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

时间:2019-05-13 14:2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

第一篇: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

重新发现

不说别的,就只是自然,我们便可以于其间有重新发现的。例如秋天。

人们常常认为,枫树之美,在于经霜的素红。而究其实,枫树间临风的飒爽,也许更有魅力。

还有叶子。

萧疏,属引了太多文人的凄异。但,为什么不能读出一份秀逸呢?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美不过秋林衬映落日。

酡红如醉。晚风习习,暮色渐染。于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间,你流下几行感怀身世的眼泪,并不奇怪。但是,在那逐渐淡去的醉红面前,一些的文人,似乎更是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如果,要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不妨就以“闲云野鹤”为题吧。如此,便没有了什么肃杀、哀戚一类的感受。

在我看来,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担当得起一个“闲”字。而野鹤的趣味,正是在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那份潇洒,无法捉摸;恰巧匹适一个“逸”字。对的,“闲”与“逸”,可能才是秋天的本色。

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于自然的重新发现,需要足够的理性与豁达。雪落有声。

于午后,沏一杯清茶,绿色的茶叶徐徐舒展。此际,雪落的声音,便伴随茶的一缕淡香,纷纷地沁入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这是一种境界。雪花被风裹挟,自空中飘落,抢碰枝桠,坠落地面。此间的声音,正如玉的花瓣折碎„„ “诸佛讲法,天花乱坠。”也许,此番妙语说的就是,佛在雪天讲经。

当然,耳目被声色迷乱,心灵被功利翳蔽,熙来攘往的人们,是不能欣赏路边的这一风景的。

所以,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就在终点。如果,雪落的时候,除了品茶,还取上一卷诗词,大概会有一份重新的发现。

你嗅觉过光的香味吗?

春末,一季的庄稼刚刚收成。春日的阳光,播撒金线。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在自由地追与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挤破土地„„万物在阳光里成长,声音动人,真切。

不止于此。

阳光里,谷物的光泽是金色的。农夫的皮肤,也皴染上了一层铜色;而内里,蕴含了一种坚强。

走近谷物,嗅一嗅,闻一闻。便觉有一种香味:不只是谷子的,更是阳光的。不禁联想。小的时候,刚刚晒好的尿过床的棉被,如今回忆起来,也是有香味的。那是阳光的味道,温馨地流泻出童年的美好。

再说花吧。

与阳光里的谷物相比,夜来香,昙花,便只有阴香了。那种香味,自然缺少壮怀。这份道理,同样地适用于重新解读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城市里,关于阳光的香味,正在渐渐地远离自然;根因是,都市,在退化人的清净„„

重新发现

高三1陆小宁

“真倒霉!”我无奈地看着与鞋帮彻底分离的鞋头,裸露的脚趾头在忙碌而又空荡的大街上显得突兀而可笑。

我环顾四周,来去的路人匆匆地走过,匆匆地奔向各自的前方,偶或有一两个人毫不吝啬地将目光侧向了我,转而又聚焦到了那张着大嘴歪笑却不知所措的鞋子,但也只是匆匆地一眼,便又迅即离开,回过头的一瞬,嘴角浅浅地牵动了一下,仿佛也在嘲笑我的悲惨遭遇。

站在原地我不知所措,一如我那不知所措的脚趾头。

是的,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我停留,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我这样一个卑微而无措的小女孩停下他们匆匆的脚步,哪怕是送来一个关切询问的眼神。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了。

因为懂得,所以不会奢望。

猛然间,我记起不远处的弄堂口似乎有一个修鞋铺,不知现在还在不在了。循着记忆中的路线,我一瘸一拐而又小心翼翼地向拐角处挪去,然而还是感受到了几个路人投来的各种各样的目光。我垂下头,暗暗加快了步伐。

拐角处,那条简陋陈旧的街巷还在,那个熟悉的老鞋匠还在,我的心一下温热起来。明媚的阳光投落在这条街巷,留下一个个耀眼的光斑。不远处的老鞋匠埋头于一隅,一手端着皮鞋,一手握着锤子,沧桑的面容在阴影里看不大真切,但看着就让人心安。似乎感觉到我的脚步声,老人抬起头,瞬间,阳光便布满了他整个脸庞,随着他和蔼的笑容而绽放出炫目的金光。见我一蹶一拐的样子,他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迎我,苍老却温和的声音轻轻荡在不算宽敞的弄堂里:“小姑娘,怎么啦?”说着他将两只手在围裙上抹了抹,宽阔的大掌扶住我的胳膊,一瞬间,心底的羞恼似乎也轻了些许。

我勉强的绽开一抹笑容,感激的望着老人,:“爷爷,幸好你还在,还没收摊,这什么质量的鞋啊?你看,没几天就坏成这样了?”不知为什么,我的声音竟哽咽了,似乎,在他面前,我所有的委屈都可以诉说,我所有因为他人的冷漠嘲笑而伪装起来的坚强都可以抛弃。

老鞋匠温和地一笑,扶我在摊前坐好,接过鞋子前后端详了片刻说:“没关系,坏的不算厉害,用线缝下就好。”他边说边忙活起来。银白色的钢针在他粗粝的手指间飞舞,那双手说不上半点美简直就是丑陋,深褐色的老茧,突起的指节以及沟壑遍布的掌心随着穿刺的钢针在鞋帮间以一种娴熟的姿态舞动着。用力时,针尾深深陷入老茧的厚皮中,蜿蜒的青筋明显地突出,显得有些狰狞。但就是这双手配着老人安详勾起的唇角在夕阳璀璨的金光下显得庄严而又神圣。一时间,我看着了迷,懊恼的抱怨和之前路人的嘲笑顿时烟消云散,所有过去或惨淡悲凉或凄苦无依的记忆都渐渐模糊,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那双凝聚着力与美,勤劳与朴素的劳动者的手和那一对噙着笃定与和善的眼眸。再抬头,天空湛蓝高远,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和老人苍老慈祥的脸一起,暖到了心底的,那一刻,我听到了心底坚冰轰然破碎的声音。

不一会儿,老鞋匠手中的鞋便恢复了原样,他试探性地扯了扯,然后绽开一个更明媚的笑容,柔声说道:“你看,修好了,比之前肯定要牢好几倍。”我也高兴地笑了,接过鞋穿上后正准备掏钱,老鞋匠制止了我:“不用给钱了,小事一桩!”我愣怔了片刻,继而展绽出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是的,生活也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冷漠,他一直都是以他本来该有的面目站在那里,只是,就是在那样一个午后,在那样一条小巷,和着阳光、老人一起,被我重新发现.......重新发现

高三2葛金花

不知何时开始,我讨厌田野。我讨厌泥土弄脏了我的鞋子,我讨厌路边的野草弄脏了我的裤腿,更讨厌在那毫无遮蔽的田野间被太阳晒黑。每次爷爷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总能见到他那沾满泥巴的鞋,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被晒得黝黑的皮肤„„从田间劳作回来的爷爷拖着疲倦的步子,而脸上却从来没有抱怨的神情,有的只是淡淡的满足的微笑。我很奇怪,也很纳闷,我总是抱怨,在田里干活又苦又累又脏,爷爷为什么还要总去摆弄那长庄稼但同样也会疯狂长野草的土地呢?

又是一个无聊的午后,我呆呆地坐在窗前。一群小孩在田埂上欢快地嬉戏,他们蹦蹦跳跳,一会采摘路旁的野花,一会又快速从路边抓起一把泥土,冷不丁朝对方扔去,他们那无忧无虑地欢笑似乎到达了田野的每个角落,他们时而狂跑,时而又静静地蹲着,似乎在摆弄着什么,田野似乎是他们的天堂。

看着他们挂在脸上的笑容,我想到了劳作之后爷爷脸上那淡淡满足的微笑,我不懂,他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这田野,而我,却是对它那么不怀好感,我决定去走一走那条熟悉而又不曾踏上的泥路。

一开始,我小心地走着,站在远处看着孩子们毫无顾忌嬉戏的背影,心情愉快起来。我继续往前走,那里,我发现没有了车轮疾速滚过的声音,没有了鸣笛声,有的是轻脆悦耳的鸟鸣,那声音忽急忽缓,忽隐忽现„„风扑面吹来,带着泥土氤氲的芳香,从鼻尖,弥漫至整个身体,那绿色的波浪也前赴后继地向远方扑去。一下子,我似乎忘记了之前的烦恼,感到好舒适,站在田间,远远望去,这连片的庄稼地似乎没有尽头,细细地看着那已开始结果实的作物,我似乎看到了爷爷那满足的微笑。所有的美好都在这田野之上,我蹲了下来,抓起了一把泥土,可我望着手中的泥土,笑了,或许我从来都没有真正讨厌过它,至少,现在没有。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许多东西。

重新发现原来的田野是美的,它以它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彩,因为它,才有了收获的喜悦,才有了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才有了那份最纯真的快乐!

重新发现

高三3 顾翔翼

你看世界,世界呈现在你面前的却未必是它真实的样子。

你看到水泥森林里的人们面露冷色步履匆匆,你抱怨这个世界缺少人情,却没看到人们心底那张暖色调的全家福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动力。

看到过在癌症末期的丈夫奄奄一息之时,妻子果断地拔下氧气管。重新去思考它,一向伉俪情深,而此时关键时刻,为了减轻丈夫的痛苦而拔下氧气管的妻子,心中又是承受了怎样的不舍,经历了多少反复抉择的煎熬。

你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跌倒了,是否埋怨过那时在一旁“冷眼相看”的父母?而现今你才懂得,看见子女磕碰受伤,父母又怎能不痛心,那一刻父母的选择,是为了让你跌倒之后能站得更漂亮。

有那么多的你曾看到和以为的,都只是一个表象,它们背后的故事千万,你又何能猜到千分之一,总在恍然大悟之后情不自禁地感叹。

命运千重,你经历的只是其一种。

而曾经的命运,也被用来作为一种信仰,命运把我们所有的经历,成功、失败、不幸、美好都收在它的筐子里,蒙一块宿命的面纱,我们背着它慢慢行走,沿途留下印迹,而你有没有停下来,思考过命运。它包含了我们的得意,也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姑息,它包含了仰慕,也包含我们随波逐流的苟同。这时发现,命运只是自己懦弱的盾牌,成为那份心安理得的坦然。于是你开始用这种眼光,审视这个你并未非常熟悉的世界。

这时你想重新整理记忆,在零散的碎片中妄图捞回那些被你丢失的隐形的美丽,获得那种顿悟,便学会了重新发现。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这一份难能可贵的重新让你深刻地看到里层,然后感叹自己何其幸运,可以看到美的事物,却又不一味追求,能见其“丑”,同时在不为某物避而远之的时候,又以慧眼看到亮点。

重新发现是一种善,让你“守得云开见月明”;重新发现是一种悟,让你走进“柳暗花明后的又一村”;重新发现是一种际遇,让你“蓦然回首,于灯火阑珊之处见那人”。

常道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重境界,你又在哪重?

