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老师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以教师为线,以读为面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两小儿辩日》中我们看到文句对仗工整,两小儿的辩论言之有理。这也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可见古代儿童说话就讲求逻辑推理性,虽然当时的科学不发达,没有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考证,但是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知道创造发明就是从质疑开始的。
1.从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初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也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2.文言文的教学重在阅读背诵,而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背诵,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重在教给学生方法,并使之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而积课外的文言文知识也是一条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之路。只要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去模仿别人,不跟从老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创新,我想,文言文教学定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二、《匆匆》教学反思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是满贮着诗意和善于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现出他散文的特点,语言如诗般优美。
如何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在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呢?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
1亲近作者,微撼心灵。
读文激情,荡怀抒胸。抒情散文,特别是像《匆匆》这样的抒情散文学生接触的少,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情境呢?我设计了如下读的训练。第一次读的安排是要求学生听范读,主要是欣赏,在欣赏优美的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从而初步体会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次读,我要求学生们跟着范读去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次读的基础上,已经能把握文章朗读的基调,在第二次读时能读得入情入境,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品词析句,升华思想。
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让学生体会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学生在读书、品词、感悟之后,个人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迁情移境,感叹人生。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我设计了这个练习: 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学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对时光匆匆流逝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我和他们一起梳理问题,给学生提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
1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再枯萎了?
4作者想说明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写“桃花心木”?
接下来,学生先自主学习,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之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说自己的见解。特别是第2个问题我又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感悟、理解。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煞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据此,在教学本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生动细腻地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品味人物的精神。如:少年的第一次表演失败后,“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感悟少年的风度和自信。少年第二次失败后,“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感悟少年第二次受到了打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三次,少年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感悟少年在两次失败的阴影里,战胜了自己,重新站起来,是一种和自己拼搏,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2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让学生在辩论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在学生明白少年的成功少不了他人的鼓励与支持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顶碗少年是一位真正的成功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展开辩论:有的同学认为,他不算是真正的成功者,因为他在第二次失败后退缩了,如果没有老者的鼓励与支持,他可能就不会有第三次的表演了。倘若以后再没有像老者这样的人给他鼓励,他还能成功吗?而有的同学辩驳,他们认为少年在经历了两次的失败后却没有放弃,这是他坚持不懈的表现,如果他没有面对挫折的坚毅,即使别人再怎么鼓励,同样也会失败,少年表演的成功正好说明他自身有一种永不言败的勇气。在激烈的辩论中,本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学生的心中已得到升华。课堂上一次激烈的辩论,有时候会给学生一个感悟的契机,这个契机往往来自于一闪念的想法,这就是课堂具体环境下生成的课堂资源,这种资源是无法预测的,而我们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资源,适时调整教学思路。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是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还要学会怎样跟着学生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五、《手指》教学反思
本课我让学生选择身边有感触的普通事物进行练笔,要求写清它的特点并从中得到感悟,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指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本文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对学生有了上述的引导与点拨,他们再选择身边的事物练笔已经不是一件难事,这正是我对他们的期待!
