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叙事
语文教学叙事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岗位已走过二十三个春秋。二十多年来年间,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第二篇:语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连江二附小 五年5班 邱开暖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一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
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发现,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是对神圣教育事业的负责,对学生一生的负责,我曾经就有过一次深刻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实行新课程标准教学对学生的改变。让我看到一个学生从讨厌学习到热爱、主动学习的奇迹转变。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记得,一次在接手另一个同事的班级时,同事在对班上学生作介绍时,特别提出了一位男同学的名字对我说:“这位同学情况特殊,很调皮,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讲话,还影响别人学习,我曾尝试过找家长、罚作业,晚上家访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但都无效果,希望你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就特别关注这个学生,经仔细了解,得知该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现在本人由外公照顾,个性倔强,但心肠很热,有较强的影响力,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针对这个情况,我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套学习方案,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让他担任班级班长一职,激起他的学习兴趣,发挥他的领导才能,并针对该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学中设疑,在课堂上巧设疑,唤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学习趣味性,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每次课堂上,我都有意识提出疑问让他回答,让他在课本里自行找答案,并激发他的想像力,同时让班上所有学生讨论,彻底改变原来硬性向学生灌输的传统模式,成为与学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全文知识要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记得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于是我就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她一点燃火柴能看到这种景象呢?”同学甲说:“是她太饿了,产生了幻想”,同学乙却说:“因为那天是圣诞节,而她却又冷又饿,又不能回家,所以产生了幻想”,当时,该学生也参与到同学中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神情专注、态度认真,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理想。
因为改变了教学模式激起了他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学生意识,变硬性强迫接受为自己主动学习,到了期未考试,该同学的成绩从最后几位一下升到了前几位,并在后来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跟许多同学一样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因此,在现实情况中,一个调皮好动的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也许是个后进者,但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可能就可以改变成优秀的学生。
第三篇:教学叙事语文
教学叙事
“桶索”短还是“箍井”深?
——由《氓》的教学谈起
吴玲 亳州一中南校语文组
“桶索”短还是“箍井”深?
——由《氓》的教学谈起
“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怨人家箍井深”,这句俗语很早就听过,也深知其意,只是没有想到自己在教学中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向来对教学尽心尽力的我,总认为课堂上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跟学生的基础有关。可是《诗经〃氓》的教学让我幡然醒悟。
我安排《氓》的教学思路是:在理解了诗歌内容之后,分析男女主人公形象,对男女主人公作出正确全面的评价,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主要人物的能力;最后探究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女性命运的悲惨及其抗争的无奈。
我所执教的两个班级是普通班,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性格拘谨,上课不爱积极发言,讨论问题时多数学生是默哀式的缄口不语,这是我在上课时最头疼的问题。虽然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已有所改观,但是课堂依然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所以这节课,我对预设的讨论话题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心想如果他们仍然缄口不语,我就自问自答,一个人演独角戏好了。
可是在探究人物命运时,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居然史无前例的热情高涨,发言积极,一个个的把手高高举起,有些学生甚至是急不可耐,直接站起来发表个人看法,最后一个讨论话题竟然变成了精彩的辩论会!他们开阔的思维,新颖的角度,独到的见解,缜密的思辩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现截取片段如下:
梳理了故事情节,讨论了这场婚姻的悲剧根源之后,我提出另外一个话题:《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意味着觉醒,是女性了不起 的坚强和伟大。但是,出走“之后”呢?出走“之后”她的人生会走向何方呢?我们推理一下,这个“淇水女”,她的“之后”会怎么样?她在决绝之后将走向哪里,今后的生活会幸福吗?。”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顿时全班哗然,议论纷纷。
有的学生结合女子生活的社会明确指出: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今后的生活不会幸福。有的同学从女子的性格角度分析认为坚强、刚毅、清醒的她,离婚后即使生活很困难,她也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自己赢得生存的空间。有的同学从现代婚姻的角度分析认为理智的放弃对于女子来说就是一种幸福。更为可喜的是有的同学能够引经据典结合很多文学作品得出结论:古代社会女子的命运都是一样的——结束婚姻的这个选择,其实就是意味着生命的必然结束。他的发言赢得学生的热烈的掌声。
正如春风一缕便能吹皱满池湖水一样,矛盾一旦被激化,就会有神奇的力量!此时的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从这些滔滔不绝的发言中,我分明感到了学生们涌动的情思。只可惜的是这时下课铃响起,很多没有发言的学生叹息一声,很是遗憾。
于是,这节课就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叹息声中结束了…… 课堂结束了,可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有时候学生特别积极地配合老师,而有时候学生则“启而不发”。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就是缄默不语;而有时似乎有点难的问题,学生居然回 3 答踊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真地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课堂上学生之所以“启而不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生怕别人笑话,总是“话到嘴边又咽下”,长此以往,班级就形成了压抑的气氛,本想发言的学生也不愿说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欢快、愉悦的轻松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没有真正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不够精细,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面对自己不熟悉或是不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当然无话可说。运用到启发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启发没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启发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氓》的教学中关于诗中女子命运的讨论就是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维才如地下奔涌的泉水汩汩而出。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发疑的艺术性,启在要害上,保持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在兴趣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第二,启发不适当、不适时,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诽不发”。所谓“愤”既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而“诽”乃口欲言而未能之状。当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的 启发提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启发的方式不够灵活,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我们的教学多是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课堂上单纯的提问学生势必厌烦,对提出的问题也就漠不关心了。教学中不妨利用多形式的启发方式,比如故事启发、名言警语启发、情景启发、讨论启发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其好奇心,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尤其要强调的是讨论式的启发,学生在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就会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收到难以预料的成效。
