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择决定人生》读后感——彭金德
《选择决定人生》读后感
读完《选择决定人生》这本书受益匪浅。人生中要面临无数的大大小小的选择,有些很容易,有些却费尽周折,让人难取难舍,举棋不定。我们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目标明确,善于分析比较,做出明智的选择。《选择决定人生》告诉我们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选择比努力重要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白兔、乌龟、青蛙、螃蟹、蚂蚁等一群小动物,站在一起,准备出去玩。他们的目的地是前面那座美丽的花园。大嗓门青蛙高喊一声:“走!”大伙立即行动起来。青蛙边跳边喊:“加油”白兔笑嘻嘻地冲在前头,乌龟使劲爬动,蚂蚁拼命追赶„„“呦,你们全疯了吧,往哪窜呀?”后面隐隐传来了叫声。大伙一惊,扭转身向后一瞧,只见螃蟹一边咋呼,一边横着往另一个方向爬。“螃蟹大哥,方向错了!”青蛙大声喊道“快向我们靠拢!”“去你的,”螃蟹瞪着眼骂道,“你们都瞎了眼了,只有想我靠拢才对。”
无论大伙怎样呼唤,螃蟹只当没听见,还是横着朝它的那个方向急急爬去。大伙叹了口气,只好各赶各的路。螃蟹喷着白泡沫,独自嘟囔道:“我两眼始终正面盯着那座花园,绝对没错儿。它们不听我的,疏远我,冷落我,准是出于嫉妒。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它们的手脚哪个有我多?„„可是,它的手脚越多,跑得越快,离目的地也就越远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人信奉“勤能补拙“,不努力是不行的,但成功者善于充分利用自己的努力,不为没有意义的事情白费功夫。找准目标,才是选择的第一步,要明白方向比努力重要。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越有才干犯的错误也就越严重。因为人生的任何努力都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错误的选择往往使辛勤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使人生遭致灭顶之灾。只有正确的选择,所付出的努力才会有美好的结果。
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们本身有多么伟大,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伟大的事业。如果伟人们选择的不是伟大的事业,那么,每个伟人,在今天的历史书上都不会有他们的名字。是伟大的事业才使得一个人变得伟大。这其实是伟人和凡人的重要区别。
拿破仑选择了当时法国革命最能展示才干的军事指挥,才使他由一个科西嘉小子成为一代伟大的统帅;比尔•盖茨因为选择了开辟个人电脑时代,才使这个仅上过一年哈佛的准大学生成为世界首富;毛泽东因为选择了为中国人民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事业,才使他从一位中学教员成为伟大的革命导师。
不是你有才能就一定能成功,世界上许多有才干的人并不是成功人士。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选对发挥自己才干的舞台。
只选一把椅子
选择——是把握人生命运的最伟大的力量。谁掌握了选择的力量,谁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
有人向世界歌坛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讨教成功秘诀。帕瓦罗蒂提到自己问父亲的一句话。师范院校毕业时,痴迷音乐并有相当音乐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歌唱家?”父亲告诉他:“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帕瓦罗蒂选了一把椅子——做个歌唱家。经过7年的努力与失败,帕瓦罗蒂才首次登台亮相。又过了7年,他终于登上了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
这个故事精辟地指出:你职业的目标只能确定一个,这样才会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确定了职业的目标,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走一条道路,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同行者寥寥无几,你只要甘受孤独和寂寞,在诱人的岔路口仍不改初衷,就会苦尽甘来如愿以偿。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巴尔扎克曾经梦想着做一个经营有方的商人,开过印刷厂,做过小生意。尽管他颇有经营头脑,但无奈时运多舛,屡屡受挫,只得放弃,于是捡起冷落已久的笔,重操旧业。巴尔扎克若不是及时从商海里“回头是岸”,恐怕就没有那个写出《人间喜剧》等名著而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原是个跑龙套的三流演员,后来他发觉自己在表演上却好似没有天赋,难成大器,也明智地选择了放弃,改而搞戏剧创作,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朽的剧作,成为一代戏剧大师。