《回顾拓展一》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如果能学以致用,那一定更美好。
《口语交际·习作一》
本节课的收获有如下三点:
1注重说话内容的新颖性。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难忘的‘第一次’”。这个话题,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比如说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说话的内容无非是第一次做饭,第一次骑自行车,感觉内容老套,而无一点新意。因此,刚开始上课,我就举了一个小时候被骗的的例子,以“第一次上当”为主题进行了说话,在说话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拓宽了学生说话的思路,使他们说话的内容具有了一定的新颖性。这一点,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这一步做的还是挺成功的,〔比如他们有的说第一次上网,第一次赚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注重口语交际的参与面。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每个人说话的能力都必须得到培养。只是因为他们性格的不同,有的喜欢当众表达,有的喜欢三五个在一起说,既然是口语交际课,在课前,我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设计了由自己想的话题一一在小组内说一一推选有创意的话题合作说一一派代表说。因此,尽管对象不同,却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口语交流的机会。
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除了体现在课前的导入部分,也渗透到学生话题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了解到了学生说话的动态生成,也对其说话能力进行了相应的指导,比如说话的时候能在原有的内容上使其精神实质得到提升。
六、《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需要着眼于整个篇章,另外,对于重点段的教学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引导学生去分析。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进行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用心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必定能够更好。
七、《藏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藏戏》一文,感受颇深。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随手写下来。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因此本课的一开始,我就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随提随时解决掉。最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感受谈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资料的欲望。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气氛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提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八、《各具特色的名居》
我们知道,抓特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它们的不同点”。读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对“不同民族的民居”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点。同样是民居,客家民居建造在偏僻、遥远的山区;而傣家竹楼建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内临水的地方;客家民居是营垒式住宅,建造成圆形、依照八卦布局排列、有防火墙的三层以上的土楼;傣家竹楼则用竹子架成正方形、上下两层。同样是民居,不同的民族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上大不相同。这是不同民族民居的外在特点。那么,为什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文中也作了介绍:客家民居造营垒式的土楼,是为了解决盗匪的骚扰和受当地人排挤的问题,因此他们夯筑的土墙厚1米、高15米,坚固耐用。此外,在客家人看来,圆是吉祥、幸福、安定的象征。所以,客家土楼建筑成圆形,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可以看客家人通过建造房屋来追求幸福、安定和吉祥。而傣家用竹子建成两层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放柴禾,是因为防酷热和潮湿。傣家人建造竹楼也有他们跟客家人不同的文化:一家建楼,全村帮助。不同民族的民居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有文化的、习俗的、社会的,还有地理的。这些背景原因导致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特点。
课文启示我们:到了高年级,我们观察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够“找同类事物属性之间的不同点”上,还要去调查了解、考虑它们存在不同点的原因,看看是什么原因使同类事物具备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把这个原因找到了,我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九、《和田的维吾尔人》教学反思
1基础知识落到实处,课堂上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的读音、字形进行强调,并且落实到书写,真正做到扎实基础。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让学生默读做批注的环节里,给学生留大量的时间去读,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品读文本,用心去感悟,真正从读中有所得。
3读写结合落实到位。总结全文,体会写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掌握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仿写,让学生把领悟到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扩展阅读,让学生课后再去搜集相关的信息,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学习的外延。
《回顾·拓展二》教学反思
我设计了较好的引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多种展示方式,更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不失为一种好的激励方式。
日积月没有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要引导、点拨、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背。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略知其大意。教师应让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交流,反复读、背,交流自己的理解。当学生交流自己看法时,要正确引导,并让其大声读来,相信一定会更加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掌握不错,效果比预期的好,可能学生的准备比较充分吧。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要写好此类文章应做到以下几点。
1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 料,如:春节的起源,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 面了解春节。
2筛选素材。我们搜集的资料很多,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根据写作主题进行取舍了。如写“过小年”,就要选择民间传说的腊月二十三的祭 灶、吃灶糖、吃年糕等内容,其他如拜年之类的内容就 没必要写了。
3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涉及两个问题:(1)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如写春节放爆竹,就可以 介绍放爆竹的民间传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加了读者的文化内涵。(2)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4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记叙文比较好写。如拟题为《拜年》,就可以通过描述自己与家人拜年的 事情来展现家乡新年的礼俗。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 一种文体。如要写《做年糕》一文,就重点介绍制作年糕的选料(枣不一定大但一定要甜,年糕面一定要选黏度高的,和面的水温要适宜等)和制作的具体程序等,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好吃的年糕是怎样做来的。另外,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民间为什么在过小年时有吃年 糕的习俗”,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议论文也可以作为候选文体。可对家乡的某些民俗进行评论,如批评有 的民俗带有迷信色彩,应该予以摒弃。也可以大力宣 传一些有意义的民俗,如有的地方的秧歌舞、龙舟 等,不仅活跃了节日的气氛,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而且是一项健康的体育运动。