重新发现

高三4陈博文

金秋九月,褪去了暑假的轻松与悠闲的莘莘学子背上沉重的智慧背囊,集结在站台,等待着开往学府的公交车。乘坐拥宽敞空间的私人出租车是我的原计划,但,的哥很忙。于是我便怀着一颗好奇而又烦躁的心迈向崭新的公交站台。

还好靠近始发站,车快,人又少。挑了个双人座,把书包潇洒地甩在靠窗的座位后,我仰坐在另一个座位上,思索着如何打发时间。

摇摇摆摆踏着碎步,她,漫不经心地排在上车队伍最后,耐心地等待着前面一位中年男子手忙脚乱地和家人道别后,慢悠悠地上了车。用充满迈克尔杰克逊舞步节奏的步伐平移至我前方坐下。她很吸引人眼球,不仅仅是她出挑的相貌和鲜亮的服饰,且不说她微卷的发型与淡淡的香水味,左手腕那块镶钻金表与一直不离右手的苹果四代„„从某种质朴的道德审美角度上讲,似乎可以将其直接归类到那种冷漠无情、叛逆不羁的不良学生中。是的,她是一名学生,至少从她挂在黑色书包上胸卡来看的话,因此,不知为什么心中浮起浅浅的不屑。

又过了几站,车位有些匮乏。我始终冷漠地看着车窗外,和她一样,默默地无视着车内一切。偶尔抬头,也只是看到她心不在焉地在手机上滑动。直到一名中年男子默默地盯了我几秒,我才不情不愿的空出车内的最后一个位置。车又缓缓地停了。车门缓缓打开,我望向窗外,一个皮肤黝黑的老人匆匆从车尾赶来,接着是重重的踏步声。或许是过快的奔跑消耗了太多的体力,亦或许是满头银丝承载不了过度的奔波,他枯瘦的臂膀颤抖地从裤袋中摸出两枚硬币,扶着投币箱,投了进去。在老人略显痛苦的喘着粗气,回望车厢寻找座位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悲凉:他难免要站着乘一段漫长的路了。脑海中翻涌着一幅幅让座的剪影,都使我犹豫犹豫再犹豫。当老人渴盼的眼神慢慢从车厢后侧移向我时,犹豫了一下,我垂下了眼睑。

“咯嗒”一声凉鞋落地的脆响,接着便是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她腾地起身,跑到老人跟前,与老人开心的说了些什么,便左手拖着老人悬空的臂膀,右手轻搭老人的后背,轻而谨慎地扶着老人,一小步一小步挪向她的位置,直到走近,我才听见笑靥如花的他用“没事,没事”应着老人的声声道谢。

总以为社会是如此的冷漠,但细心发掘,你会重新发现新的亮点在温暖人心。公交车缓缓靠站,又一名老人步履蹒跚的踏上车,渴盼地寻找着,我,果断起身。

重新发现

高三5 周文浩

人在生活中最常犯的错,往往就是忽略。

然而,也许就在某一瞬间,会让你重新发现,大爱其实就在那忽略的平凡之中。

刚转学回来时,我的周围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而这一切都要我一个人去面对。我从没有想过我有一天会成为留守儿童。

也许是因为环境的陌生而带来的亲情缺失感,每次父母的来电都会让我莫名的狂喜,仿佛亲情能化作暖流通过电话线流过来一般。

久而久之,我逐渐适应了这儿的一切,有了新伙伴,甚至可以说有了新生活。“自由”“无拘无束”这些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词汇现在体验到了,我就像野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与此同时,亲情在我心中的重量减少了,我对父母的来电逐渐感到厌倦,而每次来电千篇一律,像 “吃得饱吗?穿得暖吗?”“好好学习,注意身体”什么的,我几乎可以背下来了,我甚至觉得那电话现在就是唯一能束缚我的铁链。处于叛逆期的我对此尤为反感,通话时的语气不再那么客气,有时会没事找事顶撞几句,想以此向他们宣示“主权”。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我皱了皱眉。考试的压力和莫名的头痛让我十分烦躁,我不情愿地拿起话筒:“喂!干嘛?”“儿子啊,妈妈想跟你说,现在流感又来了,千万要当心身体啊„„”然后就是那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我终于忍受不住了,吼道:“知道了!每次都这样,烦不烦啊!”然后摔下电话。尽管觉得自己有些浑,但我还是回了房间。之后几天,电话铃没有再响。我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清净,但也掺杂着一丝冷清,心里空落落的。

直到有一天,我最好的朋友在通话时因为有急事突然挂断,我听到那“嘟――嘟——”的忙音,我几乎从没有认真听过这忙音,然而这一次我听了很久,也许有些神经质,但这“嘟――嘟――”的忙音就像锤子一般,一下一下敲得我的心生疼生疼,我感到的只有失落。我眼睛有些湿润,因为我从没在和父母的通话中听过忙音。

我终于拿起电话,打给父母,母亲很激动,还是老样子,对我嘘寒问暖。而这一次我没有任何反感。我想说“对不起”,话到嘴边却又吐不出来。我觉得很奇怪,我可以轻易对别人说“对不起”,但对父母总觉得有堵墙隔着。我问母亲:“为什么总让我先挂电话?”电话那头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轻轻地说:“因为我是妈妈啊。”我的视线顿时模糊了。

我发现,电话不仅有铃声,还有那忙音。我也重新发现,也许天下的父母在跟儿女通话时都会选择傻傻地听着那忙音,那声音并不悦耳,但因爱而刻骨铭心。

重新发现

高三6蔡珉晖

我家楼下有一棵桑丁树。

文豪说:没有树不是美的。诚然,我能从轻歌曼舞的垂杨身上发现小鸟依人的温柔,能从昂首挺立的松树身上发现不屈不挠的执着,但在它身上,我发现的唯有丑与怪。

它唯唯诺诺地缩在水窖边,把庞大的身子蜷缩在那一小片逼仄的空间里。它的根乱盘着,它的枝丫乱伸着,它的茎原本应是遒劲有力的,然而,就是因为那几弯几绕,显出一分奴颜婢膝的媚骨,更兼有些许不堪与低俗。它的叶子总是无精打采的,蔫蔫的像是总也没睡醒。白日里,它便是如此。

夜晚一到,它便得势了。深夜,繁星都消隐不见了,唯有一片遮天盖地的大幕,黑沉沉地压下来,压下来。我经过时,心里冷冷的,它却借了阴险的风的势力,在这什么都睡着,只有夜游的东西游荡的夜晚里,张牙舞爪起来,像是魑魅的狂欢,搅得我心烦意乱,搅得我经过时,向它投下更深的鄙视,搅得我想伐了它,止住它那小人般的疯魔。

除了丑与怪,我还能发现什么呢?不过这失了理想的家伙,又怎么会在乎别人的评价呢?“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那些将幻光都一同失去了的家伙,若长成树,便是这般模样吧。

然而,上一个春天,它却真的被伐掉了。枝干被砍断了,叶子掉了一地,连根系也没有放过,被掘出来,砍成数截,堆在一边。再看过去,眼里似乎干净了,但不知怎么的,我的心里隐隐有一点失落,像是失去了一个处了很久的朋友,许是相处久了的缘故吧。

又是一个春天,我像往常一样经过时,却蓦地发现了那儿的一抹浅绿,我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一截残根躺在那儿,长出了嫩绿的芽。这抹绿色与周遭的万紫千红相比是多么不起眼啊,可它愣是顶出那一抹绿,我的心中似乎涌起了一丝期待。

许是懂得了我的心思,它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慢慢地抽出芽,扎进根,伸出茎,长出叶。叶子渐渐地由浅绿变为深绿,直到它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一株,我竟为它欣喜不已。尽管枝干仍是横斜的,叶子仍是蔫蔫的,我知道夜里它依旧狂舞。

那一刻,我重新发现了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爱,一朵花,一棵树,一个思想,只要我们打开心去欣赏去领悟。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重新发现

高三7袁璐

林徽因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鳞次栉比的高楼,交叉错杂的道路,拥挤不堪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愈来愈小的生存空间,愈来愈紧张的生活节奏让都市的人们简直是在苟延残喘着生活。我们迫切地需要平静,需要安宁的美好,于是有些人选择了逃离车马喧嚣,逃避压力。我也曾经如此认为,但读到林徽因的这句话后才发现:要获得真正的平静,在心中修篱种菊不失为一种巧妙选择。

米开朗琪罗拥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雕塑史上一颗璀璨之星,他排斥其它流派迂腐浮华的作风,厌弃福罗伦萨浮躁的社会风气,总想逃避却始终摆脱不了内心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的束缚而受尽压迫,他骨子里透着忧郁和对宗教的懦弱。因此,逃避现实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内心的庄园没有打理好,就只能在现实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受尽折磨。米开朗琪罗就因处处受限致使大批作品半途而废,抱憾终身。

然而,我们若是能陶冶情操,形成一种淡然的心态,在心中修篱种菊,就能撷取真正的平静。程季淑在战乱年代频繁变更居住地,但她不会因此而烦躁恼恨,却在庭院里栽种花草树木以求平静。变的是住所,不变的是那一株株枝叶繁茂与那一片平静淡然的心态。只有超然物外唯能达到这种境界。钱钟书晚年搬至学校一个简陋的宿舍却仍能潜心学术研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平静淡然了。

迟子建说出“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若不是腹有诗书,若不是有一颗强大纯净的内心,又怎么会有这种经历风雨后的坦然与平静呢?又怎么会有这样精妙而蕴含哲理思考的妙语呢?

也许浮躁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的内心。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蒙蔽了我们观赏蓝天美景的双眼,对他人看法的过分看重阻碍了我们行走在自己道路上的坚定脚步。社会不是磕绊我们的藤蔓,内心的迷茫才是妨碍我们追求平静淡然的桎梏。

学梁实秋,在心中建一个“雅舍”,仿林清玄,作“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的喟叹,那么心中的篱边菊种好了,你会发现烦恼不复存在,平静自然降临。

重新发现

高三8吴城

初读文天祥,是一个明媚的午后。他仿佛站在那儿,蹙着双眉,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书页上肆无忌惮地跳跃着的光斑,仿佛也在嘲笑他的苍白无力,独木妄支大厦。

是的,这是一个愚蠢的人。在我看来,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它扬起了漫天的尘土,南宋王朝佝偻着瘦弱的身躯,苟延残喘,那个喜欢吟风弄月的帝王已无力驾驭这辆战车,百姓梦中的桃源遥不可及,你的执着不过化为一缕青烟,云淡风轻,随风而逝。这是一个少年沉吟许久而下的论断。

时光荏苒,再次翻开尘封许久的书籍时,跳脱的少年已成长为沉毅的青年,时间的打磨使他思维的触角延伸向更广的天地,面对略微泛黄的纸张,他的思绪逐渐飘远„„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吟咏着“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依然投进了汨罗江;苏武手持汉朝符节,北海牧羊,历经十九光阴而一心向南;辛弃疾把栏杆拍遍,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依然做着复国的梦;弱冠之年的夏完淳面对高举的屠刀面不改色,慷慨就义,令刽子手都战战兢兢,不敢正视„„

古往今来,如此“蠢人蠢事”不知几何,难道他们集体“失聪”,学不会所谓的“变通”吗?

