐,老师导读。

⑦睁开眼睛,你享受了这美丽的桂花雨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 ⑧说得真好,同学们都陶醉了。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板书:乐)

过渡: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同学们一起读读第四节,你还能知道为什么摇桂花会是件大事。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句子: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香气中。①学生交流

②教师引读:桂花摇落以后,要…… 要…… 要……很忙碌,一会儿晒,要是天不好了要收进来。桂花晒干了要…… 要……要……

③同学们吃过桂花做的食品吗?(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④我们从这一段中知道,虽然作者很辛苦,很忙碌,但是心里是很开心的。我们一起来开心地读一读。

⑤这下我知道了,摇桂花是这么得快乐!摇完桂花后还这么忙碌!可见“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过渡:除了我很快乐,还有谁也很快乐?

2、媒体出示句子: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除了我很快乐,父母也很快乐。父母的行为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我们在建队的时候也要举行仪式,这里的仪式说明了什么?同桌谈论。

②母亲为什么要先洗手呢?哪位“母亲”来说说看。(看来很诚心诚意,很真诚)③父亲还点了香,在干什么呢?哪位“父亲”来说说。

④桂花丰收了,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恩。我们现在有感恩节。

⑤我想来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你来看看父亲的诗是什么意思? ⑥自由读诗。想象一下,父母会做什么甜梦?我会做什么甜梦? ⑦从诗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父亲的心里也很高兴。

四、体悟思乡,升华情感。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讲:“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是什么反应呢?

2、媒体出示句子: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真的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你从“再……还是比不得……”中读出了什么?

3、你感受到母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了吗?读一读课文。

4、你觉得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过渡:母亲是这样的,我又何尝不是呢?

5、媒体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你读懂作者的心了吗?其实令作者真正难以忘却的是什么?

6、读好这两节。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植物。同桌可合作。

我最喜欢()。它不像()那么

(),不开花时()。开花时()。

2、你们家附近有桂花树吗?留心观察桂花开花是的样子,闻闻它的香气味儿,是作者介绍的那样吗?你所了解到的桂花的作用有哪些呢?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

桂花芳香四溢,从树下走过,浓香便沁入肺腑;桂花还传递着浓浓的思乡情,当时过境迁时,故乡的桂花依然留在心中。

小时候,奶奶居住的地方,屋前屋后种满了桂花。说种满了,我也没有亲眼所见。只知道一到秋天,奶奶的小屋里就洋溢着浓厚的桂花香,满满的,直渗到肌肤里。奶奶会摘好多桂花,晒在院子里,于是奶奶酿的米酒中透着桂花香,奶奶做的元宵中有了桂花味,奶奶熬的甜粥中也飘着桂花瓣。那时,我的呼吸里也仿佛散着桂花香了。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动笔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七.板书设计

下载陈国安教授解读《桂花雨》(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国安教授解读《桂花雨》(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组写景抒情的文章。《桂花雨》是著名的台湾作家琦君写的一篇 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她写的最好最多的......

    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桂花“香”,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课后练习......

    桂花雨(定稿)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课《桂花雨》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桂花雨是一种比喻,当桂花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是作者童年生活中......

    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

    桂花雨

    搜索 桂花雨 教案教学设计 桂花雨 教学时间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桂花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

    《桂花雨》

    《桂花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1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桂花雨》。 一、 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桂花雨》。 本单元的训练重......

    桂花雨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