十、《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因为课文是单元的开篇课,所以在讲课前把单元要求让学生自学。接着是通过情景导入和常规生字学习。然后进行了拓展阅读,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李大钊的生平。最后是品词赏句,了解李大钊同志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由于课文篇幅太长,经过了两次的通篇阅读后,剩下的时间已不多了。后面分析句子,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比较仓促,没有那么深透了。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应该做到内外结合,提高效率。这里的“内”,有两层意思:一是课内的阅读,在读写模式的引领下,我们必须基本完成课标的内容,也就需要我们对课文的阅读有一定的量。二是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在跨越式教学中,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进行了拓展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拓宽,通过阅读拓展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这里的“外”,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课外阅读的材料,拓展阅读虽然算是课外阅读,但是,它都是紧紧围绕课文中心进行编排和精选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中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由于属于离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久远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有很多的不明白,为什么要抓捕李大钊;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等,在课文中这些情况交代得不是很深透,只有通过资料的补充,学生才能懂得其中的原因,了解更多,感悟更多。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六年级的课文内容一般都比较长,拓展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仅靠课堂的四十分钟,根本不能充分利用好拓展材料,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安排学生回家或者早读和班上的一节阅读课进行拓展材料的阅读。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保证阅读量的跨越和为进行质的飞跃作好铺垫。
十一、《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中我抓住了文章中现的“灯光”展开了教学。以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领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中灯光现的第一次是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写了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我先让学生找有关的句子,然后说说此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都很积极,有的读了惊叹的语气,有的读了赞美的语气,有的读了陶醉的语气„„最有趣的是那个读了陶醉的语气的,似乎把我们全班师生都带入了天安门广场。
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如行云流水,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孩子们的表现尚佳,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读入情入境。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灯光”,要求学生由一处灯光产生联想,写一个片段。孩子们的联想很丰富,写的片段都很有特色,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有感而发。
但是我觉得这堂课还有很多缺憾,比如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点类似讲读课文,另外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一课时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十二、《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离学生生活甚远的文章,课前注意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从文字中得到乐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通过背景意境的渲染让文学味十足。
教学中注重以课题为切入点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燥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将死的意义拓展为如何看待生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学生对“重于泰山”之死的理解由战争年代的英雄转到和平年代的人民公仆,进而转到普通的劳动者。让学生认识到“比泰山还重”的生命并不在于它消失的形式,而在于它存在时的价值,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十三、《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本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饱含着对周总理的崇敬、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优秀课文。
《一夜的工作》课文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层次展开。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故我也尝试着采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劳苦”和“简朴”这两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要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反思 1.能循循善诱。
在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什么是“理想”,避免学生空谈、误谈。
2.注意训练的层次和方法。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问题——再交流——再总结——小组汇报——小擂台这六个不同层次的训练达到口语交际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平。同时,他们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
《回顾拓展三》教学反思
本单元“词语盘点”的教学可以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日积月”是诗歌《囚歌》,这首诗以形象、精练、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回肠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抑制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每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练、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形象美。总之,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英雄的气概,并为之感动。对诗中的关键词语,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的历史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诗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在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
“口语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畅所欲言!
十四、《卖火柴的小姑娘》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在组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图片,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在教案的设计中,我虚拟了“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情境。
3,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学生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我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分析,存在着对学生的评价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很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十五、《凡卡》教学反思
1.交流写作背景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品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2.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的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以及凡卡向爷爷呼救的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信中找凡卡生活得连狗都不如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示相关句子,读中理解,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
3.不足之处。
课算是上完了,但给我的反思也很大,教研室倡导“半小时课堂”的教学理念,而在我的这堂课中没有体现来,所以高效课堂就谈不上了,回顾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这堂课有些教学环节不够精简,如:“读准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并了解是什么角色”这个环节,可以把人名一齐示,这样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大些,也会节省不少时间;其次,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读准词语),我可能太高估学生预习的成效了,以至于朗读词语时现了几次错误,为正音耽搁了时间,预习的习惯还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最后,在重点段教学时,老师唯恐学生理解的不到位,有些地方或许讲的多了,花的时间也多了。
如果这几个环节能精简,那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就有了,看来,作为语文老师,还是要像数学老师那样少讲!叶老也曾说:语文课并不是你老师讲的多就是上得好的!”