1821年的一个夏末,天空亮起金鞭形的闪电,接着传来隐隐的雷声。牢内酷暑难耐,虱叮虫咬。文天祥沉吟许久,一跃而起,摊开纸墨,提起笔,悬腕直书,笔走龙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的,在这霹雳炸响的夜晚,在这充满污浊气的牢内,一曲《正气歌》诞生了。当雨点开始鞭抽大地,风吹得灯光不住摇曳,文天祥的身影被投射到墙壁上,如此高大伟岸,俨然一尊山岳。他目光炯炯,泼墨挥毫,诗稿上“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两句新鲜而又熟悉,依稀哪里听过。这应该是贯穿千年、亘古不化的正气。这股气有着厚实的底蕴,真真切切砥砺着华夏五千年,造就了笑傲群雄的泱泱中华。也正是这股气造就了他的孤傲、他的坚守。

1823年,大都刑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就聚集在这儿,等一个叫文天祥的人。没有人嘲笑他独木妄支大厦,没有人嘲笑他颇具讽刺意味的字——宋瑞。所有人以寂静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迎接他。他来了,抬头挺胸,腰杆笔直。岁月、酷刑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却也慷慨地予以他坚韧,凝在眉眼里,凝在骨子里,浓得化不开。踏上行刑台,他从容地掸了掸洗得洁净的囚衣,面南二跪。仿佛行刑人眼中的那一抹不忍,他没有回头,却说:“我的事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一个青年叩问自己的灵魂。一个死去七百年犹然光芒四射的人物,一个再过七百年将依然如钻石般璀璨的人物,他的身上应该有东方爱国主义圣坛上最具典型价值的人格。“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当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便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而道义的天空竖起一根立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从古至今,这股正气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

重新发现

高三9 朱熔清

于近日的生活,我有了一些重新的发现。很开心。

捧一本书,呷一口清茶,静下心来,重新观察一回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理趣。近几日,正是夏秋交接的阶段。

夏天背上行囊,携带一份残热远去;秋日,裹挟一丝寒冷,不紧不慢地走来。天气,似乎颇平静。时常地下着雨,有淅淅沥沥的,间或,也有滂沱的。

我是喜欢雨的。当然,是那种微风下的斜雨。喜欢撑一把伞,漫步在校园里。景物经过雨的濡润,分外鲜明,仿佛新浴以后的少女,给予人晶莹清爽的感觉。“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者烟云,松原很青森。”

这个镜头,是澹美的。但,可惜是一个凝镜,少了一点动态的美。只有跟着伞的挪动,才能看到活跃的图景。

雨中的伞,是富有韵致的。伞下的天地,很小,只有一个人的容身之地。伞下的天地,又很大,随着我们的行进,它在无限地蔓延。

喜欢从伞下去看这个世界。这时的人们,不远不近,隔着一份圆的距离,却也因此获得了一份纯净。

喜欢听雨点叩击伞面的清脆声,一如理查德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那般雅致的韵律。

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片纯净之地,在雨天,在伞下,在心里。夏天。

安静的自习室里,不时地,有几只飞蛾掠过。于是,有撞击声传出,有几只坠落了。飞蛾扑火,算得上一个贬义词了吧。那第一只扑向火去的飞蛾,将基因留给了后代,于是,人们有了嘲笑的对象。

但是,事实真的应该这样吗?

我发现,飞蛾扑向的,不只是火,还是一切能够发光的东西。原来,他们也是在追逐光明的呀!想起了顾城。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上帝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飞蛾啊,想必,你的脑海里,也有这样的信仰。重新发现你,时间在变,你你的信仰依旧。

学校的土丘旁,有一派银杏,身材颇高。三楼的我们,仍需仰望她们的尖梢。天气渐凉,她们仍然在绿着。

阳光下,一层金色的雾,将树梢包裹。微风一过,“林妹妹”便婀娜地摇摆起来。其间,温暖与凉爽融合。

你发现了吗?

是的,我发现了,中中间的那棵最高。是她养尊处优吗?

不是,她的受光面积最小。

原来,因为先天的不足,她不得不拼命上长,以吸收更多的阳光。如此说来,一个人的动力,未必就是来自他的优势,更多的时候,是缺憾以及不足所致。

生活,也许平凡。但是,沉潜其间,咀嚼涵咏,会有很多重新的发现„„

重新发现

高三9葛强

格物,然后致知。好吧,就从我们做起。

人,首先是地球上的一种动物,后来,才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生命的。所以,看待人类社会的逻辑、道德,也需要辩证。

想起了“围观”那些事。

鲁迅先生,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因此,他的小说中,不乏对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和围观心态的鞭笞。

不错。人性丑恶,庶几在斯。这一点,柏杨写过。龙应台也写过。然而,对于“围观”,时下流行的微博,却有着另外的解释。

2011年1月,于建嵘教授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官方微博,旨在弘扬善行。这一事件,被微博的信息共享能力迅速放大,引起政府机关和各种媒体的关注。

围观是一种狂欢,但围观也是一种推动力。微博赋予每个围观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我们见证公民意识的成长,看到前行中国的民众力量。

我发现了一份关于猎奇与博爱、幸灾乐祸与勇于担当的辩证。近来,有一首歌很火,《因为爱情》。

我不由兀自觉得好笑了:这首歌的拥趸,或许也曾深沉地说过:“我已经不再相信爱情。”

爱情真的存在吗? 有人说过:“哪里有什么爱情,压根就是生殖冲动。”但也有人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个命题,由来只能得到一个折中的结论,就好像人并非生而丑陋,也不会生而高尚。我们所要做且能做的,就是在所谓的丑中发现美,给所谓不相信爱情、亲情的人带去些许的希望,抑或信仰。

思绪漫溯到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

征服,是罗马帝国的主题,也是它的骄傲。凯旋门为征服庆功,也为最大的杀手庆功。

然而,道家的好生之德,促使我们反思,胜而不美。兵者,凶器也。胜利本就泅染着无尽殷色。

所以,胜利不是杀戮,不是孔武野蛮者的勋章。只有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突破极限、战胜自我,才称得上人生的凯旋。

人类的行为,折射人类的智慧与愚蠢。重新发现过去,于是,我们开拓了未来。

重新发现

高三10黄天星

在一种极其注重实干与现实的社会普世价值观驱动下,我总以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脆弱不堪凭,“每个人都在默不作声地抢路”——秩序、礼貌、冷酷而又安静——“只剩下内心一片嘈杂。”

那日放假在家,被作业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我终于决定抽身苦海,上街逛一圈去。这条童年时日日流连的长长的街,我已很久没慢慢走过了,而今才觉得,它并没有记忆中长。刚拐入路口,锅碗瓢盆、煎炒煮炸之声迎面扑来——是了,这市井之地,这逼人仄街衢便是我根之所在,是记忆深处那条长而又长,尽头模糊的街。

沿路小贩叫卖,儿童哭闹之声不绝于耳,种种小吃喷香扑鼻,尽管如今对于我来说,它们只有记忆的份量。在往前走,是菜市场,呵呵,大概每个小孩子都有过陪妈妈来菜场买菜的经历。一进菜场,喧闹嘈杂之声明显大了起来,卖猪肉、鱼肉的贩子,他们依然挥刀落斧“毫不手软”,虎背熊腰的大汉与丽衣浓妆的妇女论起价来也毫不逊色:“已经便宜很多了,再少不卖!”这强硬的口吻倒是丝毫未变,毕竟那是人家糊口的活儿啊,我不禁偷笑。

已近黄昏,菜市场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朦胧之中竟觉十分温馨„„在这腥臭脏乱中?啊!是“人情味”!人情之味萦绕心间,纵使置身狼藉,也踏实满足。

这便是我的故乡,细密,无尽无望,温存丰实厚载万物,她又似暖炉,融化了一方冰雪。我怀揣着这份小小暖意回到家中,尽夜不能眠。

第二日下午去上学,我乘坐公交车后又要换乘一辆三轮人力车。载着我奋力前行的是一位略显衰老却很有精神的中年妇女。在路途中,我掏出钱包拿出应付的四块钱,却因风太大而使一张十块钱飞了出去。我犹豫了一瞬大叫道:“听一下车,我的钱掉了!”她反应过来后,二话不说随即掉转车头带我回去找钱„„到达目的地,我掏出一张五元的钞票给她,她略带惊讶地接过,笑得羞赧而灿烂。看着她吃力踏车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什么在融化塌方,眼底竟有湿润——为了一个朴素善良的灵魂或仅仅是这样一个叫人易感的黄昏。

原来所谓“不相信眼泪的世界”都是自我催眠,置身于这纷繁世间,人情温馨、美善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常常拒绝直视,直视这充满了感动的尘世,拨去眼前尘埃解开超载的心,你会重新发现这时间温暖的情,亘古如斯。

重新发现

高三11刘雨

重新发现,长寿是一种灾难。一年前爷爷查出了胆囊癌,来不及与病魔抗争太久,便选择了回到老家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大家瞒住了九十三高龄的太奶奶,再三思量后将她送到了姨母家。

哪里瞒得住,大家都心知肚明,血浓于水,太奶奶跟着爷爷住,凡事都由爷爷帮他打理,又如何会感知不到这样的灾难?在爷爷的弥留之际,每每听到关于母亲的歌曲都无法抑制地留下泪水,母子连心,太奶奶一定也知晓。她也许会在某个寂静的午后,无声地留下两行浑浊的泪,只是我们都愿意相信她已经老到迟钝糊涂了。

爷爷走后,我曾与妈妈一起去姨母家看望太奶奶。那是一个日光极好的午后,姨母和妈妈想将太奶奶从阴暗的里屋挪出来,但费尽心力也无法搬动躺椅。站在一旁的我背过身去,就难以抑制地哭出声来。——日光晴好,却无福消受,活着便成了灾难,成了煎熬。

太奶奶不再清醒了,她不再象从前一样虽记不得我是谁,也会握着我的手说一句“长高了”,她不再坐在堂屋门口等待我们回来打一声招呼了。妈妈叫我去握一握太奶奶的手。我倔强地不肯,多想说是因为害怕她布满沟壑的手不再有力,害怕我突然湿润的眼睛给大家带来尴尬。

我记得太奶奶九十岁生日时,我向班主任请假,问明原由后,她也向我表示了祝贺。那时候的我很庆幸,庆幸太奶奶陪我们一路走来,让这个大家庭有了人人称羡的四世同堂。

现在的我才重新发现,长寿是灾难,它来源于我们自私的一厢情愿,我们忽视了那些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一个离开带来的巨大孤独,忽视了一个母亲看着儿女们先自己而去的心碎,忽视了一个生命个体本能的情感需求。太奶奶就像历尽风霜的老树,顶着被岁月剥尽芳华的枯枝,孤独地伫立在生活的边缘,寂静地等待着颓然倒地的那一刻。我悲哀地发现,被众人所艳羡的长寿有时并不是生命的荣耀,甚至是一种屈辱,它磨尽了生命的高贵尊严,将我们打磨得丑陋、卑微。冰心的一个朋友写晚年的冰心,没有谈及她的超脱与淡然,一反常态,描述了冰心年迈时苍老的样子,让人不忍卒读。一下子想起我的太奶奶。

我们都会有这一天。我多希望在我不太混沌的某一天,能有一把小小的躺椅,一本象我一样老的书,我捧着它,在灼灼的阳光下静静地离开。

重新发现

高三11 包天宇

从小时候起,我就发现父亲穿的鞋子永远是一个样式:千层底的鞋板,灰蒙蒙的鞋面,而我一直觉得这鞋太老土。

这样的鞋,父亲大概有好多双。不管是出门上街,还是下地干活,他都穿着这种“宝贝”。而我每次和他走在路上,也都习惯性地离他远远的,因为那鞋和街上花花绿绿的景象实在是太不相配了。

母亲大概也是实在看不下去,给他买了双皮鞋,可父亲穿了一次后就把它扔在了鞋架的最底层,说“太硌脚”。其实也难怪,父亲常年在地里劳作,脚上早已起了不知多少老茧。穿上这皮鞋可以说是“硬碰硬”啊,不知道是鞋硌脚,还是脚硌鞋,反正是不适合。

执着的母亲又给父亲买了一双软皮的鞋子,哪知父亲又说“闻不惯这鞋的焦油味儿”。我凑近闻了闻,哪有什么焦油味?难道是我嗅觉失灵?还是我已在这喧嚣的工业城市生活了太久,早已麻痹?