以上几点归为一点,就是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臵。”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方可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思考取得成果,才能感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的坚持,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启而不发的尴尬不但可以避免,“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也可以实现。
学生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但如矿藏, 埋藏得很深。我们的老师没有用心去挖掘或是不善于挖掘, 因而常常否认那里埋藏着金子。“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把地球翘起来”同样,借助一种工具, 给学生一把钥匙, 什么艰巨的任务他们都能自己完成。因此,希望我们 5 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应多多地反观自己,不要想当然地把一切归罪于学生,查明原因,究竟是自己“桶索”短,还是别人“箍井”深。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我深刻体会到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它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是百科之母。
我所带的这个班级有四十多人,学生的语文基础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是学困生比较多。为了学生学好语文,我绞尽脑汁,想千方设百计。首先,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想学好语文,要多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语文学好了就会带动其他学科,形成正迁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仅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而且还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所以,在本学期,我组织了本学期的第一期“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全班学生都参与了,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这只是成功的一小步,为了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孩子的阅读量。
第一,我想谈谈校内阅读。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我还常常组织指导学生进行集中阅读课外读物,包括名人传记、天文地理、中小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优秀作文书、杂志报刊等,这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很好的语感。
第二,我还经常带领学生们去学校图书室读书、借书,他们都非常喜欢。借书时尽量做到每人一本,学生们自己选书。读完后要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写作文时要用到所读的书中的优美的句子。
第三,鼓励每一名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班级由语文学习委员保管,需要读的同学到语文学习委员手里借,每周一更换。这样能做到资源的共享,再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时,孩子们的热情也非常高,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还有,我还开展“师生阅读”活动,老师把自己喜欢的书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写的文章给学生看,这样一来,学生们的读书热情就会高涨,课下时间还可以和老师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这样的活动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方面我再来谈谈课外阅读。
其实“语文就是社会”。语文课本里有着包罗万象、广阔丰富的有关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但基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水平,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有些背景性知识根本不了解,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缺乏感性经验,所以有必要利用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进行拓展性阅读。学生从网络上可以查找到更多的知识,对课文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我认为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和孩子采取“亲子阅读”的形式,家长可以和孩子读一本书,家长看成人的书籍,孩子看自己的书籍,让家长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浓厚的熏陶,建设书香家庭。我相信,有了这样的家庭氛围,学生的阅读量一定会更加丰富。再有,我还经常通过“校讯通”推荐孩子和家长在双休日时,多去逛书店,让学生养成在书店看书的好习惯,书店内的书籍丰富,学生选择的面又较广,读书的氛围也非常安静。
最后,写好字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今电子化产品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习惯手机打字,电脑打字,所以荒废了写字。对于学生来说,书写是一种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上规定:小学生要能用硬笔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初中生要能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能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为此,我常常和字写得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其他学生练习钢笔字、粉笔字,每周评比一次,写得好的学生将获得书签作为鼓励,2 他们乐此不疲。
我相信,这些多种的读书形式定会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书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六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倾吐心声,放飞遐想
在小学阶段,一提起作文,老师就感到头疼。其实最头疼的也能给我带来对工作的热情。当然,如果不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只能是永远的感受工作带来的压力。同时,在做其他事情也肯定不会做好。但如果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在失败中探求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感受失败的辛酸,会将工作越做越好。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教学中的一点感想吧。
静下心来想想,还是脚踏实地为好,基层教学工作的共同点是应该是务实。譬如,高年级的分析综合和协作能力培养等。其中有些较为枯燥,如字词教学、课间辅导等,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容不得半点夸张。教是这样,学也是这样。在一间教室里,教师面对秉性个异、程度参差的学生,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既要对付课本、教参、资料、作业本等等,又要处理课内、课外的琐事。对于如何提高常规教学质量的问题,在公开课或交流课中能够有所凸现。
接下来,就引出另外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教研活动开展得好。固然有益于课堂教学,但不能指望仅靠技巧和别人所提供的,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俗话说得好:“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教师有了厚实的根底,再具有融会贯通的教学机智,便可以畅游于知识海洋,信手拈来而得心应手。在公开课时,最让人难忘和钦佩的,不是语言技艺,鄙视电化幻影,而是讲课人令人叹服的渊博知识和让人豁然开朗的巧妙的教学技巧。只需略作串联,随意发挥,一堂课即刻就激活了。所谓的“厚积薄发,就是指的这个吧。这等学问境界当然不是轻易就能学到的,但它可以说明一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的“积累”太重要了!这是自身得以充实提高的前提条件。多年的小学教学,使我大有感慨的是:我们看的书太少了,我们思考得太少了!有句歌词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为了永恒的绿叶,为了心中的理想,我愿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