十六、《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记叙了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独自一人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最后,他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个故事。课文按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顺序叙述,情节生动曲折。故事塑造了鲁滨孙不畏艰险、机智顽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形象,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提倡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能紧紧围绕重点段落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之后,从“悟”字发,体会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懂得在厄运面前,要勇敢地面对困难,要有生存的勇气,要积极地想办法改善生存环境,并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战胜困难,去主宰命运的道理。
十七、《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很有特色,跟以往不同的是在梗概后面加了个精彩片段赏析。所以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紧抓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
2.精彩片断的赏析中抓住“虚惊一场”这一关键词,把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然后以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主线展开教学,让孩子找哪些是大悲的描写,哪些是大喜的描写,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接着让孩子们谈谈大喜部分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这时学生们都畅所欲言,无一不感受到作者语言夸张的特色。
3.小练笔: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特别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们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尽情地展开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来。
感受不足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学生会说不来,所以引导的痕迹太重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预习,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或者说我应该在布置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写了几次历险,这样在课堂上时间就可以省来了。那么后面的设计“小练笔”就不会成为虚设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努力!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反思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回顾拓展四》教学反思
本次“交流平台”的教学时,我先交流学生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说出作品的名字,重点介绍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进而,教师在学生交流中,根据学生读的作品,重点推介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读好书。
“日积月累”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了解句子出自哪个作家的哪部作品;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或对哪些句子有自己的感悟;最后背诵这些句子。
十八、《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线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同时让学生明白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教学时紧扣课题中的“美丽”,让学生仔细读、去领会玛丽居里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大家分析讨论,各抒己见。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能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内在美、勇于探索、甘于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之美,让学生充分感悟、理解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
十九、《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教学时我以“神五”发射为突破口,通过课件、品读感受千年梦圆的激动、自豪,体会千年梦圆在于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在谈话揭题后,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画能解释课题的句子,交流时抓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引导学生交流,弄明白“千年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在明白了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课文,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研读了航天工作者圆梦的艰难历程和体会了航天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后,请学生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升华起了骄傲、自豪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课后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来加深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研读航天工作者圆梦的艰难历程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找描写航天工作者付辛勤努力的句子,同时写写批注,可以和同桌讨论自己的感想,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读、找找、写写,抓住了能够体现“辛勤努力”的词句,如抓住“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体会到参与完成这项工程的单位非常多,工作人员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抓住一组带有四个“有的人”的排比句,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忘我工作、不懈努力、默默奉献的精神,在语言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不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一课时的时间要完成教学,任务很紧张,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少、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才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考虑了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拋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已经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地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课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了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二十一、《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遵循了“获取知识一一实践知识一一创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及领会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属于“获取知识”阶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其他阅读材料,巩固运用所学,属于“实践知识”阶段;学生运用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写哲理故事,属于“创新知识”阶段。其中“获取知识”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实践知识”是知识内化的关键,也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核心;而创新知识才是教学追求的最高的境界,使获取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升华。“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模式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不但要学会,更要会学,不仅要学有主见,更要学有创见,使学习成为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
需要提醒的是,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在实践操作中还应注意:第一,老师不要讲得太多,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表达;第二,老师不要手太快,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第三,老师不要要求太低,这样会纵容了学生的懒惰和依赖,限制他们学习潜能的激发。自主创新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智慧地隐在幕后,将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的才能闪亮登场。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下来我感受颇深之处是:
1.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让学生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我通过“回忆生活”“现场采访”“交流汇报”等环节,帮助他们建立习作的信心,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真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抒我情”,让习作成为需要,成为快乐的事情,使我们在学生作品中看到童真、童趣,看到真实的儿童世界。
2.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纷繁的生活素材中选取习作所需的最佳材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习作的冲动和愿望。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从走进生活到书写生活,学生在完成生活作文的同时,灵魂深处也接受了一次生活的有益洗礼。
《回顾拓展五》教学反思
这两节课基本上是阅读了经典原著的学生唱主角,他们对整本书的内容烂熟于心,评价人物能够把他们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谈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很明显这部分学生跟平时不爱看书的学生相比思路更开阔。因此,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应该长抓不懈。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学弈》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教学。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来学习本文。做得不足的是: 1.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还是离他们生活很遥远,因此,在预设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高估。2.教学时间安排不够紧凑,以致于当学生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时,教师不够机智,不能把它纳入有效课堂里的资源。
2《匆匆》教学反思:
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实践,我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探究了它的语言美,把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首先,学生朗读的时间短,朗读的感情把握还不够到位。其次,交流不够。
3《桃花心木》反思