我租住的小区,来来往往的大多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有许多像我一样在远方求学的学生。虽也有那么几位老人,却也因为这牢笼般的公寓楼,闲居在家,无所事事。

星期天,父亲打电话说要来看我。我其实是不愿意的,但又不忍推脱,只好答应,但千叮万嘱让他换双好点的鞋过来。

下午,我正在睡午觉,门铃火急火燎地响了,我连忙去开门,满头大汗的父亲拎着一大堆东西进来,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他的鞋——一片灰蒙蒙,哎,我这固执的老爹呀!看着父亲忙着帮我整理被我造的有点惨的屋子,我把火气压了压,用近乎温柔的语气说:“爸,您看,这人也要看菜吃饭,现在在城里,又不是在乡下,你还穿着这鞋,是不是不太适宜呀 ?”谁知父亲根本不理我的以礼相待,梗着脖子就对我放起了连珠炮:“这鞋不好吗?轻便自在,哪像他们城里人穿的鞋,闭气硌脚,不自由,这城里房子也是这样,太闭塞了……”我忍不住反驳道:“有没有搞错啊,只有城里人说乡下人闭塞的,哪听说乡下人说城里人闭塞的,真服了你了。” “你这孩子,书念多了,念忘本了,咱农村多好。”父亲一边提溜着垃圾袋往外走,一边数落我,我无奈地摇摇头,看父亲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走到楼前的泥土地上,那块泥土地,城里很少见,还是前不久修路的时候剩下来倒在这儿的。父亲脱下了他那双“宝贝”往下一倒,顿时从里面飞出了许多细小的颗粒和微尘,随着风一吹,四下散开。我连忙四下瞄了一眼,还好,除了我和一只流浪猫,没有人看到这一幕。父亲把鞋穿上,回头大着嗓门喊道:“今天上午刚从地里回来,就赶到你这儿,鞋子里都没清理。”我轻轻叹了口气,嘀咕了一句:“这样怎么不觉得硌脚了。”

除了偶尔为父亲的鞋郁闷,日子倒也平静,转眼又是春天,我推开了紧闭了一冬的窗,突然发现楼前的泥地上长出了许都小草。我便留意起来,那草一天天变多,变绿,直到热热闹闹挤满了能扎根的土地。仔细一看,有车前草,狗尾巴,马兰头……甚至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野花,大大咧咧地开着。小区的人们似乎对这个“空降”的绿地感到惊讶,特别是几个老人显得特别兴奋,互相回忆着这些野草的名字,偶尔指着其中一颗,讲起自己的童年趣事,那些爽朗的说笑声会让人想起当年田埂上追逐嬉闹的孩童。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父亲的鞋了,是这样一双鞋,从乡村生机黯然的土地,走向城市坚硬的街道,把乡村蓬勃的生命播散在不知四季轮回的城市。乡村的种子把根扎在了城市,却使城里的人想起了自己的根。

重新发现

高三11钱雨萌

拥挤的公交车站台上,站满了焦虑烦躁的等车人,站台上那方小小的阴凉处,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正不住地抱怨着天气的炎热。而那方阴凉无力眷顾的地方,几对父母正不住地侧身,盼着远处路口出现孩子们所等的车。

天空中仿佛有无数燃得正旺的火球,无尽的热浪在马路上翻滚着向人们袭来。我在人群中,听着四处的嘈杂埋怨,和父母对孩子仿佛说不完的叮嘱。

不知是哪个眼尖的孩子大呼一声:“车来了!”孩子们都兴奋地抢过父母手中大大小小的包,在车停下的一刹那,向徐徐打开的车门冲去,我随着人群,在一声声“慢点儿”、“小心点儿”的叮嘱中被裹挟上了车。

车门戛然关上,那些焦急叮嘱孩子的父母骤然间没有了声音。那道车门仿佛一道高高的围墙,将父母们隔在了远处。透过车的后窗,孩子们的父母依旧立在原地,短斜的倒影重叠交错,在炽热的地面投射着一种淡淡的失落。随着车子的加速,他们的面庞越发模糊,身影越发矮小,我却仿佛清晰地看到:他们经历风雨而变得坚强深邃的眼神,渐渐溢满了不同于以往的脆弱与失落,被阳光灼烧得令人心疼,又好像浇灭了满世界的热浪。

……

几天后,相同的地点,一样火辣辣的天气,我遇到了一对刚刚送完孩子的父母。直到车子彻底消失在车流之中,他们才缓缓地转身,母亲右手放在额头,徒劳地遮着阳光,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女孩,轻轻地对父亲:“每次都是这样急,连个再见都不说。”父亲只是温和地笑着,回头望了望孩子离去的方向。

我们心中的父母,总是坚强而勇敢,他们仿佛从没有泪水与忧伤。而这个小小的站台上,我却重新发现了他们心底隐藏的脆弱。他们默默咽着点滴的失落,将坚强的外表留给深爱的子女,他们需要的,往往只是儿女的一声道别、一声问候,哪怕临别时一个调皮的鬼脸。

这样的站台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天都重复着上演。车门会冰冷地关闭,儿女会渐行渐远,但不管走得多远,我们都应该记着,不要让爱我们的人孤单地微笑。

重新发现

高三12陆添金

奶奶家旁有一片不大的竹林,听说自从曾祖母那时就有了。曾祖母守了一辈子,奶奶也一直守着。七十多年过去了,那份执着从未改变。

我家离那片竹林也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虽然很近,但我对它的感情却无法亲近。一直到去年,我对它的印象都似乎只有每个春天来临时,奶奶总会捧上几十根竹笋欢喜地送到我家,让我们品尝。我与这竹林的联系大概也只有那几根竹笋吧。

记得春雨过后,竹林被洗刷一新,春天的小草仿佛耐不住寂寞似的纷纷钻出土壤与雨后春笋一起嬉戏。可这般场景是奶奶最不愿意看到的,她最讨厌那些杂草与竹笋争享养分。每每雨后,奶奶总是搬一张小板凳,手持一把铲子到竹林里去除草。偶尔一次路过,我停下脚步,注视着奶奶的身影,与新生的小草比起来,奶奶显得那般沧桑,佝偻的背脊,迟缓的动作„„其实大多时候摘的竹笋都会过剩,我们往往是直到它们要腐烂了,赶紧扔掉,所以那些看似碍眼的小草根本没有必要全部除去,可是奶奶总固执地拖着疲惫的身子跑去劳作,有一次,还在林子里扭伤了腰。老实说,有时我很憎恨这竹林,是它让爷爷奶奶这把年纪还如此辛苦劳作,又或者说,像我这样的90后是怎么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馈赠的珍贵。

那次无意观察后不久,奶奶就离开了我们,她走得很安详,很平静。而对于我来说,失去一个亲人的痛苦远比想象的要重许多!以前想看望奶奶走几步路便是,而现在,也许只能在梦中相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再吃竹笋,因为那熟悉的味道会让我泪流满面。原本以为奶奶离去了,再也找不到她的痕迹,可是当我经过那片竹林时,我真切感觉到这里留着奶奶的印迹。那些小草依旧生长着,可我再也没有任何的厌恶,因为他们就像奶奶生命的延续,留给我一丝温暖。小鸟在林子里鸣叫,似乎是奶奶和蔼的话语。我重新发现了这片竹林的魅力,它不仅保留了奶奶的故事,还将我们的现在、将来与奶奶联系在一起,我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这片竹林里和奶奶分享。这竹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更在于它让我们彼此的回忆停在了最真实的现在!

竹林依旧,风景依旧,只有经历了人生变化,感悟出生活真谛的人,才会重新发现,美,不仅在风景,更在于心境。

重新发现

高二13邢津炜

家里拆迁了,妈妈和我又搬到奶奶那里去住,而我是不大愿意去奶奶那里住下去的。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生活才真的叫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爷爷逝世之前。爷爷死后,那段温馨甜蜜的时光便化为心上的一道疤,每次回去便犹如伤疤被活活撕开,血流不止。

无奈,还是和妈妈带着东西安顿在奶奶家,空落落的房子里没有了爷爷更显冷清,尽管家里已经没有了爷爷生活的证据,但这并不能影响我的思绪回到从前。

爷爷高高瘦瘦的,带着银色的丝框眼镜,爱读书,爱看报,爱穿着白衬衫提着水杯到处走,最爱的是我。每当我犯错时爷爷总是怪妈妈教的不好,然后慈爱地教我应该怎么做,那时候的我一直觉得爷爷就是为我这棵小树苗遮风挡雨的大树。爷爷喜欢给我讲故事,从古代英雄讲到历史文革。爷爷喜欢带我去放风筝,纸做的,一只粉红的小燕子,我扯着线拼命往前跑,却总是放不起来,而在爷爷手中它便能轻盈地飞翔,小小的我眼中是大大的崇拜。

回忆回不去,而爷爷的逝世更是把一切图景都换成了黑白色调。在楼上楼下走来走去,脑海中满是爷爷去世前的情景,不记得爷爷躺在床上的表情,只知道自己的嚎啕大哭。

不觉走到屋后的小房子里,却惊异的发现了那辆黑色的永久牌大自行车。小时候上学放学都是爷爷骑着这车接我,我还最喜欢坐在前面的杠子上唱儿歌。摸到前面的横杠上冰冷的铁却往心头传来另一种温热,而这也又让我感到爷爷似乎还在,至少这车可以证明爷爷曾在我身边,他也一直会在。

重新细细打量着一切,渐渐有了不一样的发现,我发现屋里并不是那么凄冷,过去的爱与温暖像穿透时空伴着回忆蜂拥而至。我发现当我能更坦然的接受爷爷离去的时候,变更能享受好回忆中的爱与温暖。我发现爷爷的逝世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离开,他以另一种不受限制的方式存在,至少回忆里可以相聚。

事实上,爱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神秘力量,当我们能放下心中的一些包袱去感触去接受时,也许会重新发现:爱就在那里,只增不减,不离不弃。

重新发现

高二13曹荻秋

暑假的清晨,我一睁开眼,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却发现今天停了电,断了网。我撇撇嘴,心想今天还真是倒霉!

刚关上,老妈就进来了:“今天没电,你就出去逛逛走走,锻炼锻炼。”我听了,大呼:“天哪!出去都是些老头子老太太啊,你叫我出去和他们玩啊?”“可以啊,我不反对的。”面对老妈的无赖回答,我表示我屈服了。

出了门,总感觉太阳晒得热,路上也没几个小孩,估计在为来电之后做准备而睡觉吧。我这样想到。小孩不多,老头老太却是真多。平日里乡里的老一辈总爱在某家门口聊天,一聊就是一大帮,聊的无非是一些鸡皮琐事,搞不好聊激动了还要吵起来!这是我特别反感的地方,老一辈们总爱把生活看得太生活。他们年纪一大就倔,谁也不服谁。

“嘿,秋儿,过来!”一个老太太喊我过去。得,又要听他们烦了。

我走上前:“奶奶,爷爷好!”

“恩,怎么今天有功夫出来转转?”

“哦,今天停电,电脑玩不了。”我如实回答。

“现在的小孩啊,就爱玩电脑,还登什么小动物样的东西,可以聊天的。”我一听,差点晕过去,连QQ都不懂,真没共同语言啊!我不吭声,低着头,希望他们快点结束这话题。

“哦,我懂,那就叫QQ,年轻人都爱玩这个。”一个老头子很傲然地说道。

“我也有,我孙子帮我弄的,可以下象棋呢。”

“哈哈,”另一个老头站了起来“你还真土,玩游戏就要玩网络游戏啊!我玩了一个开枪的,当年没赶上参加红军,杀不成鬼子,今天正好过把瘾呢!”“你个老头,你个懂什么叫暴力啊?”……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感觉我仿佛在梦中,这还是印象中的老一辈吗?怎么都聊得话题这么前卫呢?这分明是网龄超过两年才有的对话啊!看来我要重新认识他们了。

眼看他们要吵起来,我赶忙止住:“大爷,别吵了,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怎么懂得?”