毫无疑问,我们不应当轻言放弃,因为胜利常常孕育在再坚持一次的努力之中。但是,有些情况是你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却未取得理想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考虑一下:如果是自己选定的目标、方向同自己的才能不相匹配,就需要勇敢地选择放弃,另辟新径,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人生如果总是无休止地追求,而不知道放弃,对完全没有实现可能的目标仍然穷追不舍,结果不但会无端地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因达不到预想目标而烦恼不堪,痛苦不已。
其实,放弃是面对生活的真实,承认挫折,明智地绕过暗礁,避之趋吉,让他自己很理性地抵达阳光的彼岸。善于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一种境界,市一中更实际更科学更合理的追求。
人生的成败,主要源于选择。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发扬特色是选择的出发点。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会定位、学会限制则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在我们这样一个鼓励个人奋斗,提倡个人创业的改革、进取的伟大时代,选择是最为重要的人生理念和成功概念。选择的权力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运用选择的力量,做自己命运的船长、灵魂的舵手。
第二篇:《选择决定命运》读后感
《选择决定命运》读后感
人生的道路上,布满了选择,人的命运不在于出身,不在于才能,甚至都不取决于教育,人的命运在于选择。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个人的成功在于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要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读了《选择决定命运》一书后的最大收获。下面我先将一个书中的小故事的介绍,从故事中说说我的一些体会。
在一个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一个生意人,一直觉得他的生意做不好,原因是“经济不景气”,他觉得除非经济有改善,否则他的事业也不会有转机。一天,他走到一个购物区,看到两家肉店,相距不远,规模和装修档次都差不多,可是其中一家忙得不亦乐乎,很多顾客在等待。而另外一家几乎没人上门。年轻人出于生意人的敏感打算一探究竟,结果他发现,第一家肉店,他一进去,老板就招呼说:“你好,请稍等,我马上来”态度非常友好,热心的服务同时只给顾客建议,不自做主张。而他去了另外一家店,老板大嗓门的喊“要什么?”买肉的时候,老板不给客人想买的,反而硬向他们推销他希望人家买的那种。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发现两家硬件基本类似的肉店,在同样的经济萧条期,生意完全不同,就是因为老板的选择,除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不能控制环境,但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而借助选择正确想法所产生的力量,我们也间接掌握了外部环境。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身边很多的例子,比如一些理发店的产品过度推销,就让我有过这种体会,几次以后,弄的烦了,反而不再去那个理发店了。实际上我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候非常希望女儿多吃一些饭,就对她威逼利诱,结果弄得她对吃饭很反感,曾经一段时间,她老是在快到吃饭时说,“妈妈我要睡觉”、“妈妈我要上厕所”等等理由来逃避,让我一度非常恼火,可是后来我明白了,实际我可能就犯了第二家老板的错误,对女儿吃饭不好时非常凶,并且强行让她接受我认为好的想法,于是后来,我改变了我的态度和做法,对女儿吃饭问题的态度上不再非常强硬,只是诱导她,多说说“吃饭多会漂亮啦”、“吃饭多出去玩才能玩的动玩的开心”之类的话,现在女儿虽然吃饭没有根本改变,但至少也不那么讨厌和逃避了。
“所以我觉得,工作和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选择,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才能到达自己希望的目标!”