本课教学,我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联
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作为重点。从“不确定”入手,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了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从转变观念来谈„„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培养了孩子的个性和表达能力。让孩子们懂得了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要学会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
4《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教学难点是接受失败,走向成功。又因是阅读课文,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孩子们。在弄清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主要内容后就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围绕“这是一场怎么样的表演?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仅仅是一场表演吗?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学并展开讨论。学生的态度很积极,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其中第四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结果让我很是吃惊。
5《手指》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把重难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为了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道理,我设计了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这个环节。四人小组讨论后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6《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放在2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2、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7《藏戏》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
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上课前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深受感染,然后要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提随时解决掉,然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谈的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欲望。除此之外本节课也还存在着其它的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
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9《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不但解决了课文几个问题,而且知道抓住李大钊的语言、行动、表情描写等句子进行分析和体会。再加上我深情的范读和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是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基础;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是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的发展,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效果。
11《 灯光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
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品词析句,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文出现的三个“多好啊”,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另外,上课时的小结没能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总结。
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本文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昨的讲演,它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对学生进行良好革命人生观教育的良好教材。但由于文章内容背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课前我注意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举例说明来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使我们对生死、批评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中我注重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13《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劳苦”和“简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人至深。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倒叙引入,比照学习。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然后选择总理工作结束时候吃夜宵的这个点,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然后引发辩论,总理的夜宵增加了吗?在辩论中感悟总理夜宵之少;接着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语句说说总理工作又是如何的。总理如此少的夜宵却要承担如此重的工作,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的感受了总理的劳苦和简朴。学生对此感触良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这样的教学将以往平板的铺开,走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变为了集中,深刻,活跃的教学。
二引用名言,积累理解。在琅琅读书声中,不仅点明了全文的意旨,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而且势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这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设置情境,促进生本对话。
(二)、寻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时间显得过于紧凑,这有待于今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
15《凡卡》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也比较长,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也比较远。怎样让学生们能体会的更加深刻呢?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首先我让学生们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对比,用这种方面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再加入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在沙俄的统治下,俄国人民所处的悲惨状态。这样,我班的学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课文中,收到的课堂效果也很好。同学们都很同情凡卡境遇,并有同学说如果凡卡在我们的身边,他会怎样对待凡卡,会怎样帮助他离开那个悲惨的地方„„
16《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本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导入新课。学习2----8自然段以自学自悟为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并用笔在重点句子下面旁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设想鲁滨孙和“星期五”回到英国后悔怎么样?让学生从内容想开去,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谈谈自己从鲁滨孙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身上学到什么,从而使学生受到启迪,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的能力。最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美中不足的时间分配不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对学生回答问题有所偏离的时候引导的还不够好。
1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列小标题。然后,我让学生用自然段的连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一下子就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
在教学精彩片段的片段的时候,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汤姆的第几次冒险的事情;
2、从精彩的片段中,你又感受到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去细读,在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的时候,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遗憾的是,感觉一堂课时间太短了,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孩子会说不出来,所以引的痕迹太重了。
18《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几点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 1、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了评价。2、在布置孩子们自己阅读时,真正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认真地观察了孩子们边读边划下的句子,做到真正地了解孩子们的也现状,然后有针对对性地请这些孩子起来回答,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信心。3、尽管孩子们不能用丰富发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只能在心中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愤悱状态。如果在课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4、有一个课堂上的临时发挥觉得处理得较好。因为考虑
时间的问题,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没有主动去提问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什么疑问?果然孩子们提出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原的追求,使玛丽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么?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思维开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给他们时间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其实只要顺着孩子的这个问题让他们回到文中去细读课文答案就会自然出来。课堂上给孩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
19《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设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了个别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其次,是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了课时内容。授课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了授课。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譬如: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上播放了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通过阅读分享,真正掌握课文的内容。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潜心读文,理清课文层次,三、研读课文,体会文本内涵,学生在阅读分享中真正体会课文的含义。