“嘿,你别说,国家发展了,那些年纪轻的开始要跟上潮流,我们老一辈的也知道我们是会过日子的。”

“不错,小孩懂得,我们也要懂点,不然真的只有等死可做了。”

我听了,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老年人虽说见到的东西没我们多,但阅历却十分丰富,也懂得享受生活。即使处于人生的终途,却能重新焕发对人生热爱。看着这群老头老太闹得欢快,我重新发现他们的可爱与可敬。爱的是他们对人生的“倔强”,敬的是他们对人生的热情。

回到家,电已送到,我打开电脑。“怎么,一回来就玩?”老妈说道。

“对,在QQ上加个崔大爷一起打!“

“啊?”妈妈瞪大了双眼。

重新发现

高三14班

杨阳

独处一室,掩卷合目,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辉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中,笼得微风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大小的小虫歇在我合上的扉页上,携着花香缕缕。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脆弱,我发觉它的不起眼,在疲倦的同时生起玩弄的念头。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着笔尖,一次次想要挡住它前行的路,它也随着我的笔尖转变着方向,如此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东西南方,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我也便失去了兴致。我此刻认识的虫,不过是被捉弄了一下,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不觉失落,小憩间歇,竟只发现了如此俗物,碌碌无为,渺小而没有勇气。

恍然大悟般,是啊,观人亦如观虫,我们人类不也一样吗?渺小而可悲。人们面对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这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我竟重新发现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宇宙间,竟有着同样可悲之处。顿然心升怜爱之情。我用笔尖轻轻地把它挑起,轻轻地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这小家伙很快藏身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几只白色的小蝶也来到花上歇息,此刻在我的重新发现下,因这小虫,花蝶一体,似乎是感谢我对虫子给予了平等的理解。

在对虫儿的重新审视与领悟中,发现,人在天地间仿佛有种个人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于是生命的天平也因此慢慢地倾斜。人类只有对天地间万物抱以一种爱的哲学,平等对待,才会从精神的樊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之间,此刻在我眼里便是人间至道。设身处地地去发现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便会获得对生命的敬仰与尊重。

望向窗外那片栀子花丛,以及头上早已有辰星闪烁的玄学天空,不禁感慨万千。一只小虫,竟让我在玩弄它的同时重新发现了人生爱的哲学:若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怎会诗意惬意地生活于天地之间?

重新发现

高三15陈昕哲

氤氲的水汽夹杂着被雷阵雨打湿后地面那种特有的燥热扑面而来。闻到空气中那种若有若无的香味,我知道,我的目的地到了。

这是在每个小城镇里必有一两家的那种全天候营业的包子铺。铺子就随意地搭在一条年久失修的柏油路边。黑色的路面不遗余力地吸收着热量,让人感到说不出的难受。

“哟,小伙子又来买早饭啊!”在伸出的蓝色铝合金屋檐下,老板像往常一样向我招着手。

这是个可怜的人,我向来这么认为。他没有子女,老伴在十多年前去世了。这么多年,他似乎一直守着铺子。每天清晨,我总能听到三轮机车那特有的马达声,出去采购食材或许是他每天唯一的活动。偶尔会看到老板蹲在门口抽着便宜的烟草,听说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被车撞死的。

随意地应和他,小心地递过零钱,老板便将一笼对于我来说几乎是滚烫的小笼包端到了我的面前。他的手有些浮肿,那是常年“蒸气浴”的后果。

天非常的热,一早上能把我从梦中热醒的温度似乎预示着这一天包子铺那惨淡的营业额。

“喂,老板,收摊了吧。天太热,没人会来的。”我自认为好心地发出提醒。老板佝偻着身子站起来,身材在我的眼里显得越发渺小。“天是热了点,但我也一把年纪了,没事干,不卖包子还能干嘛?”

我不以为然,“但今天也没几个人会来,与其等着这几个钱,还不如回家冲冲凉,睡睡觉呢。”察觉到了自己语气的尖刻,我赶快闭了嘴。

这回我清晰地听到了他的笑声,他问我:“包子味道怎样?” “很不错。”我不知可否地摇了摇头,不知道这和现在的话题有什么联系。“那不就行了!”他开心地眯起了眼,开心得看起来就像在炫耀玩具的孩子。“我卖了一辈子包子,只要有人喜欢我的包子,我就开心,那么,无论有多少人来,我都会把铺子开下去。”

从他充满笑容的脸上我看不出任何一丝的虚假,他的话语也随着他的笑容一起在我的心里回荡。

开心?我一直自以为可怜的人其实一直在幸福地生活着? 是啊,难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同情过的人,他们平时就应该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吗?就像这位卖包子的老板,守着这间铺子,看着客人们的笑脸,这便是只属于他的小小幸福。

我终于明白:所谓的同情、可怜,不过是我们将自己的幸福观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自大而已。

重新发现

高三16班 冯嘉铭

很久以前我就发现,我们宿舍管理员老王有些古怪。

记不清多少次被老王从睡梦中吵醒。他有一个口哨,每天一大早就用来驱使我们起床。那哨声响亮,直冲耳朵,在脑袋中回响,让你不得不打消赖床的念头。我们急急忙忙地起床后,又被老王赶到操场上去晨练。

说起老王的哨子也有些古怪。老王的哨子不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上面有点锈迹,一种厚重的金属感,也是市面上不锈钢制的哨子所无法相比的。好几次我都想借来看一看,但老王只摆摆手,就把哨子收了起来。几次没能借到,我也就失了兴致,对那只哨子只剩下了憎恶。

老王的古怪不止在于他的哨子,他平时穿着很朴素,蓝色上衣,黑色裤子,还是上世纪的风格。老王的背有些驼,不过看他的身板,他年轻时也应该是高大魁梧的。我发现老王的方方面面都有一种与时代不符的沧桑感。

老王又一次在我们夜间谈话时捣乱。先是敲敲门窗,见我们继续在聊,一下子就冲了进来把手电筒狠狠地照在我们脸上,直照的我们睁不开眼,我们只得乖乖睡觉。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不甘心一直被老王管着,于是乘老王打扫操场时,偷偷溜进他的房间。不过我们又发现这房间也透着古怪:一扇小窗几乎照不进阳光,整个房间显得阴森昏暗。隔壁公厕的异味也透过墙壁,弥漫在这狭小的房间内。我们几乎站着发愣了好一会儿,就立刻四处翻找。这是我的提议,只要拿走那个哨子,老王就不能那么神气地吵醒我们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写字柜,墙上的毛主席头像已经泛黄。正当我出神时,一个红布包被翻出来了,鲜艳的大红色与老王很不搭。翻开红布,那个哨子就躺在那里,在昏暗的光照下泛起一层光泽,在红布的映衬下也显得格外凝重。我们欣喜若狂地收起哨子就离开了房间。

当晚,我们听到老王房间传来的沉闷的咳嗽声,我们只是互相坏笑了一阵。第二天早晨,没有听到哨声,我们却也早早地起床了,看到老王,我猛地发现他眼中的血丝还有一种失落的眼神。嘴角想上扬,却又未动。

过了几天,老王走了。我们都没有料到这种结果。我把哨子还给了校长,校长叹了口气,把一封信给了我。信中写到:“我当了一辈子兵,这个哨子也陪伴我到现在。我老了,连一个哨子也看不住,我想我也不能管这些孩子了,怕耽误他们......”

拿着信,我才重新认识了老王。老王的古怪源于他长年的军队生活,源于他的责任感。他希望我们成才,因此对我们要求严苛,但我们发现的太晚。古怪的老王走了,古怪的是我们以后早晨却能早早起床。看来,重新发现也不算太晚。

重新发现

高三17陈玉聪

晚上在路边散步,走在身边的妈妈突然推了我一下:“看,蒋老师在前面,打个招呼去。”我定睛一看,唉,还真是老蒋。这招呼是打,还是不打?算了,估计他也已经不记得我了。我摇摇头,在老蒋看到我之前拐进了回家的小路。

老蒋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今年已逾七旬。大概是因为代沟,还有性格不合等诸多因素,我总是和他顶嘴,他也总被我气得吹胡子瞪眼。即使他还记得我,印象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无奈地扁扁嘴。

“蒋老师前阵子好像被车撞了呢,不过不太严重。”快到家门口时,妈妈突然开口。被车撞了?我的心一跳。“我看他还挺精神的嘛。”还是那副古板倔强不讨人喜欢的样子。

彼时我画素描,自我感觉良好。老蒋却从一开始就不大待见我。他帮我改画:“这边应该这样画。”我总是小声又不甘地辩解:“可是我觉得„„”他愠色地丢下笔,花白的眉毛紧紧皱起:“你这小姑娘怎么每次都顶嘴——”后来他帮我改画的次数就屈指可数。时间长了,他渐渐不帮我改画了。我也不在意,因为他没有修改过的画照样有人惊叹。但对于他的冷落我是至今仍有些介怀的,这老爷子咋这么古板,心眼咋这么小?

拿出钥匙开门:“老蒋他„„挺不待见我的。”关门,开灯。妈妈有些惊讶:“没有呀,他每次都和我夸你的,说你的灵气,他蛮喜欢你的。”什么,这话也会是他说的?反驳的话正欲出口,思绪突然飘回了初三的暑假。

为了初中的毕业考试,已经很久不去老蒋那里画画了。一次去画室找朋友,朋友没见到,一进门就看见了老蒋。我的脸几乎立刻拉了下来。他也有些惊讶而不耐:“你来干嘛?”我见过他对待其他学生,全然不是这样的。

回想当日,突然发现,那次他见到我时最初的表情是带着些许微笑的,却在我不情愿的神色里迅速的调整成了熟悉的针锋相对。这个不讨人喜欢的老爷子。就是这样的老爷子,他真的会说喜欢我?

这样难以相处的老人,真也有过温情的时刻?是不是我刻意忽略了,他严苛的语气下,每每掩藏着长辈对晚辈特有的淡淡的温和?或许我早就习惯了与他针锋相对,却忘了去发现每每画完一幅画时,他眉眼间依稀淡淡的笑意?

算了,现在开始试着了解他„„应该也不会太晚了吧?思及此,我轻轻地唤了妈妈一声,她正准备进房间。

“嗯,明天,要不我去他画室看看他吧。”

我这样说。

重新发现

高三18 黄佳楠

向来喜欢月亮。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儿时的我总爱在夏夜对着天上那一轮银月发呆。习习的凉风和那黑丝绒般夜幕上闪烁的繁星,都不及三五之夜的月色对我有吸引力。那时,总喜欢指着满月,摇头晃脑地向曾祖母炫耀新近学会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曾祖母总是笑眯眯地夸我,用蒲扇细心而温柔地替我赶走时来骚扰的蚊虫。

记忆中,月亮用它的清辉陪伴了每一个我与曾祖母相守的夜晚,一如那个年迈而慈爱的老人,用默默无语的关怀点亮了那些漆黑的夜。月亮于我,是相守,是团圆,是有曾祖母陪伴的不会寂寞的童年。

渐渐长大,终于有一天,纵然对月亮有千般的喜爱,我也不愿多抬头再看它一眼,因为那个曾经在清亮的月辉下徐徐绽开的笑脸消失不见了。从那天起,曾经无法理解的那些悲情的诗人用月亮寄托的无穷愁思与无限伤怀,我想我是懂了。

少了月亮陪伴的夜晚,总是清冷而寂寞的。

晚自习回家的路上,刻意选择与人同行,因为我怕自己敌不住长路的孤寂。可总有一个路口,那些同行的人会与我分道扬镳,那段不算长的路重又陷入难耐的冷清。这时的我总会羡慕那些有伴的人,羡慕他们一路洒下的欢声笑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略带感伤地过着。直到迎来了那一天。

那个夜晚很特别,少有行人,唧唧的虫鸣声荒芜地碎了一地。我静静行走在路上,前方一片清亮光洁,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月色了,下意识地抬起头,只见一轮缺月安宁地挂在两座大楼之间,让我感受到久违的平静与慈祥,万物都笼罩在这样的一片如水的月华中。它不比朱自清笔下牛乳般的月色,那太浓,太腻了。它澄澈透明,安宁娴雅,带着淡淡的疏离,即便只是缺月,也让人的心绪倏忽间间归于一种说不出的充实的平静。

难怪月神要叫做“望舒”,如此静好安宁的情调,除了它还有谁能渲染得出呢?一瞬间,我明白了,这些个日子,尽管我有些刻意地回避月亮,但它在黑暗孤寂的夜晚对我从来不离不弃。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陪伴在我们身旁,即使是最亲的人终有一天也会离我们而去。人本就是这大千世界里一颗颗微茫的尘埃,如原子般,引力越大,斥力似乎也就越大,没有谁能真正将两颗心永远交叠在一起。反而像月亮这样略带疏离的守护,才显得真挚而久远。当我们沉浸于失去的痛楚中,难以自拔,椎心痛恨,刻意排斥另一处的幸福与温情,那生命还有何美妙可言呢?