罗伯特博士在哈佛大学主持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群学生与三群老鼠。他对一群学生说:“你们很幸运。你们将和天才小白鼠在一起。这些小白鼠相当聪明,他们会到达迷宫的终点并吃许多干酪,所以要多买一些喂它们”。告诉第二群学生说“你们的小白鼠是普通的小白鼠。他们最后还是会到达迷宫的终点,但是不要对他们预期太大,他们比较普通”。对于第三组则说“这些小白鼠是笨蛋,他们不会找到迷宫终点,如果找到也是意外,你们甚至不用买干酪,只要在迷宫终点画上干酪就行”。
后面六周里,学生们的实现结果果然像博士说的那样,第一组很快就到了终点,第三组织有一只找到迷宫终点。有趣的是其实这三组小白鼠都是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导致的行动影响到了小白鼠。
有关小白鼠的实验,后来扩展到当地一个小学。
第一组:“你很幸运,你跟天才儿童在一起,他们很聪明,你的问题没说完,他们就会给你答案。但是他们可能有点懒,如果你给他们带来信心,以及一些日常的爱、训练与真诚的兴趣,这些小孩就能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第二组按普通的说法,具体我就不描述。结果故事结局相信大家都能猜的出来,也不知道美国人是不是真的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了小学,但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结合我们的工作,我想首先要把自己的工作看的重要,自己所作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相信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聪明的,这样的观点和想法,自然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影响到自己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前面说的两个故事是我看了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实际上说说容易,做到非常难,不管对
于自己孩子还是对于学生,能否做到这些,能否在平常让自己的多一点这样的心态,都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看了本书后的一些收获。当然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如何避免错误的选择、如何坚持和落实你的选择,相应你看过以后也会觉得有所收获。
第三篇:选择决定成败读后感
《选择决定成败》读后感
戴斌
前段时间抽点滴时间读了一本书——《选择决定成败》,将书中的几个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人生处处面临选择
萨特曾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亦即人生处处有选择。人生只有一件事不能选择——就是自己的出身,其他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设想中的道路千万条,但最终只能也不得不步入其中的一条。所谓聪明的人,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是选择(林肯语)。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的左右两边各放一堆青草,先吃哪一堆呢?结果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就是因为将时光耗费在各种两难选择的犹豫摇摆之中。所以,要学会选择,同时也要懂得放弃。
怎样学会选择,做到善于选择?答案就是少索取、多贡献,果断地忍痛割舍与我们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身外羁绊,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我们最紧要的份内的事情,会让我们生活得相对地轻松和自在。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放下包袱,才能轻装远行。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
二、命运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句话,叫做——你今天的选择,就是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杨澜语)说的就是选择对于个人人生发展的意义。
很多时候,一个选择带给我们的有利有弊,但我们既然作出了选择,就应该坦然接受选择的结果,不抱怨、不气馁、不后悔。1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选择了一个人的勇猛,就要容忍他的暴戾;选择了一个人的智慧,就要容忍他的狡诈;选择安逸闲适的生活,就可能与富贵权势无缘。无论得失,我们都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三、信仰是决定选择的关键
选择是一种现象,而支撑选择的,是人的经验、知识、性格、教育等多种因素,但关键的是我们心中的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不是证明,不是逻辑,不是知识,信仰是将一件事情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信念故着”,就是说:一旦人们心中对错误的信息有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体现的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信念对其行为的影响,包括对事物的判断、理解和认识。很多时候,同一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作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就在于信仰不同。
回味书中观点,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实际,或许,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四篇:阅读改变人生选择决定成长——《三国演义》读后感
阅读改变人生选择决定成长——《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著名作品,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历史。小说形象地揭示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与军事冲突,让我们明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这本书刻画了许多经典的英雄形象。他们当中,有的身经百战、勇武过人,有的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有的文韬武略、胸怀大志。例如常山赵子龙,魁梧英俊,曾经七进七出,救出阿斗;美髯公关云长,手持青龙偃月,与“文圣”孔子齐名,号称“武圣”;黄忠老当益壮,百步穿杨,曾在定军山斩X曹魏名将夏侯渊;诸葛孔明是三国“智绝”,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孟德雄才伟略,一世奸雄,不仅军事指挥能力很强,而且文学造诣颇深,遗留千古的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许多著名的经典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空城退敌”、“七擒孟获”……其中,我觉得最经典的非“空城退敌”莫属。当时,由于蜀将马谡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导致街亭、列柳城失守。诸葛亮刚逃至西城,司马懿就率领十五万精兵X来。此刻,城中仅有一些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个个惊慌失措,面如土色。但诸葛亮沉着冷静,坐在城头悠闲自在地弹琴,琴声悠扬,一丝不乱。同时吩咐几位蜀兵乔装百姓,在城门前不慌不忙地扫地。司马懿见此情景,大惊!他心中一沉:诸葛亮平生谨慎,无论如何也不会冒此大险,城中必定有诈。于是下令赶紧撤兵。一些文官十分不解。诸葛亮解释道:“此人料想我平生谨慎,绝不冒险,觉得城中必有埋伏,所以赶紧撤兵。”文官们这才恍然大悟,连忙夸赞道“丞相之计,妙啊!”可见诸葛亮料事如神,聪慧过人。
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到三国时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深义重,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勇猛威武,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忠肝义胆……这些故事告诉我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阅读改变人生,选择决定成长,《三国演义》真不愧乃妙书也!