两节课下来,本课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造成后面的模仿写话效果不够理想。
21《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学奕》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识文言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现象,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及蕴涵的深刻哲理,感悟我国古代的历史文明。首先,以情感鲜明、语言生动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以各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帮助学生读通文章,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书后注释自读自悟,再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分歧的意见,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质疑。在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议,通过评议研讨,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同时对句子的表达要体现多元性,不要千篇一律,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最后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不仅积累语言,而且在诵读中感悟古代汉语的语言美、韵味美。学生们学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我与学生分享着快乐!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怎样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习、积累古诗文的兴趣,我的做法有:
首先,我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美,让他们读得有情趣。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维持他们的注意。”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引起学生注意。以“渔歌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同桌互辩,小组互辩,将小组内问答优秀者推荐到全班交流。问答前,我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用白话问文言答,或用文言问白话答,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把原本很难理解的有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简单而又有情趣了。
其次,我让学生把握好翻译要求的程度,让学生学得有个性。在这一点上,我不把重点放在死抠词句上,不嚼得过细,有意留下许多“空白”便于学生自己感知和领悟。这样学生根据课后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将文言翻译得通俗易懂,避免了僵硬机械的直译。这正应了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拓展文本,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自我教育是指人自觉地、有坚定意志地努力养成自己所希望的特点、品质和行为方式。”文本中的“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联想到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孔子是至圣先师,而对两小儿的问题“不能决也”,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诚实谦逊、实事求是的品质;从两小儿辩斗的情境中,学生体味到了古人善于思考、大胆置疑的学习态度。古人的榜样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觉得虽有所得,但令人遗憾的事也同时存在。我觉得我的教学发散思维还不尽人意。如果让学生还以“渔歌问答”形式写一写他们喜欢的本文中的人物,以此营造他们同古人交流的气氛,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这样,读写结合就会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的语言委婉细致,意境幽雅深远。可是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何种程度?课始,我配以舒缓的乐曲把课文朗诵了一遍,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学生们
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频频赞叹文章的语言之美。接下来我把整节课的时间都用在了指导感情朗读和背诵。一节课,书声朗朗,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有的学生还主动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堂课,我先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读书收获。当我再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提出了几个问题,如:“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句话为什么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说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些问题都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我又让学生朗读全文,然后小组讨论,因为有了充分的朗读,这些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我还让学生观察沙漏,感受时间的匆匆流逝。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我又开展了一次配乐朗诵比赛,学生们都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上台表演,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很多学生都感叹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为自己没有珍惜时间而后悔、惋惜。讲完这课,我对《课标》中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为了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作为重点。从“不确定”入手,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了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从转变观念来谈„„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培养了孩子的个性和表达能力。让孩子们懂得了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要学会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让学生明白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初次读这篇文章,我就被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所吸引,与此同时我想起了相声《五官新说》。于是,我布置学生回家根据课文写剧本,与同学合作表演群口相声,学生们的兴趣空前高涨。在展示的时候,他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表演得惟妙惟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他们掌握了语言,锻炼了能力,我们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完整,给人一种近乎于拉家常一样的平易近人之感。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结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戏》一文的教学目标为:
1、读读记记有关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藏戏》一文极具民族特色,因此课的伊始,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我让学生分别观看了各种戏剧的表演后,让学生直接质疑,你想知道藏戏的哪些内容?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提随时解决掉,然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欲望。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包围。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各种角色的深厚含义,学生的表演真的是出乎意料.我还紧紧抓住鼻祖一次展开教学,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后,回顾课堂教学,我发现不少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与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致研读,见课程标准中没朗读指导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成。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就把不少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如此一来,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如果让我对教案内容进行再修改,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99作文网-www.xiexiebang.com-更多语文反思]
二、知识迁移不够。
教学让我们既要教学、研读文本,但又还要切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所谓,“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我在让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之后对学生进行了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但我认为还不够,因为,我们美丽的黔东南本身就是一个民族风情浓的地方,为何不就地方资源引领学生体会我们苗族的风雨楼、侗族的鼓楼呢?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效,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作了预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课前让他们谈谈在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中,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遗憾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的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灯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品词析句,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运用董存瑞、赵一曼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学生读了这篇课文,能畅谈当前的形势,有的学生谈到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昨的讲演。课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举例说明来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使我们对生死、批评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我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层次展开。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故我也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劳苦”和“简朴”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齐读、师生同桌互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达到“会学”、“善学”的目的。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课堂上,我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后在小组里和同学充分交流、和全班交流,学生相互启发,提高了认识。课结束时,我节选一首歌颂周总理的诗歌,让学生诵读,从而使学生对总理崇敬、爱戴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去品味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1)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 “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2)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