其实我们一直拥有月亮,它在我们踽踽独行于尘世间时默默陪伴。只是,偶尔会被人们筑起的高楼挡住,偶尔会被天空中漂浮的云朵遮掩,然而,只要我们抬头仰望,只要心中的月亮还在,纷繁尘世里的我们就永远不会孤单寂寞。

再抬头,前方的路已不再清冷。

重新发现

高三19班 卑一诺

没有新意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个个的日子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而从什么时候起,像是进入一场漫长寂静的冬眠。思维沉睡,反应迟缓,不再敏感,世界仿佛长久定格,所有认知一成不变。终于想要睁开眼,重新发现。

只差一天结束冬眠。

一直固执地认为日落不比日出。总觉得日出寓意有够深远,充满生机。相比之下,日落则显得倦怠,暮气沉沉,给人沧桑心境。

直到昨日傍晚与那一出日落夕阳怦然相遇,才能重新发现。

铃响放学,垂眼只顾赶往食堂,也并未发现有何特别。却忽然听得后面一位女生小声惊呼出口:“好美啊。”不经意间地语调拉长,似赞叹之情绵绵不绝。我和同伴应声侧头四处观望何处美景如此叫人痴迷,却也在那美景落入眼中时双双惊住。

是日落呵。

之前一切对于日落的发现、认知都在瞬间轻巧崩塌,开始重新发现日落的美。

晚霞色调绚丽却不耀眼,温暖舒适,在天空轻盈挥洒。夕阳的内敛光芒和玫瑰、淡紫相交融映衬,清亮均匀,泛着柔光,好似上等瓷器上精巧的釉彩。那些大团的橙色云朵厚度不一,质感也不相同。或丝丝缕缕,或大片覆盖,仿佛橘子果酱随意涂抹。整片天空的色彩、质地异常协调,真真让人移不开眼。正凝眸,夕阳已悄悄没了踪影,仿佛还来不及扑尘,便滑落了时间这块裹帕。不知不觉间行至食堂,这才恋恋不舍回头。

再出来,天色已明显地暗了。而这条校园小路在暮色深浓时平静迎接我的到来,显示出比白天更为可亲的模样。我走在熟稔的路上,于微黄路灯和缱绻的日落余韵中轻轻打量这暖暖夜色。想起每天从这里经过时,日落都在一点点孕育着第二天的初升。它是否曾留意过我?是否曾一次次包容我的忽视,我长久固守的错误偏见?如果有,那么它一定也在静静等待,等待某一天我能重新发现,发现所有的寓意不过是前人依照自己的需要、喜好所附加而非自然本意,发现那原属于它最真实的美。它不言语,它洞悉一切。

想起来时的路,日落、晚霞一幕幕徐徐绽放。这些自在的生命和事件,永远这么不紧不慢地投奔未来。而他们背后却可以隐藏无尽庞大而又诡秘的故事,不动声色的样子像生命给予我们的暗示一样未知。而平凡愚拙的我们啊,只有不断重新发现,才能越来越接近最本真的自然。

想到这里,忽然发现在重新发现之后,有些东西正悄然改变,生活似乎正鲜活灵动起来,从未有过的新奇与热情正在充盈全身。一瞬间的感动有如雨水般沛然莫御。

曾经觉得电影要使人动情流泪方算好电影,天空要澄澈辽远云朵悠然才算好天气。但生活中一切本没有标准答案。不流泪也可以深思,不晴朗也可以遐想。不凝滞思维,重新发现,生活才不致寡淡无味。

就在今天结束冬眠。

重新发现

高三19班 陶惠芳

“唉,日子过得真快,晃眼儿又要收稻了,我们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谁让你当初不听劝了,要种这么多。”“让地空着,不可惜啊。”一到农忙,爷爷奶奶总少不了互相抱怨几句。虽然住在农村,他们白天还在厂里上班,农活都是挤出时间来做。

傍晚时分,暮色渐起,秋初的天气已有了凉意,看着别人家的稻子快收完了,爷爷奶奶刚从厂里回来就心急火燎地下田干活了。田角上几根竹竿撑着一个油布棚子,白炽灯发出微弱的光吸引着虫子围着灯晕飞舞。稻子是一大早就割好放在田里的,打谷机呼呼地响声,划破夜的寂静。爷爷奶奶不停地弯腰捧稻穗,一前一后把稻穗送进打谷机口,稻穗飞舞的灰土让他们睁不开眼。在那庞大的机器面前,本就瘦小的奶奶显得越发单薄,本就有些驼背的爷爷显得更加苍老。“儿子媳妇农忙也不晓得回来帮忙,请个假就这么难啊!”“当初就不该让他们出去打工。”“不打工,孙女的学费生活费哪里来啊。”喝几口水,埋怨两句,爷爷奶奶又重新投入到“战斗”中去„„

农忙终于结束,爷爷奶奶累出了一身病痛,“下辈子再也不做农民!”这是他们每次农忙结束都要说的话。

忽然有一天传来了好消息,我们村要建厂了!

终于有一天,我家那几亩地也给圈上了,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特意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报喜。

“干一行,恨一行,钱钟书说得没错。农民也不是天生就爱土地的。”我在心里嘀咕。没多久,爷爷奶奶从厂里退休了,忽然间闲下来,都不知日子怎么打发。“以前是累得要散架了,现在是闲得骨头也要散了”爷爷闷闷地抽着烟说。“还是有地好,想种啥就种啥。现在这小青菜都要五块钱一斤了。”奶奶一边摘着菜一边叹息。“是啊,有地的时候,不觉着土地有多金贵。这没了,才觉得日子怪没意思。”“谁让咱生来是农民呢?不种地靠啥吃饭?”

看着失落的爷爷奶奶,一旁的我重新发现,原来失去了土地,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高兴。也许土地才是农民的根,没了根,就像失去了依靠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奶奶在屋前院后开垦出一些边边角角的菜地来,小青菜,西红柿,青椒,茄子„„凡是应时的菜,奶奶一个都不落地给拾掇出来了,一有空就拿张小板凳到菜地里拔拔草,除除虫。爷爷则挑着桶给菜地浇浇水,陪奶奶说说话。

“老陶你还记得吧,还有原来跟你一起在厂子里做会计的的小周还记得吧,前两天他们家的地也给征用了,长得好好的麦子就这么被推掉了,可惜哟!”奶奶皱着眉头有句没句地和爷爷说着。“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爷爷很不解。我也不解。

才过了两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很多工厂纷纷倒闭,包括圈我家土地的纱厂。工厂倒闭了,土地也就闲置在那里了。慢慢地,生了锈的铁门里杂草丛生,蜘蛛占领了屋檐,茂密的爬山虎在围墙上耀武扬威。

奶奶总隔着铁门向里张望:“这么好的地就这么荒着,真是作孽哟!”

重新发现

高三20 曹珊

走过人生的前十七年,母亲在我的认识里,是一个微微发福、眼角布满皱纹的中年妇女。直到那一天,我才知晓我所认识的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她,我应该重新发现。

妈妈今年四十岁,和许多这个年龄的女人一样,她过着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每天早上送我上学,然后去上班,晚上一下班吃完饭就窝在床上看电视,一小时左右就沉沉睡去,还微微打鼾,早上四点多就再也睡不着,于是,起来干家务,岁月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在她脸上留下沧桑的痕迹,我的母亲在我心中一直不是一个精致的女人,我在心底暗暗起誓,以后一定要做一个与我母亲截然不同的人。

暑假里的某一天,我在家里整理书柜,却在一堆相册中发现一本以前从未见过的陈旧相册。相册里的照片微微泛黄,有些甚至已经模糊不清,但它们却清晰记录妈妈那些早已远去的美好岁月。那时的她一头时髦的卷发,戴着一副大大的蛤蟆镜,穿一袭枣红的套裙,勾勒出纤细苗条的身形,依靠在墙边,微风轻拂秀发,无一不显示出年轻时的美丽曼妙,抑或是穿着休闲的运动服,脚踩岩石,面对镜头,露出明媚的微笑,年轻的青春活力尽显。和所有二十岁女孩一样,她也喜欢那些浪漫美好的词句。照片背面是她娟秀的笔迹:邂逅、媲美。这些发现无一不让我惊讶,我与年轻时的母亲多么相似,爱美,有着一颗少女敏感又浪漫的心,对那些朦胧的诗句情有独钟。

时间飞逝二十年,我的母亲经历了嫁人、怀孕、生子、失业、再就业等等大大小小的事,年轻美丽的脸庞渐渐暗黄,苍老,纤细的身形渐渐臃肿。然而这时我才发现,她的那颗爱美、年轻的心未曾改变。她爱将家里装饰得很温馨,换上纱帘,在各个房间摆上勃勃生长的绿色植物,芳香的鲜花,家里总是被打扫得过分干净。原来,她只是将太多精力用于周围的人,环境变得干净,却不再如年轻时打扮、装饰自己。她不是不精致,她的生活是如此精致、温馨,只是我没有发现真正的母亲。

重新发现我的母亲,她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粗糙、臃肿的中年妇女,而是一个精致、会生活的年轻女人。她爱生活、会生活,有一颗浪漫、温暖的心,一切静好如同二十年前。惟愿二十年后,我会发现自己也像今天的自己一样,而我的母亲,还是二十岁时那么年轻细致。

第二篇: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范文

《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包括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和发展儿童五章。作者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按照成人的意志高度同质化,根本没有为儿童而准备。学校,应该让孩子站在正中央,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应该会说话,它们是构成儿童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总之,学校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高峰校长将自己管辖的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打造成适合儿童发展的乐园。

高峰校长认为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孩子们的行为是规范的,自律的,但心灵应该是自由的,舒展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怀揣梦想上路,最终获得幸福。孩子到学校的目的表面上是来听课、读书、写作业、考试等,但本质上是孩子们在逐步社会化。家长关心孩子教育,但不能将赌资放在传统的高考上。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一种应然的事业,需要怀揣理想仰望星空,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识只需一翻书就会得到。去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更重要、更有趣。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时期心灵受了伤害的孩子成年时容易出现问题。

高峰校长说对于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其实吃饭远比学习教材更重要。是啊,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将来还能干什么?早上值班时,看到一大群孩子在走廊上狼吞虎咽对付一顿早餐时,总忍不住劝他们好好吃饭,然而他们总说没有时间。