第五篇:心态决定姿态,选择决定人生
心态决定姿态,选择决定人生
——读朱永新《致教师》有感 宋燕子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
朱永新老师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诗中说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为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我初读起来不太懂。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是一直强调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吗?可是今天很多学者却不认可这个观点了。细想才明白过来,以往我们给予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所以很容易急功近利,忽视教育的初衷,只重视学业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付出,结果掉入恶性循环,教师教得苦,不快乐;学生学得难,很痛苦;最后学生讨厌老师,厌学;教师失去动力,俱教。究其根本,原来是教师给自己定位错了,我们的职业幸福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取得的成就,而且还需要我们对自我成长的肯定。
我非常认可朱老师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朱老师说教师要能够从每一天日常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满足,能够从自己的成长中得到满足,能够从与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满足。教育应该让教师能够非常愉悦、非常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每天兴奋地走进教室,满足地走出教室。教师应该每天能够通过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通过自己专业的成长得到幸福。所以作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心态决定了我们的姿态。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学生在我们快乐情绪感染下也更容易亲近我们,接受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反之,我们极容易成为不受欢迎的教师,引发教育失败。所以从今天开始做个容易满足的教师,孩子的一次礼貌问候,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一次独立完成作业,一次成绩进步等等我们都应该替他们高兴,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容易满足,容易幸福,我们的教育生涯才会快乐。
朱老师说教师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但起码是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是的,一个老师,如果连学生都瞧不起,就没资格做老师,也无法在学校安身立命。这样的老师不可能从教育生活中得到幸福。那么如何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呢?
我的理解是陶行知先生说的那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就是要把课上得好一点。上一堂好课并不那么容易。要让学生佩服你,就要看你对课程、课堂的理解。你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你的讲解评点是否深入浅出学生能懂?你的语言是否精准,传情和激趣。很多老师不是这样提高自身素养,而是大搞题海战术,把学生搞得苦不堪言,对这门知、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丧失殆尽,自然谈不上学高为师。当然,学高为师并不是指老师任何方面都比学生强,而是作为一个老师,用心去写每一个教案,用心去教每一门课,用心去布置每一道题目,是最基本的素养;一旦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够和学生平等热切地共同求索,不必要求自己成为全知全能者,但自身要有着求知的热情与能力。
身正为范,就是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老师的言行,是学生活生生的教科书。为人师表,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应该是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你不能对学生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视而不见,你应该关爱孩子们,尤其是关注班级里那些看上去最不可爱的学生。无论是家境贫寒的、父母离异的或者是学习面临着困难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呈现种种障碍,甚至会引发班级里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但他们也正是最需要你关注的。把爱献给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感不仅会感染他们,会令这样的孩子们喜爱,也会令其他的孩子敬佩。孩子们会想,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的老师用心了,尽力了。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用心去做,我们都能做到。
是啊,其实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并不难。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做到。当我们选择不混日子,努力成为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时,我们就成功了第一步。当我们在这样的起点上,一步一步坚持往前走着,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一件一件坚持不懈地做着,当我们用心书写着自己每一天的历史,从教学中得到了成长,收获了幸福时,也就是在不知不觉沿着阶梯攀登,最终我们会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