生们提了一个问题 “ 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 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 “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3)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凡卡》教学反思我在教学
《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鲁宾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文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历险小说,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下面是我对《鲁滨孙飘流记》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鲁宾孙漂流记》时,我有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受到教育。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本文教学后,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
很大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文章一样,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
汲取了前篇课文教学中的失误。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孩子们的喜好,然后注意抓住语言文字的特点展开教学。
课前我让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看这部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经过考虑,我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一些略读与精读的方法;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开篇我以故事及《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图片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指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阅读梗概,提醒学生留意: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接着快速浏览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这部分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最欣赏汤姆的那一点。最后我用汤姆出让刷墙权的那段精彩描写来引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任务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向往汤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冒险的生活,假设他们去模仿的话,对他们的人身安全是否会造成威胁。这确实是我疏忽的一个问题,没有考虑到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经过反思,我认为在教授这课时,应引导学生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我们不应象汤姆那样去冒险,要学会理性地思考人生。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同名散文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在教第二课时时,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课题中的美丽,力求在教学中做到实与活相结合我觉得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
一、读的训练比较扎实,我在让学生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句子、写感受,从多个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发言几乎都抓住了所有的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谈出理解,谈出感受,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同时我有意识的带领同学们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还原到朗读背诵之中。最后落脚到排比句的作用的领会上。实现了读中思、读中感、读中悟。
二、我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美丽是什么?”老师没有画圈子,设框框。学生联系文中的语句谈得比较充分,比较到位,把理解语言与受到感染、激励融为一体。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学生在交流中还缺少层次性,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交流过后教师还缺少必要的梳理,如果能够随着学生交流的不断深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即:课题中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的容貌上,更体现在他的伟大成就上,科学的精神上,高尚的人格上让居里夫人的形象镌刻在学生的头脑当中,让文中的语句活在学生的语言了这样我想就更好了。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课文比较长,怎样在一课时的有限时间里,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标。教学时以“神五”、“神六”发射为突破口,通过课件播放创设情境、反复品读激发情感、拓展读写升华情感来感受千年梦圆的激动、自豪,体会千年梦圆在于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在这堂课一开始,我播放了“神州六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然后问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这样设计,为的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有种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费俊龙、聂海胜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阅读本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谈话揭题后,我要求学生快速初读课文,划出能解释课题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千年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引导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行文线索:古人的奇妙想象──万户的火箭飞行──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
三、反复品读,激发情感。
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我引领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部分——7、8、9、10自然段。虽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很紧张,但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还是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读、找找、写写,抓住了能够体现“辛勤努力”的词句,如抓住“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体会到参与完成这项工程的单位非常多,工作人员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抓住一组带有四个“有的人”的排比句,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忘我工作、不懈努力、默默奉献的精神,在语言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不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在这堂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拓展读写:“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请了3名学生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在全班进行评议。
这个环节并非可有可无,对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是大有意义的。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有兴趣地写,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要评教评学了,课文讲得只剩两篇了,一篇议论文,一篇略读课文。怎么办?我喜欢接受挑战,决定议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
课文写得非常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么简单,什么都一目了然,好像没什么可讲的,我犯愁了。可细细读来又觉得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太多了。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词语要理解,课后两个重点句子要体会,还有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该怎样讲„„时间紧迫,我真的犯愁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劲,我不相信自己讲不了这种课文。我想:要本着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原则来设计教学。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想想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总之,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更坚信,不管哪一类型的课文,我都能讲好。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原本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它是篇略读课文,不怎么上心,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后来读着读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呢?这是我最初的设想。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 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到现在,我已经有了再上这一课的盼望!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下册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因势利导
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校园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为了给学校的百年纪念石碑起个悦耳的名称。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
,你会,你会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开发课程
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六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
第五篇: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反 思 汇 编
第2课.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章文质兼美,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以读为主线,以《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脸盆中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1. 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2.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
第3课.桃花心木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4课.顶碗少年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