书中说如果老师强硬坚持某些原则,孩子会叛逆,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循规蹈矩。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家长和老师都有所保留,能够琢磨成人的心理,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等到孩子出了大问题,家长和老师倍感诧异。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要滥用老师的权利,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把老师视作毒蛇猛兽,希望离老师越远越好。

做老师,需要学习。只有将自己变成儿童,才能发现儿童、呵护童心、保卫儿童权益、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继而发展儿童潜力。没有不需要学习的学生,也没有天生的老师。其实,做老师的最大幸福在于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功成名就时听到的掌声。

第三篇:《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03090329 广播电视新闻学 岳淇任

内容提要:

作品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相关书籍,内容上难免会涉及一些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诸如“民主”“自由”、“左”和“右”、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互联网、宪政,等等。然而本书得以顺利初版,其间虽经波折,最终颇受好评就证明了熊培云很好地平衡了文章的尺度,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都是些泛泛而谈的公共知识普及文章。

观点新颖、充分妥协、迂回着前进,无疑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乃至很多领域内有自己独立诉求的人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在这个言论“基本”自由、经济“基本”市场化、人权“基本”得到保障的国家,很多立场很多观点也“基本”被和谐掉了。

关键词:

宪政、民主、自由、公民权利

论文正文:

1、作者生涯:

提及熊培云这个名字,无疑可以拉出一长串的履历关键词来,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分获学士、硕士文凭。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以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很难想象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某种意义上来说,熊培云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的见证者。加之其特殊的职业以及优秀的文字素养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都让他成为了一个行事老成而思想极具活力的社会学者。

也因此,熊培云才写成了《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中国之觉醒》、《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及本次要重点讨论的作品《重新发现社会》,毫无疑问,同作者本身一样,这些列举出来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读。

2、内容综述:

与其说这是一部有着完整体系的思想作品,不如说是一部质量极高的社科、人文、历史专题文章的集结。但这并不妨碍整部作品的优秀。面面俱到往往是处处都有所欠缺,作者则是选取各个时下讨论较为热烈的专题进行分类论述,文章虽然都不算长,但是观点十分犀利精准,论述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结论辩证而耐人寻味,在感叹熊培云才华的同时,也看出了一个社会学者应有的严谨与博学。

具体来说,作品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相关书籍,内容上难免会涉及一些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诸如“民主”“自由”、“左”和“右”、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互联网、宪政,等等。然而本书得以顺利初版,其间虽经波折,最终颇受好评就证明了熊培云很好地拿捏了文章的尺度,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都是些泛泛而谈的论调。

观点新颖、充分妥协、迂回着前进,无疑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乃至很多领域内有自己独立诉求的人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在这个言论“基本”自由、经济“基本”市场化、人权“基本”得到保障的国家,很多立场很多观点也“基本”被和谐掉了。

因此,做一个激烈的革命论者,处处伸张正义,处处维持公理的态度往往是得不偿失也是不切实际的,今天更需要的态度是妥协与改良。熊培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先进社会出现的宏观问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尺度也在和谐与不和谐之间,这样的类似于走钢丝的行为着实让人捏把汗,但回过头来,他这钢丝走得也的确十分精彩!

3、章节分述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国家与社会; 第二章:经济与社会; 第三章:物权与税权; 第四章:从自由到民主; 第五章:开放的传统; 第六章:网络社会; 第七章:补遗;

算上价值极高的两篇序言和书后的附录,约合共8章的内容。第一章:国家与社会。

本书的书名叫做《重新发现社会》,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国家与社会这个命题很明显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与核心观点。回望中国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思想史,国家与社会这两个关键的词汇似乎一直充斥其中,从最初的“德先生”“赛先生”救国论,到著名的胡适、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再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再到现在为了民主与自由的争论,其实是问题的视角从国家向社会的慢慢转移。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今这样写道:“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服从而不卑躬屈膝。”

反观中国的历史,不缺少“金戈铁马入梦来”般豪情壮志式的爱国主义,也不缺少“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般居高临下的怜悯情怀,更不缺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样英雄气概的时代领导者。缺少的恰恰是这份看起来是从西方而来实则是人的本性早已有之的权利观念。

可以这样说,在拥有真正的权利观念之前,中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而重新发现社会的过程,正是对这份权利观念的重新认识,无关政治,无关“左右”,也没有贵贱之分,是为公民社会的基础。第二章:经济与社会

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果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历史也可以大体上视为一部经济改革史。改革开放作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核心词汇,经济改革的动力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更是来自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之初的“黑猫还是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论断,背后隐藏的其实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等泛政治化的大讨论,到现现在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在具体问题上的据理力争,油价上涨、物价不稳、国家资本垄断、国企分红的缺失,诸如此类都证明了,改革开放不仅仅是解放了经济,更是解放了思维,解放了民族的创造力,人们的注意力由国家向个人过渡。第三章:物权与税权

本章算是由前两章“国家”与“经济”这两个环境性问题向“权利”这一具体问题的过渡,因为物权与税权正是一个公民权利的核心。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这样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是对物权的捍卫,更是对公民权利的捍卫,对公民社会的捍卫。“波茨坦磨坊”的故事中折射出的这个对物权的极端守护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公民意识强烈的起源。

而漫长的封建史显然给更多的中国人注入了天子为大的核心观念,抵抗君主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十恶不赦的大罪,新中国建立以后又经历了极端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时期,拥有私产被视为资产阶级,被视为政治上污点。这使得哪怕在今天的中国,还是有很多人不知物权与税权为何物,更不必说公民权这样一个乍听起来什么都没说的权利。物权与税权被提起,显然是中国正式吹响步入公民社会号角的标致。这两种权利的重视,带来的是民间的兴起,也就是社会的兴起。第四章:从自由到民主

很长的一段时间,自由和民主在中国就像是洪水猛兽,最近20年才被解禁的五四运动事实上的导师胡适,正是典型的一个自由主义者,建国初期被抨击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这其实揭示了当时对自由与民主的恐惧本质上是对异己的恐惧。凡是有悖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悖于人民的选择,甚至有悖于毛主席的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批判,都应该坚决打倒。这不仅仅是对说话自由的限制,按照胡适自己说法“是连沉默的自由也没有”。所幸,这样的一段历史已经过去了。

今天的中国尽管还是有这样那样的“和谐”,间或会听说一些离奇的事件如“躲猫猫”“郭美美'”“乌坎事件”,比起以前的一无所知,生活中充斥着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泛政治化的社会生活,我们今天的知情权、议政权确实有了巨大的改善。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称之为“历史三峡”的关口,自由和民主则是我们逆流而上的绝佳工具。第五章:开放的传统

中国的历史上曾今有过一个与古代雅典式民主社会极为相似的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周天子的地位被弱化,人民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天子的权威,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实际上却是孕育公民思想的最好土地,百家争鸣的盛况便是这个时代的绝佳注脚。

然而秦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史,从此不仅政治上只有一个皇帝,思想领域内也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期间虽有宋明理学之类的衍生学派,儒学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成了显学,容不下异己,这也成为了日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源头。

新文化运动废孔废儒的主张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没有摒弃儒学真正荼毒人间的不开放、非包容的传统。

随着胡适的解禁、互联网的兴起,公民的权利意识正在树立。“你可以与我保持不同的立场,而我也会誓死捍卫你与我保持不同立场的权利”正在成为许多人的行事准则,我们在最该听信胡适的时候抛弃了胡适,好在现在把兼容并包的思想重新提及也不算晚。第六章:网络社会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但是它却用不到10年的时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周老虎、郭美美、中石化天价酒、药家鑫、乌坎等等词汇,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博客、没有微博,都还将是与普通老百姓毫无关联的词汇。更不用说自由或者是民主了。互联网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某些人的视角中,互联网使社会变得更不易于控制了,而在我看来其实是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透明更像一个社会了。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对舆论的控制已经不能继续采取“堵”的做法,沟通与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解决纠纷的不二选择,社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凝成一团,与高高在上的政府和既得利益者进行最大程度的博弈。

同样的,一呼百应的观点往往是最容易煽动人心的观点,往往也是非理性的观点,同时由于公民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互联网在逐渐形成一个网络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激进的、厌世的观点,但在纷繁信息的包围下,公民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互联网恰恰成为了诸多信息、观点林立的场所,而这个,也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雏形。

网络社会所畅想的明天,或许正是中国的明天。第七章:补遗

心得体会 花了几天的时间集中读完了这本书,看起来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论调,诸如“民主”“自由”“宪政”“公民社会”“纳税人”等等,但是看完了整本书,还是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启发,作者所谈,虽是些动辄关乎历史、关乎政治的大问题,在今天却又处处与生活相紧密联系,这恰恰总结了我们这个时代,争议与强权并存、自由与禁锢并存、问题与主义并存。而这一个个的并存,正是这个时代的进步,是以权利为出发点进行的斗争所换来的妥协。

问题还是回到最具争议的点上来,即本书第四章的标题“自由到民主”。最近这个问题被讨论地十分热烈。源于两件事情,一个应该是乌坎的自治尝试与抵抗式维权;另一个就要数韩寒发表在博客上的两篇文章了。

乌坎事件的由来与经过不再赘述,这事件的反响与折射出的问题却十分值得玩味。先是内地媒体的集体失语,这或许不是媒体本身的问题,就像当年央视在“911”事件中的失语一样,对于媒体的管制,对于言论的管制才是导致媒体集体沉默的原因。而话语权作为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权利,话语权的缺失意味着物权、人权、税权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乌坎的抗争式维权正是在这样一个缺少申诉渠道的舆论高压社会下发生的,当然,还有很多的社会因素也共同导致了最终的结果,诸如官僚体系的冗杂、庞大;办事效率的低下;严重的贪腐问题贪婪地侵蚀着基层本来就所剩无几的权利。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互联网上的对与民主与自由的激烈诉求只是人们发泄对生活不满的一个渠道时,乌坎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一部分人当头一棒,给另一部分人注入了狂热的兴奋剂。这两者应该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多半不知公民权利为何物,并且坚信民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之后的产物,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民主无从谈起,乌坎村民的自发式抗争维权,联系到此前厦门“PX”事件的用脚投票与散步式维权,再到过去不久的广州万人游行,都在向全体中国人宣告,公民权利的伸张在中国并不缺少群众基础;而后者大概是把这起事件理解为中国暴力革命的开端,确实乌坎事件的发生表明于建嵘“中国社会的很多矛盾一触即发”的观点得到了现实的佐证,也证明了现行体制政府与社会缺乏切实有效的沟通,公民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但这绝不是发生暴力革命的征兆,从乌坎事件的解决方案来看,以微博为主力的网络新媒体将事件的经过,一些官员的惊人言论曝光于公众之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失语,以此为基础换来了政府的平等对话、并且承诺不搞秋后算账。

应该说,乌坎事件非但不会成为新中国暴力革命的开始,或者是官民矛盾的集中爆发。恰恰相反,乌坎会成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由“限政”走向“宪政”道路上一个绕不开的名词。

或许是因为乌坎事件在网上被议论地沸沸扬扬,久未动笔的韩寒在其博客上连发两篇文章《说民主》《要自由》,一时间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议论韩寒不懂政治,不学无术,班门弄斧,也有人说韩寒的观点伤了中国民主人士的心。随后李承鹏和易中天分别写文章呼应,矛盾的焦点多半集中在下面这段文字上“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所以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我认为极其强大的一党制其实就等于是无党制,因为党组织庞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而人民就是体制本身,所以问题并不是要把共产党给怎么怎么样,共产党只是一个名称,体制只是一个名称。改变了人民,就是改变了一切。所以更要着眼改良。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中国社会的最大现实和无奈。就这个角度来说,韩寒确实伤了民主人士的心,网络社会每天翘首企盼的体制改革、体制撤退、体制放权,到头来发现我们自己就是体制本身,一时间宪政、民主云云似乎无从说起。

而韩寒的文章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观点并不是上面的对现状与未来的言简意赅的概括,而是如下文字“文人需有自己的正义,但不能有自己的站位。越有影响力就越不能有立场,眼看一派强 大了,就必须马上转向另一派,绝对不能相信任何的主张,不能跟随任何的信仰,要把所有的革命者全都假想成骗子,不听任何承诺,想尽办法确保不能让一方消灭其他方而独大。所以未来的中国如果有革命,谁弱小,我就在那里,它若强大了,我就去它对手那里。我愿牺牲自己的观点而争取各派的同存。只有这样,才有你追求的一切。”

上述文字与熊培云在书中提及胡适的段落所表达的观点极为相似,在以《错过胡适一百年》为题的文章中,熊培云讲了一个胡适打麻将的故事:胡适摸牌总是叹息“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却又实实在在有“好张子”进来,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导师就这样东拼西凑,迟迟和不了牌,而坐在对面的那位太太却气定神闲、信心十足,一心要和一牌“清一色”,因此遇到花色不一样的,二话不说,立刻扔掉。

五四以来的中国,似乎一直缺少了兼容并包的大气,缺少了文化的包容性,再加之以“所有的问题都是政治问题的”荼毒,中国人已经很难不带立场、不作判断地看待一件事物。

乌坎村民的抗争所带来的好东西,不是有关部门的一时妥协,也不是暴力革命能否收效的论证,更加不是向现行体制的公开宣战。而是为了公民权利,为了自己的话语权而争取到的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席之地。

真正的公民社会,不是打倒旧势力,树立新势力,而是纯粹地对于权利的保护,对法律的信仰,对共同底线的坚守。如易中天在其文章中所言“容不容得“反革命”,是真假民主的分水岭!”

这是我们在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建立公民社会所必须要记住的,也正是公民社会的意义所在。

第四篇:《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 “A strong man CanSave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

自 救,圣者渡人。一开始我不是很能深刻感受体会这句话,在看过《重新发现社会》后,似乎有了不一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重新发现社会》让我再一次经历了这样的跌宕起伏。在我看来,一本书之好与坏,不仅在于它有多深刻或者里面充斥了多少生僻术语,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乍一看这个书名似乎有些荒诞:社会需要被“发现”吗?难道“社会”不是无处不在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现在还是太幼稚,你走上社会以后就明白了……”,“现在社会上这么乱,你做事情可千万要小心谨慎……”在这些话中,“社会”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一个乌烟瘴气的垃圾堆,一个暴露人性败坏的照妖镜。但是,熊培云先生提醒我们,社会还可以是别的,他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民主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

在当下中国,进入政治学领域串门的人越来越多。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政治对于社会、对人的过度侵略,那么,研究政治演进的理路,自然成为不放弃思考之人绕不开的问题。《重新发现社会》的核心意图,就是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熊培云先生不禁感慨:“问世间国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他自己的回答:国家仅仅是个国民谋求

幸福的工具而已。而社会还可以是什么?社会还可以是陈光标,2008年汶川地震后迅速组织挖掘机赶赴现场救灾的企业家;可以是“红色推土机”,歌手周云蓬为失明儿童筹款而制作的民谣专辑;可以是“立人乡村图书馆”,以公民教育为目的民间公益组织;可以是“亚洲动物基金”,呼吁停止虐待动物的民间组织;可以是微博,给在暴力拆迁中家破人亡的钟如九一个平台的网络空间;可以是豆瓣,爱书爱音乐爱电影的人们交头接耳的网络广场;可以是“单向街”,每个周末组织文化沙龙的小书店。总之,社会也可以是熠熠发光、温暖、并对弱者无限耐心地俯下身去的。而这样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被发现,是因为社会这个“秘密”往往被国家的光芒所笼罩。其实,正如国家没有必要遮蔽社会,社会也没有必要对抗国家,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共谋国民幸福。国家在保障社会的安全、秩序、基本福利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正如杀牛刀无法用来做心脏手术,大卡车无法穿越小胡同,国家这架大机器对于应对社会毛细血管里的具体问题还是过于庞大笨拙,“重新发现社会”,就是恢复我们做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敏感、灵活和丰富。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好书,让我开阔了不少眼界,我打算“温故而知新”。

常熟市体育局综合业务科

曹莹倩

2011.12.18

第五篇: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报告

其实对于国家这个词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我们生下来就和这个名词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生老病死你都离不开它,但是谁又会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国家以及公民和国家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信很多人而且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我也是最近才想起的,而这种想法是源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重新发现社会》。

首先打开书我们看到的第一行文字便是这本书的英译名------《China’s New Revolution》,如果你查下字典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如果按英译的话应该是“中国的新革命”,而并非“重新发现社会”,那么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它还要叫做“重新发现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这本书认真的读完了,因为书中自有答案,读后自会发现。

首先开篇第一篇文章也就是本书作者自序,题为“问世间国为何物”。是啊,国为何物?世界上本来没有国家,而人类却在世界这张白纸上画了重重的一笔,所以有人说“私有的出现既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是人类堕落的开始”,而正是出现了私有才有了阶级的出现,之后才有了国家的诞生。但是国家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具体说到国这个东西用中文是不好解释的,所以熊培云在一次讲座中用英文中的这么几个单词对国家做过一个阐释,它们是------“country”“states”“land”和“nation”。其中,country一般指领土,ststes一般指政权,land一般指故土多用于诗歌中,而最后一个也就是nation是指民族国民这个方面的。明确了这几个意思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国家的范畴很广并未只有我们平时所认知的那么简单狭隘,就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于nation这个解释,因为国是人创造的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所以作为社会化的人才应该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打个比方,一个珠宝盒只有它装有珠宝时它才可以叫做“珠宝盒”;同样,一片土地只有有人民才可以称之为国家,所以我想用我们国家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思想来结束这一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叫董时进的学者,他在1933年4月3日的《大公报》上发表了《就利用“无组织”和“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一文,具体是说中国国力与军力无法抗衡日本,那么便要利用中国人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弱点让国人去前线送死。在这篇文章发表后另一位可谓家喻户晓的学者------胡适对他的这种言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我们都知道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胡适信奉自由主义,即绝不能以集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而牺牲个人的利益。所以胡适对董时进的言论嗤之以鼻,并发表《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一文表示愤慨,其中的大概意思是如果让国民去送死是救国的话,那么倒不如亡国,因为如果国民都死光了那么国也就没有意义了。我是赞同胡适的看法的,因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空盒子”怎么可以让人们认为它是一个“珠宝盒”呢?

其实关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有很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关于国民是国家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这一点同样很古老。其实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句话中的“民”我们可以理解为国民和人权;“社稷”我们可以理解为主权和领土;而最后的“君”我们显然可以理解为政府。所以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国民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人权的至高性,而人权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由”二字。古代西方有一句谚语“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句话也体现了自由这一最重要的人权要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民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人民几乎没有人权可言,我想这也是造成董时进在就如何抗日时说出那些话的原因了吧,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人权更不会想到去争取人权,最后只会成为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良民”,但殊不知这样一来恰恰是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本来轨迹,可以说是一种倒退。

另一方面,作为执行国家职能的政府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真正的责任,唤醒全民族的人权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使国家富强。那么怎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强呢,那应该是民富国强,人民富足,快乐自由,国家才能富强,因为有富足快乐的人民才会有国家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家叫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2年来我们也走过了不少弯路,比如说1966---1976年的十年浩劫中人们根本没有自由,出门需要介绍信,说话时还必须做到嘴上有“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蔑视人权的特殊时期会是多么的可怕,事实也证明了,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虽然人们迷信某个人而依然干劲十足,但是这只是在特殊时期,如果放到现在还会那样吗?答案可想而知。但是在文革后的1978年也就应该是中国的新“Revolution”开始的那一年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十一届三中全会。仔细想想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归根结底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富足了,所以更加有干劲了这才靠30年就取得了过去300年才能有的巨大变化。其实看看世界上幸福指数靠前的国家大都是北欧或西欧的小国,这些小国和我们这些大国相比在领土面积等方面确实没法和我们相比,但是他们的人民为什么幸福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充分的尊重人权,给予了人民最大限度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自然而然的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热忱和感激从而使国家一团和气,让世人羡慕。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主要行使规则制定,协调社会与公民社会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并充分保证公民人权的顺利实现,而公民作为政府国家权力的承受者,也相应的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担,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社会的发展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政府给予了充分的权利,人民也相应回报,从而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

公民与国家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性在于国家由公民组成,选举出符合民意自由的”代言人”,从而稳定社会和谐进步;而其相斥性在于一旦国家阻止或者防止公民权利自由的实现,公民也有所赋予的人权去推翻,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世界过去300多年时间的社会发展历程内,也可以看到民权被赋予自由的国度发展较于受压迫,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国度发展快的多。从而更进一步诠释了人民权利的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也经常提醒道百姓的幸福指数,而由此我也联想到在前几年,温总理也提到如何使人民幸福起来,无非大同小异,更加意识到公民权利对社会存在的重要性。

社会是向前进步发展的,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富强的国度,必然有维护公民权利完善的法律体系,而绝非我国历史封建时期所谓的君主专制,人民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人权了。政府的职能,如政治统治职能,经济职能,也是建立在人民顺应执行其政策实现的。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在刚阅读完之际,无处也不感觉到如何保证国家公民的关系,如何协调国家公民的关系这一自古以来就讨论的问题,中国的等级制度,法国大革命前期的三级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是绝对不可取的,以史为鉴,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更多的赋予人民权利,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恰是对现实国家处理与人民内部矛盾的警戒。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发展的腾飞阶段,作为GDP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更应协调好与人民关系,使人民能够付出更多,发挥出人民潜力力量的价值性,国家相应也能得到更多,国家才能继续腾飞。那就是为什么现在人民更多希冀的是民主的社会,而绝非专制的社会,人民能从民主的社会中有利可图,享受自由国度赋予的自由所带来的欢悦;而在专制社会中,人民什么也没有。

我们”重新发现社会”发现了富强的国度是自由的国度,自由的国度是民主的国度,民主的国度是人民的国度。重新发现社会,重拾国家腾飞发展的锁钥。

下载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全文5篇)

    教育中常常不见儿童。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切身的实践,试图“重新发现儿童”,进而发展儿童,“让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下面是小编准备的《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大全五篇)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先人后公民彭振强第一次认知熊培云,因为他的《自由在高处》,"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这本书从个体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

    《重新发现儿童》的读后感

    读完了高峰的《重新发现儿童》一书。书本内容属于随笔类的记录,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难发现高峰校长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和为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怀的校长。童心未泯,是一个教育者的......

    高中语文 命题作文“重新出发”写作导引素材[范文]

    命题作文“重新出发”写作导引 【金题回放】 作文题目:请以“重新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一、审题立意 1、这是......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5篇材料]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一)黄耀钢社会是什么?现在的社会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身处其中的我们必然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了,在这样一个迅猛变革和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机遇,还......

    我们想要的社会——《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我们想要的社会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从儒家所宣扬的“大同社会”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同......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1. 我的青春摆渡人 2. 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 3.有你,真的很幸福 4. 写给时光的感谢信 5. 因为你,我的青春与世界温暖相拥 半命题作文 6. 在感恩中邂逅7. 面对 ,我流......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突破满分的深度 立场选择型白金模板 一、写作要领 立场选择型题目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考生从提供的两个对立观点中选择一个,即同意或者不同意某个观点,或选择这个还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